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溯源
1951年,學校前身"中央人民政府貿易部高級商業幹部學校"成立,受中央貿易部和教育部雙重領導。

1952年,中央貿易部復原,學校劃歸對外貿易部,受對外貿易部和教育部雙重領導。
1953年,學校更名為"北京對外貿易專科學校",由教育部委托對外貿易部領導。
北京對外貿易學院(1954-1984)
1954年,中國人民大學貿易系對外貿易專業並入學校,以北京對外貿易專科學校為基礎成立"北京對外貿易學院",同年上海財經學院(現上海財經大學)國外貿易專業並入學校。
1960年,學校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成為當時64所重點大學中唯一的一所經濟類重點大學。
1969年,受文革沖擊,學校遷至河南省固始縣,同年10月,對外貿易部宣布北京對外貿易學院就地復原。
1973年3月,國務院批準恢復北京對外貿易學院。同年4月24日,北京對外貿易學院啓用印鑒。
1978年,學校再次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
1983年1月,為了適應國家機構改革和對外經濟貿易事業發展的需要,國務院研究決定,國際經濟管理學院與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學院合並,合並後的北京外貿易學院增設國際經濟合作系。
原對外經濟貿易大學(1984-2000)

1984年,學校更名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1988年11月,美國權威教學評估機構一紐約州立大學董事會向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貿易工商管理碩士學位頒發承識別書。
1989年11月,學校成立校董會,國家副主席榮毅仁任名譽主席,李嵐清任第一屆校董會主席。
1997年,學校被列為首批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0-)
2000年6月,原中國金融學院與原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合並成立新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劃歸教育部直屬,成 為全國72所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之一。
2010年12月28日,教育部、商務部在京舉行簽字儀式,合作共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校成為全國唯一一所教育部與商務部共建高校。
2011年9月20日,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研究生院掛牌成立,學校成為第一所擁有獲教育部批準成立的獨立研究生院的財經類大學。
學術科研
科研機構
學校設有國家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教育部戰略研究(培育)基地1個、教育戰略與規劃研究中心1個,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與國內相關院校、機構合作建有協同創新中心6個。
名稱 | 簡介 |
---|---|
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院 | 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院前身是1991年5月成立的關貿總協定研究會。2000年1月,在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的基礎上經改製,世界貿易組織研究中心正式成立。2000年8月,研究中心被教育部評選為"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是全國103個基地中唯一以WTO為研究主題的研究機構。 |
名稱 | 簡介 |
---|---|
中國企業走出去協同創新中心 | 中國企業"走出去"協同創新中心由對外經貿大學牽頭,商務部、浙江省義烏市、國家開發銀行、聯合國貿發會議、聯合國工發組織、日內瓦國際貿易與可持續發展中心等協同單位都將從國家戰略、地方政策、金融支持、跨國經營、國際經驗和國際製度等不同角度,為協同創新中心的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人才培養提供有力支撐。 |
全球治理與國際法治協同創新中心 | 全球治理與國際法治協同創新中心是由中國政法大學作為牽頭高校,南開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對外經貿大學、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和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等國內外高校共同建立的旨在有機利用各自單位的研究力量與資源,探索跨學科、跨部門、跨國界的新型合作機製,提升該領域的創新與發展能力的協同創新中心。 |
中央文獻對外翻譯與傳播協同創新中心 | 中央文獻對外翻譯與傳播協同創新中心,是天津外國語大學與中共中央編譯局、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南開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強強聯合組成的立足"翻譯"與"傳播"兩個基本點,瞄準"國家急需,世界一流",以"文化傳承創新"為主攻方向的協同創新體。 |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創新中心 |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創新中心的組建是上海財經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四校面向國家和上海市重大戰略需求的一次深度牽手,將有利于優勢互補,更好地開展研究創新,更好地服務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設。協同創新中心將採取平等協作、輪值負責、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運行模式,並將積極探索體製機製改革,真正做到協同創新,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設,提供積極的、至關重要的智力和人才支撐。 |
中亞文明與西向開放協同創新中心 | 中亞文明與西向開放協同創新中心是由石河子大學聯合北京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新疆發展研究中心、新疆社會科學院以及哈薩克卡拉幹達國立大學、俄羅斯阿爾泰國立技術大學等作為協同單位共同建設的獨立的實體性研究機構。該中心將立足于當代中亞問題的研究,重點從中亞區域經濟與向西開放、中亞地緣政治與國家安全、中亞文化與新絲綢之路三個方面探討推動中亞地區各國與中國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現實基礎及實施機製,在此基礎上不斷提高合作單位的學術研究能力、合作機製創新能力和研究平台人才培養能力,並為有志于中亞古代文明、現代文明及我國向西開放戰略研究的學者及學術機構提供資料信息查詢和學術交流平台。 |
