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在卡達半島上,當地居民已經維持了數千年的生產活動,但在前期的大部分時間,也僅僅是一些遊牧部落的短期居住。其中,哈裏發和薩烏德部落曾席卷過整個阿拉伯半島(後來他們分別成為巴林和沙烏地阿拉伯的國王),並沿海岸線定居,進行捕魚和珍珠養殖。這些部落為了爭奪有利的牡蠣飼養場經常相互爭鬥,使整個領地分分合合,一直沒有建立統一的主權。

卡達在7世紀是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1517年葡萄牙入侵,1555年被並入奧斯曼帝國版圖,遭土耳其統治200多年。
1846年薩尼·本·穆罕默德建立了卡達酋長國。
1867年,哈裏發成地將海軍登入沃克拉並取締造反者。
1882年英國入侵,並于1916年強迫卡達酋長接受奴役性條約,卡變為英國的保護國。
20世紀50年代,英國放棄波斯灣阿拉伯國家的呼聲越來越高。
1968年,英國官方宣布他們將在3年時間內放棄(政治上而非經濟上)對波斯灣的控製,隨後卡達加入了巴林和其他七個休戰國家聯盟。但卡達內部的反對意見很大,迫使卡達脫離這個最終發展為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聯盟。
1971年,卡達舉行開國典禮,正式成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1972年2月22日埃米爾艾哈邁德被廢黜,其堂弟哈利法出任埃米爾,哈利法之子哈馬德任王儲兼國防大臣。
1995年6月27日,哈馬德發動宮廷政變,推翻哈利法,出任埃米爾。
2013年6月25日,哈馬德將王位傳給王儲塔米姆·阿勒薩尼。
行政區劃
區劃
卡達全國劃分為10個區。
區名 | 面積(平方公裏) | 首府 | |
1 | 多哈 Ad Dawhah | 132 | 多哈 Ad Dawhah |
2 | 古韋裏耶 Al Ghuwariyah | 622 | 古韋裏耶 Al Ghuwariyah |
3 | 朱邁利耶 Al Jumaliyah | 2,565 | 朱邁利耶 Al Jumaliyah |
4 | 豪爾 Al Khawr | 996 | 豪爾 Al Khawr |
5 | 賴揚 Ar Rayyan | 889 | 賴揚 Ar Rayyan |
6 | 北部區 Madinat ach Shamal | 901 | 杜漢 Dukhan |
7 | 烏姆錫拉勒 Umm Salal | 493 | 烏姆錫拉勒 Umm Silal'ait |
8 | 沃克拉 Al Wakrah | 1,114 | 沃克拉 Al Wakrah |
9 | 傑裏揚拜特奈 Jariyan al Batnah | 3,715 | 烏姆巴卜 Umm Bab |
10 | 梅薩伊德Mesaieed | 94 | 梅薩伊德Mesaieed |
首都
多哈(Doha),也叫貝達,是卡達首都,全國第一大城市和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波斯灣著名港口之一。位于卡達半島東海岸的中部,夏季氣候炎熱潮濕,冬季氣候涼爽。人口154萬(2011年),約佔全國總人口的60%。全國最大城市和第一大港,也是全國人口最集中的地區。原為一漁港與採珠船集中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本國石油業的發展而繁榮。建有深水港、海水淡化廠、塑膠製品廠、鋼鐵廠、電站與國際機場。在郊區建有7座大型體育場。多哈于2006年12月1日舉辦第15屆亞運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卡達是亞洲西部的一個阿拉伯國家,位于波斯灣西南岸的卡達半島上,與阿聯酋和沙烏地阿拉伯接壤。海岸線長550公裏。

地形
卡達地勢平坦,大部分地區為覆蓋沙土的荒漠,靠近西海岸地勢略高,由茲克瑞特向南存在大範圍裸露石灰岩,卡達的陸上石油也主要儲藏在這個區域。
氣候
卡達屬熱帶沙漠氣候,炎熱幹燥,沿岸潮濕。四季不很明顯,4-10月為夏季,是一年中最長的季節。7-9月氣溫最高,可達45℃,冬季涼爽幹燥,最低氣溫7℃。年平均降水量僅75.2毫米。
自然資源
卡達資源主要有石油和天然氣。截止2013年,已探明石油儲量為28億噸,居世界第13位,天然氣儲量25.7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3位。地下水源貧乏。這裏的汽油比水便宜,2011年每升大約8毛錢卡幣(1卡幣相當于1.74元人民幣)。地下水源匱乏,淡水使用海水淡化水,淡化水資源豐富,飲用水一般使用桶裝純凈水或瓶裝礦泉水。
時區
卡達在東三區(UTC+3),比格林尼治時間早3小時,比台北時間晚5小時。
人口政策
截止2013年,卡達有常住人口206萬,其中卡達公民約佔15%。外籍人主要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和東南亞國家。
政治體製
政治體製
卡達系君主立憲製的酋長國。埃米爾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最高司令,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由阿勒薩尼家族世襲。卡禁止任何政黨活動。
憲法
1970年頒布第一部憲法並規定:卡達為獨立的主權國家;伊斯蘭教為國教;埃米爾在內閣和協商會議的協助下行使權力。憲法承認法官的獨立性。1972年對臨時憲法進行修憲。2003年4月,卡全民公投通過"永久憲法",2005年6月7日正式生效。

