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建製沿革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于北京及附近地區,稱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區的琉璃河鎮,遺址尚存。又封堯之後人于薊,在今北京西南。後燕國滅薊國,遷都于薊,統稱為燕都或燕京。

漢高祖五年,被劃入燕國轄地。元鳳元年復為廣陽郡薊縣,屬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親分封于此,故更為廣陽國首府。
東漢光武改製時,置幽州刺史部于薊縣。永元八年復為廣陽郡駐所。
西晉時,朝廷改廣陽郡為燕國,而幽州遷至範陽。十六國後趙時,幽州駐所遷回薊縣,燕國改設為燕郡。歷經前燕、前秦、後燕和北魏而不變。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除燕郡。大業三年(607年),隋朝改幽州為涿郡。
唐初武德年間,涿郡復稱為幽州。貞觀元年(627年),幽州劃歸河北道。後成為範陽節度使的駐地。安史之亂期間,安祿山在北京稱帝,建國號為“大燕”。唐朝平亂後,復置幽州,歸盧龍節度使節製。
五代初期,軍閥劉仁恭在此建立地方政權,稱燕王,後被後唐消滅。北宋初年宋太宗在高梁河(今北京海淀區)與遼戰鬥,北宋大敗,對燕雲十六州從此望眼欲穿;遼于會同元年(938年)起在北京地區建立了陪都,號南京幽都府,開泰元年改號析津府。
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正式建都于北京,稱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元代時,蒙古大汗國改名元朝。自元朝起,開始成為全中國的首都。元朝時的北京稱為元大都。元大都成為全中國的交往中心,北到嶺北行省,東到奴兒幹都司(治所黑龍江下遊),西到西藏地方,南到海南,都在此交流。成吉思汗麾下大將木華黎于嘉定八年(1215年)攻下北京,遂設定燕京路大興府。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改稱中都路大興府。至元九年(1272年),中都大興府正式改名為大都路(突厥語:Khanbalik,意為“汗城”,音譯為汗八裏、甘巴力克)。
明朝初年,以應天府(今南京)為京師,大都路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改稱為北平府,同年十月應軍事需要劃歸山東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駐地。燕王朱棣經靖難之變後奪得皇位後,于永樂元年(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是為“行在”(天子行鑾駐蹕的所在,就稱“行在”)且常駐于此,如今的北京也從此得名。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明朝中央政府正式遷都北京,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應天府則作為留都稱南京,明仁宗、英宗的部分時期,北京還曾一度降為行在,京師復為南京應天府。
清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打進北京並簽訂《北京條約》。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再次打進北京,大量文物被侵略軍和壞民劫掠。
辛亥革命後的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定都南京,同年3月遷都北京,直至民國十七年(1928年)中國國民黨北伐軍攻佔北京,張作霖敗回東北,北洋政府下台。
民國伊始,北京的地方體製仍依清製,稱順天府。直至民國三年(1914年),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直轄于中央政府北洋政府。這一時期,北京新增了有軌電車系統,和一批現代的文化教育機構,如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協和醫學院等。
民國十七年(1928年)北伐戰爭後,由于蔣介石不重視北方邊防,把首都遷到南京,復原原京兆地方,北京改名為北平特別市。
民國十九年(1930年)6月,北平降格為河北省省轄市,同年12月復升為院轄市。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被日本佔領。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此成立,且將北平改名為北京。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21日,入侵北京的日本軍隊宣布投降,第十一戰區孫連仲部接收北京,並重新更名為北平。
1949年1月31日,傅作義與中國共產黨達成和平協定,率領25萬國民黨軍隊投向正義,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市,實現對北京的解放。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北平更名為北京。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
1956年—1958年間,將河北省昌平、良鄉、房山、大興、通縣、順義、平谷、密雲、懷柔、延慶等縣劃歸北京市,形成今北京市行政區域。
建都朝代
