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基輔(烏克蘭語:Київ;俄語:Ки́ев 英語:Kiev)位于烏克蘭中北部,第聶伯河中遊。為烏克蘭的首都,經濟、文化中心。位于第聶伯河中遊兩岸,及其最大支流普裏皮亞季河與傑斯納河匯合處附近。

城市西部地勢高亢,東部低平、寬闊。屬溫和的大陸性氣候。 1793年基輔並入俄國。自古為貿易要沖。19世紀末成為俄國西南部重要商業城市和甜菜製糖中心。1934年烏克蘭首都由哈爾科夫遷此。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被德軍佔領。戰後重建,工業基礎不斷擴展。該市接近頓巴斯和第聶伯河沿岸鋼鐵基地,周圍是富饒的農業區,機械製造業和輕工業發達。機械製造業門類較多,大多與運輸業相聯系,還有機床、儀器、化工和機械等。輕工業有照相機、食品、編織品等。化學工業和印刷出版業也很發達。是烏克蘭的交通樞紐。東郊設有國際機場,河運直達黑海,市內建有地下鐵道。
全市分10個行政區。市中心處于高岸上的舊城區,第聶伯河蜿蜒而過。保留著舊街道格局 ,擁有全市大部分歷史建築,包括以壁畫聞名的索菲亞大教堂,基輔-彼切爾斯克修道院、威杜比次克修道院和安德烈耶夫教堂等。舊城北側原為貿易和猶太人區,後有河港。南側為政府機關所在地。中心區四周是工業住宅郊區。河兩岸之間有公路和鐵路橋相聯接。市內設有基輔大學等高等院校,眾多科研機構,以及博物館、美術館等。

烏克蘭共和國首都基輔(Kyiv)位于烏克蘭中北部,第聶伯河中遊,是第聶伯河港口和重要的鐵路樞紐。它面積782平方公裏,人口262.6萬(2002年12月31日)。城市屬溫和的大陸性氣候,一月份平均氣溫-5.8℃,7月份平均氣溫19.5℃,平均年降水量622毫米。

20世紀70年代初有工業職工35萬,約佔職工總數的五分之二。基輔交通發達,是水陸空交通樞紐,有鐵路和公路通往莫斯科、哈爾科夫、頓巴斯、南烏克蘭、敖德薩港、西烏克蘭和波蘭。第聶伯河的航運能力較高。鮑裏斯波爾機場有航線通往獨聯體大部分大城市、烏克蘭許多城鎮以及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等國。市內汽車、電車交通方便,日載客量200餘萬人,還有地下鐵道。基輔是東歐重要的工業、科學、文化及教育中心,也是許多高科技產業、高等教育機構和歷史建築的所在地。這座城市擁有廣泛的基礎設施和高度發達的公共交通系統,如基輔捷運。

歷史沿革
基輔的歷史已有1500多年。始建于5世紀下半葉,9~13世紀為第一個俄羅斯國家基輔羅斯的都城和中心,有"俄國城市之母"之稱。
公元822年,第一個俄羅斯民族國家基輔羅斯在烏克蘭的基輔建立。988年全市改宗東正教,往後兩個世紀通過歐亞貿易逐漸繁榮起來,被稱為第聶伯河上的"帝王之城"。

1240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及其蒙古帝國遠征軍攻佔基輔,其後成為欽察汗國的一個重要城市。
1362年,西面的立陶宛公國入侵;1569年又被割讓予波蘭;1686年歸于俄國。
19世紀初俄國沙皇銳意發展工業,基輔成為烏克蘭一帶的領導城市;60年代與莫斯科和敖德薩通鐵路。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成功,基輔遂于翌年成為獨立的烏克蘭國家首都。
1941年蘇軍敗退,被納粹德軍佔領,1943年蘇軍解放基輔。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政府授予基輔以"英雄城市"的稱號和金星勛章、列寧勛章,表揚該市人民在戰爭中的勇敢和犧牲。
1991年,基輔發生騷動,同年底蘇聯解體,烏克蘭脫離蘇聯獨立,該市成為烏克蘭的首都。

