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學校悠久的辦學歷史沿革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紀初。清光緒三十四年七月(1908年 8 月),直隸總督袁世凱撥銀2 萬兩,由時任北洋女醫局局長的金雅梅女士(原名金阿美,又名金韻梅)在天津東門外水閣大街創辦了近代中國第一所公立護士學校,親任校長,始稱天津公立女醫局附設女醫學堂,(亦稱北洋女醫學堂、長蘆女醫學堂),開近代中國公立護理教育之先河。

1949年天津解放時,已改稱私立天津女醫院附設高級護士職業學校,由解放軍軍管會衛生處接管,其後並入天津市護士學校(時稱天津市立高級護士職業學校)。
1949年至1955年,先後又有多所護士及助產學校並入天津市護士學校(1950年並入了天津市立總醫院附設高級護士職業學校、1952年並入了中國紅十字會分會附屬護校和天津市立兒童醫院附設護士學校、1953年並入了天津市人民醫院附設護士學校、1954年並入了天津市立高級護士助產職業學校、1955年並入了天津市立第二護士學校)。至此,天津市護理職業教育主要歸天津市護士學校承擔。
1998年,天津市護士學校與天津市職工醫學院合並;
2002年,經教育部同意,天津市批準,建立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2007年,天津市衛生局技工學校並入;
2008年,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被教育部、財政部確定為"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單位;
2011年通過國家教育部和財政部驗收,取得優異成績;
2012年10月,學校憑借雄厚的辦學實力和社會影響力被評為"黃炎培職業教育優秀學校"。

辦學規模
院系設定
據學校官網2014年10月信息顯示,學校設有護理、臨床醫學、口 腔醫學、公共衛生與衛生事業管理、葯學與醫學檢驗技術系、醫療技術系等6個系,基礎醫學和公共課2個教學部及網路與信息管理中心。目前,學校開設護理、葯學、口腔醫學、醫學影像技術、康復治療技術、醫學檢驗技術、臨床醫學、針灸推拿、醫學營養、醫療美容技術、助產、醫療保險實務、中葯等25個專業及專業方向。有天津市人民醫院、天和醫院、海河醫院、安定醫院、天津市口腔醫院5所附屬醫院。