名字由來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以後,在堯封帝,此後在蘇城建都,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日下,始見于《晉書》,潁川距晉國都洛陽極近,故稱日下。後來唐朝詩人王勃作《滕王閣序》時有“望長安于日下,指吳會于雲間”之句,即運用于此典故,此後便以“日下”為國都的代稱。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于《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定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京城,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以前,稱首都長安為京城,以後京城就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準備遷都城于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于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範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明清時設定順天府管轄首都地區,地位與今日的北京市類似,但管轄面積不同。
民國初年北洋政府仍定都北京,1913年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範圍規格與順天府大致相同,直隸于中央。

1928年6月,北伐軍攻入北京,乃廢除京兆地方建製,改北京為北平,初設北平特別市,直隸南京國民政府,後改稱北平市,隸屬于行政院。日據時期成立北京市政府,日本戰敗投降後恢復原北平市建製。北平市所轄範圍較之前順天府、京兆地方及今日北京市為小,大致包括今西城區、東城區全境,朝陽區大部、海淀區南半部、石景山區南部和豐台區北半部。
1949年1月,在原國民黨時期20個區的基礎上臨時劃定32個區,4月將32個區合並為26個區,6月接管任務完成後調整為20個區。
1952年,北京市由華北行政委員會領導。7月,將河北省宛平縣全部及房山、良鄉2縣部分地區劃歸北京市。
1956年3月9日,復原昌平縣,將昌平縣所屬行政區域(高麗營鎮除外)劃歸北京市,並命名為昌平區。將河北省通縣所屬的金盞、長店、北皋、孫河、崔各庄、上新堡、前葦溝等7個鄉歸北京市。
1958年3月,河北省通縣專區所屬通縣、順義、大興、良鄉、房山等5縣及通州市劃入北京市。其後復原西單、西四兩區,合並設立西城區;復原東單、東四二區,合並設立東城區;復原前門區,並入崇文、宣武二區;東郊區改名為朝陽區;復原石景山區,分別劃歸豐台區、海淀區和門頭溝區;京西礦區改名為門頭溝區;復原通縣和通州市,合並設立通州區;復原良鄉、房山二區,合並設立周口店區;復原大興縣,改為大興區;復原南苑區,劃歸朝陽區、豐台區和大興區;復原順義縣,改為順義區。1958年10月,河北省所屬懷柔、密雲、平谷、延慶4縣劃入北京市。
1960年1月7日,復原昌平區,恢復昌平縣;復原順義區,恢復順義縣;復原通州區,恢復通縣;復原大興區,恢復大興縣;復原周口店區,恢復房山縣。至1960年底,北京市下轄東城、西城、宣武、崇文、海淀、朝陽、豐台、門頭溝等8區和昌平、延慶、懷柔、密雲、順義、平谷、通縣、大興、房山等9縣。
1967年8月7日,復原石景山辦事處,設立石景山區。
1980年10月20日,設立燕山區。
1986年11月11日,復原房山縣、燕山區,設立房山區。以原房山縣和燕山區的行政區域為房山區的行政區域。
2010年7月1日,北京市復原原東城區、崇文區,設立新的北京市東城區;復原北京市原西城區、宣武區,設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區。
區劃詳情
2016年,北京市轄東城、西城、海淀、朝陽、豐台、門頭溝、石景山、房山、通州、順義、昌平、大興、懷柔、平谷、延慶、密雲16個市轄區 (合計16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147個街道、144個鎮、33個鄉、5個民族鄉(合計329個鄉級行政單位)。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北京位于東經115.7°—117.4°,北緯39.4°—41.6°,中心位于北緯39°54′20″,東經116°25′29″,總面積16410.54平方千米。位于華北平原北部,毗鄰渤海灣,上靠遼東半島,下臨山東半島。北京與天津相鄰,並與天津一起被河北省環繞。
西部是太行山山脈餘脈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脈的軍都山,兩山在南口關溝相交,形成一個向東南展開的半圓形大山彎,人們稱之為“北京彎”,它所圍繞的小平原即為北京小平原。誠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
地形地貌
北京市山區面積10200平方千米,約佔總面積的62%,平原區面積為6200平方千米,約佔總面積的38%。北京的地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為西山屬太行山脈;北部和東北部為軍都山屬燕山山脈。最高的山峰為京西門頭溝區的東靈山。最低的地面為通州區東南邊界。北京市平均海拔43.5米。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
氣候環境
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北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幹燥,春、秋短促。全年無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區較短。2007年平均降雨量483.9毫米,為華北地區降雨最多的地區之一。降水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個月,7、8月有大雨。
