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征
孔雀雉雄鳥體長50~67釐米,體重456~710克;雌鳥體長33~52釐米,體重460~500克。

名稱的由來
雄鳥頭上有蓬松而延長的發狀冠羽,上面雜有細小的黑白相間的斑點;在頸後邊還披有烏褐色的翎領,具棕白色橫斑;通體為烏褐色,各羽上布滿了棕白色細點和橫斑,上體的棕白色點狀斑,由前向後逐漸擴大,兩翼內側各羽的近端部有一個金屬藍紫色眼狀斑,外邊還圍以狹窄的黑褐色圓圈及較寬闊的白圈,極為醒目,下體橫斑較多;頦、喉白色;尾羽在靠近末端處有成對的紫綠色眼狀斑,有點近似孔雀的尾屏,所以被稱為孔雀雉。
雌雄區別
雄鳥全長65釐米左右,雌鳥約50釐米。雄鳥體羽為烏褐色,密布近白色細點和橫斑。頭頂具發狀冠羽。背、兩翅及尾均具金屬藍帶紫色大型眼狀斑。嘴黑色,腳黑褐色,腳具二短距。雌鳥羽色較暗,眼狀斑不很顯著,尾短。

體形比金雞稍小一些,雄性通體為褐色,各羽上布滿了棕白色細點和橫斑,頭上有蓬松而延長的發狀冠羽,在頸後邊還披有翎領。上體的棕白色點狀斑由前向後逐漸擴大,兩翼內側各羽的近端部有一金屬藍紫色眼狀斑,它的外邊還圍以黑色與棕白色圈。尾羽在靠近末端處有成對的眼狀斑。該鳥的頰和喉部白色,下體與背部同色。雌性體型較小,羽色也較暗淡。尾較短,眼狀斑也不明顯。
棲息環境
棲息于海拔150~1500米的常綠闊葉林及竹叢中,常單獨或成對活動。
生活習性
食性:孔雀雉是以動物性食物為主食,主要以昆蟲、蠕蟲以及植物莖、葉、果實、種子為食。主要在地上取食,多用嘴啄食,偶爾也用腳刨找。吃的幾乎全部是昆蟲和蠕蟲類,這種特徵在雉類中少見的。

習性:單獨或成對活動,在地面上覓食,晚間在樹上過夜。孔雀雉棲息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熱帶雨林、季雨林及竹林中,大多單獨活動于闊葉林下灌叢草地上,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多活動在森林茂密、林下植被較發達的陰濕地面上,以上午和下午活動較頻繁。性機警而膽怯。雄鳥活動時尤為謹慎,一般是悄然無聲,當發現異常情況時,常佇立不動,註意觀察。發現危險,立刻驚叫著奔逃,鑽入茂密的灌叢或草叢,一般不起飛。當危險臨近或緊迫時,則通過飛行逃離。一般飛不多遠,通常飛幾十米即降落,落地後繼續奔跑逃避。一般很少飛到樹上,但夜間卻在樹上棲息。鳴聲短促而響亮,且越叫越響亮。
叫聲:孔雀雉叫聲宏亮、高昂,似“guanggui——guanggui(光貴)”,傣語稱之為“諾光貴”,是因為“諾”是傣語中“鳥”的意思。雄鳥佔域叫聲為響亮的trew-tree爆破音。雌鳥告警時發出響亮的ga-ga聲或作快速的ok-kok-kok-kok叫。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僅見于雲南省西部盈江、西南部西雙版納、勐臘、景洪、思茅和海南島霸王嶺、尖峰嶺、


國外分布:國外分布于錫金、不丹、印度阿薩姆邦、緬甸、泰國、寮國、越南等地。
共分化為5個亞種,其中在中國有2個亞種。指名亞種體形較大,頰和喉部白色,背上眼狀斑帶紫色,中央尾羽上的眼狀斑也較大,分布在雲南和西藏東南部;
海南亞種體形較小,臉部紅色,背上眼狀斑不帶紫色,中央尾羽上的眼狀斑也較小,是海南島的特產。
生長繁殖
繁殖期4~6月。3月初即見雄鳥出現求偶行為,求偶炫耀為正面型。當雌鳥接近雄鳥時,雄鳥在雌鳥前面,面對雌鳥,降低身體前部、稍展雙翅,尾抬起並向雌鳥張開,當雌鳥走開時,雄鳥又恢復常態。

通常營巢于低山和山腳地帶茂密的森林中。巢多置于樹根旁或草叢中地面上,甚簡陋,主要利用地面自然凹坑,內墊以枯草莖、樹葉或羽毛即成。
測量的一個巢的直徑為15cm,深3cm。每窩產卵2~5枚,也有多至6枚和少至1枚的。卵灰黃白色、光滑無斑,卵的大小據40枚卵的測量為43.2~50.3mm×34.0~38.1mm,平均46.5mm×35.9mm。雌鳥孵卵,孵化期21天。
亞種分化
共分化為5個亞種,其中在中國有2個亞種:灰孔雀雉指名亞種體形、灰孔雀雉海南亞種。
灰孔雀雉指名亞種 | 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 bicalcaratum | (Linnaeus),1758 |
灰孔雀雉海南亞種 | 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 katsumatae Rothschild | Rothschild,1906 |
(不詳) | 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 ghigii | Delacour & Jabouille, 1924 |
(不詳) | 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 bakeri | Lowe, 1925 |
(不詳) | 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 bailyi | Lowe, 1925 |
保護等級
- 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I生效年代: 1997
-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一級生效年代: 1989
-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稀有生效年代: 1996
瀕危原因
棲息地破壞:孔雀雉是非常稀少的一種雞類,由于賴以生存的次生落葉季雨林和常綠季雨林生境遭到破壞,其 分布區正在迅速消失和退縮,在雲南西雙版納和海南島壩王嶺的密度都在每公頃0.01~0.02隻之間,在海南島的總數不超過2700隻,在西藏東南部的數量不足100隻。常見天敵是青鼬,白晝活動的中型猛禽亦捕殺孔雀雉。人類的捕殺對孔雀雉構成很大威脅。幾十年來,在海南和西雙版納對橡膠、咖啡、茶葉等熱帶經濟作物的種植和木材的開發利用,大面積的熱帶雨林和季雨林被砍伐,嚴重地破壞了孔雀雉的棲息生境條件,致使孔雀雉種群數量已相當稀少,已處于相當瀕危的境地。

已被列為國家I級重點保護動物;《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中列為稀有種;瀕危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1995年列入附錄II。
中科院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于90年代初開始馴養繁殖實驗並獲得成功,已繁育出40餘隻後代。
種群現狀
孔雀雉是中國珍稀瀕危鳥類,分布區域狹窄,數量稀少,已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屬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據近幾年在雲南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的調查,種群密度為1.5-2隻/平方公裏;在海南島霸王嶺自然保護區的調查,種群密度為1.5隻/平方公裏。在保護區外種群密度更低,較之50年代種群數量明顯減少。種群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生境的破壞和狩獵,高育仁等1987年12月至1988年8月在海南島調查期間,見到被獵殺的孔雀雉就多達30多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