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製沿革
早在遠古時期,就有人類在吉林省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距今約5~1萬年前出現的“壽山仙人洞”、“榆樹人”、“安圖人”、“青山頭人”,是吉林省古人類文明形成的重要標志。遠在舜、禹時代,吉林省境內的古代民族就開始與中原王朝建立了具有隸屬性質的貢納關系並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

1740年(乾隆五年)頒布了“流民歸還令”,對山海關以東地區施行封禁政策。但清政府的封禁政策並未能阻止為生活所迫的華北大批漢族農民流入吉林省中部一帶,並向北、向東、向西擴展。
1803年(嘉慶八年)清政府廢止禁令。
1878年(光緒四年)吉林設定墾務局,大事墾殖,經濟面貌大為改觀,並逐步形成東部的農林地區,中部的農業地區和西部農牧地區的差異特點。
1907年,正式建吉林行省,清政府完全處于內外交困、風雨飄搖、惶惶不可終日之中。光緒帝欲憑借改革地方政治來挽救垂危的統治。他首先發布諭旨:裁撤東北三將軍,設立奉天(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改盛京將軍為東三省總督。吉林省正式建製,稱吉林行省,設吉林巡撫(吉林省第一任巡撫為顧肇熙),省會設于吉林市。
1908年,吉林省組成巡撫衙門,吉林將軍、吉林分巡道隨之廢除,吉林巡撫成為吉林省最高民政長官,並兼理旗務。同年,吉林省仿照關內行省之例,先後在省下置四路分巡兵備道。
1912年:吉林省作為南京臨時政府和22行省之一,區劃沿清舊製不變。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下詔退位。268年的清朝統治與兩千多年的封建帝製宣告結束。4月15日,袁世凱下令各省督撫均改稱都督。陳昭常任吉林省都督。
1926年:中共北滿地委在吉林省建立長春支部。
1930年:于和龍縣葯水洞成立東北地區第一個農村蘇維埃政權。
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邊界狀況是:西界奉天,北界黑龍江,南至圖們江外韓國,東界蘇聯。
二十世紀初,東北成為俄、日帝國主義進行殖民擴張的角逐之地。在“五四”運動的推動和後來“五卅”運動的影響下,吉林大地不斷掀起反帝愛國鬥爭風潮。民族工商業有所發展,出現了更多具有近代規模的城市。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吉林淪為日本的殖民地。1932年3月9日,偽滿洲國傀儡政權正式建立,以溥儀為執政,年號“大同”,定都“新京”(今長春)。1934年,日本改“滿洲國”為“滿洲帝國”,改“執政”為“皇帝”,改年號“大同”為“康德”。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18日,溥儀在通化宣布退位,偽滿洲國滅亡。
偽滿洲國地圖
1931年9月19日,日軍佔領長春、四平等地。21日,吉林城淪陷。吉林省代主席、東北邊防軍副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熙洽降日。11月12日,吉林省抗日政府在賓縣成立,誠允任代理主席。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9日零時,蘇軍向日本關東軍發動全面進攻。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吉林光復。
1945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在長春成立吉合區黨委。同時成立吉合區行政委員會,主任委員周保中。轄區包括吉林、合江以及松江之珠河以東地區。這是吉林省建立的第一個省級人民政權。同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復原吉合區黨政軍機構,成立中共吉林省工作委員會。同年12月27日至30日,在永吉縣岔路河鎮召開吉林省人民代表會議,出席會議的正式代表55人,列席代表9人。
吉林省政府成立後,其轄區、省會駐地、工作機構、派出機構等,幾經變動。吉林省政府成立時,省屬市縣已由1945年11月10日中共吉林省工委成立時轄屬的3市23縣,調整為轄長春、吉林2市和長春、榆樹、德惠、九台、通陽、永吉、蛟河、舒蘭、磐石、樺甸、敦化、延吉、和龍、汪清、琿春、安圖等16縣,至1946年5月下旬部分市、縣被國民黨軍佔領之前,均已成立了市、縣政府,轄區人口650餘萬人。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國民黨政府把東北劃成9省,吉林省領長春、吉林2市和永吉、榆樹等18縣1旗。
1945年11月25日,中共永吉地委征得駐吉蘇軍同意,成立吉林市民主政府,至1946年5月28日隨軍撤出,吉林市被國民黨軍隊佔領。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復建吉林市政府。
