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1976年7月27日夜,唐山地區爆發7.8級強烈地震,房屋倒塌,災民無數。面對即將坍塌的危樓,丈夫方大強(張國強 飾)和妻子李元妮(徐帆 飾)都要去救被困的龍鳳胎兒女方登(張子楓 飾)、方達(張家駿 飾)。危急時刻,方大強攔住了妻子,沖進去營救時不幸罹難。李元妮在震後發現,一雙兒女被困在一塊水泥板兩端,若要營救,必然犧牲一方。情急之下,她做出了艱難選擇——救弟弟。此事成為方登心中難以磨滅的隱痛。後來,她被軍人王德清(陳道明 飾)夫婦收養。聯考後,方登(張靜初 飾)進入杭州醫學院學習,並與研究生師兄楊志(陸毅 飾)產生了感情……方達被救卻斷了胳膊,李元妮以無私的母愛撫養他成人。成年後的方達(李晨 飾)去杭州闖蕩,娶了媳婦小河(王子文 飾),並幹出了一番事業。32年後,這家人的命運卻因為5·12汶川地震再次發生了交疊……

演職人員
演員表
職員表
出品人: | 華誼兄弟 |
---|---|
製作人: | 胡曉峰、姚建國、趙海城、王中磊 |
監製: | 熊國祥、張大軍、呂惠均、汪天雲、程蔚東、劉艷娥、利雅博、陳國鷹、韓曉黎、姜濤、陳國富 |
原著: | 張翎 |
導演: | 馮小剛 |
副導演(助理): | 張長征、英童、任永強、劉作濤 |
編劇: | 蘇小衛 |
攝影: | 呂樂 |
配樂: | 王黎光 |
剪輯: | 肖 洋 |
道具: | 王新心、陶新增 |
藝術指導: | 聶辰席、曾慶淮 |
美術設計: | 楊佔家、路志奎 |
動作指導: | 樸柱天 |
服裝設計: | 劉曉莉 |
視覺特效: | 費爾·瓊斯、蔣燕鳴 |
燈光: | 亢曉天 |
錄音: | 王立中、王勝、劉英倫 |
劇務: | 張鈞、張志傑、舒紅、郭亞軍 |
場記: | 孫皓、王佳荔、尹海燕 |
布景師: | 劉金勇 |
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 | 李元妮 演員 徐帆 李元妮是紡織廠女工,一對龍鳳胎的媽媽。在地震中選擇救弟弟方達,放棄姐姐方登。震後,李元妮獨自撫養著兒子堅強生活。 |
![]() | 方大強 演員 張國強 方登方達兩個孩子的父親,也是李元妮的丈夫,原是唐山的一名卡車司機,在地震來臨時,為了救李元妮而被拖垮的鐵塔壓死。 |
![]() | 成年方登 演員 張靜初 她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王登,因為劫後欲生的她被王德清所救。長大考取了杭州醫學院,求學中與一名研究生發生關系,成為一名單親母親。 |
![]() | 成年方達 演員 李晨 女主角方登的弟弟方達,在地震裏遇難的一家人的遺孤,和張靜初飾演一對龍鳳胎的姐弟。他在地震中失去一條胳膊。 |
![]() | 王德清 演員 陳道明 王德清是女主角方登(張靜初)的養父。雖然生活中是名嚴父,但對養女王登疼愛有加。 |
![]() | 少年方達 演員 張嘉俊 在地震中因微弱的喊聲,被母親“有選擇”救下,但失去了一個胳膊。震後,一直跟隨母親李元妮生活中唐山。 |
![]() | 少年方登 演員 張子楓 因為聽見母親選擇救弟弟不救自己,而內心自卑傷心。劫後餘生的方登被軍人王德清夫婦領養,進入一個全新世界。 |
精彩花絮
- 拍“地震戲份”不需要雨水,可前些日子經常下雨,劇組隻能等,但成本大大提高了。劇組拍攝租用了英國產名為“Motion Controle(攝影機運動控製)”的機器,一天租金是3萬多元,兩名英國助手一天就要1000美元。原先計畫租5天,但由于下雨,耽擱了近6天,20多萬元就打了水漂。
- 為追求真實,投資方在兩三百米長的街道兩旁搭建了10多棟樓房作為實景。蓋真正的樓房根本不可能,投資太大,隻能是半布景、半真實的樓,樓房既沒澆築、也不挖地基。但在拍攝中上百名演員和工作人員、機器設備等都要上去,再加上秋季多雨,大大增加了樓房垮塌的危險。
