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花
概況
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個國家確立了自己的國花,中國是唯一尚未確立國花的大國。 由于沒有國花,在2001年的APEC會議上,新聞報道出現了“以中國國花牡丹為背景”的笑話;1999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上,國花的空缺,更成為悠悠古國的世紀遺憾。

國花的評選必須具備四個條件:一是分布要廣泛;二是面板要漂亮;三是要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四是要具備一定的經濟價值。
國花評選歷經20年,始終未有結果,有人叫好,有人反對,有人質疑。最近,中國林學會再次著手組織評選國花,並已呈報給全國人大審議。此番逐鹿,波瀾再起。
全世界約有花卉3萬種,原產于我國的花卉就有1萬—2萬種。世界許多國家特別是歐洲國家為此贊譽“沒有中國的花卉,便不成花園”。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個國家確立了自己的國花,中國是惟一尚未確立國花的大國。
牡丹是富貴的象征
歷史沿革
1
其實,中國花文化情結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人欣賞花,不僅欣賞花的顏色、姿容,更欣賞花中所蘊含著的人格寓意、精神力量。陶淵明之“採菊東籬”、林靖和之“疏影橫斜”、周敦頤之“出污泥而不染”、孔夫子之“蘭當為王者香”、蘇東坡之“隻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中國繪畫的一大半兒就是畫花卉。有的人窮其一生,就是為了把一種或幾種花畫好。畫好一種花是不容易的。中國有多少以花命名的女人?中國有多少花被女子用做名字?這在外國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
我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開始栽培牡丹,在唐代,素有國色天香之稱的牡丹契合了當時社會的審美心理,被譽為萬花之王。“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三條九陌花時節,萬戶千車看牡丹”,從這些詩句中,我們仿佛還可依稀看到唐人對牡丹無以復加的痴情和偏愛。到了清朝,慈禧一句懿旨,將牡丹正式定為國花。而在文學藝術史上,梅詩、梅畫數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種花卉都望塵莫及。1915年版《辭海》載:“我國向以牡丹為國花”。1929年,梅花曾被國民政府確定為國花。從花的角度,可以解讀一部中國歷史,一部中國文化史。
于是,有網友將評選國花的理由歸納為:中國悠久的花文化及其對國人有著深刻的精神影響;國花的評選體現了對生物多樣性的重視;國際交流的不斷擴大需要通過一種媒介來表達友好的意願;助于帶動中國花卉產業的發展。
我們要有自己的國花,以此作為國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征。當海外遊子看到中國的梅花、牡丹之時自然會涌起一種奮發自強的自豪感;當外國友人看到中國國花時,他會說China.
2
1903年,清朝赦定牡丹為國花;1915年版《辭海》載:“我國向以牡丹為國花”;1929年,前國民政府將梅花定為國花.“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牡丹的國色天香從古至今,一直被人們頌贊不已。牡丹的栽培歷史早在魏晉南北朝時就已有記載,到了唐宋,牡丹的栽培技術己有很大的發展。在唐朝,牡丹更是艷壓群芳,被譽為“花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這裏的長安花,就是牡丹。明朝遷都北京,在極樂寺內遍植牡丹。清朝時有一位親王到極樂寺觀賞牡丹,題匾曰:“國花寺”,可見遠在清朝,牡丹就已戴上國花的桂冠。牡丹,以其雍容華貴、富麗端庄的獨特魅力,自古以來,便被尊為“國色天香”、“花中之王”,成為中國的“國花”。
牡丹初無名,混稱芍葯。直到秦漢時始從芍葯中分出。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代開始繁榮起來,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歷史。牡丹有“富貴花”“百兩金”之稱。寓意為“吉祥之物”“幸福之花”。牡丹也最具有時代精神和民族文化特色,象征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興旺發達,繁榮昌盛,人民幸福生活的現實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 目前我國許多地方都已形成牡丹種植產業,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提高了農民收入。第七屆牡丹觀賞節在巢湖市召開時,巢湖市市長夏望平就指出:“它(牡丹觀賞節)的宗旨在于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科技唱戲。”