協商會議
1972年成立,由35名成員組成。系咨詢機構,職能是協助埃米爾行使統治權力,有權審議立法和向內閣提出政策建議。會議成員全部由埃米爾任命,內閣大臣為該會議法定成員。會議成員任期6年,可以延長。會議下設秘書處和立法、財經、公共服務、內政外交4個委員會。現任會議主席穆罕默德·穆巴拉克·胡萊菲(Mohammed Mubarak Khulaifi),1995年3月27日任職。
政府
本屆內閣成立于2013年6月,現有內閣成員20人。主要成員有:首相兼內政大臣阿卜杜拉·本·納賽爾·本·哈利法·阿勒薩尼(Abdullah Bin Nasser Bin Khalifa Al- Thani)、副首相兼內閣事務國務大臣艾哈邁德·本·阿卜杜拉·馬哈茂德(Ahmad Bin Abdallah Al-Mahmoud)、外交大臣哈立德·本·穆罕默德·阿提亞(Khalid Bin Mohamed Al-Attiyah)、能源和工業大臣穆罕默德·薩利赫·薩達(Mohamed Saleh Al-Sada)、財政大臣兼阿裏·謝裏夫·艾馬迪(Ali Sherif Al-Emadi)、商貿大臣艾哈邁德·本·賈西姆·本·穆罕默德·阿勒薩尼(Ahmed Bin Jassim Bin Mohamed Al-Thani)。
政要
埃米爾兼國防大臣和武裝部隊總司令:塔米姆·本·哈馬德·阿勒薩尼,1980年6月3日出生,是哈馬德埃米爾第四子,1998年畢業于英國桑赫斯特軍事學院。2013年06月25日,26日舉行加冕典禮,正式繼任卡達埃米爾。

政府首腦:哈馬德·本·賈西姆·本·賈布爾·阿勒薩尼,1960年生。1982至1989年任市政大臣辦公室主任。1989年任市政農業大臣。1990年任市政農業大臣兼水電代理大臣,期間兼任卡達水電公司董事長、卡最高計畫委員會成員。1992年9月任外交大臣。2003年9月任第一副首相兼外交大臣。2007年4月任現職。對華友好,曾于1993年、1999年(隨埃米爾)、2000年、2007年(私人訪問)訪華。已婚,有4子1女。
軍事體製
國防政策
卡達武裝部隊的兵役採用的是自願兵製。卡達主要依賴的是它與沙烏地阿拉伯結成的聯盟、它在海灣合作委員會中的成員身份以及它對于西方所具有的戰略價值,確保其有足夠的外軍部隊來對付外部威脅。卡達軍隊中有一半士兵不是卡達血統,大多數是阿拉伯和巴基斯坦血統。作戰時,卡達有望征召105000名士兵。
規模
2010年卡達現役義務兵有10800人,其中陸軍8500人,空軍800人,海軍和海上警察部隊1500人。 準軍事部隊卡達有一支近2500人的國家警察部隊,負責有限的邊境安全和海岸線警衛。
武裝部隊
陸軍
卡達陸軍由以下組成:1個皇家警衛團、1個特種部隊連、1個坦克營、4個機械化步兵營、1個野戰火炮營、1個迫擊炮營、1個地對空飛彈連和2個裝甲車團。

