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在北京它是一座歷史最悠久最古老的天主堂。1605年(明萬歷33年)利瑪竇神父曾于該處建起第一座經堂,但規模很小,後由德國耶穌會士湯若望神父,于1650年建造了北京城內的第一座大教堂。
耶穌會湯若望等神父住在教堂內。順治皇帝曾24次來到南堂與在清政府內任欽天監職的湯若望神父促膝談心。該堂以無玷始胎聖母為主保。堂院內除神父住房外,有天文台、藏書樓、儀器室等,皇帝賜匾“通微佳境”,稱湯若望神父為“通微教師”。
歷史信息
雍正八年,北京地震,死傷約十萬人,南北二堂遭受損失。雍正賜銀一千兩從事修理。雍正年間(可能是雍正十年),南堂一度曾被關閉。1775年遭火災,後乾隆帝又賜銀萬兩,重新修復。南堂失火,所有康熙書之“萬有真元”匾額及對聯,都被火毀。高慎思、安國寧兩位神父上書引咎。乾隆帝賜銀一萬兩,飭令將天主堂照康熙例重建。所有匾額和對聯又都由乾隆帝親筆御題,完全恢復舊觀。(不過,他把“萬有真元”改寫為“萬有真原”了。)
道光十八年(1838年),南堂被關閉。道光二十四年(1844)十二月二十八日,道光皇帝才廢除了對天主教的禁令。
道光二十六年,南堂被歸還。1860年重修南堂,並由北京孟主教重開南堂。
1900年6月14日又遭火焚。1904年重新修造大堂及其附屬房屋,即現在南堂。現僅存兩塊石碑記載著1650年的建堂歷史。
1979年12月21日,傅鐵山主教在宣武門南堂榮受牧職,成為南堂最早開放的一個重要標志。從此,在傅主教領導下,北京教區走上健康發展的坦途。宣武門南堂成為北京教區的中心,承擔了重要的角色。現在是主教府、教區、市愛國會和教務委員會所在地。“一區兩會”的許多重要工作機構也設在這裏。
南堂再次開放後,分別經歷了石玉琨神父、趙慶龍神父、韓文生神父等三任本堂。目前仍是韓神父主持堂區工作。副堂分別由龐文賢神父、張天路神父擔任。
南堂歷史
南堂始建于1601年(明萬歷二十九年),為神宗皇帝批給來華耶穌會士的住地。義大利藉耶穌會士利瑪竇(1552.10.6-1610.5.11)來京後也在此地居住。利瑪竇以黃金五百兩買下其住地旁的"首善書院"(原為明東林講學之所),將其作為私人祈禱所,規模很小。隨著信教人數的不斷增加,1605年(明萬歷33年),利瑪竇神父將其改建成了一座小教堂。當時北京有奉教者二百餘人。
1650年(清順治七年),德國耶穌會士湯若望將其建成一座20米高的巴洛克式大教堂,聖堂長八丈,寬四丈四尺,奉無染原罪聖母為主保。同時還在西側建神父住宅、天文台、藏書樓和儀器館,四米高的鐵十字架矗立在教堂的頂端。教堂竣工後,湯若望神父立碑記其事(此碑現今仍留在聖堂兩側)。順治帝御筆親書"欽崇天道"匾額,1657年(順治十四年)又御筆親書"通玄佳境"(後人為避康熙皇帝玄燁之諱,改"玄"為"微",而成"通微佳境")門額和御製天主堂碑銘,對湯若望作了高度的評價。因湯若望的博學和友善,順治帝在1656-1657兩年之間,曾24次到南堂微服私訪,並與湯若望促膝談心,還親切地尊稱59歲的湯若望神父為"瑪法"(瑪法是滿語:"父親"的意思),湯若望歷任滿清兩朝官吏,官至二品欽天監監正。
1666年,湯若望神父去世,繼之而來的是比利時耶穌會士南懷仁。1675年(清康熙十四年),康熙帝兩次親臨南堂看望南懷仁神父,為南堂御筆"萬有真源"匾額和"敬天"匾額,命懸掛于南堂內。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成立北京教區,任命義大利籍伊大仁(又名康和之)為主教,南堂作為主教府。此後南堂遭地震破壞。1703年,康熙皇 南堂(宣武門教堂)(18張)帝御賜銀十萬兩,重新修建。1775年(清乾隆四十年),南堂不幸毀于火災,原順治和康熙帝為南堂御書的匾額及對聯全部被燒毀。乾隆帝賜銀一萬兩,赦令照先帝所賜之原貌加高加大重建天主堂,並恢復所有皇帝親筆御題之匾額和對聯等。雍正八年,北京地震,死傷約十萬人,南北二堂遭受損失。雍正賜銀一千兩從事修理。雍正年間(可能是雍正十年),南堂一度曾被關閉。1775年遭火災,後乾隆帝又賜銀萬兩,重新修復。南堂失火,所有康熙書之“萬有真元”匾額及對聯,都被火毀。高慎思、安國寧兩位神父上書引咎。乾隆帝賜銀一萬兩,飭令將天主堂照康熙例重建。所有匾額和對聯又都由乾隆帝親筆御題,完全恢復舊觀。(不過,他把“萬有真元”改寫為“萬有真原”了。)
