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介紹
廈門大學本部位于廈門島南端,廈門市思明區思明南路422號,約2500多畝。學校一邊是南普陀寺,一邊是海濱與胡裏山炮台,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大學校園之一。1路,20路,29路,47路,659路,959路,520路公車都可以到達。

廈門大學校園有芙蓉湖、情人谷水庫等景點,有“談情說愛在廈大”之說。廈門大學的舊建築多為陳嘉庚先生的女婿所建,清水牆、琉璃頂極富特色,被喻為“穿西裝、戴鬥笠”(比喻中西建築風格結合),尤其是建南大禮堂和上弦場相當宏偉。
廈門大學克立樓不遠處是嘉庚樓群的21層行政大樓,學校始建于1921年,廈門大學將主樓建成21層含有雙關意蘊。樓前就是人工造的芙蓉湖,登上21層頂樓可以向四周俯瞰,鼓浪嶼、南普陀寺、植物園、大嶝島、沿海大橋、船型橋、廈門大學職工宿舍區、學生公寓區、博士樓群、教學區樓群等,群賢樓群、建南樓群、化學樓群、藝術教育學院、廈門大學法學院、演武田徑場、廈門大學水庫、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陳嘉庚紀念堂和紀念碑、鍾美林廣場、圖書館、陳嘉庚與學生雕塑群、魯迅雕像、魯迅紀念館、教師之家、學生公寓區、廈門軟體園盡收眼底 。
主要建築
上弦場和建南大禮堂
廈門大學上弦場和建南大禮堂是廈大的標志性建築。校內樓房的命名也頗有講究,如凌雲、凌峰、映雪、囊螢、群賢、芙蓉等。
大南校門
大南校門毗鄰南普陀寺。位于廈門大學大南片區,1921年建校時的名稱。該校門位于大南片區,進校門後的馬路為大南路,在大南校門附近還有教工宿舍樓群。因為廈大學子簡稱大南校門為“南校門”,常讓人誤以為它朝南,實際上,它和西校門一樣,也是朝西的。2001年為迎接80周年校慶而重建。
西校門
西校門是廈門大學的主校門,建在廈大舊主樓群賢樓群西邊,由台胞、廈門大學名譽校友張子露先生捐贈10萬美元建造,1991年3月落成。西校門高7.4米,長25米,建築面積120平方米。採用花崗岩石材以左右延伸的弧面、上方兩角微微翹起的長方形為造型基調,主體對稱式構圖,上面配以浮雕,以體現校門的庄重性及文化內涵,整個造型簡潔、明快、舒展、富有現代感。
嘉庚樓群
該樓群以廈門大學的創辦人、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的名字命名。它是廈門大學建築系師生自已設計,由五個相連的樓組成,位于風景秀麗的芙蓉湖畔,是廈門大學的標志性景觀。嘉庚樓群的風格是西式的,以對稱性突出的頌恩樓巍巍壯觀。頌恩樓下有八個如被斜刀削了的竹子形圓柱,上面書寫著“自強不息,止於至善”八個大字,這是廈大的“校訓” 。
群賢群樓群
群賢群樓群五幢一字排列,建在廈門市五老峰下、南普陀寺前的演武場上。該樓群以居中建築,裝飾最考究,面積也最大,作為學校辦公樓使用,以群賢為名。東邊為集美樓、映雪樓,西邊為同安樓、囊螢樓,建于1921-1922年,樓群建築面積9576平方米,為陳嘉庚獨資興建廈大的主樓群。囊螢樓、映雪樓很長時間作為學生宿舍,後來調整與同安樓、集美樓一樣做教學、科研用房。該樓群最大特色: ①古今、中西合璧式。②樓梯石板懸挑式。③清水雕砌特大的張燈結彩、垂珠彩簾吉祥圖案式。在當時,三大特色均是獨一無二,1989年後被廈門市定為古建築保護單位 。
建南樓群
建南樓群是20世紀50年代初由陳嘉庚先生的女婿李光前先生捐資、陳嘉庚先生督造的,包括建南大會堂、成義樓、成智樓、南安樓、南光樓五幢大樓,曾是廈大頗具風格的標志性建築群。李光前先生哲嗣主持的新加坡李氏基金會念其年久失修,遂于1994年開始陸續捐獻1630多萬元巨資,予以全面翻修,2001年廈門大學80周年校慶期間舉行了翻修竣工典禮。
魯迅紀念館
廈門大學魯迅紀念館在廈門大學集美樓,1926年09月04日至1927年01月16日魯迅在廈門期間曾寓居于此。1952年在此設立廈門大學魯迅紀念室。
該館共有五室,其中四室以六百多件文物和資料、照片分別介紹魯迅的生平和在紹興、北京、廈門、廣州、上海各歷史時期的戰鬥歷程,其中在廈門部分是展出重點 。
食宿條件
廈門大學所有學生公寓樓實行專業化的物業管理與服務,倡導學生民主參與、自律管理、自助服務,共同營造文明、整潔、安全、溫馨的“學生之家”。學生公寓樓按相關標準建造,實現住宿功能區分,通訊、網路入戶,配用組合式家具及智慧型化用電管理等;宿舍區的洗浴、洗衣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完善;每間學生宿舍都配備免費校園網及寬頻網接口 。
宿舍內的硬體設施齊全:宿舍按床位分為大學部生四人間、研究生二人間、博士生一人間,安裝一台獨立空調;每人配有一個帶密碼鎖的保險櫃;衛生間裏都安裝著熱水器(部分老宿舍樓如芙蓉樓宿舍內並沒有獨立的衛生間和洗手間);防盜門邊裝著可視門鈴 。
廈門大學擁有專門從事餐飲管理服務的廈門大學後勤集團飲食服務中心,承擔著校本部師生的日常用餐服務 。學校食堂免費供應米飯,教學樓和圖書館提供免費純凈水,宿舍園區內提供免費開水,並有洗衣機。學校內隻有芙蓉餐廳三樓還有蔡清潔樓接受現金用餐,為遊客提供方便 。
校區分布
廈門大學漳州校區為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所屬。廈大本部包括:廈大老校地址,海韻教學區,廈大學生公寓,海濱教學區。

廈門大學翔安校區總建築面積1160000平方米、總投資35億元的廈大翔安校區佔地總面積3645畝,比廈大校本部還要大。截至2013年9月,已完成60%規劃建設任務。預計到2021年,將有超過3萬名的廈大大學部生、碩士生、博士生在這裏學習 。
2014年10月17日,廈門大學馬來西亞校區破土動工,標志著中國第一所海外大學正式誕生。廈大馬來西亞分校位于首都吉隆坡西南45公裏,在校生總規模1萬人,包括大學部生、碩士、博士三個教育層次,生源以馬來西亞和東南亞國家為主,教師則採用全球招聘方式。
廈大馬來西亞分校將分期建設,第一期建築面積約20萬平方米,學生規模為5000人。計畫2015年招第一批學生,第一年招生500名。到2020年,學生規模達到5000名左右。第一期設立中國語言與文化學院、海洋與環境學院、商學院、醫學院和電腦學院5個學院。

廈大將根據第一期辦學情況擇機開展第二期建設。一期工程主要包括教學樓、禮堂中心、學生活動中心、體育館(足球場、籃球場、排球場、網球場等)、學生公寓樓、座鍾樓和兩個警衛室等。第二期擬設立化學工程與能源學院、電子工程學院、生物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動漫與文化創意學院5個學院。項目建成後將成為中國首個海外設立的重點大學。
歷史沿革
1919年8月,陳嘉庚在上海聘任全國教育界名流蔡元培、黃炎培、汪精衛、餘日章、郭秉文、胡敦復、黃琬、葉淵、鄧萃英等10人為籌備員。1919年10月召開私立廈門大學籌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擬訂《廈門大學組織大綱》,會議推舉鄧萃英為廈門大學首任校長、鄭貞文為教務長、何公敢為總務長。
1921年4月6日,廈門大學借集美學校舉行開校式,初創時為私立,設有師範(包括文、理科)、商學兩部。1921年7月4日,林文慶接受陳嘉庚先生邀請繼任廈門大學校長, 在林文慶校長掌校期間,陸續增設工學、新聞、法學、醫葯等科系,初步建成多學科的綜合性大學。到民國19年(1930)擴充為文、理、法、商、教育5個學院、21個系。民國25年合並為文、理、商3個學院、9個系。學生由開始時的136人發展到300多人。
