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明朝洪武元年,即1368年9月12日,大都更名為北平府,取"北方安寧平定"之意,北平第一次成為北京的名稱。後明成祖朱棣遷都,作為明朝的都城于明朝永樂十九年(1427年)改名為北京,與南京對應,形成"兩京十三司",此為今名之始。
清朝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後,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定都南京。同年3月,袁世凱將臨時政府遷至北京,北京再次成為首都。民國伊始,北京的地方體製仍依清製,稱順天府。直至民國三年(1914年),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直轄于北洋政府。這一時期,北京新增了有軌電車系統,和一批現代的文化教育機構,如北京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輔仁大學、協和醫學院等。
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攻北京,張作霖退回關外。後被日本關東軍謀刺于皇姑屯,東北易幟,北洋政府結束運作。
北伐戰爭後,中國的首都回遷南京。復原京兆地方,改名為北平特別市。民國十九年(1930年)6月,北平降格為河北省轄市,同年12月復升為院轄市,相當于今日的直轄市。這一時期,北京雖不再是首都,但在教育方面仍有關鍵優勢,擁有國立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著名高校,被國際人士稱為"中國的波士頓"。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被日軍佔領,將北平改名為北京。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宣布向同盟國投降,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同年8月21日第十一戰區孫連仲部接收北京,並恢復原名北平。
為與中國共產黨對決,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1月蔣中正命令于北平成立華北剿匪總司令部。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傅作義與中國共產黨達成和平協定,率中華民國國軍25萬守軍投降,1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平進入北平市,並改稱北京市,北平市走入歷史。
行政區劃

民國初,北京城內劃分為10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12月19日北平市政府下令推行"地方自治",設立市轄區("自治區")。將全市分為15個區,各區以序號命名。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接收後,全市分為16個區,各區以序號命名。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3月,原郊區的第十三區至第十六區調整分界,由原來4個區改為8個區,即第十三區至第二十區。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底前不變。
管轄範圍
民國時代的北平市轄區範圍,大致相當于今日北京的城六區略小。

人口情況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國民政府主計處統計局公布的統計資料,北平市人口為167萬2438人。
隨中華民國政府來台人數,據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于民國七十九年(1990年)普查外省籍人口按本省籍分的資料,原北平市籍在台人數為1萬3949人,佔外省籍269萬4917人口當中的0.52%。
政府體製
市行政機構變遷
清朝為順天府順天府衙署,其首長稱順天府尹。民國元年(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順天府仍維持舊製,順天府衙署改順天府尹公署,首長為順天府尹。民國三年(1914年)10月4日,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頒布《京兆尹官製》(法律13號)及《京兆地方區域表》(教令第133號),改順天府為京兆,順天府尹公署改為京兆尹公署,首長為京兆尹。民國七年(1918年),
民國初,北京作為新成立的中華民國首都,市政管理體系仍然承襲清代舊製。民國三年(1914年)4月,內務總長朱啓鈐鑒于京師市政的重要,劃定市區,于順天府下設立京都市政公所,置督辦1人,由內務總長兼任。督辦之下設總務處,綜理全所事務。京都市政公所內部分設文書、登記、捐務等科。民國五年(1916年)9月,京都市政公所改組,裁撤總務處,仍設提調一職。督辦之下分設文書、調查、經理、測繪、工程、交際、出納7科,稍具市政組織規模。民國七年(1918年)1月,根據《京都市政公所暫行編製》,將科擴展為處,將營造局改為第四處。處設處長、副處長各1人。民國十六年(1927年)11月,頒行《修正京都市政公所暫行編製》,仍置督辦、會辦、坐辦,會辦改由京師警察廳總監兼任,以收合作之效;並為聽取市民意見,增設評議會,評議長由督辦兼任。
北平特別市
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攻克京都後,1928年6月21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145次會議決定,"京都"于6月28日更名為"北平",並設北平特別市,直隸國民政府。此前的26日,任命北平特別市市長。8月21日,北平特別市政府正式成立。依據《特別市組織法》,設市長1人、參事若幹人,下置財政、土地等局。民國十七年(1928年)10月起,河北省政府駐此。民國十九年(1930年)6月,根據新頒布的《市組織法》,省會所在地必須為省轄市。由此,該市降格為河北省省轄市,直隸河北省政府。同年10月,河北省政府遷駐天津市。11月再次復升為院轄市,稱北平市政府,直隸于行政院。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日軍佔領北平,隨後改稱"北京市"。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北平光復,南京國民政府重組北平市政府。9月接管了北京市,並宣布恢復該市原名稱"北平市",仍為院轄市;10月,北平市政府重新成立,仍直轄于行政院。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月13日,行政院公布《北平市政府組織規程》,市政府直隸于行政院,設市長1人、參事2人,下置民政、財政等局。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由中共華北人民政府下屬的北平市人民政府接管。

