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建校初期
1952年教育部遵照國家政務院關于"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學校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學校,整飭和加強綜合大學"的指示精神,決定創辦中央體育學院。同年7月,在北京先農壇體育場成立中央體育學院籌備處。徐英超教授任籌備處主任。直屬教育部領導,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業務指導。

1952年11月國家體委成立,中央體育學院籌備處在國家體委領導下開展工作。1953年8月高等教育部、教育部、財政部、國家體委聯合通知,確定"以北京師範大學體育系為基礎在北京成立中央體育學院"。9月中央派鍾師統同志任院長。學校歸國家體委直接領導。
文革時期
1966年6月11日北京新市委派國家體委工作組進駐該院。並成立"北京體育學院革命委員會"。自此,學院進入了動亂時期。1967年3月造反派奪取該院黨、政、財、文大權宣布成立"院革命委員會"。自此,該院全面陷入癱瘓,教學、訓練、科研和招生等工作均告中斷。1968年8月,工人、解放軍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進駐該院,實行領導。總指揮:張昭勛(軍宣隊)。次年11月調整革委會成員、主任:魏新民(軍宣隊)。
1970年國務院和中央軍委下達通知,責成該院舉辦青訓大隊,為國家培養優秀青年運動員。1971年招收學員398名。這批學員中有曹慧英、楊希。1972年招收兩年工農兵學員,設72級辦公室。1972年2月28日國家體委軍管會復原,該院歸國家體委和北京市雙重領導。
1973年6月經北京市委批準,成立中共北京體育學院核心組,恢復黨對學校的領導。核心組第一組長:鍾師統;第二組長:趙斌。1973年行政機構有院辦公室、政工組、教改組、後勤組、72級辦公室、體育系、運動系、短訓班、外訓班、射箭隊。
發展時期
1974年12月16日國務院同意將原來由國家體委領導的北京體育學院,改由國家體委和北京市雙重領導。分工是:北京市負責領導教育改革和黨政工作;國家體委負責領導幹部調配、專業設定、招生、畢業生分配、科學研究、財政經費、基建、設備和器材供應等工作。197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批轉教育部黨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統一領導,分散管理的決定的報告》,該院又列為全國重點學校,隸屬教育部和國家體委領導,以國家體委為主。
1985年9月,調整院級領導班子,實行院長負責製。學院由此建立院長全面負責,黨委保證監督,民眾民主管理的領導體製。民眾民主管理主要由教職工代表大會體現。自1986年起,大部分教研室歸各系領導。1992年,國家體委黨組和北京市委決定該院領導體製改為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製。即黨委集體領導,院長全面負責。1993年12月北京體育大學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
壯大時期
1993年12月11日經國家教委批準,正式更名為北京體育大學。 1994年1月國家體委黨組正式任命該校領導班子成員。1995年7月金季春任北京體育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李元偉、邢文華為副校長。

1995年1月9日學校對部分機構設定進行了調整:將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高教研究室合並為校長辦公室,對外掛三塊牌子;黨委組織部與統戰部合並為黨委組織部,對外掛兩塊牌子;成立學生工作處,將教務處、人事處的職能部門有關學生工作的職能劃歸學生工作處;老幹部管理處更名為離退休人員處。
1995年9月根據國家體委體人字(1995)356號檔案,復原"國家體委幹部培訓中心"將其職能劃歸北京體育大學;成立"國家體委幹部培訓中心",由北京體育大學管理。復原北京體育大學管理系,成立"北京體育大學管理學院"。管理學院與培訓中心為一套機構,對外掛兩塊牌子。
1996年1月成立北京體育大學武術培訓中心。該中心與武術系為一套機構,一套領導班子,對外掛兩塊牌子。1996年4月成立北京體育大學附屬中等武術學校。1996年5月在原訓練競賽科的基礎上,成立訓練競賽處。1997年生物科學系更名為人體運動科學系。2001年3月國家體育總局黨委任命張萬增為黨委書記,科教司司長史康成兼任校長。
2002年9月國家體育總局黨委任命楊樺為校長,2003年國家體育總局調該校領導班子成員。2004年4月任命楊樺兼任校黨委書記。2004年底學校經國家體育總局批準對部分機構和職能進行了調整,中層幹部聘任工作啓動,並于2005年初完成聘任工作。2004年啓動全面加強人才隊伍、學科建設和教研室建設工作;增設大學部英語、表演專業;成立"項目部"標志著設在該校的備戰北京2008年奧運會部分項目的國家隊訓練、科研、生活等設施建設全面啓動。2004年該校師生校友總計161人入選雅典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獲得金牌9枚。

辦學條件
師資隊伍
據2015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有教職工1034名,其中專任教師720名,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320名,博士生導師61名,碩士生導師121名,在中國中國國內外各類體育組織任職人員230餘人次,擁有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3個。
獲評年份 | 教學團隊名稱 | 帶頭人 | 級別 |
---|---|---|---|
2009年 | 排球運動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 鍾秉樞 | 國家級 |
2010年 | 運動心理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 張力為 | 國家級 |
2007年 | 運動人體科學學院教學團隊 | 謝敏豪 | 北京市級 |
2008年 | 排球運動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 鍾秉樞 | 北京市級 |
