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私立南開學校
南開大學創辦于1919年,創辦人是著名愛國教育家張伯苓和嚴修。
1919年,初設文、理、商三科,招收學生96人,敬愛的周恩來總理為文科第一期學生(學號62號)。
1920年增設礦科。這一時期,學校經費缺乏,張伯苓校長多次南下募款。在建立初期,南開大學就開時代先聲,實行男女同校,這在北方私立大學中為第一家。
1920年秋季,許桂英考入南開大學文科,從此開了南開大學男女學生同校的先河。
1922年3月學校租定八裏台村北村南公地兩段共400餘畝,興建教學樓、男女生宿舍、教員住宅。
1923年6月,教學樓及男生宿舍首先交工。教學樓提名“秀山堂”,並立秀山銅像以資紀念。
1923年學校有新的發展,秀山堂、第一、第二男生宿舍、女生及教員住宅共9所全部竣工後,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捐助建築及設備費12萬5千元,河南袁述之捐款7萬元,開始興建科學館。
1923年8月,南開大學正式遷入八裏台新校址。學校設文、理、商、礦四科外,增設預科,南開大學初具規模。
1927年成立社會經濟研究委員會(後改稱經濟研究所)和滿蒙研究會(後改稱東北研究會),經濟研究所趨重實地調查和以物價指數為主的經濟統計工作,其出版的《經濟周刊》、《南開指數年刊》等多為國內外學術界所借重。

1929年,改科為院,設有文學院、理學院、商學院及醫預科,共13個系科。
1931年,商學院與文學院經濟系及社會經濟研究委員會合並成立經濟學院;創辦化學工程系和電機工程系,附屬于理學院;1932年設立套用化學研究所。
早期的南開大學作為私立大學,其經費除政府少許補貼和學費及校產收入外,基本賴于基金團體和私人捐贈。本著“貴精不貴多,重質不重量”的原則以及投資所限,學校規模一直較小,1937年在校學生僅429人,但師資力量較強,凌冰(教育)、姜立夫、劉晉年(數學)、饒毓泰(物理)、邱宗岳、楊石先(化學)、李繼侗、熊大仕(生物)、蔣廷黻(歷史)、李濟(人類學)、肖公權、徐謨、張忠鈸(政治學)、何廉、方顯廷、陳序經、李卓敏(經濟)、黃鈺生(心理學)、張彭春(教育學)、柳無忌(英文)、司徒月蘭(英文)、馮文潛(哲學)、張克忠、張洪沅(化工)等。竺可楨(氣象、地理)、湯用彤(哲學)、蕭叔玉(經濟)、範文瀾(歷史)、羅隆基(政治)、吳大猷(物理)等也都曾在南開短期任教。
1937年華北事變後,天津的情勢日趨緊張。7月12日,日軍向天津進攻。7月30日凌晨一點,日軍開始向南開大學開炮。正處于成熟發展時期的南開大學不幸慘遭日本侵略軍狂轟濫炸,三分之二的校舍被毀。同年8月,南開大學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合組長沙臨時大學,三校校長張伯苓、蔣夢麟、梅貽琦為常務委員,共主校務。
西南聯大時期
1938年4月,長沙臨時大學遷往昆明,改稱西南聯合大學。
1939年南開經濟研究所遷至重慶沙坪壩南開中學內,繼續開展研究工作,並招收研究生。
1946年5月4日,聯大全校師生舉行結業典禮,西南聯大正式結束。繼而舉行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揭幕式。碑文中寫到:“八年之久,合作無間,同無妨異,異不害同,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聯合大學以其兼容並包之精神,轉移社會一時之風氣,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
三校復員北歸。
國立南開大學時期
1946年4月9日,教育部宣布南開大學改為國立,張伯苓任校長。從此,南開大學開始了國立時期。
復校後設文學院、理學院、政治經濟學院和工學院,計16個系,另設有經濟研究所、套用化學研究所及邊疆人文研究室。師資力量有了加強,一批學者如吳大任、卞之琳、肖採瑜、傅築夫、高振衡、李廣田、羅大岡、汪德熙、謝國楨、張清常、王玉哲、楊生茂、司徒月蘭等來校任教。張伯苓在擔任校長長達30年之後,于1948年離任,由何廉先生代理校長。

1948年,英國牛津大學致函國民政府教育部,確認包括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浙江大學、國立武漢大學、私立南開大學以及協和醫學院的文理科學士畢業生成績平均在八十分以上者,享有“牛津之高級生地位”(即今之大學四年級學生)。
南開大學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南開大學開始了新的歷程。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南開大學工學院並入天津大學,由一所學科比較齊全的大學變成了一所僅擁有文理學科的綜合性大學,設有14個系,3個專修科。院系調整後,鄭天挺、雷海宗、吳廷璆 、李何林、朱維之、李霽野、季陶達、顧昌棟、溫公頤、陳仁烈、江安才、曾鼎禾、楊宗磐調入南開;王贛愚、何炳林、陳榮悌、陳茹玉、陳天池、王積濤、嚴志達等一批國外留學者紛紛回歸, 相繼加入南開教席,奠定了今天南開化學、數學、歷史學、經濟學在大陸舉足輕重的地位。
1958年,南開大學的貿易、企業管理、會計、金融、財政、統計等系轉入新組建的天津財經學院(現天津財經大學)。1960年設立地質地理系(1961年停辦)、物理二系(1961年轉入蘭州大學)和哲學系。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的南開大學正常教學秩序被破壞。1966年至1971年教學、科研工作完全癱瘓,五年之久不招生、上課。
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學校大部分校舍遭到不同程度損壞。
1980年以後,南開大學為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利用老專業基礎優質的優勢,建立了一批新的專業和研究機構。文科重點增設了以財經類為主的套用性專業,並在此基礎上于1983年恢復了經濟學院,理科重點增設了交叉、邊緣和高新科技類專業。到80年代中後期,南開大學發展成為一所包括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生命科學、管理科學及藝術等多學科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1984年,南開大學成為全國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
1988年,國家教委進行首批高等學校博士點重點學科的評選中,南開大學首批國家重點學科共11個,位列高校第七。
1994年,天津對外貿易學院並入南開大學。
1995年12月,南開大學成為首批列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15所大學之一。
2000年12月25日,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簽署重點共建南開大學協定,南開大學進入首批國家教育工程“985工程”,躋身21 世紀國家重點建設大學行列。
2010年3月7日,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簽署繼續重點共建南開大學協定,籌備建設南開大學津南新校區。
2010年5月14日,中國旅遊管理幹部學院整建製劃轉南開大學,南開大學旅遊與服務學院成立;國家旅遊局與南開大學簽署架構協定,開展全面合作。
