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建立于1978年,前身是北京石油化工專科學校和北京化工學院第二分院;

1985年,劃歸中國石化總公司領導;
1987年12月29日,學校新校舍在大興黃村奠基;
1990年,由燕山整體搬遷到大興新校址;
1992年11月29日,經國家教委批準,在北京石油化工專科學校基礎上建立了北京石油化工學院;
1993年2月20日,北京石油化工學院揭牌儀式;
2000年,學校由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劃轉到北京,由中央與北京市共建,以北京市管理為主;
2011年10月,學校獲批成為培養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試點單位。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截至2014年9月,學校有教職工797人,專任教師496人,其中博士學位教師佔44%,碩士以上學位教師近90%,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教師佔全部教師的48.8%。專職教師隊伍中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北京市級人選2人,"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1人,北京市突出貢獻專家1人,首都勞動獎章得主1人,北京市優秀教師6人,北京市教學名師4人,北京市高等學校長城學者培養計畫4人,北京市屬高校拔尖創新人才8人,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計畫10人,近百名中青年教師入選北京市高等學校中青年骨幹人才及"青年英才"計畫。

北京市優秀教師(6人):曾建唐、陳彥玲、陳家慶、戴波、吳波、劉廣斌
院系專業
截至2014年9月,學校下設13個教學院(系、部、中心),27個大學部專業。
院系名稱 | ||
---|---|---|
化學工程學院 | 機械工程學院 | 經濟管理學院 |
信息工程學院 | 人文社科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數理系 | 外語系 | 體育部 |
工程師學院 | 繼續教育學院 | 國際教育學院 |
思想政治教育中心 | - |
教學建設
截至2014年9月,學校有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試點專業8個,"大學部教學工程"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北京市特色專業5個;有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2個,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2個,北京市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北京市人才培養與產學研基地2個,北京市校外人才培養基地5個,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5個,北京市級精品課程6門。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2個):北京中關村軟體園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北京中軟國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石化工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北京市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石化工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基礎化學實驗中心、工程教育中心
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2個):北京工業大學-北京裕興軟體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北京石油化工學院(牽頭)、北京工業大學-北京第二機床廠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
序號 | 團隊名稱 | 帶頭人 | 獲評年份 |
---|---|---|---|
1 | 機電測控技術基礎課程群教學團隊 | 俞建榮 | 2008年 |
2 | 電工電子教學團隊 | 戴波 | 2008年 |
3 | 工程教育教學團隊 | 焦向東 | 2007年 |
4 | 環境治理與調控技術教學團隊 | 陳家慶 | 2010年 |
5 | 化工專業核心課程群教學團隊 | 靳海波 | 2009年 |
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化學工程與工藝、環境工程、機械電子工程
北京市特色專業(5個):化學工程與工藝、環境工程、機械電子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試點專業
序號 | 專業名稱 | 獲批時間 | 級別 |
---|---|---|---|
1 | 化學工程與工藝 | 2010年 | 國家級 |
2 | 機械工程 | 2010年 | 國家級 |
3 | 自動化 | 2010年 | 國家級 |
4 | 高分子材料與科學 | 2011年 | 國家級 |
5 | 製葯工程 | 2011年 | 國家級 |
6 | 機械電子工程 | 2011年 | 國家級 |
7 | 通信工程 | 2011年 | 國家級 |
8 | 電腦科學與技術 | 2011年 | 國家級 |
北京市級精品課程(6門):電工學、化工原理、環保設備原理與設計、工程訓練、化學反應工程、單片機原理與接口技術
序號 | 項目名稱 | 完成人 | 級別 | 時間 |
---|---|---|---|---|
1 | "校企共贏,走向融合"的產學合作教育基地建設模式的創新與實踐 | 郭文莉、韓佔生、吳波、劉紅琳、李剛、張建國 | 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 2009 |
