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中央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
北京電影學院的前身是1950年建立的中央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在陳波兒的領導下,謝鐵驪、巴鴻、王賡堯等經過籌劃,並經文化部、中宣部和周恩來總理同意,于1950年6月建立了中央文化部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簡稱表演藝術研究所)。並于7月初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開始招生。

1950年9月14日,第一個大專三年製的演員班38名學生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
1910-1951,中央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所長陳波兒,新中國剛建立,表演藝術研究所由陳波兒擔任所長,王逸擔任副所長。所址設在西城區石老娘胡同4號院,後又逐漸發展了三處校舍,即:石老娘胡同9號院、受壁胡同、大成巷等四座四合院,佔地面積共3200平方米,房屋使用面積有2000平方米。
中央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校
1951年更名為中央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校。
表演藝術研究所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支部,隸屬電影局總支,為第8支部,首屆支部書記謝鐵驪。
演員一班的主任教員開始由嚴恭擔任,不久改由謝鐵驪任主任教員,直到這一屆學生畢業。這個班並于1951、1952年招收了兩次插班生,畢業時共有55名學生。
1951年新學年開始,又招了演員二班、編劇班,演員二班有24名學生入學,主任教員是陳懷愷。編劇班有37名學生,主任教員開始是林藝,不久由耿西擔任,直到這一班學生畢業。
1951年5月,表演藝術研究所改名為中央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校(簡稱電影學校)調任白大方為校長,並兼中國共產黨的支部書記。
1951年秋,演員一、二班、編劇班先後赴湖北漢陽參加土地改革6-8個月。之後,編劇班又深人石景山鋼鐵廠參加車間工會工作和石鋼工人共同生活了三個月。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以孫明經教授為首的南京金陵大學電影播音專修科、以陳河聲教授為首的蘇南文化教育學院電化教育專修科、以錢家駿、範敬祥教授為首的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動畫專修科的師生連同三校的教學設備,調來電影學校。在北京組建的中央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
院系調整後,1952年電影學校參加了全國高校統一招生,開辦了新聞攝影專修科、洗印專修科及蘇州美專轉來的動畫專修科三個兩年製的大專班,洗印專修科除大專班外,同時招收了洗印中專班;為發展民族地區的電
影放映工作,舉辦了民族地區放映師資訓練班。直到1954年,又先後舉辦了新聞攝影幹部訓練班、第一期放映師資訓練班、俄文專修班等在職幹部培訓班。
北京電影學校
1953年3月,中央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校改名為北京電影學校。校長白大方,副校長兼黨的支部支記盧夢。
北京電影學院
1956年最終改製為北京電影學院。

1953年12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199次政務會議上做出決定。"……電影局應積極準備條件,爭取四至五年內創辦電影藝術學院,培養電影人才,首先是編劇、導演、演員……"。在電影事業管理局製定的電影事業發展的第一個五年計畫中,列有在北京電影學校的基礎上建立北京電影學院的規劃。1955年11月由蘇聯專家B·伊萬諾夫、B·卡贊斯基、A·西蒙諾夫、B·安東年柯主持授課,以培養師資為重點舉辦了導演、演員、攝影、製片四個專修班,學員都是來自各電影製片廠具有相當實踐經歷的創作和製作部門的在職幹部,學製二年。學校同時配備了一部分師資力量協助蘇聯專家工作並隨班學習。
1955年7月,北京電影學院籌建小組"關于籌建北京電影學院工作的報告",經文化部上報政務院。周恩來總理于7月24日親自批示給高等教育部並由綜合教育司于8月4日正式列人計畫。
1956年6月1日國務院批準北京電影學校改製為北京電影學院,任命電影事業管理局局長王闌西兼院長,章泯為第一副院長,鍾敬之、吳印鹹、盧夢為副院長,盧夢兼黨總支部書記。建院後,校址設在新街口外大街的小西天。
建院後,專業學系設定為電影導演系、電影演員系、電影攝影系和放映師範專修科。同時參加了全國統一招生。三個大學部系(四年製)還要進行專業考試(含初試和復試),招收了86名學生。他們正是新中國電影隊伍中的第一批大學部大學生。放映師範專修科招收了29名大專科學生。
1958年8月,文化部批準建立北京電影學院實驗電影製片廠。
1959年,增設了電影美術系,大學部五年製。並進行了招生。
1960年,文化部決定新成立的北京電影工程學院的電聲、化工、機械三個專業班的新生及教工全部轉人電影學院,建立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工程系。
1961年,建立電影文學系,由文化部文化學院轉來二年級15名學生學習電影編劇和電影藝術理論,于九月初開學。
1963年,上海電影專科學校撤消後,美術系在校學生轉入北京電影學院電影美術系(美61屆)繼續學習。
從1960年到1965年,由實驗電影製片廠組織的大學部生各屆畢業班攝製的聯合畢業作業,短故事片20部、71本,紀錄片多部。其中《穿山巨龍》、《大木匠》、《父子倆》三部短故事片、《高爐電花》、《裝卸之歌》二部紀錄片曾在國內發行上映。
1966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電影教育完全陷于癱瘓。1970年5月,全體教職工下放部隊農場勞動,接著又把全部校舍房屋、設備、影片資料、圖書移交出去,電影學院被掃地出門。
這一時期,電影學校在壓力下堅持了辦學、先後招收了"工農兵學員"的大專、中專、進修班等22個專業班。為正處在幹部青黃不接的部分電影製片廠輸送了一批青年幹部。
中央五七藝術大學電影學校
1973年江青等人把文化部所屬在京的藝術院校合並為中央五七藝術大學,北京電影學院被改為中央五七藝術大學電影學校。“文革”結束“四人幫”被粉碎後。
北京電影學院
1977年經國務院批準又恢復了原建製的北京電影學院。