- 拍震後戲份的時候天氣已經是十月份,天氣比較冷,但影片反映的是七月份的事情,很多民眾演員穿的是褲衩背心拍雨戲非常之冷。
- 1976年的部隊服裝現在根本就沒有,因此就要找出樣品到加工廠訂做,劇組最後找到八一廠才解決了問題。
- 拍一場燒紙的戲,就是講地震10年以後,大街小巷都在燒紙,祭奠家裏失去的親人。劇組請了很多唐山的民眾演員。整條巷子裏頭一片哭聲,當時馮小剛說:“停,停,我們拍完了。”他們說:“我們停不下來 。”
音樂原聲
影片製作
幕後製作
為了還原唐山市區上世紀70年代的生活景觀,《唐山大地震》的主創們面臨了一大難題,就是影片的道具量非常大。于是導演馮小剛在2009年的新聞發布會上出面號召全國人民進行捐贈舊年代的用品,影片的劇組為此單獨成立了一個小組。隨後通過跟華誼兄弟溝通與合作接到了很多信息,還把收到的道具分類整理,成果非常可觀:捐了上百輛的腳踏車,小到一個鉛筆盒、飯盒,大到縫紉機和那個時代的衣櫃,開機前劇組的兩個大庫房都堆滿了,後來實隻能放到院子裏拿氈布給蓋上 。特效拍攝
影片中地震場面雖然隻有7分鍾左右,但就這僅僅幾分鍾的地震鏡頭拍攝,特效的製作費用卻高達七八千萬人民幣。為求場景真實,馮小剛砸錢做特技,《唐山大地震》劇組共動用國內外90名特效工作人員,花費8個月時間,完成了260個特效鏡頭。除了傳統的藍屏摳像,還使用了跟蹤掃描、三維模型等眾多國際頂級的特效技術。

獲獎記錄
時間 | 名稱 | 獎項 | 種類 | 得獎者 |
---|---|---|---|---|
2011年 | 香港電影金像獎 | 最佳亞洲電影 | 提名 | 全體劇組 |
2010年 | 台灣電影金馬獎 | 最佳女主角獎 | 提名 | 徐帆 |
最佳女配角獎 | 張靜初 | |||
最佳視覺效果獎 | 菲爾·瓊斯 | |||
2011年 | 金雞獎 | 最佳美術 | 獲獎 | 霍廷霄 |
最佳音樂 | 王黎光 | |||
最佳故事片 | 提名 | 全體劇組 | ||
最佳女主角 | 徐帆 | |||
最佳女配角 | 張靜初 | |||
最佳導演 | 馮小剛 | |||
最佳編劇 | 蘇小衛 | |||
最佳攝影 | 呂樂 | |||
最佳錄音 | 吳江 | |||
2011年 | 亞洲電影大獎 | 最佳女演員 | 獲獎 | 徐帆 |
最高票房亞洲電影大獎 | 馮小剛 | |||
最佳視覺效果 | 菲爾·瓊斯 | |||
最佳電影 | 提名 | 全體劇組 | ||
最佳導演 | 馮小剛 | |||
2011年 |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 百家傳媒年度致敬電影 | 提名 | 全體劇組 |
觀眾票選最受矚目女演員 | 徐帆 | |||
觀眾票選最受矚目電影 | 全體劇組 |
資料來源
發行信息
上映信息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
中國台灣 Taiwan | 2010年8月21日 | 中國香港 Hong Kong | 2010年7月22日 |
澳大利亞 Australia | 2010年7月22日 | 新加坡 Singapore | 2010年7月22日 |
韓國 South Korea | 2010年11月4日 | 英國 UK | 2010年11月12日 |
俄羅斯 Russia | 2011年4月14日 | 義大利 Italy | 2011年5月5日 |
法國 France | 2011年2月2日 | 美國 USA | 2011年1月9日 |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 發行公司 |
---|---|
唐山廣播電視傳媒有限公司 [中國] | 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 |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 [中國] | 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 [中國] |
