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征
雄性成鳥(春羽): 頭頂暗桔紅色;耳羽簇淺傈色;後頸和上背的羽毛均呈矛狀,特細而長,覆蓋著整個背部及兩翅覆羽的表面;這些矛翎從後頸的羽基量起,長達150毫米。它們的基部暗紅,而大部分呈金橙色,各羽並具明顯的軸紋,在前為白色,向後轉為褐色;被覆蓋在矛羽下面的背羽及兩翅的小覆羽均黑,稍有暗藍綠色反光,羽端略帶暗傈色,位于後方的傈色羽端更形擴大,而緣以傈紅色;下背濃紫傈色,並閃著燦爛的金屬反光;矛狀腰羽及較短的尾上覆羽又轉為與矛狀頸翎略同的金桔或深桔紅色;較長的尾上覆羽呈輝亮的金屬綠色;中央一對尾羽特別長,呈鐮刀狀,色黑而有金屬暗綠色反光;其餘尾羽均短而呈黑褐色,各尾羽的白色羽基常展露于外:位于中央尾羽兩側的1~2對尾羽,其外翈也稍沾綠色反光。兩翅的中覆羽暗傈,各羽的基部黑色,並具輝亮的傈紅色羽端;初級覆羽和大覆羽呈暗藍綠色,有金屬反光;飛羽褐黑色,初級飛羽外緣以淺棕色,次級飛羽則有寬闊的濃肉桂色的外緣,形成一塊極明顯的羽區,最內側的飛羽黑而輝藍綠色。下體全部褐黑色;肛周羽呈絨狀。

雄鳥羽色華麗;頭頂上具肉冠,喉下有一個或一對肉垂;臉和喉幾乎完全裸出;兩翅短圓;第1枚初級飛羽較第10枚短甚,第2枚介在第8與第10枚之間,第5~6枚稍微最長。尾大都具14或16枚尾羽,呈側扁狀;中央一對尾羽特形延長,較第2對約長一倍,較最外側尾羽幾乎長約3倍;其羽幹易曲,因而呈現鐮刀狀而下垂;最長的尾上覆羽也很相似,不過較短。腳具長距。跗跖較中趾連爪為長,並具一長而曲的銳距。
虹膜紅褐或橙紅;肉冠磚紅,肉垂相似;臉、頦、喉及前頸的裸出部淺紅色;上嘴黑褐,下嘴較淺,呈角黃色;跗跖及趾等均鉛褐以至藍灰色,並具一個尖銳而向上曲的長距。
雌性成鳥(春羽):額與前頭濃傈,此色並沿著眼的上方向後延伸,由耳後方下至胸部,形成項領狀;頭頂棕黃,各羽中部散有黑色;後頸矛翎被覆于上背,其較短者近棕色,較長的轉淺黃色,各羽均具寬闊的黑色軸紋;上體餘部以及兩翅的覆羽大都淺銹褐色,密布以黑褐色蠹狀細斑,間雜以一、二粗斑,並具白色或淺棕黃色羽幹;飛羽大都黑褐;內側初級飛羽及次級飛羽的外翈與背同色。尾羽黑褐,中央一對尾羽的兩翈邊緣具暗傈色細斑,兩側3對尾羽的外翈也是如此,但不很顯著。耳羽簇傈色。頦和喉白色帶棕;胸濃紅棕色,羽幹棕白;腹和兩脅棕色更淺而沾灰,並稍具黑褐色蟲蠹狀斑,羽幹淺棕近白;下腹中央灰白;尾下覆羽淡黑褐色。

雌鳥體形較小;羽毛較暗鈍;臉僅局部裸出;頭上亦具肉冠,肉冠和肉垂均不發達,紅色。喉下無肉垂,腳上亦無距體羽為形正常,無矛翎;尾羽較短;跗跖無距;餘與雄鳥同。
虹膜褐色;嘴角褐色,基部較暗。肉冠小,為洋紅色;不具肉垂和距等。
虹膜紅褐色、橙紅色(♂)或褐色(♀),嘴角黃色(♂)或角褐色。腳和趾鉛褐色或藍灰色。
大小量度:體重♂800~1050g,♀550~750g;體長♂537~710mm,♀416~462mm;嘴峰♂16~19mm,♀15~16mm;翅♂210~235mm,♀185~195mm;尾♂300~394mm,♀140~160mm;跗跖♂70~82mm,♀62~68mm (滇南亞種)。 (註:♂雄性;♀雌性)
註:原雞圖冊網址
棲息環境
原雞是一種熱帶森林鳥類,主要棲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熱帶雨林、常綠和落葉闊葉林、混交林、次生林、竹林,以及林緣灌叢、稀樹草坡等各類生境中,有時甚至出現在村落附近的耕地上。特別喜歡在灌叢間活動。
在中國雲南南部主要棲息于熱帶雨林、季雨林、落葉季雨林、混交林、次生林、灌叢、草坡、竹林等多種環境;在廣西則生活于人造馬尾松林、石灰岩山地常綠闊葉林及河谷闊葉林等;在廣東和海南,它們大多棲息于海拔較低的山地叢林、橡膠園的防護林帶及經濟作物區地緣的灌叢之中。
生活習性
除繁殖期外,常成群生活,大多為3-5隻或6-7的小群活動,有時亦集成10-20中的大群。性機警而膽小,看見人或聽見聲響便迅速鑽入林中或灌叢中逃跑,危急時也振翅飛翔,每次飛行數十米至上百米遠,落地後又繼續潛逃。晚上棲息于樹上。
雜食性,主要以植物葉、花、幼芽、嫩枝、幼嫩竹筍、草莓、榕果、草子、漿果和種子為食,有時也到耕地啄食谷粒,甚至到村落附近的耕地上與家雞混群覓食。覓食方式也和家雞相似,用爪刨和用嘴啄,常常邊走邊覓食,尤其早晨和傍晚覓食活動最為頻繁。除植物性食物外,原雞也吃各種昆蟲和昆蟲幼蟲等動物性食物。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
分布于孟加拉國,不丹,高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東帝汶,越南。引進澳大利亞,多米尼加共和國,斐濟,牙買加,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諾魯,北馬裏亞納群島,帛琉群島,波多黎各,美國(夏威夷群島)。
