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自1952年10月30日毛澤東主席提出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的構想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的關懷下,廣大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測量,在分析比較50多種方案的基礎上,形成了南水北調東線、中線和西線調水的基本方案,並獲得了一大批富有價值的成果。

南水北調整體規劃推薦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通過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聯系,構成以“四橫三縱”為主體的整體布局,以利于實現中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合理配置格局。西線工程截至目前,還沒有開工建設。規劃的東線、中線和西線到2050年調水總規模為448億立方米,其中東線148億立方米,中線130億立方米,西線170億立方米。整個工程將根據實際情況分期實施,供水面積145萬平方公裏,受益人口4.38億人。
線路介紹
東線工程
利用江蘇省已有的江水北調工程,逐步擴大調水規模並延長輸水線路。東線工程從長江下遊揚州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送,並連線起調蓄作用的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出東平湖後分兩路輸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經隧洞穿過黃河;另一路向東,通過膠東地區輸水幹線經濟南輸水到煙台、威海。東線工程開工最早。
中線工程
從丹江口大壩加高後擴容的漢江丹江口水庫調水,經陶岔渠首閘(河南淅川縣九重鎮),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側過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方城埡口後,經黃淮海平原西部邊緣,在鄭州以西孤柏嘴處穿過黃河,繼續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可基本自流到終點北京。中線工程主要向河南、河北、天津、北京4省市沿線的20餘座城市供水。中線工程已于2003年12月30日開工,計畫2013年年底前完成主體工程,2014年汛期後全線通水。

西線工程
在長江上遊通天河、支流雅礱江和大渡河上遊築壩建庫,開鑿穿過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巴顏喀拉山的輸水隧洞,調長江水入黃河上遊。西線工程的供水目標主要是解決涉及青、甘、寧、內蒙古、陝、晉等6省(自治區)黃河上中遊地區和渭河關中平原的缺水問題。結合興建黃河幹流上的骨幹水利樞紐工程,還可以向鄰近黃河流域的甘肅河西走廊地區供水,必要時也可及時向黃河下遊補水。截至目前,還沒有開工建設。
東線工程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起點在長江下遊的江都,終點在天津。東線工程供水範圍:涉及蘇、皖、魯、冀、津五省市。具體為:蘇北除裏下河腹部及其以東和北部高地外的淮河下遊平原;安徽省蚌埠以下淮河兩岸、淮北市以東的新汴河兩岸及天長縣部分地區;山東省的南四湖周邊、韓庄運河和梁濟運河側、膠東地區部分城市及魯北非引黃灌區;河北黑龍港運東地區;天津市及近郊區。東線工程利用的是元朝的運河。目的是緩解蘇、皖、魯、冀、津等五個省、市水資源短缺的狀況。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是在現有的江蘇省江水北調工程、京杭運河航道工程和治淮工程的基礎上,結合治淮計畫興建一些有關工程規劃布置的。東線主體工程由輸水工程、蓄水工程、供電工程三部分組成。
輸水工程
包括輸水河道工程、泵站樞紐工程、穿黃河工程。
1.輸水河道。引水口有淮河入長江水道口三江營和京杭運河入長江口六圩兩處。輸水河道工程從長江到天津輸水主幹線全長1150公裏,其中黃河以南651公裏,穿黃河段9公裏,黃河以北490公裏。分幹線總長740公裏,其中黃河以南665公裏。輸水河道90%利用現有河道。

