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介紹
山西財經大學是一所以經濟學、管理學為特色和優勢學科,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為主幹學科,經、管、法、文、理、工、教多學科相互支撐的多科性財經大學。學校始建於1951年,是新中國成立後建校最早的高等財經類院校之一。現面向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招生。現有各類在校學生25000餘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1000餘人,研究生3500餘人。

2013年5月22日,由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畫(2012—2020年)》正式向社會公布,山西財經大學成功入選國家教育部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又稱中西部100所,小“211”工程)大學,成功進入繼985工程、211工程後國家第三階梯大學行列。該計畫旨在重點提升高校辦學條件、擴大優質資源、增加入學機會和強化人才隊伍。學校將得到國家財政和教育資源的全面大力支持與優先配給。
學校位於具有25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山西省省會太原市,分塢城、迎澤和平陽三個校區辦學。校園占地面積近1100畝,建築面積近60萬平方米。現有教職工17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1113人,教授、副教授380餘人,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教師600餘人。有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省級中青年學科學術帶頭人等20餘人,省級教學名師20人。學校還聘請了125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擔任客座或兼職教授,聘請了109名著名企業家擔任碩士研究生校外指導教師。
學校擁有圖書館、計算機中心、網路中心、現代教育技術中心、體育場館中心、國際學術交流中心以及晉商與票號博物館、金融實驗室、會計模擬實驗室、ERP實驗室、商品學實驗室和模擬法庭等現代化教學、科研和實驗設施。設有經濟研究所等32個學術研究機構;編輯出版《山西財經大學學報》等學術刊物。
歷史沿革
喬家堡辦學時期
新中國建立初期,山西省財貿系統先後成立了五所幹部學校,他們便是山西財經大學的前身。商業幹部學校是“五幹校”之一。1952年由樊龍彥同志在祁縣喬家堡村完成商業幹部學校培訓的籌備工作,最初是以“山西省人民政府商業廳貿易幹部訓練班”的名義為全省商業系統培訓幹部。1953年6月,學校正式命名為“山西省商業幹部學校”。1955年後半年,在太原塢城路建成新校,年底全部搬遷回太原,商業幹部學校在祁縣喬家堡農村長達四年之久的辦學歷史結束。

當時學校設備非常簡陋,教工辦公及學生用房全部是在喬家堡和瓦屋兩個村租用的民房。教室是利用農民的倉庫、草棚改用,課桌全部是用磚頭架木板搭起的,水泥墩子當凳子,上面鋪一塊棉墊子。上大課在野外樹林裡,支一塊黑板便成,學員席地而坐,膝蓋就是桌子。業務課教材是參照人民大學和中央貿易幹校的版本,結合山西實際,由任課老師編寫。一門課總是邊寫邊印(蠟版刻印),邊講邊發,學生手裡的教材都是活頁的。學生一夥食以小米飯為主,一般吃飯都在露天,颳風下雨躲在屋檐下。學生上自習、老師備課都是用煤油燈照明,直到1954年後半年,才購置了一台發電機,晚上定時供電。同時修建了一個白灰頂子(沒有房瓦)的簡易飯廳,同時也作禮堂用,這算是商幹校在喬家堡的唯一建築物。那時,校方總是以延安抗大精神激勵、教育學員艱苦奮鬥、勤儉辦學。
商業幹部學校當時行政建制,除了設組織、教務、總務三個科之外,學員管理分編為三個大隊,即文化隊、業務隊、會統隊。各隊設隊長、副隊長,實行組織軍事化、行動戰鬥化、生活集體化的管理辦法。學員上課、開飯,都得整隊前去,一路上喊口令、唱歌,村民們非常讚賞,農村氣氛顯得格外活躍、有生氣。學生在班主任的帶領下,天天堅持出早操,每周有一個晚上用來點名、講評、訓話和每周一次生活會的制度。周六組織舞會、聯歡會。每逢節日和學生入學、結業,全校舉辦文藝晚會,要求學員整隊入場。演出前,班與班展開拉拉隊唱歌。節目開始後,不許喧譁,更不允許中途隨便退場。每天各班各組都有人輪流值日,整理內務,星期日集體清理衛生,學員列隊迎接校、隊領導檢查。室內衛生標準要求:被子成方快,牙刷、缸子把子朝向一致,洗臉毛巾掛放整齊,窗明幾淨,空氣流通。個人衛生要檢查衣領是否乾淨,指甲是否剪短,頭髮是否理了。學生離校必須履行請、銷假手續。有的學員和老百姓同住一個院內,要求學員學習解放軍的《三大紀律 八項注意》,特別是每天負責打掃院、巷,為房東挑水,幫房東幹活,學校與村民關係極為融洽。當時有些學員對管理嚴格不可理解,甚至有的向商業廳“告狀”。