1945年12月27日,吉林省政府在永吉縣正式成立,周保中任主席。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國民黨成立“吉林地方治安維持會”。11月,在中共組織下成立吉林省政府,省會設在吉林市。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民國政府劃分原東三省為九省,吉林省領長吉2市和永吉、榆樹等18縣1旗,省會設在吉林市。同年11月,在中共組織下成立吉林省政府。
1946年5月,共產黨軍隊從吉林市撤出,國民黨在此成立了吉林省政府。
1948年3月9日,中共佔領吉林市。3月10日,中共吉林省政府遷至吉林市。
1948年10月19日駐長春國民黨守軍分別起義,投降,長春解放實現吉林全境解放。
1949年4月21日,長春市政府由東北行政委員會直屬改由吉林省政府直屬,東北劃分為6省。
新中國建立初期,吉林省轄2個市、2個專區、 1旗、22個縣和1個工業特區。
1954年,東北行政區劃調整,將原黑龍江省的7個縣劃歸吉林省,與原屬吉林的乾安縣共同組建白城專區;將原遼東省的1市9縣劃歸吉林省,設立通化專區;將原遼東省的遼源市、西安縣、東豐縣和原遼西省的四平市、雙遼縣、梨樹縣劃歸吉林省管轄。東北6省改為4省,吉林省與黑龍江省、遼寧省以兩省新劃歸吉林省的市、縣界線為省界,與朝鮮、蘇聯國界仍舊。
1954年9月27日,長春直轄市改為省轄,省會遷往長春。
1969年,內蒙古自治區的哲裏木盟和呼倫貝爾盟的1縣1旗劃歸吉林省,1979年又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從此,吉林省行政區劃延續至今。
行政區劃
現轄長春1個副省級市、吉林(較大的市)、四平、通化、白山、遼源、白城、松原7個地級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長白山管委會。另直接管轄梅河口、公主嶺2個縣級市。
自然環境
地形地貌
吉林省地貌形態差異明顯。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呈現明顯的東南高、西北低的特征。以中部大黑山為界,可分為東部山地和中西部平原兩大地貌區。東部山地分為長白山中山低山區和低山丘陵區,中西部平原分為中部台地平原區和西部草甸、湖泊、濕地、沙地區。地貌類型種類主要由火山地貌、侵蝕剝蝕地貌、沖洪積地貌和沖積平原地貌構成。主要山脈有大黑山、張廣才嶺、吉林哈達嶺、老嶺、牡丹嶺等。主要平原以松遼分水嶺為界,以北為松嫩平原,以南為遼河平原。吉林省地貌形成的外應力以冰川、流水、風和其他氣候氣象因素的作用為主。第四紀冰川在長白山的冰川剝蝕遺跡至今仍然可見。現代流水侵蝕作用對地貌的影響很廣泛,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盆地、谷地多受侵蝕、剝蝕、堆積、沖積等綜合作用,形成了各種流水地貌,如河漫灘、沖積洪積平原、沖溝等。火山地貌佔吉林省總面積的8.6%,流水地貌佔83.5%,湖成地貌佔2.6%,風沙地貌約佔5.2%。

氣候特征
吉林省位于中緯度歐亞大陸的東側,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春季幹燥風大,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漫長。從東南向西北由濕潤氣候過渡到半濕潤氣候再到半幹旱氣候。吉林省氣溫、降水、溫度、風以及氣象災害等都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和地域差異。冬季平均氣溫在-11℃以下。夏季平原平均氣溫在23℃以上。吉林省氣溫年較差在35~42℃,日較差一般為10~14℃。全年無霜期一般為100~160天。吉林省多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259~3016小時。年平均降水量為400~600毫米,但季節和區域差異較大,80%集中在夏季,以東部降雨量最為豐沛。正常年份,光、熱、水份條件可以滿足作物生長需要。
人口
人口概況
根據《吉林省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資料公報》,吉林省常住人口為2746.2297萬人。其中:男性為13912019人,佔總人口的50.66%;女性為13550278人,佔總人口的49.34%。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0-14歲的人口為3292657人,佔11.99%;15-64的人口為21867007人,佔79.63%;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2302633人,佔的8.38%;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2716108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4631729人,具有國中程度的11553196人;具有國小程度的6607037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截至2014年末,吉林省總人口為2752.38萬人,比上年末凈增加1.1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8.22萬人,出生率為6.62‰;死亡人口17.12萬人,死亡率為6.22‰;自然成長率為0.40‰。人口性別比為102.19(以女性為100)。
