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名字由來
北宋先在今四川盆地一帶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合稱“川峽二路”,後來又把二路合並為川峽路。北宋真宗鹹平年間將川峽路分為益州路(後改為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四路,合稱“川峽四路”,南宋時又總稱“四川路”,這是“四川”一名用于行政區劃代稱的開始,四川由此得名。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正式建置“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再簡稱為“四川省”,這是“四川”省名得名之始。從此“四川”一名沿用下來。
建製沿革
在商周時期,四川地區建立由古蜀族為中心建立的蜀國;所以,四川地區古稱“蜀”。
大約在夏商時期,蜀人部落從今茂縣一帶遷徙至成都平原。“三代蜀王”之後,大約相當于中原西周末期,杜宇王朝建立,其間蜀國的都城遷至郫邑(今郫縣),杜宇王朝採用君主世襲製,其勢力基本覆蓋了整個四川盆地。大約相當于春秋早期,杜宇氏禪位于蜀相鱉靈,鱉靈建立了開明王朝,定都于廣都(今雙流),開明九世遷都至成都。
公元前316年,戰國時期,秦國兼並了蜀國,設立了蜀郡。
西漢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巴、蜀二郡劃入全國十三州之一的益州。新莽地皇5年(24年),蜀郡太守公孫述起兵佔據益州稱帝,取起于成都之意號成家。
東漢建武12年(36年),益州重歸中央政權管轄。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後,益州牧劉焉、劉璋父子割據四川,後為劉備所滅。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建都成都,263年滅于曹魏。
265年四川歸西晉王朝統治。306年李雄起義成功,攻克成都,建立大成國。347年大成國被東晉所滅。南北朝時,歸南朝統治。
581年歸隋朝統治。隋文帝時期,四川西部高原和臨近雲南的地區得到了一定的開拓。618年唐朝建立後,屬劍南道及山南東、西等道。965年歸宋朝統治,置川陝路。
北宋鹹平四年(1001年),今川地區分為益州(今成都)、梓州(今三台)、利州(今廣元)、夔州(今奉節)四路,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行省”,是為四川建省之始。
晉初年,劃出益州一部設梁州。西晉末年,李特率流民起義軍攻入益、梁二州。東晉永安元年(304年),李特侄子李雄在成都稱王,史稱成漢。347年被東晉所滅。南北朝時,益、梁二州先後成為南朝的宋、齊、梁和北朝的西魏、北周的統治地區,州、郡、縣的建置和變更十分頻繁,數量有所增加。唐代,改益州為劍南道,梁州為山南西道。縣的建置將近300個。在川西高原,設立了很多羈縻州、縣,以加強民族地區的管理。今涼山彝族自治州地區,則屬南詔地方割據政權。五代時期,前“蜀”王建(907年-925年)和後“蜀”孟知祥(934年-965年),又先後在今四川地區建立過地方割據政權。
元朝至元23年(1286年)設“四川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是為“四川”建省之始。同時對州縣大加減並,基本形成了如今縣的分布格局。當時,川西高原北部,屬“陝西行中書省”。今涼山彝族自治州地區,屬“雲南行中書省”。元末紅巾軍起義後,1361年,明玉珍及其子明昇在四川建立“大夏”政權,建都重慶,1372年為明朝所滅。
明清時期,四川省轄境己達川西高原和涼山地區。明代,四川是全國13行省之一,轄區除今四川、重慶外,還包括今貴州省遵義和雲南東北部及貴州西北部。在川西高原地區設立衛所,進行軍屯。明末,農民軍領袖張獻忠在四川建立過“大西”農民革命政權(1644年-1646年),建都成都。
清初,分全國為18行省,並對川、滇、黔3省省界進行較大調整,基本確定了今四川的南部省界。清中葉,在府、州、廳、縣之上,增設五道,即:成綿龍茂道、建昌上南道、川南永寧道、川北道、川東道,以道轄該地區的府、州、廳、縣。在川西高原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從清初至清末,實行"改土歸流"。
1911年,成都獨立成立軍政府,獨立于清朝;民國元年(1912年),復原道一級建置,改為省直轄府、州、廳、縣。民國二年(1913年)袁世凱企圖恢復帝製,實行“軍民分治”,廢省改道,將四川地區分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東和邊東、邊西7道,後改盆地5道名為西川、建昌、永寧、嘉陵、東川。同時廢府、州、廳建置,將縣直隸于道。民國三年(1914年),裁去邊東、邊西兩道,劃康定縣以西30個縣為川邊特別區域(包括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區),受四川省節製。
民國時期,四川劃分為18個行政督察區及西康行政督察區(原川邊特別區),1929年設重慶市,1930年設成都市。
民國十九年(1930年)和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實行新縣製,編組保甲,劃分鄉鎮。同年,又將原西康行政督察區和四川所屬第十七、十八行政督察區合並,設立西康省,實行川、康分治。同年,增設自貢市。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先後長征進入四川。紅四方面軍于1932年12月至1935年4月,在今四川省通江縣為中心,建立了川陝革命根據地,面積約42,000多平方公裏,人口達700萬,是當時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
1949年12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成都。1949年底西南各地相繼解放後,中央人民政府決定設立西南軍政委員會,轄區域為:雲南、貴州、西康三省,川東、川西、川南、川北四行政區,重慶直轄市及西藏,駐地重慶。
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復原川東、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區,恢復四川省建製。
1953年2月28日,西南行政委員會成立,仍駐重慶,轄一個直轄市(渝)、四個省(川、雲、貴、康)和西藏地區。
1954年7月,重慶市並入四川省,1955年,復原西康省,金沙江以東劃歸四川省。
1997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關于批準設立重慶直轄市的決定》,原四川省重慶市,涪陵市,萬縣市,黔江地區組建重慶直轄市,至此川渝分治,形成今四川省行政區域。
行政區劃
四川省轄區面積484144.02k㎡,居中國第五位,18地級市,3個自治州,16縣級市。
四川省下轄行政區名單 | |||
---|---|---|---|
地級行政區 | 車牌代碼 | 縣級行政區 | |
21個(18市、3州) | 川A--川Z | 數量 | 183個(50區、16縣級市、113縣、4自治縣) |
成都市 (副省級) | 川A | 19 | 錦江區、青羊區、金牛區、武侯區、成華區、青白江區、龍泉驛區、新都區、溫江區、雙流區、金堂縣、郫縣、大邑縣、蒲江縣、新津縣、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崍市 |
綿陽市 | 川B | 8 | 涪城區、遊仙區、梓潼縣、三台縣、鹽亭縣、平武縣、江油市、北川羌族自治縣 |
自貢市 | 川C | 6 | 自流井區、貢井區、大安區、沿灘區、榮縣、富順縣 |
攀枝花市 | 川D | 5 | 東區、西區、仁和區、米易縣、鹽邊縣 |
瀘州市 | 川E | 7 | 江陽區、龍馬潭區、納溪區、瀘縣、合江縣、敘永縣、古藺縣 |
德陽市 | 川F | 6 | 旌陽區、廣漢市、什邡市、綿竹市、中江縣、羅江縣 |
廣元市 | 川H | 7 | 利州區、昭化區、朝天區、旺蒼縣、青川縣、劍閣縣、蒼溪縣 |
遂寧市 | 川J | 5 | 船山區、安居區、射洪縣、蓬溪縣、大英縣 |
內江市 | 川K | 5 | 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隆昌縣、威遠縣 |
樂山市 | 川L | 11 | 市中區、沙灣區、五通橋區、金口河區、犍為縣、井研縣、夾江縣、沐川縣、峨眉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 |