在喬家堡時期,曾經歷了新中國成立之後許多個第一的新鮮事物。如參加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草案的討論,並讓師生提供修改意見和建議。參加新中國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選舉。參加第一次人民幣幣制改革的宣傳,興高采烈地參與了舊幣兌換新幣的工作,眨眼間一萬變一元,人們倍感新奇。進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的宣傳、教育工作,第一次實行糧食定量供應。為了與民眾同甘共苦,回響國家提出的“勤儉辦一切事業”的號召,全力支援國家經濟建設。當時,要求教工在定量基礎上每月再節約一斤口糧,學員節約二斤口糧。棉布實行按人憑票供應,第一次領到了“布票”,在糧食統購統銷和棉布定量供應之前,有的教工囤積白面,搶購棉布,為此而做檢查、受處分,人們從中受到了教育。我國第一次發行經濟建設公債,教工們雖然每月薪金不多,但出於愛國和新鮮,大家還是踴躍地認購。還開展過抗美援朝捐獻、反對使用原子武器的簽名活動。“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宣傳工作,也下了很大力氣,用了較長時間。
山西財經學院
山西財經學院原隸屬於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的一所面向全國招生的綜合性高等財經院校。於1958年,由山西商業、供銷,銀行、財政、糧食等5所幹校合併組建。建院初期設5個系,本科、專科和中專3部分。1962年,在全國院系調整中改名為山西財經學校,1964年恢復山西財經學院。1971年停辦。1973年再次恢復。
1951年7月山西省財政幹部學校創建
1952年6月山西省供銷合作幹部學校創建
1953年山西省糧食幹部學校創建
1952年7月山西省商業幹部學校創建
1951年山西省銀行幹部學校創建、山西省糧食幹部學校、山西省商業幹部學校、山西省銀行幹部學校 五所學校合併組建山西財經學院

山西經濟管理學院
1984年山西經濟管理學院創建
山西經濟管理學院是為適應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國民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於1984年經國家計委和原教育部批准,在山西大學分校、山西財經學院分校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所以經濟管理學科為主的高等學校。
科研成果
科研機構
截至2013年,學校擁有2個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4個山西省示範實驗室。
機 構 名 稱 | 所長(主任) | 副所長(副主任) | |
---|---|---|---|
山西省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 晉商研究院 | 院長:崔滿紅 學術委員會主任:孔祥毅 | 孫長青 張亞蘭 |
旅遊經濟研究中心 | 所長:原梅生 學術委員會主任:樊而峻 | 張 遂 張慧霞 | |
學校直屬 研究機構 | 中國國際企業與金融研究中心 | 王 森 | |
企業發展戰略研究所 | 樊而峻 | 吳世斌 衛虎林 | |
山西經濟與發展戰略研究所 | 宋瑞卿 | 石建社 | |
區域經濟研究所 | 張慧霞 | ||
山西文化產業研究中心 | 焦斌龍 | ||
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研究所 | 余春宏 | 郭 冰 姚曉民 | |
信息資源研究所 | 武三林 | ||
依託院(系)設立的研究機構 | 經濟研究所 | 靳共元 | |
數量經濟研究所 | 杭 斌 | ||
統計科學研究所 | 李寶瑜 | ||
國際經濟與貿易研究所 | 呂春成 | ||
產業經濟研究所 | 楊 洹 | ||
合作經濟研究所 | 閆應福 | 趙陽林 | |
金融研究所 | 楊有振 | 李鎖雲 | |
財稅研究所 | 崔滿紅 | 呂建鎖 譚建立 | |
市場經濟法制研究中心 | 馬躍進 | 王桂華 郭 潞 | |
外國語言與文學研究所 | 申屠菁 | 賈桂珍 | |
計算機套用研究所 | 馬尚才 | 賈 偉 | |
現代企業行銷策劃研究所 | 蘭丕武 | ||
質量科學研究所 | 藺 哲 | ||
現代會計學研究所 | 李端生 | 吳秋生 王春燕 | |
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研究所 | 趙俊康 | 劉春愛 梁君林 | |
金融數學研究所 | 王拉娣 | 張玉珠 劉振潔 | |
環境規劃與評價研究所 | 李 貞 | 杜正清 | |
生化技術研究所 | 劉玉清 | 吳克琴 | |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所 | 李紅岩 | 柴曉霞 | |
