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族簡介
回鶻(拼音:huí hú;外文:Uighur)又作回紇。分布于中亞、蒙古、甘肅、新疆之間。其全盛時期為八至九世紀,以外蒙古之鄂爾坤(Orkhon)河畔為據點,而進入中亞。該族最初為鐵勒之一部,在突厥汗國統治之下,至隋代時獨立,後隸屬于唐。其後該族分裂為三:一為猖獗于宋、遼、金時代之甘州回鶻與沙洲回鶻,二為西州回鶻(居高昌之地,即吐魯番),虔信摩尼教與佛教,而最為強大的一支西遷至七河流域,聯合葛邏祿等其他突厥語民族建立了威震中亞的喀喇汗王朝。

西元八世紀頃,西州回鶻使用起源于粟特(Soghd)文字之回鶻文字,且以此文字書寫佛典,現存經典有<金光明經>、<法華經普門品><彌勒下生經>、<尊勝陀羅尼經>、<天地八陽神咒經>等,由上述經典之跋文可知,彼等多重譯自藏文、吐蕃文、漢文等。[宋史列傳第二四九]
隋唐時期,回鶻部落聯盟為突厥汗國的重要構成部分。公元605年(隋大業元年),回鶻聯合僕骨等部族起來反抗阿史那部族,並逐漸強大起來。公元646年(唐貞觀二十年),回鶻配合唐軍攻滅了薛延陀政權,首領吐迷度自稱可汗,接受唐朝的管轄,唐在其地分置六府、七州。公元744年(天寶三年),回鶻首領骨力裴羅自立為可汗,建立回鶻政權。這時回鶻控製的地區,東起今額爾古納河,西至今伊犁河流域,勢力日益強盛。
公元840年回鶻政權被黠戛斯推翻後,大部分回鶻人向西遷徙。一支遷到蔥嶺以西,一支遷到河西走廊,一支遷到西州(今新疆吐魯番)。西州回鶻又向西發展,以高昌(今新疆吐魯番)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鶻政權。西州回鶻後來改稱為"畏兀兒",也就是今天維吾爾族的先人。
突厥、回鶻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突厥創造了自己的文字,使用動物名稱作符號以計算年份。唐代以前,大漠南北的蒙古高原大半屬于突厥語世界。突厥和回鶻草原貴族都力圖加強對內蒙古東部地區契丹人、室韋——達怛人的統治,在契丹、室韋駐有官員。後突厥還似乎曾向興安嶺一帶移民。突厥、回鶻勢力進入內蒙古東部地區,便向室韋——達怛等族開啟了通向大漠南北的門戶。突厥和回鶻對室韋——達怛人的經濟文化都有影響。
回紇汗國助唐平定安史之亂、抵御吐蕃對西域的進攻,和唐王朝保持著相當密切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往來,促進了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回鶻歷史
背景
公元552年突厥汗國建立,不久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大汗統治蒙古草原,副汗統治中心似在中亞的伊塞克湖(熱湖)附近。在突厥汗國的東部發現的碑銘稱其人民為“蘭突厥”(Kök Türk )。按照中國和中亞流行的一種觀念,大小宇宙依方位分為四等分(Quadranten),人們給每一等分安上一種顏色或一種獸名。“蘭”是“東方”的象征。所以我們可以認為“蘭”應指汗國的東半部,而西半部應稱之為 aq“白色的”。

早在6世紀末,西突厥的勢力已達到今伊朗東北部的呼羅珊(Khorasan)。他們與當地伊蘭人的人口比值我們不清楚。此時突厥似仍為遊牧、半遊牧民,隻在各綠洲派駐有收稅的官員。在此期間,西突厥人自然接觸了許多伊蘭文化成分,例如他們的文字和各種宗教:祆教(拜火教)、摩尼教、佛教以及景教(即基督教在亞洲的一派)。
蒙古草原上的東突厥汗國的統治持續到8世紀中期,之後為同為突厥族的回紇(回鶻)取代。遊牧在蒙古草原北部的回鶻人在630年左右,其統治者中似已有人傾向于佛教,這從當時其部族首領的名字叫“菩薩”可看出。回鶻汗國與中國的關系比前一時期密切的多,所以我們在其文化中可以見到較強漢文化的影響。762年他們又出兵幫助唐朝皇帝平定安(祿山)、史(思明)之亂,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可能就在這期間,他們接觸了粟特人摩尼教僧侶並在其影響下接受了摩尼教並尊之為國教。