2 | "面向工程,校企協同"的高貭素工程套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 郭文莉、劉紅琳、孟波、吳波、戴波 | 市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 2012 |
3 | "多校企聯合,資源共享"的工程訓練示範中心建設的創新與實踐 | 吳波、劉華、隋金玲、李合增、張劍鋒、趙志強、鄒積亭 | 市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 2012 |
4 | 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的電氣信息類工程套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實施 | 戴波、劉建東、紀文剛、楊永紅、張立新、藍波 | 市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 2012 |
5 | 基于工程套用能力培養的機械類大學部專業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實踐 | 陳家慶、曹建樹、蔡曉君、劉湘晨、代峰燕 | 市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 2012 |
6 | 一般大學部院校套用型人才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劉紅琳、許恩江、陳琪、黃艷芳、于溯 | 市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 2012 |
7 | 基于四合作的大學部人才培養北京模式理論與實踐探索 | 吳岩、王曉燕、張煉、王新鳳、陳運輝、許一新、劉娟、王秀平、楊鵬、高國華 | 市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 2012 |
8 | 突出人才培養特色,服務首都創新型城市建設 | 郭廣生、郭福、韓佔生、杜曉林、張、琪、李雪華、薛素鐸、劉紅琳、李雨竹 | 市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 2012 |
9 | "校企共贏、走向融合"的產學合作教育基地建設模式創新與實踐 | 郭文莉、韓佔生、吳波、劉紅琳、李剛、李立新、崔昶、張建國、楊永紅、閆笑非 | 市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 2008 |
10 | 環境工程專業特色培養體系的研究與實踐 | 陳家慶、孔惠、周翠紅、桑義敏、常俊英 | 市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 2008 |
11 | 機電類專業"回歸工程"教育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踐 | 焦向東、曹建樹、薛龍、俞建榮、吳立志 | 市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 2008 |
12 | 一般院校電工電子基礎"回歸工程"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與實踐 | 戴波、曾建唐、吳波、李洋、藍波 | 市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 2008 |
13 | 以提高工程實踐能力為導向的"石油化工"特色人才培養 | 李翠清、靳海波、羅國華、趙如松、任曉光 | 市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 2008 |
學科建設
截至2014年9月,學校有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4個,校級重點建設學科2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化學工程、機械工程
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4個):化學工藝、機械電子工程、材料學、技術經濟及管理學
校級重點建設學科(2個):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環境工程
合作交流
截至2014年9月,學校與美、英、法、德、挪威、芬蘭、馬來西亞等20餘所國外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
截至2014年9月,學校融入新北京、大興新區建設,與北京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大興區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架構協定,並與大興區政府、北京印刷學院、北京建築大學共建京南大學科技園。另外,學校先後與燕山石化等120餘家企事業單位共建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基地,是北京地區首個全國產學研合作教育實驗基地、市級高水準套用型大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首批市級大學生貭素教育基地建設單位。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4年9月,學校有北京市重點實驗室3個,北京市科技創新團隊11個,北京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個,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3個):光機電裝備技術實驗室、恩澤生物質精細化工實驗室、特種彈性體復合材料實驗室
北京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個):能源工程先進連線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北京現代產業新區發展研究基地
建設成果
2009年-2014年,學校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科基金、國家973計畫、863技術項目等50餘項,項目經費一千一百多萬元;發表論文420餘篇,其中SCI、EI、ISTP收錄80餘篇;申請國家專利52項,其中已授權28項,出版專著10部。