1937年7月1日,經陳嘉庚函請,南京國民政府同意將私立廈門大學改為國立。1937年7月6日,著名物理學家、清華大學教授薩本棟博士任廈門大學校長。1937年9月4日,由于日軍侵犯廈門,學校遷鼓浪嶼;11月間,學校定出遷汀計畫;12月24日,開始遷移;于1938年1月12日安全抵達。5月間,廈門大學校舍被被日寇炸毀。在閩西長汀期間,師生克服重重困難,堅持教學,學校規模不斷擴大。到抗日戰爭勝利時,廈門大學設定文、理、法、商4個學院、15個系,學生從300多人增加到1000多人。
1945年9月19日,國民政府行政院任命汪德耀博士為國立廈門大學校長。1946年6月1日,廈門大學校本部開始遷回廈門,長汀各界在體育場舉行歡送大會,贈送大匾額一塊,上刻“南方之強”四個大字。遷回廈門以後,陸續增設海洋系、國際貿易系和法律系的司法組,學生增至1600多人。1949年1月31日,前校長薩本棟在美國逝世,按其遺囑將骨灰安葬在廈門大學校內。
1949年10月17日,廈門解放,廈門市軍管會于10月20日委派軍代表吳強、肖楓接管廈門大學,組建新的廈大黨支部。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經濟學家王亞南教授為廈門大學校長。1951年,原省立福建農學院並入廈大,改成廈門大學農學院,原私立福建大學的政治、法律、經濟三系並入廈大。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進行院系大調整,廈門大學成為文理科的綜合性大學。原來的航空系、海洋系、土木系、電機系、機械系、法律系、企管系分別調整到南京航空學院、山東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工學院、華東水利學院、華東政法學院和上海財經學院。1954年教育系調整到福建師範學院。1958年新增福州大學時,廈門大學又將數學、物理、化學三個系部分專業教師、學生以及有關圖書、儀器、設備等調撥到福州大學。1958年7月,廈門大學下放歸福建省管理。1963年9月,經中央批準,廈門大學改為直屬教育部的全國重點綜合性大學。
“文化大革命”期間,廈門大學下放給福建省革命委員會領導,大批幹部、教師被下放農村,有一部分充任中學教師,有的改行做其他工作。1966~1970年,廈門大學停止招生5年。1971年,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時有9個系,除保留1966年的8個系外,福建師範學院教育系遷回廈大開辦。1972年,廈門大學水產相關系調出成為廈門水產學院,1979年調往上海,後發展為上海海洋大學。
1981年12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首批碩士、博士學位授予單位。1986年9月12日,舉辦試辦廈門大學研究生院成立大會。1995年7月,廈門大學進入國家“211工程 ”建設行列。1996年,廈門大學成為首批獲教育部批準建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1997年4月,廈門大學“211工程”通過教育部組織的專家審定立項建設 。2001年2月,被列入國家“985工程”一期重點建設高校之一。2001年4月6日,廈門大學漳州校區奠基興建。2004年,廈門大學被列入國家“ 985工程 ”二期重點建設高校之一。2004年7月,廈門大學被增列為中管高校。2005年底,廈門大學大學部教學工作水準以“優秀”的成績通過教育部評估 。2012年,學校成立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分校位于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佔地900畝,總建築面積30萬平方米。
2014年,學校牽頭的兩個協同創新中心入選國家“2011計畫” 。
科研成果
建設成果
2006年至2011年,該校共承擔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課題700多項,在Science和Nature(含子刊)以及Cancer Cell、The Lancet等國際高水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6篇,2項科研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人文社會學科研究實力雄厚,南洋研究、台灣研究、高教研究、經濟研究、會計研究等領域居國內領先地位;共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31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研究項目157項,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4項,立項數均位居全國高校前列。在教育部第四屆和第五屆高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中,分別有19項和14項成果獲獎 。

2013年,以該校為第一作者獲通訊作者單位在Science、Nature、Cell 及其子刊上發表論文12篇,被SCIE收錄1160篇,SCI 學科影響因子遷1/10論文165篇,被SSCI、A&HCI 收錄論文48篇。2項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成果獲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1項成果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1項成果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9項成果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和教育部哲社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立項,1人獲福建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人獲第六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成就獎。在福建省第十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選中,該校共有73項成果獲獎,其中一等獎8項,二等獎23項 。
在2010年全球最著名的兩大科技期刊之一的《Nature》發布的《自然出版指數2010中國》(Nature Publishing Index 2010 China)這份報告中,廈門大學科研實力位居國內所有科研機構第9名 。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雜志發布的《自然出版指數2011—中國》報告顯示,廈門大學位列中國十大科研機構的第六位 。
科研平台
截至2013年12月,該校設有160多個研究機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個,教育部工程技術中心3個,教育部文科重點研究基地5個,福建省重點實驗室、中心28個,廈門市重點實驗室、中心16個。廈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是福建省內唯一經科技部、教育部認定的國家級大學科技園 。
