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台南位于台灣西南部嘉南平原,為台灣全島開發最早的區域,西臨台灣海峽與澎湖相望。廣義的台南即對于台灣北部、台灣中部等的相對區位"台灣南部"的簡稱,範圍除上述外,從濁水溪以南到鵝鑾鼻,東到中央山脈棱線等都是;狹義的台南則行政區分為37區、與高雄市、嘉義縣部份,尤其是指坐落于平原中心的台南市,與掌控平原咽喉部位的台南市。也可指以台南市為中心、目前為台灣第五大都會區的台南都會區。
台南市舊名赤崁,位于台灣西南海岸,嘉南平原南端。面積2192平方公裏,人口188萬,是台灣第四大城市。全市地勢平坦,地形北闊南尖,曾文、鹿耳門、鹽水、二仁四溪流貫其境,形成平原與沼地交錯的低緩地帶。
歷史沿革
荷治時期
首先,荷蘭人在台江西邊的-鯤鯓沙洲建'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做為在台的統治中心。接著,又在城堡東方與台江東岸大井渡頭(今民權路、永福路口)分別建'台灣街'(今延平街一帶)及'普羅民遮街'(今延平街一帶)。其中台灣踵而至。但因為荷蘭人對移民百般苛征、限製,終于引起漢人的不滿,永歷6年(1652年),在郭懷一領導下起義反抗。最後,事變雖被鎮平,荷蘭人亦在'普羅民遮城'(今赤嵌樓)鞏固其政權,卻依然無法平息漢人的忿怒。一直到鄭成功入台前,全島情勢始終動蕩不安。
明鄭時期
台南孔廟大門1661年,明朝將領鄭成功攻打台灣,打敗荷蘭人,取得台灣後,將台南赤崁地區改為"東都明京"並設立一府二縣;府名為"承天府",即今赤崁樓。鄭成功死後,世子鄭經即位,任陳永華為謀主,把東都明京改為"東寧"。在他的規劃推動下興建台灣第一座孔廟,設立學校,開啓了文化的先聲。興水利,課農桑,安撫原住民等等,種種施政,使台灣逐漸成為漢人的樂土。
清朝時期
1684年,清朝攻取台灣,在台南設台灣府,在首任巡撫劉銘傳將省會遷往台北之前,台南一直是全台首府。享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名。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台灣民主國抗日失敗後,台南士紳推舉英國牧師巴克禮于1895年10月20日會見日軍,翌晨引領入城、台灣日治時期開始。在日本施政下,1900年11月29日台南至打狗間鐵道開通,台南廳舍(後改為州廳)、地方法院等公家機關相繼成立。稍後的市區改正、台南運河開通、台南驛改建,使台南有了現代化都市的雛形。1920年台灣市製實施,台南合並鄰近地區如安平等地,設立台南州轄台南市,兼作州廳所在地。
台南市直至1930年代,仍為僅次于台北市的第二大城市。但由于昔日賴以繁榮的海運優勢不再,在台灣南部的工商樞紐地位逐漸被具有優良港口的新興城市高雄市所取代。1940年,由于高雄市與臨近地區合並、面積與人口大增,工業亦興,台南市在人口規模落居第三大城。
二次戰後時期
1945年8月,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華民國接管台灣,改台南州為台南縣,州轄台南市改製為省轄市,從而與台南縣分離;1946年,台南縣安順鄉並入台南市,改為安南區,形成了省轄市時期的地方自治層級及市區範圍。此時期,原城區周圍闢建了許多眷村,有大量外省籍居民遷入。
新舊交雜的台南市區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台南市發展了輕工業,先是東區的仁和工業區,後有安平工業區。1968年起台南市政府開始市地重劃,其中第四期的竹篙厝與第五期的安平兩區面積較廣,為1970年代至2000年代城區擴展的主要地帶。同時,因城區向東發展、東鄰的台南縣永康鄉(1990年代升格為台南縣永康市,今為台南市永康區)工業發達,使得永康人口快速增加,並與東區相連一片。
1990年代以後,台南市安南區新設立了台南科技工業園區、台南縣新市鄉(今台南市新市區)設立南部科學園區,吸引龐大就業人口,台南成為為台灣屈指可數的人口增加及實住人口多于戶籍人口之縣市。同時與台北市並列為失業率最低之縣市。
2009年6月29日,"中華民國行政院"審議通過"台南縣市合並改製直轄市"案。2010年12月25日,原省轄台南市、縣合並改製為"直轄市",名為台南市;原省轄台南市、縣政府,分別改為新台南市政府的永華市政中心與民治市政中心。
荷蘭時期
屬于大員地區
明鄭時期
全市分屬承天府所轄的天興縣、萬年縣,兩縣以新港溪(今鹽水溪)為界,兩縣治與承天府都在今台南市境。
