詞語釋義
詞目
廟號,專用名詞。
拼音
miào hào
基本解釋
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等。皇後、皇太後享有謚號,廟號專屬于大行皇帝的。
基本介紹
漢朝以後承襲了廟號這一製度。漢朝對于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後世多慣用之),謚號為高皇帝(謚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漢朝強調以孝治天下,所以除劉邦外,繼嗣皇帝謚號都有“孝”字。兩漢皇帝人人都有謚號,但有廟號者極少。西漢劉邦的廟號為太祖高皇帝、劉恆為太宗孝文皇帝(以上兩位的廟號,皆為孝景帝劉啓所上)、劉徹為世宗孝武皇帝、劉詢為中宗孝宣皇帝(以上四位,皆經過東漢光武帝劉秀重新確認)、劉奭(shì)為高宗孝元皇帝(漢平帝時代所上。西漢平帝劉衎,當皇帝時年僅9歲,被王莽操縱,實為傀儡,病死時年僅14歲)、劉驁為統宗孝成皇帝(後除廟號);東漢劉秀為世祖光武皇帝(是孝明帝劉庄所上)、劉庄為顯宗孝明皇帝(是孝章帝劉炟所上)、劉炟為肅宗孝章皇帝。 另外,東漢還有幾個皇帝有廟號:劉肇為穆宗孝和皇帝、劉祜為恭宗孝安皇帝、劉保為敬宗孝順皇帝、劉志為威宗孝桓皇帝,不過,這些廟號在孝獻帝時被取消。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廟號開始泛濫(“降及曹氏,祖名多濫”)。而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國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廟號。
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濫,始于曹魏。到十六國時期,後趙、前燕、後秦、西秦等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
在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謚號之前,同謚號一道構成已死帝王的全號。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謚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後,由于謚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並不參照謚法,但是也有褒貶之意。太祖、高祖開國立業,世祖、太宗發揚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號,仁宗、宣宗、聖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中宗、憲宗都是中興之主。另外,哲宗、興宗等都是有所作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業不足,德宗、寧宗過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虛,文宗、武宗名褒實貶,穆宗、敬宗功過相當,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隻能亡國。 1. 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
《晉書·成帝紀》:“癸巳,帝崩于 西堂 ,時年二十二,葬 興平陵 ,廟號 顯宗 。” 唐 劉知幾《史通·稱謂》:“古者天子廟號,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於兩 漢 。名實相允,今古共傳。” 唐 顏真卿《論元皇帝祧遷狀》:“昔 漢 朝廷近古,不敢以私滅公,故 前漢 十二帝,為祖、宗者四而已。至 後漢漸違經意,子孫以推美為先,自 光武 以下,皆有廟號,則祖、宗之名,莫不建也。”《醒世恆言·勘皮靴單證二郎神》:“單表 北宋 太祖 開基,傳至第八代天子,廟號 徽宗 。”
2. 後世亦用以稱父歿後在宗廟所立之木主。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 江東士庶痛則稱禰。禰是父之廟號,父在無容稱廟,父歿何容輒呼?”
自從先秦以來實行皇帝和大臣的謚號以來,除了秦代例外,其他的都是按照這一思路展開的,現在,我就自己的心得來簡單談一談,不當之處,請指正之。
秦始皇認為皇帝的謚號是“子議父”、“臣議君”,所以廢止不行。劉邦雖然是無賴出身,但是,權謀遠在始皇帝之上,所以,漢朝恢復了謚法製度,不僅如此,劉邦還給死得不明不白的楚隱王陳勝祭掃墳墓。開立了一個很好的先例,至少讓人看到這位君臨萬國的天子的氣度,所以,後人以為史遷敢于給項羽列為本紀是史家的第一勇氣,其實,劉邦的氣度也不在太史公之下呢。

