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埃及地區的歷史悠久,是世界四大文明發祥地之一。公元前3100年出現統一的奴隸製國家。公元前11世紀至前7世紀,斷斷續續被亞述、波斯、馬其頓和羅馬帝國征服。公元4—7世紀並入東羅馬帝國古埃及文明滅亡。公元7世紀中期,阿拉伯人入侵,建立阿拉伯帝國。1249年開始由馬木魯克軍團指揮官統治。1517年被土耳其人征服。成為奧斯曼帝國的行省。1798年~1801年一度被拿破崙佔領。1882年被英國軍隊佔領。1914年埃及成為英國的保護國。1922年2月28日,英國被迫承認埃及獨立,但仍保留對埃國防、外交、少數民族等權,埃及當局仍然是英國控製下的傀儡王朝,按英埃政府間協定英國可以隨時為了保護英國在埃及利益對埃及出兵。

1952年,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軍事政變,推翻法魯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導委員會”,掌握國家政權,獲得真正獨立。1953年6月18日廢除帝製,成立共和國。1954年,英國被迫同意分批從埃及撤軍,直到1956年英軍才全部撤出埃及,但仍然保持對蘇伊士運河區的事實治權。1956年,納賽爾將蘇伊士運河收為國有,引發第二次中東戰爭,英國與法國、以色列組成聯軍,突擊控製了西奈半島與蘇伊士運河區,圍殲了多支埃及軍隊,並對埃及的多座大城市展開戰略轟炸以震懾埃及軍民。埃及被炸毀民房1萬多棟,炸死1000多人,受傷20 000多人。戰後埃及奠定它在中東的領導地位中心;英國上下也認清了現實國力,宣布“從蘇伊士運河以東撤退”,放棄對新加坡、馬來亞、科威特、巴林、肯亞、坦尚尼亞等地的殖民統治。
1958年2月,埃及與敘利亞合並,成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1961年9月,敘利亞脫離阿拉伯聯合共和國。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埃及失去西奈半島。1970年,納賽爾去世,由薩達特繼任總統。1971年9月,改國名為“阿拉伯埃及共和國”。1978年,埃及與以色列簽訂和平條約。1981年,薩達特遭刺殺身亡,由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繼任總統。1982年取回西奈半島的主權。
2011年發生茉莉花革命,阿拉伯世界多國發生社會動蕩,“爭民主、反獨裁、反腐敗”的反政府示威風起雲涌。埃及成為這台大戲中重要一幕,運動導致執政三十年的穆巴拉克總統黯然下台,並由軍方掌握國家過渡政權。2012年6月,民選總統穆罕默德·穆爾西上台,一年後他被軍方罷職,後引發穆兄會支持者的持續示威抗議和嚴重流血沖突事件,埃及社會也面臨著嚴重的分裂和對立局面。
行政區劃
2008年4月,埃及有兩個新省成立,分別是十月六日省及赫勒萬省。
2009年12月,盧克索省成立,省的數目增至29個。
2011年4月,十月六日省及赫勒萬省分別被並入吉薩省及開羅省,省的數目減至27個。
名稱 | 人口 (2006-11-11) | 人口 (2012-01-01) | 首府 | |
---|---|---|---|---|
1 | 4,123,869 | 4,509,000 | ||
2 | 1,186,482 | 1,323,000 | ||
3 | 3,444,967 | 3,888,000 | ||
4 | 4,747,283 | 5,327,000 | ||
5 | 貝尼蘇韋夫省 | 2,291,618 | 2,597,000 | 貝尼蘇韋夫 |
6 | 8,471,859 | 8,762,000 | ||
7 | 4,989,997 | 5,559,000 | ||
8 | 1,097,339 | 1,240,000 | 杜姆亞特 | |
9 | 法尤姆省 | 2,511,027 | 2,882,000 | |
10 | 4,011,320 | 4,439,000 | ||
11 | 5,724,545 | 6,979,000 | ||
12 | 953,006 | 1,077,000 | ||
13 | 2,620,208 | 2,940,000 | ||
14 | 323,381 | 389,000 | ||
15 | 4,166,299 | 4,701,000 | ||
16 | 3,270,431 | 3,657,000 | ||
17 | 187,263 | 208,000 | 哈裏傑 | |
18 | 343,681 | 395,000 | ||
19 | 570,603 | 628,000 | ||
20 | 4,251,672 | 4,754,000 | ||
21 | 3,001,681 | 2,801,000 | ||
22 | 288,661 | 321,000 | ||
23 | 5,354,041 | 6,010,000 | ||
24 | 3,747,289 | 4,211,000 | ||
25 | 150,088 | 159,000 | ||
26 | 512,135 | 576,000 | ||
27 | 457,286 | 1,064,000 | ||
總計 | 72,798,031 | 81,396,247 |
地理環境
位置
跨亞、非兩洲,大部分位于非洲東北部。埃及地處歐亞非之洲的交通要沖,北部經地中海與歐洲相通,東部經阿裏什直通巴勒斯坦。西連利比亞,南接蘇丹,東臨紅海並與巴勒斯坦接壤,北瀕地中海,東南與約旦、沙烏地阿拉伯相望海岸線長2700多千米。蘇伊士運河是連線歐、亞、非三洲的交通要道。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大西洋、地中海與印度洋,戰略位置和經濟意義都十分重要。