2013年,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獲教育部認定,南開成為首批進入最新國家教育工程“2011計畫”建設的高校。
黨和政府十分關心南開大學的發展,周恩來總理于1951年、1957年和1959年三次回母校視察;1958年毛澤東主席蒞臨學校視察;1994年江澤民總書記視察南開大學;李鵬、朱鎔基、溫家寶等也曾先後視察南開大學,黨和國家領導人給南開師生以極大的鼓舞。
學術科研
科研機構
截止2014年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8個,科技部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環保總局重點實驗室1個,天津市重點實驗室12個,教育部工程中心3個,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7個,“985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7個,“985工程”科技創新平台4個。
科研單位 | 名稱 | |
---|---|---|
國家數學中心 | 陳省身數學研究所 | |
國家級科研機構 | ||
葯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
環境基準與生態修復國家重點實驗室(籌) | ||
機器人與信息自動化科技部“863”重點實驗室 | ||
電腦病毒防治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組建) | ||
2011計畫 | 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 | |
生物治療協同創新中心 |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協同創新中心 | ||
分子微生物學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生物活性材料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薄膜光電子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微生物功能基因組與檢測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高效儲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 | ||
跨國公司研究中心 | APEC研究中心 | |
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 | 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 | |
天津市重點實驗室 | 天津市信息光子材料與技術重點實驗室 | |
天津市組合數學重點實驗室 | ||
天津市光電子薄膜器件與技術重點實驗室 | ||
天津市分子葯物研究重點實驗室 | ||
天津市金屬與分子基材料化學重點實驗室 | ||
天津市蛋白質科學重點實驗室 | ||
天津市能源材料化學重點實驗室 | ||
天津市微生物功能基因組學重點實驗室 | ||
天津市城市生態環境修復與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 | ||
天津市生物活性材料研究重點實驗室 | ||
天津市模式動物與退行性神經系統疾病重點實驗室 | ||
天津市智慧型機器人技術重點實驗室 | ||
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111計畫”) | 功能有機分子構成與構效關系研究(2006年) | |
弱光非線性光子學科學與技術(2007年) | ||
功能蛋白質科學(2008年) | ||
先進能源材料化學(2011年) | ||
智庫研究 | ||
附屬醫院 | 南開大學人民醫院等 |
學術成果
截至2015年07月,學校已有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工程學、臨床醫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材料科學、葯理學與毒物學、農業科學共10個學科進入全球研究機構排名(ESI)的前1%,位列高校第九,其中,化學進入世界前50名,數學進入世界前100名,ESI篇均引用次數位列高校第三。
2007年以來,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獲國家教學成果獎7項,國家級精品課35門,獲中國青年科技獎1項,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累計入選20篇。10項成果獲2013年度天津市科學技術獎。2012年,被SSCI收錄論文40篇,被CSSCI收錄論文1478篇。2013年,被SCI收錄論文1399篇,被EI收錄論文819篇,被CPCI-S收錄會議論文79篇;“表現不俗”論文數628篇,佔SCI收錄論文總數的45.67%,所佔比例居全國高校第二位。
在自然科學方面,學校SCI論文數量居全國高校前列,其中在有機化學、農葯化學、基礎數學、套用數學和光學等領域的部分研究成果都已達到國際先進水準,薄膜光電子等一批尖端高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為中國現代化建設作出了貢獻。2003至2011年間,南開大學獲得了9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07年至2013年,學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2012年,被SCI收錄論文1292篇,被EI收錄論文633篇,被CPCI-S收錄論文90篇;“表現不俗”論文數496篇,所佔比例居全國高校第二位。
不用手握方向盤,不用腳踩油門、剎車,隻要用“腦”想一想,就能開汽車?沒錯!南開大學電腦與控製工程學院段峰副教授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 “腦控汽車”,該成果在國內首次實現人腦驅車及腦電信號與汽車系統的“連結”,這有望徹底改變“手”“腳”並用的駕車模式,讓肢體殘疾人士的“驅車夢想”不再遙遠。
2015年7月15日,段峰研究團隊在南開大學進行了一場實驗。實驗員頭戴裝有16個採集點的腦電信號採集設備,通過腦電信號對一輛裝有電腦處理系統、車載電控單元等裝置的汽車進行“發號施令”,汽車在人腦的操控下能夠準確執行啓動、直線前進、直線倒車、剎車、車門上鎖或解鎖等規定指令。
這項研究通過腦電設備,捕捉人在集中註意力時產生的腦電信號,利用腦電信號識別系統分析人的驅車意圖並向汽車傳送操控指令,以此實現人腦控製汽車的目的。
“腦控汽車”研究團隊與長城汽車共同合作研發,經過2年多的反復實驗,最終實現人腦驅車行駛,力爭實現國產汽車引領世界汽車智慧型化、人性化的研究發展新方向。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截止2013年,南開大學圖書館藏書341萬冊,其中中文圖書200餘萬冊,外文圖書20多個語種60多萬冊。館藏文獻以經濟、歷史、數學、化學等學科最為豐富。中文報刊以經濟和教育為特色,收藏的國內高校出版的學報較全;外文報刊以化學為特色,《化學文摘》從第一卷第一期(1907出版)開始收藏;收藏最早的外文期刊是1833年出版的The Chinese Repository(澳門月報)。