先說說廟號。皇帝的廟號不是隨便就給予的,而是有相當的講究,雖則昭穆製度的製約,但是,更是封建禮法的必須,所以,西漢十二個皇帝有廟號的不過是六七人而已。特別搞笑的是身膺中國第一個封建治世大名“文景之治”的漢景帝居然也沒有身後的廟號,但是,為什麽漢景帝沒有廟號,歷史也沒有做明確的交待。不過,最為熱鬧與滑稽的是三國時代,魏國的有司不知道是喝多了還是睡過了,居然在曹睿活著的時候就給他上廟號,而曹睿也居然受之不疑,成為有史以來唯一在皇帝本人健在的情況下知道自己廟號的君主。
基本分類
高祖
這個廟號通常給開國皇帝,比如劉邦,比如李淵、比如楊堅等,特別是劉邦,稱呼為漢高祖,但是,廟號又作太祖,為什麽呢?其實,隻要看過《漢書詳解》一書就知道內裏了,書中介紹說:“蓋邦配天地,是為高祖,而尊號加之于上,雖昭穆之太祖廟,此亦高祖之廟也。”換言之,就是劉邦既是漢高祖,也是漢太祖,太祖之于高祖同義。但是,在五代十國時期,連兒皇帝石敬瑭這樣的也得配高祖廟,顯得有點子滑稽了。而且,這期間是高祖廟號大盛的季節,像劉知遠等死後一律是高祖,連割據一隅的箿爾小國建立者也頻頻使用高祖的榮譽。當然,廟號本身就是皇家自己的買賣,和大小以及疆土並沒有直接的關系。

太祖
這是自從宋遼以後開始大規模使用的開國皇帝的廟號,雖然此之前皇帝開國立功也曾配以此號,但沒有後來那樣的規模。其中南北朝的宋文帝劉義隆廟號太祖,而又不是開國皇帝,引人議論。

太宗
這是僅次于太祖的所謂昭穆製度最為重要的環節。歷史上謚號太宗的從漢太宗算起,總計大小十餘幾,北魏的明元帝、南朝的宋明帝、南梁的簡文帝、唐太宗、宋太宗、遼太宗、金太宗、夏太宗(李德明)、元太宗、明太宗、清太宗等除了個別的如宋明帝、梁簡文帝不能有所作為之外,其他的都是本王朝的佼佼者和開創者。其中像李世民完全可以稱得上千古一帝了。而明太宗朱棣之于明王朝也是一個最大的分水嶺,從他開始算起,明朝開始著力經營北方,政治中心北移,形成了後來幾百年的政治格局。影響也是非常深遠的。

世宗
世宗的本意通俗的說就是統緒自此開始,自此開世的意思,漢武帝死後就是廟號世宗,而漢家的統緒也是從漢武帝開始發生新的轉移,我們都知道漢景帝本來是準備傳位給長子劉榮的,隻是因為長公主的離間,才使得一個普通的膠東王得以繼承大位。接下來的晉世宗司馬師也是這樣一個道理,司馬昭活著的時候經常說:天下是景王(指的是司馬師)的天下,我之後此座就是桃符的(指的是自己的幼子司馬攸)。可見,沒有司馬師,西晉還不可能完成司馬懿的遺志的。西晉之後五胡十六國,北魏統一北方,北魏的世宗是宣武帝元恪,這個人是使得孝文帝改革功虧一簣的重要人物,也是北 魏中衰的始作俑者,但是,他本來也是沒有什麽可能成為太子的,隻是原來的太子元恂死于非命,才讓他撿了便宜。唐朝因為要避諱李世民的名字,所以,既沒有世祖,也沒有世宗,宋朝延襲了唐朝,所以,也沒有世宗。不過,宋朝要是嚴格上說,宋英宗應該是宋朝的世宗,因為從他開始仁宗一系斷絕,帝系從新轉為真宗以下的子孫。就南宋來說,孝宗也是世宗的規格,因為從他開始太宗一系重新轉為太祖一系,更為重要。明世宗和清世宗,大家想來都很熟悉了,也就不多說了,原因大抵同上。另外周世宗柴榮的故事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了。故而不贅。金世宗、遼世宗也都是類似的意思,遼世宗是遼國帝系重新回到東丹王耶律倍一脈上來的關鍵人物,而金世宗則是自太祖以來帝系回到宗輔一系的關鍵人物。

世祖
一般作為斷代史開創者或者王朝的承上啓下的人物的特定廟號,也有作為開基者的,例如三國的曹丕和西晉的司馬炎、蒙元的忽必烈等都是世祖的廟號。大抵上因為他們都不是王朝的建立者。劉秀是漢世祖,此後,北魏的世祖太武帝、南朝宋孝武帝、南齊武帝、北齊武成帝、元世祖、清世祖等基本都是這樣的由來。

高宗
歷史比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謚法為高宗的一般都是王朝中衰的製造者,要麽就是陰險毒辣的代名詞,比較著名的就是宋高宗、清高宗,(唐高宗和北魏高宗文成帝是個例外,其實他應該是唐世宗才對)漢朝的高宗漢元帝昏聵不堪,是其父漢宣帝預言的靈驗的實際證明,南齊的高宗齊明帝上台除了大殺高武子孫以外,沒做過什麽像樣的事情,連史書都說他唯嗜殺戮。

上述是比較重要的廟號,下面再簡單說一下其他常見的廟號和歷史巧合。
仁宗
正統王朝中有四個仁宗,宋仁宗、元仁宗、明仁宗、清仁宗,整體說來都是他們各自王朝中中等以上的皇帝,像元仁宗居然恢復了科舉製度,這在蒙元隻有世祖時期才有過的事情。
英宗和穆宗
這是一個多內訌和多麻煩的廟號,而且多是短命,歷史上宋英宗、元英宗隻在位三四年,其中宋英宗鬧了一場大禮議,元英宗鬧了一場南坡之變,連命都丟了,明英宗還有兩場,一個是土木堡之變,一個奪門之變。其實明英宗在位時間雖然長,死的時候也才38歲,和宋英宗差不多的年齡。所以,異常迷信的滿清從來不選英宗作為先帝爺的廟號的。穆宗多數是短命的,唐穆宗、明穆宗、清穆宗無一不是短命。