埃及的疆土略呈不規則的四方形。東西寬1240千米,南北長1024千米,地形平緩,沒有大山,最高峰凱瑟琳山海拔2637米。
埃及面積為100.145萬平方公裏 ,疆域橫跨亞、非兩洲,當中大部分位于非洲東北部,隻有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位于亞洲西南部。埃及有著獨特的地緣位置:在陸路上,它連線亞、非兩洲;在海路上,透過蘇伊士運河及紅海亦連線了地中海及印度洋。所以有歷史紀錄以來,埃及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地形
埃及全境大部屬海拔100-700米的埃及行政區低高原,紅海沿岸和西奈半島有丘陵山地。沙漠與半沙漠廣布。西部利比亞沙漠,佔全國面積三分之二,大部為流沙,間有哈裏傑、錫瓦等綠洲;東部阿拉伯沙漠,多礫漠和裸露岩丘。尼羅河縱貫南北,兩岸谷地和三角洲面積達4萬多平方公裏,構成肥沃綠洲帶。全境有95%為沙漠。最高峰凱瑟琳山海拔2,629米。世界第一長河尼羅河從南到北流貫全境,境內長1350公裏,兩岸形成寬約3—16公裏的狹長河谷,並在首都開羅以北形成2.4萬平方公裏的三角洲。主要湖泊有大苦湖和提姆薩赫湖,以及阿斯旺高壩形成的非洲最大的人工湖——納賽爾水庫(5000平方公裏)。
氣候條件
全國幹燥少雨,氣候幹熱。埃及南部屬熱帶沙漠氣候,夏季氣溫較高,晝夜溫差較大。尼羅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氣候相對溫和,其餘大部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白尼羅河發源于南半球的熱帶草原氣候區,青尼羅河發源于北半球的熱帶草原氣候區,兩河汛期不同。1月平均氣溫12℃,7月26℃;全境幹燥少雨,年均降水量50~200毫米。餘大部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炎熱幹燥,氣溫可達40℃ 。每年4~5月間常有“五旬風”,夾帶沙石,損壞農作物。
自然資源
主要資源是石油、天然氣、磷酸鹽、鐵等。已探明的儲量為:石油44.5億桶(2013年1月),天然氣2.186萬億立方米(2012年1月),磷酸鹽約70億噸,鐵礦6000萬噸。此外還有錳、煤、金、鋅、鉻、銀、鉬、銅和滑石等。平均原油日產量達71.15萬桶,天然氣日產量達1.68億立方米,國內消耗的天然氣數量佔天然氣總產量的70%,其餘30%供出口。
人口民族
94,550,000(截至2013年)。伊斯蘭教為國教,信徒主要是遜尼派,佔總人口的84%。科普特基督徒和其他信徒約佔16%。
據埃及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資料,2012年8月底,埃及人口已經達到9100萬人。除移居在國外的數百萬人,生活在埃及這塊古老土地的人口高達8300多萬,在西亞北非地區高居首位,據埃及政府估計,在2025年前,這一數位將突破一億。
近幾年,埃及人口呈爆炸性成長。2006年埃及總人口還隻有7650萬,在此後不到6年時間裏猛增18%以上,凈增約1450萬人。此外,埃及人口居住高度集中。埃及國土隻有100多萬平方公裏,在中東和非洲地區來說本來就不算大,而且大約95%的國土面積為無法居住的荒漠,能夠居住的國土面積隻有5萬多平方公裏。因此,埃及人口近一半集中在面積約2.4萬平方公裏,也是埃及最富庶的尼羅河三角洲地區。此外,首都大開羅地區一地的人口就高達近2000萬,約佔全國人口的近四分之一。
埃及人口劇增帶來嚴重的貧困問題。據埃及政府的資料顯示,2010/2011財政年度裏,埃及的貧困率為25.2%,比2008/2009財年的21.6%上升了3.6個百分點。農村的貧困率更高達51.4%。而按照聯合國每天生活費低于2美元的標準計算,埃及的貧困人口比例則高達40%。大約有1500萬人棲身于貧民窟或棚戶區內。
為了滿足龐大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長期以來埃及政府實施食品和能源補貼政策,即政府以正常價格採購食品和能源,以極低價格向居民提供。2012年度,埃及政府用于能源和食品兩項補貼的開支至少佔財政總開支的28%,成為政府財政赤字連年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如何控製人口成長過快成長、找出適合埃及的經濟發展道路、減少貧困,是埃及政府面臨的重大課題。
國家標志
國名
通常認為,英語中“埃及”一詞是從古希臘語演變而來的。阿拉伯人則將“埃及”稱作米斯爾,在阿拉伯語中意為“遼闊的國家”。埃及又稱為金字塔之國,棉花之國。

國旗
埃及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紅、白、黑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白色部分中間有國徽圖案。紅色象征革命,白色象征純潔和光明前途,黑色象征埃及過去的黑暗歲月。

國徽
埃及國徽為一隻金色的鷹,稱薩拉丁雄鷹。金鷹昂首挺立、舒展雙翼,象征勝利、勇敢和忠誠,它是埃及人民不畏烈日風暴、在高空自由飛翔的化身。鷹胸前為盾形的紅、白、黑三色國旗圖案,底部座基飾帶上用阿拉伯文寫著“阿拉伯埃及共和國”。

首都
開羅(Cairo),面積約3085平方公裏,人口800萬(2012年1月)。是阿拉伯和非洲國家人口最多的城市。夏季平均氣溫最高34. 2℃,最低20. 8℃;冬季最高19. 9℃,最低9. 7℃。

政治體製
憲法
1971年9月11日經公民投票通過了憲法;憲法規定: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最高統帥;總統由人民議會提名,公民投票選出。1980年5月22日經公民投票修改憲法,規定政治製度“建立在多黨製基礎上”;“總統可多次連選連任”,並增加了“建立協商會議”的條款。人民議會是最高立法機關。議員由普選產生;議長、副議長每年選舉1次。2011年2月11日,時任穆巴拉克辭去總統職務,將國家權力移交給埃及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隨即宣布廢止憲法。2012年3月,埃及人民議會和協商會議選舉出100人組成的製憲委員會,並經埃及行政法院裁決無效後于6月重組。2012年12月,經兩階段全民公投,製憲委員會製定的新憲法以63.8%的支持率獲得通過。新憲法明確列出立法、行政、司法三套權力系統,限定總統任期四年,最多可連任一屆。
製憲委員會
2011年2月11日,時任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因國內民眾大規模抗議活動而被迫辭去總統職務,並將國家權力移交給埃及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隨即宣布廢止憲法。2012年3月17日,埃及人民議會和協商會議在納賽爾城召開聯席會議。會上通過了製憲委員會成員組成方案。根據該方案,新成立的製憲委員會將設立100個席位,其中議員和非議員將各佔50席,製憲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製定埃及新憲法。但由于穆斯林兄弟會和薩拉菲派的光明黨這兩個伊斯蘭政黨佔據了製憲委員會過半數席位,這引起了世俗黨派的強烈不滿。
2012年6月12日,埃及人民議會和協商會議再次舉行聯合會議,重新選舉出100名製憲委員會成員。經過一整天的選舉和計票,670多名議員當天從1310名候選人中選出了100名製憲委員會成員和50名候補成員。選舉結果顯示:100名成員中有16人來自穆兄會,10人來自光明黨。另外,埃及青年組織“4月6日運動”、愛資哈爾清真寺、科普特教徒、法學專家等社會團體均在委員會中佔有一席之地 。
政黨
1952年革命後,曾禁止政黨活動。阿拉伯社會主義聯盟于1962年10月成立,為埃及唯一合法政黨,納賽爾任主席。1977年開始實行多黨製。2011年頒布新政黨法,現有政黨及政治組織近百個,其中經國家政黨委員會批準成立的政黨約60個。主要政黨有:
(1)薩拉菲光明黨(Al-Nour Party):2011年6月12日成立。主張以正宗的伊斯蘭教義、教規作為基本指南規範國家的政治架構。反對女性參政。主張禁酒,要求女性包頭巾。主席尤尼斯·馬赫尤恩(Younus Makhyoun)。
(2)新華夫脫黨(New Wafd Party):1978年2月成立,前身是華夫脫黨,是穆巴拉克時期主要反對黨。要求加快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保障基本自由和人權,密切同阿拉伯和伊斯蘭國家的關系,重點發展與非洲國家關系。主席賽義德·拜達維(Al-Sayyid Al-Badawi)。
(3)埃及社會民主黨(Egyptian Social Democratic Party):2011年7月3日成立,主張建立現代化、世俗的法製國家。主張公民享有平等權利,履行同等義務,所有公民不受歧視地參與國家事務管理。總書記馬爾文特·塔拉維(Mervat Tallawy)。
(4)自由埃及人黨(Free Egyptians Party):2011年7月3日成立。主張建立世俗國家,實現司法獨立,保持原有的社會價值觀和習俗,全體公民擁有信仰自由及民主、自由權利,婦女應發揮社會作用和參與各領域建設。主席艾哈邁德·哈桑·賽義德(Ahmed Hassan Said)。
政要
總統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全名阿卜杜勒-法塔赫·賽義德·海珊·哈利勒·塞西,1954年11月出生,1969年開始在埃及陸軍步兵部隊服役,曾先後在埃及、英國和美國的軍事院校學習。2008年,塞西升任埃及北方軍區司令。2011年,穆巴拉克政權被推翻後,塞西被任命為軍事情報局局長,並成為暫時執掌國家政權的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成員。2012年8月,塞西被時任總統穆爾西任命為國防部長兼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主席。2013年7月,塞西宣布解除穆爾西的總統職務並公布過渡時期路線圖。塞西在過渡政府中擔任國防部長、第一副總理,並繼續擔任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主席。2014年1月,臨時總統曼蘇爾授予塞西“元帥”這一埃及最高軍銜。
塞西把阿拉伯民族主義倡導者、埃及前總統納賽爾作為偶像 。納賽爾一生致力于阿拉伯民族的解放和統一事業,他對塞西有很大影響 。
2014年6月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致電祝賀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當選埃及總統 。
埃及新臨時政府已宣誓成立,埃及最高憲法法院院長曼蘇爾成為埃及臨時總統,軍隊總司令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將軍成為代理總理與國防部長。2013年08月,曼蘇爾任命“全國拯救陣線”領導人之一穆罕默德·巴拉迪為過渡政府副總統,任命前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哈齊姆·貝卜拉維為過渡政府總理,並呼吁各派完成全國和解。16日,過渡政府33名部長向臨時總統曼蘇爾宣誓就職。
臨時總統阿德勒·曼蘇爾(Adly Mansour)。1945年12月23日出生。開羅大學法學院畢業,曾留學法國,有三個孩子。他曾長期任職于前總統穆巴拉克政府,曾在國家資助的宗教法庭工作。1992年,曼蘇爾就職埃及最高憲法法院副院長。2012年,曼蘇爾曾參與起草監督總統選舉的法律,包括設定法定競選活動期限。2013年7月3日下午,埃及國防部長稱,最高憲法法院院長阿德勒·曼蘇爾將暫行總統職權。

