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一、北京航空學院時期(1952年~1988年)
1951年1月,中國政府代表團赴蘇聯,在與蘇聯談判援助中國建立航空工業時,就將發展中國的航空高等教育及聘請蘇聯專家事項作為重要內容。同年3月全國高等學校開始進行大規模的院系調整,對國內大學原有的航空工程系、科作了初步調整:清華大學、北洋大學、西北工學院和廈門大學的航空系合並成立清華大學航空工程學院;雲南大學航空系並入四川大學航空系;原中央工業專科學校航空科和華北大學航空系合並成立北京工業學院(即北京理工大學)航空系。1952年5月,根據周恩來總理要辦專門的航空高等學府的指示及中央軍委作出的決定,中央教育部又製定出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計畫,作了進一步的調整。同年6月中央重工業部、中央教育部決定,並經國家財經委員會批準及中央軍委同意,正式籌建北京航空學院。

1952年10月25日,在清華大學和四川大學、北京工業學院(即北京理工大學)的基礎上,匯集了沈元,屠守鍔,王俊奎,林士諤,陸士嘉,伍榮林等一批高水準學者,成立了新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科技大學——北京航空學院。
1959年,中央《關于在高等學校中指定一批重點學校的決定》指定16所高等學校開始試招中國自己的研究生,其中包括北航。
1960年增設航空核動力、航空工藝和工程物理系,1961年又設立飛行器自動控製系。至此,北航已設立了10個系35 個專業。
1977年恢復全國高等學校統一招生,1978年又恢復研究生招生。
1978年7月成立電腦科學與工程系,11月恢復製造工程系的建製。
1984年,北航被列為全國“七五”期間重點建設的15所高等院校之一;同年,被國務院首批批準設立研究生院的全國22所大學之一。
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時期(1988年以後)
1988年4月,國家教委批準,北京航空學院正式改名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1989年,學校成為國家“八五”期間全國14所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
1997年,學校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高校行列。
2001年,學校進入國家“985工程”建設高校行列。
2010年,入選“卓越計畫”。
2011年,入選“珠峰計畫”。
2012年,學校成為國家“2011計畫”牽頭高校。
學術研究
科研建設
- 科研機構
截止2013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擁有1個國家實驗室、9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4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3個省部級工程中心和3個中關村開放實驗室。
國家實驗室
國家重點實驗室
虛擬現實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軟體開發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計算流體力學實驗室、航空發動機氣動熱力國家科技重點實驗室、“863”高技術CIMS設計自動化工程實驗室、慣性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可靠性與環境工程實驗室、飛行器控製一體化技術實驗室、國家空管新航行系統技術重點實驗室。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
航空可靠性綜合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數位化設計與製造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網路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電腦新技術實驗室、材料力學實驗室、流體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先進仿真技術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航空電子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特種功能材料與薄膜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聚合物基復合材料北京市高技術實驗室、“復雜系統分析與管理決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城市運行應急保障模擬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等。

研究所
航空探測研究所、 ATE技術研究所 、可靠性工程研究所 、外國語言研究所 、設備工程研究所 、管理系統工程研究所 、機器人研究所 、設計製造自動化研究所 、製造工程研究所 、軟體工程研究所 、計算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飛行器人機環境系統工程研究所 、固體力學研究所 、飛行設計研究所 、飛行控製與仿真研究所 、熱動力研究所 、電子綜合系統研究所、流體力學研究所 、 無人駕駛飛行器設計研究所 、高等教育研究所 、測控技術研究所 、光電技術研究所 、空間法研究所、電磁兼容技術研究所。