"四人幫"被粉碎後,1977年經國務院批準又恢復了原建製北京電影學院。
1978年3月建立了由副部長王闌西任組長,盧夢、 鍾敬之、申伸任副組長的領導小組,大力撥亂反正,恢復被文化大革命摧殘、扼殺的電影教育 。當年,恢復了導演、表演、攝影、美術、錄音五個系大學部的招生,文學系先以舉辦進修班主逐步恢復大學部招生。舉辦表演師資進修班,各系並舉辦幹部專修班。為給民族地區 培養電影幹部,1981年招收了新疆、內蒙地區少數民族學生的表演、攝影、美術、錄音四個專業的大學部班。 隨著教學秩序的正常化,北京電影學院青年電影製片廠的建立,使課堂教學和教學實習配套成龍,教師的藝術實踐也開始得到安排。遷建新院址的報告經中央和北京市領導機關批準後得到落實。1980年10月,國務院任命成蔭為院長。1983年7月沈嵩生出任院長。
1982年7月,羅光達、周傳基以觀察員身份赴澳大利亞參加 CILECT(國際電影、電視高等院校聯絡中心)會議之後,學院先後派出考察團考察了東、西方一些經濟發達國家電影電視教育的現狀。
北京電影學院于1984年被吸收為CILECT的會員學校,並于1988年被選為理事學校。1991年6月6日,受CILECT的委托,由學院主持召開了"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電影、電視培訓研討會",出席會議的有亞太地區22個國家和地區的35個高等影、視院校代表,CILECT的四位副主席和聯合國教科文總幹事馬約爾先生參加了會議。會議對亞太地區影視院校間的交流與合作產生了重大影響,會議並決定在中國建立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的影視培訓基地。
1984年,電影學院受權招收碩士研究生,並逐年擴展研究方向和擴大招生人數。此後又同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聯合舉辦了研究方向為電影歷史和電影理論的碩士研究生教學班。
1989年建立的北京電影學院國際培訓中心,有來自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分別學習導演、表演、攝影、美術、中國電影史、中國當代電影創作、漢語及中國書法等專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北京代表泰勒先生在考察了該中心的教學質量和師資條件後,建議在北京電影學院建立國際影視教師的培訓基地。
1991年5月,學院在回顧四十年特別是近十年來的辦學歷程後,製定了《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畫期間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學院將建設成以藝術創作專業為主體,結合理論、管理、技術等多種專業學科、多層次、多種形式的綜合性影視高等學校,並提出:為使教學活動符合中國影視創作和生產的實際,開設新的專業,有選擇地吸收東西方各國電影創作和電影教育的有益經驗,以我為主,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電影教育體系,實現學院既是影視教育中心,又是影視創作及研究中心,把學院辦成國內外第一流的社會主義電影電視學院。
1991年9月,王鳳生出任學院黨委書記。1992年12月劉國典出任院長。
1992年,學院決定建立"金燭獎"、"北京電影學院獎",前者為獎勵在校工作成績突出的教師和職工;後者則為表彰學院師生及歷屆校友在電影創作上取得突出成就的電影作品而設立的榮譽獎,以弘揚電影教育並推進中國電影藝術的提高。獎項分大獎、編劇、導演、表演、攝影、美術、錄音獎七項,1993年5月5日,隆重舉行了首屆"北京電影學院學院獎"、"金燭獎"頒獎大會,獲獎作品及作者名單以金字鐫嵌在校園的金字塔碑上。
1993、1994年,是全國處于深化改革的歷史階段。學院黨委為貫徹《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檔案的精神,提出: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層次;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材建設;加強理論研究;加強教學和社會實踐密切結合等若幹措施。並提出了"育人是根本,教學是中心,改革是出路,管理是關鍵"的工作方針。
從1994年開始並擴大了研究生的招生計畫。
到1995年,在職的教授、副教授已佔教師隊伍總數的43%。繼1991年首批獲學院優秀教材獎的11本教材之後,1993、1994年又有16本教材獲獎。學院電視劇部攝製的《跨越生命線》,青年電影製片廠攝製的《姍娘》、《黑駿馬》及《紅櫻桃》等堅持主旋律的影片,受到觀眾的歡迎。