空軍
卡達空軍由以下組成:2個戰鬥機/地面攻擊機中隊、1個運輸機中隊、3個直升機中隊和1個地對空飛彈大隊。
外交關系
對外政策
奉行中立、不結盟的外交政策。強調伊斯蘭國家特別是阿拉伯國家間的團結與合作,加強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戰略伙伴關系,積極參與地區和國際事務,擴大卡知名度。卡是聯合國、伊斯蘭會議組織、阿拉伯國家聯盟和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成員國。2006-2007年度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2004-2006年度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成員國。與110多個國家有外交關系。
國際態度
伊拉克問題:主張維護伊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歡迎伊舉行大選等政治進程,希望伊盡早實現國家安全與穩定。宣布減免大部分伊拉克債務。
中東和平進程:支持中東和平進程。認為中東問題的核心是巴勒斯坦問題,支持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主張在安理會有關決議、馬德裏和會以及"土地換和平"原則的基礎上政治解決阿、以爭端。呼吁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和"四方委員會"繼續努力推動中東和平進程。卡在2005年3月倫敦會議上向巴提供1100萬美元的援助,2006年4月向巴民族權力機構贈送5000萬美元。
反恐問題:卡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但強調應把恐怖主義同阿拉伯人和伊斯蘭教區別開來,任何軍事打擊應避免傷及無辜,絕不能把巴勒斯坦人民的正義鬥爭與恐怖主義混為一談。
對外關系
與中國關系
中國和卡達于1988年7月9日建立外交關系。建交後,兩國關系發展順利。
2008年4月,哈馬德首相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同年6月,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對卡達進行正式訪問。
2007年,中卡兩國貿易額達到12.09億美元,同比成長21%。
與美國關系
卡同美國關系密切,保持和發展與美國關系是卡對外關系的重要支柱。伊拉克戰爭結束後,卡埃米爾即訪美與美協調伊戰後重建立場,為回報卡對伊戰的支持,布希總統于2003年6月作為首位美總統訪卡。兩國軍事合作密切。兩國續簽1992年防務協定,駐卡美軍7000人,美中央司令部已由本土遷至卡,烏代德基地成為美國在海外的最大軍事基地之一。美對卡投資已達100億美元。2006年1月,卡武裝部隊參謀長阿蒂亞訪美;3月,美國務卿助理菲利普訪卡;8月,美法務部長、總檢察長岡薩雷斯訪卡。
與法國關系
卡、法關系友好。2006年1月和3月,卡埃米爾哈馬德兩次訪法,與法總統希拉克就雙邊關系及國際和地區問題交換意見。4月,卡首相阿卜杜拉訪法。6月,法國外長杜斯特·布拉奇訪卡。
經濟情況
概況
石油、天然氣是卡經濟支柱。政府大力投資開發天然氣,將其作為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卡是世界第一大液化天然氣生產和出口國。此外,卡還將發展非石油、天然氣工業作為實現國民收入多元化和擺脫對石油依賴的主要途徑,註重吸引外資和技術;鼓勵發展農業,免費向農民提供種子、化肥和農業機械,號召植樹造林,擴大耕地面積。
卡于1994年成為關貿總協定第121個成員國,1995年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的《2011-2012全球競爭力報告》,卡達全球競爭力居阿拉伯國家及中東國家首位。2012年美國《福布斯》雜志公布的全球最富國家和地區排行榜中,卡達位列第一。
國內生產總值 | 2136億美元 |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 10.2萬美元 |
經濟成長率 | 6.5% |
進出口總額 | 1683億美元 |
進口額 | 314億美元 |
出口額 | 1369億美元 |
匯率 | 1美元≈3.64卡達裏亞爾 |
貨幣名稱 | 卡達裏亞爾(Qatari Rial) |
工業
卡達工業主要為石油和天然氣部門、相關工業及能源密集型工業,其中包括煉油廠、石化工廠、化肥廠、鋼鐵廠和水泥廠,同時還建立了一些造紙廠、洗滌劑廠、顏料廠、食品廠和塑膠廠等。卡達是中東重要的液化天然氣(LNG)出口國。2013年,卡達液化天然氣年產能已達7700萬噸。
政府大力投資開發天然氣,將其作為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製定了開發天然氣的中長期發展規劃。石油的主要銷售航線有3條,分別是馬六甲路線、蘇伊士航線、地中海航線,而最便捷的則是蘇伊士航線。
農牧漁業
截止2013年,卡達全國可耕地面積為2.8萬公頃,已耕地7000公頃。農牧產品不能自給,糧食、蔬菜、水果、肉蛋奶等主要依賴進口。隻有魚、蝦類海產品產量可基本滿足本國需求。

財政金融
截止2013年,卡達有14家商業銀行,其中5家為卡資銀行,分別為:卡達國家銀行、多哈銀行、卡達商業銀行、卡達國民銀行和卡達伊斯蘭銀行。卡達國家銀行吸收了卡近50%的存款,主要經營政府業務。

