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南朝宋
宋朝的開國皇帝劉裕是東晉末年發展起來的新興力量。他在與東晉四大家族的鬥爭中取得了勝利,于公元420年他廢掉了晉帝,自立為帝,國號宋。為區別于後世趙匡胤建立的宋朝,史學家長稱之為"劉宋"。由于劉裕出身貧寒,又看到了東晉因大族屢屢興兵反抗而使其滅亡的教訓,故而在他登基後,不再重用名門大族。其用人也多為貧寒出身,兵權則主要交于自己的皇子,所以沒重蹈東晉發生大族割據的覆轍。然而,由于皇子相互間的爭權奪利,最後以至與相互殘殺,這是劉裕始料未及的。

422年,宋武帝劉裕卒,宋少帝、文帝相繼即位。其中,文帝劉義隆在位的三十年間,是宋朝最繁榮的一段時期,這時南方的經濟、文化才真正有所發展。公元450年至公元451年,宋與北朝的魏國交戰雖各有勝負,但卻都損失慘重,使南北方無能力再發生大戰。從此,南北方相對穩定下來。公元454年,文帝薨。文帝死後,宋孝武帝、宋明帝先後為帝,但他們倆都是有名的暴君,其不僅對諸將疑忌,而且兄弟間相互殘殺,政治一度混亂。在此期間,南兗州刺史蕭道成趁政治混亂之機而形成了較強的勢力。479年,蕭道成滅宋,建立齊。至此,宋朝宣告滅亡。
南朝齊
齊朝是四個朝代中存在時間最短的,僅存23年。齊高帝蕭道成借鏡了宋滅亡的教訓,以寬厚為本,提倡節儉。他共在位四年,在他臨死前,要求其子武帝繼續統治其方針,並且不要手足相殘。武帝遵其遺囑,繼續統治國家,使南朝又出現了一段相對穩定發展的階段。武帝死後,齊國的皇帝又走上了宋滅亡的老路,他們紛紛殺戮自己的兄親、叔侄,至東昏侯時,因其疑心過重,幾乎將朝內大臣全部處死。這樣一來齊國的江山又被動搖了。公元五零一年,雍州刺史蕭衍起兵攻入建康,結束了齊的統治。

南朝梁
梁朝的建立者蕭衍擅長文學,499年被任命為雍州刺史,他乘齊國內亂,發兵奪取了皇位,建立了梁朝。蕭衍是為梁武帝,共在位四十八年。在武帝時期,北方的魏國已經衰落,再無能力對南方形成威脅。這本應為南方發展的大好時機,但武帝卻昏庸無能,縱容大臣剝削人民,卻又以自己節儉為借口,對一些忠臣的建議置之不理。公元五四八年,投降梁的東魏大將侯景倒戈。他以武帝從子蕭正德為內應,進攻梁國。次年,侯景攻陷台城。此時,梁武帝早已餓死于城中,其子蕭綱即位,是為梁簡文帝。公元五五一年,侯景殺死簡文帝,因此梁已完全處于崩潰的邊緣。公元五五七年,在討伐侯景的戰爭中發展起來的陳霸先滅梁,建立陳。至此,梁宣告滅亡。

南朝陳
公元557年,陳霸先廢梁敬帝,自立為帝,建立陳朝,是為陳武帝。此時,中國南方經過了多年的戰亂,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便註定是短命的。陳武帝與其繼承者文帝、宣帝先後消滅了王僧辯、王僧智等反對勢力,又在建康附近打敗北齊軍。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陳的統治,但畢竟由于國力衰微,陳的統治被局限于長江以南,宜昌以東的地方。公元五八三年,陳宣帝卒。其子後主陳叔寶即位,此時北方已被隋朝統一,全國的統一也已指日可待。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楊堅滅陳,結束了中國魏晉南北朝長達三百餘年(220年--589年)的分裂局面。