圖為基輔的標志性建築--索菲婭教堂和烏民族英雄赫梅利尼茨基的塑像
索菲婭教堂建于11世紀。
基輔州(烏克蘭語:Київська область)在烏克蘭北部第聶伯河中遊,北鄰白俄羅斯。面積2.89萬平方公裏。人口193.3萬(不包括基輔市,1985)。烏克蘭人佔十分之九以上,餘為俄羅斯人、白俄羅斯人、猶太人。1932年設州,首府基輔(但因為是首都所以基輔市並不受州管轄)。大部是平原,西南為第聶伯河沿岸丘陵。礦藏有泥炭、煤和鈦。溫帶大陸性氣候,1月平均氣溫-7--5℃,7月17-18℃。年降水量500-600毫米。第聶伯河及其支流音裏皮亞特河、傑斯納河流經。建有基輔水庫水電站。工業以運輸設備和農業機械製造為主,還有甜菜製糖廠。農業主產甜菜、小麥;乳肉畜牧業發達。主要城市白採爾科維、瓦西利科夫等。
人口
烏克蘭的人口多年來一直是負成長,2006年人口為4688.64萬。而今年6月1日,烏克蘭人口為4746萬人,其中城市人口3210萬人,農村人口1540萬人。全國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85人,基輔市人口為260萬。男人平均壽命為61.6歲,女人平均壽命為72.8歲。退休人口佔總人口的28-35%。男女比例多年一直保持不變,即46%:54%。

烏克蘭一共有130個少數民族。按各族人口佔全國的比重看,主體民族烏克蘭族佔72.7%,俄羅斯族佔22%,其他少數民族總共隻佔5.3%。克裏米亞的韃靼族在原蘇聯時期有20多萬人,他們的故鄉是克裏米亞半島,1946年6月25日,斯大林指責克裏米 來亞韃靼人在德國奸細指使下組織自願隊反對紅軍,並建立反革命活動集團反對蘇維埃政權,而且韃靼族基本居民民眾對叛國者沒予以反對,于是決定,把克裏米亞韃靼人遷移到蘇聯其它加盟共和國。克裏米亞韃靼族的大遷移,成為蘇聯最重要的民族問題之一。那以後,克裏米亞韃靼人開展了重返故鄉運動,但迫于政治高壓,重返故鄉實際上並無可能。但是,韃靼人重返故鄉的願望並未止息。1991年烏克蘭獨立後,韃靼人返歸故裏定居問題很自然提到日程。由于政治環境的變化,出于人道主義考慮,烏克蘭政府製訂了一定的政策,逐步解決韃靼人返遷克裏米亞問題,現今約26萬韃靼人生活在烏克蘭。
文化
居民多信奉東正教和天主教。烏克蘭語為官方語言,俄語在烏克蘭也有廣大的使用人群。但當今烏克蘭政府比較註重烏克蘭語的推廣和普及,特別是在學校教育中(烏克蘭語以及烏語少數民族語混合學校的學生佔76%,俄語 學校的學生佔24%),媒體和政府公文上,以及就業上,以此來保證烏克蘭的國家和民族認同,維護國家獨立和安全,融合俄羅斯少數民族。在蘇聯時期,俄語學校大約佔九成,烏克蘭學校佔一成,如今卻倒過來了。在出版物和媒體上,烏克蘭語佔有明顯的優勢。烏克蘭文化璀璨,它的油畫、芭蕾、舞蹈和音樂等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俄羅斯文學之父果戈裏從烏克蘭走向世界,烏克蘭也是托爾斯泰名著《復活》的歷史舞台;影響中國幾代人的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其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也正是烏克蘭人;小說《青年近衛軍》的故事發生地也正是在烏克蘭。烏克蘭有世界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基輔,它被譽為"俄羅斯眾城之母",還有950年的歷史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資源
烏克蘭自然資源豐富。它不僅擁有大片肥沃的"黑土帶"(佔全世界"黑土帶"總面積的40%),而且還蘊藏著70餘種礦藏資源,如瀝青、無煙煤、鐵、錳、鉻、鈦、鉛、鋅、鋁、汞、鎳和一定量的天然氣和石油,其中瀝青和無煙煤均佔前蘇聯總儲藏量的60%。

頓巴斯是原蘇聯最大的煤田之一。已探明儲量為420億噸。克裏沃羅格的鐵礦 儲量為260億噸,為原蘇聯的第2位。 烏克蘭森林資源較為豐富,佔全國領面積的14%,跨越三個植被帶:森林沼澤帶、森林草原帶和草原帶。
烏克蘭有自然保護區和天然國家公園23個(面積為77.19萬公頃),其中自然保護區14個,地球生物層保護區3個,天然國家公園6個。在克裏木半島南部黑海沿岸約10公裏的狹長地帶,具有獨特的自然景觀,落葉林與長綠的草地灌木叢並存。由于它優美的環境、溫和的氣候,使其成為世界著名旅遊度假聖地之一。主要樹種有:松樹、柞樹、雲杉、冷杉、椴樹、槭樹、白樺樹等。