首任市長
1928年3月13日,何其鞏作為第二集團軍總代表率部作戰,6月初,北伐軍佔領北京、天津,統治中國長達16年的北洋軍閥政權覆滅。1928年南北統一後,國民政府遷首都于南京,6月28日,改北京為北平特別市,設北平特別市政府,何其鞏出任第一任市長。後長期擔任中國大學校長。解放戰爭期間參與策劃了十一戰區起義工作,同時何市長積極說服戰友傅作義將軍率部起義,北京城歷史文物得以完好儲存。北京解放後不久,中國大學因故停辦,何市長長期隱居。
歷任行政長官
附:順天府尹公署
附:京兆尹公署
北平特別市政府市長
北平市政府市長
和平解放
北平和平解放談判,始于1948年11月18日。當時遼沈戰役勝利結束,平津戰役即將開始。北平和平解放正式談判,先後進行了三次:
第一次談判是在1948年12月中旬。當時平津戰役已經打響,北平正在被軍事包圍。傅作義派崔載之為代表同李炳泉(中共地下黨員)一起,帶電台和報務員、譯電員到三河縣平津前線司令部所在地,與東北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進行了談判。
第二次談判是在1949年1月6日至10日。當時傅部主力35軍被殲,平津戰役勝負大局已定。傅作義派周北峰、張東蓀到河北薊縣八裏庄,同平津前線司令部領導人林彪、聶榮臻、羅榮桓和劉亞樓進行談判,雙方草簽了《會談紀要》。
第三次談判是1949年1月14日至17日。14日上午人民解放軍向天津守敵發起總攻。當天傅作義派鄧寶珊、周北峰作為全權代表,到通縣西五裏橋平津前線司令部,與林彪、聶榮臻、羅榮桓和劉亞樓進行談判。談判取得了成功,16日雙方簽署了《關于北平和平解決的初步協定》14條。東北野戰軍參謀處長蘇靜與華北"總部"政工處長王克俊及崔載之,分別代表雙方在《關于北平和平解決問題的協定書》上簽字。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軍入城接管防務,至此,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閱兵儀式
1949年月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結束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全殲國民黨軍隊154萬人,完成了中國歷史上革命與反革命決戰的偉大任務,中國革命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尤其令北平人民額手稱慶的是,在各方人士的通力合作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兵不血刃,和平接管了古都北平。