在館藏古籍線裝書中,有善本書約22000餘冊,2000餘種。內有宋元刻本24部,明刻本640餘部,清初精刻本900餘部,明清抄本近300部,手稿本72部,寫本及韓、和刻本40餘部。特藏文獻包括外文珍本圖書,大量價值珍貴的圖、畫精品,還有為數不少面世不多的明清時代的石印、銅版印及手繪各類地圖,總計400種,3200餘冊。古籍部還藏有1949年以前期刊3000餘種,9000餘冊。
學術期刊
《南開大學學報》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南開管理評論》
《南開經濟研究》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南開法學評論》
《文學與文化》
辦學規模
院系設定
截止2014年,南開大學有專業學院21個,學科覆蓋文、史、哲、經、管、法、理、工、農、醫、教、藝全部12個門類,在80個大學部專業招生。
師資力量
截至2014年4月,學校有專任教師1988名,其中博士生導師667人、碩士生導師753人,教授705人、副教授801人。有兩院院士(人事關系在本校)8人,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5人,“973”和“863”計畫首席專家15人次,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36人、講座教授16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1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18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得主34人,國家“千人計畫”入選者8人,國家“青年千人計畫”入選者6人,國家“特支計畫”領軍人才4人、青年拔尖人才4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基金”得主2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得主9人,教育部“教學名師獎”得主8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176人,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37人。
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羅伯特蒙代爾、彼得杜赫提等,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韓國前任總統金大中、法國前總理洛朗法比尤斯、世界經濟論壇主席克勞斯施瓦布等被學校聘為名譽教授,並有一批海內外知名學者、著名政治家、企業家任兼職教授。
院士(10人):
申泮文(化學)葛墨林(物理)宋禮成(化學)李正名(化學)饒子和(生物)
張偉平(數學)龍以明(數學)周其林(化學)陳永川(數學)程津培(化學)
已故院士(10人):
姜立夫(數學)饒毓泰(物理)李繼侗(生物)楊石先(化學)何炳林(化學)陳茹玉(化學)高振衡(化學)嚴志達(數學)陳榮悌(化學)母國光(物理)。
歷屆名師
凌冰(教育)、姜立夫、劉晉年(數學)、饒毓泰(物理)、邱宗岳、楊石先(化學)、李繼侗、熊大仕(生物)、蔣廷黻(歷史)、李濟(人類學)、蕭公權、徐謨(政治學)、何廉、方顯廷、陳序經、李卓敏(經濟)、黃鈺生(心理學)、張彭春(教育學)、柳無忌(英文)、司徒月蘭(英文)、馮文潛(哲學)、張克忠、張洪元(化工)、竺可楨(氣象、地理)、湯用彤(哲學)、範文瀾(歷史)、羅隆基(政治)、吳大猷(物理)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策教學團隊 | 朱光磊 | 國際經濟貿易專業教學團隊 | 佟家棟 |
化學實驗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 吳世華 | 大學物理實驗教學團隊 | 高立模 |
微生物學類課程教學團隊 | 劉方 | 環境科學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 鞠美庭 |
學科建設
截止2014年,學校有碩士點231個,博士點17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9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7個;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6個(覆蓋35個二級學科),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9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個,一級學科天津市重點學科27個。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6個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含覆蓋):44個
區域經濟學、金融學、產業經濟學、國際貿易學、財政學、數量經濟學、國民經濟學、勞動經濟學、統計學、政治經濟史、經濟史、世界經濟、西方經濟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經濟思想史、國防經濟、基礎數學、計算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套用數學、運籌學與控製論、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史學理論與史學史、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門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世界史、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光學、微生物學、動物學、環境科學、農葯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學理論、中國古代文學、企業管理。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個
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植物學
一級博士授權點(29個)
哲學、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工程、控製科學與工程、電腦科學與工程、軟體工程、臨床醫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4個):