資陽市 | 川M | 4 | 雁江區、安岳縣、樂至縣、簡陽市 |
宜賓市 | 川Q | 10 | 翠屏區、南溪區、宜賓縣、江安縣、長寧縣、高縣、筠連縣、珙縣、興文縣、屏山縣 |
南充市 | 川R | 9 | 順慶區、高坪區、嘉陵區、西充縣、南部縣、蓬安縣、營山縣、儀隴縣、閬中市 |
達州市 | 川S | 7 | 通川區、達川區、宣漢縣、開江縣、大竹縣、渠縣、萬源市 |
雅安市 | 川T | 8 | 雨城區、名山區、滎經縣、漢源縣、石棉縣、天全縣、蘆山縣、寶興縣 |
川U | 13 | 馬爾康市、金川縣、小金縣、阿壩縣、若爾蓋縣、紅原縣、壤塘縣、汶川縣、理縣、茂縣、松潘縣、九寨溝縣、黑水縣 |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川V | 18 | 康定市、瀘定縣、丹巴縣、九龍縣、雅江縣、道孚縣、爐霍縣、甘孜縣、新龍縣、德格縣、白玉縣、石渠縣、色達縣、理塘縣、巴塘縣、鄉城縣、稻城縣、得榮縣 |
川W | 17 | 西昌市、德昌縣、會理縣、會東縣、寧南縣、普格縣、布拖縣、昭覺縣、金陽縣、雷波縣、美姑縣、甘洛縣、越西縣、喜德縣、冕寧縣、鹽源縣、木裏藏族自治縣 | |
廣安市 | 川X | 6 | |
巴中市 | 川Y | 5 | 巴州區、恩陽區、平昌縣、通江縣、南江縣 |
眉山市 | 川Z | 6 | 東坡區、彭山區、仁壽縣、丹棱縣、青神縣、洪雅縣 |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四川介于東經97°21'—108°33'和北緯26°03'—34°19'之間,位于中國西南腹地,地處長江上遊,東西長1075公裏,南北寬921公裏,東西邊境時差51分鍾。與7個省(區、市)接壤,東鄰重慶,北連青海、甘肅、陝西,南接雲南、貴州,西銜西藏。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區的重要結合部,是承接華南華中、連線西南西北、溝通中亞南亞東南亞的重要交匯點和交通走廊。
地形地貌
四川位于中國大陸地勢三大階梯中的第一級和第二級,即處于第一級青藏高原和第二級長江中下遊平原的過渡帶,高低懸殊,西高東低的特點特別明顯。西部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東部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500~2000米之間。全省可分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區、川西北丘狀高原山地區、川西南山地區、米倉山大巴山中山區五大部分。四川地貌復雜,以山地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種地貌類型,分別佔全省面積的74.2%、10.3%、8.2%、7.3%。土壤類型豐富,共有25個土類、63個亞類、137個土屬、380個土種,土類和亞類數分別佔全國總數的43.48%和32.60%。
川西高原
川西高原為青藏高原東南緣和橫斷山脈的一部分,地面海拔4000-4500米,分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兩部分。川西高原與成都平原的分界線便是今雅安的邛崍山脈,山脈以西便是川西高原。川西北高原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分為丘狀高原和高平原。丘谷相間,谷寬丘圓,排列稀疏,廣布沼澤。川西山地西北高、東南低。根據切割深淺可分為高山原和高山峽谷區。川西高原上群山爭雄、江河奔流,長江的源頭及主要支流在這裏孕育古老與神秘的文明。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由連結的山脈環繞而成,位于中國大西部東緣中段,長江上遊,囊括四川中東部和重慶大部,是川渝的主體區域,人口稠密,城鎮密布。
四川盆地的面積26萬餘平方公裏,佔四川行政面積的33%。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北近秦嶺,與黃土高原相望,東接湘鄂西山地,南連雲貴高原,盆地北緣米倉山,南緣大婁山,東緣巫山,西緣邛崍山,西北邊緣龍門山,東北邊緣大巴山,西南邊緣大涼山,東南邊緣相望于武陵山。這裏的岩石,主要由紫紅色砂岩和頁岩組成。這兩種岩石極易風化發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豐富的鈣、磷、鉀等營養元素,是中國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四川盆地是全國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稱。四川盆地底部面積約16萬平方公裏,按其地理差異,又可分為川西平原、川中丘陵和川東平行嶺谷三部分。
四川盆地按方位可以細分為川東、川西、川南、川北和川中五部分。
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川西平原)、又稱盆西平原,為中國西南最大平原、河網稠密地區之一,中國最大芒硝產地,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廣義的成都平原介于龍泉山、龍門山、邛崍山之間,北起江油,南到樂山五通橋,包括北部綿陽、江油、安縣間的涪江沖積平原,中部岷江、沱江沖積平原,南部青衣江、大渡河沖積平原等。三平原之間有丘陵台地分布,總面積近23000平方公裏。狹義的成都平原僅指灌縣、綿竹、羅江、金堂、新津、邛崍六地為邊界的岷江、沱江沖積平原,面積8000平方公裏,是構成川西平原的主體部分。因成都市位于平原中央故稱成都平原。
氣候特征
四川氣候總的特點是:區域表現差異顯著,東部冬暖、春旱、夏熱、秋雨、多雲霧、少日照、生長季長,西部則寒冷、冬長、基本無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幹雨季分明;氣候垂直變化大,氣候類型多,有利于農、林、牧綜合發展;氣象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範圍大,主要是幹旱,暴雨、洪澇和低溫等也經常發生。

一、日溫≥10℃的持續期240~280天,積溫達到4000~6000℃,氣溫日較差小,年較差大,冬暖夏熱,無霜期230~340天。盆地雲量多,晴天少,2013年日照時間較短,僅為1000~1400小時,比同緯度的長江流域下遊地區少600~800小時。雨量充沛,年降水量達1000~1200毫米。
二、川西南山地亞熱帶半濕潤氣候區。該區2013年氣溫較高,年均溫12~20℃,年較差小,日較差大,早寒午暖,四季不明顯,但幹濕季分明。降水量較少,2013年有7個月為旱季,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90%集中在5~10月。雲量少,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年日照多為2000~2600小時。其河谷地區受焚風影響形成典型的幹熱河谷氣候,山地形成顯著的立體氣候。
三、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氣候區。該區海拔高差大,氣候立體變化明顯,從河谷到山脊依次出現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亞寒帶、寒帶和永凍帶。整體上以寒溫帶氣候為主,河谷幹暖,山地冷濕,冬寒夏涼,水熱不足,年均溫4~12℃,年降水量500~900毫米。天氣晴朗,日照充足,年日照1600~2600小時。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四川省礦產資源豐富且種類比較齊全,能源、黑色、有色、稀有、貴金屬、化工、建材等礦產均有分布。已發現各種金屬、非金屬礦產132種,佔全國總數的70%;已探明一定儲量的有94種,佔全國總數的60%,分布在全省大部分地區。有32種礦產保有儲量居全國前5位,其中鈦礦、釩礦、硫鐵礦等7種礦產居全國第一位。釩、鈦具有世界意義,鈦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82%,釩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1/3;天然氣、鋰礦、芒硝等11種礦產居全國第二位;鉑族金屬、鐵礦等5種居全國第三位;煉鎂用白雲岩、輕稀土礦等8種礦產居全國第四位;磷礦居全國第五位。

