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製沿革
沂源縣發現的距今四五十萬年前更新世的“沂源人”化石,為直立人在中國的例子之一。山東石器時代文明包括距今7300年-6100年前的“北辛文化”,以及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的大汶口文化與龍山文化。漢字的較早發掘品目前追溯到濟南市章丘市龍山街道(原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龍山文化的陶片。

夏禹分九州時,山東屬于青州。
商朝建立之前,山東西、北部曾是商部落的活動中心,也是商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之一;對山東東部未華夏化的東夷人,商王朝通過盟國奄國、薄姑國等對其進行統治。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紂,天下更始。武王首封輔佐有功的姜太公于齊(侯國);武王之弟周公則封于魯(公國)。
齊國定都營丘,後改名臨淄,據《左傳·僖公四年》,其疆域“東至于海、西至于河(黃河)、南至于穆陵(今沂水與臨朐交界處)、北至于無棣(今河北鹽山)”。齊國“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融合“東夷文化”、“因其俗,簡其禮”,“舉賢而尚功”,務實革新、兼容並包,國力相當鼎盛。齊國的工商業與技術如紡織業也非常發達,有“冠帶衣履天下”的美譽。
魯國都于曲阜,其疆域在《詩·魯頌·宮》中描述為“泰山巖巖、魯邦所詹。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于海邦、淮夷來同”。魯國秉承周朝禮樂典儀,是尊尚仁義、傳統、倫理、人和的“禮儀之邦”。
齊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大量貢獻及深遠影響。生于魯都曲阜的孔夫子在這裏開創了儒家思想,成為後來中國社會架構與價值觀的基石。蚩尤(中華先祖之一)、孔子、孟子等都是齊魯兩國對中華文明多方面貢獻的傑出代表。
山東境內還有其他許多小一些的諸侯國,僅見于《左傳》的就有55國之多,其中疆域及影響較大的有萊、莒、鄒、滕、曹等國,他們後來多被齊、魯兩國並吞。進入戰國時代,齊國成為七雄之一;而今日山東的大部分地區都由齊、魯兩國擁有。及至公元前221年,齊國成為最後被秦國吞並的諸侯國。
山東素有“膏壤千裏”的美譽,早期就有發達的農業與手工業,秦漢為中國的經濟中心。山東的糧食不斷沿黃河西溯,供應關中。是漢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源頭,臨淄、定陶、亢父是全國的三大紡織中心,大量精致的紡織品自此源源不斷地輸往西域。
秦並天下,分天下為36郡,其中在山東地區設定了齊郡、東郡、薛郡、琅邪郡。
漢武帝劃分天下為十三州,其中在山東地區設定了北部的青州和南部的徐州、兗州。及至東漢、曹魏、西晉。
晉室大舉南遷,東晉十六國北朝時期,至少幾百萬華北人民遷徙往南方、東方,大量北方、西方遊牧民族進入山東、山西、河北、河南等北方等地,北方的民系出現巨大變化,山東地區先後被後趙、前燕、前秦佔領。淝水大戰過後,山東回歸東晉,東晉設定幽州于廣固,不久被慕容德攻佔。義熙六年(410),劉裕平定南燕,復置青州和兗州。
南北朝時期,爭戰頻仍,經濟破壞。劉宋時,增置冀州治歷城。其後入于北魏,改冀州置齊州。北魏亡,屬北齊,不久為北周所並。
山東恢復發展。當時主要屬于河南道(河濟以南屬河南道,以北屬河北道)。開元天寶年間,每年都有幾百萬石的粟米運至關中,而青、齊等地的物價仍遠低于中國其他地方。唐代兗州的鏡花綾、青州的仙紋綾,都是馳名全國的精美織品。至唐後期,戰亂又起。
宋初,山東隸屬于京東路和河北路,後又增置京東西路,曹州、鄆州屬京東西路。
金人分山東東路及山東西路,東路治益都,西路治東平。金朝剝削嚴重,加上受到不斷的外來侵擾及野蠻統治,社會與經濟處于滯退狀態。金代人口約144萬戶。

到元代,隻有126萬人、38萬戶,與金代相比,人數減少約87%、戶數減少約75% 。山東地界置益都路、濟南路等。
明朝開始設立山東布政使司(當時包括遼東、北京、天津及河北)。明初光復時,山東“多是無人之地”,政府獎勵人民墾荒。南直隸的徐州道、太倉道、潁州道,由山東管理。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耕地面積有7240餘萬畝,是北宋時期的2.4倍,居全國第三位。1421年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以後,京杭大運河沿線的濟寧和臨清由于漕運的發展而繁榮起來。
清初設定山東省,“山東”才成為本省的專名。 到康熙年間,耕地達到9000餘萬畝。1860年代,煙台成為山東第一個開放口岸。1895年,在甲午戰爭中,日軍攻佔威海,北洋海軍全軍覆沒。1898年,青島和威海分別租借給德國和英國。德國修築了從青島通往濟南的膠濟鐵路(1905年)與津浦鐵路北段(1911年),把山東當作自己的勢力範圍。1899年,義和團從山東興起,攻擊遍布山東省的西方傳教士。清末,面對俄國和日本的威脅,東北終于向漢族移民開放,加上民國初年張作霖的鼓勵措施,在100年間有為數上千萬的農民闖關東謀生,成為今天東北人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1914年,日軍從德國手中奪取青島。1922年華盛頓會議後歸還中國。1930年,國民政府從英國手中收回威海。
1937年-1945年抗日戰爭,日軍佔領山東鐵路和城市,共產黨則在山東建立起沂蒙等解放區。山東省政府主席何思源早在1945年6月便秘密入魯,並在9月1日返回濟南。
1946年10月下旬,何思源調任北平市長,10月23日,王耀武正式上任山東省政府主席,11月1日,王耀武宣誓就職。在王耀武主魯之初,蔣介石三次蒞濟巡視,並進行頻繁接見與視導,與王耀武長時間私談。1949年6月2日,美軍從青島撤退後,解放軍進駐該城。
1949年8月,華北人民政府通令,山東部分地區劃出,與河南、河北的部分地區成立平原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立平原省,由中央直接領導,今山東的菏澤、聊城等地區劃歸平原省管轄。
1952年復原平原省,菏澤、聊城、湖西3專區劃歸山東省。
1953年6月,滕縣專區駐地遷往濟寧,成立濟寧專區。7月,復原湖西專區和沂水專區,將其所屬縣市分。別劃歸濟寧、菏澤和臨沂專區。
1958年,萊陽專區更名為煙台專區。
1960年,復原嶧縣,設立棗庄市。
1963年,河南省東明縣劃歸山東。
1964年,範縣劃歸河南。
1965年1月,館陶劃歸河北,河北省的寧津縣、慶雲縣劃歸山東。
1967年,專區更名為地區,山東轄9個地區,4個省轄市,5個縣級市,107個縣。
1982年11月,設立省轄東營市。
