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報國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區報國寺前街1號,處于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位于市中心地域,東起城東南角樓,西至崇文門,總面積約15.5公頃,其中城牆遺址及城東南角樓佔地3.3公頃,綠地面積12.2公頃。原有殿7進,後有毗盧閣,高36級。閣下有瓷觀音像高尺餘,寶冠綠帔,手捧一梵字輪,系神宗時景德鎮瓷窯所貢獻,為舊京八寶之一,謂之窯變觀音,梁間曾懸《勝果妙因圖》1軸。寺內還有嘉慶六年(1801)《五彩天尊仙女》1軸。現寺中仍儲存成化二年(1466)御製碑,和乾隆二十一年(1756)御製重修報國寺詩碑。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地理位置
位置
報國寺位于東經116.366199,北緯39.896171,地址為北京市西城區報國寺前街1號。西城區東與東城區相連;西與海淀區、朝陽區毗鄰;南以永定門西濱河路、右安門東城根、右安門西城根為界,與豐台區相連。
地理
報國寺所在西城區境內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平均海拔40米左右。
自然氣候
報國寺所在北京市的氣候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幹燥,春、秋短促。2007年為例,全年平均氣溫14.0℃。1月-7~-4℃,7月25至26℃。極端最低-27.4℃,極端最高42℃以上。全年無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區較短。2007年平均降雨量483.9毫米,為華北地區降雨最多的地區之一。降水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個月,7、8月有大雨。
旅遊景區
山門
面闊3間,五檁硬山頂,前出廊,系1997年復建。
第一進殿
為昭忠祠山門,面闊5間,七檁懸山頂。殿前置有石獅兩座,東、西兩側置龜趺石碑各1通。
第二進殿
為天王殿,面闊3間,七檁懸山頂。殿前置龜趺石碑2通。殿東、西兩側建有配殿,面闊各5間,七檁硬山頂。
第三進殿
為大殿,面闊9間,七檁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殿前建有磚石月台。大殿東、西兩側建有配殿,面闊各5間,五檁懸山頂。
第四進殿
為後殿,面闊5間,七檁懸山頂。後殿左右建有朵殿,面闊各3間,七檁硬山頂。後殿東、西兩側建有配殿,形製與朵殿相同。
第五進殿
原為毗盧殿,高36級,閣外環飾遊廊,清代已毀。現尚存明憲宗御製建寺碑和清代御製重修報國寺詩碑。
城牆遺址
歷史上明城牆全長40公裏,始建于明永樂17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歷史。現存的崇文門至城東南角樓一線的城牆遺址全長1.5公裏,是原北京內城城垣的組成部分,是僅存的一段,也是北京城的標志。其城東南角樓是全國僅存的規模最大的城垣轉角角樓,始建于明代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由于年久失修和人為損壞,城牆破損嚴重,為保護文化遺產,修復城牆,在原址建設了明城牆遺址公園。報國寺位于遺址公園內。公園運用簡潔的設計手法,突出展現城牆的殘缺之美。漫步公園內,古樹掩映,綠草茵茵,綿延古樸的明城牆及深沉凝重的角樓仿佛在向人們訴說民族的滄桑。公園內“老樹明牆”“殘垣漫步”“古樓新韻”“雉堞鋪翠”等景觀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展現崇文深厚之文化積淀,令人平添無限的遐思。
北京報國寺文化市場
報國寺算是北京最早的正式的古玩市場,現在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大藏家好多都是從報國寺起家的。96年以前的報國寺還隻有錢幣、郵品,並且都是地攤,97年舉辦了第一屆全國錢幣博覽會,同時報國寺古玩市場也正式宣布開業了,當天來自全國各地的古泉愛好者達萬人之多。並應廣大泉友的強烈要求,博覽會由每年一次改為二次,三次,直到現在固定的每年四次。到現在,已舉辦錢博會40多場。97年籌辦了中國收藏家協會錢幣專業委員會,98年正式掛牌成立。到2002年冬天,經各級領導批準,又成立了報國寺錢幣博物館,收取門票10元,並成立了泉友之家,當時來自全國各地的會員達120人之多,現在都成了錢幣界的精英。2004年向北京市文物局申請成立報國寺青銅器館。經過了一番風雨之後,形成了報國寺現在的格局。

