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兩兄弟經常跟父親一起釣魚。潺潺河水,靜靜午後,成了父子間最難忘的時刻。父親是一個老牧師,常常在鎮上布道,大兒子諾曼正是繼承了父親的事業,他擅長講課,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傳道授業。小兒子保羅卻有著迥異的性格,他熱愛自由,有一套奇特的釣魚方法。然而,令人擔心的是他迷上了賭博,並因此欠錢遭打。

諾曼結婚後收到一封芝加哥大學的聘用書,他離家前往芝加哥之前,和父親、弟弟一同在大河邊再次享受釣魚時光。他勸保羅跟他一起離開這裏,然而保羅痴迷釣魚,不願離去。怎料,這竟是最後的相聚。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職員表
製作人 | Jake Eberts、Robert Redford、Patrick Markey |
---|---|
導演 | 羅伯特·雷德福 |
副導演(助理) | J. Stephen Buck、Patrick Markey、Steve Perry |
編劇 | Norman Maclean、Richard Friedenberg |
攝影 | Philippe Rousselot |
配樂 | Mark Isham |
剪輯 | Robert Estrin、Lynzee Klingman |
藝術指導 | Jon Hutman |
美術設計 | Walter P. Martishius |
服裝設計 | Kathy O'Rear、Bernie Pollack、Reese Spensley |
以上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精彩花絮
1·威廉·赫特曾想演保羅·麥克蘭(布拉德·皮特飾演)這個角色。他還曾跟諾曼·麥克蘭一起在蒙大拿釣魚。當赫特問麥克蘭他釣的是否夠好,是否能演繹他的弟弟時,麥克蘭回答說:"老兄,你釣的不錯,但是做我弟弟還差點。"

2·片中的鮭魚是在蒙大拿用池塘飼養的。出鏡前,它們被放進一個裝有大水槽的汽車,並給與特別的通風。事實上拍攝中並沒有使用魚鉤,魚兒們也沒有出血:在蒙大拿人道組織的悉心監督下,每條魚的下巴都被系上了一條細線。
3·影片開拍前沒有一個演員有過用假蠅釣魚的經驗。
4·Edie McClurg雖然扮演了Stephen Shellen的媽媽,但事實上Edie 隻比Stephen大六歲。
5·羅伯特·雷德福一直對諾曼·麥克蘭大獻殷勤,最終才得到了其自傳體小說的拍攝權。
影片製作
創作背景
影片是一部懷舊文藝片,改編自諾曼·麥克林的自傳體小說。故事背景是20世紀初的蒙大拿鄉下。本片節奏舒緩,攝影講究,飛蠅釣魚的場面散發出神奇的視覺魅力。《大河戀》是演員羅伯特·雷德福擔扛導演拍攝于1992年的影片,根據芝加哥大學英國文學教授諾曼·麥考連自傳體小說改編。

拍攝過程
因為小說並不具有轟轟烈烈的情節和大起大落的戲劇沖突,使得影片的改編非常困難。羅伯特·雷德福和編劇理察德·福來登伯格將影片的重點從情節引到對風景的描摹以及大河對生命的象征意義上,成功獲得了當年度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編劇和最佳音樂的提名,並毫無意外地最後捧得最佳攝影獎。
影片中有幾處穿幫鏡頭:保羅的領口在餐館一幕中前後不一致;諾曼回來跟保羅在蒙大拿釣魚時帽沿變化了好幾次,他魚餌的線軸也發生了變化;結尾一幕,保羅身邊水的高度發生了不連貫的變化 。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1993年 | 第65屆 | 奧斯卡獎-最佳攝影 | 大河戀 | 獲獎 |
奧斯卡獎-最佳改編劇本 | Richard Friedenberg | 提名 | ||
奧斯卡獎-最佳配樂 | Mark Isham | |||
第50屆 | 美國金球獎-最佳導演 | 羅伯特·雷德福 |
發行信息
上映信息
上映國家 | 上映日期 |
---|---|
美國USA | 1992年10月9日 |
影片評價
這不僅僅是一部電影,這也是一幅流動的油畫,還是一篇舒情的散文,淡入心靈和記憶中父子情的舒情散文。影片節奏舒緩,攝影優雅如詩,再加上深情款款的主線和旁白,使得影片成為文藝片的經典之作。(網易網評)

作為一部老電影,影片中唯美的場景讓人久久難忘,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理念更碰撞著觀者的心底。(東方網評)
電影是寧靜的,格鬥致死也是寧靜的,詩化的父親的語言、清澈的河水、銀白的魚線、開闊的大地以及幽密的森林,一切都讓影片成為一部使死亡變得至美的電影。(網易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