2.泵站樞紐。東線的地形以黃河為脊背向南北傾斜,引水口比黃河處地面低40餘米。從長江調水到黃河南岸需設13個梯級抽水泵站,總揚程65米,穿過黃河可自流到天津。黃河以南除南四湖內上、下級湖之間設一個梯級,其餘各河段上設三個梯級。黃河以南輸水幹線上設泵站30處;主幹線上13處,分幹線上17處,設計抽水能力累計共10200立方米/秒,裝機容量101.77萬千瓦,其中可利用現有泵站7處,設計抽水能力1100立方米/秒,裝機容量11.05萬千瓦。一期工程仍設13個梯級,泵站23處,裝機容量45.37萬千瓦。黃河以北各蓄水窪淀進出口設5處抽水泵站,設計抽水能力共326立方米/秒,裝機容量1.46萬千瓦。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泵站的特點是揚程低(多在2~6米)、流量大(單機流量一般為15~40立方米/秒)、運行時間長(黃河以南泵站約5000小時/年),部分泵站兼有排澇任務,要求泵站運轉靈活、效率高。
3.穿黃河工程。選定在山東東平縣與東阿縣之間黃河底下打隧洞方案。通過多年地質勘探和穿黃勘探試驗洞開挖,查明了河底基岩構造和岩溶發育情況,並成功解決了河底隧洞堵漏開挖的施工難題。穿黃工程從東平湖出湖閘至位臨運河進口全長8.67公裏,其中穿黃河工程的倒虹隧洞段長634米,平洞段在黃河河底下70米深處,為兩條洞徑9.3米的隧洞。第一期工程先開挖一條。
蓄水工程
東線工程沿線黃河以南有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等湖泊,略加整修加固,總計調節庫容達75.7億立方米,不需新增蓄水工程。黃河以北現有天津市北大港水庫可繼續使用,天津市團泊窪和河北的千頃窪需擴建,並新增河北大浪淀、浪窪,黃河以北五處平總調節啊範德薩庫容14.9億立方米。
供電工程
黃河以南有泵站30處,新增裝機容量88.77萬kW,多年平均用電量38.2億kW·h,最大年用電量57.5億kW·h。第一期工程有泵站23處,新增裝機34.32萬kW,年平均用電量19億kW·h。
中線工程
1959年《長江流域利用規劃要點報告》中,提出南水北調總的布局是從長江上、中、下遊分別調水。中線工程近期從漢江丹江口水庫引水,遠景從長江幹流調水。1958年9月,水電部在批準丹江口水利樞紐初步設計任手動閥手動閥務書時,明確了引漢灌溉唐白河流域和引漢濟黃濟淮的任務。

1968年丹江口水庫下閘蓄水,1973年建成清泉溝引丹灌區渠首(輸水能力100立方米/秒),1974年建成引漢總幹渠陶岔渠首(近期設計引水流量500立方米/秒,後期可達1000立方米/秒),同時興建了閘後8公裏長總幹渠。
1978年10月,水電部以急件發文《關于加強南水北調規劃工作的通知》,要求抓緊進行南水北調的規劃修改補充工作上報。各有關單位進一步開展了南水北調規劃工作。
1980年,水利部組織有關省市、部委、科研部門及大專院校的領導、專家、教授對中線工程水源區及渠首到北京的線路進行了全面查勘。查勘前後,長江委提出《南水北調中線引漢工程規劃要點報告》和補充報告。製訂了中線工程規劃科研計畫,由水利部在1981年正式下達。之後,按照該計畫長江委和地礦部分別開展了黃河南、北的工程地質勘察工作,中科院地理所進行了江、淮、黃、海豐枯遭遇分析。
1983年,國家計委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列為國家“六五”前期工作重點項目。長江委與各省市協作,1987年完成了《南水北調中線規劃報告》,重點研究了丹江口水庫初期規模引水方案。水利部組織審查,按計畫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審查後,長江委按會議要求作補充研究,于1988年正式上報,並向部主管領導作了匯報,但第二階段審查未進行。1990年10月,水利部發文要求“抓緊完成丹江口水利樞紐後期完建工程及調水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和設計任務書工作”。
1991年11月長江委提出了《南水北調中線規劃報告(1990年9月修訂)》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初步可行性研究報告》,明確了中線工程以城市生活及工業供水為主,兼顧農業及其他用水,不再要求通航,供水範圍應包括天津市,並推薦加高丹江口水庫大壩的調水方案。水利部對上述兩個報告組織了審查,原則同意,也指出下階段工作中需要補充研究的問題。
