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製沿革
孫中山先生曾經這樣評價過南京:南京為中國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鍾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誠難覓如此佳境也。

歷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禍于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度不凡的風水佳境,過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災,但亦屢屢從瓦礫荒煙中重整繁華。且在中原被異族所佔領,漢民族即將遭受滅頂之災時,通常漢民族都會選擇南京休養生息,立志北伐,恢復華夏。大明、民國二次北伐成功;東晉、蕭梁、劉宋三番北伐功敗垂成。南宋初立,群臣皆議以建康為都以顯匡復中原之圖,惜宋高宗無意北伐而定行在于杭州,但迫于輿論仍定金陵為行都。即使太平天國以南京為都,亦以驅除異族統治為動員基礎和合法性之一。所以南京被視為漢族的復興之地,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價值。故朱偰先生在比較了長安、洛陽、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後,言“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戚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
南京一帶在100萬年至12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 ,35至60多萬年前就有猿人在南京地域生活,湯山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了南京猿人化石,是截至2010年已發現最早的南京的人類生活遺跡。約7000-8000年前,出現了以北陰陽營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原始村落。在市中心的鼓樓崗北陰陽營、江寧區陶吳鄉咎廟等地,發現200多處6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出土大量的陶器和石、骨製成的生活用具。3000年前,相當于中原的商周之際,秦淮河流域出現了密集的原始聚落,被稱為湖熟文化。春秋戰國時,在這些聚落的基礎上形成了南京地區最早的城邑。
3100年前,南京是西周周章的封地。周靈王元年(公元前571年),楚國在今六合區已設有棠邑,置棠邑大夫,是南京有歷史記載的最早的地方建置,也是南京建城的開始,距今已有2585年。 春秋末年,吳王夫差在今朝天宮一帶築冶城,開辦冶鑄銅器的手工業作坊。周元王四年,越國滅吳後,範蠡在今中華門外的長幹裏築越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于石頭城築金陵邑,金陵之名源于此。
公元229年,吳大帝孫權在此建都,改秣陵為建業(282年改建鄴)。此後,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均相繼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今南京圖書館保留有六朝建康城遺址。六朝時期的建康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達百萬,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經濟發達,文化繁盛,在江南儲存了華夏文化之正朔。六朝南京城和羅馬城並稱為“世界古典文明兩大中心”,以建康為代表的南朝文化,在人類歷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故而南京在“四大古都”中具有鮮明的特色。
隋唐兩代,南京受到北方刻意貶抑,但地理上的優勢使這一地區的經濟、文化不斷發展強大。政區建製在唐代有130年降為潤州屬縣,李白、劉禹錫、杜牧、李商隱等大詩人都在這裏生活、遊覽過。
唐亡後,南唐定都金陵,並擴建城邑。北方中國戰火不斷,而自楊吳始,70多年境內沒有發生大的戰爭。秦淮河兩岸集市興隆,商賈雲集。經濟繁榮伴隨著文化的發達,詩詞、書畫都開一代之風。
宋元時期的金陵依然保持南唐的城市規模,作為東南地區的經濟重鎮而聞名。著名的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3次以宰相之位擔任江寧知府,並定居、終老在這裏。1129年,宋高宗趙構改江寧府為建康府,作為行都,為江南東路首府。紹興八年定建康為留都。南宋名將岳飛曾在南郊的牛首山一帶大敗金兵,並有抗金故壘遺存。
元代時改為集慶路,城內設有東、西織染局,組織絲織品大量生產,專業工匠有6000多戶,南京雲錦也成為元代皇家御用品,逐漸成為江南地區紡織業中心。
1356年,朱元璋攻佔集慶,改為應天府。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應天為京師,南京成為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迎來歷史上的第二次高峰。明初京師總人口約70萬人,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修造歷時達27年的南京明城牆,是世界上第一大城垣。雞籠山麓的國子監學生多達近萬人,還有日本、朝鮮等國的留學生在此學習。
1402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建文帝帝位,19年後遷都北平,將南京改為留都,設南京六部等機構。明代中葉,南京城人口達120萬,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首都。終明一朝,南京一直是南方乃至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645年滿清入關,攻陷南京後遂即廢除國都地位,改應天府為江寧府,成為江南省省府。南京成為統轄江蘇(含上海)、安徽和江西三省軍民政務的兩江總督駐地。在經濟方面南京具有相當的重要性,清廷在南京設立規模龐大的江寧織造府,生產供應皇家需求的絲織品。
1842年鴉片戰爭戰敗後,清政府于1842年在南京下關江面英國軍艦“康華麗”號上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拉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帷幕。1853年,太平軍攻克南京,建立太平天國,改稱天京,建都11年。
1911年12月29日,起義的17省代表在南京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建立。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1927年3月24日,國民革命軍北伐攻克南京。4月18日在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定南京為首都,同年置南京特別市。1930年改為院轄市(直轄市)。1927年至1937年的十年被稱作“黃金十年”,期間南京進行大規模的首都建設,奠定了現代城市發展的良好基礎。到1937年,南京的城市人口增加到100萬以上,為中國六大城市之一。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攻佔南京,為建國初全國13個直轄市之一。1952年9月與蘇南、蘇北行政區合並,成立江蘇省;11月15日,南京改為省轄市。1953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成立,南京由省轄市改為江蘇省省會。1994年2月,中央明確南京的行政級別為副省級。
