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征
小靈貓外形與大靈貓相似而較小,長約48~58釐米,尾長33~41釐米,體重2~4千克,比家貓略大,吻部尖而突出,額部狹窄,耳短而圓,眼小而有神。小靈貓的尾部較長,尾長一般超過體長的一半。四肢健壯,後肢略長于前肢;足具五趾,但前足的第三趾和第四趾沒有爪鞘保護,有伸縮性,能從足墊中間裸出。會陰部有高度發達的囊狀香腺,閉合時面板像1對腎髒,開啓時形如一個半切開的蘋果。雄性的香腺比雌性的略大。

小靈貓的基本毛色以棕灰、乳黃色多見。眼眶前緣和耳後呈暗褐色,從耳後至肩部有2條黑褐色色頸紋,從肩到臀通常有3~5條顏色較暗的背紋,背部中間的兩條紋路較清晰,兩側的背紋不清晰。四足深棕褐色。尾巴的被毛通常呈白色與暗褐色相間的環狀,尾尖多為灰白色。
生活習性
小靈貓為獨居夜行性動物,晝伏夜出,活動的高潮主要集中在每天的15時至晚上的22時,性格機敏而膽小,行動靈活,會遊泳,善于攀緣,能爬樹上捕食小鳥、松鼠或採摘果實。

小靈貓食性較雜,主要以動物性食物為主,以植物性食物為輔。動物性食物如老鼠、小鳥、蛇、蛙、小魚、蝦、蟹、蜈蚣、蚱蜢、蝗蟲等,植物性食物如野果、樹根、種子等。小靈貓的活動範圍與其食性和季節的變化有關,秋季是各種果實成熟的時候,小靈貓常常在樹林中活動,採食野果;冬季多在田邊、林緣灌叢覓食小動物;夏季,兩棲類動物繁多,則多在小溪邊、水塘邊及翻耕的田間活動覓食。
小靈貓有擦香的習性,外出活動時,常將香囊中的分泌物塗擦在樹幹、石壁等突出的物體上。野生靈貓擦香的作用主要是標記自己的領地和引誘異性靈貓。在遇到敵害時,小靈貓能從肛門腺中排出一種黃色而奇臭的分泌物,用以自衛。
生長繁殖
小靈貓到2歲,體重達2千克以上時,可達到性成熟,即有發情表現,可以進行交配。小靈貓的繁殖期分為春、秋兩季,但以春季為主,一般集中在2~4月份,少數可延遲到5月份,而秋季僅在8月份,為期較短,繁殖得少。小靈貓的妊娠期一般在69~116天,平均90天。產仔期多集中在5~6月份,一般在夜間或凌晨產仔。每胎產仔2~5隻,一般為3隻。小靈貓發情時會發出"囉囉囉"的求偶叫聲,十分明顯,發情的母靈貓外生殖器有不同程度的充血、腫脹現象。小靈貓交配時間短促,並多在夜間進行。
棲息環境
小靈貓喜歡幽靜、陰暗、幹燥、清潔的環境,比大靈貓更加適應涼爽的氣候。多棲息在熱帶、亞熱帶低海拔地區,如低山森林、闊葉林的灌木層、樹洞、石洞、墓室中。
分布範圍
在中國小靈貓主要分布在浙江、安徽、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台灣等地,中國以外主要分布在越南、泰國、寮國、高棉等地。
亞種分化
學名 | 命名人 | 命名年 |
---|---|---|
Viverricula indica malaccensis | Gmelin | 1788 |
Viverricula indica indica | Desmarest | 1804 |
Viverricula indica rasse | Horsfield | 1824 |
Viverricula indica pallida | Gray | 1832 |
Viverricula indica bengalensis | Hardwicke | 1833 |
Viverricula indica schlegelii | Pollen | 1868 |
Viverricula indica deserti | Bonhote | 1898 |
Viverricula indica hanensis | Matschie | 1908 |
Viverricula indica taivana | Schwarz | 1911 |
Viverricula indica thai | Kloss | 1919 |
Viverricula indica atchinensis | Sody | 1931 |
Viverricula indica baliensis | Sody | 1931 |
Viverricula indica muriavensis | Sody | 1931 |
Viverricula indica baptistae | Pocock | 1933 |
Viverricula indica klossi | Pocock | 1933 |
Viverricula indica mayori | Pocock | 1933 |
Viverricula indica wellsi | Pocock | 1933 |