民族分布
吉林省共有44個民族,除漢族外,在43個少數民族中滿族、蒙古族、回族和錫伯族為世居民族,朝鮮族為東北淪陷時期日本從朝鮮半島強遷過來的移民。吉林省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481.63萬人,佔90.97%;各少數民族人口為246.36萬人,佔9.03%。在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中,朝鮮族主要分布在東部的延邊、吉林、通化、白山等市;蒙古族和錫伯族主要分布在西部的白城和松原市;滿族、回族以長春、吉林、通化、四平市居多。
吉林省有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長白朝鮮族自治縣、伊通滿族自治縣4個民族自治地方。有34個民族鄉(鎮),其中蒙古族鄉10個,滿族鄉(鎮)10個,朝鮮族鄉(鎮)7個,回族鄉2個,滿族朝鮮族鄉3個,朝鮮族滿族鄉2個。吉林省少數民族人口數和佔總人口比例,分別位于全國第9位和第11位。
經濟
概況
吉林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孫志明對此表示,體製問題一直嚴重製約東北發展,這次習近平提到破除體製機製障礙,確實點出了最主要問題。而要改革,需要從行政體製改革入手,改革商事製度,給民營經濟創造發展條件。

2014年,吉林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803.8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成長6.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24.5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7287.2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4991.99億元。按常住人口計算,全省人均gdp達到50162元(按年平均匯率折合8166美元)。全年完成財政收入2188.6億元,完成地方級財政收入1203.4億元;全年完成地方財政支出2906.9億元。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486.52億元
第一產業
2014年,吉林省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570.2億元。其中,實現農業增加值888.6億元;林業增加值65.3億元;牧業增加值546.1億元;漁業增加值24.5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45.6億元。
種植業:2014年,全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501萬畝,全年糧食總產量3532.8萬噸。其中,玉米產量2733.5萬噸,單產7394.6公斤/公頃;水稻產量587.6萬噸,單產7865.7公斤/公頃。
畜牧業:2014年,全省豬、牛、羊、禽肉類總產量256.7萬噸。其中,豬肉產量140.4萬噸;牛肉產量46萬噸;羊肉產量4.5萬噸;禽肉產量65.9萬噸。年末生豬存欄1000.4萬頭;全年生豬出欄1721.1萬頭。牛奶產量49.3萬噸;禽蛋產量98.5萬噸。
截至2014年末,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2919.05萬千瓦。其中擁有大中型耕耘機48.08萬台、機電井18.35萬眼、節水灌溉機械3.96萬套。農田水利建設進一步加強,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和旱澇保收面積分別達到181.91萬公頃和73.78萬公頃。全年農村用電量達到48.75億千瓦時。
第二產業
工業:2014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492.93億元。其中,輕工業實現增加值1997.18億元;重工業實現增加值4495.75億元。分經濟類型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增加值1361.56億元,集體企業實現增加值24.44億元,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實現增加值706.06億元。