四川礦產資源有以下特點:一是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佔有量低于全國水準;資源種類齊全,但多數礦種儲量不足,除釩鈦磁鐵礦、岩鹽、芒硝、鉛鋅、硫、鐵礦、石棉、雲母、金、磷、水泥灰岩等儲量可滿足開發需要外,多數礦產資源都存在資源數量不足、質量差、探明礦山不足的問題。二是分布相對集中,有利于形成綜合性礦物原料基地。如川西南以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和稀土資源為優勢,是中國的冶金基地之一;川南地區以煤、硫、磷、岩鹽、天然氣為主的非金屬礦產種類多、蘊藏量大,是中國化工工業基地之一;川西北地區稀貴金屬(鋰、鈹、金、銀)和能源礦產(鈾、泥炭)資源豐富,是潛在的尖端技術產品的原料供應地。三是共、伴生礦產多,具有重要的綜合利用價值。如攀西地區的釩鈦磁鐵礦是中國著名的三大綜合利用共生礦之一。四是已探明儲量的礦產中貧礦多、富礦少。除鉛、鋅、鎘、銀、岩鹽、鈣芒硝等品位稍高外,其他礦產多為中、貧礦。
生物資源
四川省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大熊貓、金絲猴、牛羚、綠尾虹雉、蘇門羚、黑鸛、雲豹、雪豹等。
四川省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小熊貓、獼猴、黑熊、大天鵝、水鹿、紅腹角雉等。
人口
人口
2014年四川省全年出生人口83.0萬人,人口出生率10.2‰;死亡人口57萬人,人口死亡率7.0‰;人口自然成長率3.2‰。年末常住人口8140.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3.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768.9萬人,鄉村人口4371.3萬人,城鎮化率46.3%,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
民族
四川為多民族聚居地,有55個少數民族,490.8萬人。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滿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為省內世居少數民族。四川是全國唯一的羌族聚居區、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和全國第二大藏區。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涼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及木裏藏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峨邊彝族自治縣、北川羌族自治縣。被譽為“中國第二藏區”、“中國唯一羌族聚集區”、“中國第一彝族聚集區”。

彝族是四川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大小涼山與安寧河流域。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歷法。農歷六月二十四是彝族人民最盛大的節日——火把節。
藏族人口中95%使用藏語和嘉戎語,其中有40%左右的人兼通漢語。彝族人口中95%使用彝語,其中約60%的人兼通漢語。
羌族人口中70%使用羌語,其中70%兼通漢語。
世居的少數民族中,除回族外都使用本民族語言。
洛帶古鎮其中85%以上都是清初“湖廣填四川”移民浪潮涌入的粵、贛、閩客家人後裔,他們至今仍完整地沿襲著客家風俗,說著有“古漢語活化石”之稱的客家方言。
四川是西部客家大省,自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以來,逐步形成了以龍泉驛區為核心的西部最大的成都東山客家方言島,客家人口總數達50萬,較好保留了客家語系和生活文化。而在全川,目前約有70萬人會講客家話。
政治
職務 | 人數 | 姓名 |
---|---|---|
正部級幹部(3人) | ||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 1 | 王東明 |
省委副書記、省長 | 1 | |
省政協主席 | 1 | 柯尊平 |
副部級幹部(43人) | ||
省委常委 | 11 | |
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 7 | 陳光志(黨組書記)、張東升、黃潤秋、彭渝、劉道平、曾省權、李向志 |
副省長 | 8 | 王寧(常務)、黃彥蓉、陳文華、劉捷、曲木史哈、甘霖、鄧勇 、葉壯 |
省政府黨組成員、資政 | 1 | 張作哈 |
省政協副主席 | 9 | 晏永和、張雨東、高烽、翟佔一、楊興平、王正榮、趙振銑、羅布江村、陳放 |
省軍區司令員 | 1 | 楊光躍 |
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 1 | 王海萍 |
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 1 | 鄧川 |
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主任 | 1 | 甘道明 |
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 | 1 | 李成雲 |
成都市委副書記、市長 | 1 | 唐良智 |
成都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 1 | 于偉 |
成都市政協主席 | 1 | 唐川平 |
經濟
四川經濟總量位居全國第八,西部第一,人均生產總值超過4000美元。其綜合實力高居西部地區首位。四川擁有各類產業園區200多個,283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四川,其中境外500強企業210家,在川直接投資總額過百億美元。
2014年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8536.7億元,比上年成長8.5%。第一產業增加值3531.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4519.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0486.2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5128元。全年地方公共財政收入3058.5億元,其中稅收收入2311.7億元;公共財政支出6784.3億元。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3577.5億元。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81元,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40.1%;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803元,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43.2%。
第一產業
四川農業素有精耕細作的傳統,形成了夏收作物、秋收作物、晚秋作物一年三季的耕作製度。常年農作物種植面積14500—15000萬畝,其中糧食作物10000萬畝左右,經濟作物2200—2500萬畝,其它作物2300—2500萬畝。糧食作物中水稻、小麥、玉米、紅苕、馬鈴薯、大豆等種植優勢明顯,尤以水稻最為突出,常年種植面積3000萬畝左右,佔糧食面積的30%左右,產量佔糧食總產的40%以上;小麥、玉米種植面積均在2000萬畝左右,紅苕、馬鈴薯種植面積均在1000萬畝以上;大豆400萬畝以上。經濟作物有油菜、花生、蔬菜、水果、茶葉、葯材、花卉、蠶桑、棉花、甘蔗、煙葉、麻類等,資源豐富、種類繁多。
2014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46.7萬公頃;油料作物播種面積128.5萬公頃;中草葯材播種面積10.8萬公頃;蔬菜播種面積131.5萬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3374.9萬噸;油料產量300.8萬噸;煙葉產量22.5萬噸;蔬菜產量4069.3萬噸;茶葉產量23.4萬噸;園林水果產量759.7萬噸;中草葯材產量42.3萬噸。全年生豬出欄7445.0萬頭;牛出欄278.7萬頭;羊出欄1632.7萬隻。全年水產養殖面積19.94萬公頃,水產品產量132.63萬噸。