1983年,復原煙台地區、濰坊地區、濟寧地區,設立地專級煙台市、濰坊市、濟寧市。
1985年,復原泰安地區,設立地專級泰安市。
1987年,威海升為地專級市。
1989年,日照升為地專級市。
1994年,復原臨沂地區、德州地區,設立地專級臨沂市、德州市。
1997年,復原聊城地區,設立地專級聊城市;
2000年,復原濱州地區、菏澤地區,設立地專級濱州市、菏澤市。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1月,山東省有2個副省級市(濟南、青島)、15個地級市,以下分為137個縣級行政區,包括51個市轄區、28個縣級市和58個縣;以下再分為1869個鄉級行政區,包括478個街道辦事處、1113個鎮、271個鄉和7個其它鄉級行政區。
行政區 | 車牌代碼 | 郵政編碼 | 下轄行政區 |
---|---|---|---|
魯A | 250000 | ||
魯B/魯U | 266000 | ||
淄博 | 魯C | 255000 | 張店區、淄川區、周村區、博山區、臨淄區、桓台縣、高青縣、沂源縣 |
棗庄 | 魯D | 277000 | 薛城區、市中區、嶧城區、山亭區、台兒庄區、滕州市 |
東營 | 魯E | 257000 | 東營區、河口區、廣饒縣、墾利縣、利津縣 |
煙台 | 魯F/魯Y | 264000 | 萊山區、芝罘區、福山區、牟平區、龍口市、萊陽市、萊州市、蓬萊市、招遠市、棲霞市、海陽市、長島縣 |
濰坊 | 魯G/魯V | 261000 | |
濟寧 | 魯H | 272000 | 任城區、兗州區、鄒城市、曲阜市、嘉祥縣、汶上縣、梁山縣、微山縣、魚台縣、金鄉縣、泗水縣 |
魯J | 271000 | ||
魯K | 264200 | ||
日照 | 魯L | 276800 | 東港區、嵐山區、五蓮縣、莒縣 |
濱州 | 魯M | 256600 | 濱城區、沾化區、惠民縣、陽信縣、無棣縣、博興縣、鄒平縣 |
魯N | 253000 | ||
魯P | 252000 | ||
魯Q | 276000 | ||
菏澤 | 魯R | 274000 | 牡丹區、曹縣、單縣、巨野縣、定陶縣、成武縣、鄆城縣、鄄城縣、東明縣 |
萊蕪 | 魯S | 271100 | 萊城區、鋼城區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山東省位于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遊,北緯34°22.9′—38°24.01′、東經114°47.5′—122°42.3′之間。境域包括半島和內陸兩部分,山東半島突出于渤海、黃海之中,同遼東半島遙相對峙;內陸部分自北而南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4省接壤。全境南北最長約420多公裏,東西最寬約700多公裏,總面積15.8萬平方公裏,約佔中國總面積的1.64%。
地形地貌
山東省境內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窪平坦,東部緩丘起伏,形成以山地丘陵為骨架、平原盆地交錯環列其間的地形大勢。泰山雄踞中部,主峰海拔1532.7米, 為山東省最高點。黃河三角洲一般海拔2—10米,為山東省陸地最低處。境內地貌復雜,大體可分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盆地、山前平原、黃河沖積扇、黃河平原、黃河三角洲等9個基在地貌類型。山地約佔山東省總面積的15.5%,丘陵佔13.2%,平原佔55%,窪地佔4.1%,湖沼平原佔4.4%,其他佔7.8%。境內主要山脈,集中分布在魯中南山區和膠東丘陵區。屬魯中南山區者,主要由片麻岩、花崗片麻岩組成;屬膠東丘陵區者,由花崗岩組成。絕對高度在700米以上、面積150平方公裏以上的有泰山、蒙山、嶗山、魯山、沂山、徂徠山、昆嵛山、九頂山、艾山、牙山、大澤山等。

土地
山東土地利用類型按一級分類共有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城鄉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8大類,其特點是墾殖率高,後備資源少。因受生物、氣候、地域等因素影響,山東省土壤呈多樣化,共有15個土類、36個亞類、85個土屬、257個土種,適宜于農田和園地的土壤主要有潮土、棕壤、褐土、砂姜黑土、水稻土、粗骨土6個土類的15個亞類,其中尤以潮土、棕壤和褐土的面積較大,分別佔耕地的48%、24%和19%。
水文
山東省分屬于黃、淮、海三大流域,境內主要河流除黃河橫貫東西、大運河縱穿南北外,其餘中小河流密布山東省,主要湖泊有南四湖、東平湖、白雲湖、青沙湖、麻大湖等。山東省水資源主要來源于大氣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76.5毫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為222.9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152.6億立方米,扣除重復計算多年平均淡水資源總量為305.8億立方米。另外,黃河多年平均入境水量為385.8億立方米,90年代因幹旱入境水量減少為222 億立方米。
氣候
山東的氣候屬暖溫帶季風氣候類型。降水集中,雨熱同季,春秋短暫,冬夏較長。年平均氣溫11℃—14℃,山東省氣溫地區差異東西大于南北。全年無霜期由東北沿海向西南遞增,魯北和膠東一般為180天,魯西南地區可達220天。山東省光照資源充足,光照時數年均2290—2890小時,熱量條件可滿足農作物一年兩作的需要。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550—950毫米之間,由東南向西北遞減。降水季節分布很不均衡,全年降水量有60%—70%集中于夏季,易形成澇災,冬、春及晚秋易發生旱象,對農業生產影響最大。
自然資源
淡水資源
山東分屬于黃、淮、海三大流域。根據山東1956—2000年實測資料分析, 山東省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679.5毫米,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303.07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198.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165.4億立方米(地表水、地下水重復計算量59.8億立方米)。黃河水是山東主要可以利用的客水資源,每年進入山東水量為359.5億立方米,按國務院辦公廳批復的黃河分水方案,一般來水年份山東可引用黃河水70億立方米。

