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河南古城安陽,某個五口之家的姐姐(張靜初)、哥哥(馮瓅)和弟弟(呂玉來)在社會劇烈轉型時期,踏上不同的人生之路。

姐姐二十出頭,雖看起來清瘦文靜,內心卻剛烈執拗,為實現夢想可以將自己豁出,無奈現實無情,經過多次挫敗後她學會聽天由命;哥哥二十三四歲,因小時得病落下輕微腦疾,父母對他的關愛皆多一層,經人介紹與精明的跛腳姑娘結婚後,他過上自己很滿意的日子;弟弟十七八歲,敏感、憂鬱,內心世界過于豐富,因為某件事被父親趕出家門後,開始在外面找尋屬于自己的生活,然而所獲隻是時間將其改造得面目全非。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
高衛紅 | 張靜初 | 姐姐,夢想當傘兵 |
高衛強 | 呂聿來 | 弟弟,少言寡語 |
高衛國 | 馮瓅 | 哥哥,憨厚胖子 |
母親 | 黃梅瑩 | 三姐弟的母親 |
果子 | 劉磊 | 玩世不恭的青年,暗戀姐姐。 |
金枝 | 王蘭 | 哥哥的妻子,農村嫁到城裏 |
父親 | 趙毅維 | 三姐弟的父親 |
張喜子 | 劉國楠 | 欺負哥哥的青年,曾被果子報復打傷 |
男傘兵 | 于小偉 | 姐姐以為可以得到他的幫助參軍 |
小王 | 石俊輝 | 姐姐的第一任丈夫,民政局司機 |
張麗娜 | 安靜 | 弟弟的妻子,來自南方,帶小孩 |
幹爸 | 王英傑 | 群藝館會拉手風琴的老人,後自殺 |
語文老師 | 宗平 | 弟弟的老師 |
陶美玲 | 楊萌 | 哥哥喜歡的紡織廠漂亮女工 |
同桌女孩 | 李文穎 | 弟弟同桌 |
胖姑娘 | 龔娜 | 最終當上傘兵的女孩 |
胖姑娘姐姐 | 王彤 | 走關系讓妹妹成功參軍,後來成為傘兵的妻子 |
劉師傅 | 鮑振江 | 冷庫工人,因哥哥的工作失誤受傷 |
雲南丈夫 | 孫磊 | 姐姐的再婚丈夫,與姐姐生有一女 |
職員表
角色介紹
![]() | 高衛紅 | 張靜初 面孔清秀,也可以說是清淡,人淡如菊。她有一種清教徒式的氣質,外表安靜,內心強烈執拗。她笑起來很單純,不笑的時候很冷清。性格倔犟,因為理想遲遲找不到滿意的工作,一個過于唯美或理想化的人,她一生都活在她的夢想裏。外人看起來以為她不是最被生活吸引的人,對她自己的生活充滿熱望,這樣的女孩子在封閉的小城市裏肯定是個異類。 |
![]() | 外號“胖子”,患有腦疾,傻乎乎的,總遭人欺負,看上去很憨厚,實際上也很寬厚,以至于有些愚鈍。但他的眼睛又大又明亮,與他愚鈍的身體很不協調,看著讓人替他著急。他的笑容很燦爛,隨便的笑都會格外開心似的。他胖胖的臉上有一種兒童氣還沒有脫去,很善良,純真。你看他笨頭笨腦的,可心裏很明白。 |
![]() | 高衛強 | 呂聿來 沉默得像一個影子,卻是這家唯一的希望,內心過于豐富,以至于人累得有些慵懶。眼睛很靈動,像隨時會逃跑的鹿,氣質很復雜,很難一句話說清,因為他還處在青春期,人還沒定型。看上去又清純又陰鬱。這孩子的未來不好說,把握不準,或許是個好孩子,也可能會去殺人。但外表還是文秀的,就像在風雨中搖擺不定的一株纖弱的樹。 |
精彩花絮
- 最初的時候,片方希望請大明星,劇組聯系過章子怡,但是她的時間很緊張,最終請了張靜初。
- 張靜初是在日復一日的試戲中才引起顧導的註意,最終贏得“姐姐”這個角色的。
- 片中一個女孩扔煙酒的戲反反復復扔了10多遍,總共20多個酒瓶子被扔下河去,又被重新撈起來。
- 孔雀》初剪版本有4個多小時,後又壓縮到一個接近3小時的號稱“最終版本”。通過審查的該影片長度最後定格為兩個多小時。
獲獎記錄
影片評價
《孔雀》自在而恬淡,盡管小徑分叉、水霧迷離,卻是一次向人性深處的遠行。這是一部自詡雲淡風清的中年人追憶、反省青年時代的電影。顧長衛強調戲劇性,用矛盾的劇情與刺眼的場面來刻琢人物,令人動容,卻不失矯情。但是對規律、情節與人物特質的強調,導致現實主義被矯枉過正;于是人物和劇情裏,多少都可找到斷裂與罅隙,無奈這些斷裂與罅隙卻是影片表現力的呈現重點。鏡頭用盡心思,可惜技術先行,使得影片情節剝離、場景唐突、人物分裂。再說到風格。結尾處這種明顯的意象主義,對于《孔雀》基本穩住的寫實主義基調來講,何止突兀,簡直是一種自毀(外灘畫報評)。

《孔雀》整部影片以灰色調為主,細膩流暢,演員表演真摯樸實、細膩入微,演員們的“無名”還增加了影片的真實感。主人公戲劇化,在絕望中給人一些溫暖(揚子晚報評)。
《孔雀》雖然主題稍顯沉重,但是還原了一段過去的生活,而且人物命運足夠的有力,足夠動人(南方網評)。
《孔雀》不是一部中國片,這是世界的電影,是可以在任何國家、任何家庭中發生的故事(弗吉尼亞記者丹弗林評)。
《孔雀》描寫的故事是普通家庭的故事,很平淡,也很感人(德國記者瑪麗蓮評)。
《孔雀》中的故事一個接一個地發生,而且很多地方讓觀眾感到震撼,所以看起來一點也不覺得悶。也許對于中國人來說,共鳴會多一些,但大多數西方人都能理解這部片子,因為影片中描繪的人性是相通的(丹麥記者史蒂芬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