舊稱:冶城、越城、石頭城、白下、江寧、丹陽、金陵、秣陵、建業、揚州、建鄴、建康、秦淮、升州、蔣州、上元、集慶、應天、京師、南京、南都、天京、首都
別稱:龍盤虎踞(龍蟠虎踞)、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博愛之都、開明之城、江南佳麗地、鍾山風雨帝王城
建都朝代:東吳、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五代·楊吳(西都)、五代·南唐、南宋(行都)、明、南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
行政區劃
概況
轄區:11個市轄區

街道社區:87個街道辦事處、13個鎮、802個社區居委會、450個社區村委會
市政府:南京市人民政府位于玄武區梅園新村街道(原南京武廟遺址)。
轄區
區名 | 面積 | 戶籍人口 | 常住人口 | 行政代碼 | 郵政編碼 | 政府駐地 | 街道 | 鎮 | 居委會 | 村委會 |
---|---|---|---|---|---|---|---|---|---|---|
80.97 | 52.25 | 66.2 | 320102 | 210018 | 7 | 64 | 2 | |||
49.2 | 72.96 | 104.2 | 320104 | 210002 | 12 | 106 | 6 | |||
53.1 | 103.07 | 131.37 | 320106 | 210009 | 13 | 118 | 3 | |||
82.7 | 23.74 | 46.4 | 320105 | 210019 | 6 | 44 | 19 | |||
134.6 | 21.8 | 40.13 | 320114 | 210012 | 6 | 60 | ||||
912.3 | 56.3 | 72.03 | 320111 | 211800 | 9 | 87 | 33 | |||
六合區 | 1485.5 | 88.43 | 92.58 | 320116 | 211500 | 11 | 1 | 90 | 61 | |
棲霞區 | 381.88 | 42.95 | 65.45 | 320113 | 210046 | 9 | 78 | 30 | ||
1572.9 | 95.91 | 115.56 | 320115 | 211100 | 10 | 128 | 71 | |||
1067.3 | 41.05 | 42.09 | 320117 | 211200 | 永陽街道 | 2 | 6 | 17 | 91 | |
802 | 42.17 | 43.43 | 320118 | 211300 | 淳溪街道 | 2 | 6 | 10 | 134 | |
總計 | 6622.45 | 640.63 | 819.44 | 87 | 13 | 802 | 450 | |||
以上單位:面積(平方公裏),戶籍人口(萬人),常住人口(萬人)。 |
地理環境
- 區位
南京位于長江下遊中部富庶地區,江蘇省西南部,是國家區域中心城市(華東),長三角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國家重要門戶城市。 地理坐標為北緯31°14″至32°37″,東經118°22″至119°14″。 市中心新街口地理坐標為北緯32°02'38"、東經118°46'43"。 總面積6597k㎡(不含水域),截至2012年建成區面積752.83k㎡。

- 地貌
南京山水城林融為一體,江河湖泉相得益彰。長江穿城而過,沿江岸線總長近200公裏。紫金山風景絕佳,幕府山氣勢雄偉,秦淮河、金川河縈繞其間,玄武湖、莫愁湖點綴城中,水域面積佔總面積的11%以上,林木覆蓋率26.4%,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3.7平方米,在中國位居前三甲,是中國四大園林城市,聯合國人居署特別榮譽獎獲得城市。
南京市平面位置南北長、東西窄,成正南北向;南北直線距離150公裏,中部東西寬50~70公裏,南北兩端東西寬約30公裏。南面是低山、崗地、河谷平原、濱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單元構成的地貌綜合體。
- 氣候
南京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年降水1200毫米,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15.4°C,年極端氣溫最高39.7°C,最低-13.1°C,年平均降水量1106毫米。春季風和日麗;梅雨時節,又陰雨綿綿;夏季炎熱,秋天幹燥涼爽;冬季寒冷、幹燥。
南京春秋短、冬夏長,冬夏溫差顯著,四季各有特色,皆宜旅遊。因此就有了“春遊牛首煙嵐”、“夏賞鍾阜晴雲”、“秋登棲霞勝境”、“冬觀石城霽雪”之說,由于大氣環流的變化以及南京不斷的植樹造林,南京夏天的炎熱程度與江南、華南其他都市相比大為減輕,故有為南京摘去“火爐”帽子的說法。
自然資源
南京地處北亞熱帶,屬于中國現代植物資源最豐富、植物種類最繁多的地區。又以山丘、河湖兼備,氣候溫和,而野生動物資源豐富繁多,其動物種類,足以代表長江下遊地區。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棲息、繁衍的國家級保護動物有中華鱘、白鰭豚、揚子鱷、河鹿、江豚、鴛鴦、長耳鶚、短耳鶚等。
南京蘊藏著較豐富的礦產資源,境內已發現54種礦藏。鐵、銅、鋁、鋅、金、銀、鍶等15種礦儲量江蘇第一,4種進入中國前6位。其中,鐵硫儲量佔全省40%左右,鍶礦品位高、儲量大,為東南亞之首。地下水源豐富,水質優良,溫泉是南京主要的地熱資源,著名的有湯山溫泉、湯泉溫泉、珍珠泉溫泉等。
人口
2014年南京市常住人口總量為821.61萬人,戶籍人口648.72萬人 ,2014年城鎮化率為80.92% ,排全國第7位,主城已完全城鎮化。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分縣市人口統計資料2010》,截止2010年底,南京市區非農業戶籍人口510.59萬人,居全國第8位,江蘇第1位。南京人口居住相當集中,人口密度大。2010年底,南京市人口密度超過1215人每平方公裏,列上海、廣州、北京之後的全國第四位。
南京人口受教育程度全國領先,大學文化程度人口比重為26.11%,在副省級市中列第1位,低于北京(31.5%),高于上海(21.9%)。 南京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程度的人口有209.1萬人,佔總人口數的26.12%,相當于每4人就有一個大學生。相比江蘇每10人有一位大學生和全國每11人有一位大學生,大幅領先,顯示出文化名城和擁有眾多高校的優勢。
根據六普資料顯示,南京市共有55個民族,其中漢族佔總人口的98.76%,少數民族約9.92萬人。其中回族7萬餘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70%以上,其他千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滿族、蒙古族、苗族、壯族、朝鮮族、土家族、維吾爾族、布依族、彝族。
交通
公路
南京是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公路網密度居全國中心城市前列,截至2014年,南京高速公路通車總裏程已達612.973公裏,高速公路網密度達每百平方公裏9.31公裏,位居全國第一。