長江水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建成後山東省可以利用的另一主要客水資源。根據南水北調水資源規劃,山東省一期將引江水14.67億立方米,二期引江水34.52億立方米。山東省水資源的主要特點是:水資源總量不足;人均、畝均佔有量少;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勻;年際年內變化劇烈;地表水和地下水聯系密切等。山東省水資源總量僅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09%, 人均水資源佔有量334立方米, 僅為全國人均佔有量的14.9%(小于1/6),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4.0%(1/25),位居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倒數第3位, 遠遠小于國際公認的維持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所必需的1000立方米的臨界值,屬于人均佔有量小于500立方米的嚴重缺水地區。
海洋資源
山東海洋資源得天獨厚,近海海域佔渤海和黃海總面積的37%,灘塗面積佔全國的15%。近海棲息和洄遊的魚蝦類達260多種,主要經濟魚類有40多種,經濟價值較高、有一定產量的蝦蟹類近20種,淺海灘塗貝類百種以上,經濟價值較高的有20多種。其中,對蝦、扇貝、鮑魚、刺參、海膽等海珍品的產量均居全國首位。有藻類131種, 經濟價值較高的近50種,其中,海帶、裙帶菜、石花菜為重要的養殖品種。山東是全國四大海鹽產地之一,豐富的地下鹵水資源為山東鹽業、鹽化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此外,山東還有可供養殖的內陸水域面積26.7萬公頃,淡水植物40多種,淡水魚蝦類70多種,其中主要經濟魚蝦類20多種。
土地資源
山東省土地總面積1571.26萬公頃,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63%, 居全國第19位。 其中,農用地1156.6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73.61%;建設用地251.1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15.98%;未利用地163.6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10.41%。在農用地中,耕地751.5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 47.8%;園地100.7萬公頃,佔6.40%;林地135.7萬公頃,佔8.6%;牧草地3.4萬公頃,佔0.2%;其他農用地165.3萬公頃, 佔總面積的10.5%。 在建設用地中, 居民點和工礦用地209.3萬公頃,佔13.3%;交通運輸用地16.3萬公頃,佔1.0%;水利設施用地25.5萬公頃,佔1.6%。山東省人均耕地0.08公頃(1.20畝)。
礦產資源
截至2010年底,山東省已發現礦產150種(貝殼砂、球石、彩石不在全國統計範圍內),查明資源儲量的有81種,其中石油、天然氣、煤炭、地熱等能源礦產7種; 金、鐵、銅、鋁、鋅等金屬礦產25種;石墨、石膏、滑石、金剛石、藍寶石等非金屬礦產46種; 地下水、礦泉水等水氣礦產3種。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地2560處(不含供伴生礦產地數)。山東查明的礦產資源儲量較豐富,資源儲量在全國佔有重要的地位。 列全國前5位的有44種,列全國前10位的69種,以非金屬礦產居多。國民經濟賴以發展的15種支柱性礦產山東均有查明資源儲量,其中石油、鐵、鋁、金、鉀鹽、鹽礦、石灰岩等礦產保有資源儲量居全國前10位。據2010年底全國保有資源總量統計,山東列全國第1位的礦產資源有金、鉿、自然硫、石膏等11種;列全國第2位的有菱鎂礦、金剛石等10種;列第3位的有石油、鈷、鋯等10種;列第4位的有耐火粘土、滑石、明礬石等5種;列第5位的有油頁岩、鐵礦等8種;列第6位的有重晶石、鉀鹽等6種;列第7位的有鋁土礦、紅柱石等8種;列第8位的有鹽礦、長石等5種;列第9位的有方解石、石棉等5種;列第10位的有煤1種。
生物資源
山東生物資源種類多、數量大。境內有各種植物3100餘種,其中野生經濟植物645種。 樹木600多種,分屬74種209屬,以北溫帶針、闊葉樹種為主。各種果樹90種,分屬16科34屬,山東因此被稱為“北方落葉果樹的王國”。中葯材800多種, 其中植物類700多種。山東是全國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重點產區,素有"糧棉油之庫, 水果水產之鄉"之稱。小麥、玉米、地瓜、大豆、谷子、高粱、棉花、花生、烤煙、麻類產量都很大,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
陸棲野生脊椎動物500種,其中,獸類73種,鳥類406種(含亞種),爬行類28種,兩棲類10種。陸棲無脊椎動物特別是昆蟲,種類繁多,居全國同類物種之首。在山東境內的動物中,屬國家一、二類保護的珍稀動物有71種,其中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有16種。
人口
人口
2014年,山東省常住人口9789.43萬人。年內出生人口139.30萬人,出生率14.23‰;死亡人口66.96萬人,死亡率6.84‰;人口自然成長率7.39‰。0-14歲人口佔總人口的16.44%,15-64歲人口佔72.00%,65歲及以上人口佔11.56%。
民族
山東省屬于少數民族雜居、散居省份。山東省56個民族齊全,有55個少數民族成分,少數民族人口72.59萬人(截至2010年11月1日),佔山東省總人口的0.76%。其中,回族人口達到53.57萬人,佔少數民族總人口的73.8%;朝鮮族、滿族、蒙古族、苗族、彝族、壯族、土家族、佤族8個少數民族人口超過5000人。濟南、青島、濟寧、德州、 泰安、菏澤、聊城市少數民族人口超過5萬人。山東省少數民族分布相對集中。在過萬人的少數民族中,回族分布以濟南、德州、泰安、菏澤、聊城五市為主,共佔山東省回族總數的67.67%;朝鮮族分布以青島、威海、煙台三市為主,佔山東省94.50%;滿族中,青島、濟南、濰坊、威海、煙台五市佔72.93%;蒙古族中,青島、濟南、煙台、威海、淄博五市佔75.26%。
政治
山東省人民政府是山東省的最高地方行政機構。1949年12月正式成立。1955年3月改稱山東省人民委員會。1967年3月成立山東省革命委員會。1979年12月,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復原,復設山東省人民政府。