學校還設有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廈門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廈門大學智慧產權研究院、廈門大學王亞南經濟研究院、廈門大學財務管理與會計研究院、廈門國際法高等研究院、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廈門大學海峽兩岸發展研究院、廈門大學南海研究院、薩本棟微米納米科學技術研究院、廈門大學生物仿生及軟物質研究院、海洋與海岸帶發展研究院、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等科研平台 。
- 國家重點實驗室
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細胞應激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子疫苗學與分子診斷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傳染病診斷試劑與疫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國家工程實驗室
醇醚酯化工清潔生產國家工程實驗室
-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天然產物源靶向葯物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譜學分析與儀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水聲通信與海洋信息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高性能陶瓷纖維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計量經濟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教育部批準設立的研究機構
廈門大學歷史研究所、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廈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廈門大學海外華文教育研究所、廈門大學經濟研究所、廈門大學巨觀經濟研究中心、廈門大學會計發展研究中心、東南亞研究中心、(中國)廈門大學馬來西亞研究所、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微納光電子材料與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電化學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物理化學研究所、教育部寄生動物學研究室(廈門大學)、教育部細胞生物學研究室(廈門大學)、廈門大學亞熱帶海洋研究所、中國海關史研究中心、國家農村社會保險研究中心(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委托)、分子診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福建省重點實驗室
福建省電漿與磁共振研究重點實驗室、福建省半導體材料及套用重點實驗室、福建省高校微納米系統重點實驗室、福建省高校化石能源化學與化工重點實驗室、福建省化學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福建省高校無機化學與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福建省高校特種陶瓷重點實驗室、福建省特種先進材料重點實驗室、福建省葯物工程實驗室、福建省高校生物醫學工程重點實驗室、福建省亞熱帶濕地生態學重點實驗室、福建省資源微生物重點實驗室、福建省神經退行性疾病及衰老研究重點實驗室、福建省眼科與視覺科學重點實驗室、福建省海陸介面生態環境重點實驗室、福建省防火阻燃材料重點實驗室、福建省仿腦智慧型系統重點實驗室
- 福建省研究中心
福建經濟研究中心(省校共建)、福建女性發展研究中心(省校共建)、福建省半導體照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廈門大學積體電路設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福建省醫學分子病毒研究中心、福建省抗癌研究中心、福建省濱海濕地保護與生態恢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福建省陶瓷纖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廈門市重點實驗室
廈門市分子納米技術與分析科學重點實驗室、廈門市高性能金屬材料重點實驗室、廈門市防火阻燃材料重點實驗室、廈門市手性葯物重點實驗室、廈門市電子陶瓷材料與元器件重點實驗室
- 廈門市研究中心(所、室)
廈門市光電信息材料與器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廈門市MEMS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廈門市創新方法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智慧型圖像與信息處理研究室(ATR)、新技術開發研究所(市校共建)、廈門市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廈門市醫學分子病毒研究中心、廈門市海洋微生物新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海峽(廈門)中醫葯科技平台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12年12月,紙本館藏總量443.6萬冊,電子資料庫達100多個、折合館藏約319萬冊,合計館藏總量762.6萬冊,在國內各類圖書館中名列前茅。文獻收藏涉及各學科領域,尤以哲學、管理學、政治學、法學、經濟學、語言學、歷史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海洋學、機械與電子工程、電腦科學等學科領域的文獻更為系統,在東南亞研究和台灣研究的資料建設方面具有特色優勢。館內還擁有大量的古籍線裝書、光碟、錄音(像)帶、縮微平片等資源,是國家重點古籍保護單位 。
- 學術刊物
《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于1931年創刊,是由教育部主管,廈門大學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學術期刊(雙月刊),是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主要刊載自然科學各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自然科學基礎理論研究、套用基礎研究、高新技術方面的學術論文。1994年以來,被引頻次及影響因子均居全國綜合類高校前列,先後被國內外多家核心期刊和資料庫收錄為刊源,多次被評為全國、華東地區、福建省的優秀科技期刊。2001年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評定的“中國期刊方陣”;2003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頒發的“第二屆國家科技期刊百種重點期刊獎”;2006年、2008年蟬聯國家教育部科技司頒發的“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獎;2008年榮獲“首屆福建省十佳期刊”。