兩岸經濟合作與共同發展協同創新中心 | 兩岸經濟合作與共同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由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牽頭,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南開大學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上海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海峽兩岸農業研究中心、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協會等6家協同機構共同發起組建並進行培育。中心力爭在5年的時間內通過各方組織協同,在兩岸經濟合作與共同發展治理領域的學術研究、政策研究以及套用實踐等方面能取得一系列有實質意義的突破性研究進展,成為在台灣問題、兩岸政治經濟關系以及區域發展治理研究領域具有重要政策影響和廣泛社會影響的一流戰略思想庫。 |
中國開放經濟與國際科技合作戰略研究中心 | 北京企業國際化經營研究基地 | 教育與開放經濟研究中心 |
現代服務業研究中心 | 商務英語與跨文化研究中心 | 競爭法研究中心 |
區域國別研究中心 | 套用金融研究中心 | 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中心 |
國際財務與會計研究中心 | 外國直接投資研究中心 |
公司法與證券法研究中心 | 租賃研究中心 | 國際新能源戰略研究中心 |
金融市場與投資研究中心 | 特許經營研究中心 | 中國資本運營研究中心 |
農產品國際貿易政策研究中心 | 國際商務研究中心 | 比較法與歐盟法研究所 |
供應鏈研究中心 | 中國-俄羅斯/獨聯體研究中心 | 中國風險管理與保險(資料)研究中心 |
台港澳經濟研究中心 | 中國―歐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 | 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 |
技術經濟研究中心 | 全球行銷研究中心 | 社會穩定與危機管理研究中心 |
中小企業研究中心 | 區域國別研究所 | 英美文學研究所 |
亦禾關務研究中心 | 理論語言學研究所 | 英語國別文化研究所 |
保險法與社會保障法研究中心 | 祥祺奢侈品研究中心 | 翻譯研究所 |
套用語言學研究所 | 國際商務英語研究所 | 金融研究所 |
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 | 跨國公司研究中心 | 國際金融戰略研究中心 |
發展金融研究中 | 國際商法研究所 | 大田物流研究中心 |
WTO法律研究中心 | 國際財經新聞研究所 | 中國能源環境研究中心 |
私權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 國際經濟研究院 | 文化資本與跨文化研究中心 |
青年發展研究中心 | 企業內部控製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 | 資本市場與投融資研究中心 |
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意法學研究所 | 產品質量與安全法製研究中心 | 國際招投標與政府採購研究中心 |
管理科學研究中心 | 中小金融機構發展研究中心 | 國際貿易與金融法律研究所 |
中國消費產業與投資研究中心 | 信息化研究中心 | 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研究中心 |
公共政策研究所 | 國際低碳經濟研究所 | 金融市場研究中心 |
中國開放型經濟研究所 | 技術管理中心 | 行業稅收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 |
企業風險管理研究中心 | 深圳研究院 |
科研成果
2013年,學校核心期刊論文發表量達到658篇,其中SCI索引17篇,SSCI索引76篇,CSSCI索引548篇,EI索引11篇,達到同期最高水準。
學術資源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圖書館,源于1951年成立的原中央人民政府貿易部高級商業幹部學校圖書館;截止到2009年底,館藏紙質圖書累計116.9萬冊,有中外文資料庫總計29個,其中中文資料庫11個、西文資料庫18個,另有電子圖書46.4萬冊。

《國際貿易問題》:CSSCI來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中心貿易經濟類排名第一。
《國際商務》:CSSCI來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中心貿易經濟類排名第四(影響因子0.824)。
《JOURNAL OF WTO AND CHINA》
《日語學習與研究》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中法國際工商管理學院 | 卓越國際學院 | 繼續教育學院 | 遠程教育學院 |
體育部 | 思想政治教研部 | 文化藝術教學部 |
師資隊伍
學校有教職工16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1000餘人,學校還聘請一定數量的兼職教師及外國專家。截止2010年底,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458人,佔54.70%;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教師158人,佔18.90%,在國外取得最後學位的教師130人,佔15.5%. 此外,高層次人才隊伍進一步擴大,1人入選"千人計畫"、2人入選長江學者、1人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8人入選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11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學科建設
學校擁有國家級重點學科2個,北京市重點學科7個,博士後流動站4個,一級學科博士點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31個、碩士點6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10個,博士後流動站2個,涵蓋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文學和理學五大學科門類,在39個大學部專業招生個。
國際經濟與貿易 | 國際法 |
套用經濟學 | 法學 | 法與經濟學交叉學科 |
會計學 | 世界經濟 | 低碳經濟學交叉學科 |
企業管理 |
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