神宗和德宗
這兩個廟號也不是什麽好家伙,雖則當時上廟號的時候一定是深思熟慮的,但是,從歷史巧合來看,也是麻煩多多,宋神宗的王安石變法不僅沒有解決實際問題反而加劇了黨爭,明神宗萬歷的所作所為大家更是清楚了。所以,滿清也不選神宗作為廟號。德宗其實也不是什麽好的廟號,唐德宗、清德宗都是一生遭遇離亂,當然,這些和廟號本身沒有什麽直接的聯系,重要的還是王朝和皇帝本身的作為。
中宗
知道中宗廟號的一般都是從唐中宗那裏得來的,中宗,顧名思義就是中興之宗。最早起于漢朝的漢宣帝,而後正統王朝中分別是晉中宗(東晉元帝)、唐中宗。三位中除了漢宣帝還當得起中興之名以外,其他二位都是屍位素餐,晉中宗是被王敦氣死的;唐中宗是被老婆給滅了的。
封建王朝之所以成為封建,從意識形態上說是非常迷信的,這也是封建禮法的一個重要內容,比如宋徽宗這個廟號,宋欽宗這個廟號不能說有什麽貶義,但是,後代沒有再使用這樣的廟號送給他們的先帝的。特別是明清兩代尤其嚴重,所以,宋明清以來,再也沒有皇帝的廟號叫做中宗了。宋高宗可以說是中興宋朝的皇帝,但是,兒子也沒敢送給他中宗的廟號。康熙稱得上滿清的救命皇帝,但是,也沒有得到中宗的廟號,而是抬高一格,升為祖,這也是滿清自己特有的禮法,一個王朝出了三個祖(太祖、世祖、聖祖。嚴格的說,其實還是兩個祖,因為太祖的時候還是後金呢)。明成祖的廟號是後來嘉靖皇帝自認為自己的外藩地位和明太宗朱棣類同,所以,追尊為成祖,成為非常有名的明人口中的二祖列宗。
此外,像孝宗、宣宗號稱是小治(東晉孝宗、宋孝宗、明孝宗、唐宣宗、明宣宗等,清宣宗就一塌糊塗了)文宗號稱小亂(唐文宗、元文宗、清文宗)等就不一一介紹了。
其他資料
太祖
商湯王 子履
漢高帝 劉邦
魏武帝 曹操
吳大帝孫權
晉文帝司馬昭
後趙武帝石虎
前燕文明帝慕容皝
北燕文成帝馮跋
前秦惠武帝苻洪
後秦武昭帝姚萇
後涼懿武帝呂光
夏桓帝劉衛辰
楚太祖桓溫
劉宋文帝劉義隆
南齊高帝蕭道成
蕭梁太祖蕭順之
陳太祖陳文贊
北魏太祖拓跋鬱律
北周文帝宇文泰
隋武元帝楊忠
唐太祖李虎
後唐太祖李克用
武周太祖武士彟
後梁太祖朱溫
後周太祖郭威
吳太祖楊行密
齊太祖徐溫
閩太祖王審知
南漢太祖劉安仁
宋太祖趙匡胤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西夏太祖李繼遷
大理太祖段思平
元太祖孛兒隻斤鐵木真
夏太祖明玉珍
明太祖朱元璋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高祖
商高祖王亥
魏文帝曹丕
晉宣帝司馬懿
前趙光文帝劉淵
後趙明帝石勒
前燕武宣帝慕容廆
前秦明帝苻健
後秦文桓帝姚興
劉宋武帝劉裕
蕭梁武帝蕭衍
陳武帝陳霸先
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
北魏孝文帝元宏
北齊神武帝高歡
北周武帝宇文邕
隋文帝楊堅
唐高祖李淵
後晉高祖石敬瑭
後漢高祖劉知遠
吳高祖楊隆演
前蜀高祖王建
後蜀高祖孟知祥
南漢高祖劉龑(yǎn)
世祖
商文成王盤庚
漢光武帝劉秀
晉武帝司馬炎
後燕成武帝慕容垂
前秦昭宣帝苻堅
夏武烈帝赫連勃勃
劉宋孝武帝劉駿
南齊武帝蕭賾
蕭梁元帝蕭繹
陳文帝陳蒨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北齊武成帝高湛
隋煬帝楊廣
唐世祖李昺
金世祖完顏劾裏缽
元世祖孛兒隻斤忽必烈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
烈祖
漢昭烈帝劉備
魏明帝曹叡
前燕景昭帝慕容俊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後唐烈祖李琰
南唐先主徐知誥
武周烈祖武儉
後梁烈祖朱誠
元烈祖孛兒隻斤也速該
始祖
武周始祖姬昌
吳武烈帝孫堅
成漢景帝李特
後秦景元帝姚弋仲
北魏神元帝拓跋力微
金始祖完顏函普
清始祖愛新覺羅布庫裏雍順
顯祖
北魏獻文帝拓跋弘
北齊文宣帝高洋
武周顯祖武華
後漢顯祖劉琠
清顯祖愛新覺羅塔克世
肅祖
北魏文穆帝元勰
武周肅祖武克己
後梁肅祖朱黯
後晉肅祖石彬
遼肅祖耶律耨裏思
德祖
唐德祖李天賜
後唐德祖朱邪執宜
遼德祖耶律薩剌德
後唐德祖李霓
後漢德祖劉昂
遼德祖耶律撒剌的
明德祖朱百六
懿祖
明懿祖朱四九
獻祖
唐獻祖李熙
後唐獻祖李國昌
後晉獻祖石紹雍
金獻祖完顏綏可
聖祖
唐聖祖李耳
大長和國聖祖鄭買嗣
北宋聖祖趙玄朗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
睿祖
武周睿祖姬武
後晉睿祖石昱
翼祖
後漢翼祖劉僎
北宋翼祖趙敬
僖祖
.後周僖祖郭諶
北宋僖祖趙朓
義祖
南唐義祖徐溫
後周義祖郭蘊
景祖
金景祖完顏烏古乃
清景祖愛新覺羅覺昌安
嚴祖
武周嚴祖武居常
敬祖
後梁敬祖朱茂琳
憲祖
後梁憲祖朱信
惠祖
後唐惠祖李聿
毅祖
後唐毅祖李教
靖祖
後晉靖祖石璟
文祖
後漢文祖劉湍
信祖
後周信祖郭璟
慶祖
後周慶祖郭簡
代祖