以南京為中心,有寧滬、寧高、寧鎮、寧滁、寧連、寧通、寧巢、寧合、寧洛、寧馬、寧宣、寧鹽、寧淮、寧蚌、寧常、寧杭等高等級公路呈放射狀通往江蘇省及周邊省市。其中,國家高速公路5條:G25長深高速(寧杭高速)、G36寧洛高速、G40滬陝高速(寧合高速)、G42滬蓉高速(滬寧高速)和G4211寧蕪高速(寧馬高速),國道4條:104國道、205國道、312國道、328國道。
南京有8個長途汽車客運站和虹橋旅遊汽車站,包括南京汽車客運站、長途汽車北站、南京長途汽車東站、南京汽車客運南站、江寧汽車站、溧水汽車站、高淳汽車站、南京葛塘客運站等。
鐵路
南京是連線華北、華東和華中鐵路交通的重要樞紐,國家東部地區鐵路交通樞紐中心,是國家四縱四橫鐵路格局中南北、東西幹線的重要交匯點,全國路格線局重要樞紐。
南京主要火車站有南京站、南京南站、六合站、江浦站、仙林站、紫金山站、江寧站、江寧西站、溧水站、南京東站、南京客技站,另有新南京北站規劃中 。其中南京站是國家鐵路樞紐站、中國十大鐵路樞紐;南京南站是國家鐵道樞紐站、亞洲最大火車站之一 ;南京東站是華東地區最大的編組站、國家十五大路網性編組站;南京客技站是列車技術場站。
線路 | 始發站 | 途經站(南京境內) | |
---|---|---|---|
高速鐵路 | 滬寧高鐵 | 南京站 | 仙林站、棲霞站 |
寧杭高鐵 | 南京南站 | 江寧站、上坊站、溧水站 | |
京滬高鐵 | 南京南站 | ||
寧安城際鐵路 | 南京南站 | 江寧西站 | |
合寧鐵路 | 南京站 | 永寧鎮站、高裏站 | |
滬漢蓉高速鐵路 | 南京南站 | 江浦火車站 | |
沿江城際鐵路(在建) | 紫金山站 | ||
寧通高鐵(在建) | 新南京北站(規劃) | ||
普速鐵路 | 京滬鐵路 | 東葛站、永寧鎮站、高裏站、林場站、南京站、興衛村站、棲霞山站、南京東站、龍潭站 | |
滬寧鐵路 | 南京站 | ||
寧啓鐵路 | 南京站 | 林場站、葛塘站、殷庄站、六合站 | |
寧銅鐵路 | 南京站 | 興衛村站、紫金山站、滄波門站、光華門站、中華門站、西善橋站、建寧站、古雄站、江寧鎮站、銅井站 | |
寧西鐵路 | 南京站 | ||
專用鐵路 | 金陵石化專用(準軌)鐵路 | ||
地方鐵路 | 南京鋼鐵集團廠礦窄軌鐵路 | ||
江南水泥廠窄軌鐵路 |
航空
南京是中國興辦民用航空最早的城市之一,先後共修建過13個機場。 南京第一座機場是國民政府于1912年建立的小營機場,後另選址于明故宮遺址建設機場。1931年4月,國民政府在大校機場建立了首個航空學校,3年後闢為軍民合用機場。1956年7月,南京民航遷往大校場機場。1997年7月,祿口機場啓用,大校機場保留為軍用機場。 2015年7月底,南京馬鞍國際機場建成投運,大校場機場整體搬遷至此。
南京祿口國際機場是江蘇省的門戶機場,中國十大機場 ,也是中國第五大國際貨運機場,規模居華東第三 ,是國家主要幹線機場,華東地區的主要貨運機場,與上海虹橋機場、浦東機場互為備降機場,位列全國千萬級大型機場行列,是國家大型樞紐機場、中國航空貨物中心和快件集散中心,國家區域交通樞紐。截至2013年5月,已開通通往54個國內主要城市、20個國際和3個地區城市的140餘條航線。
此外南京還有南京馬鞍國際機場(軍民合用)、土山機場(軍用機場)以及若航南京老山機場(中國首家民營直升機場)。
航運
南京是中國重要的航運中心 ,長江國際航運物流中心 ,2011年港口城市空間價值居大陸第四 ,主要港口有南京港和浦口港。南京港是中國沿海主要港口,國家重要的主樞紐港和對外開放一類口岸 ,是華東地區及長江流域江海換裝、水陸中轉、貨物集散和對外開放的多功能江海型港口 。港區範圍208公裏,有257個泊位,其中萬噸級泊位44個 。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工程已于2012年開工,建成後5萬噸級船舶將可直達南京,將提高貨運通過能力1倍以上。
捷運
南京第一條捷運于2005年9月3日正式運營,是中國大陸第六個開通捷運的城市 ,截至2015年4月,南京捷運有6條線路、121座車站,線路總長225.4公裏,日均客流量超過220萬人次,捷運線路長度居大中華地區第四(僅次于北京、上海、廣州)、世界第十一位。
市內交通
- 公交
遠眺南京長江三橋和大勝關長江大橋
南京主城區公車均為空調車,無普通車,主城區已全面淘汰國三標準以下公車和非空調公車 ,全南京純電動公車的保有量位居全球第二位。
票價:普通車單一票價1元,空調車單一票價2元,90分鍾內用同一張成人公交卡刷卡換乘公交、捷運或輪渡,享受優惠0.4元/次。
- 計程車
截至2015年底,南京有四種計程車運價標準:
第一檔是裸車價格16萬以上,排量2.3以上的車型,如英倫計程車,起步價9元/2公裏,車公裏租價2.9元;第二檔是裸車價格14萬以上,排量2.0以上的車型,如凱美瑞和天籟計程車,起步價9元/2.5公裏,車公裏租價2.9元;第三檔是純電動計程車,裸車價格18萬左右,起步價9元/2.5公裏,車公裏租價2.9元,不收取2元燃油附加費;第四檔是最常見的經濟車型,如桑塔納等,起步價9元/3公裏,車公裏租價2.4元。
- 有軌電車
截至2014年8月,南京有軌電車共有2條線路,其中南京河西有軌電車已于2014年8月1日正式運營 ,河西有軌電車長約7.76公裏,設13個站,其中與捷運換乘站4個 。河西有軌電車是世界第一條區間無接觸網有軌電車 ,中國首個“進站充電”的有軌電車 。南京麒麟有軌電車在建中,計畫于2016年底運營,麒麟有軌電車長約8.95公裏,設15個站。
- 過江通道
經濟
概況
1981年南京被國家列為全國15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2004年經濟中心定位指數排名南京列中國大陸第六,僅次于北上廣深津 ;2008年總部經濟發展能力列中國第五,排在北上廣深之後。 201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820.75億元,列全國第十一位,成長10.1%;公共財政預算收入903.4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67.2億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56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661元; 服務外包執行額114.5億美元,在中國城市中排名第一,同比成長32.3%。

2014年南京產業結構為,第一產業佔據2.6%,第二產業佔據41.6%,第三產業佔據55.8%,第三產業比重位列國內第五,前四為北上廣深。 2014年中國區域中心城市競爭力評估,南京僅次于深圳廣州。
第一產業
南京是中國重要的農業和商品糧基地之一,主要經濟作手有油菜、棉花、蠶繭、麻類、茶葉、竹木、水果、葯材等。由于長江兩岸水網交織,湖泊密布,水域廣闊,水質肥沃,因此也是中國重要的淡水漁業基地之一。
2014年完成農林牧漁及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384.62億元,比上年成長9.2%。其中,農業產值218.50億元,成長11.8%;林業產值19.84億元,成長10.6%;牧業產值48.23億元,下降0.7%;漁業產值79.86億元,成長8.2%;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完成18.19億元,成長9.7%。
第二產業
南京是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1865年金陵製造局的誕生標志著南京近代工業的開端。英商和記洋行、津浦鐵路南段機廠(南京浦鎮車輛廠的前身)、永利化學工業公司亞廠(南京化學工業公司前身)、中國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企業的成立,形成了南京近代工業的雛形。 1949年後,南京新發展了石油化工、汽車製造、鋼鐵冶金、機械裝備等支柱產業,在計畫經濟時代是工業總產值位居全國前十的綜合性工業城市,相繼誕生了中國第一座磷肥廠、第一隻國產電子管、第一台全國產收音機、第一座無線數位衛星通信站、第一部雷達、第一部全自動洗衣機等。