省委書記 | 省長 | ||||
---|---|---|---|---|---|
任期 | 姓名 | 籍貫 | 任期 | 姓名 | 籍貫 |
1949年12月-1950年08月 | 傅秋濤 | 湖南平定 | 1955年-1958年11月 | 趙健民 | 山東冠縣 |
1950年08月-1954年08月 | 向明 | 山東臨朐 | 1958年11月-1963年12月 | 譚啓龍 | 江西永新 |
1954年08月-1960年10月 | 舒同 | 江西東鄉 | 1963年12月-1967年05月 | 白如冰 | 陝西清澗 |
1960年10月-1961年04月 | 曾希聖 | 湖南資興 | 1967年05月-1971年03月 | 王效禹 | 山東青州 |
1961年04月-1967年02月 | 譚啓龍 | 江西永新 | 1971年03月-1974年11月 | 楊得志 | 湖南醴陵 |
1967年02月-1971年03月 | 王效禹 | 山東青州 | 1974年11月-1979年12月 | 白如冰 | 陝西清澗 |
1971年03月-1974年11月 | 楊得志 | 湖南醴陵 | 1979年12月-1982年12月 | 蘇毅然 | 四川蒼溪 |
1974年11月-1982年12月 | 白如冰 | 陝西清澗 | 1982年12月-1985年06月 | 梁步庭 | 山東微山 |
1982年12月-1985年06月 | 蘇毅然 | 四川蒼溪 | 1985年06月-1987年06月 | 李昌安 | 遼寧台安 |
1985年06月-1988年12月 | 梁步庭 | 山東微山 | 1987年06月-1989年03月 | 姜春雲 | 山東萊西 |
1988年12月-1994年10月 | 姜春雲 | 山東萊西 | 1989年03月-1995年02月 | 趙志浩 | 山東龍口 |
1994年10月-1997年04月 | 趙志浩 | 山東龍口 | 1995年02月-2001年12月 | 李春亭 | 山東棲霞 |
1997年04月-2002年11月 | 吳官正 | 江西餘幹 | 2001年12月-2003年01月 | 張高麗 | 福建晉江 |
2002年11月-2007年03月 | 張高麗 | 福建晉江 | 2003年01月-2007年06月 | 韓寓群 | 江蘇睢寧 |
2007年03月-2008年03月 | 李建國 | 山東鄄城 | 2007年06月-2013年3月 | 姜大明 | 山東榮成 |
2008年03月- | 姜異康 | 山東招遠 | 2013年6月- | 郭樹清 | 內蒙古烏蘭察布 |
經濟
山東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中國經濟實力最強的省份之一,也是發展較快的省份之一,2007年以來經濟總量居第3位。
2014年,山東省實現生產總值(GDP)59426.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798.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8788.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5840.1億元。人均生產總值60879元,按年均匯率折算為9911美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026.7億元,其中稅收收入3965.6億元,佔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為78.9%;公共財政預算支出7175.9億元。
第一產業
山東農業歷史悠久,耕地率屬全國最高省份,是中國的農業大省,農業增加值長期穩居中國各省第一位。山東不僅栽培植物、飼養畜禽品種資源豐富,而且可資利用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也很豐富。山東省的糧食產量較高,糧食作物種植分夏、秋兩季。夏糧主要是冬小麥,秋糧主要是玉米、地瓜、大豆、水稻、谷子、高粱和小雜糧。其中小麥、玉米、地瓜是山東的三大主要糧食作物。
2014年,山東省農業增加值2799.3億元;林業增加值92.5億元;牧業增加值997.7億元;漁業增加值908.8億元。糧食總產量4596.6萬噸,連續12年增產。擁有無公害產地認定面積 117萬公頃;綠色食品原料產地環境監測面積 86萬公頃;“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6169個。
第二產業
工業
山東的工業發達,工業總產值及工業增加值據中國各省前三位,特別是一些大型企業較多,號稱“群象經濟”。此外由于山東是中國重要的糧棉油肉蛋奶的產地,因此在輕工業特別是紡織和食品工業相當發達。
重工業企業發展迅速,重點工礦業企業有齊魯石化、山東電力、山東鋼鐵(濟鋼、萊鋼、金嶺鐵礦、日照鋼鐵)、山東海化、勝利油田、兗礦集團、中國鋁業山東鋁廠、南山集團、晨鳴紙業等。
2014年,山東省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8962家。其中,年主營業務收入過10億元的法人企業1820家;過100億元的法人企業138家。
2014年,山東省全部工業增加值25340.9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43488.1億元;實現利潤8763.4億元;實現利稅14263.1億元。虧損企業虧損額344.6億元。總資產貢獻率為18.5%,成本費用利潤率為6.6%。
建築業
2014年,山東省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5899家。其中,特級和一級建築企業493家,比上年增加4家。建築業總產值9313.5億元;實現利稅848.0億元。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建築業總產值2197.7億元,實現利稅150.3億元;非國有企業建築業總產值7115.8億元,實現利稅508.6億元。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4年,山東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492.0億元。其中,餐飲收入2499.3億元,成長11.4%;商品零售21992.8億元。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9562.5億元;鄉村消費品零售額4929.5億元。
對外經濟