南漢代祖劉謙
順祖
北宋順祖趙珽
宣祖
北宋宣祖趙弘殷
玄祖
遼玄祖耶律勻德實
昭祖
金昭祖完顏石魯
熙祖
明熙祖朱初一
仁祖
明仁祖朱世珍
成祖
明成祖朱棣
肇祖
清肇祖愛新覺羅孟特穆
興祖
清愛新覺羅福滿
太宗
商文王太甲
漢文帝劉恆
吳景帝孫休
晉簡文帝司馬昱
成漢武帝李雄
後趙孝帝石寇覓
前秦高帝苻登
劉宋明帝劉彧
南梁簡文帝蕭綱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宋太宗趙光義
遼太宗耶律德光
金太宗完顏吳乞買
西夏太宗李德明
元太宗孛兒隻斤窩闊台
明太宗朱棣(初為太宗,後改為成祖)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世宗
漢武帝劉徹
朝鮮王李祹
晉景帝司馬師
後趙世宗石周曷朱
南燕獻武帝慕容德
南齊文惠太子蕭長懋
西梁明帝蕭巋
北魏宣武帝元恪
北齊文襄帝高澄
北周明帝宇文毓
隋成帝楊昭
後周世宗柴榮
遼世宗耶律阮
金世宗完顏雍
明世宗朱厚熜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
高宗
商襄王武丁
漢元帝劉姡
南齊明帝蕭鸞
蕭梁昭明太子蕭統
陳宣帝陳頊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唐高宗李治
宋高宗趙構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
韓國光武帝李熙
中宗
商景王太戊
漢宣帝劉詢
晉元帝司馬睿
成漢昭文帝李壽
後燕昭武帝慕容盛
西梁宣帝蕭詧
唐中宗李顯
南漢中宗劉晟
大理中宗段正淳
肅宗
漢章帝劉炟
晉明帝司馬紹
北魏孝明帝元詡
北齊孝昭帝高演
唐肅宗李亨
金肅宗完顏頗剌淑
穆宗
漢和帝劉肇
唐穆宗李恆
遼穆宗耶律璟
金穆宗完顏盈歌
明穆宗朱載垕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
宣宗
唐宣宗李忱
北遼宣宗耶律淳
金宣宗完顏珣
大理宣宗段智興
明宣宗朱瞻基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
仁宗
漢懷帝劉禪
宋仁宗趙禎
西遼仁宗耶律夷列
西夏仁宗李仁孝
元仁宗孛兒隻斤愛育黎拔力八達
明仁宗朱高熾
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
烈宗
晉孝武帝司馬曜
前趙昭武帝劉聰
後燕惠愍帝慕容寶
吳烈宗楊渥
越烈宗劉隱
惠宗
南唐惠宗李志
閩惠宗王鏻
西夏惠宗李秉常
元惠宗孛兒隻斤妥歡帖睦爾
明惠宗朱允炆
顯宗
漢明帝劉庄
晉成帝司馬衍
金顯宗完顏允恭
元顯宗孛兒隻斤甘麻剌
睿宗
唐睿宗李旦
金幽王完顏宗堯
元睿宗孛兒隻斤拖雷
明睿宗(興獻王,明世宗朱厚熜之父)朱祐杬
德宗
唐德宗李適
西遼德宗耶律大石
金遼王完顏宗幹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
憲宗
唐憲宗李純
大理憲宗段正嚴
元憲宗孛兒隻斤蒙哥
明憲宗朱見琛
清憲宗愛新覺羅溥儀
閩景宗王曦
遼景宗耶律賢
西夏景宗李元昊
大理景宗段正興
神宗
宋神宗趙頊
西夏神宗李遵頊
大理神宗段智祥
明神宗朱翊鈞
敬宗
漢順帝劉保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
唐敬宗李湛
孝宗
晉穆帝司馬聃
宋孝宗趙眘
明孝宗朱祐樘
順宗
唐順宗李誦
遼順宗耶律浚
元順宗孛兒隻斤答剌麻八剌
文宗
唐文宗李昂
元文宗孛兒隻斤圖帖睦爾
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
武宗
唐武宗李炎
元武宗孛兒隻斤海山
明武宗朱厚燳
成宗
南唐成宗李超
元成宗孛兒隻斤鐵穆耳
清成宗愛新覺羅多爾袞
英宗
宋英宗趙曙
元英宗孛兒隻斤碩德八剌
明英宗朱祁鎮
興宗
遼興宗耶律宗真
大理興宗段思廉
明興宗(懿文太子,明惠宗朱允炆之父)朱標
元宗
漢平帝劉衎
南唐中主李璟
恭宗
漢安帝劉祜
北魏景穆帝拓跋晃
義宗
唐孝敬皇帝李宏
遼義宗耶律倍
代宗
唐代宗李豫
明代宗朱祁鈺
昭宗
唐昭宗李曄
南明昭宗朱由榔
明宗
後唐明宗李嗣源
元明宗孛兒隻斤和世(王束)
康宗
閩康宗王昶
金康宗完顏烏雅束
定宗
南唐定宗李恪
元定宗孛兒隻斤貴由
徽宗
宋徽宗趙佶
金徽宗完顏宗峻
光宗
宋光宗趙惇
明光宗朱常洛
寧宗
宋寧宗趙擴
元寧宗孛兒隻斤懿璘質班
毅宗
西夏毅宗李諒祚
統宗
漢成帝劉驁
威宗
漢桓帝劉志
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
懿宗
唐懿宗李漼
僖宗
唐僖宗李儇
庄宗
後唐庄宗李存勖
慶宗
南唐慶宗李榮
真宗
宋真宗趙恆
哲宗
宋哲宗趙煦
欽宗
宋欽宗趙桓
理宗
宋理宗趙昀
度宗
宋度宗趙禥
端宗
宋端宗趙昰
聖宗
遼聖宗耶律隆緒
道宗
遼道宗耶律洪基
熙宗
金熙宗完顏亶
章宗
金章宗完顏璟