旅遊指南
交通
乘車線路:
乘5/715/6路在牛街路口西下車即可到達。
自駕線路:
北京城區出發,沿廣安門內大街(輔路)行駛約50米,右轉進入報國寺前街,行駛約100米,右轉進入報國寺東夾道,行駛約150米即可到。
門票
價格:8元
開放時間
旺季:09:00-19:00
淡季:10:00-17:00
歷史文化
歷史發展
報國寺始建于遼代,但規模很小,“有寺無額”,世稱小報國寺。
明初塌毀。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重修,改名慈仁寺,俗稱報國寺。明朝成化年間(1465-1487),因“國舅爺”周太後的弟弟周吉祥看破紅塵要矢志出家當和尚,由皇家撥內帑錢糧在小報國寺的舊基上,擴建為“慈仁寺”,周吉祥去當了住持。擴建後的慈仁寺規模宏大,有七層殿房,錯落有致,後院建有“毗盧閣”,閣高三十六級,周圍長廊,可登臨遠眺,“望盧溝橋行騎,歷歷可數”,京師之景盡收眼底。毗盧閣中還收藏有窯變觀音一尊,為鎮寺之寶。毗盧閣窯變觀音和寺內金代所栽的兩株雙龍奇松,被稱為寺內“三絕”。在明末出版的《帝京景物略》中,就收入了名士、詩人吟唱報國寺“三絕”的詩詞40多首。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京師大地震,報國寺大部建築坍塌。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得以重修,改名“大報國慈仁寺”。
但隨著琉璃廠書市的興起,報國寺書市漸而衰落。而今,報國寺又秉承數百年之文脈,成為書市文化廣場,實為盛世之舉。
傳說故事
報國寺書市:
位于南城廣安門內大街路北的千年古剎報國寺,如今是以經營書籍、郵票、錢幣為主的文化市場。
在明末清初,報國寺就曾是京城最著名的書市,比琉璃廠書市還早許多年。這裏曾是當時文人墨客的雅遊之地,留下了許多傳奇佳話。
清朝定都北京後,實行滿漢分城而治。南城成為漢族及其他各民族官員、文人和科考舉子們的聚居之地,會館、試館雲集宣南一帶。原在內城燈市口城隍廟的書市也遷至報國寺。殿前廊下,書攤相連;寺周街巷,書鋪林立。報國寺原有傳統花市,每月逢五之日的廟會,遊人如潮,文人雅士們紛紛來此逛書市、賞花、登毗盧閣,可謂盛況空前。因報國寺環境幽雅,寺內設有客房,不少文人墨客經常留宿寺內,曾為《聊齋志異》作序的“山左大詩人”高衍,在京任吏部侍郎時,就常常寓居在報國寺,他的登毗盧閣,寫京師秋色的“野色橫古今,西風滿帝州。山寒雲外出,水運日邊流……”很有名氣。清初著名詩人王士禎、孔尚任等也是報國寺書市的常客。王士禎是著名詩詞大家,著有詩詞集《帶經堂集》、《池北偶談》、《漁洋詩話》等,其詩論“神韻”說,傳承至今,影響廣泛。康熙年間,王士禎官至刑部尚書,入值宮中南書房,但他仍未改文人本色,常到報國寺來逛書市。孔尚任有《廟尋王士禎》一詩,含有一段傳說,詩雲:“彈鋏歸來抱膝吟,侯門今似海門深。御車掃徑皆多事,隻向慈仁廟裏尋”。詩的意思是講,自從王士禎入值宮中南書房,身居要職,想見一面不容易了。可他仍有逛報國寺書市的習慣,要想見他就到慈仁寺來吧。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經史學家顧炎武,人稱“亭林先生”。他在清順治十五年(1658)來京後,即寓住在報國寺內,每日除流覽書市外,潛心著述和學術研究。他提倡“知行合一”、“博學于文”、“行之有恥”,對後人影響很大。他的《昌平山水記》、《京東考古錄》等著作,為研究北京歷史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料。顧炎武去世後,許多友人、名人常來報國寺祭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由翰林院編修何紹基、張穆等集資,在報國寺顧炎武生前居住的西小院修建了顧亭林祠。幾經風雨,現已修繕一新,儲存完好。
康熙十八年(1679),京師大地震,報國寺大部建築坍塌。雖然,乾隆十九年(1754),得以重修,並定名“大報國慈仁寺”,但隨著琉璃廠書市的興起,報國寺書市漸而衰落。而今,報國寺又秉承數百年之文脈,成為書市文化廣場,實為盛世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