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發展
綜述
在華人的數以千計的姓氏當中,姬姓為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八大始祖姓氏之一。姬姓的族人可以說是黃帝的嫡系後裔,這個姓氏具有將近5000年的悠久歷史。全世界的華人都自稱是“黃帝子孫”或“炎黃子孫(炎帝與黃帝)”,他們和姓姬的族人有什麽分別呢?緣源是這樣的,在中華民族繁衍與發展的過程中,黃帝是漢族人的共同始祖。但是黃帝的子孫很多,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他們分封在各地,多數以地名為姓氏。

在中國的宗法製度下很註重長子嫡孫,也就是嫡系子孫,黃帝的嫡系後裔長期以來保持著“姬”姓,其他的非嫡系子孫就不姓“姬”了。根據《說文》的記載,起初黃帝居住在姬水,因而姓“姬”。
在遠古時代,黃帝是姬姓(一說本姓公孫姓)軒轅氏部落的首領,他與炎帝都出自少典氏,這兩個部落經過一場坂泉之戰 , 炎帝被打敗,合並為炎黃部落。于是中華民族自稱“炎黃子孫”。
接著,黃帝領導的炎黃部落又打敗了九黎族的首領蚩尤,黃帝率領的炎黃部落,他們是今天的炎黃子孫的遠祖,也是姬氏族人的遠祖。後來,黃帝的家族越來越大了,他的後裔陸續分封在各地,成為其它的姓氏,構成中華民族的主流。
然而黃帝嫡系子孫(長子、長孫……)世世代代仍舊以姬姓相沿襲,直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姬昌)父子,仍然繼承著祖傳的姬姓,建立了中國最長的王朝——周朝,奠定了家庭及宗族之間倫常關系以及封建製度。

中華民族姓氏的變動,以先秦時代較多,到了漢朝各個姓氏已漸趨固定。不過,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的記載,在唐朝開元年間,因“姬”與“基”同音,“姬姓”改為“周姓”(唐明皇即唐玄宗,姓李,名隆基。“姬”與“基”同音)。這一來,分散了姬氏家族的力量。不過,在較早的南北朝時期,本來以周為姓的人,也有改姓姬的,根據《姓氏考略》記載:“梁(梁朝)周弘正,諂事王偉,避侯景諱改姓姬氏,周石珍亦改姓姬氏”。和許多著名的姓氏一樣,姬氏家族也很可能有其它民族的血統加入。南北朝時,在北魏為桓、穆二帝效勞,征伐有功,官至信義將軍,封為樓頓侯,後來歸順晉朝的姬澹,據說便是當時的鮮卑族人。
作為黃帝嫡系子孫的姬氏族人,在中華民族的發展過程中,以及創造文明的事業上貢獻很大。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周公姬旦以及召公姬奭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周公姬旦製定《周禮》,對締造中華文明,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強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周太王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與第二子仲雍都不願意繼承王位,跑到江浙地區建立了吳國,子孫改姓吳。第三子接任,這一支演變成後來的姬氏,再到後來,周朝分封天下的時候,很多姬姓的功臣與皇親也都改成了各諸侯國的姓氏。
如果把改姓以後的周氏族人包括在內,姬氏族人的傑出人物就數也數不清了。
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黃帝。姬姓是黃帝的嫡系子孫。姬姓在中華民族長達5000年的發展過程中,是為最古老的一個姓氏,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黃帝就姓姬。據《說文》記載,黃帝之所以以姬為姓,是由于當初居住在姬水的緣故,黃帝的嫡系子孫,世代以姬姓相沿襲,一直到周文王父子,仍然姓姬。根據《帝王世紀》的記載,黃帝生于壽山,長于姬水,所以以姬為氏。根據《史記·三代世表》的記載:“堯立後稷,以為大農,姓之曰姬氏。”望族居于南陽郡,即現在的河南省南陽縣,故姬姓的始祖就是黃帝。

姓氏源流
一、黃帝之姓
《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取于有蟜氏,生黃帝,黃帝以姬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所以黃帝又稱姬軒轅。《史記·五帝本紀》中說:“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四語》中胥臣解釋說:“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史記·三代世表》記載:堯立後稷以為大農,姓之曰姬氏。後稷承繼姬姓,是周朝的始祖,周初周天子姬發大封諸侯時,姬姓國有53個,當時可以說遍地姓姬。
二、
- 外姓變更
公孫姓恢復。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丙午封姬相如為褒魯節侯,奉周祀侯二千戶,本系魯頃公姬仇之裔,更姓為公孫氏,後來又恢復為姬姓。
周姓恢復。根據《姓氏考略》記載:南北朝陳時,尚書右僕射周弘正,召附王偉,避侯景諱,改為姬姓;梁時直閣將軍、南豐侯周石珍等因事改姓為姬。