第二產業
工業
四川是中國西部工業門類最齊全,優勢產品最多實力最強的工業基地。機械、電子、冶金、化工、航空航天、核工業、醫葯、建築材料、食品、絲綢、皮革等行業在西部地區乃至全國佔有重要地位。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
2014年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12409.0億元,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52.5%。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974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7559.7億元,實現利稅總額3897.2億元,實現凈利潤2046.3億元。
建築業
2014年,四川省完成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2225.4億元。擁有施工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3545個,實現利稅總額561.4億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53362.6萬平方米;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9544.2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四川是西部特別是西南地區各種生產、生活要素和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市場輻射重慶、雲南、貴州、西藏等西部十二省區市,逐漸擴展到中部、全國和東南亞地區。
2014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665.8億元。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9348.8億元;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317.0億元。全年限額以上企業(單位)實現消費品零售額6137.1億元,其中商品零售額5700.9億元。
對外經濟
四川利用外資、引進國內省外企業投資、外資金融機構數均居中西部首位。2014年實際利用外資106.5億美元。新批外商直接投資企業280家,累計批準10472家。外商投資實際到位資金102.9億美元。落戶四川的境外世界500強企業210家。年末駐川外國領事機構12家。全年進出口總額702.5億美元。其中,出口額448.5億美元;進口額254.0億美元。
金融業
四川是西部地區金融機構數量最多、種類最齊全、開放程度最高的省份。有銀行業金融機構253家,證券、期貨、基金機構100家,保險機構73家。已入駐四川的外資銀行13家、中外合資保險公司15家,居中西部第一。有西南聯合產權交易所、四川金融資產交易所、天府商品交易所等地方產權和大宗商品交易所。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總部在四川建立客服中心、營運中心等各類後台服務中心20餘個,獨立第三方金融服務外包企業50餘家。
截至2014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53282.0億元;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33884.1億元。共有保險公司76家,全年原保險保費收入1060.6億元;全年支付各項賠款和給付373.9億元。共有證券公司4家、期貨公司3家、證券投資咨詢公司3家、證券公司分公司19家、基金公司分公司12家、證券期貨營業部336家。年末有證券投資者賬戶800.3萬戶,全年累計實現證券交易額6.3萬億元。
文化產業
《四川省“十二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提出明確目標:到2015年,新增文化企業上市公司2家以上,總資產、總收入超過100億元的文化企業3家以上,文化產業增加值佔全省GDP的比重達到4%左右。到2015年,我省文化產品生產創作綜合能力要進入全國前列,形成一大批和成都眾聯互動企業管理有限公司一樣有影響力、有競爭力、特色鮮明的文化品牌。
社會事業
科技
截至2014年末,四川擁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65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6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27個。全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6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3人。全省全年共申請專利91167件,獲得授權專利47120件,其中發明專利29926件,獲得授權的發明專利5682件。年末有認定高新技術企業2150家;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4個;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26家,其中創新型企業14家,創新型試點企業12家;省級創新型企業1623家;重點產業技術創新聯盟30個,其中國家試點聯盟2個,國家重點培育聯盟1個;國家備案聯盟7個。全年共登記技術契約11991項,成交金額221億元。完成省級科技成果登記2206項。
衛生
截至2014年末,四川省醫療衛生機構80104個,其中醫院1802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75137個;床位45.2萬張,衛生技術人員45.2萬人,其中執業醫師14.6萬人,執業助理醫師3.5萬人,註冊護士16.9萬人。婦幼保健機構202個,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0.5萬人,註冊護士0.7萬人;鄉鎮衛生院4575個,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3.5萬人,註冊護士2.0萬人。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覆蓋全部涉農縣(市、區),全年參合率99.3%。住院費用實際補償比提高到63.3%。基本葯物上網採購率99.2%。法定傳染病報告發病率連續8年低于全國平均水準。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持續下降,分別降至24.4/10萬、7.99‰和9.55‰。
體育
2014年,四川省優秀運動隊獲世界級比賽金牌14枚、銀牌7枚、銅牌9枚;獲亞洲級比賽金牌32枚、銀牌16枚、銅牌11枚;獲全國比賽金牌12枚、銀牌19枚、銅牌24枚。全年體育彩票銷售額40.2億元,成長11.5%,共籌集公益金11.9億元。2014年末國家級高水準後備人才基地15所、省級21所,市(縣)級業餘訓練重點單位30所;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253個。共建設全民健身路徑7268條,當年新增142條。實施體育“十項惠民行動”,新增農民體育健身工程3693個。
環保
截至2014年末,四川省共有自然保護區168個,面積8.4萬平方公裏,佔全省土地面積的17.35%。全年通過國家級生態縣(區)驗收3個,通過省級生態縣(市、區)驗收4個。
教育
截至2014年末,四川省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5萬所,在校生1512.0萬人,教職工99.7萬人,其中專任教師82.7萬人。
2014年末四川共有國小6959所,在校生531.3萬人,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99.2%;國中3901所,在校生258.3萬人;特殊教育122所,在校生1.1萬人;普通高中732所,在校生149.0萬人;中等職業教育568所,在校生119.5萬人。職業技術培訓機構4539個,職業技術培訓註冊學員234.4萬人次。
