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大連大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始建于1949年4月成立的大連大學。

(1)1950年7月大連大學建製復原,1978年10月成立大連工學院旅大分校,後為大連工學院分院;1983年11月大連工學院大連分院獨立辦學更名為大連大學;
(2)1948年3月成立的關東文法專門學校(後為大連師範專科學校)
(3)1950年10月成立的旅大市衛生學校(後為大連市衛生學校);
1987年10月,大連大學、大連師範專科學校、大連市衛生學校三校合一,組建新的大連大學,大連大學設工學院、師範學院、醫學專科學校。時任大連市副市長趙亞平出任新的大連大學校長、黨組書記。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截止2013年4月,學校設有61個大學部專業,設有研究生學院、機械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建築工程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醫學院、人文學部(法學院、文學院、歷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旅遊學院(女子學院)、日本語言文化學院、英語學院、美術學院、音樂學院、師範學院、體育學院、職業技術學院、國際學院、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等25個學院。

大連大學有附屬中山醫院、附屬新華醫院2所三級甲等直屬附屬醫院和2所衛生學校。
師資力量
截止2013年4月,學校有教職工4500餘人,專任教師1024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451人(含2所附屬醫院),其佔專任教師比例數列遼寧省80餘所高校中的前列。專任教師中有長期在校工作的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16人,正高職人員393人;有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人選2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得主17人;有全國優秀教師、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畫入選者、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得主、遼寧省優秀專家、遼寧省高校教學名師、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人選等30餘人。學校被市政府確定為大連市"人才儲備基地"。
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 | 宋振騏(雙聘教授) |
遼寧省省級教學團隊(5個) | 護理學教學團隊、現代科學技術概論課程教學團隊、國小教育專業教學團隊、細胞生物學課程建設教學團隊、大學英語課程建設教學團隊 |
學科建設
截止2013年4月,學校建有4個遼寧省省級重點學科、3個重點培育學科,3個省高水準重點學科,5個省優勢特色重點學科,有8個學科獲省提升高等學校核心競爭力特色學科建設工程"一流學科計畫"和"特色突出計畫。20個一級碩士學位授予點,120多個二級碩士學位授予點。
一級碩士學位授予點(20個):
序號 | 學科門類 | 一級學科名稱 |
1 | 法學03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2 | 教育學04 | 體育學 |
3 | 文學05 | 中國語言文學 |
4 | 外國語言文學 | |
5 | 歷史學06 | 中國史 |
6 | 理學07 | 化學 |
7 | 生物學 | |
8 | 工學08 | 機械工程 |
9 | 控製科學與工程 | |
10 | 電腦科學與技術 | |
11 | 土木工程 | |
12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
13 | 軟體工程 | |
14 | 醫學10 | 臨床醫學 |
15 | 護理學 | |
16 | 管理學12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17 | 工商管理 | |
18 | 藝術學13 | 音樂與舞蹈學 |
19 | 美術學 | |
20 | 設計學 |
遼寧省高校重點學科(4個) | 專門史、有機化學、電腦套用技術、外科學 |
遼寧省高校重點培育學科(3個) |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結構工程、企業管理 |
遼寧省高水準重點學科(3個) | 化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外科學(骨外) |
遼寧省優勢特色重點學科(5個) | 專門史、電腦套用技術、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結構工程、企業管理 |
教學建設
截止2013年4月,學校建有5個國家級高校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國家大學生貭素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大學基礎物理實驗示範中心;建有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及建設點7個,省級示範性專業、特色專業、品牌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重點支持專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13個,省級精品類課程20門,是省微電子通信與IT產業人才培養、培訓基地。2005年以來,學校共獲得省級教學成果50項,啓動校級教改課題425項,建有270個穩定的教學實踐基地。