2014年,山東省進出口總額2771.2億美元。其中,出口1447.5億美元;進口1323.7億美元。全年新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352家,契約外資159.5億美元;實際到帳外資152.0億美元。引進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22個,實際到帳外資4.1億美元。備案核準設立境外企業(機構)524家;備案核準中方投資62.9億美元;實際對外投資44.1億美元;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92.5億美元。
金融業
2014年,山東省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69151.9億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33367.5億元。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53662.2億元。其中,涉農貸款餘額21649億元;縣域貸款餘額17594.6億元;小微企業貸款餘額10239.3億元。
信息技術產業
2014年,山東省信息技術製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274.3億元;利潤702.4億元;利稅1079.5億元。軟體業實現業務收入3100億元;利潤157.9億元;利稅317.8億元。累計識別軟體企業1864家,登記軟體產品8579個,軟體著作權6788個。入圍全國重點軟體(百強)企業6家,軟體產業園13個。軟體業務出口7.3億美元。
交通
公路
截至2014年末,山東省高速公路通車裏程5108公裏 ,居全國第二位,省內多數城市之間可在半日互達。預測到2020年高速公路網的合理規模為6200公裏,使之形成“五縱四橫一環八連”大通道。
鐵路
國家鐵路主幹道有京滬高鐵(含京滬鐵路)、京九鐵路、膠濟鐵路(含膠濟客運專線)、青煙威榮城際鐵路、濟鄭高鐵;辛泰鐵路、淄東鐵路、新兗石鐵路、石德鐵路、德大鐵路、大萊龍鐵路、藍煙鐵路、桃威鐵路、棗臨鐵路、張東鐵路、邯濟鐵路、磁萊鐵路、膠新長鐵路等。

截至2013年,山東省內共有特等火車站4個,分別為濟南站(客貨運車站)、濟西站(貨運編組站、全國十大路網級貨運編組站之一)、濟南西站(京滬高速鐵路客運車站)和青島站(客運車站)。
航空
主要機場有:濟南遙牆國際機場、青島流亭國際機場、青島膠東國際機場、煙台萊山國際機場、煙台蓬萊國際機場、威海大水泊國際機場、日照山字河國際機場、臨沂機場、濟寧曲阜機場、東營勝利機場(即東營永安機場)、濰坊南苑機場、蓬萊沙河口機場、德州平原機場(在建)、淄博機場(規劃)等。
青島流亭國際機場是山東第一個年吞吐量突破千萬的機場。新增設的青島膠東國際機場為區域性樞紐機場,山東省最大的對外國際機場,建成後將成為全國八大國際空港樞紐之一。濟南、青島、煙台、威海四個機場為國際空港。已有台北、桃園、花蓮、首爾、仁川、台中、法蘭克福、高雄、洛杉磯、大阪、曼谷、香港、新加坡、釜山、東京、福岡、名古屋、大邱等眾多國際航線。
水運
2014年,山東省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12.9億噸。
主要海港有:青島港、日照港、煙台港、威海港、東營港、龍口港、濰坊港、濱州港。
河運主要有京杭運河、小清河、衛河和南四湖等支流,主要內河港口有:滕州港、濟寧港、臨清港、微山港。
隧道
捷運
青島捷運:青島捷運3號線預計今年(2015年)年底通車試運營;青島捷運2號線已全面開工建設,計畫2018年初通車試運營;青島捷運1號線為國內首個海底捷運,已于2014年開工。
濟南捷運:截止2014年,濟南軌道交通已計畫今年下半年開工,同時積極做好淄博、煙台、濰坊、臨沂等市軌道交通建設前期工作,力爭到2020年底山東省軌道交通建成運行200公裏以上。
社會事業
教育
截至2014年,山東省共有研究生培養機構33所,招生2.6萬人,在校生7.3萬人;普通高等教育學校140所,普通本專科招生52.8萬人,在校生169.9萬人;中等職業學校(不含技工學校)525所,招生36.4萬人,在校生103.2萬人;技工學校207所,招生14.4萬人,在校生36.9萬人;普通中學3464所,招生158.5萬人,在校生488.5萬人;國小11151所,招生115.7萬人,在校生626.0萬人。特殊教育學校144所,招生3340人,在校生20946人。幼稚園1.9萬所,招生116.1萬人,在園幼兒262.4萬人。其中有民族學校155所,其中中學16所,國小139所。在校學生72950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34888人,比例為47.14%。
科研
2014年,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勵21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7項,國家科學進步獎13項。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332項,其中,農業領域297項,工業領域866項,醫療、衛生領域718項,其他領域451項。各項專利申請量15.5萬件,比上年成長20.6%,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6.8萬件,成長67.5%。各項專利授權量7.7萬件,成長1.9%,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8913件,成長19.6%。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授權數0.92件,比上年提高0.15件。
2014年,山東省共有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6個。國家火炬計畫特色產業基地53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55個。國家級科技合作基地34個。院士工作站306個。新增國家智慧產權試點城市2個,國家智慧產權強縣工程示範縣2個、試點縣4個。新增省級示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30家。圍繞創新型特色產業集群建立13個省級公共創新服務平台。
2014年,山東省新增馳名商標 108件、著名商標359件、地理標志商標54件。新增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4個、山東名牌產品178個和山東省服務名牌57個。5家企業和3名個人獲山東省省長質量獎。新增山東省優質產品生產基地3個。擁有全國知名品牌建立示範區3個。國家級、省級質檢中心分別有44家和113家。建立公用計量標準4141項。獲得質量管理體系識別有效證書25396張,環境管理體系識別有效證書8111張。現有有效地方標準2122項,新增230項。新增國家級農業、服務業、迴圈經濟標準化示範項目分別為21個、11個和8個。