北京太陽輻射量全年平均為112~136千卡/釐米。兩個高值區分別分布在延慶盆地及密雲縣西北部至懷柔東部一帶,年輻射量均在135千卡/釐米以上;低值區位于房山區的霞雲嶺附近,年輻射量為112千卡/釐米。北京年平均日照時數在2000~2800小時之間。最大值在延慶區和古北口,為2800小時以上,最小值分布在霞雲嶺,日照為2063小時。夏季正當雨季,日照時數減少,月日照在230小時左右;秋季日照時數雖沒有春季多,但比夏季要多,月日照230~245小時;冬季是一年中日照時數最少季節,月日照不足200小時,一般在170~190小時。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北京天然河道自西向東貫穿五大水系:拒馬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北運河水系、潮白河水系、薊運河水系。多由西北部山地發源,向東南蜿蜒流經平原地區,最後分別匯入渤海。
北京沒有天然湖泊。北京市有水庫85座,其中大型水庫有密雲水庫、官廳水庫、懷柔水庫、海子水庫。
北京市地下水多年平均補給量約為29.21億立方米,平均年可開採量約24~25億立方米。一次性天然水資源年平均總量為55.21億立方米。
2013年北京市總用水量35.3億立方米,比2012年成長1.4%。其中,生活用水14.5億立方米,成長4.3%;工業用水5.6億立方米,下降3.4%;農業用水12億立方米,下降3.2%。
礦產資源
2013年北京已發現的礦種共67種,礦床、礦點產地476處,列入國家儲量表的礦種44種,其中:能源礦產2種;黑色金屬礦產4種,有色金屬、貴金屬及分散元素礦產11種;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礦產7種;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5種;建材及其他非金屬礦產15種。共有產地300處,其中黑色金屬產地49處,有色金屬產地35處,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產地43處,化工原料非金屬產地68處,建材及其他非金屬產地75處,煤炭產地30處。
植物資源
北京市地帶性植被類型是暖溫帶落葉闊葉林並間有溫性針葉林的分布。大部分平原地區已成為農田和城鎮,隻在河岸兩旁局部窪地發育著以蘆葦、香蒲、慈菇等為主的窪生植被,但多數窪地已被開闢為魚塘,在擱荒地及田埂、路旁多雜草;湖泊,水塘中發育著沉水和浮葉的水生植被。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帶表性的植被類型是栓皮櫟林、櫟林、油松林和側柏林。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森林覆蓋率增大,其下部以遼東櫟林為主,海拔1000米至1800~2000米,樺樹增多,在森林群落破壞嚴重的地段,為二色胡枝子、榛屬、綉線菊屬佔優勢的灌叢。海拔1800~1900米以上的山頂生長著山地雜類草草甸。
動物資源
北京地區的動物區系有屬于蒙新區東部草原、長白山地、松遼平原的區系成分,也有東洋界季風區、長江南北的動物區系成分,故北京的動物區系有由古北界向東洋界過渡的動物區系特征。截至2009年,此動物區系中有獸類約40種,鳥類約220種,爬行動物16種,兩棲動物7種,魚類60種。
人口民族
人口
2014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51.6萬人,比2013年末增加36.8萬人。其中,常住外來人口818.7萬人,佔常住人口的比重為38.1%。常住人口中,城鎮人口1859萬人,佔常住人口的比重為86.4%。常住人口出生率9.75‰,死亡率4.92‰,自然成長率4.83‰。常住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311人,比上年末增加22人。年末全市戶籍人口1333.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7.1萬人。
2015年6月北京市常住人口2168.9萬人。
民族
北京市是中國第一個齊聚56個民族的城市。2009年北京市95.69%人口為漢族,除漢族外,滿族、蒙古族、回族人口均超過萬人。
區域經濟
綜合概述

2015年北京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968.6億元,比2014年成長6.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0.2億元,下降9.6%;第二產業增加值4526.4億元,成長3.3%;第三產業增加值18302億元,成長8.1%。按常住人口計算,北京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06284元(按年平均匯率折合17064美元)。
2015年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3072.3億元,比2014年成長8.7%;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3.4%,比2014年提高0.2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5180.8億元,成長9.3%;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2.6%,比2014年提高0.4個百分點。信息產業實現增加值3508億元,成長10.6%;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5.3%,比2014年提高0.4個百分點。生產性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2160.3億元,成長8.6%;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2.9%,比2014年提高0.4個百分點。