南京是國家重要綜合性工業生產基地、現代服務中心和先進位造業基地,國家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試驗區 ,電子化工生產能力居全國第二位,車輛製造規模居第三位 ,製造業強市排名中南京居中國第一 ,被國家九個部委列為中國投資硬環境“四十優”城市,中國城市綜合實力“五十強”第五名。 南京在地的知名企業有熊貓電子、揚子石化、金陵石化、躍進汽車、江南光電、蘇寧環球、雨潤、太平洋建設、蘇寧電器、五星電器、宏圖三胞等,傳統四大支柱產業是電子、石化、汽車、鋼鐵。 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3239.73億元。
第三產業
南京是國家發改委定位的“全國重要區域金融商務中心” ,在長三角地區中是僅次于上海的商貿中心城市和區域性金融中心 ,金融業是南京的重要戰略性、支柱產業 ,金融總量及金融資源佔江蘇省的四分之一 ,金融中心指數居全國第六 ,總部經濟排名全國第七。 2013年,南京金融產業增加值846.20億元,位居服務業之首,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0.56%,是金融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超過10%的全國五大城市之一。 2015年“中國金融中心指數”評估中,南京金融人才環境排中國第四,僅次于北京、上海和廣州。
南京是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和國家軟體出口創新基地 ,中國唯一的國家科技體製綜合改革試點城市 ,軟體產業是南京著力培育的第一大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2013年軟體和信息服務業收入2620億元,其中軟體業務收入2309億元,列北京、深圳、上海之後,居中國第四、江蘇第一,規模佔全國的7.5%、佔江蘇的44.6%。
會展業是南京重要的產業,南京會展經濟在中國各大城市中僅次于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 2014年舉辦大中型展覽和會議4950個,大型特大型展覽71個。國際大會及會議協會(ICCA)發布的“世界2013城市會議產業發展排名”中,南京成為繼北京、上海之後,境內舉辦國際性會議最多的城市。2014年,商務部發布《中國會展行業發展報告2014》,南京在國內城市展覽業發展綜合指數排名中,名列中國第五。
文化產業也是南京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2014年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515億元,佔GDP比重達5.84%。 主城區服務業佔GDP比重平均達到82%,鼓樓、玄武、秦淮三區服務業佔比超過90%。
政治
社會事業
通信傳媒
南京是中國五個大區級通信樞紐,中國電信全國八大骨幹網節點,也是十個國家級網際網路骨幹直聯點城市之一。2013年,南京主城區已實現4G網路全覆蓋,4G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南京市媒體氛圍相對寬松,競爭較為激烈。南京在地的公辦廣播電視媒體有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集團)和南京廣播電視集團,設有江蘇衛視等多個電影片道以及南京城市調頻等多個廣播電台。至2010年,江蘇有線南京數位電視已開播160多套數位電視節目,同時南京還開通了互動式數位電視節目。市民也可以通過中國電信IPTV平台收看電視節目。截至2012年,南京有《揚子晚報》、《南京日報》、《周末報》、《江南時報》、《現代快報》、《南京晨報》、《金陵晚報》、《新華日報》等多家報紙。其中,《揚子晚報》的發行量在中國僅次于《人民日報》和《參考訊息》,排名世界第21位。
文化場館
2014年末南京共有文化館14個,公共圖書館15個,文化站100個,博物館54個。
醫療衛生
南京醫葯歷史悠久,漢末南京醫葯譽滿江東。六朝時期,精通醫學術士名震朝野,蜚聲全國。南齊永明年間,始有“六疾館”之設,是古代中醫院的雛形。明朝初期,建都南京,設有太醫院。清朝,醫葯學家雲集,為歷代之最。太平天國時期,設立醫院,首用中西兩法治病。
南京醫療衛生體系完善,醫療技術水準居全國前列,是國家重要的醫療醫葯中心,醫療衛生環境僅次于上海、北京,新葯研發水準位列中國第三,是中國新葯研製的重要基地 。擁有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江蘇省中醫院、鼓樓醫院、南京醫科大學附屬一、二、三醫院、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等共30餘所三甲醫院。
截至2014年,南京共有各類衛生機構2383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07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17個,婦幼衛生保健機構1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站659個,村衛生室193個。社區衛生服務城市人口覆蓋率達100%。
體育運動
南京是中國近代體育的發端地 ,于1910年舉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運動會 ,中國“奧運三問”在南京發問, 1924年中國奧委會的前身(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在南京成立。 中國第一個奧運代表團在南京訓練、集結、出發,南京是中國奧運夢的發源地,是近現代史上對中國參與奧林匹克事業所做貢獻最大的城市之一,在中國奧林匹克歷史上,南京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于2014年8月16日舉辦的南京青奧會是繼北京奧運會後中國的又一個重大奧運賽事,是中國首次舉辦的青奧會,也是中國第二次舉辦的奧運賽事。 青奧會的舉辦使得南京成為大中華地區繼北京之後第二座接待過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城市,英國權威體育市場情報研究和服務機構SPORTCAL公布的全球體育影響力100強排列榜,南京排全球第28位,中國第3位,僅次于北京上海。
主要場館:南京奧林匹克體育中心、五台山體育中心、南京體育學院(中央體育場) 、南京市龍江體育館、南京全民健身中心、青奧體育公園、江寧體育中心、溧水體育中心、高淳體育中心等。
主要球隊:江蘇舜天足球俱樂部、江蘇南鋼籃球俱樂部、江蘇同曦籃球俱樂部、江蘇一品梅排球俱樂部等。
名稱 | 日期 | 場館 |
---|---|---|
1910年第一屆中華民國全國運動會(中國最早全國運動會 ) | 1910年10月18日至22日 | 南京南洋勸業場 |
1933年第五屆中華民國全國運動會 | 1933年10月10日至20日 | 中央體育場 |
1988年第三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 | 1988年8月25日至31日 | 五台山體育館 |
1995年第三屆全國城市運動會 | 1995年10月22日至30日 | 五台山體育館 |
2003年第六屆全國殘運會 | 2003年9月17日至23日 | 五台山體育館 |
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運動會 | 2005年10月12日至23日 | 南京奧體中心 |