套用經濟學、理論經濟學、工商管理、法學、統計學。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
套用經濟學、理論經濟學、工商管理、法學、外國語言文學、統計學、政治學、公共管理。
專業碩士點:
法律碩士(J.M.)(法學、非法學)、工商管理碩士(MBA)(含EMBA)、翻譯碩士(MTI)國際商務碩士、會計碩士、保險碩士、公共管理碩士、稅務碩士、金融碩士、審計碩士、套用統計碩士、漢語國際教育碩士。
博士後流動站:
套用經濟學博士後流動站、理論經濟學博士後流動站、工商管理博士後流動站、法學博士後流動站。
教學成果
截止2011年,學校共有國家級精品課程12門,省市級精品課程24門,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教學團隊
商務英語教學團隊 | 王立非 | 管理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 範黎波 |
電子金融 | 企業財務報表分析 | 阿拉伯語經貿談判與口譯 | 中小企業管理 |
高級商務英語聽說 | 國際商法 | 國際貿易 | 國際貿易實務 |
國際企業管理 | 商務英語 | 行銷學原理 | 世界貿易組織概覽 |
電子金融 | 企業財務報表分析 | 阿拉伯語經貿談判與口譯 | 中小企業管理 |
高級商務英語聽說 | 國際商法 | 國際貿易 | 國際貿易實務 |
國際企業管理 | 商務英語 | 行銷學原理 | 世界貿易組織概覽 |
個體經濟學 | 電子商務 | 財務會計 | 國際經濟合作 |
西班牙經貿套用文 | 管理信息系統 | 中國對外貿易概論 | 公司理財 |
銀行管理學 | 金融英語閱讀 | 民法總論 | 運營管理 |
合作交流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是中國最早開展國際學術交流的院校之一,學校與美、英、法、德、日、俄、意、澳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所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交流關系。截止2012年,學校已和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法國、芬蘭、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斯威大學部技大學)、紐西蘭、俄羅斯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六十多所院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關系。

2013年11月23日由13所中方高校和13所俄方高校共同組成的"中國-俄羅斯經濟類大學聯盟"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正式成立。此聯盟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與俄羅斯國立聖彼得堡經濟大學一並作為牽頭高校,與一批志同道合、專業特色相近的中國和俄羅斯優秀大學共同建立的非盈利的非政府機構。聯盟的成立積極回響了自2012年以來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教育合作分委會的會議精神,落實了2012年12月在莫斯科舉行的中俄教育合作分委會第十二次會議上雙方成立中俄經濟類大學聯盟的倡議。中國-俄羅斯經濟類大學聯盟的成立將一步深化兩國在經濟、人文、教育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文化傳統
校名
1983年9月的一天。田光濤院長召開常委會議,研究一個簡單而又重要的問題——確定新校名。韓元佐教授提出的校名是”中國國際經濟貿易大學”,田光濤院長提議是“經貿大學”。徐延春在文中說記不清是誰提出折中方案,“國際經濟貿易大學”。上報教育部。草擬檔案是由徐延春先生起草,田光濤院長定稿,對外經貿部基本上未作大的修稿。1983年10月發到了教育部。1984年7月,教育部復函同意改名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而新校名的英譯問題是由孫維炎校長確定的,從"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ess and Economic Relations"改為“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新的校名是陳雲題寫的。陳雲曾親自提議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學院復校。1984年5月12日,徐延春把院黨委確定的發給教育部黨組部。一個月後,教育部辦公廳回電,陳雲已經題好校名。但是要求“不要見報、不準宣傳”。
根據2015年3月11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學校章程核定書(第50號)》,經教育部核準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章程》第一章總則中明確,學校名稱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簡稱對外經貿大學或貿大;英文名稱為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簡稱UIBE。
校徽
校徽上方是陳雲親筆題寫的校名,校徽主體網狀球體寓意地球,以地球為背景則向人們昭示了學校"面向世界、開放辦學、取之于世界、用之于世界"的辦學理念,也寓意學校爭取在各方面都為學生架起與世界連線的橋梁,地球格線中間是學校英文縮寫,數位1951點名了建校時間。