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 | 中影集團數位電影院線有限公司 [中國] |
浙江影視集團 [中國] | Golden Village Pictures (2010) (Singapore) (theatrical) |
寰亞電影製作有限公司 [中國香港] | Scorpio East (2010) (Singapore) (theatrical) |
英皇電影 [中國香港] | 寰亞影視發行(香港)有限公司 [中國香港] (2010) (Hong Kong) (all media) |
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 [中國] | 博偉電影 [中國台灣] (2010) (Taiwan) (theatrical) |
Tangshan City Government | China Lion Film Distribution (2010) (Canada) (theatrical)/(2010) (USA) (theatrical) (subtitled) |
上海電影集團公司 [中國] (in association with) | Dream Movie Australia (2010) (Australia) (theatrical) |
Zhejiang Television (in association with) | 松竹映畫 [日本] (2011) (Japan) (theatrical) |
---- | Central Park Films (2011) (Czech Republic) (all media)/(2011) (Turkey) (all media)/(2011) (Slovakia) (all media) |
資料來源
影片評價
《唐山大地震》不是一部單純的災難片,更不是一部炫技的大場面特效片。盡管它的地震特效場面做得很震撼,但馮小剛導演的著力點顯然並不在于此。從震前漫天飛舞的蜻蜓,到震後慘不忍睹的一片廢墟,這一過程大約隻有半個小時,此後兩個小時心靈的“餘震”才是影片重點要表現的內容。導演馮小剛顯然用了收斂的手段來煽情,而不像某些苦情電視劇那樣沒有節製。影片如果將地震前主角們的幸福生活鋪墊的時間再長一些,那麽前後對比的悲情力度會更大。此外影片中間很長一段時間,對母親和孩子失散後的生活交代略顯瑣碎和平淡,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全片的悲劇氛圍 。(《京華時報》評)
馮小剛導演在這部影片當中,成功運用色調來表達電影深刻的內涵。影片畫面的色調,一開始是柔和的灰黃調子,猶如老照片一般象征著已逝的歲月;然後是大地震發生時,色調轉為沉鬱的黑白調子,除了鮮血幾乎再沒有其餘的彩色,暗示著大地震抹去了一切美好,殘酷可怕;再之後,貫穿全劇的是淡淡的灰白調子,如一縷縷深淵中的薄霧,象征著人們心底壓抑著的彌久的哀傷 。(廣西新聞網評)
以小說《餘震》為基礎改編的《唐山大地震》也是改編電影的典範之作,人物、故事基本保持原貌,而且主線更加清晰,情感的表達也非常得體。影片大部分劇情採用雙線敘事,講述家人失散後各自的生活,時間跨度32年,地域以唐山為核心延展至保定、杭州、溫哥華、汶川,徐帆和張靜初分別飾演的母親和女兒在精密的戲劇空間中遙相呼應,隔空碰撞出很多火花,為最後的母女相見引爆“催淚彈”釀足了情緒。其中的價值和技術體現在對特殊年代背景的情懷抒發,對家庭倫理、人物情感的細膩解析。不僅僅是23秒的浩劫,而是聚焦在32年人們心中留下的傷痕,雖然隻是娓娓道來,卻更加值得觀眾去久久回味 。(新京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