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征
麻雀體長為14cm左右,雌雄形、色非常接近。喙黑色, 呈圓錐狀;跗跖為淺褐色;頭、頸處傈色較深,背部傈色較淺,飾以黑色條紋。臉頰部左右各一塊黑色大斑,這是麻雀最易辨認的特征之一,肩羽有兩條白色的帶狀紋。尾呈小叉狀,淺褐色。幼鳥喉部為灰色,隨著鳥齡的增大此處顏色會越來越深直到呈黑色。幼鳥雌雄極不易辨認,成鳥則可通過肩羽來加以辨別,雄鳥此處為褐紅,雌鳥則為橄欖褐色。

棲息環境
麻雀多活動在有人類居住的地方,性極活潑,膽 大易近人,但警惕卻非常高,好奇心較強。多營巢于人類的房屋處,如屋檐、牆洞,有時會佔領家燕的窩巢,在野外,多築巢于樹洞中。但本物種僅見于平原,山區難見它們的身影。因為麻雀非常近人,僅在有人類活動的環境出現,因此有人形象地將他們稱為"會飛的老鼠"。

有時可以發現它們在個別的樹上築巢,然而麻雀在一年的四個季節中都是成群的,具有很多洞的老樹群,通常是它們最喜愛的築巢地點。它們的巢比較不工整,築巢材料的種類很多,包括草,幹草,羊毛,羽毛等。有時它們的巢會位于岩石中,灌木叢的根部,或是建築物如谷倉的屋檐下。它們每次生下4至6枚蛋,通常是5枚。
生活習性
習性: 除繁殖、育雛階段外,麻雀是非常喜歡群居的鳥類。秋季時易形成數百隻乃至數千隻的大群,稱為雀泛,而在冬季它們則多結成十幾隻或幾十隻一起活動的小群。這種小生靈非常聰明機警,有較強的記憶力,這和其它許多小型雀不同,如得到人救助的麻雀會對救助過它的人表現出一種親近,而且會持續很長的時間。在麻雀居住集中的地方,當有入侵鳥類時它們會表現得非常團結,直至將入侵者趕走為止。麻雀在育雛時往往會表現得非常勇敢,俄國作家屠格涅夫曾在他的短篇小說《麻雀》中記載過一隻親鳥為保護不慎墜地的幼鳥以其弱小的身體面對一隻大狗而不退縮的感人場面。如果你願意對麻雀進行連續觀測,你會發現它們是非常可愛的小生命,特別是它們的集體行為是研究鳥類行為學的重要素材。

覓食: 麻雀為雜食性鳥類,夏、秋主要以禾大學部植物種子為食,育雛則主要以為害禾大學部植物的昆蟲為主,其中多為鱗翅目害蟲。由于親鳥對幼鳥的保護較成功,加上繁殖力極強,因此麻雀在數量上較許多種鳥要多,這樣在庄稼收獲季節容易形成雀害。冬季和早春,麻雀以雜草種子和野生禾大學部植物的種子為食,也吃人類扔棄的各種食物。棲息于居民點和田野附近。白天四處覓食,活動範圍在2.5~3km以內。在地面活動時雙腳跳躍前進。翅短圓,不耐遠飛,鳴聲喧噪。主要以谷物為食。當谷物成熟時,多結成大群飛向農田吃谷物。繁殖期食部分昆蟲,並以昆蟲育雛。繁殖力強。

生長繁殖
除冬季外,麻雀幾乎總處在繁殖期,每次產卵六枚左右,孵化期約14天,幼鳥一個月左右離巢。在北方,3~4月開始繁殖,每年至少可繁殖2窩。在南方,幾乎每月都可見麻雀繁殖雛鳥。巢簡陋,以草莖、羽毛等構成,大都建在屋檐下和牆洞中。每窩產卵4~6枚。卵灰白色,滿布褐色斑點。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11~12天。雛鳥全身裸露,15天以後才能出飛自行尋食。

種群分布
亞種分化極多,廣布于我國南北各地,也廣布于歐亞大陸,是一種最常見的雀類。

在歐洲這種麻雀居住在鄉間;在部份亞洲地區,這種麻雀則是城市常見的鳥類(例:香港)。在東南亞則在都會,鄉村,和野外都可發現它的蹤影,它們常成群棲息在電線上,特別是在清晨時。在澳洲它們分布在野外和人口不密集的地區,在都市中則沒有發現。
保護級別
麻雀被列為江蘇省省級保護動物。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任何捕殺、出售、食用麻雀的行為,均屬違法。
已列入國家(中國)二級保護動物。
葯用功效
麻雀的肉、血、腦髓、卵,古人都作葯用。古人認為麻雀肉微溫無毒,有"壯陽、益精、補腎、強腰"的作用,但實際葯用價值甚微。
人類評價
人類評價麻雀形不驚人、貌不壓人、聲不迷人,加上和我們太熟悉了,反而使我們對它們了解得並不多。
實事求是地講,在以谷物為主要作物的糧食生產區域,麻雀的確能從人們那兒搶走很多的糧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們是害鳥也不為過,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麻雀對有害昆蟲的控製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事實上在麻雀多的地區,害蟲特別是鱗翅目害蟲的數量明顯要少于其它地區,這方面它們對農業生產作出了不小的貢獻。當它們需要獲得食物時,我們應當對這些大自然的生靈適當地慷慨一些。可惜的是由于過去我們在生態認識上的不全面,曾對它們進行過大規模的圍剿,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文明的遺憾。1958年,人們一度將它列為四害之一,政府動員全國城鄉居民,在規定的日期和時間內,掏窩、捕打以及敲鑼、打鼓、放鞭炮,轟趕得它們既無處藏身,又得不到喘息的機會,最後累得墜地而死。一年以後,各地陸續發現園林植物出現蟲災。有些還是毀滅性的。
然而對這些生命造成真正威脅的不是我們曾經那樣做過的,而是大規模地使用農葯,是我們一些人令人惡心的飲食消費心理,這使得麻雀大面積地減少,有些地區甚至到了絕種的程度,如中國的四川省,在短短幾十年裏,這些曾經與人類相伴了數萬年的鳥兒出現了大範圍的絕跡。
動物文化
相關歇後語
大麻子喂麻雀--喂一個,跑一個

鳳凰麻雀換巢--貴賤顛倒
開籠放麻雀--各奔前程
麻雀搬家--唧唧喳喳
洞庭湖裏的麻雀--見過風浪;好大的膽子
八個麻雀抬轎--擔當不起
炒了一盆麻雀腦袋--多嘴多舌
半天雲裏打麻雀--空對空
才出窩的麻雀--翅膀不硬
麻雀嫁女--細吹細打
麻雀飲河水--幹不了
麻雀搬家--唧唧喳喳

麻雀飛進照相館--見面容易說話難
麻雀飛到旗桿上--鳥不大,架子倒不小
麻雀飛到糖堆上--空歡喜
麻雀掉在面缸裏--糊嘴
麻雀開會--細商量
麻雀落在牌坊上--東西不大,架子不小
麻雀飛大海--沒著落
麻雀鼓肚子--好大的氣
相關諺語
麻雀雖小,五髒俱全
寧做螞蟻腿,不學麻雀嘴
麻雀落田要吃谷,狐狸進屋要偷雞
兩個女人等于一千隻麻雀
閉著眼捉不住麻雀,不調查做不好工作
方言別稱
河南:小雀兒、小蟲兒 、小雛
河北山東:小冢
雲南:瓦雀,谷雀
陝西:胥胥
天津:家雀兒、老家賊
山西:飛兒、飛蟲(子)、飛娃、家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