1992年底,長江委提出中線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由水利部和國際咨詢公司分別組織對重大問題如可調水量、調蓄措施、總幹渠、穿黃工程、投資估算等專題是大方方法評審後, 倒薩紛紛水利部于1994年初審查通過了可研報告,同意加高丹江口水利樞紐,年均調水147億立方米的調水方案。此方案也得到國家計委和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及湖北五省市贊同。稍後于1995年國家環保局也正式批準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
1995年,國務院決定對東、中、西三條線由水利部組織論證、國家計委組織審查。論證審查工作持續到1998年3月,主要結論為:南水北調東、中、西三條線都是必要的,以中、東、西為實施順序是妥當的,中線工程以加高丹江口水庫大壩、總幹渠設計引水的薩芬流量63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800立方米/秒、調水145億立方米為最佳比選方案。
1994年水利部審查通過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 地方撒》,在《審查意見》中指出:“下階段應抓緊進行必要的補充工作,編製總幹渠整體設計和丹江口水庫續建等單項工程初步設計分別報審”。根據這一要求,長江委和總幹渠沿線有關省市開展了初步設計工作。
水文工作
進行了大量的外業調查、觀測、測量及內業分析計算工作,漢江水資源評價及丹江口加高庫區回水水面線復核,陶岔渠首的施工設計洪水、總幹渠交叉河流設計洪水,穿黃工程設計洪水及施工期洪水等分析計算均已完成,初設水文專題報告已通過專家審查驗收。
科研工作
針對中線工程中的重點、難點技術問題,如丹江口高壩加高新老砼結合試驗,穿黃隧洞結構試驗等。根據設計要求開展了大量的設計科研和特殊科研。使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新方法得以在設計中套用。
規劃設計工作
編製完成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幹渠整體布置》。整體布置確定了總幹渠渠道線路、總幹渠分段流量規模及分水口門流量規模、建築物工程總布置、總幹渠沿線特征水位及水頭分配、總幹渠工程等級及設計標準等。同時還完成了渠道工程設計及大部分單項建築物的初步設計,尚未組織審查驗收和匯總。丹江口樞紐加高初步設計已在1994年前完成待審。穿黃工程也已完成不同方案的初步設計工作。主要向河北、河南、北京、天津四省市供水;重點向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供水。
開工建設
2010年3月26日中國現代最大人工運河——南水北調中線引江濟漢工程正式破土動工。“引江濟漢工程的開工建設標志著南水北調在湖北境內工程已全面啓動,標志著南水北調工程朝著‘南北雙贏’的目標邁出關鍵的一步。”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張基堯在開工儀式上說,“盡早發揮其工程效益,對推進漢江中下遊綜合治理開發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南水北調中線的源頭。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和湖北省西北部交界處,在亞洲第一大淡水湖,丹江口水庫東岸,湯、禹、杏三山之間。是辣椒的盛產地。被中外水利專家們譽為“天下第一渠首”的中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
河北省南水北調辦公室2011年4月6日透露,委托該省建設管理的天津幹線工程已完成建設任務的90%,並將于今年年底前全部完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天津幹線工程進入收尾階段。
中線移民
南水北調中線大壩加高將于2013年完成主體工程,2014年汛後實現南水北調通水。移民搬遷安置任務計畫將于2012年完成,需動遷安置移民總人口約33萬人,其中湖北省18萬人,河南省15萬人。從2010年3月底開始,湖北省進行丹江口庫區大規模移民搬遷,其中完成外遷安置移民7.38萬人,啓動後靠安置移民11萬人。丹江口湖北庫區即將開始大規模移民搬遷,涉及湖北省丹江口市,鄖縣,鄖西縣等,這是繼1958年興建丹江口大壩後的第二次移民。
淅川移民是因中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形成的丹江口水庫淹沒土地後,在上級的動員下被移出原住地的部分淅川人民。淅川縣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修建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移民而構成了一段淅川移民史。其中,1958年初期工程淅川移民達20.5萬人;2009年至2011年淅川移民達16.2萬人,移民強度超過三峽工程移民。

