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南京大學以三江師範學堂籌建的1902年作為學校建校時間。南京大學主源為中央大學次源為1952年主體併入的金陵大學。金陵大學從1888年匯文書院成立至1952年撤銷建制主體與南京大學合併歷經64載春秋。
- 三江師範學堂
1902年5月張之洞與其好友、時任兩江總督的劉坤一一起向清廷上奏呈請在兩江總督署江寧即南京辦一所師範學堂同年開始籌建三江師範學堂。教員一部分聘請中國學者另一部分則從日本聘來開了南京現代意義的高等學府之先河。
- 兩江師範學堂
1905年三江師範學堂易名兩江優級師範學堂。李瑞清出任兩江師範學堂監督校長。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為校訓大力提倡科學、國學和藝術教育在高校首創藝術系科為中國培養了第一代近代化的美術師資和藝術人才。辛亥革命前後政局動盪學堂曾一度停辦1914年8月續辦。

-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
1914年8月30日江蘇巡按使韓國鈞委任江謙校長籌辦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蘇省原有兩江師範學校前因軍興中輟現在大局已定亟應由省續行開辦以儲師資”兩江師範學堂乃得以改設成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
1915年設立中國第一個體育科為中國高等體育教育的開端。1917年設立商科1918年10月中國科學社設在南高師主要成員多在南高、東大任教他們多是將各自領域西方現代科學系統引入中國的先驅因而南京高師被稱為“中國現代科學大本營”、“中國自然科學的發祥地”。1921年遷至上海擴充為商科大學是中國第一所商學院。在中國現代科學的早期半數以上的在國際頂尖科學雜誌發表研究成果的中國科學家是南京大學的教職或畢業生。
- 國立東南大學
1920年在南京高等師範的基礎上又組建了國立東南大學。“南高師”與“東大”共處同一校園資源共享。1923年7月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牌撤去南高正式併入東大遂稱之為國立東南大學。
1920年4月郭秉文在校務會議上提出“建立南京大學”的建議聯名致書教育部“擬就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址及南洋勸業會舊址建設南京大學以宏造就”但由於各種原因這一提議並沒有獲得當時教育部門的批准。12月7日國務會議全體通過同意以南高師各專修科為基礎籌辦大學定名為國立東南大學。1921年國立東南大學正式招生開辦郭秉文、蔣維喬等先後執掌校政。
1920年正式招收8名女學生入學在中國國立高等學府中首開“女禁”引領男女同校之風。竺可楨為南京大學60周年校慶題詞“東南學府為國之光。男女同校惟此首創。外御強敵內抑豺狼。天下有道黌舍乃昌。”
1920年9月實行選科制與學分制開設必修及選修課修畢一定學分方可畢業。這些改革逐步為全國教育界所採用。最早在中國開展現代學術研究建立了全國最早期的現代科學研究實驗室成為中國最早的以大學自治、學術自由、文理為基本兼有農工商等專門套用科、集教學和研究於一體為特徵的現代大學被稱為“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當時在國際上被認為是中國最優秀的大學國際教育會東方部主任孟祿評價其為“中國政府設立的第一所有希望的現代高等學府”、“中國最有發展前途的大學”將來之發達可頡頏世界最佳大學。
1921年10月柳詒徵、劉伯明、梅光迪等人成立學衡社1922年1月創辦《學衡》月刊展開現代中國文化復興運動其間成為中西學術文化交流的中心國內外著名學者多來校講學譽為“東方教育的中心”。
1923年8月因經費緊張東大停辦工科工科與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合組為河海工科大學。
- 國立第四中山大學
1927年國民政府成立教育行政委員會經過通盤考慮實行大學區制國立東南大學、河海工科大學、上海商科大學、江蘇法政大學、江蘇醫科大學以及江蘇境內四所公立專門學校的9所公學合併在首都南京改組易名“國立第四中山大學”以紀念孫中山先生及北伐軍攻克的第四座歷史文化名城。
- 國立江蘇大學
學校更名第四中山大學後教育界人士普遍認為中山大學不止一處不易辨認。1928年國民政府頒行《大學區條例》要求“各省大學依據各地名名之”規定改第四中山大學為江蘇大學。於是1928年2月改名為“江蘇大學”。此令一出即刻招到廣大師生的反對他們認為這樣的更名“既不足以冠全國中心之學府又不足以樹首都聲教之規模”。全校師生群情激憤組成“改定校名請願團”要求政府依照英國倫敦大學法國巴黎大學等的做法將校名改為“國立南京大學”。但國民政府執意要改江蘇大學最後還是定名為江蘇大學。
- 國立中央大學
1928年5月16日國民政府行政院作出決議“江蘇大學”改稱“國立中央大學”張乃燕仍為校長。

1927年9月中華自然科學社在校始創。1939年潘菽、梁希、金善寶等知名教授在該校發起創立“自然科學座談會”1944年改建為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1945年為紀念抗戰勝利“自然科學座談會”改名為“九三座談會”隨後更名為九三學社。1958年以源於該校的中國主要科學團體為基礎在北京組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1932年柳翼謀、繆鳳林、張其昀等人傳承、發揚中國學統以弘揚中華文化和昌明世界最新學術為任結為國風社開辦《國風》學刊。9月設於上海的商學院、醫學院獨立1935年在南京重建醫學院。
1937年7月抗戰爆發學校順利西遷入川校址設在重慶沙磁區沙坪壩松林坡史稱“重慶中央大學”。
1940年前後該校學生先後創刊《太公報》和《大學新聞》。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吳有訓出任校長。1946年11月1日在京當時南京的簡稱開學。全校設文、法、理、農、工、醫、師範七個學院、37個系、6個專修科、26個研究所是全國院系最全、規模最大的大學。根據1947年的統計全校教職員1266人學生4066人。其規模之宏大學科之齊全師資力量之雄厚均居全國各大學之首因而有“民國最高學府”之稱。
1948年在普林斯頓大學的世界大學排名中中央大學已超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居亞洲第一。
- 國立南京大學
1949年5月7日南京市軍管會主任劉伯承、副主任宋任窮派員接管國立中央大學。8月8日國立中央大學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2日成立國立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梁希為主席。
- 南京大學
1950年10月10日接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通知校名去 “國立”兩字而徑稱“南京大學”。校長周鴻經去職梁希擔任校務委員會主席。
1951年7月南京大學改校務委員會制為校長制潘菽任校長。這一階段學校根據“維持原有學校逐步進行改善”的工作方針通過一系列積極穩妥的改革確立了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明確了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方針和民主集中制的領導體制為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52年7月進行院系調整南京大學調整出工學、農學、師範等院系成立南京工學院、南京農學院、南京師範學院等院校以及組建有關院校相關係科保留文、理學院主要併入金陵大學文、理學院校址從四牌樓2號遷至鼓樓原金陵大學校址成為文理綜合性大學。