在規模以上工業中,重要產業累計實現增加值5339.99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總量的82.2%,重要產業對全省規模以上工業成長的貢獻率達到83.7%。六大高耗能行業共實現增加值1345.74億元。高技術製造業實現增加值548.11億元;裝備製造業實現增加值600.29億元。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3220.02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397.69億元。
建築業:2014年,全省建築業企業實現增加值897.0億元;全省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完成總產值2520.9億元。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2014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80.90億元。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5385.30億元;鄉村消費品零售額695.60億元。按消費形態統計,商品零售額5400.46億元;餐飲收入額680.44億元。
對外經濟:2014年,全省累計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263.78億美元。其中,出口總值57.78億美元;進口總值206.00億美元。全年實際利用外資76.53億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資19.66億美元。全年實際利用外省資金5880.93億元。
金融:截至2014年末,全省境內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16526.34億元,比年初增加1640.4億元;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12695.25億元,比年初增加1846億元。農合機構人民幣貸款1627.3億元,比年初增加280.79億元;人民幣個人消費貸款188.61億元,比年初增加33.07億元。
證券:截至2014年末,全省共有境內上市公司40家,全年證券市場股票、基金交易總量13268.85億元。
保險:截至2014年末,全省有各類保險公司經營主體30家,有保險專業中介法人機構42家,兼業保險代理機構6020家,全年原保險保費收入330億元;全年原保險賠付額112.07億元。
社會事業
教育
大學部院校
序號 | 學校名稱 | 所在地 | 辦學層次 |
---|---|---|---|
1 | 長春市 | “211”工程、“985”工程、大學部 | |
2 | 長春市 | “211”工程、大學部 | |
3 | 延吉市 | “211”工程、大學部 | |
4 | 長春理工大學 | 長春市 | 大學部 |
5 | 長春工業大學 | 長春市 | 大學部 |
6 | 吉林農業大學 | 長春市 | 大學部 |
7 | 吉林財經大學 | 長春市 | 大學部 |
8 | 吉林建築大學 | 長春市 | 大學部 |
9 | 長春師範大學 | 長春市 | 大學部 |
10 | 長春中醫葯大學 | 長春市 | 大學部 |
11 | 長春大學 | 長春市 | 大學部 |
12 | 吉林藝術學院 | 長春市 | 大學部 |
13 | 長春工程學院 | 長春市 | 大學部 |
14 | 吉林工商學院 | 長春市 | 大學部 |
15 | 吉林體育學院 | 長春市 | 大學部 |
16 | 吉林工程技術師範學院 | 長春市 | 大學部 |
17 | 吉林警察學院 | 長春市 | 大學部 |
18 | 吉林華僑外國語學院 | 長春市 | 大學部 |
19 | 吉林動畫學院 | 長春市 | 大學部 |
20 | 長春建築學院 | 長春市 | 大學部 |
21 | 吉林市 | 大學部 | |
22 | 吉林市 | 大學部 | |
23 | 吉林師範大學 | 四平市 | 大學部 |
24 | 吉林市 | 大學部 | |
25 | 吉林市 | 大學部 | |
26 | 吉林市 | 大學部 | |
27 | 通化市 | 大學部 | |
28 | 白城市 | 大學部 |
獨立學院
序號 | 學校名稱 | 所在地 | 辦學層次 |
---|---|---|---|
1 | 長春市 | 大學部 | |
2 | 長春市 | 大學部 | |
3 | 長春市 | 大學部 | |
4 | 長春市 | 大學部 | |
5 | 吉林財經大學信息經濟學院 | 長春市 | 大學部 |
6 | 吉林農業大學發展學院 | 長春市 | 大學部 |
7 | 長春市 | 大學部 | |
8 | 四平市 | 大學部 | |
9 | 長春市 | 大學部 |
高職院校
序號 | 學校名稱 | 所在地 | 辦學層次 |
---|---|---|---|
1 | 白城市 | 專科 | |
2 | 長春市 | 專科 | |
3 | 長春市 | 專科 | |
4 | 長春市 | 專科 | |
5 | 四平市 | 專科 | |
6 | 長春市 | 專科 | |
7 | 長春市 | 專科 | |
8 | 遼源市 | 專科 | |
