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張家安,一個與母親住在天水圍的應屆會考生,他在一個單親家庭長 大,與母親一起相依為命,比較聽從母親的話,成績也不算優秀但為人很普通。

而張母雖然是單親母親,但從不自怨自艾,而是努力將兒子養大,並積極工作--她在一家超級市場的生果檔當售貨員,敬業樂業。在她年少時她把努力工作賺來的錢供兩個弟弟到國外讀書,而與弟弟們之間雖然平時很少來往,但感情深厚。
梁歡,年輕時曾經在市區裏賣生果,後來落葉歸根回到天水圍社區 ,與張母住在同一棟大廈,並與張母之間成為了朋友。
張家安、張母,以及梁歡,就像香港的大部分同一個時代的人一樣,過著平凡而似乎刻板的日常生活,也在那平淡的日子裏折射出淡淡的人情味,流露出天水圍的溫情一面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職員表
角色介紹
![]() | 張家安 | 梁進龍 代表這年輕的一代,與母親住在天水圍的應屆會考生,他在一個單親家庭長大,與母親一起相依為命,比較聽從母親的話,成績也不算優秀但為人很普通,對未來難免有所想法而同學之間也會出現早戀之類的問題,整日無所事事打電動機度日。 |
![]() | 貴姐(張母) | 鮑起靜 盡管在日常生活裏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喜怒哀樂早就融解于她的堅強裏,她安心而平靜的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並嘗試幫助別人,相信明天會更好。雖然是單親母親,但從不自怨自艾,而是努力將兒子養大,並積極工作--她在一家超級市場的生果檔當售貨員,敬業樂業。在她年少時她把努力工作賺來的錢供兩個弟弟到國外讀書,而與弟弟們之間雖然平時很少來往,但感情深厚。 |
![]() | 梁歡 | 陳麗雲 年輕時前往香港市區的繁華地段賣生果為生,年老之後落葉歸根回到了故土天水圍養老,似乎有些漫不經心的數著日子生活。 |
音樂原聲
影片製作
創作背景
2004年,天水圍連環發生幾宗家庭悲劇,引起全港關註,許鞍華通過新聞報道,了解到天水圍地區發生的種種慘劇,就萌發了拍攝一部電影的念頭。許鞍華為蒐集資料,由資深社工邵家瑧安排跟隨一位元朗區社工入區體察。不過,當她接觸過該區居民,發覺他們並沒報道形容那樣悲,所以決定用寫實手法去描述這裏的人與情,不想再標榜"悲情城市"(雖然那部影片最終還是拍攝了,就是在2009年香港國際電影節上映的《天水圍的夜與霧》)。
而在那之前,她的學生呂筱華(新聞系一年級的學生)給了她一個劇本。故事是講兩母子的生活,但是沒有什麽商業元素,但是她真的很喜歡,于是就放在一邊,等有機會再去拍。不過許鞍華也透露,最開始的劇本裏,故事並不是發生在天水圍,不過一段時間後,許鞍華決定做一個新的嘗試。將這個劇本和天水圍綜合起來 。
籌資選角
劇本有了,但是卻沒有資金,許鞍華隨即拍攝了《姨媽的後現代生活》,不但找來了周潤發,還力邀內地女明星斯琴高娃和趙薇助陣,不過最終電影隻收獲了口碑,但票房平平,許鞍華的兩部合拍片都沒有吸引到足夠的內地觀眾。後來許鞍華去找了王晶,王晶看完劇本以後很感興趣,就投資了100萬。
有了錢,接下來就建劇組,影片被定位為電視電影,片長隻有90分鍾。要想在預算內完成作品,就不能選擇名演員,許鞍華打定主意拒絕明星。
一開始劇組在網站、論壇和各大高校都招募了許多演員,最終飾演兒子的梁進龍19歲,中學剛剛畢業,在姨媽的股票行做事,無論是從氣質還是外形,許鞍華覺得梁進龍最為合適。而另一主演鮑起靜與許鞍華並不陌生,她倆在《千言萬語》中就曾有過合作,在那部電影中,鮑起靜飾演李康生的媽媽。女配角阿婆的飾演者陳麗雲是亞洲電視的一位資深演員,已經演了40多年戲的她其實已經進入了半退休狀態 。
拍攝過程
拍攝時許鞍華採用了高清設備進行拍攝。其實有美學方面的考慮,高清的紀實感會更強。而《天水圍的日與夜》是許鞍華第一次嘗試用高清拍攝電影,拍攝全部是實景,沒有搭建攝影棚,而母子二人的家,也延續了一部分當地居民的陳設。不過由于拍攝匆忙,許鞍華並沒有和當地居民有深層次的接觸。影片籌備一個月,拍攝用了14個工作日,還用一天的時間拍攝了關于中秋節的紀錄片,後期做了3個多月,光剪輯就用去了2/3的時間。影片中出現了許多吃飯的鏡頭,甚至可以用不厭其煩來形容,無論是家人間的晚餐,還是親戚間的筵席,前後差不多有將近十場戲都是在描寫吃飯 。
獲獎記錄
影片評價
這是一部淡淡然而又讓人感動、振奮人心的社區生活電影,許鞍華以平實而夾雜著悲憫的手法關註普通人在社區裏的日常生活。就如片名所說的"天水圍的日與夜",許鞍華影像關註的焦點是這個曾經一度曾為傳媒爭相報道的"悲情"社區--天水圍,盡管有單親家庭問題、孤寡老人問題、中學生成長問題(如早戀、孤僻等)等,但在整體上是洋溢著一種很淡的人情味,而顯得比較的溫情。
影片中的三位主角,剛好就代表著社區裏最為普通的三代人。三代人的故事就像是一次的生命輪回(影片似乎暗示著平平凡凡的張家安將會到繁華市區工作,或者辛苦或者悠閒的打拼半輩子然後再回到故居養老),而穿插其間的,不再是《圍·城》式的悲情故事,而是讓人感動的人情。它幾乎放棄了所有可以誇耀的視聽語言,放棄了所有能夠煽情的段落細節,用最簡單的手法,在展示了香港百姓自己的故事同時,也讓我們感同身受。(新浪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