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歷史
1901年 ,五城學堂成立,陳璧為首任總督辦。
1902年,順天府尹堂和五城察院籌撥2800兩銀,為學堂購置圖書,更名為五城中學堂。
1904年,學堂議定新章,加強對學生的全面考核,即勤學分、漢文洋文分、體操分三門各立一冊。
1912年 奉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令,五城中學堂改名為"北京高等師範學校附屬中學校"。
1921年,增設女子部,是為全國中學男女同校之始。
1922年, 林礪儒主任進行學製改革,採用三三製,製定三三製學則40條,自定大綱,自編教材。
1923年 ,正式施行三三製,校名改為"國立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1931年 ,男附中與女附中合校。重定學校組織管理條例、辦學方針。
1937年,七七事變後,部分師生隨師範大學內遷西安,改稱"西北臨時大學高中部"。翌年,遷至陝南古路壩,改稱"西北聯大附中"。
1938年, 北京的附中劃歸國立北京師範學院,名為"國立北京師範學院附屬中學"。
1939年 ,"西北聯大附中"更名為"西北師院附中",後遷至城固東關。
1949年 2月,北平市軍管會文管會接管北平師範大學,委派郝人初委員任附中校長,華北育才學校與北平師大附中合並。
1952年, 教育部指令學校機構調整:原一部、四部合並,仍叫"師大附中"。工農速成中學,後又改為東城師範。
1972年, 師大附中由師大領導,劃歸宣武區教育局領導,改名為"北京市南新華街中學"。
1977年 ,北京市委批準恢復原校名:"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1978年 ,北京市委決定:師大附中仍歸北京師範大學領導。為北京市重點中學之一。撤消革委會,恢復校長製。
1980年, 改建校舍。興建教學大樓、實驗樓、禮堂、食堂、大操場、學生宿舍樓、教師宿舍樓。
1992年, 北京師範大學批準我校與大興縣教育局簽訂協定,在大興縣黃村建立師大附中分校,期約8年。
1997年, 被評為市"首都文明單位標兵"。
2001年,舉行建校100周年慶典。
2011年,隆重舉行建校110周年慶典,錢學森班正式成立。
辦學條件
硬體設施
截止到2014年,北京師範附屬中學學校佔地面積43877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8078平方米;學校有建築為:可容納800人的學校禮堂、專業的音樂教室和美術教室、合唱音樂教師、教學樓、綜合實驗樓、學生宿舍樓、研修樓、百年附中會堂、運動、用餘電腦圖形圖像製作的蘋果機房、生物數位化實驗樓等。
辦學規模
截止到2014年學校共有高中32個教學班,國中23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453人;外國留學生107人。
師資力量
截止到2014年學校共有在職教職工245人,其中教師200餘人;教師具有高級職稱的90多人,其中正高級7人。市區級學科帶頭人27人,市區級骨幹教師40人;教師中博士3人,碩士90餘人。50多位教師從國外學習、工作歸來。特級教師15人,11人任課或指導青年教師。
在職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特級教師名錄:
數學學科:陳汶、喬榮凝、趙多彪
語文學科:陳耀文,鄧虹
地理學科:王樹聲、秘際韓、馬桂君
歷史學科:揚子坤、白幼蒂
物理學科:顧長樂、胡朗、馬桂君
生物學科:朱正威
化學學科:王天開
在職特級教師名錄參考資料:
辦學成果
學生成績
聯考成績
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2014年聯考成績:理科總分平均分652.8分,最高分707,650分以上128人,佔63%,一本上線率99.5%。文科總分平均分650.7分,為全市第一,最高分679,650分以上17人,佔63%,一本上線率100%。
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2013年聯考成績:北師大附中650分以上學生共有120餘人600分以上學生300餘人,600分以上各段人數繼續位居北京市、海淀區前列。理科第一實驗班平均分達到684.3分,全年級統招生平均分達640多分。文科實驗班平均分達到634.6分,全年級統招生平均分達630多分,其中文科實驗班趙靜涵同學獲得689分的佳績,位列全區第三、北京市第六。
學科競賽
時間 | 學生姓名 | 競賽名稱 | 獲獎情況 |
2010年 | 陳健馳 | 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競賽 | 第二名 |
2013年 | 伍禹同、王棪、鄔東霖、 周昊禹、張智超、詹匯聰、尹辰昕、李雯琦、程餘昊、張皓源 | 第十八屆"華羅庚金杯數學邀請賽 | 一等獎 |
張智超、程餘昊 | 第二十四屆"希望杯"全國數學邀請賽 | 二等獎 | |
詹匯聰、楊雨奇、鄔東霖、周昊禹、王吟遲、李佳冀 | |||
2013年 | 孫雪陰、黃雨欣、 張繆言、袁昱 、王樞雨 、潘彥瑋 | 全國高中化學競賽(北京賽區) | 一等獎 |
2014年 | 濮心翼 、陳子逸/、侯霖 、韓海昀、周思楊、高碩、孔正 賈誼成 、周澤龍、 成翔、 李嘉琦 、肖如 | 全國高中物理競賽(北京賽區) |