烏克蘭約有3萬種低級和高級植物,植物資源豐富。其中,藻類植物約4000種;菌類和粘菌類植物15000種以上;苔蘚類植物1000多種,導管植物4523種。烏克蘭的動物資源也極其豐富,包括鄰海(黑海、亞速海)領海水域在內,大約有44800種動物。根據動物分類,在烏克蘭,原生動物有1200種以上;腔腸動物有40種;櫛水母網動物1種;扁蟲類1299種;紐蟲動物門有33種;原始腔腸動物有1457種;鉤頭蟲動物有58種;環節動物門動物有400多種;節肢動物門動物有39146種;軟體動物門動物有369種;有觸手亞網動物33種;棘皮動物門動物14種;脊索動物門動物有694種。
政治
烏克蘭是一個民主國家,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原則,即國家的立法、司法和執行權力,均按憲法規定的界限各自實施其許可權。憲法確定烏為主權、獨立、民主的法製國家,實行共和製。總統為代表國家的最高元首;最高蘇維埃為立法機關;內閣為行政機關,向總統負責。烏克蘭議會實行一院製,議會也稱"烏克蘭最高蘇維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議會的法定人數為450名議員。國會議員由直接普選產生,任期4年。

現各黨派在議會中所佔席位:地區黨186席,季莫申科聯盟129席,"我們的烏克蘭"聯盟81席,烏克蘭社會黨33席,烏克蘭共產黨21席。總統選舉採用無記名投票的直接的平等普選方式,任期為5年,同一人任總統職務不能超過連續兩屆(10年),2014年5月29日億萬富翁波羅申科以54.7%的得票率,當選烏克蘭新總統。而政府總理由總統提名議會批準後方可就任。
經濟
烏克蘭是工農業較為發達的國家。重工業在工業中佔據主要地位。
重工業
在工業中佔據主要地位,其煤炭,冶金,機械製造和化學工業構成了現代化經濟的骨架。烏克蘭土壤肥沃,農產品以糧食,甜菜,向日葵,葡萄,長纖維亞麻為主。市中心是舊城區,坐落在第聶伯河右岸,盡管舊城區的很多建築為戰後所建,但它仍保留著舊街道格局。市內的大部分歷史建築也都集中在這裏,如著名的索菲亞大教堂(11世紀建,現為博物館)等。舊城內外還有許多博物館、劇院、公用樓、大百貨商店。舊城北側原是貿易和猶太人區,現為河港。南側的彼切爾斯基區有烏克蘭政府的許多主要建築,如議會政府大廈等,建造于11世紀的佩切斯卡亞隱修院是前蘇聯歷史上最著名和最重要的隱修院。中心區四周是工業住宅區。住宅建築群形成的單元(稱"小區")之間為公園和綠化帶,包括烏克蘭科學院的大型植物園和小型大學植物園。城市外圍有數處森林公園。二戰後,城市不斷向第聶伯河左岸發展,兩岸之間有公路和鐵路橋連線。基輔是前蘇聯的重要工業中心之一,工廠遍布全市,以市中心區以西和第聶伯河左岸最為集中。

製造業
種類繁多,重工業以生產成套機械裝備、精密機床和儀器、金屬切削機床、飛機、化工設備、液壓起重機、電子儀器、電樞、船舶、機車、電影設備為主,輕工業有化工產品、照相機、電子電腦、手表、編織品、食品等。化工產品有樹脂、化肥、塑膠和化纖等。出版業發達,有14家印刷廠。
照相機
基輔(Kiev)是一個前蘇聯的相機品牌,現由設在烏克蘭首都基輔的工廠製造。除了常見的35mm相機,它同時也出產中畫幅及大畫幅的型號。其中最受歡迎的應是基輔88和基輔60兩種型號的中畫幅相機。

基輔相機的優缺點
基輔相機最大的優點在于其價格便宜。如果使用純俄製或烏製的鏡頭與配件,跟一架同等級的哈蘇相機相比,基輔可能要便宜10到15倍。因此許多剛轉換到中畫幅相機的攝影愛好者都選擇基輔來減低風險。
但是,由于基輔工廠的質量管理薄弱,即使是全新的基輔相機也時常有許多缺陷,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其內部零件製作粗糙。因此,許多購買基輔相機的攝影愛好者都會在使用前先把相機送去做一些維修工作。
教育
烏克蘭的教育發達,有完善的教育體系,它延承了原蘇聯的體製,包括學前教育、普通教育、職業技術教育、中等專業教育、高等教育。