健康科學研究所 | 張安民 | ||
現代酒店管理研究所 | 李冠瑤 | ||
管理工程研究中心 | 張所地 | ||
文化傳播研究所 | 米萬鎖 | 劉兆鋒 |
研究成果
截至2013年底,學校設有32個學術研究機構,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30項,在國家級出版社出版專著196部,承擔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3部,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論文698餘篇,獲得省部級獎972項,主辦國際性或全國性學術會議34次。
山西財經大學晉商研究院科研成果(論文)一覽表
作者 | 名稱 | 發表期刊 | 時間 |
---|---|---|---|
孔祥毅 | 銀行不是舶來品 | 中國金融 | 2009.17 期 |
孔祥毅 | 山西資本市場的春天 | 中國證券報 | 2009.17期 |
孔祥毅 | 明清貨幣商人的經營管理策略 | 金融博覽 | 2009.1 |
孔祥毅 | 明清金融革命的背景及其標誌 | 金融博覽 | 2009.2 |
孔祥毅 | 明清貨幣商人的金融機構創新 | 金融博覽 | 2009.3 |
孔祥毅 | 明清貨幣商人的金融工具創新 | 金融博覽 | 2009.4 |
孔祥毅 | 明清貨幣商人的金融業務創新 | 金融博覽 | 2009.5 |
孔祥毅 | 明清貨幣商人的金融企業治理創新 | 金融博覽 | 2009.6 |
孔祥毅 | 明清貨幣商人的金融風險控制 | 金融博覽 | 2009.7 |
孔祥毅 | 明清貨幣商人的介入國際金融市場 | 金融博覽 | 2009.8 |
孔祥毅 | 明清貨幣商人的進入行會協調 | 金融博覽 | 2009.9 |
孔祥毅 | 明清貨幣商人與政府 | 金融博覽 | 2009.11 |
孔祥毅 | 明清貨幣商人的金融文化 | 金融博覽 | 2009.12 |
孔祥毅 | 壽陽克錢與晉商撥兌 | 炎黃地理 | 2009.1 |
孔祥毅 | 太原商業的歷史背景與晉商之都建設 | 晉商興盛與太原發展——晉商文化論壇論文集 | 2009.1 |
孔祥毅 | 太原解放戰役中的金融戰線 | 龍城新紀元北嶽文藝出版社 | 2009.6 |
孔祥毅 | 尋找晉商家園序 尋找晉商家園 | 山西經濟出版社 | 2009.6 |
孔祥毅 | 克錢:清代壽陽商人的財務創新 | 會計之友 | 2010.1 |
孔祥毅 | 中國銀行業的先驅:抵店櫃坊寄附鋪 | 中國金融 | 2010.4.1 |
孔祥毅 | 中國銀行業的先驅:典當 質店 押店 | 中國金融 | 2010.4.15 |
孔祥毅 | 中國銀行業的先驅:錢鋪 錢莊 銀號 | 中國金融 | 2010.6.15 |
孔祥毅 | 中國銀行業的先驅:印局與印子錢 | 中國金融 | 2010.8.1 |
張亞蘭 | 晉商連鎖經營的秘訣與啟示 | 晉商研究(論文集) | 2008.1 |
張亞蘭 | 貨幣競爭與“銅貨幣區”的形成 | 晉商研究(論文集) | 2008.1 |
張亞蘭 | 晉商連鎖經營模式與啟示 | 生產力研究 | 2008.11 |
張亞蘭 | 絲綢之路上的國際貨幣(公元8世紀以前) | 晉商與中國商業文明(論文集) | 2008.2 |
張亞蘭 | 外國銀行進入與中國金融業的畸形發展 | 晉商與經濟史研究 (論文集) | 2008.2 |
張亞蘭 | 晉商教育使我們更願意施信與么 | 晉商興盛與太原發展——晉商文化論壇論文集 | 2009.1 |
張亞蘭 | 誠實守信的鄉村信用文化是如何培養起來的——孟加拉鄉村銀行“小組貸款”的經濟學意義及啟示 | 科技日報 | 2009.3 |
張亞蘭 | 美國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活動特徵——基於境外債權角度的考察 | 生產力研究 | 2009.4 |
張亞蘭 | 歐洲“銀荒”與中國的貨幣替代 | 中國金融 | 2009.5 |
張亞蘭 | 白銀“窪地”與分層的世界貨幣體系 | 中國金融 | 2009.7 |
張亞蘭 | 大蕭條、白銀風潮與法幣改革 | 中國金融 | 2009.7 |
張亞蘭 | 晉商誠信教育與信任傾向的實證考察 |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教版 | 2009.9 |
張亞蘭 宋陸軍(學) | 晉商如何編織信任大網 | 新晉商 | 2009.11 |
張亞蘭 | 晉商立體信任網路及其支持要素 | 西口文化論衡 | 2010.8.15 |
張亞蘭 | 金融先導——經濟轉型發展的助推器與發酵劑 | 太原日報理論版 | 2010.9.30 |
張亞蘭,張銀龍(外) | 晉商誠信教育對中國人信任傾向的影響 |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 2011.9.1 |
張亞蘭 | 信任管理:提升企業競爭力——學習晉商構建信任網路 | 北大商業評論 | 2012.2.7 |