(表格所有資料來源于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官網:)
貭素成績
時間 | 學生姓名 | 競賽名稱 | 獲獎情況 |
2013年 | 高宇 | 第四十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 | 銀獎 |
湯胤暉 | 十三屆北京市中國小生金鵬科技論壇活動 | 一等獎 | |
倪雪、王忻懌 | 二等獎 | ||
趙柏璇、戴月文 | 三等獎 | ||
湯胤暉、俞曉諭、崔馨蕊 | 第33屆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 一等獎 | |
趙柏璇、毋凡 | 二等獎 | ||
2012年 | 馮廣昊 | 2012年電子技術競賽國中組 | 一等獎 |
倪雪、王忻懌 | 西城區中國小生金鵬科技論壇 | ||
毋凡、湯胤暉 | 西城區中國小生金鵬科技論壇高中 | ||
俞曉諭、毋凡、湯胤暉、趙柏璇、戴月文 | 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學生創新成果 |
(表格所有資料來源于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官網:)
教師成績
成果名稱 | 作者姓名 | 出版單位或發表刊物名、期號 | 獲獎情況 |
---|---|---|---|
探究水的組成 | 郭瑋 | 北京市教育學會化學教學研究會 | 2014年北京市國中化學教學設計評比一等獎 |
為實驗探究註入靈魂--實施國中化學實驗探究教學,提升學生科學素養 | 郭瑋 | 中國化學會化學教育委員會 | 2014年第九屆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一等獎 |
國中化學實驗探究教學的實踐研究 | 郭瑋 | 北京市西城區教育學會 | 西城區優秀論文二等獎 |
培養發散思維 提升思維廣度 | 趙明新 | 中國化學會化學教育委員會 | 2014年第九屆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一等獎 |
讓思維建模走進高三復習 | 趙明新 | 北京市教育學會化學教學研究會 | 2014年北京市高中化學教學論文評比二等獎 |
在高中理科班進行化學課程內容整合的探索 | 李靖軒 | 中國化學會化學教育委員會 | 2014年第九屆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一等獎 |
質量守恆定律 | 李靖軒 | 北京市教育學會化學教學研究會 | 2014年北京市國中化學教學設計評比一等獎 |
例談化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 劉松偉 | 中國化學會化學教育委員會 | 2014年第九屆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一等獎 |
化學思維能力培養三重奏 | 劉松偉 | 北京市教育學會化學教學研究會 | 2014年北京市高中化學教學論文評比二等獎 |
重視"支架問題"設計 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 劉松偉 | 北京市西城區教育學會 | 西城區優秀論文二等獎 |
淺談中美化學教學的差異對人才培養的影響 | 李麗 | 北京市教育學會化學教學研究會 | 2014年北京市高中化學教學論文評比二等獎 |
事件與可能性中的德育實踐 | 石蓉 | 北京市教育督導與教育質量評價研究中心;北京市教育學會中青年教育理論工作者研究會 | 北京市2013-2014學年度基礎教育科學研究優秀論文二等獎 |
機車起動引發的問題研究 | 張紅明 | 北京市西城區教育學會 | 西城區優秀論文評選二等獎 |
"天女散花"實驗的理論分析 | 岳凌月 | 北京市西城區教育學會 | 西城區優秀論文評選二等獎 |
運用概念教學規律指導教學實踐的嘗試 | 盧曉華、顧詠梅 | 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實驗工作領導小組 | 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2014年優秀論文二等獎 |
國中生物課程建設的初步思考 | 生物課題組 | 國家社科基金"十一五"教育學重點課題"我國基礎教育未來發展新特征研究"總課題組;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 | 國家社科基金"十一五"教育學重點課題第六屆校長論壇論文評選一等獎 |
深層次挖掘閱讀文本,促進學生語言、思維、情感綜合發展 | 周亞 | 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實驗工作領導小組 | 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高中)2014年優秀論文一等獎 |
