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6年1月 建校,時為大連機車車輛製造學校。

1957年9月 改名為大連機器製造學校。
1958年7月 在大連機器製造學校基礎上,建立大連鐵道學院。
1961年1月 成為鐵道部直屬院校之一,由鐵道部直接領導。
1963年1月 鐵道部部長滕代遠到學院視察,並題寫了“大連鐵道學院”校名。
1982年1月 大連鐵道學院為首批授予學士學位的高等院校。
1984年1月 大連鐵道學院成為全國第二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1992年8月 中共中央委員、鐵道部部長李森茂來院題詞:“鐵路發展,教育為先”。
1996年9月 我院首屆留學生舉行開班典禮。
1998年6月 經國務院學位辦批準,大連鐵道學院成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被列為博士學位授予專業。
2000年2月 大連鐵道學院由鐵道部和遼寧省雙重領導、以鐵道部為主的領導體製,變更為由遼寧省領導的單一領導體製。
2002年7月 經遼寧省教育廳批準,獨立設定的全日製普通大學部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成立。
2002年10月 大連鐵道學院軟體學院舉行了首屆新生開學典禮。
2004年5月 經教育部批準,大連鐵道學院更名為大連交通大學。
2004年9月 遼寧省委書記聞世震視察我校並題詞:“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努力實現大連交通大學新跨越。”
2004年10月 舉行旅順校區一期校舍落成典禮,軟體學院搬遷至旅順校區。
2005年11月 大連交通大學與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現代軌道交通技術研究院。
2006年4月 日本政府無償援助項目,由大連交通大學實施與運營的中日友好大連人才培訓中心正式落成。
2006年8月 根據遼教函2006號檔案,原沈陽鐵路局大連職工培訓中心並入大連交通大學,成立軌道交通技術學院。
2006年10月 大連交通大學以優秀成績通過教育部大學部教學工作水準評估。
2007年8月 經人事部、全國博士後管委會批準,大連交通大學成為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設站單位,設立機械工程和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
2008年10月 經遼寧省教育廳、科學技術廳批準,我校啓動建設省級大學科技園。
2009年9月 經國家科技部批準,我校現代軌道交通研究院成為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
2009年10月 我校“五年製雙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成功獲批“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2010年3月 遼寧省人民政府與鐵道部簽署共建大連交通大學協定。
2010年9月 獲推薦優秀應屆大學部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資格。
2010年9月 旅順口校區(二期)建設完成並正式投入使用。
2011年12月 經遼寧省教育廳批準建設遼寧省高等學校重大科技平台“現代軌道交通工程研究中心”;
2012年11月 經國家發改委批準建設“軌道交通裝備設計與製造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2013年1月 大連交通大學科技園被認定為國家大學科技園。
科研成果
科研機構
學校有省級以上科技平台24個。其中,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1個,遼寧省高等學校重大科技平台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1個。有8個省級工程中心,4個省級重點實驗室,6個省級高校重點實驗室,1個遼寧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研究基地,3個省高校創新團隊。
機構簡介表
科研機構 | |
---|---|
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1個) | 連續擠壓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 | 連續擠壓工程研究中心 |
遼寧省高等學校重大科技平台(1個) | 現代軌道交通工程研究中心 |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 | 軌道交通裝備設計與製造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
工程中心
遼寧省工程中心(8個) |
---|
· 遼寧省隧道與地下結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遼寧省高速動車組製造與運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遼寧省軌道交通裝備製造業信息化工程研究中心 |
· 遼寧省高等學校光電材料與器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遼寧省高等學校連續擠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遼寧省重大裝備熱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遼寧省現代軌道交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等 |
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重點實驗室(4個) |
---|
· 遼寧省運動與康復器械重點實驗室 |
· 遼寧省軌道交通裝備數位化設計與製造重點實驗室 |
· 遼寧省新能源電池重點實驗室 |
· 遼寧省軌道交通關鍵材料重點實驗室 |
高校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高校重點實驗室(6個) |
---|
· 遼寧省高等學校環境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 |
· 遼寧省高等學校人機工程重點實驗室 |
· 遼寧省高等學校載運工具先進技術重點實驗室 |
· 遼寧省高等學校無機超細粉體製備及套用重點實驗室 |
· 遼寧省高等學校數位化設計與製造重點實驗室 |
· 遼寧省高等學校軌道交通關鍵材料重點實驗室 |
創新團隊
省高校創新團隊(3個) |
---|
· 產學研合作研究團隊 |
