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火羅國
吐火羅
吐火羅既是民族名﹐也是地名,亦作兜佉勒﹑吐呼羅﹑貨邏,希臘典籍中作Tokharoi,位于今天的阿富汗北部烏滸水(今阿姆河)上遊即縛芻河流域。"吐火羅"一詞可能源自吐火羅人的自稱。中國唐朝以前稱其為大夏,自唐朝開始稱吐火羅。
吐火羅人的歷史
吐火羅人(即巴克特裏亞人)曾經相繼受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希臘巴克特裏亞王國、薩喀人和大月氏王朝統治。公元前後﹐中亞大月氏王朝滅亡,吐火羅(即大夏)五部翕侯(大酋)之一的貴霜翕侯丘機卻趁機統一吐火羅五部,建立貴霜王朝。5世紀中葉﹐貴霜王朝滅亡于嚈噠人。563~567年﹐突厥與波斯薩珊王朝合力攻滅嚈噠帝國﹐吐火羅故國遂為突厥所有﹐突厥派通設﹑呾度設統治吐火羅故國。
629(或630)年,玄奘行經該地﹐記吐火羅國領域東起帕米爾﹐西接波斯﹐北據鐵門(今烏茲別克南部布茲嘎拉山口)﹐南至大雪山(今阿富汗興都庫什山)﹐南北千餘裏﹐東西三千餘裏。玄奘到此地時﹐吐火羅分為二十七國,但總役服于突厥。吐火羅國多為土著人(農民),且女少男多。
8世紀初﹐大食東來﹐在薩珊王朝末代諸王﹑突厥和吐火羅國故地的君主與大食交戰的時期﹐吐火羅故地的君主號為葉護﹐可能是突厥葛邏祿部的首領。大食進逼﹐吐火羅君主曾要求唐朝保護。8世紀中葉以後﹐大食人取得決定性勝利。安史之亂時﹐曾有吐火羅兵助唐平亂。
13世紀後﹐吐火羅國一名逐漸消失。
史籍記載
隋書
吐火羅國,都蔥嶺西五百裏,與挹怛雜居。都城方二裏。勝兵者十萬人,皆習戰。其俗奉佛。兄弟同一妻,迭寢焉,每一人入房,戶外掛其衣以為志。生子屬其長兄。其山穴中有神馬,每歲牧牝馬于穴所,必產名駒。南去漕國千七百裏,東去瓜州五千八百裏。大業中,遣使朝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