2015年北京市實現市場消費總額1.86萬億元,同比成長8.7%。其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338億元,成長7.3%,增速比2014年回落1.3個百分點;實現服務性消費8308億元,成長10.5%,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商品性消費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企業實現網上零售額2016.9億元,同比成長40.2%,佔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19.5%,拉動全市零售額成長6個百分點,是零售額成長的主要帶動力。
2015年北京市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723.9億元,比上年同口徑成長12.3%。其中,增值稅716.1億元,成長10.7%;營業稅1186.1億元,成長11.0%;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分別為1024.7億元和478.1億元,分別成長11.9%和24.7%。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751.4億元,成長27.1%。其中,用于城鄉社區、節能環保、交通運輸、社會保障和就業的支出分別成長77.9%、42.1%、37.8%和37.6%。
第一產業
2015年北京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68.2億元,比2014年下降12.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10.6%。糧食播種面積10.4萬公頃,比2014年減少1.6萬公頃。糧食產量62.6萬噸,下降2.0%;糧食畝產399.8公斤,成長12.7%。
2015年北京市農業觀光園1328個,比2014年增加27個;觀光園總收入26.3億元,成長5.6%。設施農業實現收入55.5億元,成長8.2%。民俗旅遊實際經營戶8941戶,比2014年增加78戶;民俗旅遊總收入12.9億元,成長14.2%。種業收入12.7億元,下降9.7%。
第二產業

2015年北京市實現工業增加值3662.9億元,比2014年成長0.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成長1.0%。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成長2.4%;高技術製造業、現代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成長6.7%、6.3%和1.1%。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產值17408.2億元,下降3.0%。其中,內銷產值16335億元,下降1.2%;出口交貨值1073.3億元,下降23.9%。
2015年北京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303.3,比2014年提高2.8個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580.3億元,比2014年成長6.0%。重點行業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實現利潤559億元,成長23.4%;汽車製造業實現利潤346.9億元,成長7.1%;醫葯製造業實現利潤129億元,成長16.2%;通用設備製造業實現利潤55.4億元,下降0.1%;電腦、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實現利潤84.2億元,下降22.0%。
2015年北京市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8436.7億元,比2014年成長2.8%。其中,在本市完成2699.1億元,下降6.8%;在外埠完成5737.6億元,成長8.0%。本年新簽契約額10790.5億元,成長3.3%。
第三產業
存貸款:2015年末北京市金融機構(含外資)本外幣存款餘額128573億元,比年初增加15248.7億元,增加額比2014年少246.6億元。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含外資)本外幣貸款餘額58559.4億元,比年初增加4822.1億元,增加額比2014年多929.8億元。
證券:2015年北京市證券市場各類證券成交額597169.7億元,比2014年成長1.6倍。其中,股票成交額305252.9億元,成長2.6倍;債券成交額182495億元,成長64.9%。年末證券市場累計開戶數758.8萬戶,比2014年末增加171.3萬戶。
保險:2015年北京市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403.9億元,比2014年成長16.3%。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344.7億元,人身險保費收入1059.2億元。全年各類保險賠付支出506.6億元。其中,財產險賠付206.6億元,人身險賠付300億元。
市場消費:2015年北京市實現市場消費總額18646億元,比2014年成長8.7%。其中,實現服務性消費額8308億元,成長10.5%;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338億元,成長7.3%。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企業中,汽車類實現零售額1751億元,下降4.7%;通訊器材類實現零售額1217.4億元,成長31.1%;中西葯品類實現零售額843.8億元,成長5.6%;文化辦公用品類實現零售額582.8億元,成長10.4%;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實現零售額432.9億元,成長15.6%。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企業實現網上零售額2016.9億元,成長40.2%。