研究中心
BUAA-CAST研發中心、微感測器技術中心、 直升機研究中心 、微電子研究中心 、GPS工程研究中心 、隱身與反隱身研究中心 、 風切變技術研究中心 、石化工程高新技術開發中心 、 飛行器電腦輔助設計中心 、測探技術研究中心 、空中交通管製研究中心 、螺旋槳研究與發展中心 、生物醫學工程研究中心 、 軟體科學研究中心 、無人駕駛飛行器研究中心 、 機器人研究中心 、復合材料研究中心 、微小型航行器研究中心 、電腦與信息研發中心、電磁兼容與電磁安全先進技術研究套用中心 。
國際交叉科學研究院
2012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交叉科學研究院”揭牌成立,四位國際頂尖科學家入駐北航。國際交叉科學研究院已成立五大研究中心,即由材料疲勞和斷裂領域國際頂級科學家、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羅伯特·裏奇教授擔任中心主任的自然材料仿真研究中心;由世界核物理學界的領軍人物、被譽為“放射性核束之父”的谷畑勇夫教授擔任中心
主任的宇宙核物理交叉研究中心;由國際著名資料庫專家、英國愛丁堡皇家學院、蘇格蘭皇家學院院士樊文飛教授擔任中心主任的大資料科學與工程國際研究中心;由清潔能源領域世界著名科學家約翰·溫德爾·福爾摩斯教授擔任中心主任的清潔能源系統與材料研究中心;由國際骨生物力學及骨科植入物領域的國際著名科學家鄭誠功教授擔任中心主任的國際介入醫療器械轉化研究中心。
學會
中國工程圖學學會、中國復合材料學會、中國系統仿真學會、中國航空學會動力專業分會、中國航空學會製導導航與控製分會、中國航空學會人體工程航醫救生專業分會、中國航空學會復合材料專業分會、中國航空學會可靠性專業分會、中國航空學會信號與信息處理分會、中國中文信息學會基礎理論專業委員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會、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失效分析分會、中國電腦使用者協會圖像分會、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生命專業委員會、中國航空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中國系統仿真學會虛擬技術及套用專業委員會。
科研成果
學校在尖端技術研究領域居于國內高校前列,有40多項科研成果具有開闢意義;該校研製發射成功的多種型號飛行器填補了國內多項空白,如中國第一架輕型旅客機“北京一號”、亞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號”、中國第一架無人駕駛飛機“北京五號”、“蜜蜂”系列飛機、共軸式雙旋翼無人駕駛直升機等。自2001年至2013年,北航共獲國家三大科技獎勵49項;特別在2005年至2013年,該校連續7年獲得7項國家級科技獎勵一等獎。

2013年學校科研經費到款23.23億元,6項成果獲得國家獎勵,3位教授及其團體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獲批5項973項目、12項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以及237項面上項目,重大工程項目進展順利並獲嘉獎。以“3D列印”為代表的技術創新取得重大進展,“月宮一號”實驗裝置取得實質進展,物理科學與核能工程學院參與的發現四誇克物質Zc(3900)被評為2013美國《物理》雜志年度研究熱點、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兩篇文章分別名列ESI近兩年熱點論文和材料領域近十年高引用論文。
標志性成果
昆蟲飛行的空氣動力學和飛行力學
即時三維圖形平台BH-GRAPH
航空航天、先進位造等復雜工程系統
過渡金屬及其化合物納米材料的可控製備、微結構及特徵研究
六方鐵磁體的穩定磁結構耦合及其可控磁功能特徵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10年底,館藏印刷型書刊資料累計達249萬冊,引進資料庫總量達65個,電子圖書總量達163.3萬種,外文電子期刊達1.2萬種;圖書館加入了北京市、工業和信息化部和全國範圍內的文獻保障體系,包括全國高校文獻保障系統(CALIS)、北京地區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保障體系(BALIS)、工信部七館聯席會、北京高校圖書館聯合體等,與國家圖書館、國家科技文獻中心、中科院文獻中心、北大、清華、人大、北師大等北京地區近80餘所圖書館以及全國100餘所高校圖書館實現了館際互借、資源共享。
- 學術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CJFD )》、《中國學術期刊中和評價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國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等多家資料庫的全文收錄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Ei、CA、INSPEC、AJ、Aerospace(IAA、STAR)收錄期刊,中國自然科學技術核心期刊,是“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飛彈與航天文摘”、“中國數學文摘”、“中國物理文摘”等多家資料庫和檢索刊物的收錄刊源。