為什麽對于哪種花能夠入選國花大家如此緊張?有業內人士分析,除了對于花、花文化的熱愛,還有其他利益的考慮。一旦一種花得到“國花”的尊貴稱號,它以及相關的文化、產業、行業協會的發展將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經濟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空缺分析
1
20多年來,為什麽始終沒有評選出國花?
據中國林學會透露,國花的評選必須具備四個條件:一是分布要廣泛;二是面板要漂亮;三是要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四是要具備一定的經濟價值。
馬上有學者提出質疑:“分布要廣泛”的要求就不妥,看似合理然而卻太主觀,因為大家喜歡的未必就是分布最廣泛的物種,大熊貓分布並不廣泛,但它卻是人人喜愛的國寶。同樣的理由,“面板漂亮”也不宜作為硬性規定,因為“漂亮”與否並沒有統一的標準,以中國地域之廣,人口構成之復雜,各民族傳統之差異,這樣的要求尤其顯得意義不大;無論“國樹”、甚至是“世界樹”,都隻是樹而已,不會有太多內涵,“青松傲雪表風骨”之類的隻是文學語言,不足為據。何況,傳統文化的內涵博大精深,如講“中庸之道”的儒學是一種文化,而反中庸的法學也是文化的一種,靠幾種花鳥魚蟲怎能代表得了?
誠然,中國地域遼闊,花文化的積淀異常深厚,一國一花難以代表整個國家的自然、植物、人文情況。
據了解,以往我國國花評選,牡丹、梅花各有眾多呼聲。陳俊愉教授是中國大陸最早倡導評選國花的專家,早在1982年就提出了以梅花為國花的建議。後來他又提出了“一國兩花”(牡丹、梅花)的構想,在國內外引起了很大反響。
許多專家認為一國兩花較為合適,梅花可以代表長江流域,牡丹可以代表黃河流域的花卉,一喬木一灌木,一個象征精神文明,體現中國人艱苦奮鬥、不屈不撓的品格,一個象征物質文明,體現國泰民安、富裕祥和。同尊梅花和牡丹為國花,可激勵各族人民和海內外炎黃子孫繼續自強不息,為實現牡丹象征的幸福和繁榮而努力。1994年,中國曾舉行過盛大的國花評選,報選牡丹為國花,蘭、荷、菊、梅為“四季名花”,但全國人大認為各方分歧太大而沒有作出決議,最後不了了之,真可謂眾口難調。
畢竟評選國花是一件十分嚴肅的事,寧可慎重從事,不能草率決定,否則將會造成千古遺憾。
相比較而言,那些領土幅員不大、歷史短淺、文化單一、民族結構不復雜的國家,很容易評選出自己的國花,如澳大利亞的金合歡、荷蘭的鬱金香、法國的香根鳶尾花、德國的矢車菊、泰國的睡蓮……人不多,意見容易統一,也容易照顧得周全,容易歸攏出一個大伙兒都接受認可的結論: 中國的花魁不好評。
2
牡丹和梅花,彼此還有一種文化意味上的分別。牡丹是大眾化的,是普通大眾欣賞品位的代表。相對于牡丹的群體欣賞口味,觀賞梅花更多是一種個體的審美體驗,因為它歷來被更為敏感的知識分子所把持。無疑,梅花及其象征的精神,是由歷代知識分子總結賦予的。時乖命蹇的時候,他們以梅花自我期許,並且把梅花人格化,甚至“梅妻鶴子”。普通大眾在勤苦勞作之餘,可憐而有限的感官之娛,必然指向色彩濃烈喜慶的東西比如牡丹,而審美意義上的梅花之“瘦”,卻可能無法激起甚至無暇激起他們內心的共鳴。(選自李方《國花中的牡丹梅花之爭》)
如今,中國尚未決定現代意義的國花,是將分布在黃河流域的牡丹作為國花,抑或將分布在長江流域的梅花作為國花,中國有關方面為此猶豫不決。牡丹象征著雍容華貴,與目前國家經濟現狀和政府所宣傳的“節儉”不甚相符;梅花象征著堅忍內斂,與開放性的國家政策稍有出入。國花無法確定的背後似乎是上述理念沖突在起作用。
全民評花
為什麽評選國花一定要全國人大來定奪?
評選國花這種事,不會發生在戰亂動蕩的年代,也不會發生在飢餓荒寒的歲月,評選國花,是盛世之舉,說明中國社會已經走向國泰民安了。
但像國花的評選一定要上報給全國人大嗎?照此類推,今後凡是“國”字型大小的評選,比如國酒、國宴、國竹、國果、國草……都要報全國人大來定奪,全國人大豈不成了行業評選委員會了?而且,國花顯然是不能跟國旗、國徽、國歌相提並論的,因為後者是一個主權國家的象征,而國花等不具備這種象征性。
全國人大這個最高權力機關是代表全國人民行使國家權力,它的職權是立法、監督、任命和罷免等等,像國花的評選顯然不在它的職權範圍之內。
既然是“國”字型大小評選,就應該切實體現盡可能多數的國民意趣,具體哪些動植物品種可以榮獲“國”字型大小的光環,不應該由有關機構或專家先定標準,隻能由國民通過合適的方式決定,因為這類評選並不具有什麽科研的效用。這種評選也不應該服從于經濟或其他什麽目的,如旅遊業發展等———這還不同于前些時候評選“中華十大名山”,十大名山的評選確實還負有“提升中國山地資源整體形象”之責,那時適當為旅遊業考慮一些還情有可原。國樹國鳥國花和十大名山具備的附加值並不相同。