立國前
回紇的前身敕勒是最早在西元前三世紀為分布于貝加爾湖以南的部落聯合體。該部落群有狄歷、敕勒、鐵勒、丁零等名稱,都是相同發音的音譯。由于使用一種“車輪高大,輻數至多”的大車,又被稱為高車。這些部落共有袁紇、薛延陀、契苾等十五部。
北魏時,東鐵勒袁紇遊牧于伊犁河、鄂爾渾河和色楞格河流域,且為突厥汗國的統治之下。隋朝稱韋紇,隋大業元年,袁紇部因反抗突厥的壓迫,與僕固、同羅、拔野古等成立聯盟,總稱回紇。
立國
唐天寶三年(西元744年),以骨力裴羅為領袖的回紇聯盟在唐朝大軍的配合下,推翻了突厥汗國,並建立起漠北回紇汗國,王庭(牙帳)設于鄂爾渾河流域,居民仍以遊牧為主。唐朝時,回紇取“迅捷如鶻然”的意思,改作回鶻。
強盛
立國後,回紇因歷史的關系與唐朝的關系一直很好,不像其他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大都要對農業國進行騷擾與掠奪。回紇曾幫助唐平定安史之亂。版圖最大時疆域東接室韋,西至金山(今阿爾泰山),南跨大漠。
滅國
回紇後因長期統治無道,于846年被所屬部黠戛斯打敗,回鶻部分西遷,部分南下。南下的幾十萬回鶻人與唐朝發生沖突,被唐軍打敗、俘獲。
分布遷徙
南遷

841年,回鶻烏介特勤率領靠近回鶻牙帳的十三部落南遷,到唐朝邊塞的錯子山(今內蒙古杭錦後旗烏加河北三百裏)自立為可汗。《舊唐書》“有近可汗牙十三部,以特勤烏介為可汗,南來歸漢”。回鶻在南下過程中,奪得太和公主,並且以太和公主為質,遊牧于天德軍城一帶。唐朝向回鶻賑災,並且允許回鶻暫時在大同川遊牧,許諾冊封烏介為可汗。同時,唐朝派人招撫回鶻南下各部,並且勸各部不要各自為戰,要聽從烏介可汗的領導。
烏介可汗無力復國,想停留在唐朝邊疆,並提出要求借天德軍城遊牧和借兵復國,並且要求唐朝交出已經招撫的回鶻其他部落,唐朝希望回鶻靠自己的力量復國,並且認為中原自古以來就有招撫南下歸附的部落的傳統,拒絕了烏介可汗的要求。烏介久居唐朝邊境,對唐朝沒有滿足要求而不滿,于是攻擊唐朝邊境。843年,烏介可汗部眾被破,烏介可汗逃到室韋,846年烏介可汗被殺。南下烏介十三部大部分被唐朝招撫,融入唐朝。
南下的回鶻還有溫沒斯諸部。842年,溫沒斯諸部歸附唐朝,接受唐朝官爵。除此之外,還有其他零散的回鶻部落南下歸唐。
回鶻南遷部落27部,加上零散的部眾,人數有30萬人多。
依附轄戛斯
有部分回鶻部落留在回鶻原地,依附佔領鄂爾渾河流域的轄戛斯。其中以引轄戛斯滅回鶻的回鶻宰相句鹿莫賀一部為主,留在回鶻原地遊牧。848年,轄戛斯破室韋,部分在室韋遊牧的回鶻部落被被收歸回鶻故地。
西遷
西遷也是回鶻遷徙的重要方向。回鶻汗國滅亡以後,龐特勤為首的回鶻十五部西遷。
分三路西遷:一遷吐魯番盆地,稱高昌回鶻或西州回鶻。西州回鶻公元9世紀西遷 回鶻之一支。亦稱高昌回鶻、北庭回鶻、和州回鶻。其所轄東抵哈密、西至庫 車、南達于闐、北越天山。首府位于高昌(今新疆吐魯番東)。國王稱阿薩蘭汗,意為獅子王 (後改稱亦都護)。冬住高昌,夏居北庭(今新疆吉木薩爾破城子)。主要從事農業,種植五谷 、棉花、瓜果(以葡萄為最)等作物。兼營畜牧。灌溉獨具特色,以坎爾井聞名。實行封建農奴製,間有租佃製。信奉佛教,兼事摩尼教和祆教。文字使用回鶻文,善歌舞,精于木刻印書術與壁畫藝術。10至11世紀,與五代、北宋關系密切。12世紀初隸屬西遼。13世紀初歸附蒙 古。14世紀20年代起,地屬察合台汗國。17世紀後期被準噶爾部佔領。18世紀中葉歸清政府 管轄。
一遷蔥嶺西楚河、七河流域一帶,該部回鶻和當地其他突厥語民族組成喀喇汗王朝、又稱為蔥嶺西回鶻、阿薩蘭回鶻,極盛時所轄東起庫車,西至鹹海,南臨阿姆河,北抵巴爾喀什湖的廣大地區。實行雙汗中央集權製,首府位于八剌沙袞,副可汗駐守怛羅斯,後遷至喀什噶爾,正可汗亦稱阿薩蘭汗,阿爾斯蘭汗,副可汗稱博格拉汗。10世紀中葉開始信奉伊斯蘭教。居民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與遊牧業,喀喇汗王朝的自然條件比高昌回鶻要好一點,因此灌溉農業十分發達,冶鐵、鍛造、紡織、製革、繪畫等手工業興盛。文學藝術繁榮,誕生了《突厥語大辭典》、《福樂智慧》等名篇。1212年被西部新興的花剌子模王朝滅亡。