民族學、教育學、心理學、新聞傳播學、藝術學理論、美術學、設計學、信息與通信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植物保護、基礎醫學、口腔醫學、葯學、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哲學、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工程、控製科學與工程、電腦科學與工程、軟體工程、臨床醫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博士後流動站(27個)
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工商管理、數學、化學、物理學、生物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統計學、光學工程、植物保護、電子科學與技術、電腦科學與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控製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外國語言文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圖書館、情報與檔案學、考古學、世界史學、生態學。
學科評估
2007—2009年,教育部開展新一輪一級學科整體水準評估,南開大學經濟、數學、化學、歷史四大學科名列全國前三,全國前三學科數達6個,位居高校第七;全國前十學科總數達到十四個,位列高校第九。
2012年,南開29個一級學科參評,共有20個一級學科進入全國前十,8個學科進入全國前五。
學科大類 | 一級學科 | 2007年排名 | 2012年排名 |
---|---|---|---|
人文社科 | 哲學 | 8 | 8 |
理論經濟學 | 2 | 4 | |
套用經濟學 | 7 | 6 | |
政治學 | 5 | 5 | |
社會學 | 3 | 7 | |
中國語言文學 | 6 | 10 | |
外國語言文學 | 13 | 27 |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6 | 8 | |
法學 | 19 | 21 | |
考古史 | / | 7 | |
中國史 | / | 5 | |
世界史 | / | 2 | |
歷史學 | 2 | / | |
理學 | 數學 | 3 | 5 |
物理 | 8 | 9 | |
化學 | 1 | 2 | |
生物學 | 11 | 8 | |
統計學 | / | 4 | |
生態學 | / | 14 | |
工學 | 光學工程 | / | 5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8 | 8 | |
控製科學與技術 | / | 33 | |
電腦科學技術 | / | 38 | |
軟體工程 | / | 34 |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15 | / | |
管理學 | 工商管理 | 3 | 6 |
圖書管情報檔案 | 6 | 7 | |
公共管理 | 12 | / |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 | 34 | |
醫學 | 基礎醫學 | 22 | 27 |
葯學 | 14 | 27 | |
農學 | 植物保護 | 6 | 7 |
教學建設
截止2014年,學校獲國家教學成果獎7項,獲中國青年科技獎1項,有國家級精品課35門,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累計入選20篇。
世界經濟概論 | 中國近代史綱要 | 大學英語 | 科研方法論 | 綜合化學實驗 |
微生物發酵工程 | 會計學 | 大學文科數學 | 環境化學 | 環境學基礎 |
化學概論 | 國際經濟學 | 國際金融 | 政治經濟學 | 世界上古中古史 |
市場行銷 | 抽象代數 | 高等代數與解析幾何 | 古代漢語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 |
創業管理 | 公司治理學 | 國際貿易實務 | 現代中國文學 | 商業銀行管理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結構化學 | 大學物理實驗 | 中國古代後期史 | 數學文化 |
西方經濟學 | 大學語文 | 微生物學 | 等 |
合作交流
2007年至2012年南開大學建設高水準大學公派留學五年計畫中,每年有300人(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並列第一)將赴國外一流大學和專業師從一流導師攻讀博士學位,其中大學部生100人,研究生200人。大約每20名南開大學應屆學生就將有1人獲得公派留學機會。目前為止,南開大學“百人計畫”項目已經實施5年。
南開大學與國(境)外院校的協定交換生項目共有54個,每年可選派享受校際互免學費優惠待遇的交換生達181人次。南開大學經濟學院 — 美國華盛頓大學雙學士學位項目,南開大學數學學院—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聯合培養雙碩士項目,南開大學信息學院 —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大學部雙學位項目,南開大學經濟學院 — 英國西敏大學雙學士學位項目等等。
教學成果
南開大學大學部科研創新百項工程和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的實施,一些同學作為第一作者在國內外頂級刊物上發表高水準論文。物理學院大學部生張英傑等同學的研究論文“Fluorescence enhancement of quantum emitters with different energy systems near a single spherical metal nanoparticle”在光學頂級期刊《Optics Express》刊發。該論文是張英傑、張若洋、張志帥、朱海波4名同學2008年起承擔的大學部生創新科研“百項工程”項目“表面電漿激元對稀土材料發光的影響”的研究成果之一。該項目的另一研究成果“Surface polariton generation and fluorescence enhancement using a superlens”被同樣是光學領域前沿期刊的《Journal of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刊登。化學學院化學專業2007級大學部生張時遠,在4年期間發表了14篇高水準論文。其中10篇被SCI收錄,影響因子大于4.0的文章有5篇,最高的一篇發表在世界頂級化學刊物Chemical Communications上,為5.504。他的科技作品“以鈷(II)離子作為功能基元的配合物性質研究”在天津市第十一屆“挑戰杯”中脫穎而出,並獲得2011年第十二屆“挑戰杯”全國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
2012年11月16日,國際頂級刊物《科學》雜志發表了由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陳永勝教授組博士生李娜和美國德州達拉斯大學雷·鮑曼教授組博士後馬修·立瑪共同擔任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研究組發明了由石蠟填充的碳納米管纖維製造的人工肌肉,這種“肌肉”可以驅動超過自身體重10萬倍的重物,並提供超過天然骨骼肌85倍以上的機械功率。