第一次移民:1959年至1978年,受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影響,淹沒淅川縣城1座,大型集鎮(李官橋鎮)1個,一般集鎮(區所在地:埠口、三官殿、宋灣、滔河、馬蹬)5個,小集鎮(下寺、雙河鎮、關防灘、下集、龍城、凌樓、黨子口、泉店)8個,20.2萬人被迫移民。對于移民問題,當時中央的政策是當地政府自己解決。南陽政府從1959年4月開始將22342名移民送往青藏高原三個貧困縣,當地幹部對待移民凶殘,完不成勞動任務的移民會遭打,不給飯吃,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有數千移民死亡。在這樣殘酷的環境下,移民決定回遷河南淅川,但青壯年勞動力被強迫扣留,其他老弱病殘的移民依靠沿路乞討離開了青海。1961年,丹江口大壩蓄水,庫區124米以下的居民需全部遷走,淅川有2萬6千多移民。1964年,淅川有6萬8千多移民遷往湖北荊門和鍾祥,其中4.9萬人被安置在鍾祥柴湖鎮,柴湖原本是一片沼澤之地,條件惡劣,無人居住。柴湖地下水中的鐵、錳及細菌總數嚴重超標,搬遷到這裏的居民食道癌發病率極高。移民開墾的土地,經常被當地人霸佔,移民與當地人之間的沖突時有發生,移民的人身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在種種惡劣環境下,有7900多名移民回遷淅川,但他們卻沒有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和房屋,成為遊民,處境相當困難。
第二次移民:2005年9月26日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開工,大壩從162米加高至176.6米,正常蓄水位由157米提高到170米, 淅川縣增加淹沒面積143.9平方公裏,佔庫區總淹沒面積302.5平方公裏的47.6%,淹沒涉及11個鄉鎮、185個行政村、1312個組,共有16.2萬淅川人從2009年8月到2011年陸續搬離自己的家園。按政府的安排,這次移民全部被安排在河南省內,移民的房屋由政府統一建設。
中線移民涉及湖北和河南兩省。
★ 1958年9月1日,丹江口水庫大壩破土動工。
★ 1959年1月,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確定上集為新縣縣城城址,1970年底前縣城居民陸續遷至新城。
★ 1966年3月2日至4月5日,淅川縣首批外遷移民14868人搬遷完畢,分別安置在原湖北省鍾祥縣大柴湖區和原荊門縣。
★ 1967年11月18日,丹江口水庫落閘蓄水。月底,淅川縣馬鐙鎮以下被水淹沒。
★ 1969年5月4日至23日,鄂、豫兩省在武漢舉行丹江口水庫移民聯席會議,提出了“遠遷不如近遷,近遷不如就地後靠自安”的辦法。自此,淅川移民不再跨省安置。
★ 1970年7月29日,丹江口大壩澆築至162米高程,第一期工程基本完成。
★ 1971年5月,河南省博物館、長江委考古隊河南分隊與淅川縣考古隊聯合發掘宋灣下王崗古文化遺址,出土大量新石器時代的文物。
★ 1971年11月,河南省南陽市淅川舊縣城全部被庫水淹沒。
★ 1972年10月2日,丹江口---淅川110千伏輸變電工程開始施工,1973年10月23日,丹江口水電站向淅川供電。
★ 1985年10月21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視察丹江口水庫,並作出了“庫區發展旅遊也很有前途”和“要發展山區優勢”等重要指示。
★ 1992年6月21日至23日,由國家原計委、水利部、長江委和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湖北等省、市組成的南水北調中線考察組對丹江口水利樞紐進行考察。
★ 1996年10月31日,時任國務委員、國務院秘書長羅幹在時任河南省省長馬忠臣等領導的陪同下,考察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丹江口水庫的水量、水質情況。
★ 1997年1月25日,長江委,省市移民辦、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政府召開聯席會議。將淅川縣滔河鄉姬家營、老人倉村和淅川縣老城鎮獅子崗村作為外遷試點村,總遷人數3620人。