中國分布
分布于雲南的潞西、永德、鎮康、耿馬、雙江、西盟、景洪、勐海、勐臘、思茅、景東、綠春、金平、河口與富寧,廣西的靖西、百色、那坡、巴馬、崇左、龍州、寧明、憑祥、大新、天等、防城、上思、武鳴、邕寧、上林、膝縣、岑溪、馬山、田林以及博白、紅水河等地,廣東的徐聞,海南的霸王嶺、吊羅山、文昌、瓊海、白沙、萬寧、樂東、瓊中、鸚哥嶺、尖峰嶺、東方、保亭和陵水,均為留鳥。
繁殖方式
繁殖期2~5月。進入繁殖期後雄鳥叫聲頻繁,常常發出近似"遏遏-遏遏"的啼叫,其聲有似"茶花兩朵",故中國雲南許多地方稱原雞為茶花雞。主要營巢于林下灌木發達、幹擾較小的茂密森林中,也有在村落附近的小片樹林內營巢的。巢多置于樹腳旁邊或灌叢與草叢中地上,巢甚簡陋,通常為地面的一小凹坑,或由親鳥在地面稍微挖掘一淺坑,內再墊以樹葉和羽毛即成,有時直接產卵于灌叢中地上。每窩產卵6-8枚,偶爾少至4枚和多至12枚。卵淺棕白色或土黃色、光滑無斑,橢圓形,大小為42~48mm×31~36mm。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由雌鳥承擔,卵化期19~21天。雛鳥早成性,孵出不久即能隨雌鳥活動。
註:原雞圖片模組網址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拉丁學名 | |
---|---|---|
1. | 原雞印尼亞種 | Gallus gallus bankiva |
2. | 原雞指名亞種 | Gallus gallus gallus |
3. | 原雞海南亞種 | Gallus gallus jabouillei |
4. | 原雞印度亞種 | Gallus gallus murghi |
5. | 原雞滇南亞種 | Gallus gallus spadiceus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于20000平方公裏,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人工飼養
飼養特點
(1)適應性強:原雞不僅適應于熱帶、亞熱帶地區飼養繁衍,而且對高寒地區也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全年各個季節全國各地均可飼養。
(2)飼養粗放:其抗病能力強,病害少,對1月齡以上的原雞即可散放在田邊田角,讓其自由覓食。對外界環境要求不高,各種糧食類作物均可飼喂,並可配以青綠植物。
(3)採食量少:原雞體重輕小,採食量少,從初生到2月齡,平均每隻日採食量不足30克,肉料比為1:2.5。
(4)成活率高:原雞種蛋受精率為89%~95%,受精蛋孵化率為90%,種蛋孵化期21天,育雛成活率在98%左右。
雛雞的飼養
雛雞出殼後應採用保溫棚育雛,材料可因地製宜,飼養方法可採用平地養殖。育雛應重點做好以下幾點:
(1)溫度:第1~3天育雛室溫度為33~34℃,以後逐日下降,每周下降1~2℃,以雛雞均勻分布不堆迭為宜。溫度過低,雞則堆迭于熱源邊,造成壓死;溫度太高,雞則遠離熱源,張口呼吸、出汗。保溫熱源可用紅外線燈、電熱管等。
(2)飼喂:開食前先用萬分之一的高錳酸鉀飲水。2~3小時再投喂全價小雞料,敞開投料,供足清水,讓其自由採食飲水。
(3)密度:按每平方米60隻,隨著日齡的增加逐步降低。如墊料潮濕,則要及時更換。
(4)防病:主要預防白痢和球蟲,可用千分之二的土酶素拌料或每隻2000單位的青酶素和鏈酶素飲水,3天一交換。
中成雞的飼養
脫溫後的雞可採用常規圈養和野外散養兩種方法,圈養即利用雞舍配以運動場飼養,喂以飼料並配以青綠植物。因原雞仍保留野生原雞喜歡上樹的習慣,故應在雞舍及運動場上搭建一些棲架供雞隻跳躍棲息。另一種方法是野外散養,據上海奉賢庄行新興珍禽養殖場的飼養實踐表明,利用果園、樹林地將雞放養其中,適當搭建一些簡易棚,供雞隻避風擋雨,遮蔭避寒。採用這種方法,雞隻除適當補飼外,讓其在內覓食昆蟲、野草,將大大提高商品雞的品質和銷售價,同時可大大減少果林地的病蟲病,雞糞又成了林地很好的有機肥料。
種雞的飼養
種雞必須選擇個體健康、品種特別突出、體形強健的雞隻,並在百日齡後限量飼喂,每天用粗蛋白含量13%的雞料隻喂一次,至5月齡進入產蛋期時逐步改用種雞料投喂,讓其自由採食,每隔3天增加適量的蛋雞多維,服用3天,另增加氯化膽鹼、礦物質等,多喂青飼料。調整密度為5~7隻/平方米,公母比例1:6~8,並逐步補充人工光照,每周增加半小時,直到光照時數為16~18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