2009年在全國高校科技期刊“三優”評比中被評為“編輯質量優秀期刊”。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在2009年華東地區優秀期刊評選中獲“第四屆華東地區優秀期刊獎”。2010年榮獲“第三屆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獎”。2011年被評為“第2屆中國精品科技期刊”。2011年在《中國學術期刊評價報告》(2011-2012)中 被評為“RCCSE中國權威學術期刊” 。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是廈門大學主辦、國家教育部主管的高層次的哲學社會科學綜合性學術刊物,2003年底首批入選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工程”。根據清華大學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志社發布的《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人文社會科學·2010年版)的資料,2009年該刊在“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總被引3122頻次,復合影響因子1.692,位居全國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的第7位。此外,根據陝西師範大學圖書館“高校文科學報論文統計與分析課題組”2001-2006年做的統計報告,該刊1998-2002年五年的平均摘轉率,在全國文科學報中名列第一,2003-2005年三年的平均摘轉率名列第四;其中2001年第二,2002年第一,2003年第二,2004年第五,2005年第三。先後被選為全國各種文科“核心期刊”和各種評估系統的來源期刊,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北京大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選用期刊”(南京大學)等。在各類期刊評比中,也獲得了相應的榮譽。在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學會舉辦的四次全國文科學報評優中,都獲得最高獎項;近年先後被評為“華東地區優秀期刊”、“首屆福建省十佳期刊” 。
辦學條件
硬體設施
目前學校佔地超過9000畝,其中思明校區位于廈門島南端,佔地2596畝,漳州校區佔地2568畝,翔安校區佔地3645畝(2012年完成一期工程建設並投入使用)。2014年7月,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動工建設。校舍建築總面積210萬平方米,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總量468萬冊(另有電子圖書41373GB),固定資產總值46億元,儀器設備總值超過18億元。校園高速信息網路建設的規模、水準居全國高校前列並成為CERNET2的核心節點之一。校園為公認的環境最優美的中國大學校園之一 。

院系設定
截至2013年12月,該校設有研究生院、27個學院(含76個系) 。
人文與藝術學部 (文學部) |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 | 中國語言文學系、歷史學系、哲學系、人類學與民族學系 |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 新聞學系、廣告學系 | |
廈門大學外文學院 | 英語語言文學系、歐洲語言文學系、日本語言文學系、法語語言文學系 | |
廈門大學藝術學院 | 美術系、音樂系 | |
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 | 華文系 | |
廈門大學國際學院 | -------------------------------------------------- | |
社會科學學部 (社科學部) |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 | 經濟學系、統計系、財政系、金融系、國際經濟與貿易系 |
廈門大學管理學院 | 會計學系、企業管理系、管理科學系、旅遊系、工商管理教育中心(MBA中心)、高級經理教育中心(EMBA項目) | |
廈門大學法學院 | 廈門大學法律碩士教育中心 | |
廈門國家會計學院 | 會計碩士專業學位聯合教育中心 、 物流與項目管理工程碩士教育中心 | |
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 | 政治學系、公共管理系、社會學系、公共管理教育中心(MPA中心) | |
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 | |
廈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 -------------------------------------------------- | |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 | 教育學公共教學部、教師教育部 | |
廈門大學體育教學部 | -------------------------------------------------- | |
廈門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 -------------------------------------------------- | |
自然科學學部 (理學部) | 廈門大學數學科學學院 | 數學與套用數學系、信息與計算數學系、概率與數理統計系 |
廈門大學物理與機電工程學院(理學部分) | 物理學系、電子科學系、機電工程系、航空系、天文學系 | |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理學部分) | 化學系、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系、化學生物學系 | |
工程技術學部 (工學部) | 廈門大學物理與機電工程學院(工學部分) | 物理學系、電子科學系、天文學系 |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工學部分) | 化學系、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系、化學生物學系 | |
廈門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 | 電腦科學系、智慧型科學與技術系、電子工程系、通信工程系 | |
廈門大學軟體學院 | -------------------------------------------------- | |
廈門大學材料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生物材料系 | |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 | 建築系、土木工程系、城市規劃系 | |
廈門大學能源學院 | -------------------------------------------------- | |