綜合管理改革不斷深化,1993年學院被廣播電影電視部授予精神文明先進單位稱號。隨著一部分老齡幹部、教師退居二線,一批中青年幹部相繼走上領導崗位,成為學科的帶頭人。
學術研究
學術期刊
該院的《北京電影學院學報》(Journal of Beijing Film Academy)是全國藝術類核心期刊。刊號:ISSN1002-6142 CN11-5127/J 全國各地郵局發行 郵發代碼:82-172創刊于1984年,國內外公開發行。現任主編為王志敏教授。

並有《中國動畫產業年報》以及《中國電影產業年報》的編輯部。
科研成果
據不完全統計,從1990年至2002年的12年期間,總計出版電影文學、電影表演、電影導演、電影攝影、電影錄音、電影美術、電影管理、中國電影史、外國電影史、港台電影、電影理論、電影美學、電影動畫、圖片攝影、電影數位技術等專業15大類,142本,近2000多萬字;其中,譯著25本。有21名次教授、副教授獲得全國優秀圖書“金鑰匙”獎、全國高等學校國家級優秀教材獎等。此間,學院教師發表重要論文143篇,其中國內重要學術刊物刊登103篇,國際重要學術刊物刊登11篇。2002年學院出版了《新世紀電影學論叢》系列專著叢書12本(近430餘萬字),其中歷史、理論6本,美術1本,數位技術1本,動畫1本。2004年6月,完成《電影分析讀解手冊》專著(22萬字)。2004~2005年繼續完成《銀幕訪談系列》後續的專著6本(美術設計、數位電影技術、錄音創作、表演、製片、動畫創作)預計150萬字。2006年完成《中國電影學史系列專著》14本,預計300萬字。

在理論研究和科研立項方面,“九五”期間學院有34名教授、副教授及教師275人次參加項目課題組研究工作,共承擔國家、教育部科研項目、部委科研項目58個;申請到科研經費254萬元。其中,有18個項目榮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獎項;1999年參加國家和部委級科研立項38項。學院在廣泛進行電影歷史、理論、批評、製作、藝術、管理等人文學科的研究課題的同時,十分重視電影技術專業課題的研究,2000~2002年學院電影技術、電影數位技術方面的科研立項近10項。
2007年成為首家主持國家“863”項目的藝術院校。2012年,參與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申報成功北京市2011計畫培育項目———中國電影高新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2010年10月26號北京電影學院舉行60周年校慶,眾多校友到場。
科研機構
根據教學和藝術創新以及產業發展的需要,學院建有電影理論研究所、數位電影技術研究所、電影表演藝術研究所、中國動畫藝術研究所、影視文化產業研究所、中日動畫漫畫研究中心、中國影視文化研究院(籌)、中國電影教育情報信息研究中心(籌)。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學院現有8個系,5個分院及研究生部和基礎部,總計15個教學實施單位。各教學單位之間互為支撐,文、導、表、攝、錄、美、管理、動畫理論和技術等,一應俱全,涵蓋了電影創作的每一個行當,囊括了電影創作的全部環節。其中,導演、攝影、美術、表演等四個專業是該院北京市大學部品牌專業,也是國家廣電總局大學部重點專業。動畫專業是國家動畫教學研究基地。
師資力量
北電有教職工501人,其中專任教師262人,包括教授49人、副教授104人;博士生導師21人、碩士生導師102人、博士學位6人,在讀博士學位3人,碩士學位21人;北京市優秀青年骨幹教師1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6人。教師中大部分是國內外電影專業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優秀教師或者電影藝術家,具有豐富的電影人才培養、電影技術套用開發和藝術創作實踐經驗,在電影創作、教育和學術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獲得過國內外影視創作的多項大獎。