1956年12月潘菽率心理系師生遷到北京組建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次年郭影秋接任校長1963年匡亞明任校長。1966年文革爆發教學工作受到破壞本科生停止招生6年研究生停止招生12年當時南京大學以被稱為曾是“國民黨反動派的高等學府”、“國民黨的文化中心”等理由而受到特別的衝擊。
1976年南大在校師生率先發起旨在反對和結束文化大革命的南京三·二九事件”為四五運動的先聲南京反文革勢力運動影響全國。
1978年5月哲學系青年教師胡福明發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引發全國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拉開了當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序幕推動了鄧小平領導開創的中國改革開放時代的到來。
1978年5月匡亞明復任校長1984年8月曲欽岳任校長。
1993年南京大學浦口校區投入使用2009年成為金陵學院校園。
1994年南京大學被確定為國家“211工程”重點支持的大學。
1999年南京大學進入國家“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行列。
2006年教育部和江蘇省再次簽訂重點共建南京大學的協定。
2009年10月南京大學仙林校區啟用。仙林校區按規劃和鼓樓校區協作分工成為南京大學主校區。
2009年12月30日南京大學在原有的物理學系、電子科學與工程系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基礎上新組建成立了物理學院、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現代工程與套用科學學院實現文理工醫四大學科領域協調發展。
2011年教育部和江蘇省簽署協定繼續重點共建南京大學。
辦學條件
院系機構
院系 | 下屬單位 | |||
---|---|---|---|---|
文學系、語言學系、文獻學系、戲劇影視藝術系、大學語文部 | ||||
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 | ||||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 | 中國歷史系、世界歷史系、考古文物系 | |||
物理學系、現代物理系、光電科學系、基礎物理教學中心、聲科學與工程系 | ||||
南京大學數學系 | ||||
天文學系、空間科學系 | ||||
地球科學系、水科學系、地質工程與信息技術系 | ||||
氣象學系、大氣物理學系 | ||||
地理信息科學系、海岸海洋科學系、國土資源與旅遊學系 | ||||
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 | ||||
電子工程系、通信工程系、信息電子學系、電子電工實驗教學中心、微電子與光電子學系、微製造與集成工藝中心 | ||||
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套用科學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量子電子學與光學工程系、能源科學與工程系、生物醫學工程系 | |||
新聞學系、廣告與傳播學系、廣播電視與新媒體系 | ||||
經濟學系、產業經濟學系、金融與保險學系、國際經濟與貿易系、人口研究所 | ||||
工商管理系、會計學系、行銷與電子商務系、人力資源管理學系 | ||||
英語系、俄語系、日語系、德語系、法語系、西班牙語系、朝鮮語系、國際商務系 | ||||
南京大學法學院 | ||||
生化系、生物科學與技術系 | ||||
政治學系、行政管理學系、勞動人事與社會保障系 | ||||
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
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管理學 | ||||
社會學系、心理學系、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系 | ||||
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 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套用化學、分析化學 | |||
南京大學環境學院 | ||||
臨床醫學、基礎醫學、口腔醫學 | ||||
軟體工程系、信息系統工程系、嵌入式技術系 | ||||
南京大學工程管理學院 | 管理科學與工程系、控制與系統工程系、光通信工程研究中心、管理-控制-一體化實驗教學中心 | |||
基礎學科教育學院 | 環境科學、環境工程 | |||
南京大學大學外語部 | ||||
南京大學體育部 | ||||
南京大學藝術研究院 | ||||
中美文化研究中心 | ||||
建築系、城市規劃與設計系 | ||||
對外漢語 | ||||
南京大學創新創業學院 | ||||
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 | ||||
南京大學能源科學研究院 | ||||
南京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 | ||||
獨立學院 |
注各院系辦學實力可以瀏覽學校各院系網站或者《南京大學110周年校慶特刊》。
南京大學鼓樓校區有南京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南京大學地球科學博物館、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等。南園有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的故居中山樓還有設立了拉貝與國際安全區紀念館的拉貝故居北園有賽珍珠故居、何應欽故居鬥雞閘等。
南京大學附屬醫院有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等。
師資力量
截至2014年12月南京大學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8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4人俄羅斯科學院院士1人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1人“千人計畫”創新人才29人、創業人才14人“外專千人計畫”入選者2人“萬人計畫”科技創新領軍人才4人、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1人、教學名師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90人、講座教授25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00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0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9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技術、管理專家16人“973計畫”和重大科學研究計畫項目首席科學家36人次“青年千人計畫”入選者78人“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4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獲得者238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0人。81人擔任150餘種國際SCIE學術期刊編委會成員其中21人擔任主編或副主編。