一遷河西走廊,稱河西回鶻、甘州回鶻,後來成為河西地方的土著,就是現在的裕固族。其中前兩支定居新疆的回紇與遷入的察合台人融合後,今天稱作維吾爾族。
當草原回鶻汗國于9世紀中期被黠戛斯(今柯爾克孜族之先人)滅亡後,他們分三支西遷 :
1) 一部分回鶻人到了中國北部,並逐漸融入那裏的人民。
2) 一部分在今甘肅省的甘州站住了腳跟, 在那裏建立了一個小王國——甘州回鶻王國。在其存在期中與其它民族如漢族人、西夏人、契丹人、塞人、藏人及其它突厥民族如拔野古(Bayirqu )等雜處一地。回鶻人在中國的封建時期到社會主義時期都是對外族文化開放的。在一度屬于甘州回鶻王國的沙州(敦煌)發現有許多回鶻文寫本。另外,在敦煌等地的壁畫上,在家人穿的衣飾也見于吐魯番寫有回鶻文題詞的壁畫上,這說明在敦煌和吐魯番之間,曾有過密切的往來關系。

3) 另一部分回鶻人在其出自統治部落葯羅哥(Yaghlaghar)的一王子的率領下來到了吐魯番綠洲,建立了高昌回鶻王國。高昌回鶻王國存在四、五百年之久並接受和發展了城市和農業文化,並在摩尼教、佛教背景下創造了光輝的回鶻文明,直到蒙古時期當來自西南方之伊斯蘭教在當地佔有優勢為止。除吐魯番外,在天山北面的別失巴裏(Bishbaliq ——意為‘五城’,漢文稱北庭)作為國王的夏駐地也屬于高昌回鶻王國。其東面的哈密(Qamil>Qomul)綠洲及西面的曲先(Küsh?n,Kucha)也在一個時期屬于高昌王國。回鶻人在吐魯番這個重要綠洲遇到了很古老的文化。這裏的早先居民可能為主要操印歐語的“吐火羅人”。另外,漢文史籍從四、五世紀起常提到吐魯番附近有好戰的高車等突厥部眾。他們隻是按四季季節利用附近的牧地,他們中是否有一部分已定居于綠洲則不得而知。總之,上面已說過,回鶻人可能並不是第一批定居于高昌的突厥人,因為在當地發現的寫本中可確立至少兩種不同的突厥方言。少數寫本出自8世紀,即回鶻汗國尚統治蒙古草原時。所以這部分寫本應為其它突厥部人留下的。下面的情況也使我們認為吐魯番地區住有多種突厥部落的人:在當地壁畫上畫有許多男女突厥貴人,我們可以看到有不少于7種不同的服飾和10種不同的頭飾。這種情況似不是因個人愛好所致,而是代表不同的部族(這裏可能有時間因素在內)。所以不同的服飾也表明高昌地區住有多種突厥部族。在吐魯番地區尚發現兩個幾乎相同的帶有回鶻文突騎施汗(Turgish xan)字樣的銅幣(一個見于 U II ,頁95,另一個見于黃文弼,1958,圖103)。最後還要提到一文獻( M III,頁33-35)中說,賜予高昌一新王 以拔悉密(Bashmil)王的“亦都護”(Iduq-qut)稱號。所以我們認為在前回鶻時代在吐魯番綠洲似住有突騎施人和拔悉密人。此外,根據當地出土的用婆羅米字母書寫的寫本來看,在吐魯番地區尚住有古代車師/姑師人(操所謂甲種“吐火羅”語)、漢族人、粟特人、塞人以及一些敘利亞人(多為景教僧侶)和西夏人,之後藏人和蒙古人也來到了這裏。
回鶻人在九世紀中期遷居這裏後,在高昌古代居民的影響下逐漸轉入定居的農耕生活,並在他們的信仰影響下,逐漸舍棄了摩尼教而皈依了佛教。此外,在吐魯番的布拉依克(Bulayiq)(即新中國的葡萄溝)地區德國考古隊曾發現景教遺址和許多多種語言的景教文獻。那裏應為有景教徒的居住地,他們在回鶻人中從事傳布景教的活動。
政治介紹
回紇從唐貞觀二十年助唐滅漠北的薛延陀後,唐朝即以回紇的住地置瀚海都督府,封回紇首領吐迷度為瀚海都督府的都督,唐朝又在回紇地區修築交通大道,設驛站,抽賦稅。不但如此,瀚海都督府的府下置州,州設刺史,其下又有長史、司馬等官製,同樣用回紇本民族的首領來擔任,“其都督、刺史,給玄黃魚符,黃金為文”。
那麽,當時回紇地區和唐朝中央是不是一個國家以內地方和中央的關系呢?我們的論斷是肯定的。但具有它的特殊形式,即中國歷史上從唐朝才正式開始的中原王期對邊疆地區的一種統治方式——“羈縻府州”製度。這種製度在當時稱為都護府、都督府。即在征服邊疆地區以後,不採取直接統治的方式,而是任用其本族中的上層自治其地方。施地間接的統治。