2010年 | 運動解剖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 羅冬梅 | 北京市級 |
資料來源: |
院系概況
據2015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設有50個二級教學單位和中層單位,其中設有研究生院、教育學院、競技體育學院、武術學院、管理學院、運動人體科學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等8個學院,體育傳媒系、外語系、體育藝術系、運動康復系、社會體育系等5個系,附屬競技體育運動學校和附屬中等體育專業學校等2個附屬學校。此外,國家體育總局幹部培訓中心、國家體育總局教練員學院也設在該校;開辦16個大學部專業。
所屬院系 | 專業名稱 |
---|---|
教育學院 | 體育教育、漢語國際教育 |
競技體育學院 | 運動訓練 |
武術學院 | 民族傳統體育 |
管理學院 | 公共事業管理、體育產業管理 |
運動人體科學學院 | 運動人體科學、套用心理學 |
外語系 | 英語 |
體育傳媒系 | 新聞學、廣告學 |
體育藝術系 | 表演、舞蹈表演 |
運動康復系 | 運動康復 |
社會體育系 | 休閒體育、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 |
資料來源: |
教學建設
據2015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有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北京市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北京市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國家精品課程、4個北京高等學校市級精品課程。
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運動人體科學、體育教育、運動訓練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北京體育大學教學實驗中心
北京市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北京體育大學教學實驗中心、運動人體科學實驗中心
序號 | 課程名稱 | 負責人 | 職稱 | 一級學科 | 二級學科 | 獲獎年度 |
---|---|---|---|---|---|---|
1 | 排球 | 葛春林 | 教授 | 教育學 | 體育學 | 2005 |
2 | 運動訓練學 | 田麥久 | 教授 | 教育學 | 體育學 | 2006 |
序號 | 課程名稱 | 負責人 | 職稱 | 一級學科 | 二級學科 | 獲獎年度 |
---|---|---|---|---|---|---|
1 | 排球 | 葛春林 | 教授 | 教育學 | 體育學 | 2004 |
2 | 桌球 | 劉豐德 | 教授 | 教育學 | 體育學 | 2004 |
3 | 太極拳 | 徐偉軍 | 教授 | 教育學 | 體育學 | 2005 |
4 | 運動訓練學 | 田麥久 | 教授 | 教育學 | 體育學 | 2006 |
以上表格資料來源:
學科建設
北京體育大學研究生教育始于1953年,它是中國國內最早培養體育專業研究生的最高學府,是全國體育系統中第一所博士學位和第一批碩士學位的授予院校,也是最早被國務院學位辦公室批準為可向海外招收博士、碩士研究生的學校。國家體育總局2002年12月正式批準北京體育大學成立研究生院。
據2015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有4個國家重點學科、13個省部級重點學科、2個省部級優秀重點學科、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行政管理二級學科可授予管理學門類碩士學位,另有3個專業學位授權點,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國家重點學科(二級學科):體育人文社會學、運動人體科學、體育教育訓練學、民族傳統體育學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體育學
一級學科博士點:體育學
一級學科碩士點:馬克思主義理論、體育學、心理學、臨床醫學
專業學位授權點:體育碩士、藝術碩士和新聞與傳播碩士
合作交流
據2015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已先後與37個國家和地區的87所高等院校建立了交流合作關系,開展了師生交流、遠程教學等合作;授予了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等8位國際體育組織負責人和著名專家名譽博士、博士學位;從1958年開始招收留學生至今,已為106個國家培養留學生15000餘名。
科研成果
研創平台
據2015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擁有5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個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北京市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體育總局重點實驗室:體能訓練與身體機能恢復國家體育總局重點實驗室、運動應激適應國家體育總局重點實驗室、運動訓練國家體育總局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運動與體質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市機能評定與基礎分析重點實驗室
國家體育總局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體育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北京市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運動營養北京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科研競技
- 科研成果
