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基希訥烏(CHISINAU/KISHINEV)是摩爾多瓦首都,位于德涅斯特河右岸支流貝克河畔,原名基什尼奧夫,1991年8月27日,摩爾多瓦獨立,將首都
摩爾多瓦的首都基希訥烏 (Chisinau / kishinev) 位于摩爾多瓦中部,坐落在德涅斯特河支流貝克河畔,有500多年的歷史,人口78.1萬(2001年1月)。平均氣溫1月為-4℃,7月為20.5℃。基希訥烏1466年首見記載, 早期曾被斯特凡三世(大公)統治,後來歸屬土耳其。1991年8月27日,摩爾多瓦獨立,基希訥烏成為摩爾多瓦的首都。
基希訥烏在二戰期間損失嚴重,市內主要古建築中僅有大教堂和建于1840年的凱旋門尚保持原貌。
基希訥烏氣候溫暖濕潤,陽光充足,是摩爾多瓦的工業中心。
基希訥烏(CHISINAU/KISHINEV)是摩爾多瓦首都,位于德涅斯特河右岸支流貝克河畔,原名基什尼奧夫,1991年8月27日,摩爾多瓦獨立,將首都
基希訥烏(羅馬尼亞語:Chişinău,摩爾多瓦語:Кишинэу;俄語:Кишинёв,又譯為奇西瑙、基希涅夫,基希紐或啓夕諾夫,蘇聯時期根據俄語發音曾譯為基什尼奧夫),是東歐國家摩爾多瓦的首都,也是該國的工業與商業中心及最大城。根據2004年的統計,該市人口約有707,000人,其中有70%人口是羅馬尼亞人,13%是俄羅斯人。
該市位于聶斯特河的支流比克河(羅馬尼亞語:Bâc)上,坐標為:北緯47度0分、東經28度55分。全市總面積有565平方公裏。
基希訥烏於1436年建成,當時是摩爾多瓦公國的一個修道院小鎮。16世紀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領土,直到1812年被割讓與沙俄。在19世紀初期,該市已發展成為一個有人口7000人的小村落。割讓與沙俄後,它成為了俄國底下比
![]() | |
基希訥烏 |
在1877年到1878年之間的土俄戰爭中,基希訥烏曾被俄軍方面作為侵攻土耳其方面的主要根據地,戰略地位重要。19世紀時,由于俄羅斯與波蘭等地越趨激烈的反閃米特(Semitic,一通行於北非與中東的語族,猶太人即屬該語族之一)情緒,許多猶太人陸續遷居至基希訥烏,導致1900年的人口統計中,該市有高達43%的人口是猶太族裔。
與俄國境內許多地區同樣,基希訥烏曾在1903年4月6日至4月7日,和1905年10月19日至10月20日發生兩場大型的集體迫害(pogrom)事件,史稱《基希訥烏集體迫害》(Kishinev pogrom)。在這兩場反猶太暴動中,至少有47與19名猶太人在事件中死亡,導致隔年大批居住在東歐地區的猶太人移民至西歐或美國。
![]() | |
基希訥烏 |
在蘇聯統治的期間,由于中央政府方面獎勵蘇聯各地的人口移居如摩達維亞這般新佔領的地區,使得基希訥烏的人口在這段期間飛速成長,從1944年的25,000人左右暴漲到1950年時的134,000人。1991年蘇聯瓦解,摩爾多瓦獨立成為摩爾多瓦共和國,基希訥烏理所當然也成為新國家的首都所在地。
全市共分成五個行政區,分別為:
![]() | |
基希訥烏 |
Centru
Rîşcani
Botanica
Ciocana
Buiucani
基希訥烏是摩爾多瓦的主要工業與服務業中心。工業方面,主要的項目包括消費產品與電子產品製造,建築材料,機械,塑膠,橡膠,與紡織。而服務業則主要包括銀行業與一般零售交易。
基希訥烏市區內有三個主要巴士終點站,一個國際鐵路終點站,與基希訥烏國際機場(Chişinău International Airp
![]() | |
基希訥烏 |
基希訥烏境內有36所大學,以及摩爾多瓦科學院(羅:Academia de Ştiinţe a Moldovei)。自從蘇聯解體摩爾多瓦獨立後,整個城市就逐漸變得較有生氣且發展健全,而都市內的居民生活水準,也普遍比郊區來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