2014年末普通本(專)科在校生132.8萬人;畢業生33.9萬人。研究生培養單位38個,在校生8.8萬人,畢業生2.5萬人。成人高等學校16所,成人本(專)科在校生40.3萬人;參加學歷教育自學考試66萬人次。截止2015年5月,在川普通高等學校數量達到109所,其中大學部高校51所,高職高專58所。
高等教育
序號 | 學校名稱 | 主管部門 | 學校屬性 | 辦學地區 |
---|---|---|---|---|
1 | 四川大學 | 成都、眉山 | ||
2 | 985工程、211工程 | 成都 | ||
3 | 111計畫、中歐精英大學聯盟 | |||
4 | 211工程、985平台 | 成都 | ||
5 | 211工程 | |||
6 | 西南民族大學 |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 中央部屬高校 | 成都 |
7 | 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 | 交通運輸部 | 德陽 | |
8 | 四川省、國土資源部共建高校、小211工程 | 成都 | ||
9 | ||||
10 | 四川省、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共建高校 | 成都 | ||
11 | 四川省、中國氣象局共建高校 小211工程 | 成都 | ||
12 | 西南科技大學 | 四川省、教育部、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高校 | 綿陽 | |
13 | 成都體育學院 | 四川省、國家體育總局共建高校 | 成都 | |
14 | 四川師範大學 | 小211工程 | 成都 | |
15 | 西華大學 | 小211工程 | 成都 | |
16 | 四川理工學院 | 小211工程 | 自貢 | |
17 | 中國九大音樂學院 | 成都 | ||
18 | 西華師範大學 | 省屬高校 | 南充 | |
19 | 西南醫科大學 | 瀘州 | ||
20 | 成都學院 | 成都市 | 成都 | |
21 | 四川警察學院 | 瀘州 | ||
22 | 成都醫學院 | 成都 | ||
23 | 川北醫學院 | 南充 | ||
24 | 綿陽師範學院 | 綿陽 | ||
25 | 樂山師範學院 | 樂山 | ||
26 | 內江師範學院 | 內江 | ||
27 | 四川文理學院 | 達州 | ||
28 | 成都 | |||
29 | 成都 | |||
30 | 攀枝花學院 | 攀枝花 | ||
31 | 宜賓學院 | 宜賓 | ||
32 | 西昌學院 | 涼山 | ||
33 | 四川旅遊學院 | 成都 | ||
34 | 四川民族學院 | 甘孜 | ||
35 | 阿壩師範學院 | 阿壩 | ||
註: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5年全國高等學校名單》 |
序號 | 學校名稱 | 主管部門 | 辦學地區 |
---|---|---|---|
1 | 四川省教育廳 | 成都 | |
2 | 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 | ||
3 | 四川大學錦江學院 | 眉山 | |
4 | 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 | 成都 | |
5 | 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 | 成都 | |
6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銀杏酒店管理學院 | 成都 | |
7 | 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 樂山 | |
8 | 西南科技大學城市學院 | 綿陽 | |
9 | 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 | 南充、成都 | |
註: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5年全國高等學校名單 》 |
序號 | 學校名稱 | 示範高等職業院校建設等級 |
---|---|---|
1 | 四川建築職業技術學院 | 國家示範性高職院校 |
2 | 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 |
3 | 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 |
4 | 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 |
5 | 四川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 |
6 | 綿陽職業技術學院 | |
7 | 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 | 國家骨幹高職院校 |
8 | 四川郵電職業技術學院 | |
9 | 四川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 |
10 | 成都職業技術學院 | |
11 | 宜賓職業技術學院 | |
12 | 四川中醫葯高等專科學校 | 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畫 |
13 | 四川航天職業技術學院 | 四川省級示範高職院校 |
14 |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 | |
15 | 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 | |
16 |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 | |
17 | 四川財經職業學院 | |
18 | 四川化工職業技術學院 | |
19 | 四川國際標榜職業學院 | |
20 | 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 |
21 | 四川司法警官職業學院 | |
22 | 南充職業技術學院 | |
23 | 樂山職業技術學院 | |
24 | 雅安職業技術學院 | 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畫、四川省級示範高職院校 |
25 | 廣安職業技術學院 | 部省市共建高職院校、四川省級示範高職院校 |
26 | 四川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 省級示範高職院校(培育) |
27 | 達州職業技術學院 | |
28 | 內江職業技術學院 | |
29 | 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 | |
30 | 眉山職業技術學院 | |
註: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5年全國高等學校名單 》 |
基礎教育
2014年1月7日,四川省教育廳批準了65所學校為四川省一級示範高中、122所學校為四川省二級示範高中。
交通
2014全年公路、鐵路、航空和水路等運輸方式完成貨物周轉量2474.4億噸公裏,比上年成長9.5%;完成旅客周轉量1584.0億人公裏,成長8.9%。鐵路營運裏程3958公裏;高速公路通車裏程5506公裏;內河港口年集裝箱吞吐能力44.1萬標箱。
鐵路
西南地區最大鐵路樞紐——成都站

古有“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之說,經過不斷地建設,四川成為了西南的交通樞紐。鐵路是四川溝通省內外運輸的大動脈。四川鐵路已形成包括寶成鐵路等5條鐵路幹線、8條鐵路支線和4條地方鐵路組成的鐵路網。寶成鐵路連線隴海鐵路,是中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達成鐵路東接襄渝鐵路,是四川與湖北間的重要通道。成渝鐵路溝通重慶和四川,是新中國自行修築的第一條鐵路,同時也是四川通往貴州及華南的重要通道。成昆鐵路南接南昆鐵路,是四川通往廣西的重要通道。內六鐵路南接滬昆鐵路、水紅鐵路,連通湘黔鐵路、南昆鐵路,是溝通雲、貴、川三省的又一條主要幹線,成為西南出海的便捷通道。
公路
四川公路裏程居全國第一,其中高速公路總裏程居西部第一。