截至2009年7月,學校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立項300多項,其中國家級科研項目26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勵181項,其中國家級獎勵8項;出版專著、譯著、教材科普著作數千部。在雅典奧運會備戰中,該校有69名師生直接參加了科技攻關服務工作,為水上、射擊、重競技等項目獲得金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競技成績
截至2009年7月,該校在世界大賽中獲冠軍50餘人次,亞洲大賽中獲冠軍60餘人次,重新整理亞洲紀錄10餘人次,在全國正式比賽中獲冠軍600餘人次。特別是在2000年雪梨奧運會和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該校自己培養的學生運動員分別取得了1金1銀2銅和4金1銀的優異成績;在校學習的運動員學生也取得了7枚金牌的成績。在雅典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中,學校師生、校友共有163人,佔中國體育代表團總人數的25.75%。
在雅典奧運會男子雙人劃艇500米決賽中,中國選手孟關良、楊文軍奪得金牌。這是中國水上項目在奧運會上所獲得的第一枚金牌。
冠軍姓名 | 類別 |
---|---|
鄒凱 | 第二十九、三十屆奧運會體操、單杠冠軍 |
鄭李輝 | 第二十七屆奧運會體操男子團體冠軍 |
朱啓南 | 第二十八屆奧運會射擊冠軍 |
周繼紅 | 第二十三屆奧運會跳水冠軍 |
仲滿 | 第二十九屆奧運會個人佩劍冠軍 |
張怡寧 | 第二十八、二十九屆奧運會桌球團體冠軍 |
張小平 | 第二十九屆奧運會拳擊冠軍 |
張湘祥 | 第二十七、二十九屆奧運會舉重冠軍 |
張娜 | 第二十八屆奧運會排球冠軍 |
張軍 | 第二十七、二十八屆奧運會羽毛球混雙冠軍 |
張會 | 第二十一屆冬奧會速滑接力冠軍 |
張國政 | 第二十八屆奧運會舉重冠軍 |
- 創作成果
在2015年北京大學生舞蹈節展演比賽中,該校體育藝術系《翻身農奴向太陽》節目榮獲群舞類專業組一等獎。
在第二屆全國體育院系學生體育藝術節活動中,該校選送的《翻身農奴向太陽》、《蛻變》和《華靈謠》三個節目在比賽中囊獲舞蹈類、健美操類、體育舞蹈類三個節目組別的“金獎”,同時舞蹈類節目《翻身農奴向太陽》獲得大賽組委會頒發的“最佳表演獎”、《華靈謠》獲得“最佳編創獎”、《蛻變》獲得“最佳技術技巧獎”。
體育資源
- 體育期刊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是十六種G8體育類中文核心期刊之一、CSSCI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北京市全優期刊和全國體育院校優秀學報,是一本集教學、科研、訓練等為一體的體育綜合性學術中文核心期刊。建立于1966年6月,原名《北京體育學院學報》,是由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主管,北京體育大學主辦的綜合類體育學術性刊物。
主要內容:體育基礎理論研究與套用,體育科研動態、教學、訓練改革以及體育社會學、運動醫學、民眾體育及中國國外體育信息交流等,闢有“專題論壇”“體育人文社會科學”、“運動人體科學與運動心理學”、“體育教育學”、“運動訓練學”等欄目。
- 館藏資源
截至2012年底,館藏文獻97萬餘冊,其中包括部分珍貴的民國體育書刊;有電子圖書50餘萬種,網路資料庫近20個。圖書館與中國國外多所高校圖書館建立合作關系,與中國國內80多所圖書館實現了資源共享。並加入CALIS和BALIS協作組織。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 校徽
校徽是一個藝術形式的“S”,是單次sport的簡寫,飛舞的跑道和紅色象征著青春的活力。

- 校名
“北京體育大學”是由著名書法家楊再春(北體大校友)先生書寫。
精神文化
- 校訓
追求卓越
卓越不是一個標準,而是一種境界。它不是優秀,它是優秀中的最優;卓越是一種追求,它在于將自身的優勢、能力,以及所能使用的資源,發揮到極致的一種狀態;是“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的體現。
- 北體精神與校風
愛國 拼搏 求實 創新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 | 楊 樺 |
---|---|
校長、黨委副書記: | 池 建 |
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 | 程建平 |
黨委常委、副校長: | 耿寶權 |
黨委常委、副校長: | 劉大慶 |
黨委常委、副校長: | 夏倫好 |
副校長: | 胡揚 |
黨委常委、副校長: | 高峰 |
黨委常委、工會主席: | 徐星 |
歷任領導
姓 名 | 職務 | 任職期 |
---|---|---|
鍾師統 | 院長 | 1953.9 —— 1982.8 |
鍾師統 | 名譽院長 | 1982.8 —— 1993.12 |
馬啓偉 | 院長 | 1982.8 —— 1985.9 |
楊福鹿 | 院長 | 1985.9 —— 1992.6 |
王世安 | 校長 | 1992.6 —— 1995.7 |
金季春 | 校長 | 1995.7 —— 2001.6 |
史康成 | 校長 | 2001.3 —— 2002.9 |
楊 樺 | 校長 | 2002.9 — 至今 |
姓名 | 職務 | 任期 |
---|---|---|
徐英超 | 臨時黨支部書記 | 1952.7—1953.10 |
李東敏 | 院黨支部書記 | 1953.10—1954.7 |
李東敏 | 院黨總支書記 | 1954.7—1955.11 |
趙 斌 | 院黨總支書記 | 1955.11—1957.2 |
鍾師統 | 黨委書記 | 1957.2—1983.10 |
趙 斌 | 黨委書記 | 1979.9—1983.10 |
梅振耀 | 黨委書記 | 1983.10—1985.9 |
王世安 | 黨委書記 | 1985.9—1990.8 |
尹維祖 | 黨委書記 | 1990.8—1993.7 |
王世安 | 代理黨委書記 | 1993.7—1994.1 |
金季春 | 黨委書記 | 1994.1—2001.6 |
張萬增 | 黨委書記 | 2001.6——至今 |
楊 樺 | 黨委書記 | 2004.3——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