稍候縣改為州。
清朝時期
1787年:諸羅縣更名嘉義縣
1887年:台灣縣更名安平縣。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1895年:設台南縣
1901年:設台南廳
1920年10月:台南實施市製,設定隸屬台南州之下的台南市,包括昔日台南府城與後甲、三分子、桶盤淺、竹篙厝、鹽埕、安平、上鯤鯓、鄭子寮等地。
1936、1940年:虎尾寮(原屬仁德庄)及下鯤鯓、鞍子、灣裏(原屬永寧庄)並入台南市。現今台南市中的安平、中西、南、東、北等5區就是當時台南市的範圍。其餘32區在當時屬台南縣新營郡、曾文郡、北門郡、新化郡、新豐郡所轄的街庄。
民國時期
台南州改為台南縣;台南市脫離台南縣,改製為省轄市。市、縣至此成為對等機構。1946年:台南縣安順鄉改隸台南市,為安南區。2004年:台南市中區、西區合並,為中西區。2010年:台南市縣合並,改製為台南"直轄市"。
地理環境
台南市位于台灣島的西南部,嘉南平原的核心位置,中西部為鹽水溪、曾文溪淤積平原,近三百年來增加大量土地,平坦適合農作。地勢平緩且有大小河川橫亙;東側有丘陵,屬于阿裏山山脈的尾段,有部分丘陵、山地分布。最高峰為大凍山(標高1,241米)。西側臨台灣海峽,有40餘公裏的海岸線。在歷史上沿海地帶曾有倒風內海、台江內海等潟湖,但多已陸化,2009年于當地設立以濕地保護為主的台江國家公園。
地貌
南瀛大地貌最徹底改變的當屬清道光三年(1823年)的嘉南大水患。此次大水山洪,挾帶大量土石泥沙沖入台江及倒風兩大內海,不但使曾文溪改道,鹽水溪南移,更將內海及濱海口全部填成陸地─北從鹽水港、下營茅港尾、麻豆港到西港、安定港口、永康洲子尾以西全部陸化。今日安南區至北門區六區大部分土地均屬之,也是"鹽分地帶"名稱之來源。
台南台地位于市區東部,為一孤立橢圓形切割台地,北界有曾文溪、南端有三爺宮溪,永康區六合裏附近之台地稱橄欖山,東側以明顯的台地崖與大灣低地相接,此崖即為後甲裏斷層。西方則逐漸降低,而移化為安平平原。地長軸約12公裏,東西寬4公裏餘,台地本棱線均維持在海拔25~30米的高度,最高點在永康區網寮、第一公墓一帶,海拔達40米;因台南台地目前已開發,人類建築對地形破壞極大。相較之下,天然河川的切割度甚小,流量也不豐,多已成為道路下的排水道。
大灣低地位于台南台地東邊,大部分屬台南市永康區境,西緣以明顯的南北向台地崖與台南台地相接,其長度約12公裏半,寬約3公裏,標高大部分在10米以下。由于聚落的開發大灣低地與台南台地的分界處已漸模糊。
安平平原位于台南市西部濱海處,為新近隆起的海岸平原,平原高度均維持在海拔2~3米左右,並成為曾文溪三角洲一部分。此區在荷治時期仍為台江內海潟湖,外緣有細長的鯤鯓形砂嘴。之後潟湖逐漸成為海埔新生地,今已為台南新市政中心所在地。
水文
台南市沿海各區,300年前仍是台江、倒風等內海。後因泥沙淤積,成為小型內海如四草湖、鯤鯓湖等,或是轉為魚塭、鹽田使用,當地設有台江國家公園與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
台南市"中央管河川"有八掌溪(與嘉義縣之界河)、急水溪、曾文溪、鹽水溪、二仁溪(與高雄市之界河)。其中曾文溪為台灣第4長河,橫貫台南市並將全市大致均分為兩區"溪北"、"溪南"兩區,兩地在歷史、自然、人文方面有相當的差異。而人工河有台南運河,開鑿于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但由于航運功能漸失,戰後運河盡納家庭及工業廢水,一度造成嚴重污臭。經過多年整治,今日安平已不再有廢水入河,並隨著安平舊港重新打通,水質已改善許多。
市境也有多座水庫分布,由于水量豐沛,供應台灣40%用水,也促成市境內發展高需水量的農業及高科技電子業。較著名的水庫與湖泊包括曾文水庫、烏山頭水庫、南化水庫、虎頭埤等。其中曾文水庫橫跨嘉南兩地,為台灣最大之水庫。
氣候
台南市全境位于北回歸線之南,屬副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氣候的過渡帶,全年溫和少雨、日照充足;全年平均氣溫23.8℃,最冷月(1月)17.1℃,最熱月(7月)29.0℃。全年日照時數2421.3小時,居全島之冠。台南市在此氣候條件下,沿海製鹽業有三百餘年歷史,興盛一時,但已于2002年停產。近年,境內科學園區亦以太陽能產業為主軸之一,另有在原鹽場土地興建太陽能發電廠之計畫。大陸冷氣團南下侵台時,降至10℃以下亦不罕見。受季風及地形影響,降雨幹濕季分明,雨量多集中于夏季,主要因鋒面及季風影響,佔全年降雨量80%以上,且西南季風盛行,及對流作用,午後易生局部性對流雨。夏季為台風易發生時期。冬季水汽不足南部則為旱季。年平均降雨量約1570公釐。降雨日數平均全年約有94日,8月即佔約16.2日。