對外貿易
2012年卡達出口總額 479,076,084,850卡達裏亞爾,折合1316.14億美元。按出口金額排名前五位的出口目的國依次為:日本368.31億美元、韓國246.36億美元、印度146.13億美元、新加坡70.26億美元、中國67.73億美元。
2012年卡達進口總額 94,940,591,265裏亞爾,折合260.83億美元。按進口金額排名前五位的進口來源國依次為:美國28.66億美元、中國25.48億美元、日本21.32億美元、阿聯酋24.18億美元、德國17.21億美元。
卡達主要出口產品石油、液化氣、凝析油合成氨、尿素、乙烯等,主要進口產品是機械和運輸設備、食品、工業原材料及輕工產品、葯品等。主要貿易伙伴有美國、日本及西歐國家。
交通運輸
卡達無鐵路,各主要城市之間由現代化公路網相連,全國公路總長為900公裏。卡達有5個機場,多哈國際機場有連線歐洲和亞洲的20餘條航線。

航空
卡達共有五個飛機場,其中"多哈國際機場"開通了連線歐洲和亞洲的二十多條航線。中國的北京、上海、廣州、成都、重慶以及香港都開通了直達多哈的航班。卡達航空公司每周有16趟航班直達中國上海、北京及香港。
多哈國際機場與市內的交通,隻有靠租車,因為機場沒有計程車和公車。卡達屬小國,國內沒有航班。
水運
主要海港有多哈港、烏姆賽義德港和拉斯拉凡港,拉斯拉凡港是世界上最新、最大的處理液化天然氣的港口。
公路
卡達境內的公路總長約九百公裏,各主要城市之間都是由現代化公路網相連。但是該國沒有公車和計程車,隻能靠租車,租車費用每天US$30.00,卡達與沙特之間有開放邊境口岸。
社會福利
教育
政府重視發展教育事業,實行免費教育,為成績優異的學生提供留學深造機會,並發給獎學金。全國共有學校197所,另有阿拉伯、外國私人學校48所。有中國小生90498人。中國小教師4000多名。1977年建成的卡達大學是一所配有現代化設備的綜合性大學,也是卡唯一的一所高等學府,下設8個學院,在校學生近6500名,教師500多名。此外,每年還有約500多名學生進入專業技術培訓學校學習。
新聞出版
卡達主要阿文報刊:《多哈月刊》,1969年創刊,新聞部發行;《阿拉伯人日報》,1972年創刊,新聞部發行;《旗幟報》,1979年創刊;《時代周刊》1974年創刊;《海灣市場》周刊,1980年創刊;《今日海灣》,1985年創刊;《每周訊息》周刊,1986年創刊。此外還有《東方報》、《祖國報》等。英文報刊有《海灣時報》,1978年創刊。卡達通訊社建于1975年,是阿拉伯國家主要通訊社之一。
多哈廣播電台用阿拉伯語、英語、法語和烏爾都語廣播。有6個中波波段、5個調頻波段和1個短波波段。半島電視台是1996年卡達埃米爾哈馬德斥資1.37億美元組建的電視台,24小時捲動播出阿拉伯語新聞節目,是阿拉伯世界收視率較高的衛星頻道。"9·11"事件後,該台因不斷播出對阿富汗的獨家報道而名聲大振,被稱為"中東的CNN"。卡另一家電視台多哈電視台建于1970年8月。
體育賽事
2006年12月1日至15日,第15屆亞洲運動會在卡達首都多哈舉辦。
2011年1月7日至29日,第15屆亞洲杯足球賽在卡達舉辦。
台北時間2010年12月2日晚11點40分,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宣布卡達獲得2022年世界杯舉辦權。
人民生活
2010年卡達人均收入超過9萬美元。全國實行免費醫療。全國有主要醫院4所,床位1100多個,另有醫療衛生中心近20個。
文化藝術
宗教
卡達的國教為伊斯蘭教,遜尼派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根據2004年的人口普查,71.5%的人口是遜尼派穆斯林,約10%是什葉派穆斯林,8.5%是基督徒,10%的是"其他"。大多數卡達民族是瓦哈比派。尚未有國外的宗教團體于國內進行公開活動,但在2008年政府已允許一些教堂進行彌撒。
美食
卡達人對餐飲非常的講究,註重美食的色香味結合,喜愛烹調質高量小,喜歡微辣口味的美食,口味較清淡。當地人喜歡在吃早餐的幹酪或優酪乳酪上滴幾滴金黃透綠的橄欖油,還要配上一些綠色或黑色的小橄欖做點綴,以達到色香味俱全的特色。