2006年斯坦科維奇洲際籃球冠軍杯 | 2006年8月11日至15日 | 南京奧體中心 |
2008年鑽石杯洲際籃球賽 | 2008年7月29日至8月1日 | 南京奧體中心 |
2013年第二屆亞洲青年運動會 | 2013年8月16日至24日 | 南京奧體中心 |
2014年第二屆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 | 2014年8月16日至28日 | 南京奧體中心 |
2016年世界速度輪滑錦標賽 | 2016年9月 | 未定 |
2019年第二屆男籃世界杯 | 2019年 | 末定 |
教育事業
古代教育
南京自古以來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的美譽 ,有記載的最早的學校由丹陽太守建立于公元30年(東漢建武六年)。早自漢代,江東私學已經比較發達。南京的官辦高等教育則始自東吳。258年(吳永安元年)孫休詔立五經博士創立國學,歷晉代與宋、齊、梁、陳四朝南京太學,宋代江寧府茅山書院是當時六大書院之一,至明南京國子監時期為世界最繁盛之最高學府;南京非首都時期由中央學府改作南京府學,1650年明國子監改為清江寧府學;此外,宋初設立明道書院、茅山書院,清代設有鍾山書院、惜陰書院,清末又開辦了江南實業學堂、江南武備學堂、江南陸師學堂、江南水師學堂、金陵工藝大學堂等新式學堂。1884年,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在南京開辦明德書院。
基礎教育
19世紀末,美國教會在南京開辦了最早一批國小。至清末,南京共有江寧第四模範國小等公立國小40所,另有私立國小10所。1919年,東南大學附屬國小開設幼稚園。1923年,陳鶴琴創辦鼓樓幼稚園,是中國第一所幼兒教育實驗研究中心。 南京最早的公立中學是1902年三江師範學堂附設的附屬中學(現南師附中)。
截至2014年,南京有普通中學223所,在校學生22.28萬人;中等職業學校30所,在校學生7.33萬人;普通國小345所,在校學生33.93萬人。中國小小班化實驗學校185所。幼稚園774所,在園幼兒18.74萬人,省優質園比例達到66%。
著名中學:南京外國語學校、南師附中、金陵中學、南京市第一中學、中華中學、南京市第九中學、南京市第十三中學、寧海中學等。
著名國小:南京師範大學附屬國小、南京市琅琊路國小、南京市力學國小、北京東路國小、南京市長江路國小等。
高等教育
南京是中國高等教育資源最集中的五大城市之一,國家三大高等教育中心 ,國家四大科研教育中心,科教綜合實力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國第三位 ,擁有的國家重點學科居全國第三位 ,2009年被推選為“中國最具教育發展力城市”, 2011中國高等教育重鎮排行僅次京滬 。南京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61%,人均受教育超過14年。從南京走出的兩院院士近200人,截至2014年,在寧工作的兩院院士83人,每萬人中大學生數量超過1100人,普通高等學校共有54所,在校大學生70.23萬人,研究生培養機構31個,在校研究生10.30萬人 ,每萬人擁有在校大學生數量居中國第一,每萬人擁有在校研究生數量居中國第二,在南京的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數量居全國第三。國家“千人計畫”特聘專家87名,僅次于北京、上海。

南京有仙林大學城、江寧大學城和浦口大學城,主城內不少高校將新校區建在大學城內,而位于主城的老校區主要供研究生使用。
學校 | 直屬單位 | 備註 |
---|---|---|
985工程、211工程、珠峰計畫、卓越計畫、111計畫、2011計畫、研究生院、世界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九校聯盟 | ||
教育部 | 985工程、211工程、卓越計畫、111計畫、研究生院、卓越聯盟 | |
教育部 | 211工程、卓越計畫、小985工程、111計畫、研究生院 | |
教育部 | 211工程、卓越計畫、小985工程、111計畫、研究生院 | |
教育部 | 211工程、卓越計畫、小985工程 | |
工業和信息化產業部 | 211工程、卓越計畫、小985工程、111計畫、研究生院 | |
工業和信息化產業部 | 211工程、卓越計畫、小985工程、111計畫、研究生院 | |
211工程、研究生院 | ||
江蘇省教育廳 | 卓越計畫、2011計畫、特色重點學科項目 | |
江蘇省教育廳 | 特色重點學科項目 | |
江蘇省教育廳 | 卓越計畫、2011計畫 | |
江蘇省教育廳 | 特色重點學科項目、研究生院 | |
江蘇省教育廳 | ||
江蘇省教育廳 | 特色重點學科項目 | |
江蘇省教育廳 | 卓越計畫、特色重點學科項目 | |
南京審計大學 | 江蘇省教育廳 | |
江蘇省教育廳 | ||
江蘇省教育廳 | ||
江蘇省公安廳 | ||
江蘇省教育廳 | 卓越計畫 | |
江蘇省教育廳 | ||
金陵科技學院 | 江蘇省教育廳 | |
江蘇省教育廳 | ||
江蘇第二師範學院 | 江蘇省教育廳 | |
南京森林警察學院 | 國家林業局 |
學校 | 主管部門 | 編製等級 | 備註 |
---|---|---|---|
總參謀部 | 2110工程 | ||
總參謀部 | 正軍級 | 2110工程 | |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 | 正軍級 | 2011計畫 | |
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炮兵學院 | 總參謀部 | 副軍級 | 2110工程 |
總政治部 | 正軍級 | 2110工程 | |
總參謀部 | 正軍級 |
分類 | 學校名單 | ||
---|---|---|---|
公有民辦二級學院 及 獨立學院 | 南京大學金陵學院 | 東南大學成賢學院 | 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 |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 | 南京師範大學中北學院 | 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 | |
南京藝術學院尚美學院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濱江學院 | 南京財經大學紅山學院 | |
南京審計學院金審學院 | 南京工程學院康尼學院 | 南京曉庄學院行知學院 | |
南京工程學院康尼學院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 | ||
專科院校 |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
南京科技職業學院 |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 | 江蘇城市職業學院 | |
南京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 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 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 | |
南京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 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 南京城市職業學院 | |