廈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 | 機電工程系、航空系、自動化系 | |
醫學與生命科學學部(醫學部) | 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 生物學系、生物化學與生物技術系、生物醫學科學系、農業生物技術系 |
廈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 -------------------------------------------------- | |
廈門大學葯學院 | -------------------------------------------------- | |
廈門大學醫學院 | 臨床醫學系、中醫學系、護理學系、眼視光系 | |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 -------------------------------------------------- | |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 -------------------------------------------------- | |
廈門大學附屬東南醫院 | -------------------------------------------------- | |
廈門大學附屬東方醫院 | -------------------------------------------------- | |
廈門大學附屬成功醫院 | -------------------------------------------------- | |
廈門大學附屬廈門眼科中心 | -------------------------------------------------- | |
廈門大學附屬福州二院 | -------------------------------------------------- | |
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部(地學部) | 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 | 海洋生物科學與技術系、海洋化學與地球化學系、物理海洋學系、套用海洋物理與工程系、海洋地質學系(籌建中) |
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 |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生態科學與工程系 |
師資力量
截至2014年5月,該校共有全職專任教師2678人,非全職教師728人。全職教師中,教授835人,副教授878人,具有高級職務的教師佔全職教師總數的64%。具有博士學位的有1918人,佔72%;45歲以下的為1703人,佔65%;全職教師的平均年齡為41歲;具有外校某一級學歷、學位的教師1937人。
教師中共有兩院院士22人(其中雙聘院士10人);文科資深教授2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7人;中央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千人計畫”入選者48人(其中“青年千人計畫”入選者15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5人、講座教授16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得主38人;“萬人計畫”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入選者3人、哲學社會科學領軍入才入選者1人、教學名師1人、青年拔尖人才入選者3人;列入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6人;列入教育部“新(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150人;全國高校教學名師獎得主6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得主7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5個、教育部創新團隊9個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固體物理表面化學研究、海洋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和機製、團簇化學、腫瘤生長和抑製相關傳導的調控、介面電化學
教育部創新團隊:海洋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和機製、腫瘤發生的分子機理、復雜體系的計算化學、傳染病診斷和疫苗研究、海洋環境生理與毒理學研究、碳資源高效利用的催化基礎、核受體腫瘤分子靶點與葯物開發、雜環化學、譜學分析
學科建設
截至2013年12月,該校擁有擁有31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0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有5個一級國家重點學科(涵蓋38個二級國家重點學科)和9個二級國家重點學科,26個博士後流動站,9個國家人才培養基地。此外,哲學等46個一級學科被確定為福建省重點學科,理論經濟學等17個一級學科被確定為福建省特色重點學科 。
-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1個)
哲學、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海洋科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電腦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戲劇與影視學
-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0個)
哲學、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海洋科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建築學、土木工程、電腦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軟體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葯學、中醫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戲劇與影視學、音樂與舞蹈學、美術學、藝術學理論、設計學
- 專業碩士學位點
工程碩士、翻譯碩士、法律專業碩士、工商管理、高級經理、會計專業碩士、物流工程、項目管理、公共管理碩士、社會工作碩士和教育碩士等
-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理論經濟學(0201)、套用經濟學(0202)、化學(0703)、海洋科學(0707)、工商管理(1202)
-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不含一級學科覆蓋)