文化
2014年,山東省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04個,藝術表演場館93個,博物館243個,公共圖書館 153個,民眾藝術館、文化館158個,文化站1828個,農村文化大院7.0萬個,歷史文化名城20座。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為98.71%,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為98.49%。共有309家影院加入城市電影院線,城市電影票房收入11.0億元。出版各類圖書18127種,報紙87種,雜志261種。國家級、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分別為15個和 126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試驗園區各有1個,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10個。成功舉辦了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澳亞藝術節“聚焦山東”、第三屆尼山論壇及明湖對話等文化活動。
2012年度山東省博物館名錄(164家) | ||
---|---|---|
博物館名稱 | 博物館性質 | 質量等級 |
山東博物館 | 國有 | 一級 |
濟南市博物館 | 國有 | 二級 |
城子崖遺址博物館 | 國有 | 無 |
章丘市博物館 | 國有 | 三級 |
濟南市歷城區博物館 | 國有 | 無 |
濟南市歷城區辛棄疾紀念館 | 國有 | 無 |
濟南市長清區博物館 | 國有 | 三級 |
平陰縣博物館 | 國有 | 無 |
濟陽縣博物館 | 國有 | 無 |
商河縣博物館 | 國有 | 無 |
中共山東省黨史陳列館 | 國有 | 無 |
濟南戰役紀念館 | 國有 | 無 |
山東大學博物館 | 國有 | 無 |
山東省郵電博物館 | 國有 | 無 |
山東匾額博物館 | 民辦 | 無 |
青島市博物館 | 國有 | 一級 |
青島德國總督樓舊址博物館 | 國有 | 三級 |
青島市民俗博物館 | 國有 | 無 |
膠州市博物館 | 國有 | 三級 |
即墨市博物館 | 國有 | 三級 |
膠南市博物館 | 國有 | 無 |
萊西市博物館 | 國有 | 無 |
中國海軍博物館 | 國有 | 二級 |
青島啤酒博物館 | 國有 | 二級 |
青島海產博物館 | 國有 | 二級 |
青島消防博物館 | 國有 | 三級 |
青島德國監獄舊址博物館 | 國有 | 無 |
奧帆博物館 | 國有 | 無 |
中共青島地方支部舊址紀念館 | 國有 | 無 |
青島市革命烈士紀念館 | 國有 | 無 |
青島技術博物館 | 國有 | 無 |
青島市康有為故居紀念館 | 國有 | 無 |
嶗山茶博物館 | 國有 | 無 |
青島紡織博物館 | 國有 | 無 |
青島市口腔醫學博物館 | 國有 | 無 |
雙星鞋文化博物館 | 國有 | 無 |
萊西市膠東民俗文化博物館 | 民辦 | 無 |
膠州九興博物館 | 民辦 | 無 |
淄博市博物館 | 國有 | 二級 |
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 | 國有 | 二級 |
蒲松齡紀念館 | 國有 | 三級 |
淄博市陶瓷博物館 | 國有 | 無 |
淄川博物館 | 國有 | 無 |
沂源博物館 | 國有 | 無 |
桓台博物館 | 國有 | 無 |
王士禛紀念館 | 國有 | 無 |
博山陶瓷琉璃藝術博物館 | 國有 | 無 |
淄博市博山區趙執信紀念館 | 國有 | 無 |
臨淄中國古車博物館 | 國有 | 無 |
淄博市黑鐵山抗日武裝起義紀念館 | 國有 | 無 |
博山焦裕祿紀念館 | 國有 | 無 |
臨淄足球博物館 | 國有 | 無 |
淄博藝術博物館 | 民辦 | 無 |
棗庄市博物館 | 國有 | 三級 |
滕州市博物館 | 國有 | 三級 |
滕州市漢畫像石館 | 國有 | 無 |
滕州市王學仲藝術館 | 國有 | 無 |
台兒庄大戰紀念館 | 國有 | 無 |
台兒庄戰史陳列館 | 國有 | 無 |
嶧城博物館 | 國有 | 無 |
滕州市魯南民俗博物館 | 國有 | 無 |
滕州市墨子紀念館 | 國有 | 無 |
滕州市魯南人民抗日武裝起義紀念館 | 國有 | 無 |
滕州市魯班紀念館 | 國有 | 無 |
滕州市硯台博物館 | 國有 | 無 |
東營市歷史博物館 | 國有 | 二級 |
利津縣博物館 | 國有 | 無 |
墾利縣博物館 | 國有 | 無 |
東營市渤海墾區革命紀念館 | 國有 | 無 |
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博物館 | 國有 | 無 |
東營市黃河古韻博物館 | 民辦 | 無 |
煙台市博物館 | 國有 | 二級 |
龍口市博物館 | 國有 | 三級 |
登州博物館 | 國有 | 三級 |
萊州市博物館 | 國有 | 無 |
海陽市博物館 | 國有 | 無 |
萊陽市博物館 | 國有 | 無 |
招遠市博物館 | 國有 | 無 |
長島縣博物館 | 國有 | 無 |
長島航海博物館 | 國有 | 無 |
王懿榮紀念館 | 國有 | 無 |
煙台市牟平區博物館 | 國有 | 無 |
蓬萊古船博物館 | 國有 | 無 |
棲霞市地質文化奇石博物館 | 國有 | 無 |
煙台張裕酒文化博物館 | 國有 | 二級 |
青州市博物館 | 國有 | 一級 |
濰坊市博物館 | 國有 | 二級 |
諸城市博物館 | 國有 | 二級 |
臨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館 | 國有 | 三級 |
濰坊十笏園博物館 | 國有 | 無 |
陳介祺故居陳列館 | 國有 | 無 |
郭味蕖故居陳列館 | 國有 | 無 |
高密市博物館 | 國有 | 無 |
壽光市博物館 | 國有 | 無 |
安丘市博物館 | 國有 | 無 |
昌邑市博物館 | 國有 | 無 |
濰坊風箏博物館 | 國有 | 無 |
濟寧市博物館 | 國有 | 三級 |
鄒城博物館 | 國有 | 三級 |
兗州市博物館 | 國有 | 三級 |
濟寧市李白紀念館 | 國有 | 無 |
曲阜市孔子博物院 | 國有 | 三級 |
曲阜市漢魏碑刻陳列館 | 國有 | 無 |
汶上縣中都博物館 | 國有 | 無 |
梁山縣博物館 | 國有 | 無 |
金鄉縣魯西南戰役紀念館 | 國有 | 無 |
曲阜漢畫藝術博物館 | 民辦 | 無 |
泰安市博物館 | 國有 | 二級 |
馮玉祥泰山紀念館 | 國有 | 無 |
東平縣博物館 | 國有 | 無 |
寧陽縣博物館 | 國有 | 無 |
泰安市泰山民俗博物館 | 民辦 | 無 |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 | 國有 | 一級 |