總理易卜拉欣·馬赫萊卜。由易卜拉欣·馬赫萊卜(曾譯“馬格賴布”)任總理的埃及臨時政府新內閣32名成員1日在首都開羅向臨時總統曼蘇爾宣誓就職 。馬赫萊卜,1949 年出生,畢業于開羅大學,是一位知名建築專家,曾任埃及阿拉伯承包商公司董事長和埃及住房部長 。在馬赫萊卜的就職演說中,他提到埃及面臨著“如山的挑戰”,他承諾要使用透明和決斷的方式來解決當前矛盾 。埃及臨時政府總理馬赫萊卜14日視察了由中方援建的蘇伊士運河大學漁業與水產教學培訓中心項目落成情況,並對該項目給予高度評價 。馬赫萊卜對中方所作努力表示感謝 。他說埃及經濟社會發展面臨一定困難,中國政府和人民的無私幫助和大力支持將為埃及穩定與發展帶來積極影響 。

原總理哈齊姆·貝卜拉維。阿拉伯貨幣基金組織顧問、埃及著名經濟學家。他1964年從法國巴黎大學取得博士學位,1980年之前在埃及亞歷山大大學任教授,此後曾出任埃及出口發展銀行首席執行官和聯合國西亞經濟社會委員會執行秘書。貝卜拉維2011年7月在總理謝拉夫重組內閣時就任副總理兼財政部長。2011年7月16日被埃及總理謝拉夫任命為副總理,並主管埃及經濟事務。2011年10月11日,貝卜拉維向謝拉夫提交辭呈。他的辭職被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主席坦塔維拒絕。埃及臨時總統阿德勒·曼蘇爾2013年7月9日任命其為過渡政府總理。
在聯合國的地位
第70屆聯合國大會15日上午舉行全體會議 ,選舉2016-2017年度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劉結一大使出席會議並參加投票。最終,日本、埃及、塞內加爾、烏拉圭和烏克蘭五國順利當選 。
軍事體製
埃及實行義務兵和志願兵相結合的兵役製度,義務兵服役期三年。武裝部隊總兵力45萬,分陸、海、空和防空軍四個軍種。另有國民警衛隊6萬人、邊防軍1.4萬人、公安部隊6萬人、海岸警衛隊7000人。2012年8月穆爾西就任總統後,撤換包括穆罕默德·海珊·坦塔維元帥在內的多名軍方高層領導人,任命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為武裝部隊總司令。根據埃及新憲法,設立由總統擔任主席,政府、議會、軍方負責人參加的共15人的國家國防委員會。
陸軍
埃及陸軍兵力32萬人。編有4個軍區、2個軍團司令部、4個裝甲師、8個機械化步兵師、1個共和國警衛裝甲旅、4個獨立裝甲旅、1個空運旅、2個獨立步兵旅、1個傘兵旅、4個獨立機械化旅、15個獨立炮兵旅、2個地地飛彈旅、6個突擊大隊。
坦克:T-54/-55型840輛、“朗塞”-Ⅱ型260輛、T-62型500輛、M-60A1型400輛、M-60A3型1300輛、M1A1型400輛。
裝甲偵察車:БРДМ-2型300輛、“突擊偵察”式112輛。
步兵戰車:БMП-1型220輛、BMR-600P型260輛、YPR-765型310輛。
裝甲輸送車:“瓦利德”式650輛、“法赫德”30型165輛、БTР-50/OT-62型1075輛、M-113A2型1994輛、YPR-765型70輛。
牽引炮:122毫米551門、130毫米420門。
自行炮:122毫米76門、155毫米200門。
火箭炮:122毫米296門。
迫擊炮:82毫米500門(其中50門為自行)、107毫米(自行)100餘門、120毫米1800門、160毫米60門。
地地飛彈:“蛙”7型12部,“天鷹”80型若幹部, “飛毛腿”B型9部。
反坦克飛彈:“耐火箱”1400具,“米蘭”220具, “旋火”式200具,“陶”式840具。
無坐力炮:107毫米若幹門。
高炮(高射機槍):14.5毫米475挺、23毫米721門,37毫米150門,57毫米340門。
地空飛彈:SA-7型2000部、SA-9型20部、 “小懈樹”(自行)26部。
海軍
埃及海軍兵力約2萬人(包括2000名海岸警衛隊)。
潛艇:“R”級8艘。
驅逐艦:“法塔赫”級1艘。
護衛艦:“穆巴拉克”級2艘,“蘇伊士”級2艘, “勝利者”級2艘,“達米亞特”(美式“諾克斯”)級2艘。
飛彈艇:“拉馬丹”級6艘,“黃蜂”Ⅰ級5艘,“十月”級6艘,“蚊子”級8艘。
巡邏艇:18艘。
踩地雷艦艇:11艘。
兩棲艦艇:12艘。
支援與雜務艦船:10艘。
海軍航空兵:裝備有武裝直升機24架,其中“海王”式5架,SA-342型9架,SH-2G型10架。
岸防部隊:裝備有130毫米火炮若幹門,“奧托馬特”型岸艦飛彈若幹部。
空軍
截止2014年,埃及空軍兵力規模為5萬人(現役人員3萬,預備役人員2萬),共裝備1100架固定翼飛機和290架直升機。空軍司令部設在開羅,現任空軍司令是尤尼斯·哈邁德中將。
埃及空軍的主要作戰裝備是475架戰鬥機和100餘架武裝直升機,戰鬥機中包括228架F-16C/D、34架F-4E、18架幻影-2000EM/EM、82架幻影-5、113架米格-21,武裝直升機包括46架AH-64D和84架“小羚羊”。
值得一提的是,埃及是裝備F-16戰機數量第四多的國家,僅次于美國、以色列和土耳其。從機型來看,埃及空軍目前的228架F-16中有224架是F-16C/D Block40,4架是最新的F-16C/D Block52,共編成8個戰鬥機中隊。 埃及空軍的46架AH-64D武裝直升機中有36架是由較早時候的AH-64A升級而來,10架是2014年11月才接收的AH-64D Block2。
埃及現在擁有26個軍用機場、7個軍民兩用機場、20處二線機場、1處高速公路機場、4個能起降軍用飛機的民用機場。總的來看,埃及空軍在戰時可以使用的機場數量達到58個。
經濟情況
概況
埃及是非洲第三大經濟體,屬開放型市場經濟,擁有相對完整的工業、農業和服務業體系。服務業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50%。工業以紡織、食品加工等輕工業為主。農村人口佔總人口的55%,農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4%。石油天然氣、旅遊、僑匯和蘇伊士運河是四大外匯收入來源。
2011年初以來的埃動蕩局勢對國民經濟造成嚴重沖擊。埃政府採取措施恢復生產,增收節支,吸引外資,改善民生,多方尋求國際支持與援助,以渡過當前經濟困難。主要經濟資料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2012年):2346億美元
經濟成長率(2012/2013財年前9個月):2.3%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012年):2578美元
貨幣名稱:埃及鎊
匯率(2013年3月):1美元≈6.7埃鎊
通貨膨脹率(2011年):10.1%
失業率(2012年第四季度):13.5%
外匯儲備(2013年5月底):160億美元
工業
工業以紡織和食品加工等輕工業為主,重工業以石油化工業、機械製造業及汽車工業為主。工業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6%,工業產品出口約佔商品出口總額的60%,工業從業人員274萬人,佔全國勞動力總數的14%。埃工業企業過去一直以國營為主體,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埃開始積極推行私有化改革,出售企業上百家
農業
三分之一以上的職業人口從事農業。全國可耕地面積為310萬公頃,約佔國土總面積的3.7% ,絕大部分為灌溉地。耕作集約,年可二熟或三熟,是非洲單位面積產量最高的國家。主產長絨棉和稻米,產量均居非洲首位,玉米、小麥居非洲前列,還產甘蔗、花生等。農業在埃及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農村人口佔全國人口的52%。政府極為重視農業發展和擴大耕地面積。主要農作物有棉花、小麥、水稻、高粱、玉米、甘蔗、亞麻、花生、水果、蔬菜等。