張亞蘭 | 也談“文化家園”構建構想 | 太原日報 | 2012.3.9 |
張亞蘭 | 從近代金融史看金融發展 | 中國金融 | 2012.9.15 |
吳秋生 | 大學生畢業實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教版 | 2009.3 |
吳秋生 | 高校教師要樹立正確科研觀 | 光明日報 | 2009.8 |
吳秋生 | 論經濟責任審計職責的落實 | 會計之友 | 2009.9 |
吳秋生 | 內部控制審計有關問題探討 | 中國註冊會計師 | 2010.1 |
吳秋生 | 票號內部控制的COSO框架透視 | 商業研究 | 2010.9 |
吳秋生 | 責任兩面性與經濟責任審計 | 管理現代化 | 2010.4 |
吳秋生 | 會計準則性質的系統認識 | 經濟管理 | 2010.10 |
吳秋生 | 票號式誠信及其在現代金融創新中的借鑑意義 | 江西財經大學學報 | 2010.12.21 |
吳秋生徐蕾(外) | 管理層觀念與內部控制 | 商業研究 | 2011.5.20 |
吳秋生,楊瑞平 | 內部控制評價整合研究 | 會計研究 | 2011.9.15 |
吳秋生 | 晉商 關公 財神 | 會計之友 | 2012.1.15 |
吳秋生 | 論《審計學》的問題探究教學法 | 高等財經教育研究 | 2012.2.10 |
吳秋生 | 基於責任兩面性的經濟責任審計方法研究 | 商業研究 | 2012.3 |
吳秋生 | 論企業發展戰略與內部控制的關係 | 企業經濟 | 2012.10.20 |
吳秋生 李曉燕 | 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與管理層凌駕問題研究 | 管理現代化 | 2012.4 |
楊瑞平 吳秋生 | 論我國當前國有企業的內部審計 | 管理現代化 | 2009.3 |
楊瑞平 吳秋生 | 論資金控制的十大環節 | 會計之友 | 2009.4 |
郭澤光;吳秋生 | 明清晉商理財思想透視:基於財務活動組織和財務關係處理的視角 |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 | 2012 第9期 |
郭澤光;吳秋生 | 論新晉商的價值理念 | 理論探索 | 2012 第5期 |
喬南 | 清代及民國時期的太原 | 晉商興盛與太原發展——晉商文化論壇論文集 | 2009.1 |
喬南 | 清代山西的商業城鎮——太谷 | 晉陽學刊 | 2010.3.25 |
喬南 | 提升高校新進教師職業素養的對策研究 | 教育理論與實踐 | 2011.12.10 |
陶宏偉 | 商業與城市化——兼論現代商業、晉商文化與太原城市的發展 | 晉商興盛與太原發展——晉商文化論壇論文集 | 2009.1 |
陶宏偉 | 明清平定商人的發展與轉型 | 人大複印資料·明清史 | 2009.1 |
王永亮 | 淺析資源型經濟轉型對金融的需求 | 發展導報 | 2011.12.27 |
侯海燕 | 從貿易須知(炳記)看晉商的商業教育 | 晉商興盛與太原發展——晉商文化論壇論文集 | 2009.1 |
薛秀艷 | 晉商精神的法家文化淵源 | 晉商興盛與太原發展——晉商文化論壇論文集 | 2009.1 |
楊志勇 | 從合盛元開拓海外市場失敗談現代意識的樹立 | 晉商興盛與太原發展——晉商文化論壇論文集 | 2009.1 |
楊志勇 | 日本第一家中資銀行合盛元銀行在日史實考 | 忻州師院學報 | 2009.2 |
米子川 | 風雨一爐 滿地青磚 | 新晉商 | 2009.11 |
米子川 | 行商天下 兄弟江湖 | 新晉商 | 2009.12 |
米子川 | 丹書鐵券 規矩方圓 | 新晉商 | 2010.1.15 |
賈郭華 | 太原市城市視覺形象設計中晉商文化特色塑造的思考 |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教版 | 2009.2 |
程琦 | 明清晉商空間活動範圍研究的幾點思考 | 2010年晉商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 2010.6.8 |
毛成剛 | 晉中晉商文化旅遊研究 《2012山西旅遊業分析與預測(論文集)》 | 山西經濟出版社 | 2012.12 |
王書華 孔祥毅 | 信譽博弈與山西票號身股制度變遷分析 | 生產力研究 | 2010.2.22 |
郭海霞 | 淺談晉商邊貿鼎盛時期 | 山西日報 | 2010.12.15 |
王森 | 晉商的衰亡與風險管理—基於比較歷史制度方法的分析 |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 | 2010.4. |
冀福俊 | 山西票號的激勵機制對我國國有企業的借鑑作用 | 滄桑 | 2010.12 |
冀福俊 | 文化產業發展投融資政策研究——以山西省為例 | 文化產業導刊 | 2012.9.10 |
張喜琴 張曉玲 | 淺析典商行會的歷史作用 |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 2009.1 |