國際法學(030109)、高等教育學(040106)、專門史(060105)、基礎數學(070101)、凝聚態物理(070205)、動物學(071002)、水生生物學(071004)、細胞生物學(071009)、環境科學(083001)
- 福建省特色重點學科
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法學、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中國史、物理學、生態學、統計學、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基礎醫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 福建省省級重點學科
哲學、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海洋科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製科學與工程、電腦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軟體工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葯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設計學
- 博士後流動站
社會學、控製科學與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數學、套用經濟學、工商管理、法學、中國語言文學、理論經濟學、哲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物理學、教育學、考古學、中國史、海洋科學、生物學、新聞傳播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公共管理、化學工程與技術、生態學、信息與通信工程
- 學科排名
2013年,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了第三輪全國學科評估中,該校有5個一級學科進入了前五名,分別為海洋科學、統計學、套用經濟學、民族學、工商管理;另有11個學科進入了前十名,分別為教育學、戲劇與影視學、化學、理論經濟學、中國史、世界史、法學、外國語言文學、考古學、生態學、公共管理 。
- 國際影響力
據 ESI 資料庫2013年11月公布的統計結果顯示,該校共有8個學科進入ESI 全球前1%,分別是:化學、工程學、材料科學、臨床醫學、植物與動物科學、生物與生物化學、環境與生態學、物理學,其中化學進入全球1‰ 。
教學建設
截至2013年3月,該校獲第四、五、六屆國家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6項、二等獎14項,名列全國高校前茅;29門課程入選全國“精品課程”,30門網路課程和2門教學案例入選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精品影片公開課,13個專業入選教育部卓越教育培養計畫。有6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國家級校外實踐基地。多次在中國大學生“挑戰杯”創業計畫大賽和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等各類比賽中獲獎。2005年底,該校大學部教學工作水準以“優秀”的成績通過教育部評估。廈大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 。
國家級特色專業:會計學、金融學、行政管理、經濟學、財政學、物理學、英語、法學、歷史學、海洋科學、化學、生物科學、統計學、數學與套用數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國際經濟與貿易、廣告學
國家級精品課程:分析化學、政策科學、結構化學、國際經濟法、審計學、財政學、物理化學、無機化學、現代生物學實驗、海洋浮遊生物學實驗、人力資源管理、國家稅收、統計學、金融工程、綜合化學實驗、中國古代史、高等代數、材料化學導論、動物生物學、聲學基礎
國家級教學團隊:海洋科學創新性人才培養教學團隊、統計學教學團隊、生物學基礎課程國家級教學團隊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實驗教學中心、電子信息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化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生命科學學院實驗教學中心、經濟與管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等
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基地:化學、生物學、海洋科學、數學、經濟學、歷史學
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畫:臨床醫學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畫:法學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材料科學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自動化、電腦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飛行器動力工程、建築學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歷任領導
姓名 | 任職時間 | 備註 |
---|---|---|
1952.07 -1954.12 | 教授 | |
1955.01 -1969.01 | 教授 | |
1972.07 -1973.01 | 軍隊代表(副軍級) | |
1973.02 -1984.08 | 福建省人大副主任 | |
1984.09 -1986.07 | 代理書記,福建省政協常委 | |
1986.07 -1989.09 | 教授 | |
1989.09 -1994.04 | 中共中央委員,教授 | |
1994.04 -1996.06 | 福建省社科聯副主席 | |
1996.06 -1999.04 | 教授 | |
1999.04 -2006.12 | 研究員,福建省政協常委 | |
2006.12 -2011.09 | 副研究員 | |
2012.04-2014.11 | 研究員 | |
張彥 | 2014.11- | 教授 |
學校文化
文化標志
校訓
自強不息,止于至善
“自強不息”語出《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指自覺地積極向上、奮發圖強、永不懈怠。“止于至善”語出《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意指通過不懈的努力,達到盡善盡美。

校徽
校徽圖案是陳嘉庚先生創辦廈門大學時確定並沿用下來的,其特定的內涵, 簡要說明如下:徽標圓環上方為繁體字“廈門大學”,下方為拉丁語“廈門大學”;盾形上的三顆五角星圖案代表中國傳統哲學中的“三才”,即所謂天然中精神的、宇宙的、人類的三大元素;盾形中心的城及城門圖案象征著廣納賢才、開放辦學;綬帶上的“止于至善”四字為建校初期校訓。

校歌
歌詞
自強!自強!學海何洋洋!誰歟操鑰發其藏?