· 現代軌道交通裝備協同設計協同仿真與協同最佳化 |
· 精密連續擠壓及高分子材料高彈態擠壓新技術研究 |
研究基地
研究基地 | |
---|---|
遼寧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研究基地(1個) | 遼寧省產學研合作研究基地 |
科研成果
截至2013年11月,自2006年以來,科研總量達到10.7億元,科研總經費突破3.3億元,科技收入7.4億元。縱向項目批準數813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科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國家973計畫、國家863計畫等國家級項目100項;獲得各級科技獎勵40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省部級獎12項;授權發明專利69項;發表論文5466篇,三大索引收錄1094次, 在Science和Nature Nanotechnology上發表論文。出版學術專著28部,學術編著63部。
學術資源
學術期刊
學校創辦了《大連交通大學學報》(原《大連鐵道學院學報》),是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交通類學術期刊。主要刊 登交通運輸工程、機車車輛工程、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與自動化、電腦科學與套用、化學工程、土木工程、管理工程等學科的創新論文、研究報告、研究簡報等。該刊的宗旨是及時反映以上領域最新科研成果,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服務。該刊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先後被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萬方資料系統科技期刊群》、《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中國期刊網》、美國《化學文摘》(CA)、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波蘭《哥白尼索引》(IC),美國烏裏希期指南等十多家中外期刊資料庫所收錄。
館藏資源
圖書館建築總面積4.3萬平方米,館藏文獻資源總量153.45萬冊,中外文電子期刊19800種。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學校設有研究生學院和13個二級學院,具有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授予權。機械工程、材料成型及控製工程、車輛工程、土木工程、軟體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環境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工業工程、交通運輸11個專業為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建設專業,車輛工程為遼寧省緊缺大學部人才培養基地。學校具有碩士研究生推免權。
院系一覽表
教學單位 | ||||
---|---|---|---|---|
機械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交通運輸工程學院 | 電氣信息學院 | 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
土木與安全工程學院 | 軟體學院 | 動車運用與維護工程學院 | 經濟管理學院 | 藝術學院 |
理學院 | 外國語學院 | 愛恩國際學院 |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 | 體育工作部 |
成人教育學院 |
師資力量
學校具有專任教師1113人,其中,教授155人,副教授361人,博士生導師53人,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教師佔教師總數的80%以上。現有國家“千人計畫”人選1人;遼寧省高等學校“攀登學者”2人,遼寧省特聘教授4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5人,遼寧省優秀專家3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遼寧省百千萬層次人選50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3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省部級優秀教師7人,遼寧省高校教學名師10人,遼寧省優秀青年骨幹教師28人;遼寧省青年學科帶頭人2人,省級專業帶頭人5人;大連市領軍人才3人;大連市優秀專家9人;省級教學團隊6個。

院士介紹
院士 | 院士姓名 |
---|---|
在聘雙聘院士(4人) | 胡壯麒、陳蘊博、譚建榮、衣寶廉 |
學科建設
擁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7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43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1個工程碩士領域,2個高校教師碩士專業。擁有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交通運輸工程3個省一級重點學科,覆蓋12個二級學科。學校有51個大學部專業,涉及工學、管理學、理學、文學、經濟學、法學和藝術學7個門類,工商管理、軟體工程、電腦科學與技術具有第二學士學位授予權,學校具有碩士研究生推免權。
博士點
博士點 | 博士點介紹 |
---|---|
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 | 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 |
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 | 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 |
一級學科碩士點(12個) | |
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控製科學與工程、力學、車輛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 電腦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數學、馬克思主義理論 |
省一級重點學科 | |