對外貿易
埃及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系,主要貿易伙伴是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英國、日本、沙特、阿聯酋等。由于出口商品少,外貿連年逆差。為擴大對外出口,減少貿易逆差,埃政府採取了以下措施:發展民族工業,爭取生產更多的進口替代商品;限製進口,特別是消費性製成品的進口;爭取擴大出口,特別是原油、原棉以外的非傳統性商品的出口。 2011/2012財年,埃及對外貿易額856億美元,同比成長5.6%,其中出口額269.75億美元,進口額586.25億美元。
埃主要進口商品是:機械設備、谷物、電器設備、礦物燃料、塑膠及其製品、鋼鐵及其製品、木及木製品、車輛、動物飼料等。主要出口產品是:礦物燃料(原油及其製品)、棉花、陶瓷、紡織服裝、鋁及其製品、鋼鐵、谷物和蔬菜。埃及出口商品主要銷往阿拉伯國家。
服務業
埃及歷史悠久,名勝古跡很多,具有發展旅遊業的良好條件。政府非常重視發展旅遊業。主要旅遊景點有金字塔、獅身人面像、盧克索神廟、阿斯旺高壩、沙姆沙伊赫等。2011年埃及動蕩局勢對旅遊業影響較大,赴埃旅遊人數、飯店房間價格、旅遊投資均明顯下降。2012年旅遊收入約100億美元。2012/2013財年第三季度,旅遊收入成長18%。
外交關系
外交政策
埃及奉行獨立自主、不結盟政策,主張在相互尊重和不幹涉內政的基礎上建立國際政治和經濟新秩序,加強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突出阿拉伯和伊斯蘭屬性,積極開展和平外交,致力于加強阿拉伯國家團結合作,推動中東和平進程,關註敘利亞等地區熱點問題。反對國際恐怖主義。倡議在中東和非洲地區建立無核武器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區。重視大國外交,鞏固同美國關系,加強同歐盟、俄羅斯等大國關系,積極發展同新興國家關系。在阿盟、非盟、伊斯蘭合作組織等國際組織中較為活躍。截止2014年3月,埃及已與165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
對外關系
同中國關系
中埃自1956年5月30日建交以來,兩國關系一直發展順利。1999年4月,兩國建立戰略合作關系。2006年5月,兩國外交部建立戰略對話機製。2006年6月,兩國簽署關于深化戰略合作關系的實施綱要。2007年5月,中國全國人大和埃及人民議會建立定期交流機製。自2007年1月27日起,中埃兩國互免持中國外交和公務護照、埃及外交和特別護照人員簽證。