9 | 白山市 | 專科 | |
10 | 長春市 | 專科 | |
11 | 松原市 | 專科 | |
12 | 長春市 | 專科 | |
13 | 四平市 | 專科 | |
14 | 吉林市 | 專科 | |
15 | 吉林市 | 專科 | |
16 | 長春市 | 專科 | |
17 | 吉林市 | 專科 | |
18 | 白城市 | 專科 | |
19 | 長春市 | 專科 | |
20 | 延邊市 | 專科 |
科技
截至2014年末,全省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22人。全省已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2個,省部(吉林省與科技部)共建重點實驗室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59個,省級科技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18個。
2014年,全省國內專利申請量11933件,授權量6696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5288件;發明專利授權量1434件。2014年度(自2013年11月1日至2014年10月31日)登記省級科技成果696項。全年有8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科技獎勵;19項獲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84項獲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18項獲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4項獲得省科學技術發明一等獎;6項獲得省科學技術發明二等獎;14項獲得省科學技術發明三等獎。全年共簽訂技術契約2891份,實現契約成交額28.2億元。
衛生
截至2014年末,全省有衛生技術人員15.4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6.32萬人,註冊護士5.74萬人。醫院和衛生院擁有醫療床位13.19萬張。全省有鄉鎮衛生院773個,床位1.8萬張,衛生技術人員1.93萬人。全省所有縣(市、區、開發區)均實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100%。有1321.43萬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9.56%。
通訊
電話擁有率:截至2014年末,全省電信業局用交換機容量885.7萬門;固定電話使用者574.8萬戶,固定電話普及率20.9部/百人。行動電話使用者2612.3萬戶,行動電話普及率為94.9部/百人。網際網路絡寬頻接入使用者414.9萬戶。移動網際網路使用者1646.1萬戶。
廣播電視:截至2014年末,全省廣播人口覆蓋率達到98.62%;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98.75%。有線廣播電視使用者數為574.8萬戶,其中,數位電視使用者數達到512.9萬戶。
居民生活
2014年,全省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217.8元,比上年成長8.8%;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為17156元,成長7.6%。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780.1元,成長10.2%。城鎮恩格爾系數為26.1%,農村恩格爾系數為29.6%。
交通
鐵路
吉林省的鐵路網大體可分為西北-東南和西南-東北兩個走向。
全國主要鐵路幹線京哈線貫穿吉林南北。從吉林省內可直達哈爾濱、沈陽、大連、北京、天津、西安、石家庄、武漢、濟南、南京、廣州、上海等全國主要城市。
吉林省鐵路以長春為中心,以吉林、四平、白城、梅河口等為主要樞紐,以京哈、長圖、長白、平齊、沈吉、四梅、梅集等線路為幹線,形成連線吉林省各市、州及廣大城鄉的鐵路網。
截至2014年末,全省鐵路營業裏程達到4345.2公裏。
公路
截至2014年末,全省鐵路營業裏程達到4345.2公裏。公路總裏程9.6萬公裏,其中,等級公路總裏程8.87萬公裏,佔公路總裏程的92.3%;有等外公路7374公裏,佔公路總裏程的7.7%。全省公路總裏程中,有高速公路2348公裏,佔公路總裏程的2.4%。
水運
吉林省主要通航河流有松花江、嫩江、圖們江和鴨綠江。一般4月中旬至11月下旬為通航期。吉林省內河航道1789公裏,有內河港口3個(大安港、吉林港、扶餘港),年吞吐能力140萬噸。
航空
航空以長春為中心,以延吉、白山為補充,可直達北京、上海、廣州、海口、寧波、大連、昆明、香港、深圳、韓國首爾、日本仙台等地。
歷史文化
飲食文化
吉林是大米、玉米之鄉,煮出來白花花的大米飯散發著噴噴香的熱氣。秋收的時候還能吃上又甜又嫩的玉米。
