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6年的河北省通縣農業學校。
1958年更名為北京市農業學校。
1961年遷入現址。
1965年升格為北京農業勞動大學,"文革"期間停辦。
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在現址建立北京農學院。
1998年通過國家教育部大學部教學工作合格評價。
2004年通過國家教育部大學部教學工作水準評估,取得"良好"成績。
學術研究
科研成果
2011至2014年,學校承擔了"973計畫"、"863計畫"、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國家重大轉基因專項、農業行業產業技術體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一批高水準國家級項目。在都市型現代農業理論研究、作物品種研究、肉牛轉基因體細胞克隆技術、中獸葯和生物農葯等方面在國內行業處于領先水準。學校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技術發明獎2項。
2008-2012年,學校共主持或參加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302項,其他各類科研項目1100餘項。科研經費總額達到2.4147億元,年均科研經費4829.48萬元。
學校共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研成果獎勵31項;獲得專利授權90項,新品種、新葯證31個,軟體著作權13個,學術論文2978篇,其中被"三大檢索"收錄及被SSCI收錄論文328篇,CSCD、CSSCI收錄論文659篇。
科研平台
根據2014年7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農業部都市農業(北方)重點實驗室、農業部現代農業技術培訓中心、獸醫學(中醫葯)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農業套用新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農產品有害微生物及農殘安全檢測與控製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農業生物製品與種業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北京市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食品質量與安全北京實驗室(聯合申報)、北京市中獸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聯合申報)、蛋品安全生產與加工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聯合申報)、生態環保型海藻活性物質套用技術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聯合申報)、北京新農村建設研究基地、北京都市農業研究院、首都農產品安全產業技術研究院、北京市大學科技園等15個省部級科研機構和成果轉化基地。
學術資源
《北京農學院學報》是北京農學院主辦的綜合性農業學術期刊(季刊,公開發行)。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並被國內其他多家資料庫和文摘雜志收錄。本刊主要刊登生物學、作物學、植物保護、園藝學、農業資源利用、畜牧獸醫、園林科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等農業相關專業的學術論文、文獻綜述和研究簡報等。
截止到2011年底,館藏書刊61.2萬冊。擁有中文資料庫22個,涵蓋了1萬餘種中文期刊全文及專題文獻;外文資料庫7個,涵蓋了6000餘種外文期刊全文及專題文獻;電子圖書21萬種。經過歷年的藏書建設,圖書館已形成具有鮮明農業、生物專業特色,涵蓋工、經、管、法、文、理專業的綜合性藏書體系。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根據2014年7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動物科學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園林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電腦與信息工程學院、文法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基礎教學部、體育教學部、外語教學部、城鄉發展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國際學院等15個教學單位。
學院名稱 | 專業名稱 |
---|---|
植物科學技術學院 | 農學(作物遺傳育種方向)、園藝、植物保護、農業資源與環境、種子科學與工程 |
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 | 生物技術、生物工程 |
動物科學技術學院 | 動物科學、動物醫學 |
經濟管理學院 | 農林經濟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會計學、工商管理、市場行銷、投資學 |
園林學院 | 園林、風景園林專業、林學(城市林業方向)、環境設計(城市環境藝術方向)和旅遊管理(生態旅遊方向) |
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 | 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包裝工程 |
電腦與信息工程學院 | 電腦科學與技術、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文法學院 | 法學、社會工作 |
國際學院 | 國際經濟與貿易(國際商務管理)、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零售管理) |
城鄉發展學院 | 農村區域發展(規劃方向)、會展經濟與管理(策劃與設計方向)、園林工程技術(園林工程技術設計與管理方向)、獸醫、農業經濟管理、商務英語(對外貿易方向)、物流管理、會展策劃與管理、旅遊管理、觀光農業 |
師資力量
根據2014年7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教職員工770餘人,其中有教師424人,教授90人,副教授202人,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佔79.0%。教師中受聘為"外籍院士"1人,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管理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北京市高層次人才2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4人,北京市教學名師6人,北京市創新人才7人,北京市級中青年骨幹教師65人,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3個,兼職博士生導師12人。