北電還聘請校外的電影藝術專家如吳貽弓、張藝謀、陳凱歌、張豐毅、田壯壯、黃建新、顧長衛等擔任學院的兼職教授和客座教授。
教學建設
教學成果
北京電影學院青年電影製片,既是學生電影創作實踐的組織指導單位,又是教師藝術創新實踐的生產單位,能夠進行正規的商業電影生產,創作了大量優秀的影片和學生畢業作品。

據統計,截止到2007年底,新中國所拍攝的7326部電影,由該院師生校友擔任主創的為4663部,佔63.65%,學院的教師和畢業生,獲獎影片上百部(次)。教師和畢業生榮獲包括奧斯卡、柏林、坎城、威尼斯、東京等重大國際電影節的多個獎項。據不完全統計,僅學院青年電影製片廠創作或參與創作的電影作品,獲得國內外電影獎項77個。其中,《鄰居》、《本命年》和《秋菊打官司》入選1999年新中國電影五十年優秀影片五十部;《離開雷鋒的日子》、《沖天飛豹》、《秋菊打官司》、《勁舞蒼穹》、《大沙暴》、《台灣往事》和《婼瑪的十七歲》等獲得多項“華表獎”、國家“五個一工程獎”。在校研究生和大學部生參與創作的影片,多次榮獲國外電影(文化)獎項和國內影視獎項。
學院畢業生(含教師)在1990-年至2003年共榮獲的“金雞獎”、“百花獎”、“政府華表獎”、“五個一工程獎”、“銅牛獎”580人次,獲獎影片上千部次,其他片種120多人次;榮獲柏林、嘎納、威尼斯、莫斯科、東京等電影節各種獎項240人次,獲獎影片上百部次,其他片種60人次。此外,根據初步統計,在1990年至2003年的13年間,研究生和大學部生參與拍攝的影片58部(170人次),榮獲國外電影(文化)各種獎項112個。
教學特色
學院有計畫的組織、領導教師的教學、藝術創作,科研工作,理論研究工作,積極為教師的藝術創作和科研創造條件,實行教學、科研和藝術創作三結合。

學院的具體做法:在大學部一年級中對新生進行學軍和國防教育;在大學部二年級中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社會實踐和“三下鄉”活動;在大學部三年級中結合專業課程深入生活進行藝術創作;通過所有這些活動,增加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近幾年完成的大學部生、研究生畢業作業,做到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三性統一。
學院每年要請一些著名電影導演來放映他們拍攝完成的影片:例如:學院先後邀請了著名導演謝飛、鄭洞天、韋廉、張藝謀、陳凱歌、王家衛、唐季禮、馮小剛、張國立、馮小寧、陳國星、張元、梁天等來放映他們拍攝完成的影片,與學生進行電影創作的交流,使學生收獲很大。
精品課程
截至2007年,學院有國家精品課程1門,省部級精品課程1門,院級精品課程25門。
類別 | 課程 |
---|---|
國家級、北京市級精品課程 | 《電影攝影創作》 |
院級精品課程 | 《中國電影史》、《影片分析》、《紀錄片創作》、《影視導演基礎》、《電影攝影創作》、《現代影像創作》、《電影美術概論》、《動畫概論》 |
硬體設施
北京電影學院具有良好的辦學條件。專業教室和專業試驗室功能齊全、設備先進。數位電影技術與藝術實驗室是北京市重點實驗室。錄音實驗室是全國高校唯一獲得國際聲音權威——杜比公司資格識別的實驗室,聲音實驗中心是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北京電影學院社會實踐橫店影視基地是北京市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學院生均教學科研設備值達到11萬元,能夠較好地滿足教學、科研和師生藝術創作的需要。