吉林的菜餚比較符合大眾口味,主要有三大特點:油大、鹽多、菜碼大。
東北人口味重,基本上每道菜都鹹味都比較重,不過少吃菜多吃飯也算平衡了,有些炒菜、煎炸食品幾乎是油泡出來的。燉菜更是一大盆兒上來,所以在這點菜,一定要註意節約,避免浪費。
熗拌菜、家常冷盤、醬沾菜,則是典型的吉林農家菜餚,隻用新鮮的黃瓜、蘿卜、涼粉等配上不同的調料,做法簡單,味道卻很新鮮。
吉林民族風味的食品也很多,如滿族的八大碗。而朝鮮族冷面、辣白菜等,喜歡酸辣口味的朋友可要過把癮了。不過最好去那種朝族飯館或專門的冷面館,才能嘗到比較正宗的冷面。
人文風情
秧歌表演
流行在吉林的秧歌,是一種舞蹈、歌唱、戲劇三者綜合,以舞為主的民間藝術。從表演形式上可分為地秧歌、高蹺秧歌、寸子秧歌以及抬桿、背桿、橛桿等多種表現形式。通常還把耍龍燈、舞獅子、跑旱船、推車、打霸王鞭等民間舞蹈結合在一起。

地秧歌是幾種秧歌中最為普及、最靈活的一種。關于吉林地秧歌的淵源,有幾種說法。其中流傳最廣的是,元朝忽必烈稱帝建立大元帝國之後,把百姓每五十戶編成一隊,派一個元兵看管。在春節、元宵節期間,元兵為了防止百姓們聚眾謀反,就把各戶男子集合起來,由他領隊唱唱跳跳。後來這一活動作為一種表演形式流傳下來,演變成今天的秧歌。這一說法的依據是,吉林傳統地秧歌中有“老撻”(指元兵)這個人物,並且是秧歌隊的領頭和指揮。
踩高蹺
踩高蹺是我國各地廣為流傳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是春節、元宵節、廟會等傳統節日裏深受民眾喜愛的一種民間舞蹈。吉林地區也很盛行。流行于我們吉林地區的高蹺內容較為豐富,傳統高蹺扮演的人物有頭蹺(武扮公子)、二蹺(武扮旦角)、漁、樵、耕、讀、青蛇、白蛇、許仙及一般的上裝(女角),下裝(男角)等。
當地特產
白山市是東北三寶(人參、貂皮、鹿茸)的主要產地之一,市內有亞洲最大的長白山山貨市場,商場集中了品種最齊全的長白山山貨。
吉林盛產野中葯材,多達70 餘種,有黨參、黃柏、貝母等。當地著名的土特產品還有:紅景天、林蛙、不老草、靈芝、蕨菜、薇菜、黑木耳等。而當地的手工藝品:松花湖浪木根雕、松花湖奇石、樹皮畫、滿族剪紙、吉林彩繪雕刻葫蘆、黃柏木刻象棋、泥玩具、絹花、吉林手工彩繪木雕等。
旅遊
吉林八景
2009年7月13日,萬眾翹首以盼的“吉林八景”評選結果終于揭曉。長白山、高句麗古跡、向海、防川景區、偽滿皇宮、松花湖(吉林)霧凇、凈月潭、查幹湖冬捕在全省眾多A級景區的激烈角逐中脫穎而出,榮膺“吉林八景”美譽。

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國家5A級風景區、關東第一山。東部的長白山自然保護區,“雄山托天池,林海藏珍奇”,是世人矚目的神奇之地。1983年,鄧小平登上長白山,發出了“不登長白山,終身遺憾!”的贊嘆。有關長白山天池怪獸的傳說更是為其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高句麗(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也簡稱高麗,是西漢到隋唐時期東北地區出現的一個有重要影響的邊疆民族。周秦時期,高句麗的先人一直生活在東北地區。公元前37年,夫餘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麗縣轄區內建立政權。高句麗鼎盛時期其勢力範圍包括吉林東南部、遼河以東和朝鮮半島北部。公元668年,高句麗被唐王朝聯合朝鮮半島東南部的新羅所滅,在歷史上持續了705年之久。
高句麗王城文化遺址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包括國內城、丸都山城、王陵(14座)及貴族墓葬(26座)。國內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是高句麗早中期(公元1-5世紀)的都城,其特點是平原城與山城相互依附共為都城。位于集安市的高句麗古跡,是奴隸製國家高句麗王朝的遺跡。在集安市周圍的平原上,分布了一萬多座高句麗時代的古墓,這就是聞名海內外的“洞溝古墓群”。其中太王陵、將軍墳和千秋墓等規模宏大。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考古工作者在集安、桓仁陸續發掘了多處高句麗王城和貴族墓葬遺跡,對部分遭受自然損害的王陵進行維修,高句麗豐富的文化內涵,輪廓逐漸清晰。
高句麗王城由平原城與山城相互依附共為都城,包括國內城和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這是高句麗早中期(公元1―5世紀)的都城,也是高句麗政權延續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
7000座高句麗時代的墓葬在高句麗王城外,位于群山環抱的洞溝平原上。許多墓室裏線條流暢、內容豐富並具有傳奇神話色彩的精美的壁畫是這些古墓的特色所在,雖然距今已有千餘年,仍然色彩鮮艷。洞溝古墓群中以將軍墳、太王陵為代表的14座大型高句麗王陵及大量的王室貴族壁畫墓,從不同側面反映了高句麗的歷史進程,也是高句麗留給人類的彌足珍貴的文化、藝術瑰寶。