國家級高校特色專業建設點(5個) | 護理學(二批)、國小教育(三批)、生物工程(四批)、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化學工程與工藝(六批) |
國家大學生貭素教育基地(1個) | 大連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貭素教育基地(第二批) |
國家級大學實驗示範中心(1個) | 基礎物理實驗示範中心 |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含建設)(7個) | 大連大學生物實驗教學中心、護理學實驗實訓教學中心、機械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醫學檢驗實驗教學中心等 |
遼寧省示範性專業(7個) | 日語、醫學檢驗、國小教育、護理學、生物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
遼寧省特色專業(1個) | 醫學檢驗專業 |
遼寧省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 | 土木工程 |
遼寧省精品課程(20門) | 護理學基礎、化工原理、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大學英語、生物化學、液壓傳動、工程力學、普通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和基因工程等 |
學生考取研究生比率和一次性就業率逐年上升。在國際、國內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亞太大學生機器人大賽、"挑戰杯"創業計畫大賽、全國高校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舒曼國際青少年鋼琴比賽、CCTV模特電視大賽、全國青年學生室內設計大賽等各種科技、文體比賽中均取得優異成績。
合作交流
學校註重吸引國外智力,積極開展國際間交流與合作。截止2013年4月,先後與日本築波大學、中央大學、名古屋外國語大學、北陸先端科技大學院大學、金澤大學,美國特洛伊州立大學,韓國中南大學院、群山大學、昌原大學校、鮮文大學等60餘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友好合作關系,聘請外國專家與知名學者來校任教、講學、訪問,學校也組團或派教師出國進修、考察及學術交流。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截止2013年4月,學校已建成先進設計與智慧型電腦重點實驗室、遼寧省通信網路與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等22個部、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及人文社科基地。
級別 | 名稱 | 負責人 | 時間 |
---|---|---|---|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先進設計與智慧型計算重點實驗室 | 魏小鵬 | 2008.10 |
遼寧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 | 智慧型信息處理與網路技術重點實驗室 | 張強 | 2012.11 |
遼寧省重點實驗室 | 智慧型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 | 魏小鵬 | 2005.3 |
生物有機化學重點實驗室 | 高大彬 | 2006.10 | |
通信網路與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 | 潘成勝 | 2008.12 | |
復雜結構系統災害預測防治重點實驗室 | 麻鳳海 | 2009.11 | |
骨關節病細胞工程重點實驗室 | 趙德偉 | 2010.8 | |
糖脂代謝研究重點實驗室 | 劉慶平 | 2012.7 | |
遼寧省高校重點實驗室 | 信息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 | 魏小鵬 | 2004.3 |
生物有機化學重點實驗室 | 高大彬 | 2004.3 | |
復雜結構系統災害預測與防治重點實驗室 | 趙德深 | 2007.8 | |
生物物理學重點實驗室 | 周士勝 | 2007.8 | |
通信與信號處理重點實驗室 | 潘成勝 | 2009.5 | |
特種加工與功能材料製備重點實驗室 | 吳蒙華 | 2010.8 | |
遼寧省工程實驗室 | 電腦輔助設計工程實驗室 | 魏小鵬 | 2010.12 |
遼寧省工程研究中心 | 光學式三維資料獲取及處理工程研究中心 | 張強 | 2012.11 |
遼寧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海洋微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遲乃玉 | 2009.6 |
岩土與結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趙德深 | 2010.8 | |
製冷機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王珍 | 2011.8 | |
化工環保技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徐繼潤 | 2011.8 | |
遼寧省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岩土與結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趙德深 | 2004.12 |
遼寧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 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中心 | 葛志毅 | 2005.4 |
科研成果
截止2013年4月,學校承擔一批國家863和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等,其中國家863、973項目和國家支撐計畫項目50餘項,國家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90餘項;學校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國防、軍隊科技進步一、二等獎7項,省部級自然科學、技術發明和科技進步一、二等獎25項,列遼寧省80餘所高校的前列。
學校在2008年獲得國際科技進步獎之後,潘成勝教授率領的研究團隊主持完成的"面向現代服務業的空地一體化網路管理與遠程故障診斷維護系統"獲得201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截止2012年末,大連大學圖書館館藏總量為140.8萬冊,《四庫全書》、《續修四庫全》、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四庫全書薈要》、《宛委別藏》以及《古今圖書集成》等收藏很完整。在藏書中木刻原版圖書有相當數量,價值較高。圖書館已擁有CNKI知識資源系統、萬方資料資源系統、VIPExam(中科軟股考試、學習系統)、銀符考試資料庫、博看暢銷期刊資料庫、人大影印報刊資料資料庫、讀秀和百鏈知識搜尋系統、超星電子圖書資料庫、方正阿帕比電子圖書資料庫、書生之家電子圖書資料庫、北大法寶法律資料庫、四部叢刊資料庫、庫克數位音樂圖書館、暢想之星隨書光碟資料庫等14個中文資料庫;有ScienceDirect資料庫、Springer 斯普林格電子期刊和電子圖書資料庫、JSTOR人文社會科學過刊資料庫、IEEE CS(IEEE電腦學會期刊論文資料庫)、ACS(美國化學學會期刊全文資料庫)、ASME(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期刊資料庫)、ASCE(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期刊會議錄全文資料庫)、Emerald管理工程學期刊資料庫、RSC(英國皇家化學會期刊全文資料庫)、WEL (世界電子圖書資料庫)等10個外文資料庫。