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 | (省旅遊局屬) | (省衛生廳屬) | |
南京視覺藝術學院 | 應天職業技術學院 | 正德職業技術學院 | |
金肯職業技術學院 | 鍾山職業技術學院 |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 | |
成人高校 | 江蘇開放大學 | 南京廣播電視大學 | |
(總裝備部) | 江蘇省省級機關管理幹部學院(省委黨校屬) | (省委黨校屬) | |
(國家宗教事務局屬) | 南京聯合職工大學 |
科研院所
南京是國家重要的科研基地,南京高校和研究所主持的項目在國家科技三大獎中均獲得過一等獎。截至2014年,南京有中科院、自然科學研究和開發機構700多家;各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00家,其中國家級17家、省級309家、市級274家;省級以上公共技術服務平台116家,其中國家級3家;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80個,其中國家實驗室25個,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11家。科技機構百餘家、各類科技協會、學會400餘個,其中省、市級學會200個。南京擁有科技人員40多萬人,兩院院士83人,“千人計畫”創業人才40人。 中國科研產出前十名城市南京排第三,僅次于北京上海。
歷史文化
語言
南京大部分地區通行南京官話,高淳區大部、溧水區南部地區的方言則通行吳語。

南京話在歷史上長期是中國的官方語言,金陵雅言以古中原雅言正統嫡傳的身份被確立為中國漢語的標準音,並深遠地影響到直至今天的中國語言形態,加之六朝以來漢人文化上的優越意識,清代中葉之前歷朝的中國官方標準語均以南京官話為標準。周邊國家如日本、朝鮮、越南所傳授和使用的中國語也是南京官話。明清時期來華的西方傳教士所流行的是以南京官話為標準的中國話,民國初年西方傳教士主持的“華語正音會”,也以南京音為標準。長久以來,南京話以其清雅流暢、抑揚頓錯的特點以及獨特的地位而受到推崇。
宗教
南京是中國最早傳播佛教文化的地區之一,自古便是中國的佛教文化中心,也是近代中國佛教文化的傳播、研究中心,也是中國伊斯蘭文化的中心,南京七家灣回族社區曾是全國回族的精神家園之一,直到今天,全國許多地方的回族還經常來南京水西門尋根問祖。南京還是回族“文藝復興”的發祥地,對中國回族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南京有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五個宗教,信教民眾近30萬人,宗教教職人員300多人,經政府批準的宗教活動場所有289處。
飲食
南京的飲食以京蘇菜和清真菜著名。南京菜稱為京蘇大菜,又叫京蘇菜、金陵菜,廚師則自稱“京蘇幫”,是蘇菜的四大代表菜之一。金陵菜是指以南京為中心,一直延伸到江西九江的地方風味。金陵菜起源于先秦,隋唐已負盛名,至明清成流派。金陵菜原料多以水產為主,註重鮮活,刀功精細,善用燉、燜 、烤、煨等烹調方法,口味平和,鮮香酥嫩。菜品細致精美,格調高雅。金陵菜講究刀工,擅長火功,富于變化的技法以及南北皆宜的口味特色。
南京鴨餚:南京的製鴨技術久負盛名,早在1400多年前的南朝時期就有記載。南京的鴨餚是聞名全國的,除金陵烤鴨外,板鴨、鹽水鴨、燒鴨、金陵醬鴨、香酥鴨、八寶珍珠鴨、鹹鴨肫、金陵片皮鴨、鴨血冬粉湯等也各具特色。
民俗
南京當地主要的民俗活動有元宵燈會、清明踏青、端午節遊秦淮、中秋圓月摸秋、重陽登高會、臘八節品粥、小年迎財神等。
書畫
南京是中國繪畫、書法的重鎮。在六朝時有王羲之、顧愷之等書畫大家。在明末清初,在南京曾經產生過金陵八家——龔賢、樊圻、高岑、鄒吉、吳宏、葉欣、胡造、謝蓀;以及金陵九子——董其昌、王時敏、楊龍友等。1930年代,呂鳳子、徐悲鴻、張大千、顏文梁、呂斯百、陳之佛、高劍父、潘玉良、龐薰琴等畫壇名流雲集南京,其中徐悲鴻、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現代書畫界又有12位南京知名畫家、書法家被稱為金陵十二家,包括傅抱石、劉海粟、陳之佛、錢松岩、亞明、宋文治、魏紫熙、陳大羽等。20世紀中後期,南京還出現了“新金陵花鳥派”的金陵四傑——李味青、趙良翰、韓少嬰、張正吟。
戲曲
南京的地方曲藝有南京白局、南京白話、南京評話、高淳陽腔目連戲、洪山戲等。
民歌
《茉莉花》是南京著名的民歌,起源于南京六合,源自于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由著名軍旅作曲家何仿採自于六合的民歌匯編整理而成。《茉莉花》在國內及國際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在世界廣為傳頌,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國歌”。
此外還有高淳民歌《採紅菱》《五月栽秧》,六合民歌《留左吹打樂》等。
工藝
南京的工藝品種類繁多,其中較為有名的有南京雲錦、金陵金箔、雕花天鵝絨、南京仿古牙雕、金陵折扇、南京木雕、南京剪紙、金陵竹刻等。
風景名勝
景點
南京旅遊資源豐富,旅遊業發達,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鍾山風景名勝區、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截至2014年,南京有世界文化遺產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9處;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09處;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16處。 2014年,共有A級景區53家,其中4A級以上高等級景區18家,接待國內外遊客9475.93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520.83億元。
簡介 | 相關景點 | |
---|---|---|
六朝懷古遊 |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南京歷來就有“六朝古都”的稱呼,是東南物產豐饒的勝地。六代豪華春猶在,如今在南京城內散落的六朝遺跡可考、可賞、可嘆。 | 台城、雞鳴寺、玄武湖、南京白馬石刻公園、靈谷寺、古林公園、清涼山、石頭城、莫愁湖、朝天宮、夫子廟、棲霞山、陳蒨永寧陵石刻、蕭宏墓石刻等 |
大明勝跡遊 | 1368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再一次將南京提升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明代的南京始終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 明孝陵、明城牆、明文化村、靈谷寺、明故宮遺址、玄武湖、鼓樓公園、閱江樓、靜海寺、天妃宮、莫愁湖公園、朝天宮、中華門、夫子廟、李香君故居、瞻園、白鷺洲公園、清涼門、鬼臉城、獅子山、儀鳳門、神策門、台城、武廟閘、曾國荃破城處、琵琶湖、前湖、中山門、午朝門公園、東華門、西安門、東水關等 |
鄭和遺蹤遊 | 鄭和七下西洋的船隊在南京組建,首次航海在南京下水,晚年的鄭和也定居在南京,去世後葬在南京。 | 靜海寺、天妃宮、龍江寶船廠、南京鄭和寶船遺址公園、凈覺寺、浡泥國王墓、鄭和墓、鄭和紀念館等 |