2013年,南開大學歷史學院與故宮博物院首次聯合招收故宮學與明清宮廷研究方向博士生,首屆計畫招收3名學生,將採取雙導師製度。學生將在南開大學學習故宮院史、故宮建築學、明清宮廷史等相關課程,並赴故宮博物院考察學習文物。
外界評價
社會評價
“我是愛南開的!”——周恩來
“南開大學是同我們民族和國家的道路緊密結合的。”——溫家寶
“我最美好的年華是在南開度過的!”——陳省身
“南開為中國而犧牲,有中國必有南開!”——蔣介石
“什麽學校最出色?當推南開為巨擘”——陶行知
學校排名
2003年至2012年,南開大學已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9項,僅位列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之後,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並列第6。
荷蘭萊頓大學科學技術研究中心(CTWS)發布的全球500家大學排行榜,南開大學位列53位,居中國高校之首,首次力壓清華、北大。
世界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發布的大學排行榜中,南開大學位列中國高校第7。
中國人民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于2012年5月發布了2012年中國大學50強排行榜,在所有中國內地高校中,南開大學位居第10名。
2013年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推出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行榜》,南開大學位列大陸高校第8。
2013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南開大學位列世界大學第363位,位列大陸高校第9。
2013年《高等教育觀察》發布大學排行榜中,南開大學列位高校第9。
2013年QS亞洲大學排名中,南開大學位列亞洲大學第50位,位列中國大陸高校第9。
校園文化
學校標識
- 校名
1904年8月,嚴修、張伯苓東渡日本考察教育,歸國後,即將嚴氏家館和王益孫家館合並,招收新生,並于1904年10月17日正式成立中學。校舍在嚴宅偏院,規模狹小,當時校名初稱“私立中學堂”,不久先後易名“敬業中學堂”、“私立第一中學堂”。此後得邑紳鄭菊如捐城西南“南開窪”地10畝,幾經周折,起建校舍。1907年秋,由嚴宅遷入新校舍,學校因所在地名改稱“南開中學堂”,後改稱“私立南開學校”。

在南開大學的校門上鐫刻著四個大字“南開大學”,金光閃閃、蒼勁有力、飄逸揮灑。每一個南開人都知道,這是毛澤東主席題寫的校名。這幾個大字已經成為南開的重要標識。
- 校徽
為紀念南開系列學校百年校慶,2004年10月17日南開大學啓用了新的校徽。
南開大學標志形象的基本元素由圖形標志和字型標志兩部分構成。其中,圖形標志是其核心元素,在實際套用中也稱為“校標”。
南開大學校標的核心圖像為八角形,它既是南開大學校標的原始形態,也是其核心形態。八角星行由兩個正方行疊加、結合而成,八個角皆為直角,分別指向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向。一是體現“方方正正做人”之意,二是體現南開人“面向四面八方,胸懷博大,廣納新知,銳意進取”之精神。

八角星行方圓互動,融合東西,體現了南開大學“智圓行方”的入世哲學、“追求卓越”的立世哲學和“允公允能”的濟世哲學。
校標中的“南開”二字凝練厚重,而孤形排列的“NANKAI UNIVERSITY”簡約明快,表征了南開大學是一所歷史悠久、面向世界的東方學府,圖示下部以“1919” 具體說明南開大學的建立時間。
由來
1917年9月22日,天津南運河決口。當日夜裏,洪水涌進天津南開中學。10月,在張彭春親自指揮下,全校遷入河北政法學校。為同其他學校學生區別開來,每名學生胸前都佩戴著一枚紙製的紫白色臨時校徽。紫白是南開校色(紫色意取“紫氣東來”),正是這枚紫白校徽,使學生們念念不忘自己是南開人。以後,每年的9月23日晚上,學校都要在飯廳裏舉行一次“水災紀念會”。全體學生坐在飯桌前喝粥紀念,而且胸前都佩戴印有“南開”二字的紫白色卡片,同當年那個一樣,隻是下面加印了一行小字:“民國六年水災紀念”。
變化
後南開大學校徽由盾徽改為圓形校徽,與新校徽不同之處在于底部的字樣為南開大學的所在地天津的拼音“TIANJIN”。原“TIANJIN“標志又改為了"1919",標志著南開大學的建校時間,校徽顏色為南開校色青蓮紫。
- 校訓
允公允能 日新月異
“允公允能,日新月異”是南開辦學理念的凝結,治校傳統的升華,體現了南開人特殊的價值取向和精神品質,正如喻傳鑒先生所說:“‘公,能’二字,為全校精神之所寄,先生之所施教,本此二字,學生之所努力,也本此二字。”南開大學的校訓始創于1934年,在南開學校創辦三十周年的校慶紀念會上,校長張伯苓先生正式宣布“公”和“能”為南開校訓。
“允公允能”這種話語形式,語本《詩經·魯頌·泮水》:“允文允武,昭假烈祖。”允,即文言語首助詞。允公允能,意即既有公德,又有能力,德才兼備。張伯苓本意是,要使南開學生具有“愛國愛群之公德,與夫服務社會之能力”。“日新月異”,語本《禮記·大學》:“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即與時俱進,每天每月都有新的變化,形容進步迅速。
張伯苓先生指出:“允公是大公,而不是小公,小公隻不過是本位主義而已,算不得什麽公了。惟其允公,才能高瞻遠矚,正己教人,發揚集體的愛國思想,消滅自私的本位主義。”“允能者,是要作到最能,要建設現代化國家,要有現代化的科學才能,而南開學校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培養有現代化才能的學生,不僅要求具備現代化的理論才能,而且要具有實際工作的能力。”“所謂日新月異,不但每個人要能接受新事物,而且要成為新事物的創始者;不但要能趕上新時代,而且要能走在時代的前列。”
- 校歌
由來
為鞏固團體精神,南開在五四運動前就創製了校歌,編校歌的動議,是1917年5月16日在東京南開同學會歡迎當時赴日本參加遠東運動會的張伯苓老校長和南開運動員茶話會上,由留日南開學生張蓬仙提出的。
1918年末,張伯苓老校長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回校後,即請音樂教員孫潤生審定一歌,為“于聚會之時,千人合唱,以期神會而鑄就南開真精神”,曲子採用的是西方的聖誕之歌——《on Christmas Tree》。
歌詞
渤海之濱 白河之津 巍巍我南開精神
汲汲駸駸 月異日新 發煌我前途無垠
美哉大仁 智勇真純 以鑄以陶 文質彬彬
渤海之濱 白河之津 巍巍我南開精神
南開鏡箴
南開鏡箴,又稱四十字鏡箴、容止格言,是流傳于南開體系的大中學校,僅次于“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他是由著名教育家、南開體系建立人張伯苓訂立的。南開體系的各所學校在重要通道處都設有大鏡子,提醒過往的師生隨時註意儀容儀表,這些鏡子上都鐫刻有這段鏡箴。鏡箴要求南開學子擁有整潔合適、積極向上的儀容儀表以及平和、寬仁的處世態度,提醒學生註意修身養性,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每逢開學時節,新生們都會被要求背誦鏡箴,不忘張伯苓老校長的諄諄教誨。
原文