四川省公路以成都為中心,幹、支線公路呈輻射狀分布,同時,又輔以東西、南北線路的相互交織。主要的公路幹線有:川藏公路、川青公路、川隴公路、川陝公路、川渝公路、川雲東路、川雲中路、川雲西路及川滇路等。成都汽車中心客運站是四川最大的公路客運樞紐站。四川第一條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是四川省與重慶直轄市之間的公路交通大動脈。它全長340.2公裏,于1995年全線開通。此外,成都――都江堰、成都――綿陽、成都――樂山――峨眉山、成都――雅安以及內江――自貢――宜賓、達州――重慶等高速公路也在四川的公路交通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水路
長江橫貫全省,是水路運輸的幹線,並與岷江、金沙江等支線溝通,在境內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水路運輸網路。四川水路主要有金沙江段、長江段、沱江和嘉陵江水系水域。其中,金沙江新市鎮以下,岷江樂山以下,嘉陵江閬中以下常年可通輪船,瀘州、樂山、宜賓是水路幹道上的重要城市。
航空
四川擁有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和綿陽南郊機場、瀘州藍田機場、達州河市機場、九寨黃龍機場、宜賓菜壩機場、南充高坪機場、西昌青山機場、康定機場、攀枝花保全營機場和廣元盤龍機場等支線機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已成為中國四大航空港之一,是中國中西部地區最繁忙的民用樞紐機場,中國西南地區的航空樞紐和重要客貨集散地。使用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的航空公司有16家,航線140多條,可以直飛國內外眾多城市。2011年,旅客吞吐量達到2907.4萬人次,貨郵吞吐量47.77萬噸,機場排名全國第五,城市排名全國第四。規劃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預計2018年建成後,將會是2013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2倍大。
歷史文化
文化區
巴文化區:南充、巴中、達州、廣安、樂山沐川、內江(隆昌、資中)、廣元東部以及自貢、宜賓、瀘州(註意:完整的巴文化區為重慶、四川東北東南部以及湖北省恩施與宜昌、陝西漢中與安康等地區)
蜀文化區:成都、綿陽、德陽、遂寧、雅安、眉山、資陽、樂山、廣元西部、自貢(貢井和榮縣)和內江(市中區、東興區、威遠)
攀西文化區:攀枝花和涼山彝族自治州(涼山州首府西昌,所以常常統稱為攀西)
川西高原文化區: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地處四川西部的高原區域)
語言
四川話是流行于川渝地區及周邊省份鄰近地區的主要漢語言,包括漢語西南官話中源自古蜀語。四川話約有1億2千萬的使用者。現今四川話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間的“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運動時期,是由明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區的蜀語和來自湖廣、廣東、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漸演變融合而形成的。成渝話(成渝片)是川劇和各類曲藝的標準音,同時由于四川話內部互通度較高,各方言區交流並無障礙。
習俗

漢族社會習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間凡遇年節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況。都要到親戚家串門探望,稱為走人戶。屆時,一般要帶上豬肉、點心、酒等禮物,穿上平時舍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買酒,熱情款待。
漢族社會習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時間在春節前後。舊時的春倌頭戴烏紗帽,身著官服,左手執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裝束與普通人一樣,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們跋山涉水,走鄉串戶,每到一地,便編一些吉利的歌謠演唱。說唱完畢,將一張紅紙印製的檢牛圖送給主人家。說檢結束後,戶主要送些錢幣給檢倌,以作報酬。
拜把子
舊時漢族社會交際習俗。又稱結盟、結拜、換帖等。流行于四川各地方。基于共同利益的個人或集團,以磕頭換帖、同飲血酒、對天盟誓的方式結為兄弟,以共同的信仰和誓言來約束和維護共同的利益關系。
漢族交際習俗。流行于四川。民間凡遇春節、端午、中秋等重大節日,嫁出去的女兒攜女婿,分家另過的兒子攜媳婦,帶上禮物回家拜望父母。親朋好友之間也在上述節日期間互相拜節送禮。
漢族社會習俗。流行于四川各地。舊時投師學藝一般需三年時間。按習俗,三年之中,師傅隻管徒弟伙食,會給少量衣鞋錢和剃頭錢,不給工錢,徒弟出工得的工錢也歸師傅。
川劇
川劇是中國戲曲寶庫中的一顆光彩照人的明珠。它歷史悠久,儲存了不少
川劇
優秀的傳統劇目,和豐富的樂曲與精湛的表演藝術。早在唐代就有“蜀戲冠天下”的說法。
文化事業
截至2014年末,四川省文化系統內藝術表演團體51個,藝術表演場所52個,文化館207個,文化站4595個,公共圖書館198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13個,省級文化產業示範 基地44個。共有博物館164個,文物保護管理機構171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69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307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39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22項。
2014年末,四川省擁有無線廣播電台1座,電視台1座,廣播電視台165座,中短波發射台和轉播台36座。廣播綜合覆蓋率97.0%;電視綜合覆蓋率98.1%。有線電視使用者1473萬戶。全年出版地方報紙137種,出版量15.6億份;出版期刊351種,出版量6900萬冊;出版圖書9021種,出版量21956萬冊;出版音像製品137種,電子出版物361種。檔案館246個,其中國家綜合檔案館204個。國家綜合檔案館全年向社會開放各類檔案606.6萬卷。
美食
川菜作為中國四大菜系之一,在中國烹飪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取材廣泛,口味清鮮醇濃並重,以善用麻辣著稱,並以其別具一格的烹調方法和濃鬱的地方風味,融會了東南西北各方的特點,博採眾家之長,善于吸收,善于創新。

川菜在口味上尤具獨特風格,以味型豐富、變化多樣著稱。川菜善用麻辣,但決不光是麻辣。麻和辣隻是川菜種基本味型的兩種,其他種味型分別是甜、鹹、酸、苦。在這種味型的基礎上經過調配變化,形成復合味型。川菜調味的特點是突出主味,其製作方法是集中用味。通常川菜把鹹甜酸辣或麻辣集中用在一個菜上,再輔以它味,以使主味突出,如水煮牛肉、豆瓣魚等。川菜的復合味型有多種,主要有鹹鮮、家常(鹹鮮微辣)、麻辣、糊辣、魚香、姜汁、酸辣、糖醋、荔枝、芥末、甜香、椒麻、怪味等,豐富多樣,花樣百出,形成了川菜多味美味的獨特風格。這裏還要說明的一點是,川菜中不同味型的菜,需選用不同的調料品種。味型與其獨特的調味品共生共存。川菜菜系由筵席菜、大眾便餐菜、家常料理、火鍋、風味小吃五大類組成。
特產
地區 | 名單 |
---|---|
成都 | 郫縣豆瓣、文君酒、文君綠茶、清泉紅喜兔頭、五胖鴨、元寶雞、四川泡菜、全興大曲酒、鹵漆製品、瓷胎竹編、蜀箋蜀綉、蜀錦、糖油果子、九尺板鴨、桂花陶瓷、軍屯鍋盔 |
德陽 | 潮扇、孝泉果汁牛肉、黃許松花皮蛋、綿竹年畫、什邡板鴨、中江掛面、中江柚、廣漢纏絲兔、綿竹劍南春、連山回鍋肉、中江八寶油糕、中江手工空心掛面、羅江豆雞、綿竹大曲、三溪香茗、綿竹松花皮蛋 |
南充 | 閬中保寧醋、保寧壓酒、閬中張飛牛肉、閬州蒸饃、閬中臊子面、川北涼粉、河舒豆腐、營山涼面、營山板鴨、營山油豆腐、熱幹面、南部肥腸幹飯、鍋魁涼粉、順慶羊肉粉、油茶、肥腸粉、冬菜、大山香米 |
廣安 | 鹽皮蛋、武勝牛肉、顧縣豆幹、岳池米粉、三巴湯、白市柚、龍安柚、鄰水臍橙、黃龍貢米、西板豆豉、龍須茶、九龍掛面、御臨榨菜、廣安蜜梨、華鎣山葡萄、金沙龍魚筒、香辣串串螺、玉環瑤柱脯、粉蒸鯰魚、姻脂紅蘿卜、武勝涼粉鍋盔、華鎣山薇菜 |