《單片機與嵌入式系統套用》
《復合材料學報》
《大學英語》
《航空知識》
《Propulsion and Power Research》
《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
辦學規模
院系設定
截止2013年,學校設有7個學部、27個學院,涵蓋工、理、管、文、法、經、哲、教育、醫和藝術10個學科門類,在59個大學部專業招生。
學部 | 院系 |
---|---|
航空基礎部 |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 |
航天基礎部 | 可靠性與系統工程學院、宇航學院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 |
信息基礎部 | 電腦學院軟體學院 |
電子基礎部 |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自動化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 |
機械基礎部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 |
理學基礎部 | 數學與系統科學學院、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物理科學與核能工程學院 高等工程學院、化學與環境學院 |
文管基礎部 | 經濟管理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外國語學院法學院 新媒體與藝術設計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 |
其他 | 中法工程師學院、思想政治理論學院、飛行學院 |
學科建設
截止2007年第三次國家級重點學科評選結束,北航共有8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入選,覆蓋28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此外,該校還擁有9個北京市重點學科,28個國防特色重點學科。學校在59個大學部專業招生,擁有21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38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17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一級碩士學位授權點:
1 | 哲學 | 哲學 |
2 | 經濟學 | 套用經濟學 |
3 | 法學 | 法學 |
4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
5 | 教育學 | 教育學 |
6 | 心理學 | |
7 | 文學 | 外國語言文學 |
8 | 理學 | 數學 |
9 | 物理學 | |
10 | 化學 | |
11 | 地球物理學 | |
12 | 統計學 | |
13 | 工學 | 力學 |
14 | 機械工程 | |
15 | 光學工程 | |
16 | 儀器科學與技術 | |
17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
18 |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 |
19 | 電氣工程 | |
20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
21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
22 | 控製科學與工程 | |
23 | 電腦科學與技術 | |
24 | 土木工程 | |
25 | 測繪科學與技術 | |
26 | 交通運輸工程 | |
27 | 船舶與海洋工程 | |
28 |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 |
29 | 兵器科學與技術 | |
30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
31 | 軟體工程 | |
32 | 生物醫學工程 | |
33 | 醫學 | 基礎醫學 |
34 | 特種醫學 | |
35 | 管理學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36 | 工商管理 | |
37 | 公共管理 | |
38 | 藝術學 | 設計學 |
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
1 | 法學 | 法學 | 一級學科 |
2 | 文學 | 外國語言文學 | 一級學科 |
3 | 理學 | 數學 | 一級學科 |
4 | 物理學 | 一級學科 | |
5 | 統計學 | 一級學科 | |
6 | 工學 | 力學 | 一級學科 |
7 | 機械工程 | 一級學科 | |
8 | 光學工程 | 一級學科 | |
9 | 儀器科學與技術 | 一級學科 | |
10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一級學科 | |
11 |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 一級學科 | |
