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皇帝
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康,安寧;熙,興盛--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
康熙的生母佟佳氏隻是皇宮中一名不受恩寵的庶妃。康熙降生時,父親順治皇帝正對滿洲大臣鄂碩之女董鄂氏(一說中的明末名妓董小宛)愛得死去活來,哪有精神顧得上這個不請自來的小兒子。出生不久,康熙即遭到天花的侵襲,命懸一線,盡管憑借頑強的生命力僥幸存活下來,卻讓後來的康熙大帝從此留下一臉不太好看的麻點。不幸接踵而至,他八歲喪父,十歲時疼愛他的母親又死了。兩年之間父母雙亡,形影相吊,這給他留下很深的心靈創傷。康熙後來回憶到,那年母親生病的時候,他日夜守候在床邊,滴水不進。母親去世時,他日夜啼哭,不思飲食。直到晚年,康熙回憶起這一幕幕還不無悲傷地說,他在父母的膝下沒有得到一天的歡娛,"此朕六十年來抱憾之處"。

康熙的祖母孝庄皇太後,十分關心他的成長,對康熙的培養傾註了大量心血,經常給康熙講述祖父當年創業的故事,激勵他將來要秉承祖先英烈之風,成為有抱負、有作為的人物。她一直以帝王的標準嚴格訓練康熙,教育他要"寬裕慈仁,溫良恭敬",甚至連一舉一動都要"儼然端坐",中規中矩。
康熙勤奮地學習。從五歲發蒙開始,他早出晚歸,無論嚴寒酷暑,從未中斷。父母雙亡後,他更加發奮努力,系統學習治國安邦之道,認真研讀儒家經典,還拜武藝高強的侍衛阿舒默爾根刻苦練習騎射技藝,縱馬射獵,十矢九中,英武非凡。他常常虛心地咨詢左右,甚至不恥下問于身邊的太監。繁重的學業差點兒壓垮了他的身體,他累得囉血,仍然堅持手不釋卷。後來不得不發展到需要針灸治療的地步,以至于多年後康熙一聞到灸條的艾味還心有餘悸。

康熙一生既受到滿洲騎射文化的訓練,又受到蒙古草原文化的熏陶,還受到漢族儒家文化的影響。正是這種嚴格認真的教育,形成了康熙雄渾博大的學識修養,培養了康熙果斷堅韌的人格力量。康熙基本上是在和平環境下長大的,與從白山黑水走來的祖先不同,他接受的是正規而系統的漢文化教育。到了康熙這一代,愛新覺羅家族才真正弄明白了儒臣所說的天理人欲和世道人心的關系。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正式親政。他十六歲時就親自謀劃鏟除了位高權重、專橫跋扈的鰲拜,一生先後平定三藩之亂,東北反擊沙俄,西北揚威平叛,修德中外一家;對內則治河安邦,富國裕民,肅清吏治,開創出清中期盛世的繁盛局面。康熙的一生,既能縱橫疆場、運籌帷幄,又能經世濟民、安邦治國,達到儒家標準的"內聖外王"境界。
但是康熙在文化上面實行文字獄,為了維護少數民族的統治利益,打擊漢族人民批判的呼聲,製造了多起抄家案,而他的繼任者雍正、乾隆更是變本加厲迫害有識之士,甚至將一代名著《紅樓夢》篡改,變成一部合乎其統治秩序的風月書籍。康熙不願意將西方傳入的科學技術進行推廣,將其視為洪水猛獸,因為他深知這些"奇淫技巧"的神奇力量一旦為漢人掌握,必將危及清朝統治,這種自欺欺人的做法使自己的繼任者乾隆更加好大喜功,最後走向了衰敗,中國近代的全面落後與清朝建立者的愚民舉措有直接關聯。
在位期間
康熙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九年 | 十年 |
---|---|---|---|---|---|---|---|---|---|---|
公元 | 1662年 | 1663年 | 1664年 | 1665年 | 1666年 | 1667年 | 1668年 | 1669年 | 1670年 | 1671年 |
幹支 | 壬寅 | 癸卯 | 甲辰 | 乙巳 | 丙午 | 丁未 | 戊申 | 己酉 | 庚戌 | 辛亥 |
康熙 | 十一年 | 十二年 | 十三年 | 十四年 | 十五年 | 十六年 | 十七年 | 十八年 | 十九年 | 二十年 |
公元 | 1672年 | 1673年 | 1674年 | 1675年 | 1676年 | 1677年 | 1678年 | 1679年 | 1680年 | 1681年 |
幹支 | 壬子 | 癸醜 | 甲寅 | 乙卯 | 丙辰 | 丁巳 | 戊午 | 己未 | 庚申 | 辛酉 |
康熙 | 二十一年 | 二十二年 | 二十三年 | 二十四年 | 二十五年 | 二十六年 | 二十七年 | 二十八年 | 二十九年 | 三十年 |