1949年3月25日凌晨6時,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人乘專列抵達清華園火車站,中共中央、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機關及中共中央五大書記由河北省建屏縣西柏坡村移駐北平。
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遷入北平辦公,表明中華民族即將揭開歷史的新篇章。遵照中共指示,這次閱兵決定在西苑機場舉行,以檢閱部隊為主,邀請各界民眾代表參加。
西苑機場位于北平西郊,是我國華北地區最重要的軍用機場之一。二戰時這裏曾是日本侵略者肆虐瘋狂的軍用機場,1948年12月中旬北平西郊解放後,人民解放軍接管了這座飛機場。這一帶地形開闊,便于部隊和民眾擺開隊形,同時離預先安排的黨中央進入北平後的第一站駐地頤和園、香山都比較近,便于中央首長行動;而且這裏靠近山區,可以防止敵機空襲破壞。
1949年3月25號這一天,北平西郊機場成為迎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入城閱兵的廣場。這次閱兵的規模雖然比不上後來開國大典的閱兵,但它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以來第一次真正意義的大規模閱兵儀式(也是幾個月後開國大典閱兵的一次預演)。
下午5時,中共中央在北平西苑機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由第四野戰軍第四十一軍和特種兵縱隊參加受閱。當穿著灰布軍裝的毛主席的偉岸身影出現時,軍樂隊高奏起歡樂的樂曲,早已等候在機場的工人、農民、學生、婦女等各界代表,立即爆發出震天動地的歡呼聲。毛澤東和朱德等中共領導人來到了北平各界民眾代表的歡迎人群中,人們爭相與他握手問好。毛澤東微笑著和歡迎民眾握手,許多人緊握著毛澤東的手久久不願松開。
此時,一發照明彈升上天空。閱兵式開始。50門六〇炮發射出500發照明彈,天空頓時一片燦爛輝煌。人群中爆發出熱烈掌聲,歡聲震天。緊接著,從南向北,一溜兒吉普車緩緩駛入機場,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彭真等中共領袖依次登上閱兵車,毛澤東神採奕奕地站在那輛繳獲的美式吉普車上,吉普車由東向西,在一行行、一列列威武整齊的人民解放軍行列前緩緩經過。
毛澤東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最高統帥,這是第一次在北平檢閱自己的軍隊。站在吉普車上的毛澤東、朱德,不住地向為全國解放做出巨大貢獻的官兵們含笑還禮,臉上露出無限的歡欣。
毛澤東乘坐的這輛車是他從河北平山縣西柏坡到北平的座駕,雖然還能用,但比較破舊。在西苑機場臨檢閱前,有人提出最好換輛好車,以顯示一下人民軍隊特別是最高統帥的威風。為此,朱總司令提出把自己的轎車讓給毛澤東。毛澤東堅持自己的意見說:"乘坐我們自己軍隊繳獲的戰利品,檢閱英雄的部隊不是更好嗎!"他的這一意見立刻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和稱贊。朱德也換了美式吉普車。
在雄偉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的軍樂聲中,毛澤東乘坐的吉普車駛到坦克部隊跟前,成排的坦克整齊地停在那裏,坦克上的紅旗迎風飄揚,穿著整齊軍服的坦克手們立正一齊向毛主席敬禮,毛澤東含笑地向他們還禮。
前面是炮兵部隊,一排排高射炮直指藍天,一尊尊榴彈炮直視前方。炮身上插著獎旗,標志著他們的功績。勇敢頑強的炮兵戰士,威武地站在炮身旁邊,接受毛主席檢閱。
隨著檢閱的車隊緩緩駛過,經歷過無數艱辛戰鬥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包括野戰步兵、警衛部隊、坦克、榴彈炮、山野炮、高射炮和摩托化部隊,和從敵人手中奪來的美軍機械化裝備一起,激動地接受著最高領袖的檢閱。一個個年輕的戰士,以威嚴的軍容、勝利者的姿態,向領袖致以最崇高的軍禮。隊伍裏不時響起雷鳴般的口號聲:"毛主席萬歲!""總司令萬歲!""中國人民解放軍萬歲!"
毛澤東乘坐的車來到了跑道北部。這裏是英雄的步兵部隊,他們用興奮的目光迎接毛主席。毛主席過來了,"毛主席萬歲!"的歡呼聲驚天動地。毛澤東在車上親切地註視著每一個戰士,不斷地對身旁的檢閱指揮劉亞樓將軍發出稱贊的語言。車開到"塔山英雄團"的大旗跟前,劉亞樓向主席報告著英雄團的英雄事跡,毛澤東細心聽著,並舉手還禮。
毛澤東乘坐的吉普車繼續向前開去……
檢閱車行至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無黨派民主人士迎候的地方,檢閱車都停了下來。
陸志韋、李濟深、沈鈞儒、陳叔通、馬敘倫、郭沫若、譚平山等100多名民主黨派領導人和無黨派民主人士都在這裏。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任弼時等中央領導人都下了汽車,同中國共產黨的真摯朋友親切握手,互致問候。
這些人之中的不少人士,毛澤東、周恩來大都在重慶談判時見過或是有過交往,有的在南京、上海時與周恩來打過交道,這幾年沒見,今日老友重逢,分外喜悅。還有些不太熟悉的新朋友,也是神交已久,分別由葉劍英、聶榮臻等一一引見,與毛澤東等人親切交談,足有半小時之久。
毛澤東、朱德總司令同前來歡迎他們的資深高等教育界代表、燕京大學校長陸志韋先生以及著名民主人士李濟深、沈鈞儒、黃炎培、馬敘倫等人一一親切握手,合影留念【左起:陸志韋、沈鈞儒、朱德、董必武、李濟深、陳其瑗、郭沫若、黃炎培、毛澤東、林伯渠、馬敘倫】,留下了寶貴的歷史瞬間。

在人群中,一個穿長衫戴禮帽有著魁梧身材的人格外引人註目,他就是傅作義將軍(在解放戰爭後期,他作為華北"剿總"司令員毅然率部起義,保護了舉世聞名的古都北平,也參與創造了"綏遠方式"的偉大勝利)。他和毛澤東的兩雙大手緊緊地握在一起,親切交談。傅作義將軍感慨地說,"看到第四野戰軍三個步兵團、一個摩托化團、兩個炮兵團和一個坦克營組成的方隊,威武雄壯,氣宇昂然,解放軍不愧是一支無堅不摧的勝利之師呀!"毛澤東高度評價:"和平解放北平,宜生功勞很大,人民永遠不會忘掉你!"
眼看天色已經暗了下來,周恩來抬起手腕看了看表。對大家說:"朋友們,先生們,謝謝大家到這裏來歡迎毛主席、黨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進駐北平。天快黑了,請諸位先生早些回去休息吧,以後有機會再談,以後見面的機會多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