正因為回紇從唐貞觀二十年(646年)以後和唐朝關系是一個國家內部邊疆羈縻府州和中央王朝的關系,而又不同于一般地方和中央的關系。所以直到唐天寶三年(744年)回紇的首領骨力裴羅在唐朝大力支援下統一了漠北和天山北部建立其地方封建政權後。仍遣使到唐朝“上狀”,表現其邊疆羈縻府州和中央王朝的隸屬。但是,從唐天寶三年至開成五年(744~840年)回紇遊牧封建政權建立一百年左右中,回紇和唐朝中央仍有一些齟齬:如回紇牟羽可汗(759~780年骨力裴羅後第三代可汗)在其末年乘唐朝安史之亂(755~763年)後勢衰與代宗新立,正要出兵侵塞,但旋即被反對派宰相頓英賀所殺;另一次是在末年烏介可汗(841~845年)時、因部下句錄末賀引外族黠戛斯(今柯爾克孜族的前身,時住葉尼塞河上遊)的騎兵入侵,南逃人塞,一度攻唐朝,旋即失敗。更為引人註意的是,回紇和唐朝雙方交往的禮節中,往往表現為兩個對立國家的形式,這種情況尤其在唐朝從安史之亂後,國勢衰弱,而回紇因有援唐之功,表現得最為明顯。其實唐朝與回紇之間決不是完全平等的兩個國家,是一時的齟齬,不是主要的矛盾。
外交情況
回紇從744~840年一百年左右之間和唐朝所發生的羈縻府州和中原王朝主要的正常關系表現在下列幾個方面。
1.回紇可汗歷代受唐朝的封號
有如上述,回紇在646年得唐朝助力滅薛延陀後。其首領即接受唐朝的封號——瀚海都督府的都督。吐迷度的後嗣婆閏、比傈、獨解支、伏帝匐、承宗,正如《舊唐書·回紇傳》中所指出的:“皆受都督號,以統蕃州”。到他第六代孫骨力裴羅,在744年又得到唐朝之助滅後突厥正式統一漠北而奮起後,又被唐朝封為懷仁可汗、左驍衛員外大將軍。從骨力裴羅以後。回紇在漠北所建立遊牧封建政權凡傳十五世而亡。這十五世可汗中隻有四位可汗因特殊情況未受唐朝的封號外,其餘各可汗一律受過唐封。這是為什麽呢?正如《舊唐書·回紇傳》中記回紇牟羽可汗的叔父頓英賀(780~789年)初立時遣使到唐朝時所說的:“今可汗初立,遣使來告,垂發不剪,待天子命!”這如實地反映了唐代祖國北方各族人民對于中原王朝竭誠擁護的心情;回紇可汗如果沒有唐朝中央的命令,即很難得到他們本族人民的擁護。
2.回紇首領及其以下的大臣受唐朝的直接任命及罷免
唐朝中央對于回紇首領不但加以冊封,而且有直接任命其為內地官吏以及加以懲罰之權,這種例子在回紇正式統一漠北(744年)前發生較多:如吐迷度的曾孫獨解支(680~715年)被唐朝繼立為瀚海大都督後,他的“親屬及部落征戰有功”的,“並自磧北移居甘州界”。

獨解支卒,子伏帝匐(715~719)立,即因乃父有功,被唐朝任命為“河西經略使兼赤水軍(軍治在今甘肅武威縣)使。這是回紇首領被唐朝任命為內地官吏的例子。回紇官吏也有被唐朝懲罰的,如早在唐武後時(684~704年),回紇在漠北的勁敵——後突厥貴族興起,回紇人民因不堪其壓迫,有回紇、契苾、思結、渾四個部落徙居甘、涼二州間,後來回紇人因與唐朝河西隴右節度使王君奐發生摩擦。唐廷竟將回紇的最高首領瀚海大都督承宗(722~727年,伏帝匐子)流放到瀼州去,唐朝更立其子伏帝難,(727~744年)為瀚海大都督。
此外,唐朝對于回紇可汗以下的“可敦”(即皇後)以及其他高級官吏也有任命及懲罰之權。如乾元二年(759年),以回紇葛勤可汗(747~759年)之子葉護以及大將骨咄特勒(勤)助唐平定安祿山之亂有功,唐封葉護為左羽林軍大將軍員外郎,骨咄特勒(應作勤)為銀青光祿大夫鴻臚卿員外郎。寶應元年(762年),以回紇牟羽可汗(759~780年葛勒可汗子)助唐平史朝義之亂有功,“可汗、可敦及左右‘殺’(又作‘設’,意為突厥的領兵官)……加實封二千戶”,並“左殺封為雄朔王,右殺封為寧朔王,胡祿都督封金河王,拔覽將軍封為靜漠王,諸都督十一人並封國公”。又貞元八年(785年),唐朝封回紇可汗養子葯羅葛靈為“檢校右僕射”,也是唐朝對于回紇可汗的親屬有任宮之權的例證。
3.回紇軍隊受唐朝中央直接征調
唐朝統治的武力基礎是府兵,府兵是兵農合一的;但府兵既是農兵,還要從事農業,不宜于時間過長和離家太遠。因此,唐初在邊境上另設戍兵,其防地叫做軍、守捉、城、鎮,所以邊兵又稱為鎮兵。唐太宗拒薛延陀用突厥兵馬。這實質上也是利用鎮兵來征伐邊疆。