公元 | 1682年 | 1683年 | 1684年 | 1685年 | 1686年 | 1687年 | 1688年 | 1689年 | 1690年 | 1691年 |
幹支 | 壬戌 | 癸亥 | 甲子 | 乙醜 | 丙寅 | 丁卯 | 戊辰 | 己巳 | 庚午 | 辛未 |
康熙 | 三十一年 | 三十二年 | 三十三年 | 三十四年 | 三十五年 | 三十六年 | 三十七年 | 三十八年 | 三十九年 | 四十年 |
公元 | 1692年 | 1693年 | 1694年 | 1695年 | 1696年 | 1697年 | 1698年 | 1699年 | 1700年 | 1701年 |
幹支 | 壬申 | 癸酉 | 甲戌 | 乙亥 | 丙子 | 丁醜 | 戊寅 | 己卯 | 庚辰 | 辛巳 |
康熙 | 四十一年 | 四十二年 | 四十三年 | 四十四年 | 四十五年 | 四十六年 | 四十七年 | 四十八年 | 四十九年 | 五十年 |
公元 | 1702年 | 1703年 | 1704年 | 1705年 | 1706年 | 1707年 | 1708年 | 1709年 | 1710年 | 1711年 |
幹支 | 壬午 | 癸未 | 甲申 | 乙酉 | 丙戌 | 丁亥 | 戊子 | 己醜 | 庚寅 | 辛卯 |
康熙 | 五十一年 | 五十二年 | 五十三年 | 五十四年 | 五十五年 | 五十六年 | 五十七年 | 五十八年 | 五十九年 | 六十年 |
公元 | 1712年 | 1713年 | 1714年 | 1715年 | 1716年 | 1717年 | 1718年 | 1719年 | 1720年 | 1721年 |
幹支 | 壬辰 | 癸巳 | 甲午 | 乙未 | 丙申 | 丁酉 | 戊戌 | 己亥 | 庚子 | 辛醜 |
康熙 | 六十一年 | |||||||||
公元 | 1722年 | |||||||||
幹支 | 壬寅 |
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權年號
- 永歷(1647年-1683年):南明-昭宗永歷帝朱由榔、明鄭之年號
- 定武(1646年-1664年):南明-平宗朱本鉉(朱亶塉)之年號
- 大慶(1665年-1680年):清朝時期-王耀祖之年號
- 廣德(1673年):清朝時期-楊起隆之年號
- 裕民(1674年-1676年):大順-耿精忠之年號
- 昭武(1678年):吳周-太祖吳三桂之年號
- 洪化(1678年-1681年):周-吳世璠之年號
- 元興(1704年):清朝時期-李天極之年號
- 文興(1707年):清朝時期-魏枝葉之年號
- 永興(1708年):清朝時期-朱文非之年號
- 永興(1708年):清朝時期-錢寶通之年號
- 天德(1708年):清朝時期-張念一之年號
- 永和(1721年):清朝時期-後明朱一貴之年號
- 寬文(1661年四月二十五-1673年九月二十一):日本後西天皇、靈元天皇之年號
- 延寶(1673年九月二十一-1681年九月二十九):日本靈元天皇之年號
- 天和(1681年九月二十九-1684年二月二十一):日本靈元天皇之年號
- 貞享(1684年二月二十一-1688年九月三十) :日本-靈元天皇、東山天皇之年號
- 元祿(1688年九月三十-1704年三月十三) :日本-東山天皇之年號
- 寶永(1704年三月十三-1711年四月二十五) :日本-東山天皇、中御門天皇之年號
- 正德(1711年四月二十五-1716年六月二十二):日本-中御門天皇之年號
- 享保(1716年六月二十二-1736年四月二十八):日本-中御門天皇、櫻町天皇之年號
- 永壽 (1658年-1662年):後黎朝-神宗黎維祺之年號
- 萬慶 (1662年-1663年):後黎朝-神宗黎維祺之年號
- 景治 (1663年-1672年):後黎朝-玄宗黎維禑之年號
- 陽德 (1672年-1674年):後黎朝-嘉宗黎維禬之年號
- 德元 (1674年-1676年):後黎朝-嘉宗黎維禬之年號
- 永治 (1676年-1680年):後黎朝-熙宗黎維祫之年號
- 正和 (1680年-1705年):後黎朝-熙宗黎維祫之年號
- 永盛 (1705年-1720年):後黎朝-裕宗黎維禟之年號
- 保泰 (1720年-1729年):後黎朝-裕宗黎維禟之年號
- 順德(1628年-1677年):莫朝-明宗莫敬完之年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