農林經濟管理教學團隊、園林植物教學團隊、園藝品牌專業骨幹課程教學團隊、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教學團隊(繼續教育優秀教學團隊)。
學科建設
根據2014年7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覆蓋了21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有2個類別涉及12個領域的專業學位碩士授予點。
果樹學、臨床獸醫學、農業經濟管理、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
序號 | 名稱 | 批準時間 | 備註 |
---|---|---|---|
1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2011年3月 | 工學 |
2 | 作物學 | 2011年3月 | 農學 |
3 | 園藝學 | 2011年3月 | 農學 |
4 | 獸醫學 | 2011年3月 | 農學 |
5 | 林學 | 2011年3月 | 農學 |
6 | 農林經濟管理 | 2011年3月 | 管理學 |
7 | 風景園林學 | 2011年8月 | 工學 |
教學建設
根據2014年學校官網顯示,學校的園藝專業為國家級大學部專 業綜合改革試點單位,園藝、動物醫學、農林經濟管理3個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建設專業,農學、動物醫學、園林、食品科學與工程、農林經濟管理、園藝等6個專業為北京市級特色建設專業。有1個國家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4個北京市校外人才培養基地,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學校主持完成省部級及以上教育教學改革項目25項,8門課程被評為北京市精品課程。

北京市精品課程
有機化學、農事學、普通植物病理學、園林生態、普通昆蟲學、園藝植物育種學、家畜環境衛生學、農業企業經營管理學。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北京農學院植物生產實驗教學中心
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北京農學院植物生產實驗教學中心、北京農學院動物類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北京農學院食品安全與食品加工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
北農-首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
北京市級優秀校外人才培養基地
年度 | 級別 | 名稱 |
---|---|---|
2008 | 北京市級 | 昌平區農業服務中心 |
2009 | 北京百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
2010 | 北京紅葉葡萄酒有限公司 | |
2012 | 北京首都農業集團有限公司 |
2011年至2014年,該校學生在中國青年創新大賽、"挑戰杯"首都大學生創業計畫競賽、北京市大學生學科競賽、全國跆拳道錦標賽等一系列科技、文藝、體育競賽中獲得北京市級(省部級)以上獎勵300餘項,其中一等獎50餘項,並首次獲得了全國冠軍;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6%以上,研究生就業率保持在96%,學校被授予"北京地區高校示範性就業中心"稱號。
對外交流
根據2014年7月學校官網,學校與美國、英國、俄羅斯、義大利、澳大利亞、日本等11個國家的20所大學簽署合作協定或備忘錄。與英國哈珀·亞當斯大學、澳大利亞埃迪斯科文大學開展了大學部"3+1"合作辦學項目,與日本麻布大學、波蘭波茲南大學開展了研究生交流學習項目,與美國、荷蘭的涉農類公司企業開展了專科生"2+1"研修項目。學校積極承辦和參與第四屆國際板傈學術會、動物福利國際會議、歡慶國際諾魯孜節暨中塔友誼杏樹移栽儀式、中德都市農業發展與合作研討會等大型國際學術會議和重要活動。

文化傳統
- 校訓
艱苦奮鬥,勤于實踐,崇尚科學,面向基層
“艱苦奮鬥”主要是指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奮發努力,昂揚鬥志。
“勤于實踐”要多多的進行實踐。
“崇尚科學”尊重科學,崇拜科學。
“面向基層”以基層為服務對象,為大家服務。
- 校徽
為了更好的與國際接軌,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學校確定北京農學院英文名稱為“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縮寫為“BUA”。

校徽仍用原設計圖案,將“BAC”改為“BUA”(如右圖)。
學校領導
黨委書記:鄭文堂
校長:王慧敏
副校長:鄭一淳、姚允聰、範雙喜
紀委書記:張鐵強
(信息來源于2014年7月學校官網)
校園環境
根據2014年7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佔地面積12159畝(校本部1136畝,科技園區1023畝,林場10000畝),是北京市"花園式"單位,先後被授予"北京市文明校園"和"首都文明單位"、"首都文明單位標兵"等榮譽稱號。

校園內綠樹成蔭,花草繁茂,環境幽雅,被授予北京市花園式單位。學校建成校園區域網路,有足球場、籃球場、遊泳池、風雨操場和全塑膠標準田徑場等較完善的體育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