回紇在興起之初,大約隻有軍隊五萬,尚未被唐朝直接征調。貞觀四年(630年)唐滅東突厥,貞觀二十年(646年)唐滅薛延陀,回紇還隻是出兵相助。及薛延陀滅亡以後,漠北初步統一,唐以回紇住地為瀚海都督府,任吐迷度為瀚海都督,回紇民族已加入唐朝統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之中;而且事實上,由于回紇住地的入唐。唐朝的勢力已直伸至極北,“使窮發之地,盡為編戶”。從此以後,回紇的軍隊即正式作為唐朝的邊兵而受其征調,正如《資治通鑒》所載開元六年二月的詔諭中指出的:“(回紇)有所討捕,量宜追集;無事各歸部落營生,仍常加存撫”。貞觀以後,回紇軍隊受唐朝征隊的方式,凡有從征、直接編入唐軍以及唐朝可以在回紇地區直接駐軍等幾個方面。分述如下。
1.從征
如貞觀末年(649年),西突厥可汗賀魯謀取唐朝的西、庭二州。
回鶻王及侍從壁畫
唐發府兵二萬,合回紇騎五萬擊之。這是唐朝第一次正式調遣回紇兵從征。又如顯慶(656~661年)初,唐廷擢蘇定方伊麗道行軍大總管,率燕然都護任雅相、副都護肖嗣業、左驍衛大將軍瀚海都督回紇婆閏等窮討賀魯。結果,賀魯大敗,西突厥也即被唐朝所滅。這是唐朝第二次征調回紇兵。此外,回紇兵還有其他多次的從征于唐,不作列舉。
2.直接編入唐軍
有如上述,回紇人民因不堪後突厥貴族的壓迫,乃有四部落度磧徙居甘、涼二州;同時,回紇首領獨解支(680~715年)立,因為他的親屬及部落幫助唐朝征伐有功,也被唐朝從磧北遷居甘州一帶。因此,甘、涼一帶回紇人增多,“故天寶末(755年),取驍勇以充赤水軍(今武威縣)騎士。獨解支後,子伏帝匐.(715~719年)又被唐朝任命為河西經略使兼赤水軍使。可以推斷,在這前後,當有不少的回紇人被唐朝編人赤水軍中去。
3.唐朝在漠北回紇地區直接駐軍
就在上述河西走廊回紇人被直接編入唐軍的同時,在漠北,唐朝因為防止後突厥勢力的興起,採取在當地直接駐軍的辦法。《通鑒》載:“(開元六年[718年]二月),移蔚州橫野軍于陰山北,屯兵三萬,為九姓(回紇)之援。”同書還明載:在此同時,唐朝下令漠北的回紇等部都督各出騎兵為前。後、左、右軍討擊大使,均受河東節度經略使轄下的天兵軍節度;其兵馬平時各為部落營生,有事即遵命應戰。
4.回紇軍民遷住唐朝內地
回紇助唐殺掉後突厥的可汗默啜(716年)後,其侄默棘連、(即苾伽可汗,716~734年)繼位,又立即興復仇之師。于是回紇別部移健:“頡利發”(意為大臣)率同羅、等部軍民南下投奔于唐。唐朝把他們安置在靠近山西邊境的大武軍(今大同)。
5.唐朝征調回紇兵平定安史之亂
唐朝從玄宗天寶十四年至代宗廣德元年(755~763年)首尾十四年間,因中央勢衰,地方節度使權重,而發生安祿山、史思明之亂。天寶十四年冬,安祿山以討伐“國舅”楊國忠為借口,攻陷兩京,玄宗出走。太子亨西奔靈武即位,是為肅宗。《通鑒》指明:“時朔方節度使郭子儀以回紇兵精,勸上益征其兵以擊賊”。可見唐朝見回紇兵平定安史之亂顯系征調邊兵性質。至德二年(757年),回紇葛勒可汗(747~759年)應征遣其子葉護率領精兵四千餘人出發,而且還有西域的回鶻軍參加。他們來到陝西鳳翔、扶風一帶部署隊伍,準備出擊,唐將郭子儀先留宴三天。葉護說道:“國家有急,遠來相助,何暇食為?”這種“滅此朝食”的精神,實使人欽佩,而回紇太子葉護的口氣並非遠到異國,表現為在一個國家以內的感情。及安祿山亂平後,唐肅宗回到長安,在其所降的詔書中誇張回紇人的功勞時說:“功濟艱難,義存邦國,萬裏絕域,一德同心,求之古今,所未聞也。”唐肅宗的思想意識中也何嘗把回紇視為外國人?從此越發可以證明,回紇助唐平定安史之亂純系邊兵應中央征調的性質。
回鶻可汗把女兒嫁給唐朝煌郡王承寀為妃,《資治通鑒》:“敦煌王承寀至回紇牙帳,回紇可汗以女妻之。”《舊唐書》:“冊回紇可汗女為毗伽公主”“燉煌王承寀自回紇使還,拜宗正卿;納回紇公主為妃”“遣故邠王男承採,封為燉煌王,將軍石定番,使于回紇,以修好征兵。及至其牙,可汗以女嫁于承採”。唐朝公主嫁給回鶻可汗作可敦(可汗的妻子),回鶻可汗起身接受冊命,說自己是唐朝皇帝的半個兒子,可汗與唐朝公主接受回鶻人的朝拜,《舊唐書》:“可汗乃起奉詔,便受冊命。翼日,冊公主為可敦”“時回紇可汗喜于和親,其禮甚恭,上言:“昔為兄弟,今為子婿,半子也。”又詈辱吐蕃使者。”“虜先設大輿曲扆,前設小座,相者引公主升輿,回紇九姓相分負其輿,隨日右轉于庭者九,公主乃降輿升樓,與可汗俱東向坐。自此臣下朝謁,並拜可敦。”