鷺江深且長,致吾知與無央。
吁嗟乎!南方之強!吁嗟乎!南方之強!
自強!自強!人生何茫茫!誰歟普渡架慈航?
鷺江深且長,充吾愛與無疆。吁嗟乎!南方之強!吁嗟乎!南方之強!
校慶日
每年04月06日是廈門大學校慶日。
南方之強
陳嘉庚先生在籌辦廈門大學之時,于1920年11月發表了“籌辦廈門大學演詞”,就強調要把廈大辦成“南方之強”。但是廈門大學作為“南方之強”被廣泛了解,是在抗戰時內遷長汀辦學時期。1940年8月至1941年,國民政府教育部舉行首屆和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學業競試,廈門大學均名列第一,國民政府教育部全國通令嘉獎,廈大由此被廣泛稱譽為“南方之強”。然而,“南方之強”也並非僅指廈大的實力。“南方之強”一詞出自《中庸》。原文為:“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由此可見,校歌中的南方之強,意指一種“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國有道,不變塞焉;國無道,至死不變”的精神。意即用寬容大度來教育、對待他人,即使別人蠻橫無理也不要報復;平和而不隨波逐流,中立而不有所偏倚;國家和平安定時不改變志向,國家黑暗動蕩時也能夠堅持理想和操守,至死不變。這種“南方之強”也就是廈門大學自建校起就確立的精神,一種獨立自由,寬容公正,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中庸之道 。
知名校友
姓名 | 簡介 |
---|---|
愛國企業家 | |
作家 | |
學者 | |
詩人 | |
作家、學者 | |
廈門大學名譽教授 | |
廈門大學名譽教授 | |
廈門大學客座教授 | |
廈門大學名譽博士 | |
廈門大學終身教授 | |
中國科學院院長、化學家、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 |
廈門大學校長、物理學家 | |
廈門大學校長、經濟學家、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 | |
廈門大學校長、細胞生物學家 | |
廈大教授、中國膠體化學奠基人、北大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 |
廈大教授、人類學家 | |
廈大教授、建立中國最早海洋學系及海洋研究所 | |
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 | |
中科院院士、數學家 | |
復旦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物理學家 | |
四川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數學家 | |
原山東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物理化學家 | |
法理學專家、中國政法大學法學教育研究與評估中心主任 | |
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學部)、地球物理學家 | |
國際系統遺傳學奠基人 | |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理事長 | |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主任 | |
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 | |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民經濟部部長、馬克思主義理論家 | |
西昌中國衛星發射測控系統部部長 | |
第一、二屆國際感測學會主席 | |
美國紐約《華美日報》社董事長 | |
醫學家 | |
美國伯明翰大學電子電腦中心主任 | |
美國佛羅裏達大西洋大學講座教授、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國際著名結構動力學家 | |
摩根大通中國區主席 | |
中國銀聯董事長兼總裁 | |
海通證券董事長兼總裁 、民生銀行董事長兼行長、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 |
民生銀行董事 | |
中國銀行副董事長兼港澳管理處主任 | |
中國銀行副董事長兼黨委副書記 | |
中國銀行副行長 | |
興業銀行行長 | |
興業證券董事長 | |
海通證券董事長 | |
畢博管理咨詢全球執行副總裁 | |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 |
新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 | |
菲律賓實業家、慈善家 | |
邵建寅 | 菲律賓實業家、慈善家 |
香港實業家 | |
香港塑膠商會會長 | |
新華社香港分社科教部部長、原廈大副校長 | |
新加坡駐日大使 | |
陳嘉庚之侄、名譽會長 | |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 |
泰國華人實業家 | |
中航工業財務部副部長 | |
沈覲泰 | 中油公司創辦人、總經理 |
台灣電力公司總經理 | |
劉詩華 | 台灣電信總局局長 |
嚴啓昌 | 台灣公路局局長 |
楊延英 | 台灣公路局總工程師 |
台灣中國鋼鐵公司創辦人 | |
台灣中國鋼鐵公司創辦人 | |
台灣郵政總局局長 | |
傅百屏 | 台灣稅務局局長 |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全國政協副主席 | |
海協會副會長 | |
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 | |
廈門大學傳播學院院長 | |
新華社高級記者 | |
國家發改委黨組副書記兼副主任(正部級) | |
原國家統計局局長 | |
廈門大學校長、經濟法學家 | |
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兼副校長、經濟學家 | |