面必凈,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
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
氣象:勿傲、勿暴、勿怠。
顏色:宜和、宜靜、宜庄。
來歷
張伯苓信奉這樣的理念:一衣不整,何以拯天下。所以為了培養學生的合適的著裝習慣和文明行為,張伯苓特意在天津南開中學東樓中的過道左側(一說校門入口處一側)立一面一人高的大鏡子,上面鐫刻著張伯苓請嚴範孫書寫的四十字:“面必凈,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暴、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庄。”(《南開四十年校慶紀念特刊》)使學生出入校門有所儆戒,後得名“鏡箴”,一直流傳下來。
學校校鍾
在南開主樓後廣場上,懸掛著南開精神的象征——校鍾。兩邊銅鑄支架也呈鍾型,支架上架一橫梁,校鍾懸掛其上。此鍾體積巨大,重達3000多公斤,古香古色,給人一種滄桑感。每年新生入學,必到此鍾處舉行儀式。南開校鍾靜靜地懸在主樓的後廣場,學校每逢新生入學和畢業生離校都會鳴鍾紀念。

當年的校鍾系德國克虜伯工廠製造,原是為慶祝李鴻章壽辰而製作的紀念鍾,銅鍾鍾面鑄有整部《金剛經》,重達一萬三千餘斤。1904年,八國聯軍侵入天津,英軍曾將該鍾取走作日常用鍾,八國聯軍向天津交還政權後,大鍾移至海光寺,後海光寺贈與南開大學作為校鍾。銅鍾置于思源堂西側,以4根弓形梁柱做支架,並懸掛于約2米高的台基之上。翻看南開舊時的照片,當時那口銅鍾頗為壯觀,是當時南開的一景。九一八事變1周年時,南開師生為銘記國恥,每日連敲校鍾9響,次敲1響,再敲8響,用以象征南開人將銘記九一八國恥,鍾聲轟鳴,聲震方圓數裏。
1937年7月28日,日軍進攻天津,而駐扎在海光寺的日軍則將炮口直接對準八裏台的南開大學。南開罹難,建築被毀,圖書設備遭到野蠻劫掠,而萬斤大鍾亦不知所終。戰後學校多方查索校鍾,張伯苓校長曾致函中國駐日代表團團長商震將軍在日本幾個掠奪物品集中地搜尋,但都杳無無音,校鍾終難逃被毀的厄運。1997年7月,為銘記南開園被侵華日軍炸毀60周年的慘痛歷史,學校決定重鑄校鍾。新鑄校鍾是由南京金陵古藝術青銅研究所所長、南京靜海寺警世鍾設計者王鍾泉設計,江蘇冶金機械廠鑄造的。大鍾的鍾槌與南京警世鍾的鍾槌共同出自一棵有著80年樹齡的檀木,一南一北兩棵鍾槌堪稱一對孿生姐妹。
新的南開校鍾重達3000公斤,鍾高1.937米,寓意要師生員工牢記1937年日軍炸毀南開。鍾的周邊雕刻著60枚校徽圖案,意寓60周年,鍾的正面是“南開”兩個大字。鍾上文字由著名書法家康殷先生書寫,左面是校歌,中間是校訓。
南開大學校鍾銘文:
河海泱泱,立學啓庠;
英彥蔚起,山高水長;
翔宇負笈,邦國之光;
七七事變,倭寇似狂;
毀我校園,景鍾雲亡;
今茲重鑄,宮生喤喤;
莘莘學子,濟濟堂堂;
允公允能,蹈勵發揚;
日新月異,科教騰驤;
猗歟南開,宏業無疆。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歷任校長
姓名 | 簡介 | 任期 |
---|---|---|
張伯苓(1876-1951) | 字壽春,著名教育家,南開大學首任校長。 | 1919-1948 |
何廉(1895-1975) | 字淬廉,著名經濟學家,耶魯大學經濟學博士。 | 1948-1957 |
楊石先(1897-1985)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化學會理事長。 | 1957-1969 1979-1981 |
臧伯平(1913-2005) | 又名臧樹棠,河北省唐縣人,作家。 | 1978 |
滕維藻(1917-2008) | 世界經濟學家,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教授。 | 1981-1986 |
母國光(1931-2012) |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光學專家。 | 1986-1995 |
侯自新 | 南開大學數學教授,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名譽博士。 | 1995-2006 |
饒子和 | 分子生物物理與結構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2006-2011 |
知名校友
界別 | 姓名 | 簡介 | 姓名 | 簡介 |
---|---|---|---|---|
民族人物 | 張伯苓 | 教育家 | 嚴修 | 教育家 |
周恩來 | 共和國總理,革命家 | 于方舟 | 革命先烈 | |
學術界 | 陳省身 | 1930屆,中央研究院院士,沃爾夫獎、邵逸夫獎,微分幾何之父 | 姜立夫 | 建數學系 科學院院士,中國現代數學鼻祖 |
胡世華 | 1929級,科學院院士,數理邏輯學 | 張偉平 | 1990級,科學院院士,整體微分幾何 | |
吳大任 | 1930屆,著名數學家 | 江澤涵 | 1926屆,科學院院士,拓撲學奠基人 | |
龍以明 | 1981屆,科學院院士,非線性分析辛幾何 | 孫昌璞 | 1992屆,科學院院士,數學物理 | |
邱宗岳 | 化學家,建立化學系 | 塗光熾 | 1944屆,科學院院士,地球化學 | |
申泮文 | 1940屆,科學院院士,無機化學 | 汪家鼎 | 1941屆,科學院院士,化學工程學家 | |
餘國琮 | 1943屆,科學院院士,化學工程學 | 張大煜 | 1925級,科學院院士,化學工程學 | |
何炳林 | 1942屆,科學院院士,高分子化學 | 楊石先 | 化學家,科學院院士,有機化學 | |
張全興 | 1962屆,工程院院士,環境科學 | 李正名 | 1956屆,工程院院士,農葯有機化學 | |
姚守拙 | 1952級,科學院院士,分析化學 | 張玉奎 | 1965屆,科學院院士,色譜研究 | |
顏德岳 | 1961屆,科學院院士,理論化學家 | 常文瑞 | 1964屆,科學院院士,生物學家 | |
宋禮成 | 1962屆,科學院院士,有機化學 | 劉新垣 | 1952屆,科學院院士,醫學 | |
程津培 | 1981屆,科學院院士,有機化學 | 饒毓泰 | 物理系,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 | |
吳大猷 | 1929屆,中研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長 | 婁成後 | 1928級,科學院院士,生物學家 | |
郭永懷 | 1931級,科學院院士,套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兩彈一星功勛 | 劉東生 | 1942屆,科學院院士,環境地質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泰勒”獎 | |
母國光 | 1952屆,科學院院士,光學家 | 宋玉泉 | 1955屆,科學院院士,材料加工 | |
王佔國 | 1962屆,科學院院士,半導體材料學 | 方國洪 | 1961屆,工程院院士,海洋潮汐學 | |
聞立時 | 1952級,工程院院士,材料科學 | 卓仁禧 | 科學院院士,高分子化學 | |
張存浩 | 1948屆,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技獎 | |||
鮑曉毅 | 1982屆,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 | 殷宏章 | 1929屆,科學院院士,植物生理學家 | |