台南市是台灣極早建立氣候觀測的地區。16世紀荷治時期《熱蘭遮城日志》中即有簡單紀錄氣候及地震,近代測候則以1897年台南測候所的成立為濫觴。近代觀測亦可知台南市不曾出現零下氣溫:已知最低溫出現于1918年1月8日,氣溫2.6℃。
行政區劃
現今台南市共37區,系承襲縣市合並前原台南市的6區、及原台南縣的31鄉鎮市而來。區下轄711個裏、14,730個鄰。由于現有行政區數目偏多,市政府已著手整並計畫。
區名 | 面積(km2) | 下轄裏數 | 下轄鄰數 | 人口 | 人口消長 | 密度 (人/km2) |
---|---|---|---|---|---|---|
中西區 | 6.2600 | 38 | 752 | 78,837 | -136 | 12,594 |
東區 | 13.4156 | 45 | 1,240 | 193,871 | -115 | 14,451 |
南區 | 27.2681 | 39 | 845 | 126,209 | -59 | 4,628 |
北區 | 10.4340 | 43 | 855 | 132,076 | +45 | 12,658 |
11.0663 | 15 | 366 | 63,372 | +99 | 5,727 | |
107.2016 | 51 | 944 | 179,180 | +108 | 1,671 | |
40.2753 | 39 | 1,288 | 219,640 | +484 | 5,453 | |
55.7913 | 21 | 630 | 65,996 | +25 | 1,183 | |
62.0579 | 20 | 253 | 44,007 | -62 | 709 | |
74.9025 | 10 | 110 | 5,393 | -19 | 72 | |
76.3662 | 10 | 175 | 15,274 | +6 | 200 | |
109.6316 | 7 | 124 | 10,477 | -28 | 96 | |
171.5198 | 9 | 113 | 8,821 | -10 | 51 | |
50.7664 | 18 | 497 | 69,938 | +85 | 1,378 | |
關廟區 | 53.6413 | 17 | 280 | 35,761 | -12 | 667 |
64.0814 | 8 | 95 | 4,343 | -6 | 68 | |
70.7953 | 13 | 257 | 21,991 | -52 | 311 | |
53.9744 | 29 | 393 | 45,686 | -84 | 846 | |
佳裏區 | 38.9422 | 21 | 409 | 59,226 | -2 | 1,521 |
33.7666 | 12 | 241 | 25,133 | +28 | 744 | |
110.1492 | 23 | 315 | 24,743 | -25 | 225 | |
41.9796 | 18 | 304 | 21,314 | -33 | 508 | |
53.9919 | 13 | 330 | 27,664 | -19 | 512 | |
44.1003 | 13 | 206 | 12,260 | -20 | 278 | |
新營區 | 38.5386 | 29 | 638 | 78,462 | -36 | 2,034 |
72.2189 | 21 | 268 | 25,639 | -26 | 355 | |
白河區 | 126.4046 | 24 | 293 | 31,074 | -34 | 246 |
東山區 | 124.9178 | 16 | 311 | 23,834 | -14 | 191 |
六甲區 | 67.5471 | 12 | 231 | 23,585 | +12 | 349 |
33.5291 | 15 | 271 | 25,881 | -43 | 772 | |
61.2929 | 13 | 262 | 22,461 | -3 | 367 | |
52.2455 | 25 | 326 | 26,939 | -8 | 516 | |
55.3097 | 17 | 360 | 43,845 | +97 | 793 | |
70.3125 | 10 | 145 | 10,752 | -29 | 153 | |
27.8780 | 7 | 85 | 7,778 | +8 | 279 | |