序號 | 項目名稱 | 獲獎名稱 | 年份 |
---|---|---|---|
1 | 離子液體催化合成醋酸正丙酯技術開發與工業套用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二等獎 | 2010 |
序號 | 專利名稱 | 專利形式 | 年份 |
---|---|---|---|
1 | 含磷鋁結構單元的MCM-41分子篩催化劑製備方法及其套用 | 發明 | 2008 |
2 | 具有油液自動補償裝置的液壓增力夾具 | 實用新型 | 2008 |
3 | 新型急救擔架 | 實用新型 | 2008 |
4 | 輪椅靠背、桌子轉換裝置 | 實用新型 | 2008 |
5 | 掛扣式焊接小車鎖緊機構 | 實用新型 | 2008 |
6 | 帶滑塊式鎖緊機構焊接小車 | 實用新型 | 2008 |
7 | 摩擦傳動式焊接小車行走裝置 | 實用新型 | 2008 |
8 | 一種用于關聯規則隱藏的事務增減方法 | 發明 | 2008 |
9 | 製備液化石油氣所用的催化劑及其製備方法 | 發明 | 2008 |
10 | 液化石油氣的製備工藝 | 發明 | 2008 |
11 | 一種能深度脫除油品有機硫的脫硫菌及製備方法和用途 | 發明 | 2007 |
12 | 一種合成萘二甲酸用的立式鼓泡氧化反應裝置 | 發明 | 2007 |
13 | 一種2,6-萘二甲酸的製備方法 | 發明 | 2007 |
14 | 局部幹式自動焊接排水裝置 | 發明 | 2007 |
15 | 摩擦疊焊方法和實驗裝置 | 發明 | 2007 |
16 | 水下鋼結構裂紋摩擦疊焊修復方法和設備 | 發明 | 2007 |
17 | 一種合成萘二甲酸用的立式鼓泡氧化反應裝置 | 實用新型 | 2007 |
18 | 摩擦疊焊實驗裝置 | 實用新型 | 2007 |
19 | 局部幹式自動焊接排水裝置 | 實用新型 | 2007 |
20 | 水下鋼結構裂紋摩擦疊焊修復設備 | 實用新型 | 2007 |
21 | 污水預處理多功能固液分離器 | 發明 | 2007 |
22 | 電磁式鐵釘包裝設備的控製方法 | 發明 | 2007 |
23 | 恆流式無觸點加磁排釘包裝方法及設備 | 發明 | 2007 |
24 | 全自動電磁式鐵釘包裝成套設備 | 實用新型 | 2007 |
25 | 一種環氧塗料的消泡工藝 | 發明 | 2007 |
26 | 鎂合金表面強化方法及其裝置 | 發明 | 2007 |
27 | 間斷螺紋型反應註射混合元件 | 發明 | 2007 |
28 | 可視化旋轉式混合裝置 | 實用新型 | 2007 |
29 | 反相微乳液法製備六鋁酸鹽催化劑的方法 | 發明 | 2007 |
30 | 水下幹式焊接攝像機 | 實用新型 | 2007 |
31 | 水下幹式焊接攝像機 | 發明 | 2007 |
32 | 絲杠防塵裝置 | 實用新型 | 2007 |
33 | 單活塞驅動多膜隔膜壓縮機 | 實用新型 | 2007 |
34 | 單活塞驅動多膜腔隔膜壓縮機 | 發明 | 2007 |
35 | 用于星形支化聚異丁烯或丁基橡膠正離子聚合的引發體系 | 發明 | 2007 |
36 | 從工業萘製備精萘的新工藝 | 發明 | 2007 |
37 | 光電接觸式焊縫跟蹤感測器 | 實用新型 | 2007 |
38 | 轉軸式二維光電感測器 | 實用新型 | 2007 |
39 | 滾珠傳動式焊槍角度調節裝置 | 實用新型 | 2007 |
40 | 用于加油站的油氣回收處理方法和系統 | 發明 | 2007 |
41 | 含油廢水處理用緊湊型旋流氣浮分離設備 | 發明 | 2007 |
42 | 二維機械接觸式焊縫跟蹤感測器 | 實用新型 | 2007 |
43 | 含油廢水處理用緊湊型旋流氣浮分離設備 | 實用新型 | 2007 |
44 | 用于加油站的油氣回收處理系統 | 實用新型 | 2007 |
45 | 火焰噴霧熱分解薄膜製備設備 | 發明 | 2007 |
46 | 甩膠噴霧熱分解薄膜製備設備 | 發明 | 2007 |
47 | 甩膠噴霧熱分解薄膜製備設備 | 發明 | 2007 |
48 | 甩膠噴霧熱分解薄膜製備設備 | 發明 | 2007 |
學術資源
截至2014年9月,學校圖書館藏書177萬冊,擁有資料庫(含電子期刊)60個,自建資料庫8個,加入了OCLC、CALIS、BALIS等館際合作網路。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學報》是由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管、北京石油化工學院主辦的綜合性學術刊物,創刊于1993年。學報主要刊登化學工程與工藝、機械電子工程、電子信息技術、電腦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技術、環境工程、套用數學與物理等方面的學術論文。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文科技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CED)》統計源期刊、《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全文收錄期刊、《萬文資料-數位化群》全文收錄期刊、《中文科技期刊全文資料庫》全文收錄期刊,獲"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科技期刊評比三等獎"和"北京市高校自然科學學報評比二等獎"等獎項。
文化傳統
學校標識
寧靜致遠,務本維新
校標整體造型為圓形,圓形被看做是最完美的圖形,象征著圓滿、成功,用在學校校標之中,寓意學校莘莘學子都能有圓滿、成功的未來。

校標中心圖形是"北"字拼音聲母"B",代表著"北京",點名了學校的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也迎合了設計背景中學校發展定位"立足北京,依托行業,服務首都,面向全國"。仔細觀察,圖形呦多個字母誇張變形、組合而成,分別是"B、I、O、P、T",是學校英文名稱首字母的組合變形,每個字母都各具動態,是很巧妙的組合。
校標中學校中英文校名環繞,色彩為純粹的藍色,有一種寧靜之感,迎合了學校"寧靜致遠"的校訓。
社團文化
截至2014年9月,該校設有校學生會、大學生志願者協會、大學生社團聯合會、大學生藝術團、大學生科技協會等校級學生組織以及36個學生社團。開展有校辯論賽、舞蹈大賽、社團文化節、宿舍文化節、安全知識競賽、迎新晚會、畢業晚會、校園歌手大賽、心理健康教育月、科技活動月、十佳學生評選等一批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