其中,集安城東北4公裏龍山腳下懸崖上的將軍墳,據考為二十代王長壽王陵,造型頗似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有“東方金字塔”之稱。將軍墳墓基長31米,高12米,墓體呈方錐形,共有7級階梯,墓體建築雄偉,造型明快庄嚴,是高句麗建築技藝、藝術成就所達高度的一個縮影。
將軍墳的墓道朝向不遠處的太王陵,太王陵的東側矗立著被稱為“東方第一碑”的好太王碑,是長壽王為紀念第十九代王永樂太王而建。碑石由一塊方柱形巨石修琢而成,高6米多,四面環刻文字共1775個,字型介于隸書與楷書。漢字鐫刻的碑文記述了好太王一生的功績和有關高句麗起源及建立政權的傳說,是高句麗儲存至今最長的一篇實物文字資料。
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西部的白城市通榆縣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AAAA級景區,在中國七大濕地中面積最大、生物物種最豐富,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評為具有國際意義的"A"級自然保護區,並載入世界著名濕地名錄。區內自然資源豐富,有20多種林木和200餘種草本植物。三條大河(霍林河、額木太河、洮兒河)橫貫區內,22個大型和上百個小型自然泡沼星羅棋布,產魚20多種;鳥類173種,隸屬16目、40科、98屬,其中有鶴類6種,佔全世界現有15種鶴類的40%。珍稀禽類有:丹頂鶴、白枕鶴、白頭鶴、灰鶴、白鶴、天鵝、金雕等,成為遠近聞名的“鶴鄉”。1981年建立自然保護區,面積105400公頃。1992年,我國加入了《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後,向海即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冊》。同年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評定為《具有國際意義的A 級自然保護區》。1993 年被中國人與生物圈委員會批準納入“生物圈保護區網路”。2009年“向海鶴舞”被評為“吉林八景”之一,享有“東有長白,西有向海”之美譽,是吉林的象征。
防川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于吉林省東南部,琿春市敬信鎮,總面積139平方公裏,是我國唯一的中、俄、朝三國鼎足地帶,吉林省唯一的“一眼望三國”景區。東南與俄羅斯哈桑鎮接壤,西南與朝鮮的豆滿江裏隔江相望。風景區由防川景區、龍山湖景區、圈河景區及綜合服務管理區四大功能區,20餘個大小景點組成。
長春偽滿皇宮博物院
偽滿皇宮博物院是首批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于長春市內的東北角,是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充當偽滿州國皇帝時的宮殿,是長春獨具特色的殖民遺跡文化旅遊資源。陳運和《偽滿洲國皇宮》詩開頭便是“一段黑暗的年代 出售過一副民族的醜態 一所罪惡的舊宅 居住著一個王朝的遺骸 甚至,門庭從仇敵的胯間洞開 甚至,
偽滿洲國皇宮博物院
靈魂被挑起的屠刀拍賣”。2001年7月,按照“三年恢復原貌”的工作目標,全面啓動了偽滿皇宮的搶救復原工程,按原貌完成了同德殿、懷遠樓、東御花園、防空洞、建國神廟遺址等處的恢復。同時,推出了溥儀及後妃生活用品展覽,展示了溥儀使用過的腳踏車、如意、銅筆等一大批珍貴文物,擴大了展區面積,由原來的1.2萬平方米增加到4.6萬平方米;二期復原工程正在緊張進行,到2004年,13.7萬平方米範圍內的復原工程可全部完成,將成為全國獨一無二的名牌旅遊產品。
松花湖在吉林省吉林市的東南,距市中心24公裏。是攔截松花江水建設豐滿水電站,疊壩成湖形成的。它水域遼闊,湖叉繁多,狀如蛟龍。湖形呈狹長形,如坐飛機俯瞰,松花湖像一串閃光的珍珠。這串“珍珠”長200公裏,最寬的地方10公裏,最深處是75米。湖區面積500平方公裏,最大蓄水量108億立方米。1988年松花湖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風景區。面積達700平方公裏。松花湖以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四季分明的氣候條件、明媚秀麗的湖光山色吸引了大量國內外遊客。
長春凈月潭是國家級森林公園,綠蔭如蓋,潭水清澈,森林浩瀚,被稱為日月潭的姐妹潭,其規模堪稱亞洲人工林之最。2011年1月14日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查幹湖是中國以蒙古族文化為靈魂、以漁獵文化為特色的湖泊休閒旅遊度假區,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中國縣域旅遊百強景區。
從地理上看,查幹湖周圍分布著長春、哈爾濱、大慶等多座人口超過百萬且行車距離在兩小時左右的城市,長白鐵路、302國道、圖烏公路等多條國省級幹線傍湖而過,交通位置十分優越。