12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一級學科 | |
13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一級學科 | |
14 | 控製科學與工程 | 一級學科 | |
15 | 電腦科學與技術 | 一級學科 | |
16 | 交通運輸工程 | 一級學科 | |
17 |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 一級學科 | |
18 | 生物醫學工程 | 一級學科 | |
19 | 軟體工程 | 一級學科 | |
20 | 管理學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一級學科 |
21 | 公共管理 | 一級學科 |
國家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總量位居全國第七) |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 電腦科學與技術 | 控製科學與工程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儀器科學與技術 | 機械工程 | 力學 |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 |||
人機與環境工程 | 系統工程 | 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 | 航空宇航製造工程 |
車輛工程 | 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 | 飛行器設計 | 電腦套用技術 |
電腦軟體與理論 | 電腦系統結構 | 導航 製導與控製 | 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 |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 控製理論與控製工程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
材料加工工程 | 材料學 | 材料物理與化學 | 精密儀器及機械 |
機械設計及理論 | 機械電子工程 |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 工程力學 |
流體力學 | 固體力學 | 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學科評估:
教育部第三輪全國高校學科評估結果發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共有18個學科參評,其中有6個學科排在全國前5位,有13個學科排在全國前10位,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儀器科學與技術兩個學科位居全國第一。
代碼 | 學科名稱 | 排名 | 代碼 | 學科名稱 | 排名 |
0825 |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 1 | 0805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8 |
0804 | 儀器科學與技術 | 1 | 0807 | 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 | 9 |
0801 | 力學 | 2 | 0802 | 機械工程 | 10 |
0811 | 控製科學與工程 | 4 | 0810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10 |
0812 | 電腦科學與技術 | 4 | 1204 | 公共管理 | 12 |
0835 | 軟體工程 | 4 | 0803 | 光學工程 | 15 |
0831 | 生物醫學工程 | 6 | 0809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15 |
1201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6 | 0502 | 外國語言文學 | 27 |
0823 | 交通運輸工程 | 7 | 0301 | 法學 | 29 |
師資力量
截止2013年9月31日,學校在職教職工3799人,其中專任教師2111人,教授、副教授1644人,凝聚了17位全職院士、16位中組部“千人計畫”國聘專家、18位“973”計畫首席科學家、46位“長江學者獎勵計畫”教授、34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得主,3位國家級教學名師。
兩院院士
北航現有兩院院士二十名(含雙聘):高鎮同、李未、劉大響、李椿萱、鍾群鵬、陳懋章、王浚、馮培德、姚駿恩、李伯虎、杜善義、張彥仲、戚發軔、江雷、懷進鵬、李天、徐惠彬、張軍、張廣軍、趙沁平。
國家突出貢獻專家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蔡開元、傅惠民、徐惠彬、孫曉峰、孫茂、王田苗、張廣軍、任章、楊嘉陵、高以天、張濤、武哲、王東明、賈英民、王華明、張軍、陶智、焦宗夏、苗俊剛、房建成、孟傑、黃海軍、蔡國飆、曹晉濱、江雷、向錦武、王晉軍、蔣成保、郭雷、李波、樊瑜波、郭林。
長江學者講座教授