2006年11月,埃及宣布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2008年以來,兩國政府積極推動雙方企業擴大經貿合作,雙邊貿易額持續保持成長態勢。2012年,雙邊貿易額95.4億美元,同比成長8.4%,其中中方出口額82.2億美元,同比成長12.9%,進口額為13.2億美元,同比下降13%。中方向埃主要出口機電產品和紡織服裝等,自埃主要進口原油、液化石油氣和大理石等。
中埃文教、新聞、科技等領域交流合作活躍。2005年到2012年,雙方舉辦了文化周、電影節、文物展、圖片展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深受兩國人民歡迎。
中埃兩國于1956年正式簽署文化合作協定,此後雙方共簽署9個文化合作執行計畫。2002年中方在開羅設立中國文化中心。兩國自1955年起互派留學生,此後逐年增加。1995年12月,中埃簽署了兩國教育合作諒解備忘錄。1997年簽署兩國教育部相互承認學歷、學位證書協定。截止至2013年,埃及有4所大學開設中文專業。在2007年,開羅大學與北京大學合作成立北非地區第一家孔子學院。2008年,華北電力大學與蘇伊士運河大學合建了埃及第二所孔子學院。
2014年12月22日至25日應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閣下邀請,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總統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閣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
同非洲國家關系
非洲國家與埃及歷史、文化淵源深厚,而且對埃國家安全特別是水資源安全具有戰略意義,非洲國家在埃及對外政策中佔據突出位置。穆巴拉克總統執政後更加強調埃的非洲屬性,重視同非洲國家的友好合作。埃及積極參與非洲事務,致力于非洲聯盟建設。2010年,尼日、烏幹達、馬裏、厄利垂亞、辛巴威、剛果(金)、乍得、索馬利亞、南非等非洲國家領導人分別訪埃。2011年,加彭總統、非盟主席等分別訪埃。2012年7月,穆爾西總統出席在衣索比亞召開的非盟首腦會議。9月,甘迪勒總理訪問衣索比亞。10月,穆爾西總統訪問烏幹達。2013年4月,埃及總理甘迪勒訪問肯亞出席其新總統就職儀式。6月,埃及與衣索比亞圍繞復興大壩建設問題產生爭議。埃及外長阿姆魯訪問埃塞,兩國就解決尼羅河水資源爭端問題進行磋商。7月初埃政局再次劇變後,非盟譴責和拒絕“任何非法奪取政權”的行為,暫停埃參加非盟的活動。10月,埃外長法赫米訪問烏幹達和蒲隆地。
同美國關系
納賽爾時期,埃美關系比較緊張。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埃宣布同美斷交。1973年“十月戰爭”以後,埃美關系明顯改善和發展。1974年2月兩國復交。穆巴拉克總統執政後兩國關系日趨密切,與美有“特殊戰略伙伴”關系。美國自1979年起每年向埃提供21億美元的援助,其中軍援13億美元。1998年,美埃簽署協定商定美在未來10年內每年減少5%對埃政府經援,至2008年減至4.07億美元。但美採取其他方式彌補,美經援總額並未大幅減少。2004年埃美簽訂“合格工業園區”協定後,雙方經濟關系進一步加強。2010年,穆巴拉克赴美參加巴以直接談判啓動儀式。美副總統拜登同年訪埃。2012年7月,美國務卿柯林頓訪埃,會見穆爾西等領導人,宣布免除埃及10億美元債務,向埃方提供2.5億美元貿易信貸擔保,並建立6000萬美元投資基金。9月,埃及爆發抗議侮辱伊斯蘭教先知影片的大規模示威活動。同月,穆爾西總統赴紐約出席聯合國會議期間會見美國務卿柯林頓。11月,美總統歐巴馬與穆爾西總統通電話,贊賞埃方為促成以色列與加沙巴勒斯坦各武裝派別達成停火協定所作努力。2013年1月,美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麥凱恩訪埃。3月,國務卿克裏訪埃,宣布向埃方提供1.9億美元財政援助。4月,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訪埃。5月,埃及外長阿姆魯訪美。7月初埃政局再次劇變後,美國公開譴責埃當局針對平民的暴力行為,宣布取消聯合軍演、暫停部分對埃軍事和經濟援助。同時美拒絕認定軍方行為是“軍事政變”,強調願與埃繼續保持關系。8月,美參議員麥凱恩和格雷厄姆訪埃。11月,美國務卿克裏訪埃,表示埃是美在中東的重要伙伴,美將繼續與埃臨時政府緊密合作,共同促進埃經濟發展與政治平穩過渡;埃的未來將由人民做主;美總統歐巴馬重視加強與埃關系,將盡最大努力支持埃當局;美按照自身的原則辦事,不會停止任何對埃援助,將繼續支持埃衛生、邊境安全和反恐等問題。
同歐盟國家關系
納賽爾執政時期,埃同主要西歐國家關系冷淡。薩達特上台後開始註意改善同西歐國家關系。1973年“十月戰爭”後,埃同西歐國家關系有較大發展。穆巴拉克執政後,頻繁出訪歐盟國家,雙方往來密切。歐盟是埃最大貿易伙伴。2011年英國首相卡梅倫、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阿什頓等分別訪埃。2012年9月,穆爾西總統分別訪問歐盟總部和義大利。2013年1月,歐洲理事會主席範龍佩訪埃,表示歐盟將向埃及提供50億歐元的貸款和援助。同月,穆爾西總統訪問德國。4月,歐盟外交與安全事務高級代表阿什頓訪埃。同月,埃及外長阿姆魯訪問法國。5月,埃及科普特基督教大主教訪問梵蒂岡。6月,埃及外長阿姆魯訪問希臘,商談互免外交護照簽證、加強兩國港口合作等事宜。7月初埃政局再次劇變後,歐盟積極斡旋調解埃危機。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阿什頓3次訪埃。8月,歐盟宣布對埃禁運部分軍用品。
同伊拉克關系
埃及曾是兩伊戰爭中支持伊拉克最積極的阿拉伯國家之一。埃伊關系密切,埃在伊有逾百萬勞工。兩伊停戰後,埃同伊拉克、約旦、葉門三國于1989年2月組成阿拉伯合作委員會,並先後在四國首都舉行過4次會議。 1990年海灣危機爆發後,埃堅決反對伊入侵科威特,同伊斷交,並派4萬軍隊參加美領導的海灣戰爭。埃近百萬勞工大部分返埃。戰後,埃積極呼吁解除對伊製裁,協助伊回歸阿拉伯陣營。2000年11月,埃、伊恢復外交關系。分別向對方首都派駐代辦級外交官,履行大使職責。2003年美發動對伊拉克戰爭之前,埃反對美對伊動武。伊戰結束後,埃強調應盡快結束外國軍隊對伊佔領,主張聯合國應在重建問題上發揮主導作用;強調維護伊主權和國家統一;號召伊各政治派別參與政治進程,呼吁停止暴力活動。2007年5月,埃及主辦旨在促進伊拉克和平與重建的“伊拉克國際契約”部長級會議。2010年伊拉克副總統塔裏克、阿迪勒等分別訪埃。
同沙烏地阿拉伯的關系
1979年埃以和約簽訂後,沙特同埃及斷交。1987年11月,沙、埃恢復外交關系,沙恢復了對埃的經援。海灣危機爆發後,埃應沙特要求派兵駐沙,沙決定免除埃所欠債務,並向埃提供新的無償經援15億美元。2011年5月,沙特宣布向埃提供40億美元的援助和貸款。2012年4月,沙特逮捕埃律師吉扎維引發埃民眾抗議示威,沙方一度關閉其駐埃使領館並召回大使。7月,穆爾西總統訪沙,會見阿卜杜拉國王和薩勒曼王儲。8月,穆爾西總統出席在沙特召開的伊斯蘭合作組織峰會。2013年1月,穆爾西總統赴沙特出席“第三屆阿拉伯經濟社會發展峰會”。6月,埃沙簽署兩國電網聯網備忘錄。同月,埃沙舉行空軍聯合訓練。7月初埃政局再次劇變後,沙特在政治、經濟上大力支持埃新政權。10月,埃臨時總統曼蘇爾訪問沙特。
同巴勒斯坦的關系
埃是最早支持巴事業的阿國之一。巴解組織成立後,埃即給予堅決支持。埃以媾和後,埃巴關系降到最低點,巴解駐開羅辦事處被關閉。1987年11月,埃重新開放巴解駐開羅辦事處。1988年11月巴宣布建國後,埃即宣布承認,巴解駐開羅辦事處也隨之升格為大使館。馬德裏中東和會後,埃積極推動巴以和談,促進巴內部和解,並呼吁國際社會向巴人民提供人道主義援助。2008年12月加沙沖突爆發後,埃努力斡旋,推動哈馬斯與以色列停火,緩解加沙人道主義危機,為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1860號決議發揮重要作用。2009年,埃及主辦加沙重建國際會議,並召集巴各派在開羅舉行多輪內部和解對話會。2010年,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多次訪埃。2011年,阿巴斯、哈馬斯領導人扎哈爾分別訪埃。5月,在埃及調解下,法塔赫與哈馬斯在埃簽署和解協定。埃及政府重新開放連線加沙地帶的拉法口岸。2012年穆爾西就任總統後,阿巴斯、哈馬斯領導人馬沙勒、哈尼亞等分別訪埃。11月,埃及促成以色列與加沙巴勒斯坦各武裝派別達成停火協定。2013年1月,阿巴斯與哈馬斯領導人馬沙勒在開羅會晤,商討內部和解。7月初埃政局再次劇變後,埃新政權與哈馬斯關系惡化。8月,埃及外長法赫米訪問巴勒斯坦。
交通運輸
交通運輸便利,近幾年海、陸、空運輸能力成長較快。
鐵路:由28條線路組成,總長10008公裏,共有796個客運站,日客運量200萬人次。截止2014年3月,開羅共有兩條捷運線路,總長64公裏,共耗資120億埃鎊。捷運三號線分兩段修建,第一段全長4.3公裏,第二段全長7.12公裏,總成本約64億埃鎊。
公路:總長約49000公裏。
水運:有7條國際海運航線;內河航線總長約3500公裏。現有亞歷山大、塞得港、杜米亞特、蘇伊士等62個港口,年吞吐總量為800萬集裝箱,海港貿易量為1.01億噸。蘇伊士運河是溝通亞、非、歐的主要國際航道。運河進行了大規模擴建,使過運河船隻載重量達24萬噸,可容納第四代集裝箱船通過。2012年運河收入51.3億美元。
空運:有民航飛機55架。全國共有機場30個,其中國際機場11個,開羅機場是重要國際航空站。2008年,埃及航空公司正式加入星空聯盟。
社會福利
教育
實行普及國小義務教育製度。全國共有基礎教育(含國小、國中、高中和中等技術教育)學校42184所,其中公立學校37218所,私立學校4966所。共有大學34所,其中公立大學18所,私立大學16所。著名的有開羅大學、亞歷山大大學、艾因·夏姆斯大學、愛資哈爾大學等。大學高等教育平均入學率達32%。
埃及體育有悠久的歷史,體育水準在非洲是較高的。數千年前,埃及人就主要在開羅和亞歷山大兩大城市進行賽船、摔跤、狩獵等30餘種體育活動,最普及的項目有足球、籃球、排球、遊泳、舉重、摔跤、拳擊等。埃及最高青年委員會,是主管體育運動的官方機構;埃及奧委會,是負責體育事務的非政府機構,下設27個單項協會,具體負責組織各項運動;體育俱樂部是開展體育活動和訓練運動員的主要場所。它是由一些私人團體或個人在國家資助下建立的。各俱樂部有自己的體育代表隊,教練員大部分是業餘的,也有少數教練員是專職的。埃及的主要體育設施有開羅納賽爾體育場、亞歷山大體育場等。
文化藝術
綜述
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點的阿拉伯文化,特別是亞歷山大城,其次是開羅。其間夾雜著黎凡特文化的特點,即法國、希臘、土耳其和敘利亞文化的混合體。隨著7世紀阿拉伯人的入侵,新的統治者和自身文化的保護人將阿拉伯語和伊斯蘭教傳播開來,其中禁止偶像崇拜,對大部分埃及人從過去法老和希臘羅馬時代的宗教中解脫出來產生重大影響。隻有很少過去的傳統在科普特教堂中以改良的方式儲存下來。埃及城市中,中產階級的生活狀況和生活方式與歐美居民沒有太大的區別。以開羅為例,在眾多書店、電影院、新歌劇院、文化團體和大學裏,他們有很多機會去分享和體驗國際社會的方方面面。對于城市貧民來說,雖然與從法老時代以來一直毫無變化的單調的農村生活比起來,城市生活有些樂趣,但仍是相當乏味的。電視和電影以及公共慶祝活動,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樂趣。小攤小販在忙碌著出售手工藝品和糖果,這兒也舉辦婚禮,有音樂、苦行僧唱詩、木偶劇、說書和歌舞。198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納吉布·馬哈富茲(Neguib Mahfouz)的小說中,生動地描述了現代埃及社會各階級的生活畫面。
飲食
埃及人喜吃甜食,正式宴會或富有家庭正餐的最後一道菜都是上甜食。