---|---|
省一級重點學科(3個) | 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交通運輸工程 |
教學建設
專業建設
學校有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5個遼寧省特色(示範)專業,2個省級大學部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個省級重點支持專業,3個省級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
特色專業
特色專業 | 特色專業介紹 |
---|---|
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 |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車輛工程、材料成型及控製工程、土木工程 |
省特色(示範)專業(5個) |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車輛工程、材料成型及控製工程、土木工程、軟體工程 |
省級大學部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個) | 車輛工程、軟體工程 |
省級重點支持專業(2個) | 材料科學工程與機械工程及自動化 等 |
省級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3個) | 土木工程、材料成型及控製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教學成果
學校是全國建設高水準運動隊院校和體育文化研究基地、鐵道部繼續教育東北基地、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人才培訓基地。2001年12月,學校建立遼寧省示範性軟體學院,在國內率先進行"傳統專業+軟體工程"五年製雙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成為"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國家軟體人才國際培訓(大連)基地、遼寧省對日服務外包人才培養基地。建設有3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平台;是遼寧省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車輛工程為遼寧省緊缺大學部人才培養基地。學校是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先進單位,在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兩次獲得優秀組織獎,"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百千萬培養工程"等兩項成果被評為教育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2011-2013年中,學生獲得國家級、省級科技競賽獎勵207項。建校以來,學校培養了十萬餘名畢業生,在業內享有"中國軌道交通裝備製造業工程師的搖籃"的美譽。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建設單位名單(3個) | |
---|---|
建設單位名稱 | 共建學校 |
齊齊哈爾軌道交通裝備有限責任公司 | 大連交通大學 |
唐山軌道客車有限責任公司 | 大連交通大學 |
中國北車集團大連機車車輛有限公司 | 大連交通大學 |
國家級實驗教學平台(1個) | |
---|---|
軌道車輛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
●硬體設施
學校擁有設施和功能齊全的教學樓群、教學科研實驗室、工程訓練中心等。學校已建成萬兆核心、千兆主幹、網路總出口頻寬400M的校園網路及辦公自動化、教務線上、科研管理信息系統、一卡通等多項公共服務平台。
●校企合作
學校與中國鐵路總公司、中國南車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北車股份有限公司、廣西玉柴機器集團有限公司、北京中興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共建了14個產學研合作及服務平台,成為"遼寧省產學研合作創新基地"和"國家產學研合作先進單位"。
國際交流
學校先後與澳大利亞、美國、英國、日本、俄羅斯、新加坡、加拿大、瑞典、德國等30多所院校和教育科研機構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聘請名譽教授、客座教授百餘人。2004年,中日友好大連人才培訓中心落戶該校。2011年成為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中教國際教育交流中心《1+2+1中美人才培養計畫》項目成員單位。2012年被教育部正式確定為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招收院校。

文化傳統
校訓
明德求索 鍥而不舍
由來
在2004年我校成功更名為大連交通大學之際,校黨委書記楊寶清、原校長楊德新為學校建設與發展確立了“明德求索 鍥而不舍”的校訓。其寓意是以德治校、以德育人,孜孜不倦地探求真理,向著既定的目標奮鬥不息。
含義
明德:對學校而言,德為育人之本;對學子而言,德為成人之本。治校之明德,既要法治,更要德治。教師之明德,是學高為師,德高為範。員工之明德,在于敬業愛崗、服務育人。學生之明德,在于懂得成才必先成人,成為一個大寫的人、舒展的人、博雅的人、睿智的人、和諧發展的人、充滿創造精神的人。
求索:表達了學校不論經歷多少艱難,仍要堅持不懈地探求真理。求索的精神,是大學的精神。用求索的精神培養勇于求索的人,是大學的責任。求索的精神是科學的精神,它包含了求實精神和創新精神。
鍥而不舍:指的是一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它既是治學的精神,也是做人的精神,是今天中國學界必具的為人之道和為文之道。
“明德求索 鍥而不舍”作為我校新時期的校訓,涵義深刻、雋永、耐人尋味,振奮精神,具有濃鬱民族傳統文化底蘊。幾十年來,我校從中專到學院到大學,一步一個台階,一步一個腳印,就是體現了這種精神。困難時,它給人以毅力;猶豫時,它給人信心;攀登時,它給人以動力。建設現代化大學,也必須發揚這種精神。我們相信,在這種精神感召、鼓勵下,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大連交通大學人才輩出,輝煌燦爛的時代一定到來。
學風
勤奮 求是 篤行
校風
團結 勤奮 求實 創新——大連交通大學校風(校園精神)之新解