姓 名 | 學術專長 | 姓 名 | 學術專長 | 姓 名 | 學術專長 |
---|---|---|---|---|---|
曲欽岳 | 天體物理 | 馮端 | 凝聚態物理 | 王業寧 | 凝聚態物理 |
蘇定強 | 天文光學和天文儀器 | 閔乃本 | 凝聚態物理 | 張淑儀 | 聲學 |
方成 | 太陽物理 | 孫義燧 | 天體力學和非線性動力學 | 陸埮 | 天體物理 |
龔昌德 | 理論物理 | 邢定鈺 | 凝聚態物理 | 王廣厚 | 原子分子與團簇物理 |
江元生 | 物理化學 | 程鎔時 | 高分子化學 | 游效曾 | 無機化學 |
胡宏紋 | 有機化學 | 陳洪淵 | 分析化學 | 陳懿 | 物理化學 |
郭令智 | 構造地質學 | 王德滋 | 岩石學 | 伍榮生 | 大氣動力學 |
薛禹群 | 水文地質學 | 王穎 | 海岸海洋地貌與沉積學 | 符淙斌 | 氣候學 |
陳駿 | 地球化學 | 鄭有炓 | 半導體材料與器件 | 吳培亨 | 無線電物理 |
呂建 | 計算機軟體 | 都有為 | 凝聚態物理 | 祝世寧 | 微結構功能材料 |
張全興 | 環境工程 | 黎介壽 | 外科、胃腸外科 | 劉志紅 | 腎臟內科 |
鄒志剛 | 材料學 |
姓 名 | 學術專長 |
---|---|
阿龍·切哈諾沃Aaron Ciechanover | 生物化學 |
社會學專業教學團隊 | 馬克思主義哲學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 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團隊 |
化學實驗課教學團隊 | 凝聚態物理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 英美文學與文化教學團隊 |
軟體工程主幹課程教學團隊 | 物理化學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 資本論與中國經濟教學團隊 |
地球科學基礎理論與實踐教學團隊 | 環境科學教學團隊 | 大理科基礎平台課程教學團隊 |
學科建設
南京大學最早在中國開展博士學位教育設立了中國第一個大理科通才教育班、第一個大文科通才教育班。創建了中國第一個生物系、第一個氣象系、第一個心理學系、第一個西洋文學系、第一個建築系、第一個航空系、第一個體育科、第一個藝術科、第一個電影播音專修科、第一個農科、第一個林科、第一個現代地學系、第一個現代數學系、第一個國立大學醫學院和新中國第一個綜合性大學醫學院、第一個履踐型政治行政系、第一個履踐型法學院、中國第一個商學院以及第一個工商管理、金融理財、會計、國際貿易系等等。其他許多學科如文、史、哲、戲劇學、宗教學、人類學、社會學、化學、物理學、天文學、電子學、計算機科學、城市規劃等等都有深厚傳統。
截止2014年12月南京大學擁有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21個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8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不含一級學科覆蓋點9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0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不含一級學科覆蓋點3個博士後流動站38個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13個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8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3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6個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二期項目立項學科與重點序列學科22個。
學科門類 | 一級學科 |
---|---|
哲學 | 哲學 |
經濟學 | 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 |
法學 | 法學、政治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 |
文學 | 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 |
歷史學 | 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 |
理學 | 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理學、大氣科學、地質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 |
工學 | 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訊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軟體工程 |
醫學 | 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 |
管理學 | 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 |
藝術學 | 藝術學理論、戲劇與影視學 |
一級學科 | ||||
中國語言文學 | 數學 | 物理學 | 化學 | 天文學 |
地質學 | 生物學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 | ----------------- | ----------------- |
二級學科 |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世界史 | 政治經濟學 | 企業管理 | 英語語言文學 |
社會學 | 情報學 | 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 | 環境科學 | 材料物理與化學 |
氣象學 | 自然地理學 | 外科學普外 | ----------------- | ----------------- |
重點培育學科 | ||||
經濟法學 | 中國近現代史 | 世界經濟 | 環境工程 | 水文與水資源 |
大氣物理與大氣環境 | ----------------- | ----------------- | ----------------- | ----------------- |
注13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中不包含8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中的48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
2013年1月教育部公布最新學科整體水平評估結果南京大學共有32個一級學科參評其中27個一級學科進入前九16個學科進入前五9個學科進入前三4個學科第二3個學科第一在C9高校中排名第三。
截止到2013年4月底南京大學共有12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全球前1%其中化學、材料科學兩個學科已躋身世界百強之列。
大類 | 一級學科 | 名次 | 一級學科 | 名次 |
---|---|---|---|---|
理學 | 物理學 | 1 | 生物學 | 5 |
天文學 | 1 | 地理學 | 6 | |
地質學 | 1 | 生態學 | 8 | |
化學 | 2 | 數學 | 9 | |
大氣科學 | 2 | 統計學 | 26 | |
人文社科類 | 外國語言文學 | 2 | 政治學 | 5 |