專業設定
專業名稱 | 學製 | 所在院系 |
護理 | 3年 | 護理系 |
護理-涉外方向 | 3年 | 護理系 |
護理(社區護理) | 3年 | 護理系 |
護理(口腔護理) | 3年 | 護理系 |
助產 | 3年 | 護理系 |
臨床醫學 | 3年 | 醫學系 |
臨床醫學(鄉村醫生) | 3年 | 醫學系 |
臨床醫學(精神衛生) | 3年 | 醫學系 |
臨床醫學(醫療救護) | 3年 | 醫學系 |
針灸推拿 | 3年 | 醫學系 |
醫療美容技術 | 3年 | 醫學系 |
醫學影像技術 | 3年 | 醫學系 |
醫學影像設備管理與維護 | 3年 | 醫學系 |
口腔醫學 | 3年 | 口腔系 |
康復治療技術 | 3年 | 公共衛生與衛生事業管理系 |
醫學營養 | 3年 | 公共衛生與衛生事業管理系 |
衛生信息管理專業 | 3年 | 公共衛生與衛生事業管理系 |
醫療保險實務專業 | 3年 | 公共衛生與衛生事業管理系 |
葯學 | 3年 | 葯學系 |
醫學檢驗技術 | 3年 | 葯學系 |
中葯專業 | 3年 | 葯學系 |
葯物製劑技術 | 3年 | 葯學系 |
師資力量
據學校官網2014年10月信息顯示,學校擁有一支適應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模式要求的"雙師"型教師團隊,有專任教師355人,其中正、副教授174人,來自醫療衛生各崗位第一線的專家和技術骨幹佔專業課教師的80%。按照"校院合作,工學結合"模式,建立了一支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兼職教師隊伍。學校和醫院共同建立相關的人事分配和管理製度,採取激勵政策,引進人才。
市級優秀教學團隊(4個):護理專業教學團隊、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教學團隊、葯學專業教學團隊、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教學團隊
教學建設
質量工程
據學校官網2014年10月信息顯示,學校護理專業被教育部確定為國家級教學改革試點專業、國家級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基地,並被確定為全國醫葯高職高專院校唯一一個精品專業建設項目;學校有中央財政重點支持建設專業4個,天津市教學改革試點專業1個,國家級精品課程9門、市級精品課程13門、市級優秀教學團隊4個、市級教學名師3人。
中央財政重點支持建設專業(4個):護理、醫療美容技術、醫學影像技術、康復治療技術
天津市教學改革試點專業(1個):葯學
國家級精品課程(9門):臨床生物化學檢驗技術、實用葯物學基礎、護理學基本技術、母嬰護理、正常人體結構、成人護理、臨床檢驗技術、葯事管理實務、葯物檢測分析技術
教學成果
據學校官網2014年10月信息顯示,學校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天津市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天津市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
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護理專業教學改革與建設等
天津市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面向21世紀成人高等護理教育改革與實踐
天津市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探索全科醫學培訓模式,推動社區衛生服務可持續發展、醫用化學
學生成績
2005屆畢業生李婷、于荷穎在2007年全軍護理專業崗位練兵活動中分別取得第一、第二名的好成績,被評為全軍護理技術能手,並榮立三等功。優秀學生代表梅玉文榮獲39屆南丁格爾獎。在2003年"非典"期間,畢業生裴鴻烈在抗擊"非典"中英勇獻身;軋春妹堅守在抗擊"非典"最前線,被授予全國抗擊"非典"先進個人稱號。近三年畢業生中,涌現出竇森林、張東方等服務西部的志願者。
學術研究
建設成果
由學校首次承擔的全國及天津市教育科研"十五"規劃課題、重點課題總計七項,已陸續進入成果收獲期。天津市醫院管理研究室主任、原副校長楊文秀承擔的天津市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健全與完善天津市全科醫學教育體系》通過了天津市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辦公室組織的專家鑒定,鑒定等級為A。
學術資源
擁有階梯教室、多功能報告廳、和現代化多媒體網路教學中心以及醫學實驗實訓中心。功能各異的醫學實驗室、臨床示教室以及仿真模擬病房為學生提供了優良的學習環境和條件,學生公寓和學生餐廳滿足了學生的生活需求。圖書館現藏書8.2萬冊,各種中外科技期刊500餘種。《繼續醫學教育》雜志由學校創辦,面向全國公開發行。除附屬醫院外,學校擁有20多所市級綜合醫院、專科醫院以及各區級醫院、婦幼保健院等作為校外教學、實習醫院,實踐教學基礎充足。
《繼續醫學教育》是由天津市衛生局主管的綜合類醫學期刊。是全國唯一一個以旬刊公開發行的醫葯衛生類刊物,被衛生部確認為全國衛生技術人員CME培訓專用教材。是由國家衛生部科教司審核推薦的全國繼續醫學教育專業期刊。醫護人員通過學習《繼續醫學教育》雜志,每期可獲得繼續醫學教育II類學分10分(每10分可獲1學分,最多可授予10學分)。該套教材不僅是醫護工作人員的首選,更是醫葯類公司業務人員開展工作的必備。
主要欄目包括經驗介紹、學術論壇、教學管理、CME臨床實踐。以上欄目的論文格式包括:論著、綜述、病例報告、病例分析、療效觀察、調查報告、臨床新技術/新方法、個案報告、譯文、講座等。其目的旨在使在職衛生人員不斷學習同本專業有關的新知識、新技術,跟上醫學科學的發展。
對外交流
據學校官網2014年10月信息顯示,學校與國內兄弟院校開展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多次承辦各種全國性學術會議。與芬蘭、日本廣泛開展長期合作,每年與芬蘭土爾庫工業技術大學等院校互派學生和教師進行學習和交流,並與歐、美多國同類院校進行互訪交流。
文化傳統
學校標志
校訓
嚴謹 求實 創新 奉獻
校徽
校徽的圖案構成:校徽由中心的蛇杖圖案、蛇杖下方三個綠葉圖案和周圍圓形排列的中、英文校名構成,整體圖形為正圓形。校徽圖案的來歷及其意義: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于2002年1月8日經教育部組織的國家高等學校設定評審委員會審核評議通過、2002年3月21日教育部批準、2002年8月8日天津市委、市政府批準建立。

校徽的圖案含義分別表示:中心位置的蛇杖是中華醫學會會徽的組成部分,寓意著醫學衛生事業救死扶傷,使人類健康長壽的神聖職責;三片樹葉分別體現著衛生職業教育、繼續醫學教育和衛生職工崗位培訓的三大功能;圖案選擇綠色反映著生命的源泉生生不息、青春永在的活力;圖案背景選擇白色意味著醫務工作者天使般純潔無私和甘願奉獻的崇高精神;校名的金黃色預示著學校輝煌的發展前景和即將展現的豐碩成果;正圓形的整體圖形和同心圓形結構體現著學校師生團結一心、共創未來的精神面貌。在校徽確定的同時,以校徽圖案為主體,以白色為背景,確定了校旗,兩者于2002年正式使用。
學生社團
多年來,我校學生社團本著"普及與提高相結合,教師指導與自主活動相結 合,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不斷發展壯大,涌現出了天津市特色學生社團"翱翔·心理社"、天津市優秀學生社團標兵"醫專廣播台"等優秀學生社團。他們的活動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而且豐富了學生的課餘生活,使貭素教育深入校園的每一個角落。

據學校官網2014年10月信息顯示,學校學生會社團部註冊的學生社團共有30個,實行校、系二級管理。
學校領導
校黨委書記:楊文秀
校 長:劉 斌
紀檢書記:呂廣石
副校長:劉 衛、趙蘊珍、王 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