著名甜食有“庫納法”和“蓋塔伊夫”。“錦葵湯”、“基食顆”是埃及人日常生活中的最佳食品。“蓋麥爾丁”是埃及人在齋月裏的必備食品。“蠶豆”是必不可少的一種食品。其製造方法多種多樣,製成的食品也花樣百出。例如,切爛蠶豆、油炸蠶豆餅、燉蠶豆、幹炒蠶豆和生吃青蠶豆等。
埃及人通常以“耶素”為主食,進餐時與“富爾”(煮豆)、“克布奈”(白乳酪)、“摩酪赫亞”(湯類)一並食用。耶素即為不用酵母的平圓形埃及面包,他們喜食羊肉、雞、鴨、雞蛋以及豌豆、洋蔥、南瓜、茄子、胡蘿卜、土豆等。在口味上,一般要求清淡、甜、香、不油膩。串烤全羊是他們的待客佳餚。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埃及人還特別愛吃中國川萊。
婚嫁
每一位埃及成年男子到了婚配年齡,首先要向意中人的父親提親或者在母系親屬及鄰居中擇偶。提親後,男女雙方開始商討女方的陪嫁數額,一般是男方把陪嫁款項的2/3作為聘禮送給女方。然後,在村長的主持下訂立婚約。埃及農村的婚禮場面熱鬧奢侈。迎親前,男方大擺宴席,並有歌舞相伴,有時宴慶數日。迎親時,新郎的母親帶領多輛裝點漂亮的馬車到女方家接新娘,新娘要坐在其中一輛用昂貴克什米爾毛綢、玫瑰花等裝飾的花車上。
喪葬
在開羅市的東南部,有一座數百年歷史的墓地。它本是安葬愛資哈爾大學畢業生及顯赫人物的地方。後來,漸漸成為周圍地區的公共墓地。人們生前來這裏為自己建造死後的住所,于是一棟棟排列整齊的平房紛紛築起,儼然一座“死者之城”。每逢伊斯蘭教的重大節日,死者的親友都來此聚集,懷念死者,這就是埃及人的獨特葬俗。
生活
在生活細節上有如下特點:埃及人對綠色和白色都有很深的感情。一般人都厚愛這兩種顏色。有把綠色喻為吉祥之色,把白色視為“快樂”之色的說法。他們對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數位也有喜厭之分。一般人都比較喜歡“5”和“7”數。認為“5”數會給人們帶來“吉祥”,認為“7”數是個受人崇敬的完整數位。因為“安拉”創造世界用了6天的時間,在第7天休息,所以人們辦一些重要的事情總習慣採用“7”數,例如:有很多咒語、禱告要說7遍;朝覲者回來後,第7天請客;嬰兒出生後,第7天宴請;還有紀念婚後7日,紀念去世後7日等等。他們有把蔥視為真理標志的習慣。他們非常喜愛仙鶴。認為仙鶴是一種吉祥鳥。它美麗又華貴,象征著喜慶和長壽。埃及人寵貓、敬貓如神,並視貓為神聖的精靈。在埃及人的心目中,貓是女神在人間的象征,是幸運的吉祥物,是受人崇敬的國獸。
埃及人(穆斯林皆如此)認為“右比左好”,右是吉祥的,做事要從右手和右腳開始,握手、用餐、遞送東西必須用右手,穿衣先穿右袖,穿鞋先穿右腳,進入家門和清真寺先邁右腳。究其原因,穆斯林“方便”和做髒活時都用左手,因此左手被認為是不幹凈的,用左手與他人握手或遞東西是極不禮貌的,甚至被視為污辱性的。
社交
埃及人的交往禮儀既有民族傳統的習俗,又通行西方人的做法,兩者皆有,上層人士更傾向于歐美禮儀。埃及人見面時異常熱情。一般情況下,見到不太熟悉的人,先致問候的人說全世界穆斯林通行的問候語—“安塞倆目爾來庫姆”(直譯為“和平降于你”,意為“你好”)。我國穆斯林簡稱它為“色蘭”。如果是老朋友,特別是久別重逢,則擁抱行貼面禮,即用右手扶住對方的左肩,左手摟抱對方腰部,先左後右,各貼一次或多次。而且還會連珠炮似的發出一串問候語:“你好吧?”“你怎麽樣?”“你近來可好?”“你身體怎樣?”等等。
埃及人社交習俗總的特點可以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北非國家埃及人,大多均為穆斯林;教義教規重恪守,文明歷史永長存;一般都很愛仙鶴,“5”、“7”數位喜光臨;黑、藍、黃色屬忌諱,更為特殊禁說“針”;討厭當眾吐唾沫,贊女窈窕為不純。
男士不要主動和婦女攀談;不要誇人身材苗條;不要稱道埃及人家裏的東西,否則會認為你在向他索要;不要和埃及談論宗教糾紛,中東政局及男女關系。
在埃及,一到了下午3至5點之後,人們大都忌諱針。商人決不賣針,人們也不買針,即使有人願出10倍的價錢買針,店主也會婉言謝絕,絕不出售。
在埃及,進伊斯蘭教清真寺時,務必脫鞋。埃及人愛綠色、紅色、橙色,忌藍色和黃色,認為藍色是惡魔,黃色是不幸的象征,遇喪事都穿黃衣服。也忌熊貓,因它的形體近似肥豬。喜歡金字塔型蓮花圖案。禁穿有星星圖案的衣服,除了衣服,有星星圖案的包裝紙也不受歡迎,禁忌豬、狗、貓、熊。3、5、7、9是人們喜愛的數位,忌諱13,認為它是消極的。吃飯時要用右手抓食,不能用左手。不論送給別人禮物,或是接受別人禮物時,要用雙手或者右手,千萬別用左手。
通訊
新世紀以來,埃及大力發展電信和信息產業。1981年,全國僅有固定電話線路51萬條,截止至2013年,固定電話使用者達1041.6萬戶。截至2013年,行動電話使用者8862.1萬人;因特網使用者從2000年的53.5萬人增加到2011年2月的2310萬人。埃電信業實現了較快成長,已成為埃經濟成長的重要推動力量。
生活水準
在人民生活方面,埃及政府長期實行家庭補貼製度。另外還對大米、面粉、食油、糖和能源等實行物價補貼,雖然埃及人均生產值不如中國。為改善人民生活,埃政府長期實行家庭補貼,並對大米、面包、面粉、食油、糖和能源等基本生活物資實行物價補貼。2010年,埃及人民議會通過新社會保障養老金法,規定養老金金額為最終工資的80%,並可根據物價進行調整。2011年初埃及政局變化後,政府宣布為600萬公務員加薪15%,退伍軍人和公私部門員工的退休金同比例增加。
科學
- 天文學
人類最早的太陽歷
古埃及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太陽歷。早在公元前4000年時,埃及人就已經把1年確定為365天,全年分成12個月,每月30天,餘下的5天作為節日之用;同時還把一年分為3季,即“泛濫季”“播種季”“收割季”,每季4個月。實際上,古埃及的這種歷法並不精確,因為1個天文年是365.25日,所以古埃及歷每隔4年便比天文歷落後1天。然而在古代世界,它卻是最佳的歷法。
在古王國時期,埃及人觀察到當尼羅河開始泛濫時,天狼星清晨正好出現埃及的地平線上,于是古埃及人將這一天定位一年的第一天。
建築中的天文學
古埃及建築與天文學密切相關。著名的金字塔就隱含了許多天文學知識。金字塔的四面正對著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胡夫大金字塔的北面有隧道,可以進入金字塔的中心部位,由那兒眺望北方夜空,北極星正好映入眼簾。哈夫拉金字塔王殿內南北方位有兩個通氣孔。北通氣孔指向當時獵戶星座的Zeta星。另外,獅身人面像在春分日和秋分日這兩天它的正面永遠都正對著太陽升起的地方,千萬年不變。
- 數學
古埃及人很早就採用了十進位記數法。在現存的萊因特紙草和莫斯科紙草上記載了不少埃及人的數學問題,雖然隻是片段,仍然可以表明當時古埃及人的數學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古埃及人依次用筆畫排列記數到9,然後用一個好像倒寫的“U“的符號代表10.但古埃及人寫111這個三位數時,每一數位都用一個特殊的符號表示,而不是像現今一樣將1重復寫三次。這說明埃及人當時還沒有完全掌握十位進位。
- 醫學
古埃及千年不腐的“木乃伊”聞名于世。古埃及人認為人的身體是靈魂的安息處,要想獲得永生,就必須把屍體儲存好。製作木乃伊在古埃及第一王朝之前就開始了。1991年,埃及科學家穆罕默德·塞閉特博士發現,古埃及人在製作木乃伊時使用了放射性物質。埃及國家博物館對古代法老和王後的木乃伊進行研究時,利用探測儀器證明,館內幾具古埃及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的木乃伊體內的充填物中均含有放射性物質,可以釋放出α,β,γ射線。由此可以確認古埃及人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經在運用放射性物質保護法老的木乃伊了。
旅遊資源
國家博物館
埃及博物館坐落在開羅市中心的解放廣場,1902年建成開館,是世界上最著名、規模最大的古埃及文物博物館。該館收藏了5000年前古埃及法老時代至公元六世紀的歷史文物25萬件,其中大多數展品年代超過3000年。博物館分為二層,展品按年代順序分別陳列在幾十間展室中。該館中的許多文物,如巨大的法老王石象、純金製作的宮廷御用珍品,大量的木乃伊、及重242磅的圖坦卡蒙純金面具和棺槨,其做工之精細令人贊嘆。
金字塔
埃及共發現金字塔96座,最大的是開羅郊區吉薩的三座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為自己修建的陵墓。大金字塔是第四王朝第二個國王胡夫的陵墓,建于公元前2690年左右,原高146.5米,因年久風化,頂端剝落10米,現高136.5米;底座每邊長230多米,三角面斜度51度,塔底面積5.29萬平方米;塔身由230萬塊石頭砌成,每塊石頭平均重2.5噸。據說,10萬人用了20年的時間才得以建成。該金字塔內部的通道對外開放,該通道設計精巧,計算精密,令人贊嘆。