新市區 | 47.8096 | 11 | 263 | 34,934 | +45 | 731 |
安定區 | 31.2700 | 16 | 255 | 30,241 | -13 | 967 |
以下列表為台南市境在歷史上所屬的行政區
交通
台南有縱貫鐵路及台灣第 1 號公路過境,南北高速公路則通過市區東界。西海岸舊有安平港,原為本島南部與大陸聯系的主要港口,後因灘塗西伸,港道淤塞,海輪不能靠岸,逐漸衰廢,近年已築安平新港,主要為漁業基地,有運河與市西區相通。
人口
台南市人口分布極不平均,2/3人口居住于溪南地區。溪南地區人口又高度集中原台南市(省轄市)及永康、仁德、歸仁一帶(近120萬人口)。原因為溪北仍以農業為主、溪南則已發展為現代都會台南都會區。另由于溪北部份區離嘉義市反而較近,當地居民亦會選擇至嘉義就學、消費或交通轉乘(如高速鐵路、飛機或海運等);而由于高雄市北部部分行政區屬台南都會區,消費、交通以台南市為主,甚至于台南市接受教育。昔日台南省轄市人口約77餘萬人(2010年5月資料), 台南縣市合並升格改製為直轄市後,人口為187萬。
歷史人口
原台南市在1947年的人口為161,624人,至1980年代人口超過60萬人,人口成長將近三倍。在縣市合並改製前夕,原台南人口772,066(2010年11月),為次于台北、高雄、台中之後的第四大城。
民族暨族群
台南市總人口約187萬人,以閩南裔為絕對多數,戰後由中國大陸各省遷入的外省人次之(約1成餘)。少數民族有客家人(約12萬人,6.4%)、原住民(5,940人,0.3%)。此外還有西拉雅族約1萬人(1.1%)。
西拉雅族為原住民中的一支,屬平埔族群,為台南最早的住民。由于與漢人接觸早,語言習俗高度漢化,族人多融入閩裔漢人社會、法律上也將其歸類為漢人。但隨著近年原住民運動興起,西拉雅族開始要求政府承認、並著手恢復固有語言。位于台南市東部山區的西拉雅國家風景區即以其為名。
經濟
台南市的產業以二級產業和三級產業為主,總就業人口超過9成從事非第一級產業,都會區(以原省轄市區代表)則有6成以上的服務業人口,全市比例則超過五成。1990年代起,因陸續開發南部科學工業園區與台南、樹谷、柳營、永康等科技工業區,亦成為電子、電機等高科技製造業的重鎮。
一級產業
台南市的一級產業主要為漁業與農業。台南市沿海一帶的土壤多屬鹹性沖積土,由于土壤鹽份含量甚高,不
適農作,遂墾拓魚塭從事養殖漁業。其中虱目魚最為有名,為全島主要產地。亦出現大量以虱目為食材的小吃,成為重要觀光資源。另外近海牡蠣(俗稱蚵仔)養殖盛行,也是台南小吃的重要材料。台南市有漁港8個,其中安平漁港曾為台灣最大港,屬于遠洋漁業或全台漁業,是台南市捕漁獲量最多,也是船舶噸位最大的漁港;其它漁港為近海漁業或沿岸漁業,分別是將軍漁港、四草漁港、馬沙溝漁港、青山漁港、北門漁港、下山漁港和蚵寮漁港。由于地理因素配合,台南市農業條件優良,土地平坦適合農作,耕地面積達九萬多公頃,在全國排名第一。以水稻、芒果、蓮子、文旦、甘蔗、鳳梨等聞名全台,合並前之台南縣亦有"農業縣"之稱。但事實上,1971年後因外銷導向政策,當時台南縣製造業產值的比例已凌駕農業。目前正朝花卉與水果外銷等精致、高附加價值農業發展中,蔗業與鹽業則因不合成本而幾近消失。近年尤以蘭花事業成長最明顯,2009年外銷訂單達新台幣36億;第一級產業總產值則約400億餘。
二級產業
台南市的二級產業,則兼有高科技、工業與其他製造業。早期台南市缺乏重要工業,而以紡織、成衣、精密機械等民生工業或輕工業為主,成衣與紡織多為家庭代工模式,而精密機械則集中于安平工業區。及後中央政府相關部門、地方政府和私人企業在台南市設立新興工業區,以及位于台南市近郊之南部科學工業園區,帶動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經濟及人口吸引皆有顯著改善,為台灣少數人口仍在正成長的地區之一。
目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設立了南部科學工業園區,其中台南園區面積1,038公頃,在新市區、善化區和安定區交界處;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在柳營區設立了台南環保科技園區;經濟部工業局在安平區設立了安平工業區,永康區設立了永康工業區,新市區設立了新市工業區,官田區設立了官田工業區,柳營區設立了柳營科技工業區,新營區設立了新營工業區和安南區設立了台南科技工業區;市政府在後壁區設立了台灣蘭花生物科技園區;私人企業在安南區設立了總頭寮工業區,仁德區設立了保全工業區和龍崎區設立了龍崎工業區。