哀宗
金哀宗完顏守緒
崇宗
西夏崇宗李乾順
桓宗
西夏桓宗李純祐
襄宗
西夏襄宗李安全
獻宗
西夏獻宗李德旺
裕宗
元太子孛兒隻斤真金
益宗
北元後主孛兒隻斤脫古思帖木兒
熹宗
明熹宗朱由校
思宗
明思宗朱由檢
安宗
南明安宗(福王)朱由崧
紹宗
南明紹宗(唐王)朱聿鍵
廟號列表
太祖
以下是各王朝部分廟號列表,可能一人有兩個以上廟號,或同一朝代裏從這一皇帝身上改換到另一皇帝身上,並不是編寫錯誤
中國廟號(太祖)列表 | |||
姓名 | 廟號 | 謚號 | 在位年份 |
子履(湯) | 商太祖 | 太武王 | 前1600年—前1589年 |
劉邦 | 漢太祖 | 高皇帝 | 前206年—前195年 |
曹操 | 魏太祖 | 武皇帝 | (魏世祖追崇) |
孫權 | 吳太祖 | 大皇帝 | 222年—252年 |
司馬昭 | 晉太祖 | 文皇帝 | (晉世祖追崇) |
桓溫 | 楚太祖 | 宣武皇帝 | (楚武悼帝追崇) |
劉淵 | 漢太祖 | 光文皇帝 | 304年-310年 |
慕容皝 | 前燕太祖 | 文明皇帝 | 333年-348年 |
馮跋 | 北燕太祖 | 文成皇帝 | 409年-430年 |
張軌 | 前涼太祖 | 武穆王 | (前涼高祖追崇) |
苻洪 | 前秦太祖 | 惠武皇帝 | (前秦高祖追崇) |
姚萇 | 後秦太祖 | 武昭皇帝 | 384年-393年 |
石虎 | 後趙太祖 | 武皇帝 | 334年-349年 |
呂光 | 後涼太祖 | 懿武皇帝 | 386年-399年 |
李皓 | 西涼太祖 | 武昭王 | 400年-417年 |
乞伏熾磐 | 西秦太祖 | 文昭王 | 412年-428年 |
沮渠蒙遜 | 北涼太祖 | 武宣王 | 401年-433年 |
劉衛辰 | 夏太祖 | 桓皇帝 | 359年-391年 |
拓跋力微 | 北魏始祖 | 神元皇帝 | 220年-277年 |
拓跋鬱律 | 北魏太祖 | 平文皇帝 | 316年-321年 |
劉義隆 | 南朝宋太祖 | 文皇帝 | 424年—453年 |
蕭道成 | 南齊太祖 | 高皇帝 | 479年—482年 |
蕭順之 | 南梁太祖 | 文皇帝 | (南梁高祖追崇) |
陳文贊 | 陳太祖 | 景皇帝 | (陳高祖追崇) |
拓跋圭 | 北魏太祖 | 道武皇帝 | 386年—409年 |
高歡 | 北齊太祖 | 獻武皇帝 | (北齊顯祖追崇) |
宇文泰 | 北周太祖 | 文皇帝 | (北周世宗追崇) |
楊忠 | 隋太祖 | 武元皇帝 | (隋高祖追崇) |
李虎 | 唐太祖 | 景皇帝 | (唐高祖追崇) |
武士彠 | 武周太祖 | 無上孝明高皇帝 | (武曌追崇) |
朱溫 | 後梁太祖 | 神武元聖孝皇帝 | 907年—912年 |
李克用 | 後唐太祖 | 武皇帝 | (後唐庄宗追崇) |
郭威 | 後周太祖 | 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 | 951年—954年 |
王審知 | 閩太祖 | 昭武孝皇帝 | (閩太宗追崇) |
楊行密 | 南吳太祖 | 武皇帝 | (南吳睿帝追崇) |
徐溫 | 徐齊太祖 | 忠武皇帝 | (徐知誥追崇) |
劉安仁 | 南漢太祖 | 文皇帝 | (南漢高祖追崇) |
孟佚 | 後蜀太祖 | 孝元皇帝 | (後蜀高祖追崇) |
耶律阿保機 | 遼太祖 | 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 | 907年—926年 |
段思平 | 大理太祖 | 神聖文武皇帝 | 937年—944年 |
高智升 | 大中太祖 | 文戎天佑安邦皇帝 | (高升泰追崇) |
趙匡胤 | 宋太祖 | 啓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 | 960年—976年 |
李繼遷 | 夏太祖 | 神武皇帝 | (夏景宗追崇) |
完顏阿骨打 | 金太祖 | 應乾興運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聖武元皇帝 | 1115年—1123年 |
孛兒隻斤鐵木真 | 元太祖 | 法天啓運聖武皇帝 | 1162年—1227年 |
明玉珍 | 明夏太祖 | 欽文昭武皇帝 | 1363年—1366年 |
朱元璋 | 明太祖 | 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 1368年—1398年 |
張獻忠 | 西太祖 | 高皇帝 | 1643年-1646年 |
吳三桂 | 吳周太祖 | 開天達道同仁極運通文神武高皇帝 | 1678年三月—1678年八月 |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 清太祖 | 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 1583年—1626年 |