學術期刊
《大連大學學報》其前身是1980年創辦的《大連師專學報》,1991年1月更為現名。1998年9月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大連大學學報》轉為高等學校正式公開出版的學術期刊,其屬性為高校教育類綜合性期刊,國內外公開發行。中國標準刊號為ISSN 1008-2395 CN 21-1390/G4,國外代號為DK21008。1999年1月開始正式出版發行。期刊為全國首屆《CAJ-CD》評優獲獎期刊;《中國期刊網》、《萬方資料--數位化期刊群》上網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CEPS中文電子期刊服務》全文收錄期刊。
文化傳統
校訓

文明、自強、求是、創新
文明是時代對人才的呼喚,也是我們學校應該追求的特色。未來的世界充滿激烈的競爭。什麽是最強的競爭力?文明是最強的競爭力。靠文明鑄成的綜合貭素,把高度科學文明精神融入每個人的血液,中華民族才能像奔流不息的黃河永遠向前!大連大學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
自強是中華民族從屈辱到自強的靈魂,也是大連大學取得重大進步的精神支柱。消極等待,怨天尤人,永遠不能成為強者。越是困難,就越要自己努力,越是後來者就越要自強不息,這才是大連大學當前和永遠倡導的精神狀態。
求是是歷代偉大革命導師提倡的思想方法。我們前面的路很長,建設一所優秀大學的任務還很艱巨。隻有不倦地學習,崇尚科學,追求真理,把解放思想、堅持改革的氣魄和嚴謹治學、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我們才能進步,事業才能發展。
創新是歷史前進的鑰匙。時代在飛速前進,事物在不斷變化,隻憑前人的經驗,照搬別人的成果而缺乏研究問題的能力,缺乏超越意識和主體意識,就隻能永遠跟在別人的後面爬行,我們大連大學就是要有自己的個性,自己的特色,自己的語言,自己的行動。
校徽
一、釋義

校標共由三部分組成:
中心主體部分由三個漢語拼音字母G、S、Y變化組合而成,紀念大連大學由工學院(G)、師範學院(S)和醫學院(Y)三校合並的辦學歷史。構圖型似一本展開的書托起三個相連的圓環,展開的圖書意味著大學是知識的殿堂,其位于三環之下,標志著大學的以人為本,以科學為本的辦學思想,同時,Y的變體像一雙手和展翅高飛的雄鷹,寓意大學以三校合一為嶄新的起點,三校緊密連線在一起,通過全體師生的努力,奔向更加燦爛的明天。
第二部分由"大連大學"的中文和英文Dalian University共同組成一個圓環。
校標整體呈圓形,除具有美好和諧之意外,另標志著大連大學三所學院完成了由松散性聯合過渡至實質性聯合的過程,真正實現了學校嚴格辦學意義上的完整。
校標整體色調採用藍色,取材于大海的顏色,象征大連大學立足于大連。
第三部分由中間字母下方的波浪型圖案和日期組成。波浪代表海濱城市大連,體現了我校立足于大連,扎根于大連,服務于大連,為大連市培養"會做人、會學習、能做事"的套用型人才的辦學特色;波浪上的阿拉伯數位"1987.10.6"為三校合一的時間,即大連大學建校時間。
校歌
《大連大學我心中的摯愛》
作詞:趙亞平 作曲:杜明
走近廣闊的大海,奔向高聳的山脈,
扎根原生的土地,告別過去,走向未來;
體會大海的胸懷,學習高山的氣概,
感受大地的厚重,新綠勃發,滿園豪邁。
啊,大連大學,我的生命已和你融在一起,
啊,大連大學,你是我心中的摯愛。
今天,你使我英姿煥發,
明天,我為你增光添彩。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
黨委書記 | 王志強 |
校 長 | 潘成勝 |
副校級 | 劉正寧 |
黨委副書 | 王文波 |
副校長 | 苑 迅、李玉光、宋協毅、趙德偉、馬榮霞、柏 丹 |
紀委書記 | 吳高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