(以上來源于: )
種群現狀
野生種群
中國: 江西省小靈貓資源豐富,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的收購統計資料表明,江西省小靈貓的年產量趨于下降,20世紀五十年代全省平均年產量為5.4萬隻,六十年代為3.2萬隻,七十年代年均產2.5萬隻,八十年代初平均產1.2萬隻。
1973-1982年平均每年河南省主要野生毛皮中小靈貓為500張。
據估計2001年全國小靈貓約有10 萬隻以上,歷年資料統計表明,1969年全年收購小靈貓皮10萬餘張,其中雲南最高年份收購小靈貓皮10325張。
2007年江西齊雲山自然保護區獸類資源調查與分析表明小靈貓為常見種。
全球: 該物種的種群現狀沒有很好的估計,盡管在某些國家是常見的小型肉食動物。種群趨勢穩定。
人工繁育
中國: 杭州動物園已成功馴養野生小靈貓,已大批飼養並投入生產。中國從20世紀60年代起就開始小靈貓的人工馴養,且南方人工飼養小靈貓取得成功。
保護級別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生效年代: 1989;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 附錄Ⅲ;
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IUCN):紅色名錄, 生效年代: 2008。
保護方法
保護現狀
中國有分布小靈貓的自然保護區有桃源洞、壺瓶山、八大公山、索溪峪、八面山、莽山、鄱陽湖(江西)、岩泉、桃紅嶺、井岡山、攀枝花蘇鐵、王朗、臥龍、唐家河、縉雲山、金佛山、珠穆朗瑪峰、石林(雲南)、哀牢山、蒼山洱海、大圍山、金平分水嶺、怒江、高黎貢山、銅壁關、清涼峰、天目山(浙江)、古田山、烏岩嶺、瓦屋山、大霧嶺、朱家山、滾馬鄉(三穗)、南靖南亞熱帶雨林等。
致危因素
1、過度捕殺:小靈貓被捕食用,且靈貓香是貴重的香料,也可入葯,因此每年捕獵量都超過種群增殖量;
2、棲息地及灌叢、草叢生境多開墾種植作物、果、茶林,使其活動範圍大為縮小;
3、劇毒滅鼠葯物的使用,致使野生小型食肉類二次中毒。
飼養方法
籠舍建造
人工飼養小靈貓,可利用空閒牛棚、豬圈及舊房進行改造,根據小靈貓喜獨居、冬暖夏涼、幽暗安靜等習性,其籠舍應有臥室和活動場組成。因小靈貓的爪、牙鋒利,所建籠舍要牢固,用磚和水泥砌成。每隻小靈貓活動的場地為1平方米,高70釐米,臥室的面積、高度與活動場地相同或略小。兩者間用抽板隔開。可用角鐵、沖花鐵皮製成100×100×70立方釐米的活動籠;臥室用木板、竹片做成35×35×40立方釐米或用箱式水泥結構做成窩箱。籠舍應向陽、通風、保暖、幹燥、易于清除糞便,保持清潔衛生的地方安置。
飼養管理
小靈貓喜幽靜、陰暗、幹燥、清潔的環境和獨居生活,怕冷、畏光、機警、膽怯,為晝伏夜出性動物,在人工飼養條件下,也是白天藏于洞穴,黃昏後出窩單獨活動。它是野生雜食動物,食性極廣。人工飼養,運動性飼料可捕捉或專門養殖青蛙、泥鰍、黃鱔、蛇、魚、蝦、田螺,也可喂家畜禽的內髒等。植物性飼料如小麥、大麥、玉米、薯類、莖、瓜果、菜葉、豆粉、粉渣等。一般動物性飼料應佔60%~70%,且魚類和肉類應佔一定比例。人工配合飼料應根據各地的資源狀況靈活配製。常用配方為:肉類40%、魚類20%、大麥粉7%、小麥粉8%、玉米粉6%、豆粉8%、多汁飼料胡蘿卜或薯類4%、菜葉2%、畜用酵母1%、骨粉1.5%、食鹽0.5%、維生素A、B、E微量。
小靈貓晝伏夜出,白天在下午4~6點喂1次,每隻小靈貓每次飼喂配合飼料以在半夜前陸續吃完為宜。在靈貓配種季節,應多加喂動物性飼料及維生素飼料。妊娠期靈貓食量增大,飼喂量應比平時增加30%~50%。臨產前,適當補充牛奶、雞蛋、動物性飼料等。仔貓經母貓喂養3個月後斷奶,每隻仔貓每日中午和晚間各喂1次熟魚粥或熟肉粥,並在飼料中混牛奶50毫克、鈣片0.5克、酵母0.6克,以增加營養促進消化吸收。仔貓斷奶後,不能與母貓或幾隻仔貓同窩飼養,否則發育生長不良。平時不喂水,隻有在高溫季節和發燒時喂給清潔水。
飼養繁殖
小靈貓飼養20個月後具有繁殖能力。選擇體型大小相當、健壯的雄靈貓配對關養,讓其自然交配,交尾多在夜間進行。已懷孕靈貓要單獨在安靜地方飼養,防止受驚造成流產。初生仔貓1周後開眼,半月後出窩活動,仔貓斷奶前,應誘導其舔食母貓飼料,使其習慣吃飼料,提早開食,為斷奶培育健壯小靈貓分窩飼養作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