楊威迦、湯濤、周敏、楊世和、葛樹志、秦洪、靳偉、張鐵龍、楊海。
國家級教學名師
國家級教學團隊
團隊 | 負責人 |
---|---|
電子信息工程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 張曉林 |
飛行器動力專業課程教學團隊 | 陶智 |
電腦系統系列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 馬殿富 |
數學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 李尚志 |
基礎力學課程教學團隊 | 王琪 |
教學建設
學校全面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畫(珠峰計畫)”、“卓越工程師計畫”、“探索面向基礎科學和重大工程技術套用的人才培養模式”、“推進大學內部治理結構改革,完善大學章程建設”及“試點學院”等國家教育體製改革試點計畫,由北航牽頭16所高校成立“卓越工程師高校聯盟”,獲準首批開展工程博士專業學位教育。2009年底高質量通過了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的研究生教育優秀工程評估。截止2012年6月,共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18篇。

北航以培養“領軍領導型人才”為目標,打造了高等工程學院、中法工程師學院、華羅庚數學班、知行文科實驗班四個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區,開辦了大飛機班和發動機班等研究生教育項目。學校現有4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9個教育部創新團隊,6個國防科技創新團隊,還擁有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3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特色專業建設點11個和精品課程17門。
國家級教學示範中心:2個
航空航天實驗教學中心、電腦學院教學實驗中心。
教學實驗中心:6個
物理基礎教學實驗中心、CAD教學實驗中心、機械基礎教學實驗中心、電腦專業教學實驗中心、電腦基礎教學實驗中心、電工電子教學實驗中心、自動控製與測試教學實驗中心、化學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精品課程:
飛機整體設計、電子電路(1)、數學實驗、線性代數、理論力學、工程圖學、空中交通管理。
省市級精品課程:
傳熱學、工程流體力學、空氣動力學、飛行力學、信號與系統、鄧小平理論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光學工程、機械設計、機械設計基礎。
自主招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聯合香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大學、蘭州大學(“北約”),在2013年繼續在自主選拔錄取中聯合命題、統一組織筆試並共享考試成績。每位考生最多可報3所高校。所報考的高校互為平行關系,志願不分先後。各高校根據考生提交的申請材料獨立進行初審,合格者獲得參加綜合性大學自主選拔錄取聯合考試資格。
國防生
經國家教育部和總政治部批準,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從參加全國高校統一招生考試的普通中學應屆高中畢業生中,為軍隊定向招收培養北京飛行國防生。
飛行國防生享受提前批次錄取。未被錄取者,不影響其他志願的正常錄取。面向15個省(直轄市)招收飛行國防生,招收對象為男性、理科應屆生,培養專業為“飛行器動力工程”和“飛行器設計與工程”(飛行國防生方向)。具體招生人數以各省公布的招生計畫為準。按照軍隊招收國防生規定的程式實行提前批次錄取,依據招生計畫和聯考成績由高到低依次錄取。錄取後,學校、軍隊與考生本人及其監護人須簽訂《飛行國防生培養協定書》。
對外交流
學校面向國際,開放交融,通過實施“國際品牌計畫”,構建北航國際交流合作網路和平台,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格局,致力于提升學校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該校大力推進“學生國際經歷計畫”,積極開展與歐洲、北美、日本、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著名高校的學生交換和學位互授、聯授。學校加入了國際宇航聯合會、“中歐精英大學聯盟”、“中國西班牙大學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歐洲頂尖工科大學聯盟(T.I.M.E)”等國際聯盟和學術組織,其中北航的“中法工程師學院”已成為開展中外合作辦學的成功典範。2011年,工業和信息化部批準學校設立外事自主審批權。
北航先後與世界近200所著名高等院校、一流研究機構和知名跨國公司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授予150餘名國際著名專家學者為名譽教授、客座教授和顧問教授,聘請長短期外國專家近千人,主辦了40餘次國際或雙邊學術會議,創設了“中德軟體聯合研究所”、“中英空間科學與技術聯合實驗室”、“中法材料聯合實驗室”和“法國研究中心”等一批高端國際合作平台。
社會評價