社會學 | 3 | 哲學 | 5 | |
理論經濟學 | 4 | 考古學 | 6 | |
中國語言文學 | 4 | 法學 | 11 | |
世界史 | 4 | 新聞傳播學 | 13 | |
中國史 | 5 | ----------------- | ------- | |
管理學 | 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 | 2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19 |
工商管理 | 8 | ----------------- | ------- | |
工學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3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8 |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 6 | 城鄉規劃學 | 8 | |
軟體工程 | 7 | 建築學 | 9 |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7 | ----------------- | ------- | |
醫學 | 臨床醫學 | 18 | ----------------- | ------- |
參考資料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化學 | 生態學 | 工商管理 | 套用經濟學 |
大氣科學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生物學 | 公共管理 | 哲學 |
地理學 | 基礎醫學 | 世界史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政治學 |
地質學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數學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中國史 |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 考古學 | 天文學 | 軟體工程 | 中國語言文學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理論經濟學 | 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 | 社會學 | 藥學 |
法學 | 臨床醫學 | 外國語言文學 | 物理學 | 戲劇與影視學 |
參考資料 |
教學建設
南京大學曾經首倡“教學法”率先實行“學分制”和“選科制”。首開“女禁”實行“男女同校”引領中國風氣之先。發起成立了中國最早的教師節。截至2013年1月該校共擁有國家級雙語示範課程6門、國家十一五精品教材17部、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5個入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畫457項。
南京大學擁有國家基地班13個位居全國高校第二。基地班覆蓋了南京大學8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中的7個均設有碩、博士點配備院士、長江學者、傑青為主體的師資隊伍並依託國家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教學科研優勢實施重點培養。基地班出國率30%以上保研率60%以上。
院系 | 專業名稱 | 院系 | 專業名稱 |
---|---|---|---|
文學院 | 漢語言文學 | 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 地質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 |
歷史學系 | 歷史學 | 軟體學院 | 軟體工程 |
哲學系 | 哲學 | 物理學院 | 物理學 |
新聞傳播學院 | 新聞學 | 大氣科學學院 | 大氣科學 |
商學院 | 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 | 化學化工學院 | 化學 |
政府管理學院 | 行政管理 | 生命科學學院 | 生物科學 |
數學系 | 數學與套用數學 | 環境學院 | 環境科學 |
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 | 天文學 | 醫學院 | 臨床醫學 |
外國語學院 | 英國語言文學、法語 | 內容來源於學校官網 |
院系 | 課程名稱 | 主持人 | 課程名稱 | 主持人 |
---|---|---|---|---|
匡亞明學院 | 大學物理學 | 盧德馨 | 化學原理 | 姚天揚 |
外國語學院 | 英國文學 | 王守仁 | 西方思想經典 | 朱剛 |
法語閱讀 | 張新木 | ---------------------------- | -------- | |
商學院 | 人力資源管理 | 趙曙明 | 運營管理 | 楊東濤 |
政治經濟學 | 洪銀興 | 高級財務管理 | 楊雄勝 | |
個體經濟學 | 劉東 | 國際貿易學 | 張二震 | |
管理學 | 陳傳明 | 國際貿易實務網路精品課程 | 黃繁華 | |
國際金融學 | 裴平 | ---------------------------- | -------- | |
化學化工學院 | 物理化學 | 沈文霞 | 儀器分析 | 於俊生 |
大學化學實驗 | 吳琴媛 | 綜合化學實驗 | 章文偉 | |
社會學院 | 社會心理學 | 周曉虹 | 社會調查方法 | 風笑天 |
數學系 | 大學數學 | 蘇維宜 | ---------------------------- | -------- |
大氣科學學院 | 現代天氣學原理 | 伍榮生 | 動力氣象學 | 方娟 |
流體力學 | 楊修群 | ---------------------------- | -------- | |
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 地球科學概論 | 徐士進 | 地下水動力學 | 吳吉春 |
普通地質學 | 舒良樹 | ---------------------------- | -------- | |
生命科學學院 | 普通生物學 | 陳建秀 | 生態學 | 安樹青 |
生物化學及實驗 | 陳鈞輝 | 生理學 | 王建軍 | |
基礎生物學技術 | 陳建群 | ---------------------------- | -------- | |
大學外語部 | 大學英語 | 王海嘯 | ---------------------------- | -------- |
文學院 | 中國古代文學 | 莫礪鋒 | 中國戲劇史 | 馬俊山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丁帆 | 大學語文網路精品課程 | 高小方 | |
古代漢語 | 高小方 | ---------------------------- | -------- | |
環境學院 | 環境學 | 左玉輝 | ---------------------------- | -------- |
物理學院 | 熱學 | 秦允豪 | 光學 | 丁劍平 |
大學物理實驗 | 周進 | 固體物理學 | 胡安 | |
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 | 普通天文學 | 李向東 | ---------------------------- | -------- |
哲學系 | 哲學概論 | 徐小躍 |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 | 胡大平 |
