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鍾樓在鼓樓以北約100多米處,原是元代萬寧寺的中心閣,始建于至元九年(1272年),後來毀于戰火。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與鼓樓一起重建,成為鍾樓,但不久後就再次被毀。清乾隆十年(1745年)奉旨重建,兩年後竣工。這次為了防止火災,建築全部採用了磚石結構。曾被北京防空指揮部作為辦公地,1980年代後謄退。

鍾樓佔地約6000平方米,為重檐歇山頂建築,通高47.95米。底層基座的四面均有券門,內設75級石階可上二層的主樓。主樓面闊三間,上有黑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下有漢白玉須彌座承托,四面分別開一座券門,券門的左右各有一座石雕窗,周圍環繞著石護欄。
地理位置
旅遊景區
鍾樓佔地約6000平方米,為重檐歇山頂建築,通高47.95米。底層基座的四面均有券門,內設75級石階可上二層的主樓。主樓面闊三間,上有黑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下有漢白玉須彌座承托,四面分別開一座券門,券門的左右各有一座石雕窗,周圍環繞著石護欄。

鍾樓的正中立有八角形的鍾架,懸掛“大明永樂吉日”鑄的大銅鍾一口。鍾高7.02米,直徑3.4米,重63噸,是中國現存體量最大、分量最重的古代銅鍾,有“鍾王”之稱。它的鍾聲悠遠綿長,圓潤洪亮,在過去北京城尚無高大建築的時代,可以傳播數十裏遠。原先鍾樓內懸掛的並不是這口鍾,而是同樣為永樂年間所鑄的一口大鐵鍾,但因為音質不佳,後來才改用銅鍾。原鐵鍾則被置于牆邊,目前已被大鍾寺古鍾博物館收藏。
在鍾樓附近,曾經還有過一座金爐娘娘廟,祭祀一位工匠的女兒。傳說她為了鑄鍾而舍身跳入熔爐,才使他的父親終于在規定的期限內鑄造出符合要求的銅鍾來。目前該廟僅存遺址。
旅遊指南
開放時間
9:00——16:30(無休息日)
門票
成人10元、學生5元,老年人持老年證半價優惠。
交通
乘5、60、107、124、734、834、815、819路鼓樓站下車。
歷史文化
在北京鍾樓頂上懸掛著的“古鍾之王”,鍾聲渾厚綿長,方圓數裏都能聽到,如此厚重巨大的銅鍾是如何鑄造的呢?傳說鍾樓原有一口鐵鍾,但聲音不夠洪亮,于是皇帝下令召集天下工匠來鑄鍾。可是3年過去,銅鍾仍然沒能鑄好。皇帝發怒了,斬了監鑄的太監,並限令80天內鑄好大鍾。負責鑄鍾的師傅名叫華嚴,是當時有名的銅匠。為了鑄造這口大鍾,他茶飯不思、夜不能寐,耗盡了心血。這天回到家裏,他嘴裏仍然念叨著:“什麽原因鑄不了鍾呢?怕是缺什麽東西吧!”這時,女兒華仙過來了。華仙不僅自幼聰明伶俐,而且還跟父親學會了不少銅匠活兒。由于母親早喪,她14歲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擔。當時她16歲了,出落得如仙女一般,大家都誇老銅匠養了個好閨女。見父親發愁,華仙上前說:“爹,是不是因為火候不到?”老銅匠一拍大腿:“有道理!不過,如何提高爐溫呢?”“我有辦法。”華仙胸有成竹地說,“鑄鍾那天您帶我去吧。”鑄鍾這天到了,朝廷命官、大小工匠也都到齊了,可爐溫仍然上不去。眼見這最後一爐銅水又要失敗,華嚴急得眼睛都紅了。就在這時,一個姑娘突然從人群裏飛奔出來,正是美麗的華仙。她穿一身紅襖紅褲,著一雙綉花小紅鞋。隻見她沖到爐邊,縱身跳進爐去。華嚴一把沒抓住,隻抓住一隻綉花小鞋。剎那間,爐火升騰,銅水翻滾。老銅匠忍痛下令:“鑄鍾!”工匠們一齊努力,銅鍾終于鑄成了。為了紀念這位為了鑄鍾而獻身的美麗姑娘,人們尊稱她為“鑄鍾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