原廈門大學黨委書記 | |
廈門大學校長、電化學家 | |
廈門大學校長、電化學家、中科院院士、廈大化學系49屆 | |
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兼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常務副院長兼黨組副書記 | |
廈門大學副校長、中科院院士 | |
中科院院士 | |
福州大學校長 | |
廈門大學校長 | |
廈門大學黨委書記 | |
廈門大學黨委副書記 | |
廈門大學教授、有機化學家、中科院院士 | |
總政藝術局局長、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 | |
廈大第一個黨支部書記 | |
黃埔一期學生、追贈少將 | |
廈大副校長、教育學家 | |
廈大教授、財政學家 | |
廈大教授、會計學家 | |
廈大教授、中國現代管理會計學科奠基人 | |
廈大教授、統計學家 | |
廈大教授、金融學學術帶頭人 | |
廈大教授、財政學家 | |
廈大教授、副校長、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 | |
廈大教授、中科院物構所所長、中科院院士 | |
廈大教授、明清史和社會經濟史學家 | |
廈大教授、)國家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 | |
廈大教授、中科院院士、民盟中央副主席 | |
廈大教授、中科院院士 | |
廈大教授、中科院院士、化學家 | |
廈大教授、中科院院士、化學家 | |
廈大教授、中科院院士、生物學家 | |
廈大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植物生態學家 |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長 | |
江西財經學院副院長 、會計學家 | |
施正鏗 | 青島海洋大學書記、校長 |
山東海洋學院副院長 | |
華南師範學院副院長、廣東省副省長 | |
廈大教授、福建省政協副主席 | |
廈大教授、集美大學校長 | |
中山大學副校長 | |
汕頭大學副校長 | |
閩江學院院長 | |
寧波工程學院院長 | |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院長 | |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副院長 | |
山東大學經濟研究院院長 | |
廈大教授、法學院院長、中國國際經濟法學會會長 | |
福建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文學研究所所長、福建省政協副主席 | |
福建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兼省文化廳廳長、廈大教授 | |
廈大中文系教授、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 | |
福建省副省長兼任福州市委副書記 | |
福建省副省長 | |
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長 | |
福建省副省長 | |
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 |
福建省副省長 | |
福建省委常委兼省委政法委書記 | |
福建省人大副主任 | |
廈門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 | |
福建省委副書記兼省委黨校校長 | |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 | |
中央編譯局副局長 | |
國務院僑辦副主任 | |
黃立圻 | 江西省政協副主席 |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 | |
國務院審計署副審計長兼黨組成員 | |
國務院審計署總審計師兼黨組成員 | |
財政部部長助理兼黨組成員 | |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 | |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 | |
國家糧食局副局長 | |
全國總工會副主席 | |
福建省漳州市市長 | |
廣東省汕頭市委書記兼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 |
廣東省財政廳廳長 | |
廈門市委副書記 | |
廈大教授、廈門市副市長 | |
廣東省深圳市委常委兼常務副市長 | |
廈大教授 | |
廈大教授 | |
廈大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 |
2001年央視挑戰主持人銅獎 | |
鳳凰衛視主持人,廈大歷史系畢業 | |
作家,廈大中文系81級大學部 | |
福建省民政廳廳長 | |
福建省副省長 | |
福建省委常委兼統戰部長 | |
香港駿華投資集團董事會主席 | |
香港歌手和演員,在96屆建築系讀過一年 | |
美國康奈爾大學經濟學系終身教授 | |
林蕙青 | 現任教育部部長助理、黨組成員。 |
謝壽光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 |
謝維和 | 清華大學副校長,著名教育社會學家。 |
葉重耕 | 廈門市委常委兼宣傳部長 |
張燦民 | 廈門市委常委兼秘書長 |
鄭雲峰 | 廈門市委常委兼常務副市長 |
國桂榮 | 廈門市副市長 |
陳榮凱 | 福建省副省長、省政協副主席 |
龔正 | 山東省委副書記 |
高捷成 | 紅軍會計製度創始人,抗日烈士 |
王助 | 新四軍駐福州辦事處主任 |
許滌新 | 經濟學家,中國社科院副院長 |
蘇新專 |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屠呦呦獲得拉斯克獎和諾貝爾獎的推薦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