中國社科院的陶慶梅博士認為,國花具有國家名片的象征意義,評定標準的製定是一件牽動方方面面關系和利益、直接影響評選程式和結果公正的大事,不能不由分說就剝奪公眾在製定評選標準上的話語權、投票權,隨隨便便就授予中國林學會。
評選國花問題上,最要緊的是要有一套公開、公正的程式和標準,同時,必須要有全國公眾的廣泛參與。試想,如果還像1986年那樣,根本沒有引起公眾的參與熱情,十多億公民隻投來可憐的15萬選票,卻要將這樣缺乏廣泛參與性的評選結果作為全國公認的“國×”介紹給全世界,這樣的評選活動到底是在凝聚還是在瓦解公眾的愛國熱情?
陳俊愉教授也曾表示:“各國憲法都隻對國旗、國徽作了規定,沒有哪一個國家將國花列入憲法,可見,國花應當是民眾性的,國花的評選也應當廣泛征求民眾的意見。”
因此,評選國花固然庄重,但無論政治或是經濟的意義都有限得很,也不宜搞成政治活動,應以平常心待之,標準的確定及最後的定局還是應該尊重百姓的意見。
北京語言大學《中國文化研究》2016年夏之卷發表程傑《中國國花:歷史選擇與現實借鏡》一文,全文25000字,對我國明清以來牡丹、梅花先後被稱作國花的歷史進行了梳細的考述,主張兩花並為國花。
評選紛爭
1986年11月20日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園林學會、《園林》雜志編輯部、上海電視台“生活之友”欄目聯合主辦的“中國傳統十大名花評選”,結果依次是梅花、牡丹、菊花、蘭花等。由于這次中國名花評選活動,組成了以陳俊愉教授為首的114位專家的評審會,是全國性的評選,又由于結果是1987年得出的,所以往往稱為“1987年的中國十大名花評選活動”。
但是也有人質疑稱:評選國花問題上,最要緊的是要有一套公開、公正的程式和標準,同時,必須要有全國公眾的廣泛參與。試想,如果還像1986年那樣,根本沒有引起公眾的參與熱情,十多億公民隻投來可憐的15萬選票,卻要將這樣缺乏廣泛參與性的評選結果作為全國公認的“國×”介紹給全世界,這樣的評選活動到底是在凝聚還是在瓦解公眾的愛國熱情?
還有報道稱:根據1994年全國人大八屆二次會議第0440號“關于盡快評定我國國花的建議”議案,批轉農業部辦理,責成中國花卉協會負責具體組織。同年3月,成立了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慕華任名譽組長、何康任組長的國花評選領導小組,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國花評選活動,經專家小組討論確定了我國國花評選條件為:
(1)栽培歷史悠久,適應性強,在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影響,在國際上居領先地位。
(2)花姿、花色等特徵能反映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性格特征。
(3)用途廣泛,為廣大人民民眾喜聞樂見,具有較高的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
自中國花協有組織有領導地在全國各地開展了國花大討論以來,《中國花卉報》陸續刊登了許多著名人士及廣大民眾對推選國花展開了熱烈討論的訊息。據《中國花卉報》刊載,已提名作為中國國花候選花的種類有:梅花、牡丹、菊花、蘭花、月季、杜鵑花、山茶花、荷花、桂花、中國水仙花、石榴、臘梅、迎春、桃花、映山紅、君子蘭、萱草、金花茶、金邊瑞香、紫薇、梔子花、珙桐(鴿子樹)、一串紅與英蓉花等數十種之多。經過近十個月討論,已經圓滿完成任務。