第二座金字塔是胡夫的兒子哈夫拉國王的陵墓,建于公元前2650年,比前者低3米,但建築形式更加完美壯觀,塔前建有廟宇等附屬建築和著名的的獅身人面像。
獅身人面像的面部參照哈夫拉,身體為獅子,高22米,長57米,雕象的一個耳朵就有2米高。整個雕象除獅爪外,全部由一塊天然岩石雕成。由于石質疏松,且經歷了4000多年的歲月,整個雕象風化嚴重。另外面部嚴重破損,有人說是馬姆魯克把它當作靶子練習射擊所致,也有人說是18世紀拿破崙入侵埃及時炮擊留下的痕跡。
第三座金字塔屬胡夫的孫子門卡烏拉國王,建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當時正是第四王朝衰落時期,金字塔的建築也開始衰落。門卡烏拉金字塔的高度突然降低到66米,內部結構紛亂。
左塞爾陵墓
薩卡拉金字塔位于開羅南郊30公裏,尼羅河西河谷綠洲邊緣外的沙漠上,由多個金字塔組成。其中最著名的是階梯金字塔,為古埃及第三王朝國王左塞爾的陵墓,約建于公元前2700年。該金字塔是埃及現有金字塔中年代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用石塊修建的陵墓。該金字塔呈6層階梯塔狀,高約60米。在該金字塔附近還分布著許多貴族和大臣陵墓,其中大量的精美浮雕壁畫,栩栩如生的描繪了古代埃及人工作和生活的情景。另外,附近的神牛墓也非常有名。