先天元年(公元712年)秋,唐玄宗在長安即皇帝位,“東都白馬寺鐵像頭無故自落于殿門外”。這一現象被說成是唐玄宗稱帝伊始即恢復重道抑佛國策的征兆:“自後捉搦僧尼嚴急,令拜父母等,未成者並停革,後出者科決,還俗者十八九焉。”(《朝野僉載》卷1)唐玄宗執政末年,爆發了安史之亂。當回紇族士兵應邀幫助唐朝收復洛陽時,眾多洛陽士女為了逃避戰火,躲到白馬寺、聖善寺的閣樓上,回紇兵就縱火焚燒閣樓,白馬寺遭到破壞,從此一蹶不振。後來,唐人張繼《宿白馬寺》詩描繪白馬寺的蕭條破敗景象,說:“白馬馱經事已空,斷碑殘剎見遺蹤。蕭蕭茅屋秋風起,一夜雨聲羈思濃。”(《全唐詩》卷242)
6.回紇人為唐朝保衛北庭及收復輪台、西州
唐代的北庭又名庭州,在今新疆天山北麓吉木薩爾縣護堡子為唐朝從漠北通往西域乃至中亞的要沖。尤其從安史亂後二十餘年間,即從唐廣德元年至貞元六年(763~790年),因吐蕃陷隴右,北庭更顯其重要性。回紇人為了保衛祖國的這個軍事交通要沖,與吐蕃發生沖突。到唐朝元和年間(866~820年),回紇在保義可汗(808~821年)的領導下,武力甚強,大破吐蕃,為唐朝收復北庭、龜茲(今南疆庫車縣),使唐朝對外的東西交通為之開啟。
唐時輪台在今新疆烏魯木齊市迤北附近,西州在今吐魯番。唐開成五年(840年),回紇地方遊牧封建政權在漠北崩潰,分三支西遷,其中主要的一支遷至西州。時輪台、西州尚為吐蕃人所佔據。九世紀中期,張議潮等人率領各族軍民打敗吐蕃軍,使唐朝再次控製河西隴右北庭等地,疆域再次到達新疆。回紇人西遷來此之初,在其首領僕固俊的領導下,和吐蕃人展開鬥爭,終于在唐末鹹通七年(866年)斬吐蕃大將論恐熱,“傳首京師”,宋人王溥《唐會要》卷97《吐蕃》一節中載:“沙州首領張義潮奏,(僕固)俊收西河及部落,胡、漢皆伏,並表賀收西州等事。”從這個賀表來看,可見他們的心目中都不把回紇的後裔在西州所建立的政權視為獨立的王國,而肯定它是唐朝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一部分。
7.南下的回鶻人與唐發生沖突,被唐軍擊敗、俘獲。
9世紀中期,數十萬回鶻南下,與唐發生沖突,唐軍多次擊敗南下的回鶻,前後殺死以及俘獲幾十萬,其中有上千回鶻侯王貴族,《舊唐書》:“時回鶻有將勒那頡啜擁赤心宰相一族七千帳,東逼漁陽。仲武遣其弟仲至與裨將遊奉寰、王如清等,率銳兵三萬人大破之。前後收其侯王貴族千餘人,降三萬人,獲牛馬、橐駝、旗纛、罽幕不可勝計。”“幽州節度使張仲武遣弟仲至率兵大破那頡之眾,全收七千帳,殺戮收擒老小近九萬人。”“烏介諸部猶稱十萬眾……河東劉沔率兵奄至烏介營,烏介驚走東北約四百裏外……烏介部眾至大中元年詣幽州降,留者漂流餓凍,眾十萬,所存止三千已下。”“雄乃鑿城為十餘穴,引兵夜出,直攻可汗牙帳。……斬首萬級,降其部落二萬餘人。”“回鶻特勒龐俱遮、阿敦寧二部,回鶻公主密羯可敦一部,外相諸洛固阿跌一部,及牙帳大將曹磨你等七部,共三萬眾,相次降于幽州,詔配諸道。有特勒霢沒斯、阿歷支、習勿啜三部,回鶻相愛耶勿弘順、回鶻尚書呂衡等諸部降振武。”
歷代君主
回紇可汗 | ||||
---|---|---|---|---|
1 | 骨咄祿毗伽闕可汗 闕毗伽可汗 Köl bilgä qaγan | 懷仁可汗 | 葯羅葛骨力裴羅 | 744年—747年 |
2 | 葛勒可汗 登裏啰 沒蜜施 頡 翳徳蜜施 毗伽 可汗 Täŋridä bolmiš il itmiš bilgä qaγan | 英武威遠可汗 | 葯羅葛磨延啜 | 747年—759年 |
3 | 牟羽可汗 登裏可汗 登裏啰 汨 沒蜜施 頡 咄登蜜施 合 倶録 毗伽 可汗 Täŋridä qut bolmiš il tutmiš alp külüg bilgä qaγan | 英義可汗 | 葯羅葛移地健 | 759年—780年 |
4 | 合骨咄祿毗伽可汗 Alp qutluγ bilgä qaγan | 武義成功可汗 長壽天親可汗 | 葯羅葛頓莫賀達幹 | 780年—789年 |
回鶻可汗 | ||||