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 | GIS設計 | 李滿春 | 自然地理學 | 楊達源 |
新聞傳播學院 | 網路傳播 | 杜駿飛 | ---------------------------- | -------- |
軟體學院 | 計算系統基礎 | 陳道蓄 | 計算與軟體工程 | 駱斌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 | 作業系統原理與實踐 | 費翔林 | 計算機組成原理網路精品課程 | 袁春風 |
法學院 | 刑法學網路精品課程 | 孫國祥 | 國際經濟法網路精品課程 | 肖冰 |
院系 | 中心名稱 | 院系 | 中心名稱 |
---|---|---|---|
物理學院 | 大學物理實驗中心 | 新聞傳播學院 | 傳媒實驗教學中心 |
化學化工學院 | 大學化學實驗中心 | 環境學院 | 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
生命科學學院 | 大學生物學實驗中心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實驗教學中心 |
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 地球科學實驗教學中心 | 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 | 電子信息專業實驗教學中心 |
內容來源於學校官網 |
理科基地班 | 文科基地班 | 經濟學基地班 | 生命科學與技術基地班 | |||
---|---|---|---|---|---|---|
數學 | 大氣科學 | 生物學 | 中國語言文學 | 經濟學 | 生命科學與技術 | |
物理學 | 天文系 | 地質學 | 歷史學 | ------------- | ----------------- | |
化學 | 地理學 | 大理科班多學科綜合點 | ------------- | ----------------- | ----------------- | |
大理科試驗班即南京大學匡亞明學院基礎學科理科強化班是國家理科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地中唯一的多學科綜合點。 |
合作交流
南京大學一直是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最活躍的中國大學之一與世界上眾多一流大學和高水平科研機構建立了緊密的協作關係。其中始建於20世紀80年代的南京大學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迄今已成功舉辦二十多年它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後最早實施的高等教育國際合作長期項目。
南京大學與世界很多學校合作辦學截至2012年8月南京大學的合作交流學校涵蓋了美洲美國46、加拿大17、智利1、阿根廷1、墨西哥3、歐洲英國18、法國22、德國13、荷蘭3、西班牙6、俄羅斯3、波蘭1、義大利5、瑞士4、瑞典5、挪威、比利時2、芬蘭1、丹麥1、冰島1、保加利亞1、葡萄牙1、智利1、亞洲韓國30、日本29、新加坡2、以色列3、泰國2、馬來西亞1、印尼2、沙特1、土耳其1、敘利亞1、、大洋洲澳大利亞12、紐西蘭2、非洲摩洛哥1、埃及3、蘇丹1等五個大洲。
2015年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套用科學學院入選“高校國際化示範學院推動計畫”。
合作機構
中美文化研究中心
中日文化研究中心
黛安/傑爾福特格來澤猶太文化研究所
南大中荷國際MBA
南大康奈爾EMBA
華英文教基金會
學校排名
南京大學在1952年院系調整前長期是中國高校中院系最多、門類最齊全、師資力量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所大學院系調整中被分拆出大量系科元氣大傷。改革開放後南京大學實力上升明顯一度排進大陸高校前3位。在20世紀90年代末及21世紀初全國高校合併浪潮後至今南京大學的綜合實力排名穩定維持在大陸高校第3-7位、世界160-300位。南京大學在未合併任何高校整體規模較小的情況下取得這一成績非常難得。
最新權威排名結果
世界三大最具影響力的全球性大學排名
1、QS世界大學排名2012-2013年南京大學位列世界第168位中國大陸第5位QS亞洲大學排名2014年南京大學位列亞洲第26位中國大陸第5位。
2、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2012-2013年南京大學位列世界第251-275位區間中國大陸第5位。
3、世界大學學術排名2012年南京大學位列世界第201-300位區間中國大陸5-7位區間。
最新民間排名結果
網大中國大學本科教育排行榜2013年南京大學位列綜合排行榜第5學術資源第6教師資源第2。本科教育綜合實力第2本科師資力量第1本科課程第1本科校友捐贈第1。
武書連2013中國大學排行榜2013年南京大學位列綜合排行榜第6一流大學排行第2教師水平第2教師績效第1畢業生質量第5。
學術研究
科研成果
南京大學建立了中國最早的現代科學研究實驗室。截至2010年5月南京大學共取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2項名列大陸高校第一。
在最能反映基礎研究水平的SCI論文榜上發表論文數連續7年第一被引用次數連續8年第一在國際頂尖雜誌《Science》和《Nature》發表的論文數全國第一。
截止2014年10月南京大學進入ESI排名前1%的學科為13個分別是化學、物理學、材料科學、地球科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臨床醫學、工程科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藥理學與毒理學、數學、動植物學、計算機科學和農業科學。不僅學科數量迅速增長而且各學科的排位也得到大幅提升其中化學學科發表論文總數和被引總次數在全球科研機構中的排名分別為17名和32名。其最活躍的幾個學科為套用物理、凝聚態物理學、多學科材料學、多學科化學以及無機化學和原子化學。按論文總數排名計算南京大學化學排名最高名列全球第20位按總被引次數排名計算同樣是化學排名最高在全球範圍內排在第79位。南京大學在全球前1%研究機構中論文總數排名184位總被引次數排名429。
截至2015年3月南京大學2015自然指數在亞太地區Asia-Pacific各大科研機構與高校中排名第7位在全國高校中排名保持第3位緊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至此南京大學的自然指數已經連續兩年位居全國高校第三。
截至2013年7月南京大學有37位博士的學位論文入選“ 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44位博士的學位論文入選“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論文”南京大學有25部教材由教育部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推薦為“全國研究生教學用書”。
2010-2014年南京大學文科教師共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60項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53項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276項其中2013年度42項課題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面上項目立項總數位居全國高校第一。2014年度第一批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獲5項重大項目立項資助位居全國第一。