根據31個省區市(包括深圳特區)上報結果,贊成一國—花(牡丹)的有l8個省,佔58.06%。贊成一國四花(牡丹、梅花、菊花、荷花)的有11個省,佔35.48%。有2個省提出新的四花方案,即以蘭花換荷花,佔6.45%。全國國花評選領導小組經過認真研究,一致同意“牡丹”為我國的國花。其他呼聲較高的蘭花(春)、荷花(夏)、菊花(秋)、梅花(冬)為中國四季名花。如此,蘭(春)、荷(夏)、菊(秋)、梅(冬)四季分作韶華主,總領群芳是牡丹。國花與四季名花形成眾星捧月的態勢,豈不更能反映我中華民族繁榮昌盛、清廉堅貞、高尚的精神。上述評選結果及詳細情況,按程式由農業部上報到全國人大常委會,以期在1995年的人大會議上審定頒布。訊息透露出來後,引起陳俊愉院士等人的強烈憤慨,立即召開新聞發布會堅決反對確定牡丹為國花,結果,全國人大以“分歧太大”為由擱置了牡丹為國花的決定。至此,民眾性的國花評選活動暫告一段落。
在1994年的這次評選中,中國牡丹兩大基地——河南洛陽市、山東菏澤市及中國花協牡丹、芍葯分會聯合了全國以牡丹為市花或生產、研究牡丹的十多個省市代表成立了全國牡丹爭評國花辦公室。洛陽成立了市長親自掛帥的“領導小組”,再加上北京、陝西省西安市、山東省菏澤地區等的加盟,聯合成立了“全國牡丹爭評國花辦公室”,四方“遊說”,力捧牡丹為國花。
近些年來,河南洛陽、山東菏澤、四川彭州、江蘇常熟四地以牡丹為代言的城市,為支持牡丹成為國花,特意成立了“中國牡丹行”旅遊合作聯盟,發布的首推牡丹為國花的共同宣言。
抗告
不久前,一位名叫楊仕智的先生在《人民日報》撰寫《國花、國樹和國鳥非評不可?》一文,對評選提出抗告,並認為“倒是有好多比評國花、國樹和國鳥更重要的事情等著我們去做”、許多事“比搞什麽評無多大實際意義的國花、國樹、國鳥要重要得多”。
“自然界的物種是平等的,我們人類沒必要把它們分等級。不管選定的國樹、國鳥、國花是哪種,必定會使一大批的國民不悅,特別是知識分子,因為他們心中的偶像落選了,他們那難以改變的思想感情受傷害了。如果為了追求美或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而進行評選國樹、國鳥、國花,那我們在評定國樹、國鳥、國花後,還要評國魚、國蟲、國禽、國獸……永遠都沒完沒了。”一位學者在新華網上如此評說。
沒有國花,于國家主權無礙,于民族精神無礙,于國勢前程無礙。
相反,幾乎任何一項評選後面都有巨大的經濟利益的驅動,各地和各行業協會如此興師動眾地爭搶“國”字型大小,也是考慮到“國”字型大小會給行業和地方的經濟和名氣帶來難以估算的價值和影響。
20世紀80年代的兩次評選,一次是梅花奪魁,牡丹居亞,另一次則是牡丹稱王,梅花位次。在1994年的評選中,兩者的競爭更達到了白熱化階段,甚至由花與花的競爭演化為了省與省、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競爭。河南洛陽成立了市長親自掛帥的“牡丹爭國花領導小組”,再加上北京、陝西省西安市、山東省菏澤地區等的加盟,聯合成立了“全國牡丹爭評國花辦公室”,四方“遊說”,力捧牡丹為國花。最後專家確定下的兩個候選方案是一國一花(牡丹)和一國四花(牡丹、荷花、菊花、梅花)。而評選小組組織了31個省、市、自治區進行投票,結果牡丹以18票獲勝。
一場普通的國花評選,卻差點成了一場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八仙競技,其中的問題在事隔近10年之後的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反思。
中國國花評選研討會
2005年9月20日,中國園藝學會、北京園林學會和上海風景園林學會聯合在北京召開了“中國國花評選研討會”。大部分代表支持選牡丹、梅花為我國的“雙國花”。但也有不同意見,推崇“一國一花”。
2005年秋季,中國花會協會在成都召開的會議上建議牡丹為國花,並上報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希望在2006年的全國兩會上定牡丹為國花。反對牡丹的一些專家、學者的強烈質疑。陳院士更是在2006年1月不斷向中央、全國人大、國務院的領導寫信,闡述一國兩花的主張,並在供中央領導傳閱的內參上發表相關的文章。
地區國花
亞洲
中國--牡丹 梅花