威海市博物館 | 國有 | 三級 |
榮成博物館 | 國有 | 三級 |
文登市博物館 | 國有 | 三級 |
文登市天福山起義紀念館 | 國有 | 無 |
日照市博物館 | 國有 | 三級 |
莒縣博物館 | 國有 | 二級 |
五蓮縣博物館 | 國有 | 無 |
萊蕪市博物館 | 國有 | 無 |
萊蕪戰役紀念館 | 國有 | 無 |
臨沂市博物館 | 國有 | 二級 |
臨沂市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 | 國有 | 三級 |
洗硯池晉墓博物館 | 國有 | 無 |
沂南縣博物館 | 國有 | 無 |
沂南縣北寨漢畫像石墓博物館 | 國有 | 無 |
沂南縣諸葛亮故裏紀念館 | 國有 | 無 |
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紀念館 | 國有 | 無 |
平邑縣博物館 | 國有 | 無 |
沂水縣博物館 | 國有 | 無 |
莒南縣博物館 | 國有 | 無 |
山東省政府舊址和八路軍115師司令部舊址紀念館 | 國有 | 無 |
臨沂市河東區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 | 國有 | 無 |
孟良崮戰役紀念館 | 國有 | 無 |
沂蒙革命歷史博物館 | 國有 | 無 |
山東省天宇自然博物館 | 國有 | 無 |
德州市博物館 | 國有 | 無 |
禹城市禹王亭博物館 | 國有 | 無 |
臨邑縣邢侗紀念館 | 國有 | 無 |
樂陵市宋哲元紀念館 | 國有 | 無 |
聊城市博物館 | 國有 | 無 |
聊城運河文化博物館 | 國有 | 無 |
聊城市傅斯年陳列館 | 國有 | 無 |
臨清市博物館 | 國有 | 無 |
高唐縣博物館 | 國有 | 無 |
莘縣博物館 | 國有 | 無 |
孔繁森同志紀念館 | 國有 | 三級 |
臨清市張自忠將軍紀念館 | 國有 | 無 |
聊城明清聖旨博物館 | 民辦 | 無 |
博興縣博物館 | 國有 | 三級 |
惠民博物館 | 國有 | 無 |
無棣縣博物館 | 國有 | 無 |
菏澤市博物館 | 國有 | 三級 |
魯西南民俗博物館 | 國有 | 無 |
魯錦博物館 | 國有 | 無 |
定陶縣博物館 | 國有 | 無 |
東明縣博物館 | 國有 | 無 |
巨野縣博物館 | 國有 | 無 |
單縣博物館 | 國有 | 無 |
曹縣商都博物館 | 國有 | 無 |
成武縣博物館 | 國有 | 無 |
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 | 國有 | 無 |
魯西南戰役指揮部舊址紀念館 | 國有 | 無 |
衛生
截至2014年,山東省擁有醫療衛生機構77064所。其中,醫院1854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72834所,專業公共衛生機構2162所,其他衛生機構214所。各類醫療衛生機構擁有床位50.0萬張,衛生技術人員60.4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23.1萬人,註冊護士24.6萬人。
體育
1984年4月1日在美國友人幫助和山東省旅遊局的大力支持下,首屆濰坊國際風箏會拉開帷幕。1988年4月1日濰坊被各國推選為“世界風箏之都”,2004年7月,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正式向全世界宣布,淄博為足球的發源地;2007年,第一屆中國水上運動會在日照舉行;2008年,奧運會帆船比賽在青島成功舉行;2009年,蹴鞠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的足球,成為世界之最;2009年,國家體育總局命名棗庄為“全國健身秧歌城市”;2010年,第二屆中國水上運動會在日照舉行;2010年,第36屆U19亞洲青年足球錦標賽在淄博舉行;F1摩托艇世錦賽在臨沂舉辦;2010年,2010中國棗庄海峽兩岸龍舟邀請賽;2011世界杯滑水賽在臨沂舉辦;2012年國際體操世界杯在淄博舉辦,2012年第三屆亞洲沙灘運動會在煙台海陽舉辦。
2014年,山東省成功舉辦了第四屆全民健身運動會,全省17市、85.3%的縣(市、區)、76.7%的鄉鎮(街道)和63.6%的行政村建成了相應規模的體育健身工程。競技體育水準穩步提升。在第17屆亞運會上獲得金牌25枚、銀牌15枚、銅牌13枚。在全國最高水準比賽上獲得金牌55枚,在國際大賽上獲得金牌9枚。青少年體育工作進展順利。成功舉辦第23屆省運會、中國小七大聯賽和高校四大聯賽。
歷史文化
齊魯文化是先秦時期齊魯國地盤對照至今山東形成和發展的一種地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陰陽、縱橫、方術、刑、名、農、醫等。其中最核心是儒家文化。據當代作家田茂泉說,進入秦漢以後,齊魯文化逐漸由地域文化演變為一種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 齊魯文化的淵源,應追溯到距今5000年以前聚居在齊魯之地的古老民族——東夷族的發展。這個在傳說中曾以後羿和大舜為榮的民族。自20世紀以來,大量史前考古挖掘出的文物和數千遺址證明這是一個文化發達早、文明程度高的民族。在齊魯之地上,不僅存在著從8000年前的後李文化到北辛、大汶口文化,再到龍山文化直至距今4000年左右的岳石文化這樣一個在文化傳統演變上一脈相承又相對獨立的文化譜系,而且發現了距今5000年左右眾多的城堡遺址和標志著文明發展程度很高的圖像文字、陶文以及生產的大量精妙絕倫的蛋殼黑陶及各種手工飾品。在戰國時期,儒學實際上已經佔據了魯國、齊國兩個國家,實現了儒學齊魯化。秦漢時期,董仲舒吸收了齊國和魯國的新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學體系,得到統治階級認可,儒學從此由“齊魯之學”發展到“獨尊儒術”。

方言
根據《中國語言地圖集》的漢語方言分區資料,山東一百多個縣市的方言均屬于官話大區(也叫北方方言)。參考古代清聲母入聲字和次濁聲母入聲字在今天各地的分化規律,山東各地方言又分別劃歸三個不同的官話小區:冀魯官話、中原官話、膠遼官話。
冀魯官話:指通行于河北省、天津市以及山東省濟南、聊城、德州、濱州、淄博、泰安等40餘縣市在內的方言。
中原官話:指分布在河南省、陝西省、安徽北部、江蘇北部及山東魯南、魯西南30個縣市在內的方言。
膠遼官話:分布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其中山東青島、煙台、威海,大致相當于人們常說的“膠東方言”的範圍。
宗教
山東省主 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五種宗教。