2014年9月9日南京大學獲第七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和二等獎5項。其中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校長陳駿等完成的《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的“三三制”本科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施》獲第七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這是自1994年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勵制度改革後、20年來江蘇高校首次摘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南京大學有鼓樓、仙林兩座圖書館大樓以及各院系專業圖書室和各種電子數碼信息資源。其中南京大學仙林校區杜廈圖書館藏書500萬冊。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古籍線裝書30多萬冊其中列入全國善本書目的有500多種1萬餘冊地方志共藏4000餘種約4萬冊收藏了許多珍貴的古代目錄學文獻以及叢書。
學術期刊
2000年南京大學成立了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依託南京大學情報學、圖書館學2個博士點的優勢中心研製開發了CSSCI資料庫。
《南京大學學報》
《南京大學學報》創刊於1955年分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
《npj Quantum Materials》“自然合作期刊”Nature Partner Journal, NPJ
2016年3月1日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旗下的自然出版集團與南京大學正式簽約合作出版開放獲取期刊npj Quantum Materials 《npj-量子材料》。
《智庫理論與實踐》與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合辦
《物理學進展》Progress in Physics
《無機化學學報》Chinese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高校地質學報》Geol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高等學校計算數學學報》Numerical MathematicsA Journal of Chinese
《數值數學:中國的雜誌》Numerical MathematicsA Journal of Chinese)
《當代外國文學》Contemporary Foreign Literature
《分析在理論和套用》Analysis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腸外與腸內營養》Parenteral & Enteral Nutrition
《腎臟病透析與腎移植雜誌》Chinese Journal of Nephrology, Dialysis & Transplantation
《中華腎臟病雜誌》Chinese Journal of Nephrology
科研基地
南京大學擁有豐富的教學和科研設施、設備例如南京大學植物標本室、國家遺傳工程小鼠資源庫、南京大學天文台、南京大學太陽塔、南京大學氣象台等。
自然科學
國家實驗室 | ||
國家重點實驗室 | ||
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 計算機軟體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 現代配位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醫藥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 生命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
注計算機軟體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全國計算機類唯一優秀國家重點實驗室 。 | ||
國家"2011計畫"協同創新中心理工農醫科類 | ||
人工微結構科學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 ||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表生地球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高性能高分子材料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B類 | |
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 | ||
國土資源部海岸帶開發與保護重點實驗室與江蘇省土地勘測規劃院合建 | ||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 ||
半導體節能器件及材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 ||
教育部工程中心 | ||
蛋白質與多肽新藥工程中心 | ||
環境保護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其他主要科研機構如江蘇省重點實驗室、省級工程中心等詳見南大官網。 |
人文社科
國家"2011計畫"協同創新中心文科類 | ||
“985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 | ||
當代資本主義研究中心 | ||
文科全國性學術社團 | ||
中國元史研究會 | ||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 ||
社會科學實驗室 | ||
省部共建基地 | ||
江蘇社會風險與管理研究中心 | 江蘇省城市現代化研究中心 | |
公共事務與地方治理研究中心 | ||
戲劇影視研究所、拉貝國際和平與衝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中德法學研究所等其他機構介參見南大官網。 |
文化傳統
校徽
南京大學校徽外形採用盾形的設計風格該風格為中央大學時期所流傳下來。校徽的左下方及右下方為英文 “NANJING UNIVERSITY”。南大校徽確定了特定色值的紫色為標準色並將其命名為南大紫。

校徽正中為南京市——雪松寓意南大堅忍不拔的精神。雪松的下方為書圖案及“1902”字樣點明南京大學的建校時間為1902年。校徽的上方中間部位為由“南京”的藝術字型所組成的圓形圖案其兩旁各有一隻金陵辟邪神獸貔貅是南京的標誌。圖冊南京大學視覺形象規範化標準。
校訓
“誠樸雄偉勵學敦行”八字校訓不僅言簡意賅琅琅上口易於傳記而且端莊大氣寓意深刻富有哲理。“誠樸雄偉”原是中央大學時期的校訓“勵學敦行”是從中國古代前賢名句中選取而來。“勵學”二字在古文中常有出現宋真宗寫過一首名為《勵學篇》的詩勸勉人勤奮學習“敦行”見於《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將“誠樸雄偉”與“勵學敦行”兩句合為一起既反映了南京大學的優良傳統與特色又能體現學校辦學的理想追求和實現途徑。八字校訓既各自獨立成意各有側重又相互聯繫渾然一體涵蓋了教育思想、科學精神、品格修養等各個方面。
校歌