宗姓所改。《續通志·八四·有故改姓》記載:金宗端修,字平叔,汝州人(今屬河南省),章宗時(1190~1208)避睿宗諱上一字(金睿宗名宗堯),凡太宗諸子皆加“山”為崇,並改宗氏為姬姓。
雍姓所改。金國時澤州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市)人雍翼,為避皇帝金世宗完顏雍之名諱,改姓為姬,名志真,其後世沿用姬姓。
遷徙分布
(缺)姬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姬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上古時候的黃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領,他的部落崇拜龍圖騰。相傳黃帝出生在一條叫姬的河邊,于是黃帝就姓姬。而黃帝的二十五個兒子當中,有十四個得到了共十二個姓,而在這十二個姓當中,也有姬這個姓。到後來,周武王建立了周朝,而武王自己就姓姬,叫作姬發。姬發後來分封天下,將自己的很多同姓親族分到天下各地為諸侯,這些國家的王族後來大多改以其所在國的國名為姓。而當周朝結束之後,周朝王族後代亦改姓周而不再以姬為姓。所以這樣一來,雖然姬姓曾是很大的姓,但今天卻已經不多見了。
歷史名人
姬昌
即周文王,商朝末年周族的領袖。商紂王時代為西伯,紂王聽信了大將崇侯虎的讒言,把姬昌招來囚禁于河南安陽湯陰北的羑裏(you li)。他的大臣散宜生等人向紂王敬獻美女、寶貝、玉石才將姬昌放了出來。姬昌回到岐山領導周族人民發展生產,訓練軍隊,任用賢才,聯合了一些受到商統治者奴役壓迫的族部小國,組成反商的聯盟。攻滅了黎(今山西省長治西南)、崇(今天的河南省篙縣北)等國。定都奉邑(今天的西安市西南),又調解了虞、芮兩國的爭端,使兩國歸附。他在位50年,奠定了周滅商的基礎。姬昌死後,他的兒子武王(姬發)滅了商,建立了周朝,並追封其父為文王。

姬發
即周武王,中國周代第一代王,周文王次子。因其兄被紂王殺害,他繼承父親遺志,于公元前1046年2月消滅殷商朝,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周王朝,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代名君。
姬旦
周公旦,姬姓,名旦,是周朝歷史上第一代周公,又稱叔旦、周文公。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雖為姬姓,卻不叫姬旦。但是理論上存在“姬旦”這種說法。周公旦為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之弟。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其時,管叔、蔡叔和霍叔勾結商紂子武庚和徐、奄等東方夷族反叛,史稱三監之亂。他奉命出師,三年後平叛,並將國家勢力擴展至東海。他後建成周雒邑,稱為“東都”。《尚書大傳》稱“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行書,五年營成周,六年製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
姬封
周文王少子。名封,原封于康(今河南禹縣西北),史稱康叔封。武庚亂平後,周公把殷原統治地區封給他,定都朝歌(今河南淇縣),監管殷的餘民;並分給殷民七族,駐重兵八師,建立衛國,為衛國的始祖。成王親政後,曾任他為司寇。《尚書·康誥》篇即是周公提示他“明德慎罰”的文告。
姬誦
中國周朝第二代王。周文王之孫,周武王之子。姬姓,名誦。成王年幼即位,不能執掌政事。其叔父周公旦(武王弟)為避免各諸侯反叛,便自己攝政當國,安定大局。
管叔、蔡叔不信任周公,挾殷商後代武庚一起作亂反叛,周公奉成王之命東征討伐,平定叛亂。成王長大,親自執掌政權後,大封諸侯,加強宗法統治權力,命召公建設洛邑(今河南洛陽市西),後來成為東周的都城。成王還命令周公製禮作樂,規劃各項規章製度,奠定了西周王朝的基礎。
姬重耳
即晉文公,生于周桓王二十三年(前697年),前636年即位,卒于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年),姓姬名重耳(chóngěr),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晉國國君,在位九年,在趙衰、狐偃、狐毛賈佗、先軫、魏武子、介之推等人的輔助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姬常、姬嘉
漢代人,受朝廷封賜,因為他們是周朝王族的後代,所以在漢代還受優待。
姬澹
字世雅,南北朝時候後魏的信義將軍,事桓、穆二帝,征戰有功,為朝廷征戰南北戰立有大功,被封為樓煩侯。
姬敏
明朝文官,西安知府,字型大小學,孟津人。律學家,數學家。知識很淵博,對四書五經和天文地理都有鑽研,並涉及歷算等,在當時很受人尊重。姬敏為人也遵從古訓,仁義備至,誠信為重,德才兼備,節操過人。
姬奠川
民國時期河北定興人。早年畢業于北洋師範學校、中國大學商科。歷任甘肅省西北銀行經理兼銀行總辦、綏遠省官錢局、察哈爾省官錢局、河北省銀行經理。抗日戰爭期間,任西安裕華銀行經理。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任河北省銀行經理兼天津市銀行經理、中原銀行董事長、天津市商會理事長。行憲後,當選為立法院立法委員,立法院財政金融委員會委員。1960年逝世,終年71歲。