何廉 | 經濟學家,中研院院士,建立經濟系 | 方顯廷 | 經濟學家 | |
楊敬年 | 經濟學家,中國發展經濟學之父 | 李其 | 經濟學家,德州奧斯汀大學教授 | |
劉國光 | 經濟學家,中國經濟學界泰鬥 | 谷書堂 | 經濟學家,社會主義經濟理論 | |
白聚山 | 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 | 張俊森 | 經濟學家,香港中文大學終身教授 | |
秦承忠 | 經濟學家,加州大學終身教授 | 張俊喜 | 經濟學家,香港大學經濟學終身教授 | |
趙曉 | 經濟學家 | 任玉嶺 | 經濟學家,國務院參事 | |
王一鳴 | 經濟學家,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巨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 牟益斌 | 世界銀行總部高級經濟學家、第一位從中國直接考入世行的華人 | |
陳序經 | 歷史學家,教育家 | 蔣廷黻 | 歷史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歷史系 | |
雷海宗 | 歷史學家 | 鄭天挺 | 歷史學家 | |
黃仁宇 | 歷史學家,“大歷史觀”倡導者 | 張國剛 | 歷史學家 | |
楊翼驤 | 歷史學家 | 王韜 | 大氣化學家,香港理工大學教授 | |
葉嘉瑩 | 古詩詞大師、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 | 範曾 | 畫家,聯合國“多元文化特別顧問” | |
鄭華熾 | 光譜學家、物理教育家 | 李濟 | 人類學家、中國現代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之父 | |
寧恩承 | 東北大學奠基人 | 湯用彤 | 哲學家 | |
楊恩輝 | IEEE fellow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 | 張震 | IEEE fellow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 | |
夏香根 | IEEE fellow美國Delaware大學 | 康偉 | IEEE fellow美國數學研究所副所長 | |
蘇其昌 | APS fellow伊利諾斯州立大學教授 | 韓濤 | APS fellow 美Wisconsin-Madson大學 | |
阮忠進 | 伊利諾大學教授、運算元空間理論的奠基人 | 金守光 | 生物學家 美國佛羅裏達大學教授 | |
政治界 | 徐紹史 | 中共中央委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 | 王毅 | 中共中央委員,外交部部長 |
王安順 | 中共中央委員,北京市委副書記、市政府黨組書記、市長 | 羅保銘 | 中共中央委員,海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 | |
李建華 | 中共中央委員,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區人大常委會主任 | 支樹平 | 中共中央委員,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局長、黨組書記 | |
郭樹清 | 中共中央委員,山東省委副書記、省長 | 張紀南 | 中央紀委常委,中央機構編製委員會委員、辦公室主任 | |
馬建堂 | 中共中央委員,國家行政學院常務副院長 | 楊振武 | 人民日報社總編輯 | |
邢元敏 |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十二屆天津市政協主席 | 馬馼 | 全國人大常委會內務司法委員會主任委員,原中央紀委副書記、監察部部長、國家預防腐敗局局長 | |
葉冬松 | 河南省政協主席、黨組書記,中央第六巡視組組長 | 王金山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
宋海 | 民建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副秘書長 | 程津培 | 中國致公黨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 | |
邵鴻 | 九三學社中央常務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副秘書長,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 | 陳述濤 | 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黑龍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 |
徐德明 |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國家土地副總督察,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局長、黨組書記 | 孫慶聚 |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 |
竇樹華 |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機關黨組成員、辦公廳研究室主任(副部級) | 孫壽山 |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 | |
宋哲 | 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 | 楊志明 |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 | |
竇玉沛 | 民政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 李勇 |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總幹事 | |
陳立 | 國家行政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 | 易小準 | 世界貿易組織副總幹事 | |
任賢良 | 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專職副主任 | 于再清 | 國際奧委會第一副主席 | |
孫臨平 | 解放軍報社副總編輯,少將軍 | 鄒志武 | 海關總署副署長、黨組成員 | |
呂世光 |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國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 | 楊建平 | 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 | |
雷鳴山 | 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黨組成員 | 孫金龍 | 中共中央候補委員,湖南省委副書記、省委黨校校長 | |