南京大學歷史上最早的校歌原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歌創作於1916年前後為南京大學校歌。該校歌由現代中國音樂界一代宗師李叔同先生制譜南高師首任校長江謙先生作詞。
歌詞
大哉一誠天下動
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千聖會歸兮集成於孔。
下開萬代旁萬方兮一趨兮同。
踵海西上兮江東
巍峨北極兮金城之中。
天開教澤兮吾道無窮
吾願無窮兮如日方暾。
校色
南大標準色為紫色南大紫無正式校色。中央大學時校色為紫金二色加之松青故依據傳統當為紫、金、青三色。紫色象徵典雅、莊穆、高貴、浪漫金色象徵輝煌、光明、靈氣、智慧青色代表活力、自由、健康、純樸、堅韌、清雅。紫金合於學校所在名山紫金山青合於學校之象徵樹松。
校慶
南京大學在院系調整之後以“五二〇”五月二十日為校慶日。
學校領導
職務 | 姓名 | 任期 | 職務 | 姓名 | 任期 |
---|---|---|---|---|---|
國立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 | 梁希 | 1949-1951 | 南京大學代校長 | 1982-1984 | |
南京大學校長 | 潘菽 | 1951-1957 | 南京大學黨委書記 | 1982-1984 | |
南京大學黨委書記 | 孫叔平 | 1953-1955 | 南京大學校長、全國政協常委 | 1984-1997 | |
南京大學黨委書記 | 陳毅人 | 1955-1957 | 南京大學黨委書記 | 1986-1989 | |
南京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 | 1957-1963 | 南京大學代校長 | 1996-1997 | ||
南京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 | 1963-1966 | 南京大學校長、全國人大常委 | 1997-2006 | ||
南京大學黨委書記 | 1966-1968 | 南京大學黨委書記 | 1990-2003 | ||
南京大學革委會主任 | 1968-1970 | 南京大學黨委書記 | 2003-2014 | ||
南京大學黨委書記 | 1970-1975 | 南京大學校長、全國人大常委 | 2006- | ||
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兼革委會主任 | 1975-1978 | 南京大學黨委書記 | 張異賓 | 2014- | |
南京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 | 1978-1982 | ------------- | --------------- | --------------- | |
資料來源 |
知名校友
中國政府在《新中國科技發展大事紀要》中遴選出解放後23項最重大的科技成果其中有十項主要由南大校友完成。1955年至2014年中科院共評選出1255名院士其中南京大學校友有226人此處不包含53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校友。解放後就讀於南大的校友中已有近百人當選為兩院院士其中13人是恢復聯考後的本科畢業生為恢復聯考以來全國高校之首。中共中央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功勳中的任新民、黃緯祿、錢驥、朱光亞、程開甲、趙九章是南大校友。截至2014年24位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中閔恩澤、吳良鏞、劉東生、張存浩、程開甲是南大校友。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閔乃本、王德寶、秦仁昌、馮康、侯先光等是南大畢業生截至2012年2月南大是唯一獲得該獎的內地高校。歷年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數居全國第3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自1994年設立至2014年南大有137位本科畢業生、113位碩博畢業生獲得該基金為全國高校之首。
姓名 | 榮譽/職務 | 姓名 | 榮譽/職務 |
---|---|---|---|
沙祖康 | 聯合國副秘書長 | 張聞天 | 前中共中央總書記 |
謝啟美 | 朱光亞 | 中國兩彈之父 | |
畢季龍 | 孫家正 | 全國政協副主席 | |
蔣樹聲 |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 丁光訓 | |
彭佩雲 | 李四光 | ||
嚴濟慈 | 茅以升 | ||
彭沖 | 童第周 | ||
鄭天翔 | 最高法院院長 | 黃樹賢 | 監察部部長、中紀委副書記 |
楊潔篪 | 國務委員外交部部長 | 卡爾·艾肯伯 | 北約副主席、司令 |
郭金龍 | 中央政治局委員 | 郭影秋 | 北京市委書記南大原校長 |
彭沖 | 夏征農 | 上海市委書記 | |
陳德銘 | 商務部部長 | 陳煥友 | 江蘇省委書記 |
毛如柏 | 全國人大環資委主任 | 孫頷 | 江蘇省政協主席 |
張存浩 | 基金委主席 | 廖伯康 | 重慶市委書記 |
梁希 | 九三學社創始人、林墾部部長 | 蔣定之 | 海南省省長 |
匡亞明 | 國務院古籍規劃小組組長正部級 | 周林 | 貴州省委書記 |
張奚若 | 教育部部長 | 陸懋曾 | 山東省政協主席 |
丁衡高 | 國防科工委主任、上將 | 李雲峰 | 江蘇省委常委 |
朱慶 | 中國文聯社長 | 楊衛澤 | |
王作安 | 國家宗教局局長 | 黃莉新 | |
王夢雲 | 解放軍報社社長 | 徐鳴 | |
楊東權 | 中央檔案館館長 | 李小敏 | |
季曉南 | 國有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 | 胡福明 | |
李全林 | 江蘇省人大副主任 | ||
方樟順 | 地震局局長 | 柏蘇寧 | |
潘菽 | 九三學社創始人 | 公丕祥 | |
塗長望 | 朱曉進 | 江蘇省政協副主席 | |
劉叢強 | 基金委副主任 | 閔乃本 | |
孫樞 | 羅一民 | ||
馬福臣 | 周健民 | ||
黃浩濤 | 中央黨校副校長 | 程崇慶 | |
蔣堅永 | 國家宗教局副局長 | 李雲峰 | 江蘇省副省長 |
鄔書林 | 廣電總局副局長 | 徐鳴 | |
盧良恕 | 工程院副院長 | 黃莉新 | |
張文駒 | 地礦部副部長 | 史和平 | |
戴念慈 | 建設部副部長 | 龍安定 | 浙江省副省長 |
陳俊宏 | 人民日報副總編 | 朱爭平 | 上海市委常委 |
金善寶 | 科協副主席 | 李偉 | 北京市委常委 |
符淙斌 | 華春瑩 | 外交部發言人 | |
周文彰 | 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 | 黃業斌 | 廣東省人大副主任 |
吳敬璉 | 全國政協經委會副主任 | 夏耕 | 山東省副省長 |
馬寅初 | 財經委副主任 | 黃善春 | 廣東省委常委 |
徐宏亮 | 總裝備部副參謀長 | 林方略 | 海南省副省長 |
馬燦榮 | 駐德大使 | 顧朝曦 | 雲南省副省長 |
趙沁平 | 國務院學位辦主任 | 朱克江 | 無錫市市長 |
李秀領 | 海南省委常委 | 徐澤洲 | 上海市委常委 |
吳恆 | 人大教科衛副主任 | 徐柏齡 | 民航副局長 |
富豪榜校友 | 楊休 | 天地集團主席4億 | 高紀凡 | 天合光能董事長100萬 |
薛光林 | 光匯石油董事長1000萬 | 趙令歡 | 弘毅投資總裁1000萬 | |
杜廈 | 太平洋聯盟主席、2004中國富豪榜第8名3650萬 | 唐越 | 藝龍公司董事長100萬 | |
潘琦 | 銀河集團董事長2000萬 | 李文正 | 力寶集團主席 | |
楊宗義 | 福中集團董事長1100萬 | 羅釗明 | 香江國際發展董事總經理 | |
張雨柏 | 蘇酒集團總裁 | 蔣加平 | 天地龍企業集團總裁 | |