燜蠶豆,是卡達早餐最愛的美食,採用蠶豆、大蒜和橄欖油等為原料製作而成。卡爾塔人的中餐和晚餐則是一般以新鮮的蔬菜和肉食為主,喜愛在各類菜餚中加入大量的香味調料。
卡爾塔人膳食以米飯、牛羊肉、海鮮為主,別具風味的烤全羊一般是用來招待貴賓,此外,受歡迎的客人還還可以嘗到香甜可口的椰棗飯,用椰棗、松子和葡萄幹炒米飯,這些都是在其它地方難得美食,也是當地的特色美食,您不可錯過。哈姆拉,是卡達的一道名菜,是一種用做烤魚菜的魚,肉質鮮嫩,一般重達十多斤,用松枝烤熟,具有一種濃鬱的香味。"蘸湯大蝦"是當地的特色湯,採用大蝦油煎或水煮後蘸上用羊肉末製的作料湯。卡爾塔人也喜歡用手抓飯取食,席地而坐,喜歡邊享受美食邊交談,常常一頓飯要吃上兩個小時左右,飯後一般要喝上一杯咖啡。熱情的卡爾塔人會在招待客人的時候,傾其家中所藏進行招待,而客人在飯桌上應該吃的越多越好,因為這就證明了主人的準備的很豐盛,而客人也是非常的喜愛他們的食物。所以,客人到卡爾塔朋友家中拜訪前,最好是少吃點。
國家象征
國旗
卡達國旗呈長方形,長寬之比為28:11。左側為白色,右側為醬紫色,兩色連線處為鋸齒狀。是一面由白傈兩色組成的旗幟,兩色之間成鋸齒狀 (共九個白齒)。1971年7月9日啓用。白色代表和平,傈色代表歷史上戰爭。九個鋸齒代表在1916年與英國簽署的保護協約(卡達是該區簽署該種協約的第九個國家)。
國徽
卡達國徽啓用于1976年。獨立後製定的國徽中心是一個黃色圓徽。上面的兩把阿拉伯彎刀,如一面銅牆鐵壁,可以抵擋一切外來入侵, 捍衛祖國的獨立和自由。在彎刀庇護下,一艘阿拉伯白色帆船正乘風破浪,前進在波斯灣遼闊的藍色水面上,它象征卡達不斷發展的海上貿易和漁業生產。帆船旁邊的褐色土地上種植著兩棵阿拉伯椰子樹,代表卡達豐富的自然資源。圓徽下面,圍繞著繪有國旗圖案的圓形飾帶,上面和下面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寫著"卡達國"幾個大字。

旅遊資源
多哈動物園
多哈動物園位于城市郊區,毗鄰SALWA工業區可KHALIFA運動城,是由市政局和農業局贊助建造的。動物園裏面有來自五大洲的動物。值得一提的是裏面有一出專門安置卡特爾在地的沙漠動物,每一種的習性和特點都有標識。有茶點供應。
卡達國家體育場
卡達的體育俱樂部位于多哈市北部阿爾-馬吉亞大街南部,在阿爾-達納俱樂部和哈裏發國際網球&壁球中心之間。是一個綜合性大型運動場,包括內場和外場。擁有12500個觀眾席。

2006年5月12日,卡達國家體育場因著名短跑名將賈斯廷·加特林在這裏舉行的國際田聯世界田徑巡回賽卡達站中一舉打破男子100米短跑的世界紀錄而聞名于世。賈斯廷·加特林是在12000名現場觀眾和全球的電視觀眾面前成就了這一壯舉,而打破世界紀錄也使卡達國家體育場載入了史冊。
棕櫚樹小島
小島坐落于多哈海灣中央,僅25000平方米。是一個人工小島。小島由棕櫚樹覆蓋,有沙灘,水上運動器材以及餐廳。騎馬,兒童樂園,野餐地,散步地,品嘗美味的風景地都屬于這個小島。遊客們可以乘坐一個酷似三角帆船似的小船到達小島。(假日期間,小島上還組織搞一些特別的活動)小島是由卡達國家酒店管理,渡船從濱海路出發,靠近謝拉頓多哈度假村。整日開放。
KOOT堡壘
這座阿拉伯式堡壘也被稱為多哈堡壘,它坐落于多哈穆罕默德大街,毗鄰SOUQ地區。每天向公眾開放除了星期六和星期五上午。參觀免費。多哈堡壘中展示了傳統的手工藝品,包括雕刻,鐵器,製繩和編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