★2009年8月16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移民從16日開始陸續從調水源頭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遷出,這標志著中國規模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移民正式開始搬遷。
正式通水
2014年12月12日,長1432公裏、歷時11年建設的南水北調中線正式通水。水源地丹江口水庫,水質常年保持在國家Ⅱ類水質以上,“雙封閉”渠道設計確保沿途水質安全。通水後,每年可向北方輸送95億立方米的水量,相當于1/6條黃河,基本緩解北方嚴重缺水局面。2014年12月27日,南水正式進京。
西線工程
將通天河(長江上遊)、雅礱江(長江支流)、大渡河用隧道方式調入黃河(西北地區),即從長江上遊將水調入黃河。該線工程地處青藏高原,海拔高,地質的構造復雜,地震烈度大,且要修建200米左右的高壩和長達100公裏以上的隧洞,工程技術復雜,耗資巨大,現仍處于可行性研究的過程中。
工程效益
東線工程可為蘇、皖、魯、冀、津五省市凈增供水量143.3億立方米,其中生活、工業及航運用水66.56億m3。農業76.76億立方米。東線工程實施後可基本解決天津市、河北黑龍港運東地區、山東魯北、魯西南和膠東部分城市的水資源緊缺問題,並具備向北京供水的條件。促進環渤海地帶和黃淮海平原東部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改善因缺水而惡化的環境。為京杭運河濟寧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證了水源。使魯西和蘇北兩個商品糧基地得到鞏固和發展。南水北調工程是實現中國水資源最佳化配置的戰略舉措。受地理位置、調出區水資源量等條件限製,西、中、東三條調水線路各有其合理的供水範圍,相互不能替代,可根據各地區經濟發展需要;前期工作情況和國家財力狀況等條件分步實施。
管理機構
成立時間:
2003年12月28日,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正式掛牌,開始履行其政府職能。
組成人員。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2012年2月6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組成人員的通知”(國辦發[2012]11號),調整後的組成人員如下:
國辦發〔2013〕65號:
根據國務院機構設定及人員變動情況和工作需要,國務院對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組成人員作了調整。現將調整後的名單通知如下:
南水北調建設委員會成員省名單 | ||
---|---|---|
主任: | 張高麗 | 國務院副總理 |
副主任: | 汪洋 | 國務院副總理 |
成員: | 徐紹史 | 發改委主任 |
陳雷 | 水利部部長 | |
萬鋼 | 科技部部長 | |
楊煥寧 | 公安部常務副部長 | |
樓繼偉 | 財政部部長 | |
姜大明 | 國土資源部部長 | |
周生賢 | 環境保護部部長 | |
住房城鄉建設部部長 | ||
李盛霖 | 交通運輸部部長 | |
盛光祖 | 原鐵道部部長 | |
韓長賦 | 農業部部長 | |
周小川 | 人民銀行行長 | |
劉家義 | 審計署審計長 | |
鄂竟平 | 南水北調辦主任 | |
丁向陽 | 國務院副秘書長 | |
杜鷹 | 發改委副主任 | |
邵寧 | 國資委副主任 | |
賈治邦 | 林業局局長 | |
宋大涵 | 法製辦主任 | |
王禹民 | 電監會副主席 | |
勵小捷 | 文物局局長 | |
胡懷邦 | 開發銀行董事長 | |
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成員(地方省市參與成員) | ||
王安順 | 北京市市長(受水地區) | |
黃興國 | 天津市市長(受水地區) | |
張慶偉 | 河北省省長(受水地區) | |
郭樹清 | 山東省省長(受水地區) | |
李學勇 | 江蘇省省長(水源地區) | |
謝伏瞻 | 河南省省長(水源地區) | |
王國生 | 湖北省省長(水源地區) | |
婁勤儉 | 陝西省省長(水源地區) |
世界紀錄
世界最大水利工程,南水北調涉及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和十餘省,牽涉水量和距離均為世界最大水利工程。