高祖
中國廟號(高祖)列表 | |||
姓名 | 廟號 | 謚號 | 在位年份 |
子亥 | 商高祖 | —— | (商太祖追崇) |
曹丕 | 魏高祖 | 文皇帝 | 220年—226年 |
司馬懿 | 晉高祖 | 宣皇帝 | (晉世祖追崇) |
劉淵 | 漢高祖(太祖) | 光文皇帝 | 304年-310年 |
慕容廆 | 前燕高祖 | 武宣皇帝 | (前燕太祖追崇) |
張寔 | 前涼高祖 | 成烈王 | 314年-320年 |
苻健 | 前秦高祖 | 景明皇帝 | 350年-355年 |
姚興 | 後秦高祖 | 文桓皇帝 | 393年—416年 |
石勒 | 後趙高祖 | 明皇帝 | 319年-333年 |
乞伏幹歸 | 西秦高祖 | 武元王 | 388年-400年 409年-412年 |
劉裕 | 南朝宋高祖 | 武皇帝 | 420年—422年 |
蕭衍 | 南梁高祖 | 武皇帝 | 502年—549年 |
陳霸先 | 陳高祖 | 武皇帝 | 557年—559年 |
元宏 | 北魏高祖 | 孝文皇帝 | 471年—499年 |
高歡 | 北齊高祖 | 神武皇帝 | (北齊顯祖追崇) |
高洋 | 北齊高祖(顯祖) | 景烈皇帝 | 550年—559年 |
宇文邕 | 北周高祖 | 武皇帝 | 561年—578年 |
楊堅 | 隋高祖 | 文皇帝 | 581年—604年 |
李淵 | 唐高祖 | 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 618年—626年 |
蒙細奴邏 | 大蒙高祖 | 奇嘉王 | 649年—674年 |
石敬瑭 | 後晉高祖 | 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 936年—942年 |
劉知遠 | 後漢高祖 | 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 | 947年—948年 |
王建 | 前蜀高祖 | 神武聖孝明德惠皇帝 | 902年—918年 |
楊隆演 | 南吳高祖 | 宣皇帝 | 919年—920年 |
孟知祥 | 後蜀高祖 | 文武聖德英烈明孝皇帝 | 934年 |
劉岩 | 南漢高祖 | 天皇大帝 | 917年—941年 |
陳友諒 | 陳漢高祖 | 聖文德敬寧昭武皇帝 | 1360年-1363年 |
世祖
中國廟號(世祖)列表 | |||
姓名 | 廟號 | 謚號 | 在位年份 |
子旬(盤庚) | 商世祖 | 文成王 | 前1314年—前1287年 |
劉秀 | 漢世祖 | 光武皇帝 | 25年—57年 |
曹丕 | 魏世祖(高祖) | 文皇帝 | 220年—226年 |
司馬炎 | 晉世祖 | 武皇帝 | 266年—290年 |
張駿 | 前涼世祖 | 文王 | 324年—346年 |
慕容德 | 南燕世祖 | 獻武皇帝 | 398年—405年 |
苻堅 | 前秦世祖 | 宣昭皇帝 | 338年—385年 |
慕容垂 | 後燕世祖 | 成武皇帝 | 384年—396年 |
赫連勃勃 | 夏世祖 | 武烈皇帝 | 407年—425年 |
劉駿 | 南朝宋世祖 | 孝武皇帝 | 453年—464年 |
蕭賾 | 齊世祖 | 武皇帝 | 483年—493年 |
蕭繹 | 南梁世祖 | 孝元皇帝 | 552年—554年 |
蕭巋 | 西梁世祖 | 孝明皇帝 | 562年—585年 |
拓跋燾 | 北魏世祖 | 太武皇帝 | 409年—452年 |
高湛 | 北齊世祖 | 武成皇帝 | 561年—565年 |
陳蒨 | 陳世祖 | 文皇帝 | 560年—566年 |
楊廣 | 隋世祖 | 明皇帝(唐謚煬皇帝) | 604年—617年 |
李昞 | 唐世祖 | 元皇帝 | (唐高祖追崇) |
劉旻 | 北漢世祖 | 神武皇帝 | 951年—954年 |
孟察 | 後蜀世祖 | 孝景皇帝 | (後蜀高祖追崇) |
完顏劾裏缽 | 金世祖 | 神武聖肅皇帝 | (金太祖追崇) |
孛兒隻斤忽必烈 | 元世祖 | 聖德神功文武皇帝(薛禪可汗) | 1279年—1294年 |
愛新覺羅福臨 | 清世祖 | 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 | 1644年—1661年 |
烈祖
中國廟號(烈祖)列表 | |||
姓名 | 廟號 | 謚號 | 在位年份 |
曹睿 | 魏烈祖 | 明皇帝 | 228年—236年 |
劉備 | 漢烈祖 | 昭烈皇帝 | 221年—223年 |
慕容俊 | 前燕烈祖 | 景昭皇帝 | 348年--360年 |
乞伏國仁 | 西秦烈祖 | 宣烈王 | 385年-388年 |
禿發烏孤 | 南涼烈祖 | 武王 | 397年-399年 |
李昪 | 南唐烈祖 | 光文肅武孝高皇帝 | 937年~943年 |
聖祖
中國廟號(聖祖)列表 | |||
姓名 | 廟號 | 謚號 | 在位年份 |