中國台灣--梅花
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紫荊花
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蓮花
朝鮮--迎紅杜鵑(金達萊)
日本--櫻花
韓國--木槿
寮國--雞蛋花
緬甸--龍船花
泰國--素馨、睡蓮
馬來西亞--扶桑
印度尼西亞--毛茉莉
新加坡--萬帶蘭
菲律賓--毛茉莉
印度--荷花、菩提樹
尼泊爾--杜鵑花
不丹--藍花綠絨蒿
孟加拉--睡蓮
斯裏蘭卡--睡蓮
阿富汗--鬱金香
巴基斯坦--素馨
伊朗--大馬士革月季
阿拉伯聯合酋長--孔雀、百日草
葉門--咖啡
敘利亞--月季
以色列國--銀蓮花、油橄欖
土耳其--鬱金香
歐洲
挪威--歐石楠

瑞典--歐洲白蠟
芬蘭--鈴蘭
丹麥--冬青
冰島--三色堇
俄羅斯--向日葵
波蘭--三色堇
捷克--椴樹
德國--矢車菊

塞爾維亞--桃花
克羅埃西亞--天竺葵
馬其頓--矢車菊
匈牙利--鬱金香
羅馬尼亞--狗薔薇
保加利亞--玫瑰、突厥薔薇
英國--玫瑰

愛爾蘭--白車軸草
法國--鳶尾
荷蘭--鬱金香
比利時--虞美人、杜鵑花
盧森堡--月季
摩納哥--石竹
西班牙--石榴花
葡萄牙--雁來紅、薰衣草
瑞士--火絨草
奧地利--火絨草
義大利--雛菊、月季
聖馬利諾--仙客來
馬爾他--矢車菊
希臘--油橄欖、老鼠
北美洲
加拿大--糖槭

美國--玫瑰
墨西哥--大麗花、仙人掌
瓜地馬拉--爪哇木棉
薩爾瓦多--絲蘭
宏都拉斯--香石竹

尼加拉瓜--百合(姜黃色)
哥斯大黎加--卡特蘭
古巴--姜花、百合
牙買加--愈瘡木
海地--刺葵
多米尼加共和國--桃花心木
南美洲
哥倫比亞--卡特蘭、咖啡

厄瓜多--白蘭花
秘魯--金雞納樹、向日葵
玻利維亞--向日葵
巴西--卡特蘭、毛蟹爪蓮
智利--野百合
阿根延--賽波花
烏拉圭--商陸、山楂
大洋洲

紐西蘭--桫欏、四翅槐
斐濟--扶桑
非洲
埃及--睡蓮

利比亞--石榴
突尼西亞--素馨
摩洛哥--月季、香石竹
塞內加爾--猴面包樹
賴比瑞亞--胡椒
迦納--海棗
蘇丹--扶桑
坦尚尼亞--丁香、月季
加彭--火焰樹
尚比亞--葉子花
馬達加斯加--鳳凰木、旅人蕉
塞席爾--鳳尾蘭
辛巴威--嘉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