鑒台南重工業產業不如鄰近之高雄等地區發達,原台南縣政府在多年以前曾計畫引進煉鋼、石化等重工業。而最著名亦最具爭議的開發案濱南工業區在十數年反復爭論後,已因環境意識及台灣產業轉型而中止,並于2009年在當地成立台江國家公園。
三級產業
服務業為台南市經濟結構之主力,以金融業、批發與零售業居多,尤其以金融業為盛。服務業的空間區位相對集中于中西區、東區及永康區、其次是北區、南區,這五區是商業圈聚集地或商業氣息較強的聚落,經濟非常活絡。
大眾媒體
由于台灣的媒體、廣告業高度集中台北市,因此台南市缺乏相關產業。全國性報紙中的自由時報、中國時報、聯合報有地方版提供南台灣新聞。而台南市在地的地方報社有中華日報、民意日報。
總部設立在台南市的出版社有以中學教科書市場市佔率的大型書商南一書局及翰林出版為代表,南一書局另有子公司長鴻出版社,以漫畫代理為主。
台南市有四家有線電視台,分別是原台南市地區的"雙子星有線電視"、"三冠王有線電視"、原台南縣溪北的"南天有線電視",曾文溪以南的"新永安有線電視"。在地無線電視台有台灣蕃薯電視台。
台南市可以接收眾多家合法廣播電台節目,如警廣治安交通網高雄台、台北國際社區廣播電台(ICRT)、教育廣播電台、中廣流行網(I Like Radio)、中廣音樂網(I Radio)大眾廣播電台(KISS Radio)、高雄廣播電台、蘋果線上、漢聲廣播電台和中廣寶島網等,其中廣播電台總部設立在台南市有11家,如南都廣播電台、府城之聲、嘉南廣播電台、曾文溪廣播電台、愛鄉鄉之聲廣播電台、自由之聲廣播電台、台南之聲廣播、古都電台、建國廣播電台、人生廣播電台、新營之聲廣播電台和長榮之聲〈校園實習電台〉。
文化藝術
民俗文化
台南古都保留濃厚的漢人社會風俗,講究傳統科儀、註重婚喪禮俗,台南女兒婚嫁的妝奩排場,更是令人津津樂道,因此製作婚聘禮餅及節慶供品的傳統餅鋪特別興盛,至今仍有數家傳襲古風的餅鋪,其中以萬川號、富香齋、舊永瑞珍、舊來發餅鋪最負盛名;此外,安平蜜餞及黑橋牌香腸等特產也都發跡于此,交織出一幅物阜民豐的勝景。
中國人崇尚風水命理,凡住屋格局、坐向皆有定式。安平地狹人稠,巷弄縱橫迂回,詹角交錯,宅牆相望;居民遇有疾病災禍,往往歸因于屋宅相沖之說,為擋煞製沖,祈求住宅平安,各式鎮宅闢邪的器物、圖騰因應而生,這些生動有趣的闢邪物俗稱"厭勝物",早已融入安平居民生活中,也是此地建築景觀一大特色。
厭勝物,從屋脊上的風獅爺、門楣上的八卦牌、倒鏡、獅牌,到牆籬廳堂的照牆、照屏,式樣繁多。材質上,或木或陶,製法上,或雕或塑,造型豐富,神採各異;安置時,則講求一定的儀式與禁忌,一般民家多將之請到廟中,或聘道士到家中作法,以開啓靈性。
隨著社會的變遷,安平低矮的古厝、老巷道,逐漸翻修拓寬。昔日鎮宅的闢邪物,已難逃歷史的噩運;如今僅在效忠街、中興街、安北路一帶巷弄中,仍可尋獲蛛絲馬跡,其中尤以劍獅獸牌、八卦牌最為普遍。
風獅爺:風獅爺多為武士騎獅造形,相傳獅座上人偶為蚩尤的化身,以紅磚或陶土燒成,高踞屋脊,威風彪炳,又稱"瓦將軍",據說瓦將軍能克製遠處獸牌、屋脊、牆頭銳角的沖煞;又說台灣多風災,風獅爺是鎮風用的。如今僅海山館有數件收藏,一般民宅已難覓蹤跡。
獸牌:以獅子卸劍造形出現,用來驅逐由門前入侵的邪煞,因此多安置于外牆門楣上,或大廳門額上,為安平最常見的闢邪物,門前照屏或刀劍屏也多繪有獅子卸劍的圖樣;獸牌素材多元,以木雕、泥塑居多,也有石雕、銅塑、彩繪 等各種材質。
八卦牌:表面刻有太極、八卦圖案的等邊八角形木牌,一般都安置于大廳門額上,作為"鎮宅"之用,是民間普遍的闢邪物,除了安平,也散見于各地。
刀劍屏:為頂端插有刀、劍、斧、戟、矛等兵器的木屏風,置于廳堂門口,兼具摒除,嚇阻邪煞入侵之功能;朝外的屏面通常繪有劍獅等圖案,朝內則繪製麒麟、蝙蝠等吉祥圖案,為典型趨吉避凶的範例。
照壁:照壁的功能與刀劍屏相近,用以摒除外界的幹擾,通常位于外門的軸線上;安平的照壁多與外牆連成一體,以紅磚砌成,外敷泥灰,頂端作圓弧形,朝外的立面塑有獅子卸劍像,或單純的素面。
日月桃符:為書寫日月字樣的雙桃木牌,兆示光明長壽,常與八卦牌、倒鏡等物件並列,以達多重闢邪功能。
憨番
自1624年荷蘭人入據安平,在南台灣展開為期38年的殖民統治,相傳民間因不滿荷人強取豪奪的壓榨統治,因此在嘉南一帶的廟宇中,便普遍出現"憨番擎大杉"、"憨番抬廟角"等有趣的畫面,其中的"憨番"便是以民間俗稱紅毛番的荷蘭人,作為屋角或大梁承重、裝飾的素材。
擎大杉的憨番多為木作材質,抬廟角的則以剪黏、交趾燒居多,台南一帶的寺廟,如大天後宮、天壇、開基天後宮、開元寺等的三種門或拜殿,都可輕易發現其蹤影,其中以"憨番擎大杉"造型為大宗,但見憨番高踞梁上,或半蹲或站立作扛舉狀,一副勇猛威武的模樣,為傳統建築增添些趣味。