綿陽 | 綿陽米粉、煙熏臘肉、豐谷酒王、豐谷二曲、野山菇、蕨菜、野生山核桃、蕎面涼粉,梓潼酥餅,梓潼片粉 |
廣元 | 廣元涼面、蒼溪紅心奇異果、米倉山綠茶、青川黑木耳、朝天核桃、蒼溪雪梨、劍門關豆腐、廣元油橄欖 |
遂寧 | 沱牌曲酒、舍得酒、小磨芝麻油、徐老三豆腐幹、麥嘉手撕牛肉、524紅苕、安居黃金梨、辛農民牌菜籽油、任隆粉條、香葉尖綠茶、白芷、遂寧牛肉面、射洪油餅子 |
樂山 | 峨眉雪魔芋、竹葉青茶葉、仙芝竹尖茶葉、蘇稽米花糖和沙琪瑪、峨眉靈芝、羅城牛肉、峨眉糕、五通橋豆腐乳、西壩米酒 |
眉山 | 雅妹子風醬肉、東坡肘子、東坡魚、東坡松花蛋、芝麻糕、汪洋鎮幹巴牛肉、文宮枇杷、曹家梨 |
資陽 | 臨江寺豆瓣,安岳檸檬,通賢柚,雙樂掛面,天池藕粉,簡陽羊肉湯,簡陽海底撈火鍋 |
瀘州 | 黃耙、瀘州桂圓、合江荔枝、瀘州白糕、瀘州油紙傘、瀘州肥兒粉、古藺麻辣雞、殷家坡醪糟、納溪泡糖、酒心糖、長江鮮魚黃辣丁、瀘州老窖、郎酒、國窖1573 |
內江 | 甜城蜜餞、內江牛肉面、新店七星椒、周蘿卜、黃老五花生酥、復立雪芽、獨頭蒜燉幹貝、隆昌羊肉湯、隆昌苕絲糖、板板橋油炸粑、極品溢香雞、豆腐腦、資中兔子面、血橙、冬尖、王涼粉、王記牛肉幹 |
達州 | 燈影牛肉、大竹東柳醪糟、渠縣三匯果醋、觀音豆腐幹、鳳凰柚,萬源萼、舊院黑雞、大竹紅香椿 |
宜賓 | 宜賓燃面、宜賓五糧液、宜賓敘府酒、宜賓紅樓夢酒、宜賓高洲酒、長寧黃粑、苕絲糖、宜賓酸辣粉、宜賓竹雕工藝、早白尖紅茶、筠連苦丁茶、宜賓芽菜、南溪豆腐幹、紅橋豬兒粑、涼糕 |
自貢 | 富順豆花、龍都香茗茶、開花白糕、天車牌香辣醬、扎染、太源井曬醋、自貢紅橘、自貢毛牛肉、榮縣嫦酒、龔扇、燕窩絲、三星米花糖 |
巴中 | 通江黑木耳、通江銀耳、小角樓酒、江口醇、川明參、巴山跑地雞、南江黃羊、恩陽提糖麻餅 |
雅安 | 雅魚、蒙頂茶 |
攀枝花 | 苴卻硯 |
風景名勝
概況
四川有世界遺產6處,列居全國第二位。其中:世界自然遺產3處(九寨溝、黃龍、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1處(峨眉山一樂山大佛),世界文化遺產1處(青城山一都江堰),世界灌溉工程遺產1處(東風堰)。列入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網路》的保護區有4處(九寨、臥龍、黃龍、稻城亞丁)。

四川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4處,省級風景名勝區75處。國家A級旅遊景區156家(其中5A級10家,4A級130家),有“中國旅遊勝地40佳”5處。青城山一都江堰、峨眉山、九寨溝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四川共建自然保護166個,面積89100平方公裏,佔全省土地面積的18.4%,臥龍、蜂桶寨、喇叭河、草坡、鞍子河、黑水河6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作為大熊貓世界自然遺產地最精華區域,也已進人世界自然遺產名錄。2010年森林公園經營總面積74.1萬公頃,佔全省面積的1.5%。2013年全省共建立森林公園121處,國家森林公園33處。
四川地質構造復雜、地質地貌景觀豐富,已發現地質遺跡220餘處,有興文和自貢2處世界地質公園(自貢恐龍博物館與美國國立恐龍公園、加拿大恐龍公園齊名,為世界三大恐龍遺址博物館之一),國家地質公園14處,國家水利風景區16處,其數量居全國前列。
四川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8個,中國優秀旅遊城市21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8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76處。
自古歷來有“天下山水在于蜀”之說 ,並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劍門天下險,金城天下奇”之譽。四川有貢嘎山(蜀山之王)、四姑娘山(蜀山皇後)、華鎣山(天下情山)、金城山(道教仙境)、青城山(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峨眉山(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螺髻山、天台山、千佛山、蒙頂山、西嶺雪山等著名山峰,有橫斷山系的雀兒山、大雪山、邛崍山、岷山,以及大涼山、小涼山、龍門山、丹景山、葛仙山、米倉山、大巴山、龍泉山等大小山脈。
旅遊景區
所屬地區 | 主要旅遊景區 |
---|---|
成都市 | 天府廣場、武侯祠、青羊宮、杜甫草堂、文殊院、金沙遺址、都江堰、青城山、永陵、明蜀王陵、望江樓、人民公園、寬窄巷子、錦裏、春熙路、成都遠洋太古裏、大慈寺、琴台路、東郊記憶、昭覺寺、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四川博物院、寶光寺、西嶺雪山、天台山、九龍溝、劉氏庄園、建川博物館、楊升庵祠及桂湖、銀廠溝、白鹿鎮、葛仙山、丹景山、龍興寺、中華蝴蝶生態城、三昧水、太陽灣、蓮花湖、洛帶古鎮、燕子溝、九峰山、龍門山、黃龍溪古鎮、平樂古鎮、安仁古鎮、泰安古鎮、街子古鎮、石象湖、朝陽湖、花舞人間、桃花故裏、成都歡樂谷、國色天香樂園、成都海昌極地海洋世界、錦綉天府塔、泰迪熊博物館 |
綿陽市 | 越王樓、北川、七曲山、竇圌山、李白故裏、葯王谷、九皇山、報恩寺、尋龍山 |
自貢市 | |
攀枝花市 | 二灘國家森林公園、攀西大裂谷格薩拉、龍潭溶洞 |
瀘州市 | 黃荊老林、太平古鎮、佛寶、堯壩古鎮、方山、天仙硐、張壩桂圓林、玉蟾山 |
德陽市 | 三星堆、香山鷺島、綿竹年畫村 |
廣元市 | 劍門關、皇澤寺、翠雲廊、七裏峽、西武當山、曾家山、昭化古城、明月峽、天曌山、千佛崖 |
遂寧市 | 中國死海、觀音故裏、龍鳳古鎮、陳子昂故裏、中華侏羅紀探秘旅遊區、宋瓷博物館 |
內江市 | 石牌坊、安泰山庄 |
樂山市 | 樂山大佛、峨眉山、夾江天福觀光茶園、黑竹溝、大佛禪院 |
資陽市 | 安岳石刻、圓覺洞、陳毅故居 |
宜賓市 | 蜀南竹海、興文石海洞鄉、夕佳山、李庄古鎮、紅岩山 |
南充市 | 閬中古城、琳琅山、西山、凌雲山、嘉陵第一桑梓、升鍾湖、禹跡山、太蓬山 |
達州市 | 真佛山、賨人谷、八台山、龍潭河、金山寺、百裏峽 |
雅安市 | 碧峰峽、蒙頂山、安順場、東拉山大峽谷、上裏古鎮、金鳳山 |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 九寨溝、黃龍、四姑娘山、達古冰山、畢棚溝、汶川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稻城亞丁、海螺溝、木格措 |
涼山彝族自治州 | 邛海瀘山、螺髻山、瀘沽湖、靈山、西昌衛星發射基地 |
廣安市 | 鄧小平故裏、華鎣山-石林、寶箴塞、天意谷、神龍山巴人石頭城 |
巴中市 | 光霧山、恩陽古鎮、義陽山、米倉山、南龕石窟、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諾水河 |
眉山市 | 三蘇祠、瓦屋山、老峨山、黑龍灘 |
著名人物
序號 | 人物 | 簡介 |
---|---|---|
1 | 嫘祖 | 遠古時期,黃帝軒轅氏之妻,發明養蠶。 |
2 | 李冰 | (前302-235) 秦國蜀郡守,擅長水利,都江堰為其傑作。川人稱為”天府之父“。 |
3 | 文翁 | (前156-前101) 漢代蜀郡守,創辦中國首個官學“文翁石室”。 |
4 | 王褒 | (前90--前51)蜀資中(今資陽)人。西漢時期著名的辭賦家,與揚雄並稱“淵雲”。 |
5 | 落下閎 | (前140-87)閬中人,西漢時期歷法專家,中國“春節老人”。 |
6 | 司馬相如 | (前179-前117)巴郡安漢縣(今南充蓬安)人。漢代文學家,擅長漢賦。 |
7 | 卓文君 | (前175-前121)邛崍人,漢代才女。 |
8 | 揚雄 | (前53年-18)成都人,漢代哲學家、文學家。 |
9 | 王平 | (?--248)渠縣人,三國時蜀漢後期大將。 |
10 | 譙周 | (201-270)閬中人(一說西充人)三國蜀漢儒學大師和史學家。 |
11 | 武則天 | (624年-705年)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傑出政治家,廣元利州人。 |
12 | 陳壽 | (233年-297年)南充人,西晉史學家,著有《諸葛亮集》及《三國志》。 |
13 | 袁天罡 | 生卒年不詳,唐初益州(成都)人,天文學家、陰陽術數家。 |
14 | 陳子昂 | (661年-702年)射洪人,唐代詩人,著有膾炙人口的《登幽州台歌》。 |