北電是中國信息傳播領域科學研究的重鎮,文化產業研究院重點加強了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實驗室建設,一些獨具特色的電影專業實驗室在教學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例如:燈光室、暗室、畫室、拉片室、特技棚、攝影棚、錄音棚、動效棚、剪接室、非線性編輯室、放映室等。尤其是學院建有三個電影學專業重要的實驗室,在電影學專業的技術、藝術方面具有領先作用:
- 動畫感測、圖形圖像實驗室。可以即時進行人物實物動作圖像捕捉,製作各種類型的電腦動畫作品,其中教師、學生製作的卡通片已經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國內、國際獲獎。
- 錄音技術實驗室。有多個對白錄音棚、動效錄音棚和混錄棚,可以進行電影和電視的聲音製作。該錄音棚曾經承擔了著名電影導演張藝謀拍攝的影片《英雄》的後期聲音製作。曾經承擔了著名電影導演陳凱歌拍攝的影片《和你在一起》的後期聲音製作。
- 數位電影(高清電視)實驗室。擁有國際先進的數位電影前期攝製和後期編輯設備,開始進行數位媒體技術、數位電影製作方面的套用技術研究,該實驗室已經開始承擔製作數位電影短片拍攝,並拍攝2003年第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數位高清電視紀錄片。
合作交流
北電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加強與世界各國電影院校、著名電影製作公司、國際間著名電影、電視公司、學術研究機構、科研機構聯系,開展多種雙邊合作和交流。八十年代,學院被接納為“國際電影電視院校聯合會”(CILECT)的正式會員。九十年代初,成功的舉辦了該組織亞太地區電影電視院校年會和培訓研討會,2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參加了會議。于2000年10月成功的舉辦了“北京21世紀電影教育國際研討會。”2002年,學院成為該組織亞太地區電影電視院校年會的主席,學院與國際上著名的院校如美國的紐約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MIT)、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南加州大學電影系、愛默森學院、美國電影學院、巴黎第八大學、日本大學、德國慕尼黑電影學院、義大利羅馬電影電視培訓中心、韓國中央大學、漢陽大學電影學院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關系,經常邀請國際著名、知名電影院校的學者和世界著名電影公司的專家來學院進行交流和講學,同時,學院也派出教授和青年教師出國進行訪問、交流。學院與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達成協定共同開發、建設中國電影資料平台(庫),並開展與美國多家著名大學進行中國電影歷史及理論、中國電影文化和中國電影交流。
1993年以來,學院共接納了外國留學生約1000人次,接納港澳台學生約100人次。目前有美國、法國、義大利、德國、韓國、日本、加拿大等20個國家以及香港、台灣約80名學生在國際交流學院就讀,其中有香港學生、台灣學生10名。
學校榮譽
2007年6月,學院以“優秀”成績通過教育部組織的大學部教學工作水準評估。在2011、2012年美國《好萊塢報道》雜志對全球25所最佳電影院校的排名中,北京電影學院連續兩年居全球第三名。
2014年12月,北京電影學院榮登亞太地區動漫教育機構綜合實力指數第一。
學校領導
文化傳統
校訓:尊師重道,薪火相傳
校風:修身、勤學、精藝、踐行
辦學思路:蓋大樓、育大師、著大作、拍大片、養大氣
校徽釋義:校徽以北京電影學院的英文縮寫BFA中的A為字形結構,結合五角星和膠片的元素,多側面地表現了北京電影學院的定位和鮮明特色,符合國際文化交流的需要。該標識的A字形結構,酷似漢字中的"人"字,表明學院以育人、樹人為宗旨;又形似建築中的屋頂,傳達出崇高向上的學術精神和爭創一流的信念。A字形結構中被剪裁出的負形五角星則說明了該校是中國電影明星誕生的搖籃,也定義出了中國特色。兩側呈階梯狀上升的膠片齒孔展現了一條通向遠方的星光大道,也表現了學院的眾多專業、院系。標識運用紅、黑二色,象征著電影的特征和發展歷程,也寓意學校堅持正確的文化取向和精神追求。

校容校貌
校區環境
北京電影學院新校區選址于東六環附近的通州宋庄,佔地約500畝。新校區將成為一座“電影博物館”。一座高80米的電影大廈將落成,成為新校區的標志性建築。新校區還將建設中國電影教育博物館,這是中國首座電影教育方面的博物館。同時新校區建築群的各個院落之間採取泛博物館的形式,穿插陳設中國各個時期的電影發展成就和史料。預計2015年第一批新生可進入新校區學習。新校區全部建成需要四至五年。