烏克蘭共有979所高等院校。依照各高等院校的不同地位和級別建立了四個不同的等級。現有一、二級院校共 664 所,三、四級院校315所。著名大學有:國立基輔大學(全稱基鋪塔拉斯.舍甫琴科大學,行政上校長直接向總統負責,2013QS世界大學最新排名501-550段)、國立技術大學、國立哈爾科夫大學、國立哈爾科夫師範大學、國立利沃夫大學、敖德薩音樂學院、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等等。
媒體
烏克蘭新聞機構管理部門為烏國家廣播電視信息政策委員會,前身為烏克蘭信息政策部,隸屬烏內閣,主要負責烏新聞機構的政策指導、業務管理和協調。
主要電台有:烏克蘭國家廣播公司、基輔市廣播電台、"自由"電台、"金門"電台等。
主要電視台有:烏克蘭國家電視1台、烏克蘭國家電視2台、國際電視台、現代電視台、"新頻道"電視台、"1+1"電視台、"ICTV"電視台和基輔電視台等。
主要報紙有:《事實報》、《政府信使報》、《烏克蘭之聲》、《日報》、《基輔導報》、《鏡報》、《工人報》等。
旅遊
歷史類
金門

建于11世紀,是現存不多、保留完好的雅羅斯拉夫大公時代的建築之一。金門是古代基輔城的正門,門扇和門樓上的教堂圓頂裝飾有鍍金的銅箔,金門因此而得名。門高12米,寬6.4米。
修建金門在當時有兩個作用,一是作為當時基輔最要主要的城門,二是作為防御之用。1983年金門遺址經整修後闢為博物館,對遊人開放。館內陳列許多古基輔的文物。
開放時間為10:00-17:00,周二休息。
紀念館
矗立于古老的第聶伯河右岸,是一組雄偉的雕刻和建築藝術群。紀念館佔地10公頃,其入口 原是彼得1716年為抵御瑞典人入侵而修築的洞穴要塞。紀念館周圍建有高浮雕群像。館中陳列8,000多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展品及許多油畫和雕塑,紀錄了烏克蘭人民在衛國戰爭中建立的不朽功勛。"祖國-母親"雕像是紀念館的主體組成部分,也是基輔的標志性建築之一。高62米,系為紀念衛國戰爭中犧牲的英雄而建。"母親"的左右手分別高舉盾和劍,象征著烏克蘭人民保衛祖國的信心和決心。
紀念碑
為紀念基輔建城1,500周年于1982年建立,位于第聶伯河右岸河邊,小廣場上一組雕塑與"祖國-母親"像交相輝映。相傳在5世紀初,基、謝克、哈裏夫三兄弟和他們的妹妹列別齊在第聶伯河右岸建立了城市,城市以大哥基的名字命名,故稱之為基輔。這座雕像是為了基輔的奠基者建立的。

斜坡
基輔古老的文化街,因街上有安德烈教堂而得名。基輔羅斯時代,手工業者和小商販均住在下城,安德烈斜坡是從上城到下城最近的路,因而成為手工業產品的交易場所,這一傳統一直延續至今。這條街道已按上個世紀的原樣修復,沿街設有手工藝作坊、藝術沙龍,出售各類具有烏克蘭民族特色的工藝品和紀念品。
團結環
為紀念烏克蘭與俄羅斯合並(1654年)328周年于1982年建立。採用航空材料建成,形似彩虹。站在觀景台上,周圍的美景盡收眼底。團結環左邊是基輔音樂廳,音樂廳對面是烏克蘭宮和中央文化公園,公園內有弗拉基米爾大公紀念碑,建于1835年,高20米。
人文類
大街
基輔的中央大街,也是市內最繁華的街道。"克列夏季克"在俄語中的意思是"十字形的"。根據傳說,這裏原是森林邊的一塊空地,河流交錯縱橫,因而得名。