5 | 愛登裏邏汨沒密施俱錄毗伽可汗 Täŋridä bolmiš külüg bilgä qaγan | 忠貞可汗 | 葯羅葛多邏斯 | 789年—790年 |
6 | 汨咄錄毗伽可汗 Qutluγ bilgä qaγan | 奉誠可汗 | 葯羅葛阿啜 | 790年—795年 |
7 | 愛騰裏邏羽錄沒密施合祿胡毗伽可汗 Täŋridä uluγ bolmiš alp qutluγ külüg bilgä qaγan | 懷信可汗 | 骨咄祿 | 795年—805年 |
8 | 滕裏野合俱錄毗伽可汗 Täŋridä alp külüg bilgä qaγan | 805年—808年 | ||
9 | 愛登裏羅汩密施合毗伽可汗 Ay täŋridä qut bolmiš alp bilgä qaγan | 保義可汗 | 808年—821年 | |
10 | 登啰羽錄沒密施句主毗伽可汗 Kün täŋridä uluγ bolmiš küčlüg bilgä qaγan | 崇德可汗 | 821年—824年 | |
11 | 愛登裏啰汩沒密施合毗伽可汗 Ay täŋridä qut bolmiš alp bilgä qaγan | 昭禮可汗 | 曷薩特勒 | 824年—832年 |
12 | 愛登裏啰汩沒密施合句錄毗伽可汗 Ay täŋridä qut bolmiš alp külüg bilgä qaγan | 彰信可汗 | 胡特勒 | 832年—839年 |
13 | 闔馺特勒 | 839年—840年 | ||
14 | 烏介可汗 | 烏介特勒 | 841年—846年 | |
15 | 遏捻可汗 | 遏捻特勒 | 846年—848年 | |
16 | 溫祿登裏邏汩沒密施合俱錄毗伽可汗 | 懷建可汗 | 厖特勒 | 848年—?年 |
河西回鶻
次序 | 回鶻尊號 | 中國賜號 | 名字 | 在位時間 |
1 | 烏母主可汗 (Ormuzd) | 英義可汗 | 葯羅葛仁美 | ?年—924年 |
2 | 順化可汗(後唐封) 奉化可汗(後晉封) | 葯羅葛狄銀 (Tigin) 葯羅葛阿咄欲 葯羅葛仁裕 | 924年—959年 | |
3 | 景瓊 | 959年—977年? | ||
4 | 夜落紇·密禮遏 (Yaghlaqar Bilga) | 980年—998年? | ||
5 | 祿勝 | 998年?—1003年? | ||
6 | 忠順保德可汗 | (Yaghlaqar=葯羅葛=夜落紇=夜落隔) | 1003年?—1016年 | |
7 | 懷寧順化可汗 | 夜落隔·歸化 | 1016年—1023年 | |
8 | 寶國可汗 寶物可汗 歸忠保順可汗(北宋封) | 夜落隔·通順 | 1023年—1028年 | |
9 | 伊嚕格勒·雅蘇 (Yaghlaqar=伊嚕格勒=夜落隔) | 1028年—1036年 國亡,被西夏李元昊吞並。 |
龜茲回鶻
- 祿勝(1001年左右)
- 智海
- (智海之子)
- 阿連撒羅(1096年左右)
高昌回鶻
元朝回鶻亦都護
由于察合台汗都哇的進攻,高昌被攻陷,回鶻亦都護內遷到甘肅永昌。
名字 | 拼音 | 在位時間 |
紐林·的斤 | Negu:ril Tigin | 1280年—1318年 |
帖睦爾普化 | Ta:mir Buqa | 1322年—1330年 |
篯吉 | Senggi | 1330年—1332年 |
太平奴 | Taipindu | 1332年—1352年 |
黑汗王朝
前喀喇汗
名字 | 拼音 | 在位時間 |
闕毗伽·卡迪爾汗 | Kül Bilgä Qadir Khan | 840年左右 |
巴茲爾 | Arslan Han | 9世紀末 |
奧古爾恰克 | Oğulcak Han | 9世紀末—10世紀初 |
蘇丹·沙圖克·柏格拉汗 | Sultan Satuq Bughra Khan | 934年—955年 |
巴依塔什·木薩·克裏木 | Baytaş Musa Han | 956年—971年 |
哈侖 | Hārūm | 991年—993年 |
阿裏木薩 | Ali Musa Han | 971年—998年 |
阿赫馬德 | I. Ahmed Han | 998年—1015年 |