道光十八年(1838年),南堂被關閉。道光二十四年(1844)十二月二十八日,道光皇帝才廢除了對天主教的禁令。
道光二十六年,南堂被歸還。1860年重修南堂,並由北京孟主教重開南堂。
1900年6月14日又遭火焚。1904年重新修造大堂及其附屬房屋,即現在南堂。現僅存兩塊石碑記載著1650年的建堂歷史。
1979年12月21日,傅鐵山主教在宣武門南堂榮受牧職,成為南堂最早開放的一個重要標志。從此,在傅主教領導下,北京教區走上健康發展的坦途。宣武門南堂成為北京教區的中心,承擔了重要的角色。現在是主教府、教區、市愛國會和教務委員會所在地。“一區兩會”的許多重要工作機構也設在這裏。
南堂堂區目前有教友五千餘人。平日三台彌撒,主日四台彌撒,主日上午十時是為北京的外交使館人員、外國商人、在京留學生和來京旅遊者開設的英文彌撒。
南堂堂區為中外信徒舉辦各種宗教聖事及活動。如:洗禮、婚配、追思等,組織慕道班、聖經分享班、愛心小組、臨終牧靈關懷等五十個團體。也為教外朋友在教堂內舉行過結婚祝福禮。
1999年10月,慶建國五十周年,北京市政府撥款130萬元,將南堂修葺一新。
再次開放
南堂再次開放後,分別經歷了石玉琨神父、趙慶龍神父、張天路神父、韓文生神父、劉永斌等本堂。劉永斌是現任神父,主持堂區工作。副堂分別由龐文賢神父、孫宇輝神父擔任。
蘇軾詩作
作品簡介
詩詞名:南堂
作者:蘇軾
朝代:北宋
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南堂
其一
江上西山半隱堤,此邦台館一時西。
南堂獨有西南向,臥看千帆落淺溪。
其二
掃地焚香閉閣眠,簟紋如水帳如煙。
客來夢覺知何處?掛起西窗浪接天。
作品說明
蘇詩中“南堂”,這是黃州的的南堂,在臨皋驛高陂上,是當地人在蘇軾來黃州後築的。詩元豐六年(公元1083)作,原五首,選二首。
作者簡介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1057年(嘉祐二年)進士。在王安石變法高潮中,先後任鳳翔簽判、開封推官、杭州通判和密州、徐州、湖州等地行政長官;元豐年間(1078—1085)陷入烏台詩案,貶居黃州四年。後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製誥等職,又任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知州,晚年又被遠貶惠州、儋州,九死一生,北返中原,病逝于常州。蘇軾是文學史上少見的兼擅詩、詞、文、書法、繪畫的文豪,在歷史上產生深遠的影響。中華書局已整理出版《蘇軾詩集》八冊、《蘇軾文集》六冊,《東坡詞》見《宋六十名家詞》(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明版)。
交通提示
乘44、48、703路車到前門西站下車
相臨景點
宣武門天主堂
利馬竇墓
匯通祠
阜景文化旅遊街
恭王府花園
魯迅博物館
北京圖書館
關岳廟
護國寺金剛殿
李大釗故居
隆長寺
呂祖閣
升平署舊址
順承郡王府
月壇公園
祖大壽祠
都城隍廟大殿
蔡鍔故居
清真永壽寺
清真普壽寺
清真法源寺
天壽庵
天主教西堂
西便門明北京城牆遺跡
文津街
西單文化廣場
西單商業街
首都時代廣場
雙寺
張之洞舊宅
拈花寺
端郡王府
洵貝勒府
福佑寺
法藏寺遺址
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