簡介
南朝繼承了東晉的領土,其範圍為中國南方--秦嶺淮河以南的地區。其中:劉宋最大,北疆達到黃河;南陳最小,隻有江陵以東、長江以南的狹小國土。

南朝是繼東晉之後,由漢族在南方建立起來的朝廷。雖然南朝的4個政權各自存在都隻有幾十年,但作為漢族政權在南方的統治,為漢族文化在秦嶺淮河以南地區的傳播作出貢獻,同時在南方興起了建康、江陵、揚州、成都等大城市,南方工商業也得到發展。所以,南朝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客觀上為華夏文明的延續、發展和傳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文化藝術
南朝是中國詩史上詩運攸關的重要時期。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說:"詩至于宋,性情漸隱,聲色大開,詩運一轉關也。"與魏晉詩人不同,南朝詩人更崇尚聲色,追求藝術形式的完善與華美。梁蕭子顯所說"若無新變,不能代雄"(《南齊書·文學傳論》),就是這種追求新變趨勢的理論總結。謝靈運所開創的山水詩,把自然界的美景引進詩中,使山水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他的創作,不僅把詩歌從"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來,而且加強了詩歌的藝術技巧和表現力,並影響了一代詩風。鮑照的樂府詩,唱出了廣大寒士的心聲,他在詩歌藝術上的探索與創新也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山水詩的出現,不僅使山水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為中國詩歌增加了一種題材,而且開啓了南朝一代新的詩歌風貌。繼陶淵明的田園詩之後,山水詩標志著人與自然進一步的溝通與和諧,標志著一種新的自然審美觀念和審美趣味的產生。
政治經濟
南朝相對北朝,局面安定。各個王朝都對經濟進行了大開發,使得南方人口大量增加。464年,宋國戶口90萬8千餘,人口468萬餘。發達地區如會稽郡,人口就有35萬。
南朝時,南方的商業和手工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另外,閩江、珠江流域也得到了初步的開發。江南地區的開發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
主要朝代
世系
宋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年號及使用時間 | 備註 | ||
---|---|---|---|---|---|---|---|
孝穆皇帝 (史稱宋穆帝) | 未稱帝,劉裕追謚 | 劉裕生父 | |||||
高祖 | 武皇帝(史稱宋武帝) | 劉裕 | 420年 - 422年 | 永初(420年-422年) | |||
無謚號 (史稱宋少帝) | 422年 - 424年 | 景平(422年-424年) | 劉裕長子 | ||||
太祖(初謚中宗) | 文皇帝 (史稱宋文帝) | 424年 - 453年 | 元嘉(424年- 453年) | 劉裕第三子 | |||
劉劭 | 太初(453年) | 劉義隆長子 | |||||
世祖 | 孝武皇帝 (史稱宋孝武帝) | 劉駿 | 453年 - 464年 | 孝建)453年-456年) | 劉義隆第三子 | ||
大明(457年-464年) | |||||||
無謚號 (史稱宋前廢帝) | 464年 - 465年 | 永光(464年) | 劉駿長子 | ||||
景和(465年) | |||||||
太宗 | 明皇帝 (史稱宋明帝) | 劉彧 | 465年 - 472年 | 泰始(465年-471年) | 劉義隆第十一子 | ||
泰豫(472年) | |||||||
無謚號 (史稱宋後廢帝) | 劉昱 | 元徽(472年-477年) | 劉彧長子 | ||||
順皇帝 (史稱宋順帝) | 劉準 | 升明(477年-479年) | 劉彧第三子 |
齊
梁
姓名 | 在世時間 | 年號使用時間 | |||
---|---|---|---|---|---|
太祖 (梁高祖追尊) | 文帝 (梁文帝) | 未在位 | |||
高祖 | 武帝(梁武帝) | 蕭衍 | 464年-549年 | 天監 | 502年-519年 |
普通 | 520年-526年 | ||||
大通 | 527年-528年 | ||||
中大通 | 529年-534年 | ||||
大同 | 535年-545年 | ||||
中大同 | 546年 | ||||
太清 | 547年-549年 | ||||
(梁前廢帝) | ?-549年 | 正平 | 548年-549年 | ||
太宗 (初謚高宗) | 簡文皇帝 (梁簡文帝) (初謚明帝) | 503年-551年 | 大寶 | 550年-551年 | |
高宗 | 昭明皇帝 (梁昭明帝) (蕭棟追尊) | ||||
安帝 (梁安帝) (蕭棟追尊) | |||||
興文帝 (梁興文帝) | 蕭棟 | ?-552年 | 天正 | ||
?-552年 | 太始 | ||||
(梁後廢帝) | 508年-553年 | 天正 | |||
世祖 | 元帝 (梁元帝) | 508年-554年 | (承聖元年) | ||
天正 (天正二年) | |||||
(承聖二年) | |||||
(承聖三年) | |||||
肅宗 (蕭庄追尊) | 閔帝 (梁閔帝) (蕭庄追尊) | ?-556年 | 天成 | ||
穆宗 (蕭庄追尊) | 敬帝 (梁敬帝) (陳霸先追尊) (孝成帝) (梁成帝) (蕭庄追尊) | 543年-558年 | 555年-556年 | ||
太平 | 556年-55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