陳游標 | 中國首善 | 徐連寬 | 中大集團總裁 | |
高振東 | 寶石得機械總裁 | 劉正雲 | 南京石林集團總裁 | |
世界500強企業或旗下重要合資企業高管 | 馬勒斯·弗林特 | 索尼愛立信全球總裁 | 張涵光 | 中鋼黨委書記 |
易會滿 | 工商銀行總行行長 | 吳鵬 | 中國平安財產保險總經理 | |
朱寒松 | 高盛投行部總裁 | 姜雲生 | 興業銀行中國董事總經理 | |
袁兵 | 摩根史坦利董事總經理 | 賈承造 | 中石油副總裁 | |
竺稼 | 貝恩投資總裁 | 朱洪波 | 建設銀行總行副行長 | |
徐柏園 | 中國銀行董事長 | 王希全 | 工商銀行總行副行長 | |
陳慶瑜 | 蔣志根 | 花旗銀行投資副總裁 | ||
陳菊明 | 空客中國總裁 | 欒江紅 | 麥當勞副總裁 | |
趙令歡 | 聯想常務副總裁1000萬 | 李世鶴 | 大唐電信首席科學家、副總裁 | |
王國良 | 中國太平洋保險董事長 | 沈宗瀛 | 默克副總裁 | |
其他 | 余紀忠 | 中時集團董事長893萬美元 | 唐義方 | 新加坡工業之父 |
徐新 | 今日資本總裁1000萬 | 謝永林 | 平安證券總經理 | |
胡志宏 | 江蘇潤天投資董事長1010萬 | 徐永新 | 嘉德控股董事長 | |
楊丹 | 道斯湖微系統技術董事長120萬美元 | Peter Fuhrman | 首創投資董事長 | |
陶煒 | 南京鴻意房地產董事長500萬 | 王曉松 | 新城地產總裁 | |
陶建幸 | 春蘭集團主席500萬 | 富蘭克林·萊文 | 美國商務部副部長 | |
李淳樸 | 浩華地產董事長313萬 | 宋勤華 | 江蘇索普集團董事長 | |
蔣國榮 | 中金董事總經理 | 石明達 | 富士通微電子董事長 | |
姚文平 | 德邦證券總裁 | 李軍 | 力寶集團創始人 | |
蔣曉冬 | NEA董事總經理 | 董啟彬 | 紫金財險董事長 | |
范力 | 東吳證券總裁 | Thomas Gan | 美洲銀行副總裁 | |
王明夫 | 和君諮詢董事長 | 袁岳 | 零點研究集團董事長 | |
高震東 | 美國福昕軟體副總裁150萬美元 | 李祥生 | 麥格理投資顧問董事總經理 | |
方洪波 | 美的集團董事長 | 黃志偉 | 江蘇銀行董事長 | |
王志莘 | 創建上海證券交易所 | 楚崧秋 | 中國電視股份公司董事長 | |
鄒祖焜 | 新亞建設董事長35萬美元 | 吳祖芳 | 華泰證券副總裁 | |
傅和亮 | 天普生化董事長200萬 | 張後奇 | 華夏基金副總裁 | |
潘龍泉 | 泉峰集團董事長200萬 | 孫剛 | 中經合集團投資合伙人 | |
謝森中 | 中央銀行總裁 | 盧國紀 | 民生實業董事長 | |
徐柏園 | 谷嘉旺 | 華聞投資控股總裁 | ||
劉攻芸 | 李小虎 | 阿森納投資總裁 | ||
陳一丹 | 騰訊創始人 | 李國富 | 新東方副總裁150萬 | |
吳宵光 | 吳泓 | 時尚傳媒總裁 | ||
許晨曄 | 相峰 | 圓通速遞CEO | ||
董立新 | 南京風投董事長 | 秦勇 | 南京鋼鐵董事總經理 | |
林復 | 南京銀行董事長 | 焦世經 | 中國投資銀行副行長 | |
張偉 | 江蘇高科技投資集團總裁 | 王江 | MIT金融正教授 | |
劉文韜 | 上海華虹NEC電子總裁 | 王能 | 哥倫比亞大學金融系主任 | |
陳觀烈 | 復旦經濟學院首任院長 | 胡代光 | 北大經濟學院首任院長 | |
楊亨 |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主任 | 陸正飛 |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黨委書記 | |
李軍 | 深圳快播科技總裁 | 楊瑞龍 | 人大經濟學院院長 | |
劉曉艷 | 易方達基金總裁 | 陳曉魯 | 標準國際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 | |
鄭剛 | 職業金融投資人190萬 | 邵健 | 嘉實基金經理 | |
王信文 | 莉莉絲遊戲公司CEO | |||
注括弧內為向南大捐贈人民幣金額 |
姓名 | 榮譽/職務 | 姓名 | 榮譽/職務 |
---|---|---|---|
戴運軌 | 台灣大學前校長 | 李卓敏 | 香港中文大學創校校長 |
羅宗洛 | 王賡武 | 香港大學校長 | |
陸志鴻 | 秦大鈞 | 台灣成功大學創校校長 | |
莊長恭 | 彭佩雲 | 清華大學黨委書記 | |
虞兆中 | 陳啟智 | 國防科大校長 | |
馬廷英 | 陳裕光 | 北師大校長 | |
沈剛伯 | 張紹忠 | 浙江大學代校長 | |
吳有訓 | 交通大學校長 | 張亞非 | 解放軍理工大學校長 |
楊杏佛 | 中央研究院籌建人 | 張榮 | 山東大學校長 |
謝韜 | 社科院研究生院院長 | 李新民 | 台灣中央大學前校長 |
楊希震 | 國立政大校長 | 陳光中 | 中國政法大學校長 |
查謙 | 華科創校校長 | 張江樹 | 華東理工創校校長 |
謝立惠 | 電子科大校長 | 郭廣銀 | 東南大學黨委書記 |
牟復禮 | 普林斯頓東亞系創始人 | 嚴濟慈 | 中科大校長 |
施建軍 | 對外經貿大學校長 | 王焰新 | 中國地質大學校長 |
高文兵 | 中南大學黨委書記 | 金俊燁 | 韓國高麗大學校長 |
屈伯川 | 大連理工創校校長 | 陳群 | 華東師大校長 |
姓名 | 榮譽/職務 | 姓名 | 榮譽/職務 |
---|---|---|---|
阿龍·切哈諾沃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 陳德亮 | 國際科學理事會主席 |
陸孝同 | 美國阿波羅登月計畫總負責人兼總設計師 | 熊慶來 | 數學家熊氏無窮數創立者 |
吳健雄 | 美國最高科學獎得主 | 沈永忠 | NASA前主任 |
馮元楨 | 錢驥 |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總設計師 | |
閔士權 | 東方紅二號研製負責人 | 湯飛凡 | 世界上發現重要病原體的第一個中國人 |
劉振興 | 中國第一個空間探測計畫首席科學家 | 張鈺哲 | 中華小行星發現者 |
陸孝彭 | 中國第一架超音速噴氣式戰鬥機設計師 | 李濟生 |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總工程師 |
徐鑫福 | 中國第一架客機總設計師 | 嚴俊 | 國家天文台台長 |
張存浩 | 研製中國第一台超音速擴散氟化氫雷射器 | 張興 | 北大軟體微電子學院院長 |
夏培肅 | 研製中國第一台通用計算機 | 徐家福 | 計算機軟體先驅 |
馮端 | 世界上首次實現聚片多籌的倍頻增強效應 | 吉瀚濤 | 普林斯頓正教授 |
黃緯祿 | 東風-21之父 | 田剛 | |
趙忠堯 | 世界上第一個發現反物質 | 張翔 | 伯克利正教授 |
趙仁凱 | 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總設計師 | 宮鵬 | |
徐舜壽 | 中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總設計師 | 顧明 | |
陳宜元 | 中國第一顆套用衛星總設計師 | 戴金星 | 中國天然氣之父 |
王應睞 |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 李善邦 | 現代地震事業奠基人 |
汪猷 | 夏志宏 | 解決百年潘勒韋猜想 | |
王德寶 | 翟成祥 | UIUC計算機正教授 | |
劉振興 | 中國第一個空間探測計畫首席科學家 | 金建銘 | |
王貽芳 | 高能物理所所長 | 楊保軍 | 中國城規院總規劃師 |
唐志敏 | 龍芯首席科學家 | 姚兵 | 建設部總工程師 |
葛正權 | 驗證麥克斯韋速度分布律 | 鮑哲南 | 斯坦福正教授 |
張開濟 | 建築學家設計武漢長江大橋、天安門觀禮台 | 吳殿青 | 耶魯正教授 |
陸裕朴 | 完成世界首例十指全斷再植手術 | 張滌生 | 整形外科之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