世界上最大泵站群,東線一期工程長1467公裏,全線共設立34泵站,總機流量4447.6立方米/秒。
世界首次大輸水隧道近距穿越捷運下,北京西四環暗河工程從下方僅3.67米穿越營運中的北京市五棵松捷運站。
世界上最大穿河輸水隧道,中線穿黃工程,長4公裏多的兩層襯砌水隧道穿越黃河激流。
世界最深的調水豎井,中線穿黃工程將長江水穿越黃河的抽水豎井深76.6米。
世界最大水壩升級,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可相應增加庫容116億立方米。
積極意義
社會意義
1、解決北方缺水;
2、增加水資源承載能力,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
3、使中國北方地區逐步成為水資源配置合理、水環境良好的節水、防污型社會;
4、有利于緩解水資源短缺對北方地區城市化發展的製約,促進當地城市化進程;
5、為京杭運河濟寧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證了水源。使魯西和蘇北兩個商品糧基地得到鞏固和發展。
經濟意義
1、為北方經濟發展提供保障;
2、促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3、通過改善水資源條件來促進潛在生產力,形成的經濟成長;
4、擴大內需,促和諧發展,提振國內GDP。
生態意義
1、改善黃淮海地區的生態環境狀況;
2、改善北方當地飲水質量,有效解決北方一些地區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質問題,如高氟水、苦鹹水和其他含有對人體不利的有害物質的水源問題;
3、利于回補北方地下水,保護當地濕地和生物多樣性;
負面影響
一、南水北調的工程自提出後就引起了社會廣泛的爭論,反對者主要認為南水北調工程耗資巨大,涉及大量的移民問題,調水量太少,發揮不了經濟效益,調水量過多,枯水期可能會使長江的水量不足,影響長江河道的航運,長江口的鹹潮加深,更有可能引發長江流域自然環境生態危機。目前在建的“三線”同時引水方案,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範圍和持續時間仍可能超出了中國“專家”們的想象。
二、南水北調工程實施後,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原有的蓄洪、發電作用出現了較大爭議。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的同時作用,可能會對長江中下遊地區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包括生態和航運),尤其是在旱季和枯水期。
三、因為2010年初的中國西南大旱,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力學所總工及災害與環境研究中心總工劉樹坤對南水北調工程提出了質疑。他認為,西南這次出現百年難遇的幹旱,應該對水文資料重新修訂,對幹旱出現頻率,可能性都要重新評估。“這些評估的結果都會影響水利調度,重大水利工程何時開始做,做多大,影響程度有多大,都應重新評估”,劉說。
四、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湖北省、河南省、33萬人搬遷,搬遷給移民生活帶來顛簸動蕩。有些移民因為得到的補償款不足,在買下政府提供的住房之後,所剩款項隻能購置一小塊耕地。而安置地工作機會饋乏,有些人不得不計畫背井離鄉到大城市打工。
五、南水北調成本已經高于現有的海水淡化成本,目前最低的海水淡化成本約為3元,南水北調目前成本約為10元,另有報道稱已經達到18元。
環境破壞
1、“三線”同時引水,將導致整個長江流域的沿江生態發生難以估計的變化,不利于保護沿江現有生態。並有可能導致長江枯水期時航道的承載能力更低。其生態影響範圍和程度已超乎中國“專家”們的理解範圍。

2、中線工程和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共同作用,引起漢江及長江中下遊環境的變化,將對武漢、湖北產生難以估量的損失。
3、東線工程調水對長江河口地區的影響導致北方灌區土壤次生鹽漬化等。
紀念郵票
國家郵政局于2003年9月26日發行《南水北調工程開工紀念》紀念郵票(小型張)1枚。這是中國第一套反映南水北調工程的紀念郵票,反映了國家重視這項工程的開展 ,該紀念郵票在湖北丹江口市和河南淅川縣同時舉行首發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