姬鵬飛
姬鵬飛(1910.2.9~2000.2.10),曾用名吉洛,山西省臨晉(今臨猗)縣東張村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指揮員,無產階級革命家,外交戰線的傑出領導人。
大革命時期,1926年入西北軍,任軍醫,後編入國民革命軍。曾任26路軍74旅軍醫。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1年隨第26路軍到江西後,參加寧都起義,加入中國工農紅軍,任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團15軍軍醫處處長、軍團衛生部部長,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衛生部保健局副局長,紅1軍團衛生部主任。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征。途中任軍委衛生部保健局副局長、紅一軍團衛生部衛生主任。到陝北後,任軍委後方衛生部部長。1937年先後入中共中央黨校、中央馬列學院學習。
抗日戰爭時期,任軍委衛生部副部長。1938年10月調任新四軍後方政治處主任,蘇北指揮部第1縱隊政治部主任兼軍醫處政治協理員。參加郭村保衛戰。1940年10月任新四軍蘇北挺進縱隊政治部主任。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1師1旅政治部主任,1942年8月起任第3旅兼軍分區政治委員、第四地委書記,1945年任蘇中軍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參加了黃橋、車橋等戰役戰鬥。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野戰軍第7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蘇中區委員會書記、蘇中軍區政治委員。1946年任新四軍10縱隊、第7縱隊政治委員,同年8月起任中共蘇中區委員會書記、蘇中軍區政委。1947年任華東野戰軍第11縱隊政治委員、蘇北兵團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1949年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後兼浙江軍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參加了蘇中、濟南、淮海、渡江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調外交部工作,1950年10月至1955年1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大使,1955年2月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1974年11月任外交部部長,外交部黨的核心小組組長。1979年1月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同年9月任國務院副總理,12月兼國務院秘書長。1980年8月任國務院機關黨組書記。1982年任國務委員。1983年8月兼國務院港澳辦公室主任。1985年6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主任委員。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半多個世紀中,周恩來、陳毅和姬鵬飛“出掌”外交部長達25年。在新中國的8任外交部長中,隻有姬鵬飛和周恩來參加過舉世聞名的兩萬五千裏長征。在50多年間外交部現任和卸任的57位副部長中,姬鵬飛是第一位從副部長晉升為部長的高級外交官。從副部長到部長,姬鵬飛在外交部幹了整整20年。姬鵬飛是新中國最初任命的10位將軍大使之一,而且是最年輕的大使,時年僅39歲。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屆、第十一屆中央委員,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兼秘書長。1982和1987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
2000年2月10日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0歲。
郡望堂號
郡望
姬姓的望族居住在南陽(今天的河南省南陽)。
南陽郡:戰國時期秦國置郡。相當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陽地區。
堂號
壽丘堂:因為黃帝是姬姓的始祖,而黃帝又是生于壽丘,所以有這個堂號。
赤舄堂:歌頌周公旦的詩叫《赤舄》,所以姬姓又叫做“赤舄堂”。
宗祠對聯
四言通用聯
源自黃帝;
望出南陽。

——佚名撰姬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姬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紅衣國士;