民國建築遊 | 南京現存的民國文化遺跡有1000多處,南京是民國文化的典型代表。 | 中山碼頭、原國民政府舊址、鼓樓醫院、中央飯店、逸仙橋、鍾山賓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博物院、中山門、南京博物院、中山陵、鍾山風景名勝區、靈谷寺、靈谷公園、美齡宮、孫中山紀念館、音樂台、蔣介石湯山溫泉別墅、總統府、梅園新村、南京1912街區、毗盧寺、寶慶銀樓、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東南大學、頤和路公館區、汪精衛公館、閻錫山公館、馬歇爾舊居、陳伯雷舊居、南京地質博物館、南京華東飯店、福昌飯店等 |
宗教文化遊 | 南京地處中國南北交界之處,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多次人口遷移,南來北往的遷徙讓不同的民俗和宗教信仰在此交匯,歷史、地理上的重要地位造就了它的宗教香火旺盛,地方風俗獨特。 | 大報恩寺、雞鳴寺、棲霞寺、定山寺、靈谷寺、佛頂寺、玄奘寺、毗盧寺、中山陵藏經樓、鷲峰寺、金陵刻經處、金粟庵、宏覺寺、宏覺寺塔、定林寺塔、無想寺、保聖寺、真如禪寺、惠濟寺、靈岩禪寺等 |
秦淮風情遊 | 秦淮河,南京的母親河,造就了南京的文化積淀,自古南京歷史上就不乏對秦淮河的記載,這條穿城而過的河流給南京留下了無數美妙的話卷。如今,畫舫依舊,秦淮兩岸的風景卻更加迷人了。 | 秦淮風光帶、老門東、夫子廟、王謝古居、秦大士故居、李香君故居、吳敬梓故居、沈萬三故居、大報恩寺、箍桶巷、長幹橋、石頭城、江蘇電視塔、伏龜樓、朝天宮、南京市博物館、南京雲錦博物館、甘熙故居等 |
科教修學遊 | 自然科技 | 中山植物園、南京海底世界、紅山森林動物園、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南京地質博物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國防園、江蘇廣播電視塔、南京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等 |
高校觀光 | 江南水師學堂、東南大學(國立中央大學舊址)、南京大學(金陵大學舊址)、南京師範大學(金陵女子學院舊址)、河海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陵中學、南京曉庄學院、仙林大學城、江寧大學城、浦口大學城等 | |
文化博覽 | 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中國科舉博物館、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六朝博物館、明城垣史博物館、烏龍潭公園、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南京市規劃建設展覽館等 | |
紅色之旅 | 南京長江大橋、雨花台、中共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渡江勝利紀念館(新南京渡江勝利紀念館)、靜海寺、等 | |
濱江風貌遊 | 南京長江大橋、南京長江二橋、南京長江四橋、獅子山閱江樓、南京眼、南京青奧中心、南京奧體中心、綠博園、江心洲、靜海寺、天妃宮、渡江勝利紀念碑、幕府山(觀音閣、頭台洞、二台洞、三台洞)、燕子磯、八卦洲、南京濱江風光帶等 | |
溫泉度假遊 | 湯山頤尚溫泉、湯山溫泉、明文化村、南京大吉溫泉度假村、老山國家森林公園、惠濟寺、南京鍾山國際高爾夫俱樂部、南京銀杏湖國際高爾夫球俱樂部等 | |
鄉村美景遊 | 石塘人家、石塘竹海、世凹桃源、牛首山、菊花台公園、金陵石刻園、將軍山風景區、大石湖生態旅遊度假區、高淳國際慢城等 |
小吃
南京小吃全國聞名,列中國四大小吃之首,主要的集中地有夫子廟、獅子橋、甘家大院等,劉長興面館是南京著名的面館,百年老字號韓復興是南京著名的鹽水鴨、板鴨店。 夫子廟的大石壩街和湖南路的獅子橋為著名的美食街,有很多特色小吃,如回味鴨血冬粉、獅王府獅子頭、尹氏雞汁湯包、蓮湖糕團店、“忘不了”酸菜魚、綠柳居等,此外南京還有秦淮八絕、小籠包、煮幹絲、鴨血冬粉湯、如意回鹵幹、什錦豆腐澇、狀元豆、鹽水鴨、蒸餃、旺雞蛋、臭豆腐、活珠子、南農燒雞、糖芋苗等等風味小吃。
特產
雨花石、雨花茶、金陵折扇、南京雲錦、南京仿古牙雕、南京木雕、南京天鵝絨、金陵金箔、金陵闢邪等。
著名人物
南京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歷史名人總數超過2000個,近300位較為有名,以下為部分名單。
年代 | 類型 | 列表 |
---|---|---|
古代 | 狀元 | 盧郢、葉祖洽、俞傈、吳潛、張孝祥、黃觀、焦竑、朱之蕃、周旋、袁士、文質、尹鳳、董永遂、胡任輿、黃思永、林本直、任長華(中國第一位回族探花)、傅善祥(中國唯一的女狀元) |
政治 | 蕭衍、朱棣、鄧廷楨 | |
文化 | 寶志、王羲之、王獻之、王昌齡、徐熙、巨然、曹雪芹、秦大士 | |
科學 | 祖沖之、王貞儀、陶弘景 | |
近現代 | 軍政 | 廖魯言、丁衡高、李如洪、郭金龍、盛光祖 |
文化 | 史量才、林散之、唐圭璋、胡小石、郭秉文、甘濤、李國鼎、陳裕光、餘光中、馮立環、吳敬璉、葉兆言、陳維亞、王朔 | |
科學 | 張棟梁、張簡齋、周仁、高怡生、吳良鏞、楊立銘、趙仁愷、蔣錫夔、胡和生、俞大紱、張滂、業治錚、顧知微、孫鍾秀 | |
體育 | 肖欽、徐容、欒菊傑、胡星剛、楊陽、趙蕊蕊、惠若琪、徐容 | |
演藝 | 海清、梅婷、倪妮、楊子姍、嚴藝丹、祖峰、熊黛林、戴菲菲、陶澤如、高海寧、馮憲珍、吳文璟、君君、王伯昭、馬軍勤、周舟 |
對外交流
友好城市
國際友好城市 | 國內友好城市 | ||||
---|---|---|---|---|---|
城市 | 所屬國家 | 結好日期 | 城市 | 所屬省、市、自治區 | 結好日期 |
名古屋 (已斷交) | 日本 | 1978年12月21日-2012年2月 | 烏魯木齊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1984年4月5日 |
美國 | 1979年11月02日 | 南昌 | 江西省 | 1985年12月16日 | |
義大利 | 1980年02月22日 | 南寧 | 廣西壯族自治區 | 1985年12月16日 | |
埃因霍溫 | 荷蘭 | 1985年10月09日 | 太原 | 山西省 | 1986年10月9日 |
萊比錫 | 德國 | 1988年05月21日 | 西安 | 陝西省 | 1987年5月21日 |
墨西卡利 | 墨西哥 | 1991年10月14日 | 鄭州 | 河南省 | 1988年5月12日 |
利馬索爾 | 塞普勒斯 | 1992年09月23日 | 廈門 | 福建省 | 1992年10月 |
大田 | 韓國 | 1994年11月14日 | 鄂爾多斯 | 內蒙古自治區 | 1998年9月 |
英國 | 1997年05月07日 | 蘭州 | 甘肅省 | 2002年8月26日 | |
珀斯 | 澳大利亞 | 1998年05月18日 | 廣州 | 廣東省 | 2008年7月8日 |
布隆方丹 | 南非 | 2000年03月22日 | 哈爾濱 | 黑龍江省 | 2009年4月14日 |
巴蘭基亞 | 哥倫比亞 | 2001年06月03日 | 新北 | 台灣 | 2009年7月4日 |
馬六甲州 | 馬來西亞 | 2002年09月18日 | |||
達拉斯 | 2009年11月20日 | ||||
哈塞爾特市 | 比利時 | 2010年05月14日 | |||
斯裏巴加灣 | 汶萊 | 2011年11月21日 | |||
溫得和克 | 納米比亞 | 2015年9月6日 |
友好城區
經濟合作
城市榮譽
榮譽 | 名次 | 榮獲時間 |
---|---|---|
C40城市氣候領袖獎“全球城市交通領袖獎” | 全球唯一 | 2015年12月 |
2015中國小康社會建設示範獎 | 第一位 | 2015年10月 |
2015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 第四位 | 2015年10月 |
