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學史

大海牛在1751年時發表為一新物種,早于林奈提出學名格式的時間,加上27年內即宣告滅絕,已知沒有模式標本留存,因此曾經有多種學名被提出。現今採用的學名Hydrodamalis gigas由Zimmerman在1780年時命名,而無齒海牛屬(Hydrodamalis)則是Retzius在1794年時確立。19世紀時曾將大海牛歸入Rytina屬。大海牛另有兩個俗名,分別是borkèntier(德)與kapustnik(俄),前者含意為“像樹皮般的皮膚”,後者的意思是“吃甘藍的(cabbage eater)”。
型態特征
根據斯特拉的記錄,大海牛身長約7.5米,體重4,500至5,900公斤,可長到10.7米長。大海牛的前肢粗壯但短鈍,呈槳狀,尾巴的外型與儒艮相似。斯特拉對它們的描述:“這種動物從來不接近沙灘,一直棲息在水裏,皮膚又黑又厚,猶如橡樹皮,按身體各部分的比例,其頭部小。沒有牙齒,嘴裏隻有兩片又平又白的骨頭,一塊在上頜,一塊在下頜。”除了不具牙齒以外,大海牛的另一項特點在于前肢末端僅有腕骨與掌骨,趾骨退化至幾乎完全消失,這點與海牛或儒艮不同。
分布範圍
大海牛首次被人類發現時,其分布範圍大致位于白令海的司令群島周邊,往東達阿留申群島西側,往西至堪察加半島。由上新世(Pliocene)與更新世(Pleistocene)的化石發現記錄研判,過去大海牛的分布範圍可能廣達整個北太平洋中北部海岸地帶,東側達下加利福尼亞半島與現今墨西哥西岸約北緯30度處,西部則到日本的本州(南限約北緯37度)。
生活習性
大海牛以岩岸邊生長的多種大型海藻為食,僅取食柔軟的部分,據說當時每次大海牛吃了海帶以後,海帶的莖和根就會被沖到岸上。它們是海牛目中唯一以藻類為主食的動物,不過偶爾也會食用海草,但此說法仍有爭議。似乎不會潛水,至少進食時它們隻將部分身軀埋入水中,在岸邊啃食潮線附近接近海面的大型藻類,估計其覓食深度不超過1米深。斯特拉的記錄中提到它們會“集體進食,幼獸會被圍在群體中央保護。”大海牛內外皆有寄生蟲,皮膚上有數種甲殼類動物寄生。天敵可能包括虎鯨與大型鯊魚。 由于大海牛不畏懼人類,加上活動範圍接近岸邊,行動又慢,因此相當容易捕捉。斯特拉描述它們“從來不叫,即使受傷也如此”,不過群體間是否有彼此以叫聲溝通的情形不得而知。當有同伴受傷時,其他的大海牛會嘗試加以援救,根據獵人的說法它們會嘗試想拔出受傷同伴身上的魚叉。
繁殖方式
關于大海牛的文獻記錄中,曾提到有1頭雌性大海牛被捕殺拖上陸地,而另1頭與它同行的雄性大海牛就在岸邊停留不肯離去,時間至少持續2天以上。加上其他群體觀察記錄,研判大海牛可能是1夫1妻製,配偶關系可能會維持相當長的時間。斯特拉留下的記錄中提到,大海牛多在早春時交配,懷孕期在12個月以上,終年可生產,不過秋天是分娩的高峰期。事實上斯特拉在白令島停留的時間從1741年11月底至1742年的8月,由時間上看來他可能不曾親眼目睹初生不久的大海牛。

物種滅絕
當斯特拉第一次描述大海牛的時候,大海牛的群體已經很小,分布地區很有限,數量僅餘1,000至2,000頭。在人類發現它們後不久,白令海地區擁入許多獵人,這些人的目標是捕殺生存于當地的海獺與北方海狗以獲取毛皮,而為了補給需求造成了大海牛的悲劇。這些人大量捕殺大海牛,吃它們的肉、用它們的皮來製造與修補船隻。已知1768年在白令島捕獲最後1頭大海牛,距離斯特拉發現他們的存在僅僅27年。部分學者認為,海獺的減少可能也是大海牛滅絕的原因之一,在其他生活于白令海的動物中,海獺可能是與它們關系最密切的哺乳動物,因為海獺會捕捉啃食海藻的海膽,如果放任海膽漫無止境的增加,很快地海藻林就會被破壞殆盡。因此當時海獺的減少可能也讓大海牛目臨食物短缺的壓力。
在白令海地區偶爾會聽到一些訊息,說看到了類似于海牛的動物,所以某些學者提出,大海牛的小群體可能一直活到現在,沒有絕種,但是這個看法目前沒有科學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