北航在2013網大排行榜的排名:大學綜合排名全國第10,大學生源質量排名全國第5,大學聲譽排名全國第9,大學學術成果排名全國第7,大學物資資源排名全國第8,學術資源排名全國第14,大學教師資源排名全國第13。
北航在2013人大排行榜的排名:全國大學排名第11位。
北航在2013中國·兩岸四地大學的排名:在兩岸四地高校排第25位, 其中在大陸高校中排第12位。
北航在校友會的排名:綜合研究型;五星級;中國一流大學。
文化傳統
辦學理念
尚德務實、求真拓新
“尚德務實、求真拓新”是北航的辦學理念,反映了北航的辦學傳統和辦學特色,是學校今後辦學和發展的基本理念,也是全校師生員工建設北航的共同思想基礎。
校訓
德才兼備、知行合一

“德才兼備”即品學兼優,要求全校師生員工既要品行端正,為人
正直,具有較高的道德水準;又要有豐富的文化知識、良好的綜合貭素和較強的工作能力,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堂堂正正做人、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學問,努力成為講道德、守法紀、有文化、能創新的高貭素人才。
“知行合一”要求全校師生員工既要追求真理、善于學習,又要勇于實踐,敢于創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提高、不斷創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同時,也要篤行誠信,言行一致,表裏如一。
校風
艱苦樸素、勤奮好學、全面發展、勇于創新
良好的校風是學校精神面貌的具體體現,也是學校綜合實力和學校凝聚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艱苦樸素、勤奮好學、全面發展、勇于創新”的校風是北航幾代人努力培育的結果。
“艱苦樸素”表現為艱苦創業,腳踏實地,樸實無華,扎扎實實,行勝于言;“勤奮好學”表現為勤奮努力,刻苦鑽研,熱愛科學,孜孜不倦,追求真理;“全面發展”表現為德才兼備,品學兼優,知行合一,突出貭素,認真做人、做事、做學問;“勇于創新”表現為勇于探索、不斷攀登、敢為人先、百折不撓、止于至善。
校歌
《仰望星空》(溫家寶詞、劉暉曲)
2010年5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歌正式確定為《仰望星空》。校歌選擇溫家寶總理的詩歌作品《仰望星空》為歌詞。校歌的確定標志著北航的精神文化體系進一步完善,逐步形成了以北航精神、辦學理念、校訓、校風、校歌等為核心的文化傳統及創新特質。
歌詞: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寥廓而深邃;那無窮的真理,讓我苦苦地求索、追隨。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庄嚴而聖潔;那凜然的正義,讓我充滿熱愛、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自由而寧靜;那博大的胸懷,讓我的心靈棲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壯麗而光輝;那永恆的熾熱,讓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響起春雷!
校徽
整個標志的外部為內外兩層的同心圓形,和諧而自然,象征宇宙的無限深遠、時空渾一而又參差多態的多層次結構。其核心圖案,昂揚向上的雙箭頭航天器的抽象圖形,和展開的書卷、橢圓的衛星軌道以及星座閃爍的太空,共同組成了北航認同的一種精神文化,突出了北航的高新技術特色。標志中的1952字樣,不僅是北航的建校年代,更從特殊的歷史角度突出了北航人肩負的歷史使命,那是國家的重托和一個千年民族的殷切希望。

趙樸初先生題寫的中文校名和英文校名形成了鮮明的比照體系:中國書法的文化意蘊,顯示了北航對中華民族悠久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英文校名則展示了在新的歷史時期,北航走向國際化、現代化的決心。
標志的基礎色調為科技藍,具有開放、嚴謹、穩重、進取的內涵,呈現出北航文化中獨有的志在藍天、勇于探索的特質,也是北航人傾註特殊感情的一種色彩。
學校領導
歷任領導
姓名 | 職務 | 任期 |
---|---|---|
黨委書記 | 1954.11-1956.08 | |
黨委第二書記 | 1956.08-1960.07 | |
黨委第二書記 | 1958.04-1960.11 | |
黨委第一書記 | 1960.07-1962.12 | |
黨委書記 | 1962.12-1966.06 | |
黨委書記 | 1971.06-1974.01 | |
黨委書記 | 1974.02-1977.11 | |
黨委書記 | 1977.11-1982.11 | |
黨委第二書記 | 1979.08-1980.07 | |
黨委書記 | 1982.11-1985.06 | |
胡孝宣 | 黨委書記 | 1985.06-1988.04 |
黨委書記 | 1988.05-1989.03 | |
黨委書記 | 1989.03-1996.06 | |
樓士禮 | 黨委書記 | 1996.06-2002.01 |
黨委書記 | 2002.01-2010.12 | |
黨委書記 | 2011.01-2015.09 | |
張軍 | 黨委書記 | 2015.09至今 |
現任領導
姓名 | 職務 | 職責 |
---|---|---|