李耳 | 唐聖祖 | 高上大廣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 | (唐玄宗追崇) |
王子晉 | 前蜀聖祖 | 至道玉宸皇帝 | (王衍追崇) |
鄭買嗣 | 大長和聖祖 | 聖明文武威德桓皇帝 | 902年—910年 |
趙玄朗 | 宋聖祖 | 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 | (宋真宗追崇) |
愛新覺羅玄燁 | 清聖祖 | 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 1661年—1722年 |
成祖
中國廟號(成祖)列表 | |||
姓名 | 廟號 | 謚號 | 在位年份 |
朱棣 | 明成祖 | 啓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 1402年—1424年 |
太宗
中國廟號(太宗)列表 | |||
姓名 | 廟號 | 謚號 | 在位年份 |
子至 | 商太宗 | 文王 | 前1582年—前1571年 |
劉恆 | 漢太宗 | 孝文皇帝 | 前180年—前157年 |
司馬昱 | 晉太宗 | 簡文皇帝 | 371年—372年 |
李雄 | 成太宗 | 武皇帝 | 304年—334年 |
張茂 | 前涼太宗 | 成王 | 320年—324年 |
苻登 | 前秦太宗 | 高皇帝 | 386年-394年 |
石寇覓 | 後趙太宗 | 孝皇帝 | (後趙太祖追崇) |
劉彧 | 宋太宗 | 明皇帝 | 465年—472年 |
蕭綱 | 南梁太宗 | 簡文皇帝 | 549年—551年 |
拓跋嗣 | 北魏太宗 | 明元皇帝 | 409年—423年 |
李世民 | 唐太宗 | 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 626年—649年 |
趙光義 | 宋太宗 | 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 | 976年—997年 |
耶律德光 | 遼太宗 | 孝武惠文皇帝 | 927年—947年 |
完顏吳乞買 | 金太宗 | 體元應運世德昭功哲惠仁聖文烈皇帝 | 1123年—1135年 |
孛兒隻斤窩闊台 | 元太宗 | 英文皇帝 | 1229年—1241年 |
朱棣 | 明太宗 (後改明成祖) | 啓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 1402年—1424年 |
吳應熊 | 吳周太宗 | 孝恭皇帝 | (吳世璠追崇) |
愛新覺羅皇太極 | 清太宗 | 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 1627年—1643年 |
世宗
中國廟號(世宗)列表 | |||
姓名 | 廟號 | 謚號 | 在位年份 |
子載 | 商世宗 | 定王 | 前1148年 |
劉徹 | 漢世宗 | 孝武皇帝 | 前141年—前87年 |
司馬師 | 晉世宗 | 景皇帝 | (晉世祖追崇) |
石周曷朱 | 後趙世宗 | 元皇帝 | (後趙高祖追崇) |
慕容德 | 南燕世宗 | 獻武皇帝 | 398年—405年 |
張重華 | 前涼世宗 | 桓王 | 346年-353年 |
苻健 | 前秦世宗 | 景明皇帝 | 350年—355年 |
蕭長懋 | 南齊世宗 | 文皇帝 | (蕭昭業追崇) |
蕭繹 | 南梁世宗 | 元皇帝 | 552年—554年 |
蕭巋 | 西梁世宗 | 孝明皇帝 | 562年—585年 |
元恪 | 北魏世宗 | 宣武皇帝 | 499年—515年 |
宇文毓 | 北周世宗 | 明皇帝 | 557年—560年 |
高澄 | 北齊世宗 | 文襄皇帝 | (北齊顯祖追崇) |
楊昭 | 隋世宗 | 成皇帝 | (隋恭帝追崇) |
柴榮 | 後周世宗 | 睿武孝文皇帝 | 954年—959年 |
錢元瓘 | 吳越世宗 | 文穆王 | 932年—941年 |
耶律阮 | 遼世宗 | 孝和庄憲皇帝 | 947年—951年 |
完顏烏祿 | 金世宗 | 光天興運文德武功聖明仁孝皇帝 | 1161年—1189年 |
朱厚熜 | 明世宗 | 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 | 1521年—1567年 |
愛新覺羅胤禛 | 清世宗 | 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 | 1722年—1735年 |
高宗
中國廟號(高宗)列表 | |||
姓名 | 廟號 | 謚號 | 在位年份 |
子昭 | 商高宗 | 襄王 | 前1250年—前1192年 |
劉奭 | 漢高宗 | 孝元皇帝 | 前49年—前33年 |
慕容沖 | 西燕高宗 | 威皇帝 | 384年-384年 |