佛教和道教在山東有千年以上歷史,伊斯蘭教主要自13世紀隨回族穆斯林徙居山東後發展的。天主教和基督教主要是在鴉片戰爭後迅速傳播起來的。
1990年,全山東省信教民眾120萬人,宗教活動場所3040處,宗教教職人員2578人。
飲食
魯菜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以其味鮮鹹脆嫩,風味獨特,製作精細享譽海內外。省內地理差異大,因而形成了沿海的膠東菜和內陸的濟南菜以及自成體系的孔府菜三大體系。宋代後,成為“北食”的代表之一。從齊魯而京畿,從關內到關外,影響已達黃河流域、東北,有著廣闊的飲食民眾基礎。魯菜是中國覆蓋面最廣的地方料理系之一,遍及京津塘及東北三省。
戲曲
山東是中國較早有戲劇活動的地區之一。隋代齊倡名動全國,到了唐代參軍戲在山東流行。可以說長期流行的歌舞百戲,俳優活動,是戲曲孕育發展所必不可缺的重要過程。宋雜劇形成後亦波及山東,金末元初產生用北曲演唱的戲曲形式即元雜劇,山東是主要流行地區之一,元人鍾嗣成的《錄鬼簿》和明初賈仲明的《錄鬼簿續篇》中記載的山東籍戲曲作家共28人,能歌擅唱者4人。戲曲最盛之地是東平,單東平籍元曲作家就有高文秀、張時起等10人,最突出的當推高文秀,所作《黑旋風雙獻頭》深得人民的喜愛。戲曲到明清時進入蓬勃發展時期。李開先的《寶劍記》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成就突出。
現代戲曲劇30多種,可分為梆子腔系、弦索腔系、肘鼓子腔系和民間歌舞及說唱形成的戲曲劇種等。 山東流行的梆子腔劇種,有豫劇、山東梆子、萊蕪梆子、棗梆、兩夾弦、東路梆子、河北梆子等多種。獲得梅花獎的豫劇演員章蘭、朱桂琴、李新花等還活躍在山東各地的舞台上。
弦索腔由民間流傳的俗曲小令,主要有柳子戲、大弦子戲、羅子戲。號稱“東柳”的柳子戲是弦索腔劇種中流傳較廣。
肘鼓子腔,以“娘娘腔”為其主要腔調逐漸演化而成的戲曲聲腔。所包含的劇種有柳琴戲、五音戲、茂腔、柳腔、燈腔、東路肘鼓子等。
由說唱發展而來的戲曲劇種有:呂劇、墜劇、漁鼓戲、東路大鼓、八仙戲、藍關戲等。
風景名勝
景點
截至2013年,共有6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0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濟南、曲阜、青島、聊城、鄒城、臨淄、泰安、蓬萊、青州、煙台 )、2座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章丘市官庄鄉朱家峪村、榮成市寧津街道辦事處東楮島村)、9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齊長城和京杭大運河的山東段)、39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含復原1處)。

2014年,山東省旅遊消費總額6192.5億元。其中,入境遊客消費27.1億美元,國內遊客消費5711.2億元。共有A級旅遊景區783家。其中,5A級景區9家;4A景區186家,新評33家。省級旅遊強鄉鎮381個,省級旅遊特色村639個。省級以上旅遊度假區41家。
城市 | 景點 | |||
---|---|---|---|---|
濟南 | 大明湖 | 趵突泉 | 千佛山 | 百脈泉 |
青島 | 堆橋 | 琴島 | 嶗山 | |
淄博 | 周村古街 | 齊文化博物院 | 魯山國家森林公園 | 峨庄瀑布群 |
濟寧 | 三孔 | 汶上寶相寺 | 三孟 | 水泊梁山 |
微山湖 | ||||
臨沂 | 蒙山旅遊區 | 山東地下大峽谷 | 雪山彩虹谷 | 竹泉村旅遊度假區 |
蘭陵國家農業公園 | 臨沂動植物園 |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 | 山東省政府暨八路軍115師司令部舊址 | |
孟良崮旅遊區 | 山東省天宇自然博物館 | 中華奇石城 |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 | |
泰安 | 泰山 | 東平湖 | ||
棗庄 | 微山湖紅荷濕地 | 台兒庄古城 | 滕州盈泰溫泉度假村 | 微山湖古鎮 |
東營 |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東營天鵝湖 | ||
濰坊 | 十笏園 | 中國寶石城 | 壽陽山國家級森林公園 | 風箏博物館 |
青州雲門山 | 濰坊 藍溪谷 | |||
煙台 | 蓬萊閣 | 芝罘島 | 昆嵛山國家森林公園 | |
威海 | 劉公島 | 東方天鵝湖 | 威海成山頭景區 | 威海石島赤山風景區 |
威海西霞口旅遊度假區 | 威海大乳山度假區 | 威海國際海水浴場 | 威海仙姑頂 | |
中國釣具之都·博覽城 | ||||
日照 | 日照海濱國家森林公園 | 日照萬平口海濱風景區 | 五蓮山風景名勝區 | 莒縣浮來山風景區 |
日照湯谷太陽文化源風景區 | ||||
德州 | 慶雲海島金山寺 | |||
聊城 | 東昌湖 | 姜堤樂園 | 景陽岡 | |
濱州 | 鶴伴山國家森林公園 | 惠民孫子兵法城 | ||
菏澤 | 曹州牡丹園 | 孫臏旅遊城 | 水滸文化城 | 仿山旅遊區 |
金山旅遊區 | 昌邑故城 |
節慶
青島海雲庵糖球節 | 泰安肥城桃花節 | 梁山郝山頭古廟會 |
中國汶上寶相寺太子靈蹤文化節 | 青島時裝周 | 青島櫻花節 |
濰坊國際風箏會 | 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 | 菏澤國際牡丹花會 |
日照“五蓮之春”杜鵑花節 | 淄博國際聊齋文化旅遊節 | 鄒城孟子故裏中華母親文化節 |
濱州博興國際小戲藝術節 | 煙台長島“漁家樂”民俗文化旅遊節 | 泰安東岳會廟會 |
滕州微山湖濕地紅荷節 | 鄒城礦山機電煤化工高端產品博覽會 | 濟南國際藝術歌會 |
聊城“水文化”節 | 魯商大會 | 淄博綠蘭莎國際啤酒節 |
滕州墨子國際文化節 | 青島海洋節 | 濟南大明湖荷花節 |
萊蕪房幹生態旅遊節 | 青島金沙灘文化旅遊節 | 青島國際啤酒節 |
蓬萊“和平頌”國際青少年文化藝術節 | 招遠黃金節 | 國際齊文化旅遊節(臨淄) |
中國林產品交易會(菏澤) | 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 | 青島大澤山葡萄節 |
臨沂諸葛亮文化節 | 墾利黃河口文化旅遊節 | 淄博國際陶瓷琉璃藝術節 |
泰山國際登山節 | 梁山水滸文化節 | 臨沂書聖文化節 |
煙台張裕國際葡萄酒節 | 廣饒孫子國際文化節 | 東營黃河國際論壇 |
淄博國際陶瓷博覽會 | 萊蕪鋼鐵博覽會 | 威海國際人居節 |
中國青州花卉博覽交易會 | 中國棗庄奚仲文化研討會 | 中國魚台孝賢文化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