曼蘇爾 | Mansur Han | 1015年—1024年 |
阿赫馬 | II. Ahmed Han | 1024年—1026年 |
優素福·卡迪爾汗 | Yusuf Kadir Han | 1004年—1032年 |
蘇萊曼 | II. Süleyman Arslan Han | 1032年—1041年 |
西喀喇汗
名字 | 拼音 | 在位時間 |
阿爾斯蘭·伊列克·納斯爾 納賽爾·阿裏 | Nasr Bin Ali Han | 999年—1013年 |
阿裏特勤 河中玉素甫 | Ali Tigin | 1020年—1034年 |
伊利克·玉素甫 | 1034年 | |
穆罕默德·艾因·道拉 | I. Muhammet Han | 1040年 |
貝裏特勤 伊卜拉欣 | I. ibrahim Han | 1041年—1068年 |
納賽爾汗 | I. Nasir Han | 1068年—1080年 |
希茲爾 | al-Hidir Abu Hoca | 1080年—? |
阿赫馬德 | I. Ahmed | ?—1089年 |
亞古伯 | Yakup | 1089年 |
阿赫馬德 | I. Ahmed | 1089年—1095年 |
馬斯烏德 | I. Mesud | 1095年—1097年 |
蘇來曼·本·達吾提 | Süleyman | 1095年—1097年 |
馬黑木一世 | I. Mahmud | 1097年—1099年 |
哈桑特勒 基博拉伊爾 | Cibrail | 1099年—1102年 |
阿赫馬德·阿爾斯蘭汗 | Ahmet Nurad-Davla Han | 1102年—1132年 |
穆罕默德·本·蘇來曼 | II. Muhammed | 1102年—1130年 |
伊卜拉欣二世 (西喀喇汗) | II. İbrahim | 1130年—1132年 |
哈桑·克雷奇·桃花石汗 | Hasan | 1132年 |
馬黑木二世 | II. Mahmud | 1132年—1141年 |
伊卜拉欣三世 | III. İbrahim | 1141年—1156年 |
阿裏·恰格雷汗 | Ali | 1156年—1160年 |
馬黑木三世 | III. Mahmud | 1160年—1161年 |
馬斯烏德二世 | II. Mesud | 1161年—1170年 |
骨咄祿·毗伽汗 | 1170年—1171年 | |
穆罕默德三世 (西喀喇汗) | III. Muhammed | 1171年—1175年 |
穆罕默德·阿克達什·桃花石汗 | Muhammed | 1175年—1179年 |
伊卜拉欣·本·海珊·本·哈桑 | IV. İbrahim | 1179年—1203年 |
奧斯曼·伊本·易卜拉欣 | Uluğ Sultan Osman | 1203年—1212年 |
東喀喇汗
名字 | 拼音 | 在位時間 |
蘇萊曼 | II. Süleyman Arslan Han | 1041年—1056年 |
穆罕默德 | Muhammed Buğra Han | 1056年—1057年 |
侯賽音 | Al-Hussein | 1057年 |
伊卜拉欣 | I. İbrahim Han | 1057年—1062年 |
馬赫穆德·托黑魯爾汗 | Mahmut Torgul Kara Han | 1062年—1074年 |
奧瑪爾 | Ömer Torgul Tekin Han | 1074年—1075年 |
哈桑 | Zarun Abu Ali Han | 1075年—1102年 |
阿赫馬德 | Ahmet Nurad-Davla Han | 1102年—1132年 |
伊卜拉欣二世 | II. İbrahim Han | 1132年—1158年 |
穆罕默德二世 | II. Muhammed Han | 1158年—1180年左右 |
玉素甫 | Yusuf | 1180年左右—1205年 |
穆罕默德三世 | III. Muhammed | 1205年—121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