乘車路線
從西直門乘375路公共汽車“薊門橋北”站下車。
從西客站乘21、388路公共汽車“薊門橋北”站下車。
乘304、392、490、498、562、604、617、658、671、691路公共汽車“薊門橋北”站下車。
乘運通103路公共汽車“薊門橋北”站下車。
捷運10號線“西土城”站下車,C出口南行500米。
知名校友
建校以來,北電為新中國電影事業培育了2萬餘名電影工作者,被譽為“中國電影人才的搖籃”。其中有張藝謀、陳凱歌、韓三平、顧長衛、田壯壯、賈樟柯、李少紅、陸川、寧浩、王小帥、婁燁、高希希、滕華濤、唐國強、張豐毅、張鐵林、蔣雯麗、趙薇、黃曉明、陳坤、黃渤、徐靜蕾、海清、黃海波、張嘉譯、王志文、姚晨、劉亦菲、楊冪等一大批國內外著名的導演、演員、電影藝術家及電影專業人士。他們已經成為中國電影事業的中堅力量。
北電佔地105畝(即7萬平方米),全日製在校學歷生2570人,成人教育、專、大學部生、留學生、在職研究生和研究生課程班、進修及培訓共約1500人,各類學生總計4000餘人。學院位于通州區宋庄鎮的新校區,佔地500畝,可容納約4000名學生。
北電擁有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藝術學理論等三個一級學科,具有系統、科學的電影學科專業體系。
年級 | 表演系大學部 | 其他專業 | ||||||
---|---|---|---|---|---|---|---|---|
56級 | ||||||||
78級 | ||||||||
80級 | ||||||||
82級 | ||||||||
84級 | 王志文、胡亞捷、孫松、常戎、張建棟、龐好、羅鋼、陸劍民、張鳴鳴、紀玲、相峰、麥小琴、楊莉莉、王大為、陳大明、田少軍、金宏、王建軍、高寶寶 | |||||||
85級 | ||||||||
87級 | ||||||||
88級 | ||||||||
89級 | ||||||||
90級 | 進修班:李進榮 | |||||||
92級 | ||||||||
93級 | 留學生:賈靜雯 | |||||||
94級 | ||||||||
95級 | 進修班:陸詩雨 | |||||||
96級 | ||||||||
97級 | ||||||||
98級 | ||||||||
99級 | 留學生:柯有倫 | |||||||
00級 | 董璇、關悅、崔鵬、李東霖(李傑)、彭心宜、呼延曉輝、盧卓婕、蘭曉霞、許雙、盧卓婕、張雨提、浦蒲、童琪佳、陳奕霖、李卓、趙志剛、王迪、楊洋、殷旭 | 進修班:厲娜 | ||||||
01級 | ||||||||
02級 | 進修班:裴秀彬 高職配音班:黃渤 | |||||||
03級 | ||||||||
04級 | 葉項明、何亞男、鄭凱、何珺、蕭浩冉、鹿凌桀、劉嫻、劉恩佑、路晨、康飛、張曉飛、亓航、李羲兒、李凈洋、趙仕瑾、朱子岩、蘇倩薇、馬容莉、趙婷婷、胡蝶、王宣予 | 表演系大專班:包貝爾 進修班:何晟銘 | ||||||
05級 | 楊冪、袁姍姍、朱曉華、白恩、焦俊艷、宋雷濤、張璇、王仁君、戚九洲、張小斐、崔婕、端木崇慧、唐婉、呂蒙、馬薇、翟文斌、張然、包文婧、季肖冰 | 表演系大專班:馬天宇 | ||||||
06級 | 研究生:翟天臨 | |||||||
07級 | 高職:林曉凡、貢米、林園、吳承軒、張若昀、沈陶然、譚松韻、馮丹瀅、洪連城 繼續教育學院:何杜娟 | |||||||
08級 | ||||||||
09級 | 研究生:陳大偉 | |||||||
10級 | 專升本:翟浩然 進修班:劉萌萌 | |||||||
11級 | 錄音系:孫雪寧 | |||||||
12級 | 表演系碩士:潘之琳 | |||||||
13級 | 研究生:田雨嬌 | |||||||
學院地址
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