外研社版初二下 MODULE 5 UNIT 2 IF YOU TELL HIM THE TRUTH, YOU'LL PROVE HOW HONEST YOU ARE. | 雷月華 | 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實驗工作領導小組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 | 2014年北京市基礎教育優秀課堂教學設計評選活動一等獎 |
給學生建一個精神家園 | 劉美玲 | 中國語文報刊協會;中學語文教學參考雜志社 | "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育反思"大賽一等獎 |
新課標下國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 劉曉靜 | 中國教育學會教育機製研究分會;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論壇評審會;中國當代教育實踐與研究指導全書編委會 | 第13屆"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全國教師優秀教育教學論文評比大賽"一等獎 |
高中語文戲劇文學教學策略與模式研究 | 李艷輝 | 北京市教育督導與教育質量評價研究中心;北京市教育學會中青年教育理論工作者研究會 | 北京市2013-2014學年度基礎教育科學研究優秀論文一等獎 |
戴著鐐銬跳舞--高中語文填詞教學的嘗試 | 俞珺 | 北京市西城區教育學會 | 西城區優秀論文評選二等獎 |
京師大附中高中《體育與健康》課改的實施與效果 | 武傑、黃佔寧、郝興傑 | 北京市西城區教育學會 | 西城區優秀論文評選二等獎 |
從幾節研究課談興趣及其在課堂教學中的激發 | 鄭一丹 | 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實驗工作領導小組 | 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2014年優秀論文二等獎 |
國中學科課程建設研究--學習力研究的視角 | 鄭一丹 | 國家社科基金"十一五"教育學重點課題"我國基礎教育未來發展新特征研究"總課題組;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 | 國家社科基金"十一五"教育學重點課題第六屆校長論壇論文評選一等獎 |
(本表格節選為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科研成果論文發表部分成績:)
學校榮譽
2002年,首批北京市示範性高中
2003年,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先進校
2003年,北京市中國小科技活動示範校和科普教育基地
2005年,北京市外事先進學校
2008年,奧林匹克教育示範學校
2009年,世界遺產青少年教育中心
201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系網路學校
2011年,國家教育部和北京師範大學重點科研課題的實驗基地
2011年,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
文化傳統
校徽
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徽內部數位是1901,象征學校1901年建校,數位上面是毛主席寫的校名"北師大附中",再上面是一張泛黃的圖片,圖片是北京師大附中1901年建校時的五城學堂,象征著北京師大悠長的歷史和伴隨著歷史成長的一代又一代英才。

校歌
作詞:不詳

作曲:不詳
附中,正正堂堂本校風
我們莫忘了誠、愛、勤、勇
你是個海,涵真理無窮
你是個神,願人生大同
附中,太陽照著你笑容
我們努力讀書和做工
校訓
誠、愛、勤、勇

校園環境
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學校的校園建設別具匠心,風格獨特,主體空間 由一門(科學門)五場(民主廣場、創新廣場、田徑場、兩個風雨操場)、六園(國小部的未名學園、中學部的博雅學園、朗潤園、承澤園、鳴鶴園、蔚秀園等四個植物花園)、八路(附中路、元培路、嚴復路、大釗路、魯迅路、胡適路、文俊路)有機組成,蘊涵著高雅、純潔的人文精神,洋溢著勃勃向上的生機,滲透著現代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

學校領導
職務 | 姓名 |
---|---|
校長 | 劉滬 |
副校長 | 王莉萍、李敏、梁原草 |
(資料來源: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官網)
著名校友
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建校一百一十年來,為國家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歷屆校友中,著名專家學者和各界知名人士數百人,僅以錢學森為代表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就有30多位。而下表則是其中傑出代表。
(資料來源: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