董雲虎 | 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 沈北海 | 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八屆、九屆、十屆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十一屆廣西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 | |
雷建國 | 山東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 | 季緗綺 | 山東省副省長 | |
散襄軍 | 天津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 崔津渡 | 天津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 | |
段春華 | 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天津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市級機關工委書記(兼) | 成其聖 | 天津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 |
任學鋒 | 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廣東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 | 尹海林 | 天津市副市長 | |
劉奇凡 | 貴州省委秘書長 | |||
宗國英 | 天津市副市長,濱海新區區委副書記,濱海新區人民政府區長、黨組書記 | 王寒松 | 蘭州大學黨委書記 | |
于世平 | 天津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黨組書記 | 薛進文 | 南開大學黨委書記 | |
于友先 | 前新聞出版署署長 | 蔣心雄 | 原核工業部部長 | |
郭樹言 | 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田曾佩 | 全國政協常委、外事委員會主任 | |
呂聰敏 | 全國人大常委會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 | 朱恩濤 | 國際刑警組織終身名譽副主席,副總警監 | |
陳德敏 |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書記、政委 | 崔濟哲 | 前新華社副社長 | |
杜向民 | 長安大學黨委書記 | 姚敏學 | 原河南省委副書記 | |
經濟界 | 項俊波 | 中共中央委員,中國保監會主席、黨委書記 | 鄭之傑 | 國家開發銀行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行長 |
楊明生 | 中央紀委委員,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 王濱 | 中國太平保險集團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副部級) | |
喬保平 | 中國國電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 | 張文才 | 亞洲開發銀行副行長 | |
李祥林 | 中國國際金融公司執行總經理、首席風險官 | 萬峰 | 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黨委委員、副總裁、執行董事,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裁 | |
彭文生 | 中國國際金融公司首席經濟學家 | 張春霖 | 世界銀行民營經濟發展部首席專家 | |
王麗麗 | 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執行董事 | 王驥 | 中國平安保險集團黨委副書記、平安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 | |
李振江 | 中國農業銀行副行長 | 趙瑞安 | 北京銀行副行長 | |
王利平 | 中國平安保險集團執行董事、副總經理,首席人力資源執行官 | 穆矢 |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副行長 | |
解植春 | 中國光大(集團)總公司執行董事、副總經理 | 韓鐵林 | 中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物資儲運總公司總經理 | |
企業界 | 相建海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 | 樊建平 |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 |
邵廣祿 | 中國聯合網路通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 郭瑞廷 | 中國國電集團公司黨組成員、紀檢組組長、副總經理 | |
張兆本 | 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黨組成員、紀檢組組長 | 李汝革 | 國家電網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總會計師 | |
龐鳴 | 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 | 鄭起宇 | 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 | |
王曉雯 | 華僑城集團黨委常委,深圳華僑城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黨委委員 | 姚軍 | 華僑城總裁助理、旅遊事業部總經理兼黨委書記 | |
熊賢良 | 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戰略研究部總經理,中央國家機關青聯常委 | 唐勇 | 中國南方航空集團公司總經濟師 | |
劉淮松 |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五研究所副所長 | 張思民 | 深圳市總商會會長,海王葯業董事長 | |
徐壽岩 |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八研究所副所長 | 陳元光 |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副院長 | |
李善友 | 酷6網的創始人兼CEO | 于洲 | 土豆網副總裁,首席戰略官 | |
其他 | 董守義 | 中國籃球之父 | 王振耀 | 中國的公益事業開拓者、北京師範大學公益研究院院長 |
關牧村 | 國家一級演員、著名女中音歌唱家 | 魯園 | 著名演員 | |
畫家 | 尹滄海 | 著名書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