全國綜合運輸服務示範城 | 首批 | 2015年8月 |
全國額度示範建立城市 | 首批 | 2015年8月 |
2015中國最具發展機遇城市排行 | 第三位 | 2015年3月 |
第三屆中國城市公益慈善指數 | 第四位 | 2014年8月 |
2013年城市網路形象排行榜 | 第二位 | 2014年6月 |
世界2013城市會議產業發展城市排名 | 第三位 | 2014年5月 |
中國城市基礎設施競爭力指數排名 | 第五位(僅次北上廣深) | 2014年4月 |
2013年度中國最具投資吸引力城市 | 第四位 | 2014年1月 |
2013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 第三位 | 2013年12月 |
2013中國形象最佳城市 | 第二位 | 2013年12月 |
2013第三屆中國十大休閒城市 | 第八位 | 2013年12月 |
新一線城市 | 第三位 | 2013年12月 |
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城市 | 第七位 | 2013年11月 |
2013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100強 | 第四位 | 2013年11月 |
2013中國最佳創業城市排行榜 | 第七位 | 2013年10月 |
國家森林城市 | 2013年9月 | |
2013中國城市創新能力綜合測評排行榜 | 第七位 | 2013年8月 |
2009-2012年度全國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優秀市 | 2013年6月 | |
中國服務外包最具投資環境城市 | 2013年6月 | |
中國服務外包風採城市 | 2013年6月 | |
2013中國生態城市排行榜 | 第五位 | 2013年6月 |
中國網路形象十佳城市 | 第二名 | 2013年5月 |
最具吸引力中國十大城市 | 第七位 | 2013年4月 |
2012年度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 2012年12月 | |
2012年度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 2012年12月 | |
2012中國幸福宜居城市 | 2012年12月 | |
2012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100強 | 第六位 | 2012年12月 |
世界溫泉名城 | 2012年10月 | |
全國創業先進城市 | 首批 | 2012年7月 |
2012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 第二位 | 2012年7月 |
國家智慧產權工作示範城市 | 首批 | 2012年6月 |
2011年度十大創新型城市 | 2012年1月 | |
2011年度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 2012年1月 | |
中國十大創新型城市 | 2011年12月 | |
2011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 金獎 | 2011年12月 |
2011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100強 | 第五位 | 2011年11月 |
國際花園城市 | E類金獎(最高獎項) | 2011年11月 |
2011中國十大文明城市 | 第二位 | 2011年10月 |
2006-2010年全國法製宣傳教育先進城市 | 2011年8月(連續五年) | |
2010年度中國十佳品牌會展城市 | 2011年1月 | |
2010中國十佳宜居城市 | 第一位 | 2011年1月 |
2010年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 第五位 | 2010年12月 |
中國國際形象最佳城市 | 第三位(與成都並列) | 2010年10月 |
2010中國大陸經營成本最高25個城市 | 第五位 | 2010年10月 |
2010第二屆中國十大休閒城市 | 第三位 | 2010年10月 |
中國首個 | 2010年9月 | |
2009年中國青年喜愛的旅遊目的地 | 第四位 | 2010年5月 |
三網融合試點城市 | 首批 | 2010年7月 |
國家創新型城市 | 2010年1月 | |
國家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實驗區 | 首批 | 2010年 |
2009年度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 第七位 | 2009年12月 |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 | 1999年、2005年、2009年 | |
科技體製綜合改革試點城市 | 唯一 | 2009年5月 |
2005-2008年度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市 | 2009年5月 | |
2009年1月 | ||
聯合國人居獎 | 特別榮譽獎 | 2008年11月 |
2008年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100強 | 第四位 | 2008年9月 |
國家智慧產權示範城市建立市 | 2008年4月 | |
2008年中國十大特色休閒城市 | 第一位 | 2008年 |
2008年 | ||
2007年11月 | ||
2007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100強 | 第三位 | 2007年9月 |
全國最安全城市 | 第三名 | 2007年9月 |
2007年度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 2007年8月 | |
2006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會展城市獎 | 2007年2月 | |
2006年中國青年喜愛的旅遊目的地 | 第八位 | 2006年12月 |
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 | 2006年12月 | |
國家軟體出口創新基地 | 2006年12月 | |
全國智慧產權工作試點市 | 2004年 | |
國家園林城市 | 1997年、2003年 | |
2003年 | ||
2003年 | ||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 | 2002年5月(連續四屆) | |
全國交通管理模範水準 | 一等 | 2002年 |
全國專利工作試點城市 | 2001年 | |
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十佳城市 | 2000年 | |
全國衛生先進城市 | 2000年 | |
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 | 1999年 | |
首批 | 1999年 | |
全國科技興市先進城市 | 前五 | 1995年(連續三屆) |
中國十佳衛生城市 | 1992年 | |
1991年(連續七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