古城堡
建于1176年,為阿尤布王朝國王薩拉丁為抵御十字軍的侵略保護開羅而建。城內建有穆罕默德·阿裏清真寺。

古城堡內有埃及軍事博物館,展示埃及各歷史時期軍隊的武器、裝備、服裝、著名戰例、工事和城堡的實物、仿製品、模型、圖畫等。
穆罕默德·阿裏清真寺建于1830年,伊歷1246年。整個建築具有奧斯曼帝國的建築風格。穆罕默德·阿裏(1769-1849),阿爾巴尼亞人,1805年成為埃及統治者。
巍峨的阿裏清真寺建在開羅以北的山頂上,禮拜殿呈正方形,上有高聳的圓頂為殿中心,四面環有四個半圓殿與正殿相應,還有四根高柱居其中。清真寺西側正中有一盥洗室,是供穆斯林禮拜時做小凈用的。盥洗室四面有四根鐵鏈環繞。清真寺正中盥洗室內,外牆壁是用雪花石瓷磚鑲嵌的,所以又被稱為雪花石清真寺。
汗.哈利裏
位于開羅市中心地帶(老城區),由分布在幾十條小街巷裏的幾千家個體小店組成,許多店鋪可追溯到公元14世紀。市場道路狹窄,街道兩旁擠滿了小店鋪,主要出售金銀首飾、銅盤、石雕、皮貨及其他埃及傳統手工藝品,素以店面古樸、貨物齊全深受外國遊客喜愛。

這塊地方原是法特梅三朝後裔的墓地,公元14世紀,當時埃及的統治者汗·哈利裏以法特梅是叛教者無權建墓地為由下令拆毀墓地,並出資在此建起一個市場,即汗·哈利裏市場。它已成為開羅古老文化和東方伊斯蘭色彩的一個象征,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
夏宮
即蒙塔扎宮,坐落在市東部,佔地155.4公頃,密林環繞,是一個獨具特色的花園。1952年前一直是皇室家族的消夏避暑地,現海濱向遊人和垂釣者開放。園內有法魯克國王行宮(現為埃及國賓館)。赫迪夫·阿拔斯二世在世紀之交所建的這座土耳其-翡冷翠式的建築物,是王室避暑地。王宮不對公眾開放,看其面板一定要註意頻頻出現的主題字母F。

據說一個報喜人告訴福阿德王,字母F將給他的家庭帶來好運,從此他和他的兒子法魯克給他們的子孫命名都以F開頭。1951年法魯克與娜瑞曼結婚,卻沒有變更她的名字,1952年1月他們的兒子誕生,他為他取名阿赫邁德·福阿德,字母F被放在第二位,6個月後法魯克被廢黜。
卡特巴城堡
前身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亞歷山大燈塔。燈塔建于公元前280年,塔高約135米,經數次地震,于1435年完全毀壞。1480年用其石塊在原址修築城堡,以國王卡特巴的名字命名。1966年改為埃及航海博物館,展出模型、壁畫、油畫等,介紹自一萬年前從草船開始的埃及造船和航海史。與開羅古城堡並稱為埃及兩大中世紀古城堡。

珍寶館
原為古代法特梅公主住宅,1986年改為穆罕默德·阿裏王朝珍寶館,展出王冠和珠寶首飾等。
尼羅河
尼羅河發源于衣索比亞高原,流經蒲隆地、盧安達、坦尚尼亞、烏幹達、肯亞、扎伊爾、蘇丹和埃及九國,全長6700公裏,是非洲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第一條最長的河流,可航行水道長約3000公裏。尼羅河有兩條上源河流,西源出自蒲隆地群山,經非洲最大的湖--維多利亞湖(南半球)北流,被稱為白尼羅河;東源出自衣索比亞高原的塔納湖,稱為青尼羅河。青、白尼羅河在蘇丹的喀土穆匯合,然後流入埃及。

”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尼羅河谷和三角洲是埃及文化的搖籃,也是世界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尼羅河在埃及境內長度為1530公裏,兩岸形成3-16公裏寬的河谷,到開羅後分成兩條支流,註入地中海。這兩條支流沖積形成尼羅河三角洲,面積2.4萬平方公裏,是埃及人口最稠密、最富饒的地區,人口佔全國總數的96%,可耕地佔全國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二。埃及水源幾乎全部來自尼羅河。根據尼羅河流域九國簽訂的協定,埃及享有河水的份額為每年555億立方米。
法老村
位于開羅市內尼羅河的一個小島上,佔地約200畝,是埃及首任駐華大使哈桑·拉賈布博士在發現失傳一千年的紙草造紙工藝後于1984年集資修建的。村內種植了大量的紙莎草,有以傳統方法製造紙草紙和繪製草紙畫的作坊。法老村內建有模擬法老時代的神廟、庄園、農戶等建築,有專人著古裝演示當時生產、家居及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景,展現幾千年前古埃及人的經濟和社會生活畫面。村中有著名的法老圖坦阿蒙墓的模型和金字塔建築方法的模型展示,還有照相館、餐廳和商店。

“自由”號遊艇
是21世紀初世界上仍能使用的最古老皇家遊艇,由英國造船公司1865年修建,艇長411英尺,寬42英尺,排水量3417噸,以燃煤蒸汽機為動力,航速16海裏。該艇原為埃及王室私用,1868年曾到歐洲接載歐洲國家元首來參加蘇伊士運河國際通航典禮,是第一艘從北面進入蘇伊士運河的船隻。1952年更名“自由號”,現為埃及海軍擁有,埃海軍以此展示其艦船維修保養水準。

盧克索
位于尼羅河上遊,距開羅670公裏。古埃及時代稱為TABE,是古埃及帝國首都底比斯的一部分。公元前1570年左右,底比斯人趕走了西克索人(HIKUSOS),以此為中心重新統一了埃及,建立了一個更加強大的帝國,領土南接蘇丹,北達敘利亞。這個帝國維持了1500多年,在此建造了眾多宏偉壯觀的神殿及王家陵墓,因此成為古埃及遺跡的寶庫,是探訪埃及古文明不可不到的地方。主要參觀景點有:

在亞歷山大城市中心的考古遺址中,發現了一座羅馬歌劇院(用于音樂表演的劇院)和一套大型的3世紀羅馬浴室。托勒密時代的街道和商店逐步發掘出土,石柱和拱門露出地面。遺址使人認識到古代城市所覆蓋的範圍--若全部發掘,現代城市隻好拆除了。
蘇伊士運河
位于埃及東北部,扼歐、亞、非三洲交通要沖,溝通紅海和地中海、大西洋和印度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和經濟意義。1859-1869年由法國人投資開挖,埃及有10萬民工因此喪生。後英國收買了運河公司40%的股票,英法共同掌握運河經營權,掠走巨額收益。1956年,埃納賽爾總統宣布運河國有化,隨即爆發了英、法、以三國侵埃戰爭。1967-1975年因阿以戰爭,運河封閉停航達8年之久。1976-1985年,埃政府耗資約20億美元進行大規模運河擴建工程,使運河的通航能力顯著增加。擴建後運河長度為195公裏,最大寬度為365米,水深11米以下為160~190米,最大吃水深度16米,能通過28萬噸的滿載油輪。通過蘇伊士運河的船隻日平均約60艘,運河年收入近20億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