查幹湖蒙語為“查幹淖爾”,意為白色聖潔的湖。查幹湖南北長37公裏,東西寬17公裏。濕地水域總面積500平方公裏,蓄水量7億立方米,是全國的十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吉林省最大的內陸湖泊,同時還是吉林省著名的漁業生產基地、蘆葦生產基地和天然旅遊勝地。東北最著名的草原奇觀和蒙古族風情旅遊區。素以“北國大湖、塞外風情”而著稱。自2002年至今,查幹湖每年一屆的“中國.吉林查幹湖蒙古族民俗旅遊節”和“中國.吉林查幹湖冰雪漁獵文化旅遊節”備受矚目,使查幹湖成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旅遊目的地之一。
冬季,銀裝素裹的查幹湖像一塊碩大的碧玉鑲嵌在飛雪茫茫的松嫩平原上,冰面上一串串冬捕的爬犁往來穿梭,高亢激越的勞動號子驅散了嚴冬的寒冷,沉甸甸的大網拉出了鱗光耀眼的鮮魚,也拉出了絢麗的希冀,勾畫出冬日查幹湖雄渾壯闊的北國風光。被譽為“和青藏高原一樣珍貴的人類漁獵文化活態遺存”的查幹湖冬捕,作為北國奇觀而名列吉林八景之一和中華一百大美景奇觀。
景點景區
長春市萬壽寺
始建于清嘉慶二年(1797)的長春萬壽寺,是一座極為特殊的寺院。它建于清王朝的“龍興之地”;它是為乾隆皇帝“祈壽延年”而建,乾隆皇帝曾御筆賜匾“惠我無疆”;它的開山祖師元寶和尚是乾隆皇帝的“替僧”。其規模和建築設計的精美程度在東北地區都是首屈一指,即使在中國也為數不多。
長春北湖國家濕地公園
長春高新區長東北城市生態濕地公園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長春北湖國家濕地公園,並被批準開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工作。位于長春高新區長東北核心區西南部,佔地11.97平方公裏,總投資30億元,2012年7月28日正式開園。
長春北湖國家濕地公園2014年5月29日被批準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長春電影文化旅遊
長春是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長春電影製片廠和電影城也是長春市重要的旅遊資源。由美國蘭德瑪克公司概念設計,長影一期投資15億元人民幣,建設具有好萊塢風格、中西方文化緊密結合的集影視生產和旅遊觀光為一體的長影世紀城,2004年對外開放。
遼源龍首山
遼源龍首山坐落于市區中央地帶,山勢由北向南走向,蜿蜒而至東遼河畔。它的形狀猶如一條盤踞在遼水之濱的巨龍之首,故名“龍首山”。山上亭台雅致、草木蔥蘢,是遼源的著名風景區。
遼源龍首山
2001年重建、被譽為“玄門第一樓”的魁星樓高聳在龍首山的最南端。人們無論從東南西的哪個方向進入遼源,都能望見巍然矗立在山巔之上的魁星樓,它直插雲霄,蔚為壯觀。
在龍首山南麓有一處依山而起的道教宮殿建築群。這就是東北最大的道觀之一福壽宮。
吉林官馬溶洞
吉林官馬溶洞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磐石市煙筒山鎮粗榆水庫西側楊木頂子山腰,距吉林省會長春110公裏,距吉林市128公裏,距磐石市29公裏,距離原官馬鎮政府所在地牛心村7公裏,因系原官馬鎮開發而得名。形成于三億年前,目已開發溶洞長約1500m,總面積約3800m2,由5個大廳、一個水廳組成,每廳之間由走廊相連,最大的廳約600平方米,高達30米以上,低處在2米左右,1989年開發成旅遊區,是吉林省發現的最大的喀斯特溶洞。
莫莫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莫莫格是國家AAAA級景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吉林省白城市西北、鎮賚縣東部33公裏處,東與黑龍江省杜爾伯特、泰來縣隔嫩江相望;南以洮兒河為界,與吉林省大安市相鄰;西北和本縣的丹岱、五棵樹、哈土氣、東屏、岔台鄉的部分地域接壤;距白城市78公裏,大安市120公裏。齊白公路可直達景區,距圖烏國道60公裏。是典型的濕地保護區類型的風景旅遊區。1981年,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莫莫格自然保護區。1997年,國務院批準莫莫格自然保護區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5年底為國家4A級景區(總面積為144000公頃,其中,沼澤面積50000公頃,水域面積30000公頃)。
吉林北山寺廟群
吉林北山寺廟群位于吉林省吉林市西北,是一座久負盛名的寺廟風景園林。佔地128萬平方米,以山地景觀為主,主峰海拔270米。園內峰巒疊翠,亭台樓閣遍布,一座臥波橋把一池湖水分為東西兩部分,夏季湖中荷花盛開,微風起時,花香四溢。
金鼎大佛
金鼎大佛坐像,由南京航天晨光集團建造。 這尊釋迦牟尼坐像,
落座正覺寺後山頂端,坐北面南,背靠牡丹江,前擁正覺寺,遠望長白山,與香港天壇大佛遙遙相對,實為一佛二體。設計像體總高48米,表釋迦牟尼農歷四月初八誕辰;佛身38.4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