校長 | 主持行政全面工作,負責發展規劃、國家實驗室工作。兼任航空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籌建)主任。聯系校學術委員會、電子信息工程學院、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 | |
黨委書記 | 主持黨委全面工作,負責黨的建設、戰略規劃工作。聯系經濟管理學院、飛行學院。 | |
副校長 | 負責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負責港澳台事務和留學生工作(履行北京市政協副主席和全國婦聯副主席的職責)。分管國際交流合作處、港澳台事務辦公室。聯系可靠性與系統工程學院、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國際學院。 | |
副書記 | 負責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組織幹部、宣傳文化、統戰、離退休和信訪工作。分管黨政辦公室(黨務工作)、組織部、黨校(幹部培訓中心)、宣傳部(新聞中心)、統戰部、離退休黨委(工作處)、信訪辦公室。聯系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公共管理學院)、法學院。 | |
紀素菊 | 紀委書記、工會主席 | 主持紀委、校工會全面工作,負責監察、審計和教代會工作,協助黨委負責黨風廉政建設工作。分管紀委辦公室、監察處、審計處、校工會。聯系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新媒體藝術與設計學院。 |
副校長 | 負責合作辦學、保密、繼續教育、檔案管理、教育基金會、校友會、醫療衛生和中國小教育工作。分管保密處、繼續教育學院、檔案館、教育基金會秘書處、校友工作辦公室、校醫院、附屬中學、附屬國小。聯系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軟體學院、北航北海學院。 | |
副校長 | 負責大學部教學工作,負責大學部招生、畢業生就業、圖書資料、語言文字工作。分管教務處、招生就業處(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圖書館。聯系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數學與系統科學學院、外國語學院、物理科學與核能工程學院、化學與環境學院、高等工程學院、中法工程師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工程訓練中心、北大工程研究院。 | |
副校長 | 負責學科建設、發展規劃的統籌與編製、研究生招生和培養工作,負責學位工作。兼任研究生院院長。分管發展規劃處、研究生院。聯系自動化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 | |
副校長 | 負責科研管理、實驗室建設、型號研製與生產、研製條件保障、環保技安工作,負責校辦產業、產學研合作、南方基地、北航大學科技園二期建設工作。分管科學技術研究院、實驗室及設備管理處、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深圳虛擬大學園北航深圳研究院、出版社、航空期刊雜志社。協調與管理學會、學報、期刊、工作。聯系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無人機研究所、學會、學報、科協。 | |
副校長 | 負責校園規劃與基本建設工作、後勤保障、資產管理、人民防空、網路信息。分管發展規劃處(校園規劃工作)、基本建設處、後勤管理處、後勤集團、資產管理處、勞動服務管理中心、網路信息中心。聯系電腦學院。 | |
副書記 | 負責學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沙河校區辦學工作,負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保衛、安全穩定、共青團、人民武裝和體育工作。分管學生工作部(處)、武裝部、研究生工作部(處)、沙河校區管理委員會、保衛部(處)、校團委。聯系思想政治理論學院、體育部。 |
校園環境
北航共有兩個校區,分別為學院路校區(海淀區)和沙河校區(昌平區),在兩校區間每天有免費的校車運行。北航本部佔地面積在北京市的大學中排名第三位,僅次于清華和北大。學校佔地總面積三千二百餘畝,總建築面積150餘萬平方米。2007年,北航決定回購北京大運村(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運動員村)。2010年,北航沙河校區開始運行。

北航在校內均配備有有銀行、醫院、郵局、超市、心理咨詢中心、賓館等配套設施。在兩校區均建有標準的體育館、體育場、遊泳館、藝術館(藝文空間)、圖書館。其中北航學院路體育館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專用體育館之一。
北航校園內建有科技創新館、航空航天博物館、晨興音樂廳、遊泳館、攀岩設施、校史館;在學院路校區建有中國第一條國際標準的藍色橡膠跑道和全亞洲最大的單體智慧型化教學樓(北航新主樓)。北航(學院路)校內宿舍一般為四人間,大運村宿舍有三人間和四人間,獨立衛生間。北航(沙河)為四人間。宿舍24小時熱水,冬天集體供暖,北航有10個左右食堂。北航校內有保全巡邏,配備三道紅外對射安防系統、門禁系統和監控探頭,校園環境安全校園環境優美,有綠園、荷花池、南湖、櫻花園等園林設施,廣場、健身器械等活動設施,以及噴泉、雕塑、文化石等景觀。有捷運、公交、校車等出行設施,外出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