張喜琴 | “西口”考辯 | 中國經濟史研究 | 2009.3 |
張喜琴 | 晉徽典組織管理之比較 | 晉陽學刊 | 2009.4 |
張喜琴 | 中國商業史教學中的若干思考 | 滄桑 | 2012.06.11 |
張喜琴 | 近代中國新疆與俄國的貿易 | 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12、8、12 |
張晉光 | 明清商人與木材販賣 | 林業經濟 | 2011.6.1 |
寧淑惠 | 基於明清時期晉商的行銷策略研究 | 生產力研究 | 2009.8 |
陳嘯 | 晉商人力資源管理的SWOT分析 | 山西經濟日報 理論版 | 2010.05.23 |
陳嘯 | 淺議我國企業情感管理的對策 | 生產力研究 | 2010.7.5 |
劉秀英 | 從台灣關公信仰,談山西應大力發展宗教旅遊 | 生產力研究 | 2009.7 |
劉惠君 | 淺談晚清“官督商辦” | 黑龍江史志 | 2009.4 |
楊郁 | 晉商商事糾紛解決機制研究 | 商業研究 | 2010.5.10 |
周柳華 | 晉中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SWOT分析 |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 | 2009.5 |
周柳華 | 晉中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研究 | 2009.5 | |
宋鵬飛 | 晉商文化旅遊解析與深度開發探討 |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 2012.11.17 |
李荔,劉秋月(外) | 山西票號的會計組織機構及內部控制 | 會計之友 | 2010.1.13 |
孔佳 | 依託晉商精神發展區域特色的高校人文教育 | 山西經濟日報 | 2010.5.5 |
劉陽、席曉軍(外) | 清代山西鐵業述略 | 《商業與金融近世以來的區域經濟發展——國際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10.5.4 |
牛建生 | 中國商人 | 山西晚報 | 2009.5 |
常宏 | 老字號的品牌戰略研究 | 現代交際 | 2009.6 |
張宏彥 | 百年票號之殤 | 生活晨報 | 2010.7.20 |
張宏彥 | 中國近代金融業開放:歷史的經驗與借鑑 | 北京工商大學學報 | 2010.9.1 |
頡艷萍 | 晉商文獻資源共建共享體系的架構 | 圖書館界 | 2011.4.27 |
頡艷萍 | 從晉商圖書透視晉商研究 | 晉圖學刊 | 2011.9.15 |
傅光遠 | 採訪山西票號與晉商特色文獻資源的實踐與思考 | 晉圖學刊 | 2010.1.23 |
苗苗敬毅,蔡呈偉 | 基於“蜈蚣博弈悖論”的晉商創業者誠信特質分析 | 科技信息 | 2012.5.20 |
張國棟 | 晉商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發掘與借鑑 | 中國人力資源開發 | 2012.4 |
學術資源
圖書館
截至2013年底,圖書館館藏圖書235萬冊,並建成了電子文獻檢索查詢系統和科技文獻資源等特色資料庫,初步實現了圖書數位化、網路化、自動化。
學術期刊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經濟版)》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經濟版)》是山西省一級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還進入了《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是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
《高等財經教育研究》:山西省一級期刊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截至2013年底,山西財經大學設有24個教學單位,49個本科專業。
山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 山西財經大學統計學院 | 山西財經大學財政金融學院 |
山西財經大學國際貿易學院 | 山西財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 山西財經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
山西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 山西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 山西財經大學旅遊管理學院 |