克列夏季克大街是在二戰後按照戰前的模式原樣修復的,大街橫穿過有烏克蘭第一廣場的"獨立廣場"。1998和2001年對大街和廣場進行了重新整修,在保留其原有風格的基礎上,使其具有現代氣息。為充分利用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在大街的盡頭和獨立廣場下開發了頗具現代規模的大型地下商城。這條大街兩旁綠樹成蔭,兩側商店林立,堪稱基輔市的商業黃金地段。周末和節假日為徒步區。烏克蘭獨立紀念日有閱兵式和武器展示。
博物館
又稱民俗村,位于城郊的"皮絡戈夫"村,佔地150公頃,有近300座建築。古老的各具特色的建築物均是從烏克蘭各州原封不動運來的。展品有住房、木結構教堂、糧倉、打谷場、井、水磨、風磨、農民的家什、服裝、餐具等,最古老的用品是16-17世紀的生活用品。
歌劇院
位于弗拉基米爾大街,建于1897-1901年,由著名的設計師尼古拉·瓦西裏設計。內有演出舞台、樂器演奏池、包廂等一系列設施。為歐洲四大著名劇院之一。
馬林宮
原為沙皇宮殿,建于1750-1755年,當時是亞歷山大女皇當權。此建築曾于1819年遭受火災,最上一層樓及樓頂被燒毀。1870年瑪利亞女皇撥專款重建此宮。現屬于國家政府機構所在地。
植物園
基輔有新舊兩大植物園,新植物園位于第聶伯河岸上,可以遠眺第聶伯河對岸秀麗的風景,也可以看到美麗的東正教大教堂的穹頂。雖然植物園一年四季都有獨特的景色,但是最佳的遊覽季節是在每年的5月1日-10日,這時群花盛開,移步一景,實在是美不勝收。
信仰類

修道院
基輔著名古跡之一,佔地28公頃,內有許多教堂及博物館(包括古代珍寶博物館、圖書和 圖書印刷博物館、烏克蘭民族裝飾藝術博物館等),其中洞窟教堂歷史最為悠久。它建于1051年,由二條洞穴(高2米、寬1.2米)組成,相距400米,分別向第聶伯河延伸,總長500餘米。洞穴兩壁各向裏挖出高1米、長2米、深0.5米的淺穴,最早作為修道室,教士死後屍體儲存在洞穴內,由于洞穴內特殊的氣候環境,這些屍體自然風幹成木乃伊。木乃伊被認為是奇跡,是神的力量的體現,修道院因此聲名遠播。洞窟內儲存有125具木乃伊。
12世紀,洞窟教堂曾是東歐宗教和文化中心,這裏有聖像畫室和繕寫室,將經文譯成教會斯拉夫語,並翻譯外國文學。1240年蒙古入侵期間,洞窟教堂曾作為基輔市民的避難所。18世紀,沙皇在此囚禁政治犯。十月革命以前,俄國及東歐國家的東正教徒紛紛來此朝拜,許多知名人士在洞窟教堂隱居並從事創作。除洞窟教堂外,比切爾修道院內還有一些教堂,如別裏斯托夫救世主教堂(建于11世紀)、聖母升天教堂(建于17世紀,重建于2000年)。修道院內的鍾樓高96.5米,為歐洲之最。它直徑29米,底層寬8米,共4層,金頂,頂部裝有燈和十字架。鍾樓原有9座鍾,現存4座。基輔洞窟修道院院區于199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教堂對外開放時間為10:00-16:00,周一休息。
教堂
始建于1713年,是純粹的烏克蘭民族風格的建築。東面是米哈伊爾教堂,西面是廚房和禪院,正面是各式各樣的壁柱。正門是半拱形的,三角牆上雕刻著形形色色的幾何圖案。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曾進行過整修。米哈伊爾教堂廣場上的基輔女大公奧爾加和聖安德烈塑像。
大教堂
建于11世紀,巴洛克式建築風格。是智者雅羅斯拉夫為慶祝古羅斯軍隊戰勝突厥佩切涅格人和頌揚基督教而修建的。"索菲亞"是希臘語"智慧"的意思。該教堂建成後,很快成為基輔羅斯的宗教、政治和文化中心。羅斯的大主教住持于此,大公在這裏接見外國使節,簽訂國際條約。這裏還陳列著許多考古文物和建築模型,基輔10世紀的全景模型展出了被蒙古侵略者破壞前的基輔市貌。這裏還建立了斯拉夫民族的第一個圖書館。對外開放時間為10:00-17:00,周三10:00-16:00 。
對外關系
1990年10月19日,基輔與武漢市結為友好城市。
1993年12月13日,基輔與北京結為友好城市。
1997年3月9日,烏克蘭基輔州與中國湖北省締結友好關系。
2005年6月13日,基輔與蘇州結為友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