大連交通大學從歷史中走來,歷經滄桑,歷經輝煌,走向未來與明天。幾十年來“團結 勤奮 求實 創新”的校風凝聚了我校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是我校的優良傳統,是我校大學文化和大學精神的一種具體體現。
團結——團結就是力量,它是我校事業發展和學生成才的精神基礎。有了這種團結的凝聚力、向心力才能集思廣益,百折不撓,產生戰勝一切困難的勇氣和力量。全校師生員工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樹立全局觀念,才能同心同德,實現我校建設國內知名的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的發展目標;全校學生增強合作精神、團隊意識,發揚團隊精神精神,才相互認同、相互支持、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和學生品質,成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公民,在全社會樹立大連交通大學的社會聲譽。
勤奮——勤奮是成功之母,它是我校事業發展和學生成才的橋梁。“勤”就是辛勤勞苦,鍥而不舍;“奮”就是奮發向上,有所作為。“勤奮”就是要求人們不懈努力,自強不息,奮發圖強。社會是不斷發展的,探求知識的路途是漫長的。作為高等學校的教師和學生,要掌握廣泛而深遠的知識,實現通專結合的理想境界,唯有堅韌不拔,學而不厭,擁有勤勉的精神,孜孜不倦地工作和學習,多讀書,多思考,永不自滿,才能掌握人類最前沿的知識,永遠走在時代的最前邊。
求實——求實既是一種態度,又是一種作風,反映了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基本準則,是我校事業發展和學生成才的前提。“求實”就是“求真務實”,這是我校重基礎、強實踐、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風尚的歷史傳承。在我們的校園裏,黨政管理人員要發揚真抓實幹,具有說實話、辦實事、創實業的精神;廣大教師要創新與嚴謹結合,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探尋事物的內部聯系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追求知識和真理的莘莘學子要培養和保持腳踏實地、樸實無華、務實認真的品質,努力學習,為實現未來的宏圖偉業奠定基礎。
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我校事業發展和學生成才的不竭動力。學校要不斷地推進改革創新,以新的體製和機製激勵教師進行科技創新和教學創新,教師要以創新的理念、創新的思維,自主創新的能力投身科技和教育工作的主戰場;要全力以赴地推進人才培養機製的不斷創新,使學生樹立敢于試驗、不斷探索、勇于進取、永不自滿、刻意首創的精神,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
教風
嚴謹 博學 垂範
嚴謹——嚴格謹慎之意。嚴格要求自己,嚴格解剖自己,才有高標準,高要求,才有卓而超群之師。嚴師出高徒,唯嚴格可創造更高、更快、更強之精品。謹慎,才能不出差錯,少出差錯。“諸葛一生唯謹慎”,謹慎,是細心,是智慧,是周全,唯謹慎可使一切致高格,致巔峰。
博學——出自《論語》子夏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大通也。(《說文》)即寬廣、廣博之謂;學是學問、學識。作為現代綜合性大學,在專業、學科等方面都應具有“博”的特點,在學術思想、學術風格、學術觀點上應兼容並包、百花爭艷;作為教師,應學識淵博、造詣精深。博學是拔尖的基礎。
垂範——出自墨家:“知行合一,率先垂範”。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乃教師之天職。古人雲:“德高為範,學高為師”,作為一名教師,隻有在學生面前率先垂範,樹立良好的“人師”形象,才能深深地影響學生,潛移默化的感染學生,使學生能接受老師,信任老師乃至崇敬老師,“教育”才能得到良好的實施。
校歌
【大連交通大學校歌】
作者:楊新泉
第一段
黃海濤連渤海浪,大連交大,大連交大譽四方。

你是孕育英才的搖籃,你是傳承文明的殿堂,
肩負著強國利民的重任,胸懷著振興中華的理想。
明德求索,鍥而不舍,桃李花開,遍地飄香。
大連交大開拓進取,大連交大譜寫恢弘的時代樂章。
第二段
旭日升騰映霞光,大連交大,大連交大圖自強。
你有追求卓越的信念,你有攀登高峰的力量,
情系著國家民族的盛衰,銘記著黨和人民的希望。
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生機勃發,蒸蒸日上。
大連交大繼往開來,大連交大,追求明天的燦爛輝煌!
結尾:
大連交大繼往開來,大連交大蒸蒸日上,
(啊)大連交大追求明天的輝煌!
學校領導
歷任校長
學校名稱及起訖年月 | 姓名 | 職務 | 任期 |
---|---|---|---|
大連交通大學 2004.5-至今 | 李學偉 | 校長 | 2011.6-至今 |
葛繼平 | 校長 | 2005.5-2011.6 | |
楊德新 | 校長 | 2004.5-2005.5 | |
大連鐵道學院 1958.7-2004.5 | 楊德新 | 院長 | 1994.11-2004.5 |
陳字剛 | 院長 | 1989.5-1994.11 | |
許世拯 | 院長 | 1983.10-1989.5 | |
白鐵岩 | 院長 | 1979.12-1983.3 | |
孫魯光 | 院長 | 1961.12-1968.10 | |
郭 魯 | 院長 | 1959.5-1961.8 | |
大連機器製造學校 1957.9-1958.7 | 王 剛 | 校長 | 1956.5-1959.4 |
大連機車車輛製造學校 1956.1-1957.9 |
歷任黨委書記
歷任校黨委書記一覽 | |||
---|---|---|---|
學校名稱及起訖年月 | 姓名 | 職務 | 任期 |
大連交通大學 2013.7-至今 | 劉曉英 | 黨委書記 | 2013.7-至今 |
大連交通大學 2004.5-2013.7 | 葛繼平 | 黨委書記 | 2010.4-2013.7 |
楊寶清 | 黨委書記 | 2004.5-2010.4 | |
大連鐵道學院 1958.7-2004.5 | 楊寶清 | 黨委書記 | 1999.7-2004.5 |
馬良相 | 黨委書記 | 1994.11-1999.7 | |
楊清春 | 黨委書記 | 1987.12-1994.11 | |
孫永春 | 黨委書記 | 1983.3-1987.12 | |
白鐵岩 | 黨委書記 | 1979.12-1983.3 | |
孫魯光 | 黨委書記 | 1961.12-1968.10 | |
強鐵瑞 | 黨委書記 | 1959.5-1961.8 | |
大連機器製造學校 1957.9-1958.7 | 王 剛 | 黨總支書記 | 1956.5-1959.4 |
大連機車車輛製造學校 1956.1-195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