校訓

博學 誠信 求索 篤行
校訓于1994年6月,經學校師生員工廣泛討論後通過。
"博學"即學識廣博,要有寬厚的基礎理論、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嫻熟的基本技能;文理兼容,百科兼納,專業領域遊刃有餘,以高質量、復合型人才為目標,德智體全面發展。
"誠信"就是建設誠信天下,誠實不欺,講求額度,忠誠于黨,忠誠于祖國,忠誠于人民的事業;有遠大理想、崇高信念;有社會主義的高尚思想品格和修養。
"求索"即不斷探索,銳意創新,追求新知,奮發向上,探索真理,開拓事業。
"篤行"就是堅持實事求是,不尚空談,努力實踐,堅忍不拔,執著追求,樂于奉獻。
“博學、誠信、求索、篤行”八字校訓,不僅是全校學生的行為準則和奮鬥目標,也是全校教職員工的行為準則和奮鬥目標。全校教職員工應言傳身教,全校教職工應自覺遵守,努力實踐。
校歌
UIBE之歌
詞:集體

曲:劉歡
UIBE,名聲響亮,
經貿先鋒,五洲遠航,遠航。
充滿活力,充滿自信
滿懷熱情,滿懷希望,希望。
博學,誠信,求索,篤行,
代代相傳,永遠發揚。
英才薈萃,桃李芬芳,
任重道遠,前途輝煌。
UIBE,名聲響亮,
經貿先鋒,五洲遠航,遠航。
充滿活力,充滿自信
滿懷熱情,滿懷希望,希望。
博學,誠信,求索,篤行,
代代相傳,永遠發揚。
英才薈萃,桃李芬芳,
任重道遠,前途輝煌。
校旗
校旗為藍色或白色,上面印有學校徽志和校名,學校校名為黃色或藍色字型。
校慶
校慶日為9月第三個星期日。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建校60周年慶典于2011年9月25日上午隆重舉行。商務部部長陳德銘以及教育部、北京市有關領導,20多所國外高校和95所國內高校領導,十多位駐華使節,來自世界各地的5000多名校友和在校師生共同參加了慶典。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歷任校長
姓名 | 任期 |
---|---|
李秋野 | (1951.11-1954.9) |
解學恭 | (1954.9-1958.12) |
李秋野 | (1958.1-1968.6) |
劉征 | (1968.3-1969.10) |
郭玉謙 | (1969.10-1970.8) |
趙長春 | (1973.10-1977.5) |
王文波 | (1977.5-1978.7) |
田光濤 | (1978.10-1980.3),(1982.12-1984.11) |
孫維炎 | (1984.10-1999.3) |
陳準民 | (1999.4-2009.4) |
傑出校友
石廣生 | 原外經貿部部長、黨組書記。 | 佟志廣 | 原中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 |
谷永江 | 原外經貿部副部長、華潤集團董事長。 | 林建海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秘書長。 |
于旭波 | 中糧集團有限公司總裁。 | 劉福春 | 原中糧集團黨組成員,總裁。 |
薛國平 | 現任中糧集團董事、副總裁。 | 孫忠人 | 現任中糧集團董事。 |
周文重 |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 原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大使。 | 高西慶 |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 |
秦立儒 | 中國銀行托管及投資者服務部總經理。 | 張寶和 | 中國儀器進出口總公司總經理。 |
李輝 | 中化公司副總裁。 | 冼明 | 中化國際控股董事、常務副總經理。 |
蔣偉 | 華潤集團總會計師,兼任華潤集團財務部總經理。 | 朱金坤 | 華潤勵致有限公司主席。 |
朱丹 | 華潤創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 周明臣 | 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
周邁 | 現任中國儀器進出口(集團)公司副總裁。 | 嚴衛京 | 《商業周刊 ∕中文版》社長、主編。 |
單偉建 | 新橋國際投資集團(NEWBRIDGE)董事總經理 | 時國慶 | 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副總經理、中國人壽保險(海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趙博雅 | 中國紡織品進出口總公司總裁。 | 段超 | 國貿物業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 |
金立剛 | 北京決策咨詢中心理事。 | 張利平 |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董事總經理兼中國業務總管。 |
趙承璧 | 外經貿部條法司原司長。 | 龔正 | 杭州市委書記,浙江省副省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