15 | 李白 | (701年-762年)江油人,中國古代浪漫主義第一詩人。 |
16 | 黃筌 | (903年-965年)成都人,畫家,開創了中國工筆花鳥畫派先河。 |
17 | 王建 | (847年-918年)前蜀國國王,五代十國時期前蜀開國皇帝。 |
18 | 蘇舜欽 | (1008年-1048年)中江人,北宋文學家。 |
19 | 蘇洵 | (1009年-1066年)眉山人,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20 | 蘇軾 | (1037年-1101年)眉山人,宋代第一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 |
21 | 蘇轍 | (1039年-1112年)眉山人,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22 | 張憲 | (?-1142)閬中人,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女婿。 |
23 | 魏了翁 | (1178年—1237年)蒲江人,南宋哲學家,蜀學之集大成者。 |
24 | 陳堯叟 | (961—1017)北宋年間,南充閬中人,歷任河南東道判官等。 |
25 | 陳堯佐 | (963—1044)北宋年間,南充閬中人,歷任翰林學士等。 |
26 | 陳堯咨 | (970—1034)北宋年間,南充閬中人,歷任武信軍節度使等。 |
27 | 秦九韶 | (1202年—1261年)安岳人,南宋數學家,著有《數書九章》。 |
28 | 楊廷和 | (1459-1529)字介夫,號石齋,新都人,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 |
29 | 楊慎 | (1488年-1559年),成都人,明代文學家,明朝三大才子之首。 |
30 | 張鵬翮 | (1649—1725)字運青,號寬宇,今蓬溪人。清代名臣、治河專家。 |
31 | 張問陶 | (1764—1814)遂寧人,清代蜀中詩冠、書畫家,著有《船山詩草》。 |
32 | 萬安 | 生卒年不詳,字循吉,眉山人,明朝內閣大學士,內閣首輔。 |
33 | 陳以勤 | (1511-1586)南充人,明朝內閣首輔,嘉靖,隆慶年間宰輔。 |
34 | 張思訓 | 生卒年不詳,巴中人,宋代天文學家。 |
35 | 秦宓 | (?—226年)德陽人,東漢末期蜀漢以辯材出眾的大司農。 |
36 | 李調元 | (1734年—1803年)羅江人,清朝官員、文人。 |
(古代著名人物部分參考資料) |
行業 | 序號 | 人物 | 簡介 |
---|---|---|---|
政 治 軍 事 | 1 | 朱德 | (1886-1976)字玉階,南充儀隴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首。 |
2 | 陳毅 | (1901-1972)1901年生,字仲弘,樂至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 |
3 | 劉伯承 | (1892-1986)曾用名劉伯堅,開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 | |
4 | 羅瑞卿 | (1906-1978)南充人,首任公安部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十位大將之一。 | |
5 | 鄧小平 | (1904-1997)廣安人,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創立了鄧小平理論。 | |
6 | 張愛萍 | (1910-2003)達州人,組織領導“兩彈一星”,就任過國防部長。 | |
7 | 張瀾 | (1872-1955)字表方,南充西充人,愛國主義者、教育家。 | |
8 | 吳玉章 | (1878--1966)原名永珊,榮縣人,跨世紀的革命老人。 | |
9 | 範紹增 | (1894--1977)原名舜典,大竹人,川軍第88軍軍長,抗日英雄。 | |
10 | 梁光烈 | (1940年--)三台人,上將軍銜。曾任國防部部長。 | |
11 | 黃繼光 | (1931—1952)中江人,授予“特級英雄”稱號。 | |
12 | 江竹筠 | (1920-1949)自貢人,原名江竹君,烈士。 | |
13 | 劉光第 | (1859—1898)富順人,清朝官員、戊戌六君子之一。 | |
14 | 楊銳 | (1855-1898)綿竹人,戊戌六君子之一,清末維新派人士。 | |
15 | 趙一曼 | (1905-1936)原名李坤泰,人稱李姐,宜賓人,抗日民族英雄。 | |
16 | 喻培倫 | (1886—1911)清末民主革命家,內江人,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 |
17 | 劉湘 | (1888—1938)民國時期的一代梟雄。 | |
18 | 劉文輝 | (1895-1976)四川省主席,四川爭霸戰的主角之一,人稱“西康王” | |
19 | 鄧錫侯 | (1889—1964)南充營山人,中華民國四川省主席、陸軍二級上將、愛國人士、軍事家、抗日將領。 | |
20 | 田頌堯 | (1888-1975)又名見龍、光祥,成都人國民黨陸軍上將。 | |
文 學 藝 術 | 21 | 阿來 | (1959年—)藏族,馬爾康縣人,當代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協主席。 |
22 | 郭沫若 | (1892—1978)樂山人,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 | |
23 | 張大千 | (1899—1983)內江人,中國潑墨畫家,書法家。 | |
24 | 巴金 | (1904-2005)成都人,無黨派人士,原名李堯棠,文學家、出版家、翻譯家。 | |
25 | 流沙河 | (1931年--)原名餘勛坦,金堂人,當代詩人。 | |
26 | 胡萬寶 | (1990年--)大竹人,青年作家,“巴蜀三傑”之一。 | |
27 | 賈飛 | (1986年--)中國當紅青年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 |
28 | 郭敬明 | (1983年--)自貢人,中國作家。 | |
演 藝 明 星 | 30 | 張傑 | 1982年12月20日出生于成都,中國流行歌手。 |
31 | 李宇春 | 1984年3月10日出生于成都,中國流行女歌手。 | |
32 | 李易峰 | 1987年5月4日出生于成都,中國男演員、歌手。 | |
33 | 黃英 | 1989年1月28日出生于渠縣,內地華語樂壇人氣女歌手,演員。 | |
34 | 張靚穎 | 1984年10月11日生于成都,中國流行女歌手。 | |
35 | 紀敏佳 | 1982年6月30日出生于成都,中國內地女歌手。 | |
36 | 鬱可唯 | 1983年10月23日出生于成都,中國內地流行樂女歌手。 | |
37 | 謝娜 | 1981年5月6日出生于中江,中國多棲女藝人。 | |
38 | 白舉綱 | 1993年11月2日出生于江油,中國內地男歌手。 | |
39 | 刀郎 | 原名羅林。1971年6月22日出生于內江,歌手、音樂人。 | |
40 | 李伯清 | 1947年11月08日出生成都,川渝地區民間藝術家。 | |
41 | 張含韻 | 1989年4月9日出生于德陽,中國內地女歌手、演員。 | |
42 | 蒲巴甲 | 1985年7月8日出生于阿壩州金川縣,中國內地演員、歌手。 | |
43 | 王錚亮 | 1977年11月30日出生于成都,中國內地男歌手、音樂製作人、川音副教授。 | |
44 | 劉德一 | (1945-2008),原名劉德益,演員,巴蜀十大笑星之一。 | |
財 經 | 46 | 陳歐 | 1983年出生,德陽人,中國企業家、聚美優品創始人兼CEO。 |
47 | 劉軍 | 1982年出生,成都人,現任宏達集團董事局總裁兼董事。 | |
48 | 謝明 | 1955年出生,仁壽人,四川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
49 | 汪俊林 | 1967年出生,仁壽人,四川郎酒集團董事長、郎酒銷售公司總經理。 | |
50 | 喬天明 | 1949年出生,綿竹人,四川劍南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 |
51 | 劉中國 | 1955年出生,瀘州人,四川宜賓五糧液集團股份公司董事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