赤舄元公。
——佚名撰姬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正統年間監生姬序。英宗曾在夢中見異人,被告知:監生中穿紅衣服的是忠臣。待監生們朝賀時,隻有姬序穿紅衣褐襖,于是被提拔任用。下聯典指西周初政治家姬旦,即周公(見周氏聯)。《赤舄(Xì音戲)》為頌周公之詩,指古代天子、諸侯所穿的鞋。
邠封衍慶;
——佚名撰姬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姬亶父事典(姬氏的源流)。
六言通用聯
明代西安知府;
漢時信義將軍。
——佚名撰姬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西安知府姬敏,字好學,孟津人。德行純備,節操過人。下聯典指後魏信義將軍姬澹,字世雅。事桓、穆二帝,征戰有功,封樓煩侯。
七言以上聯
教稼田官,肇周家始祖;
行仁者王,徙岐山古公。
——佚名撰姬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姬姓的祖先後稷。下聯典指姬姓的先人遷岐。
姬姓政權
上上古帝王:始祖 黃帝 姬姓,少典之子。因居鄰姬水而姓姬.又稱公孫氏、軒轅氏、有熊氏。姬姓黃帝是中華民族公認的人文始祖。玄囂、蟜極、帝嚳等皆為黃帝之後。後稷,帝嚳之子,名棄,周朝始祖。
周朝:西伯國、西周和東周
東周: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
戰國時代:部分姬姓諸侯國君主
西伯國君主列表
謚號 | 姓名 |
無 | 姬棄 |
無 | 姬不窋 |
無 | 姬鞠 |
無 | 姬公劉 |
無 | 姬慶節 |
無 | 姬皇僕 |
無 | 姬差弗 |
無 | 姬毀隃 |
無 | 姬公非 |
無 | 姬高圉 |
無 | 姬亞圉 |
無 | 姬公叔 |
周太王 | 姬亶父 |
無 | 姬季歷 |
西周君主列表
謚號 | 姓名 | 統治年數 |
周文王 | 姬昌 | 不詳 |
周武王 | 姬發 | 前1056~1069年 |
周成王 | 姬誦 | 不詳 |
周康王 | 姬釗 | 不詳 |
周昭王 | 姬瑕 | 不詳 |
周穆王 | 姬滿 | 不詳 |
周共王 | 姬繄扈 | 不詳 |
周懿王 | 姬囏 | 不詳 |
周孝王 | 姬闢方 | 不詳 |
周夷王 | 姬燮 | 不詳 |
周厲王 | 姬胡 | 未知—前841年 |
共和 | 共和行政 | 前841年—前828年 |
周宣王 | 姬靜 | 前828年—前782年 |
周幽王 | 姬宮湦 | 前781年—前771年 |
周攜王 | 姬餘臣 | 前770年—前760年 |
東周君主列表
春秋時代 | ||
謚號 | 姓名 | 統治年數 |
周平王 | 姬宜臼 | 前771年—前720年 |
周桓王 | 姬林 | 前720年—前697年 |
周庄王 | 姬佗 | 前697年—前682年 |
周釐王 | 姬胡齊 | 前682年—前677年 |
周惠王 | 姬閬 | 前677年—前675年 前673年—前652年 |
周廢王 | 姬頹 | 前675年—前673年 |
周襄王 | 姬鄭 | 前652年—前619年 |
周頃王 | 姬壬臣 | 前619年—前613年 |
周匡王 | 姬班 | 前613年—前607年 |
周定王 | 姬瑜 | 前607年—前586年 |
周簡王 | 姬夷 | 前586年—前572年 |
周靈王 | 姬泄心 | 前572年—前545年 |
周景王 | 姬貴 | 前545年—前520年 |
周悼王 | 姬猛 | 前520年 |
周敬王 | 姬匄 | 前520年—前477年 |
戰國時代 | ||
周元王 | 姬仁 | 前477年—前469年 |
周貞定王 | 姬介 | 前469年—前441年 |
周哀王 | 姬去疾 | 前441年 |
周思王 | 姬叔 | 前441年 |
周考哲王 | 姬嵬 | 前441年—前426年 |
周威烈王 | 姬午 | 前426年—前402年 |
周元安王 | 姬驕 | 前402年—前376年 |
周夷烈王 | 姬喜 | 前376年—前369年 |
周顯聖王 | 姬扁 | 前369年—前321年 |
周慎靚王 | 姬定 | 前321年—前315年 |
周赧王 | 姬延 | 前315年—前256年 |
西周文公 | 姬咎 | 前256年 |
東周昭文君 | 姬傑 | 前256年—前249年 |
姬姓部分諸侯國列表
燕國 | 魯國 | 鄭國 | 衛國 | 蔡國 | 吳國 | 晉國 |
曹國 | 劉國 | 榮國 | 甘國 | 樊國 | 尹國 | 周國 |
王叔國 | 成國 | 原國 | 召國 | 蘇國 | 單國 | 詹國 |
鞏國 | 毛國 | 畢國 | 芮國 | 應國 | 祝國 | 滕國 |
郕國 | 郜國 | 密國 | 胡國 | 焦國 | 共國 | 凡國 |
東虢國 | 戴國 | 鄎國 | 滑國 | 蔣國 | 祭國 | 沈國 |
道國 | 楊國 | 西虢國 | 北虢國 | 郇國 | 虞國 | 魏國 |
賈國 | 霍國 | 耿國 | 韓國 | 芮國 | 隨國 | 賴國 |
鼓國 | 北燕國 | 邢國 | 西周國 | 南虢國 | 小虢國 | 管國 |
聃國 | 雍國 | 酆國 | 邘國 | 古韓國 | 茅國 | 唐國 |
胙國 | 西周公國 | 東周公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