山西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 山西財經大學法學院 | 山西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山西財經大學經貿外語學院 | 山西財經大學文化傳播學院 | 山西財經大學套用數學學院 |
山西財經大學環境經濟學院 | 山西財經大學體育學院 | 山西財經大學對外交流學院 |
山西財經大學研究生學院 | 山西財經大學MBA教育學院 | 山西財經大學MPA教育學院 |
山西財經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 山西財經大學職業技術學院 | 山西財經大學華商學院 |
學科建設
截至2013年底,有1個博士後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0個二級學科博士點,8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8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擁有3個省級重點學科,5個省級重點建設學科和4個省級重點扶持學科。
博士後流動站(1個):套用經濟學
一級學科博士點(3個)
套用經濟學、工商管理、統計學
二級級學科博士點(10個)
政治經濟學、區域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產業經濟學、數量經濟學、統計學、會計學、企業管理、技術經濟及管理
一級碩士點(8個)
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統計學、公共管理學、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
山西省級重點學科(3個)
政治經濟學、統計學、金融學
山西省級重點建設學科(5個)
產業經濟學、經濟法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會計學、國際貿易學
山西省重點扶持學科(4個)
財政學、社會保障、技術經濟及管理學、企業管理
校級重點學科(7個)
財政學、國際貿易學、勞動經濟學、經濟法學、管理科學與工程、企業管理學、農業經濟管理
師資力量
截至2013年底,有教職工17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1108人,教授、副教授380餘人,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教師600餘人。有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省級中青年學科學術帶頭人等20餘人,省級教學名師19人。學校還聘請了120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擔任客座或兼職教授,聘請了109名著名企業家擔任碩士研究生校外指導教師。 2014年3月,統計學院博士生導師李寶瑜教授被聘請為國家社科基金評審組專家;有省級教學團隊1個,校級教學團隊16個。
省級教學團隊(1個)
管理科學教學團隊(帶頭人: 趙國浩)
校級教學團隊(16個)
個體經濟學教學團隊(帶頭人:趙紅梅)
商業銀行管理教學團隊(帶頭人:楊有振)
管理科學教學團隊(帶頭人: 趙國浩)
管理決策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帶頭人:張所地)
信息系統教學團隊(帶頭人:賈偉)
管理原理教學團隊(帶頭人:宋瑞卿)
基礎會計教學團隊(帶頭人:李端生)
專業財務教學團隊(帶頭人:郭澤光)
審計學教學團隊(帶頭人:吳秋生)
商務英語教學團隊(帶頭人:申屠菁)
中級財務會計教學團隊 (帶頭人:李玉敏)
經濟法課程教學團隊 (帶頭人:薛建蘭)
英語專業技能課程組教學團隊(帶頭人:張雁玲 )
微積分立體化教學團隊 (帶頭人:劉振潔)
大學公共體育教學團隊 (帶頭人:邵錫山)
社會體育專業術科教學團隊 (帶頭人:李健康)
教學建設
截至2013年底,學校有國家級特色專業5個,省級特色專業5個。省級精品課程4門。
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5個)
金融學、會計學、統計學、財務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
國家級特色專業(5個)
統計學、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會計學、財務管理
山西省級特色專業(5個)
電子商務、工商管理、旅遊管理、金融工程、經濟學
校級特色專業(3個)
工程管理、財政學、貿易經濟
省級精品課程(5個)
管理學、個體經濟學、管理科學、基礎會計
對外交流