苻崇 | 前秦高宗 | 宣文皇帝 | 394年-394年 |
蕭鸞 | 南齊高宗 | 明皇帝 | 494年—498年 |
蕭綱 | 南梁高宗 | 明皇帝 | 549年—550年 |
蕭統 | 南梁高宗 | 昭明皇帝 | (蕭棟追崇) |
陳頊 | 陳高宗 | 宣皇帝 | 568年—582年 |
宇文贇 | 北周高宗 | 宣皇帝 | 578年—579年 |
拓跋浚 | 北魏高宗 | 文成皇帝 | 452年—465年 |
李治 | 唐高宗 | 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 650年—683年 |
趙構 | 宋高宗 | 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 1127年—1162年 |
愛新覺羅弘歷 | 清高宗 | 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 1735年—1795年 |
中宗
中國廟號(中宗)列表 | |||
姓名 | 廟號 | 謚號 | 在位年份 |
子伷 | 商中宗 | 景王 | 前1486年—前1422年 |
劉詢 | 漢中宗 | 孝宣皇帝 | 前74年—前49年 |
司馬睿 | 晉中宗 | 元皇帝 | 317年—322年 |
李壽 | 漢中宗 | 昭文皇帝 | 338年—343年 |
慕容盛 | 後燕中宗 | 昭武皇帝 | 398年—401年 |
劉義隆 | 宋中宗 | 景皇帝 | 424年—453年 |
蕭察 | 西梁中宗 | 宣皇帝 | 555年—562年 |
李顯 | 唐中宗 | 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 | 684年 705年—710年 |
劉晟 | 南漢中宗 | 文武光聖明孝皇帝 | 943年—958年 |
昭宗
中國廟號(昭宗)列表 | |||
姓名 | 廟號 | 謚號 | 在位年份 |
李曄 | 唐昭宗 | 聖穆景文孝皇帝 | 888年—904年 |
完顏承麟 | 金昭宗 | - | 1234年2月9日 |
孛兒隻斤愛猷識裏達臘 | 元昭宗 | 武承和孝皇帝 | 1370年—1378年 |
朱由榔 | 明昭宗 | 應天推道敏毅恭儉經文緯武禮仁克孝匡皇帝 | 1646年—1662年 |
興宗
中國廟號(興宗)列表 | |||
姓名 | 廟號 | 謚號 | 在位年份 |
耶律隻骨 | 遼興宗 | 神聖孝章皇帝 | 1031年—1055年 |
段思廉 | 大理興宗 | 孝德皇帝 | 1044年—1074年 |
朱標 | 明興宗 | 孝康皇帝 | (明惠宗追崇) |
仁宗
中國廟號(仁宗)列表 | |||
姓名 | 廟號 | 謚號 | 在位年份 |
趙禎 | 宋仁宗 | 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 | 1022年—1063年 |
李仁孝 | 夏仁宗 | 聖德皇帝 | 1139年—1193年 |
耶律夷列 | 遼仁宗 | 正德皇帝 | 1151年—1163年 |
孛兒隻斤愛育黎拔力八達 | 元仁宗 | 聖文欽孝皇帝 | 1311年—1320年 |
朱高熾 | 明仁宗 | 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 | 1424年—1425年 |
愛新覺羅顒琰 | 清仁宗 | 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 | 1795年—1820年 |
文宗
中國廟號(文宗)列表 | |||
姓名 | 廟號 | 謚號 | 在位年份 |
李昂 | 唐文宗 | 元聖昭獻孝皇帝 | 826年—840年 |
孛兒隻斤圖帖睦爾 | 元文宗 | 聖明元孝皇帝 | 1323年—1332年 |
朱聿𨮁 | 明文宗 | 貞天應道昭崇德毅寧文宏武達仁閔孝節皇帝 | 1646年12月-1647年1月 |
愛新覺羅奕詝 | 清文宗 | 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庄儉顯皇帝 | 1850年—1861年 |
憲宗
中國廟號(憲宗)列表 | |||
姓名 | 廟號 | 謚號 | 在位年份 |
李純 | 唐憲宗 | 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 | 805年—820年 |
孛兒隻斤蒙哥 | 元憲宗 | 桓肅皇帝 | 1251年—1259年 |
朱見深 | 明憲宗 | 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 | 1464年-1487年 |
除了中國以外,王氏高麗早期、李氏朝鮮,以及越南的李朝、陳朝、後黎朝、莫朝、阮朝雖然對外稱王,但死後也有廟號。但是日本沒有採用廟號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