小吃,是一系列台灣的特殊街頭食物的總稱,
也是台灣在地文化的最佳代表之一。
要對台灣小吃下一個準確性的定義並不是那麽容易,或許可以嘗試做以下區分:狹義而言,僅指發源于台灣的小吃,如:珍珠奶茶;而由于小吃的變化性極高,易于隨地域、時間有突破性的發展,因此廣義的來說,亦可以包括那些于台灣興盛、創新,而于台灣隨處可見甚至發揚光大的庶民美食,如:生煎包、蚵仔煎、肉粽等;至于最廣義的定義,甚至可以包括任何在台灣十分普及的小吃,像是蔥油餅、臭豆腐等,隻不過這種看法應該就是以出現于台灣小吃攤位的美食來定義台灣小吃了。
歷史
小吃之所以發達,有其歷史悠久典故:台灣是自清代起,漢人農業民族自福建(清雍正(1720年左右)時開放廣東移民來台)開墾山林台灣,非常耗費勞力于耕耘,小吃生意者便以挑夫姿態,挑各樣冷、熱小吃到田邊、山邊供應開墾者食用,典故如此。
在初民墾荒時期,皆在信仰中心廟舉辦迎神賽會,人群聚集小吃生意者也隨至行商,所以台灣許多小吃市集都在廟旁;近數十年,隨著台灣經濟起飛,都市大型百貨公司亦多規劃樓層為小吃街,又可享受冷氣免日曬雨淋,小吃也被賦與現代化的意義。
小吃因地域區別的關系而會以地域名稱在前稱呼之,如萬巒豬腳中的萬巒兩字,就是地名;然而,就如同四川牛肉面並非出自四川,有時候最好還是將其視為專有名詞使用。尚未成名的街頭小吃經常都是沒有店面的,而僅有一個攤位,不少店家使用免洗餐具、塑膠袋,而且不會開發票給消費者,大多數小吃的單價都相當低廉。
特色
在台灣,從事小吃業者往往是家族經營,一般而言,入門雖不困難,然而想要積極創業的人亦有先做學徒學習的情形。近年來在台灣也發展出小吃補習班,讓想要經營小吃攤的人可以一起上課,並學習特殊的醬味等製作方法。此外, 不少食品製造商也研發出一些如速食麵般快速食用的小吃包,例如在台灣各大超市都買得到羊肉爐的調理包,某些地方也買得到即溶燒仙草,甚至是面線也有自己方便煮的調理包等。
台南市的小吃可分為市集攤販小吃與老店小吃二類。除了賣早點類的小吃攤可能限于早上營業外,夜市小吃集中在夜市裏,由于都市化程度較高,民眾活動時間相對較長的關系,許多小吃攤會經營到相當晚,以配合台北「不夜城」的性格,因此超過午夜12點甚至徹夜經營也
是常有的事情。這類攤販小吃因機動化之故多以免洗餐具為容器。至于歷史較久的老店小吃則集中于發展較早的台北西區一帶,如:艋舺(今萬華)與建成圓環周圍,和台灣多數發展較早的古城一樣,這些老店多集中于寺廟周圍,又因多有店面方便餐具清潔,故餐具的使用上以非免洗餐具為大宗。
黑橋牌食品早年于新南街尾設立門市,因此便以運河上的"黑橋"(今新南橋)命名,以生產香腸、臘肉、肉酥等肉類加工品為主,其中尤以香腸名聞南台。歷經多年的經營,黑橋牌分店遍布全省,並設定專業化的生產工廠,除了傳統產品外,更開發多元的南北貨與罐頭食品,成為最富家鄉味的肉品王國;因用料道地、風味獨具,名聞海內外,每逢年節,各門市總是人潮涌動。其香腸以豬腸、羊腸兩種腸衣灌製,分為原味、蒜味、辣味、五香等各式口味。
創于同治10年(1871年)的萬川號,以精致的肉包、水晶餃及傳統漢式糕餅聞名,是台南歷史最悠久的老餅鋪;至今熱氣蒸騰的包子、水晶餃,及坊間難得一見的柴梳餅(沙西餅)、花瓶餅、水晶餅、白糖酥、口酥,彌月賀壽的各式紅龜與改良的中式喜餅,仍是老少歡迎的大眾口味。
舊永瑞珍的傳統台式喜餅名聞遐邇,因為純手工製造,面皮講究,內餡精純,吃來香酥爽口而不膩,是府城人婚嫁優先指定的下聘禮餅。喜餅有魯肉餅、鴛鴦餅、腰果五仁餅、鳳梨酥、芋泥餅等多種口味,此外,尚有儲存古風的涼糕、水晶餅、沙西餅、口酥等精巧點心,同樣令人回味無窮。
發展
台灣最早開發的台南市是全島最具代表性的小吃文化重鎮,台灣小吃與歷史古跡搭配的主題旅遊已成該市重要的觀光資源。台南市的著名小吃除了種類眾多物美價廉以外,通常不會集中于夜市,而是在具有歷史發展淵源的廟口廟埕,或是日治時期因衛生或都市計畫下遷徙集中的市集(如石精臼或沙卡裏巴)這些市集雖可能因為都市發展而消滅或沒落,但四散的攤販為了註明自己的來源出身,有些會在所賣的產品前加註來歷,如「石精臼海產粥」或「大菜市意面」等。台南市的小吃通常不會使用免洗餐具,而有些已經根基穩固的小吃,所使用的餐具上還會印刷著自己的店名。
文化傳媒
台南市的傳播業如同其他台灣都市,缺乏集中于台北市的媒體、廣告和資訊等。
報刊
目前除了"全國性"報紙在台南市發行外,如自由時報、Taipei Times、蘋果日報、中國時報、工商時報、聯合報、經濟日報和民眾日報,報社總部設立在台南市的地方報社僅有一家中華日報。
出版社