2002年與德國埃森經濟管理套用技術大學合作舉辦了山西財經大學中德學院,2004年學校與德國馬格德堡大學簽署協定,實施“2+3+2”的模式聯合培養本科生和碩士生。截至2013年底,與美國西北理工大學、德國馬格德堡大學、英國哈德斯菲爾德大學、德國埃森經濟管理套用技術大學等30多所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與合作關係,開展了人才培養和科研合作項目。學校政治經濟學、金融學和統計學3個專業還具有接受一般訪問學者資格。
文化傳統
校徽
校徽總體設計為圓形標誌。校徽的基準色調為綠色,象徵學校的勃勃生機和活力。 校徽圓形輪廓內部由“C”和“J”兩個字母變形而來,二者組合成為一個“S”形。此圖形簡潔明快,但寓意深刻,聯想豐富。“C”和“J”是“財經”二字的第一個字母,“S”是“山”的第一個字母。此圖形還象徵了一種互動,即象徵教與學、師與生之間的互動,相輔相成。“J”的變形猶如一個跳躍飛舞的人,托起新世紀的太陽,表達了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小圓中的橫道表示水波,寓意財經大學是知識的海洋,莘莘學子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
校名為立體感圖形,中心圖形為漸變的立體感圖形,凸顯出學校昂揚向上的發展態勢。校名字為紅色調,象徵財大富有熱情、充滿活力和創新精神,蘊含著學校事業的發達與昌盛。
校徽下半部分為弧形英文校名,表示學校面向世界的國際交流與交往。
校訓
修德立信 博學求真

修德立信——修養品德,樹立信用。即將人品道德修養和講究誠實信用作為師生從教求學的首要目標和行為準則。
修德,言主體內在的素質、操行和境界,弘揚崇高思想情操和道德修養,繼承優秀傳統道德,兼容吸收人類道德文明,樹立高尚道德。高校強調德、智、體全面發展,德是至關重要的,事關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學校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堅持正確的教育方向,加強對廣大師生員工的道德教育。故“修德”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我們必須踐行的道德準則。
立信,意謂師生要有崇高的信仰和堅定的信念,真正做到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處世、信以待人。培養新時代的人才,特別是經濟類院校的大學生,其“誠信”品質尤為重要。立信,要求師生樹立遠大的理想與信仰;確立誠實守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品德;對人以誠相見、對事以誠相待,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言必信、行必果。
博學求真——廣博學習,追求真知。即為學須在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上既博古通今、學貫中西、博採眾長,又嚴謹治學、求真務實、不斷創新。
博學,意謂為學要廣泛的獵取,培養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還意味著博大和寬容。博學是對知識追求的強烈願望,是對每個人自身發展和完善的客觀要求,也是古往今來人們成就事業、開啟知識寶庫的必由之路。廣博學習,要求師生要博覽群書,采眾家所長;要拓寬知識面,厚基礎、寬口徑;要博學多聞,厚積薄發,以適應新時代新形勢的要求。以“博學”為做學問之道,方能學有所依、學有所成、學有所用。此外,博學還要求視野超前,胸襟開闊,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求真,就是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嚴謹、勤奮的治學態度,誠心誠意,求真務實,不弄虛作假,不投機取巧,不急功近利。求真務實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以貫之的科學精神,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求真,要求師生要做追求真理,為真理獻身的人;要說真話,辦實事,求實效,做真人;要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大興求真務實之風,並在工作和學習中不斷提高堅持求真務實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總之,修德是做人之本,立信是為人之基,博學是知識之源,求真是為事之道。校訓中前四字是對道德的強調,後四字是對學問的要求,體現了學校道德與學問並重的特點。
學校領導
黨委書記:尹天五
黨委副書記、校長:劉維奇
黨委副書記(正校級):劉玉平
黨委副書記:張兔元
黨委常委、紀委書記:李富明
黨委常委、副校長:趙國浩、劉中朝
副校長:張兔元、張如山、盧慶山、馬培生
正校級調研員:張官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