總部設立在台南市的出版社有以中學教科書市場市佔率的大型書商南一書局及翰林出版為代表,南一書局另有子公司長鴻出版社,以漫畫代理為主。
電視台
台南市可以收看五家無線電視台標準畫質電影片道,分別是民視、台視、中視、華視、公視和一家高畫質電影片道HiHD。數位電視DVB-T有中視無線台、中視新聞台、中視綜藝台、民視無線台、交通電視台、民視新聞台、民視高畫質台、台視、台視財經台、台視健康娛樂台、華視、華視教育文化頻道、華視休閒頻道、HiHD、PTS、Dimo TV和Hakka TV可以收看。此外還有眾多有線電視、數碼電視、寬頻電視、衛星電視、互動電視和網路電視等電視台可以收看。
廣播電台
台南市可以接收36家合法廣播電台節目,如HitFM聯播網、警廣治安交通網高雄台、港都電台(高雄溢波)、台北國際社區廣播電台(ICRT)、教育廣播電台、中廣流行網(I Like Radio)、高雄廣播電台、KissRadio(大眾廣播高雄溢波)、蘋果線上(陽光聯播網)、漢聲廣播電台、飛碟聯播網(高雄溢波)和中廣寶島網等,其中廣播電台總部設立在台南市有11家,如南都廣播電台、府城之聲、嘉南廣播電台、曾文溪廣播電台、愛鄉鄉之聲廣播電台、自由之聲廣播電台、台南之聲廣播、古都電台、建國廣播電台、南台科大之音〈校園實習電台〉和長榮之聲〈校園實習電台〉 此外還有眾多地下電台節目可以接收,而眾多網路電台也能收聽。
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有15家,主要業者有Hinet、Seednet、So-net、Giga、台灣固網等。台南市使用寬頻上網的家戶比例高達百分之六十五以上。
教育
台南市為台灣南部教育之中心,目前擁有大專院校十餘所。國立成功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兩所知名大學均于台南設有校區。其他公立教育機構計有國民國小209所,中學58所,高級中學及職業學校36所,而南科實中則位于新市區,其設立目的在于滿足科學園區延攬境外高科技人士之子女教育需求。而台南一中、台南女中、台南二中、家齊女中四所明星高中則俗稱為"台南四省中"。
台南在台灣的教育發展史佔有重要的地位,如:長榮中學于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由英國基督長老教會創辦台灣第一所中學,當時校名為"長老教中學"。
國立台南大學附屬啓聰學校是第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創辦當時校名"訓瞽堂"。
社會教育方面,目前有國立台南生活美學館。
旅遊
台南有回溯赤嵌樓的歷史,荷人所建的普羅民遮城,目前僅剩城堡大門和文昌閣旁的炮座遺跡可供憑吊。清朝重建,包含文昌閣、海神廟、五子祠、蓬壺書院、大士殿五棟建物。
現今的赤嵌樓周長為45丈3尺,高3丈6尺,共分三層,雕欄凌空,軒豁四達;內部則陳列文史資料及相關文物,除了歷年修護情況及建物變遷相關圖文外,原為蓬壺書院一部分的文昌閣,還奉祀著一尊魁星爺,據說這尊原供書院師生參拜以求金榜題名的魁星爺極為靈驗,每屆考季,神案上便排滿了各色準考證、學生證,祈求神靈護佑。文昌閣庭前立有一斷足石馬,由洲仔尾(永康市鹽行村)移來,原為林爽文事變中,陣亡的清廷官員鄭其仁墓道之石刻;由文昌閣通往海神廟之間,有一半圓形石砌古井,為荷蘭人建城時所鑿,因此稱為"紅毛井",幽幽古井深不可測,訴說一段神秘傳奇,據說此井可直通安平古堡,當年鄭成功入城圍攻時,荷蘭人便利用此密道逃往安平。
在諸多文物古跡中,最特殊者莫過于城樓下9座贔屓碑,此為清乾隆旌功御碑,碑文是褒旌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事件,相傳贔屓為龍的九子之一,善馱重物,外型似龜,多用以馱負碑礎,遂有"龜碑"之稱。
大南門
台灣府城現僅殘存大東門、大南門及小西門,而其中僅小西門仍保留當年原貌。大南門位于南門路,乃昔日台灣府城8座城門遺跡之一,列屬三級古跡。
大南門為昔日府城南區之屏障,周邊有孔廟、海東書院等文教設施,城外即是荒蕪的魁鬥山,情勢險要,加上其為通往鳳山的要道。此外,門洞內嵌有一方道光年間所立"示禁碑",乃嚴禁戍衛官兵騷擾過往民眾,為時代留下見證。外城門額書"大南門",城垣採弧形建築,宛如一彎弦月,又稱"半月城";內城門額書"寧南門",城樓為歇山重詹形式,由此可鳥瞰台南街景。
南門碑林位于大南門西南側,共收集61座清代古碑碣,內容包含記功、捐題、修建、建築圖、墓碑及禁令告示等6大類;每座碑碣皆立有說明牌,藉此可一窺昔日社會梗概與政教決策,是史跡考察重要的佐證。
水火同源
又名水火洞、水火河,是一處水與火共存的自然景色,位于台灣台南市白河關子嶺風景區,枕頭山麓西南側,六重溪斷層附近上脊斜軸部上的石壁。壁上冒出的天然氣可使點燃的火焰不熄滅,同時又有泉水從崖壁細縫中潺潺流出,火噴其間,無煙亦無焰,形成水中有火,火中有水的特別景觀。
自康熙四十年(1701年)被白河大仙寺的參徹禪師發現後,火勢一直維持至今。1964年白河地震前一直是集中一束,火勢旺盛;地震之後,火焰分散自幾個孔隙冒出,火勢較弱,猶如水面浮花。台灣日治時期,鄉民刻一尊名為水火神君或稱不動神君的神像在出火處之上,以供膜拜。1993年台南縣政府將水火同源列為該縣的精神標志,取其相容並茂之意,並將該地攤販重整為商店街。
府城隍廟
府城隍廟建于明永歷23年(1669年),為台灣首座城隍廟,名列二級古跡,因城隍爺掌理陰間事宜,其空間配置與文物陳列,迥異于一般廟宇。
城隍原意為城牆、護城河,後演變為城池的守護神,專司陰間司法事宜,各地城隍猶如地方行政首長,按其轄區範圍、位階,各有不同的封號與配置。
府城隍廟為三進雙護龍的建築,格局狹長幽暗、神像威武猙獰、座前案桌、枷鎖刑具、警世威赫的匾額楹聯、鬥大的算盤,處處顯露陰森詭譎的氣氛;而三川門內高懸"爾來了"一匾,用字淺顯卻寓意深遠,讓人望而生畏。大門入內依序是三川門、拜殿、正殿和後殿;左右兩廂則闢為辦公室及文物陳列室。正殿主祀威靈公,陪祀文武判官、七爺、八爺和24司,是協助城隍爺辦案的神祗與幕僚,24司中以職掌學業、功名的"學政司"、"考功司",香火最鼎盛。
民間深信,人死後魂魄要先到城隍廟報到,接受初審,根據其生前善惡功過,決定上天堂或下地獄,因此對城隍爺甚為敬畏;由于城隍爺對于轄區百姓行止瞭若指掌,遇有親人行蹤不明,每每到此求簽問卜。
每年農歷5月11日城隍爺誕辰,城隍爺按例于誕辰前夜行轄境,探訪民情,是年度最熱鬧的廟會。
珊瑚潭
烏山頭水庫位于六甲區與官田區交界處,由空中鳥瞰,隻見水域蜿蜒曲折、狀似珊瑚,故有"珊瑚潭"之稱。
珊湖潭由30多條支流匯合而成,蓄水面積1300公頃,潭廣水深,潭中浮著100多座小島、半島、周遭環繞的山林面積更達4700公頃,景致清幽秀麗。
水庫工程從1920年動工,利用曾文溪、官田溪之水,在中遊烏山頭處築水壩,歷時10年才完工。烏山頭水庫宛如嘉南平原的地母,不但改善了15萬餘公頃看天田的命運,也帶動了台南市的觀光事業。如今的烏山頭水庫,與曾文水庫相通串聯,借由水力落差發電,共同供應台南地區民生與工業用水。
烏山頭水庫風景區的旅遊精華集中在西岸的大壩區,由入口票亭前取右道,經三角埤公園、香榭大道可抵。大壩區周邊景點包括天壇、溢洪道、吊橋、中正公園、遊客服務中心、烤肉區、兒童遊樂區等,其中仿北京天壇造型而建的小天壇,早已是水庫的代表性地標。
橫跨在溢洪道上的紅色吊橋,為觀賞泄洪的最佳據點;循著湖畔道路前行,兩旁林蔭濃密,中正公園內遍植松柏,登上公園最高處瞰風頂,幽氳的水潭盡入眼簾。公園旁便是長長的大壩石堤,為眺望水庫風光的至高點,也是遊客最鍾愛的漫步賞景之處,黃昏時分,落日長空,更添壯闊的氣勢。
七股風光
台南市七股區是一個純樸的小漁裏,因位于曾文溪口鹹淡水匯流處,蘊含豐富多元的自然資源:廣達1600餘公頃的瀉湖,為台灣最完整的海岸濕地,鹽田、養蚵人家、防風林、紅樹林、野生鳥類、黑面琵鷺、老聚落、豐腴的海產……,交織成一片撼人心弦的濱海風光。
由頂頭額、網仔寮、青山港三個沙洲阻隔外海包圍而成的七股瀉湖,當地人稱之為"內海仔",具有防洪、保護海岸的功能,同時也是一處天然的漁場,遍布著蚵棚與定置漁網。退潮時,湖面露出一排排蚵棚竹枝,漁民們乘著膠筏在內海作業,形成當地獨特的水上風光。
瀉湖的水域與大海互通訊息,互為消長,卻無洶涌波濤,水面寧靜而悠遠。循著水域航向堤岸沙洲,又是另一番風貌:當東北季風吹來時,起伏有致的沙丘呈現優美的新月形線條;沙洲上的角眼沙蟹與招潮蟹,數量繁多且活躍;而兩側大片的木麻黃防風林,則是白鷺鷥最愛的棲息地。黃昏時分,成群白鷺鷥覓食歸巢;每年10月至翌年4月,珍稀鳥類--黑面琵鷺由朝鮮半島遠渡重洋前來過冬,總在島內外掀起一陣賞鳥熱潮。
自古以來,七股區的歷史與文化都與濕地脫離不了關系,對于七股區民而言。濕地與瀉湖也是他們世代賴以維生的漁場。期望讓更多人親身體驗瀉湖生態之美,共同關懷這片珍貴的土地。
鹽田在台南市沿海原本隨處可見,但在工業開發的吞噬下,如今僅剩七股儲存得較完整,縱橫阡陌的鹽田連向天際,四擊一片遼闊寂靜,偶有幾隻飛鳥悠閒劃過,如皚皚白雪般的結晶鹽,堆得像山一樣高,已成為七股的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