批發和零售:2015年北京市批發和零售業實現商品購銷額116709.6億元,比2014年下降9.3%。其中,實現購進額55984.5億元,下降9.9%;銷售額60725.1億元,下降8.7%。
對外經濟: 2015年北京地區進出口總值3195.9億美元,比2014年下降23.1%。其中,出口546.7億美元,下降12.3%;進口2649.2億美元,下降25.0%。全年契約外資323.8億美元,比2014年下降9.3%。實際利用外資130億美元,成長43.8%。其中,金融業佔56.4%,批發和零售業佔18.6%,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佔7.6%,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佔5.5%,製造業佔4.6%,信息傳輸、電腦服務和軟體業佔3.7%。
旅遊:2015年北京市接待入境旅遊者420萬人次,比2014年下降1.8%。其中,外國人357.6萬人次,下降2.2%;港、澳、台同胞62.4萬人次,成長0.7%。旅遊外匯收入46億美元,下降0.1%。全年接待國內旅遊者2.7億人次,成長4.4%。中國國內旅遊收入4320.3億元,成長8.1%。中國國內外旅遊總收入為4607.1億元,成長7.6%。全年經旅行社組織的出境遊人數533.1萬人次,成長30.0%。
城市交通
鐵路
北京是中國鐵路網的中心之一,主要有北京到香港九龍的京九鐵路,北京到上海的京滬鐵路,北京到廣州的京廣鐵路,北京到哈爾濱的京哈鐵路,北京到包頭的京包鐵路,北京到原平的京原鐵路,北京至桂林高鐵(京廣高鐵->湘桂高鐵),北京到通遼的京通鐵路和北京到承德的京承鐵路。在國際鐵路運輸方面,去往俄羅斯各城市、蒙古都城烏蘭巴托和朝鮮都城平壤以及去往越南都城河內的列車均從北京發車。
京津城際鐵路于2005年7月4日開始修建,2008年8月1日正式開通,北京和天津兩地的路程被縮短為半小時。新中國成立以來一次建設裏程最長、投資最大、標準最高的高速鐵路——京滬高鐵于2011年6月30日正式開通運營,京滬兩地進入5小時經濟圈,千裏京滬一日得以實現。
主要車站:

北京站:位于東便門西側。建于1959年,是全國鐵路客運重要樞紐,北京第三大火車站。
北京南站:位于永外大街。2008年改建完成,成為亞洲第二大的火車站,是京滬高速鐵路的重要站點(僅次于鐵路上海虹橋站)。
北京北站:位于西直門。建于1905年,是京張鐵路上的車站之一。現北京北站于2009年改建完成。
航天航空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機場,位于北京市順義區(行政屬朝陽區),距北京市中心20千米。幾乎所有北京的國內國際航班均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停靠和起飛。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是世界規模最大的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在2012年達到8192.9萬人次,僅次于美國亞特蘭大機場,位居全球第二。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是中國國際航空(AirChina)的主要中心。機場和北京市區間由北京機場高速公路連線,在路況良好的情況下隻需約40分鍾即可到達。北京市還修建了一條北京捷運機場線,從市區東直門到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T2航站樓大約需要15分鍾。
北京還建有5座機場:北京南苑機場、北京良鄉機場、北京西郊機場、北京沙河機場和北京八達嶺機場。這些機場除南苑機場同時為軍民合用外(為中國聯合航空公司的基地機場),其他均為軍用機場。
市內交通
城市道路
北京老城區(二環路以內)的城市道路是棋盤式的格局,橫平豎直。東西方向的道路有長安街(復興門至建國門)、平安大街(東四十條豁口至車公庄)、廣安大街(廣安門至廣渠門)。南北方向的道路有中軸線,從玉蜓橋到雍和宮的東線和開陽橋到積水潭橋的西線。東線路過方庄、紅橋、崇文門、東單、東四、北新橋和雍和宮;西線路過菜市口、宣武門、西單、西四、新街口。因為天安門廣場和紫禁城的原因,北京的中軸線分為北中軸和南中軸。北中軸從地安門向北,經鼓樓、北辰路,達奧體中心;南中軸從前門向南經天橋、永定門,達三營門。南中軸和104國道重合。
2014年,北京市公路裏程21892千米,比上年末增加218千米。其中,高速公路裏程981千米,比上年末增加59千米。年末城市道路裏程6435千米,比上年末增加41千米。
公交
2014年12月28日起,公交使用新價格:10千米(含)內2元,10千米以上每加1元可乘5千米。
2014年北京市電汽車運營線路877條,比上年末增加64條;運營線路長度20347千米,比上年末增加659千米;運營車輛24083輛,比上年末增加491輛;全年客運總量47億人次,比上年下降3.0%。
計程車
2013年北京市計程車日均運送190萬人次,佔總出行量的6.6%,裏程利用率約68%。2013年6月10日起調整北京出租汽車價格標準,新的出租汽車價格為:3千米以內13元,基本單價每千米2.3元。燃油附加費每運次1元。低速行駛和等候費每5分鍾早晚高峰期間加收2千米租價(不含空駛費),其他時段加收1千米租價(不含空駛費)。預約叫車服務費為提前4小時以上預約每次6元,4小時以內預約每次5元。單程載客行駛超過15千米部分收取空駛費,基本單價加收50%的費用。
汽車牌照
京A(1996年前);京B(計程車);京C(1996年);京E(1997年);京F(2002年);京G(郊區戶籍車);京H(2003年);京J(2005年);京K(2006年);京L(2007年);京M(2008年);京N(2008年);京O(公安);京P(2008年);京Y(郊區戶籍車);京V(中央直屬部隊);京Q(2012年)。
軌道交通
主詞條:北京捷運

北京捷運始建于1965年7月1日,1969年10月1日第一條捷運線路建成通車,使北京成為中國第一個擁有捷運的城市。

2014年12月28日,執行新票價方案,基價為3元,進行計程計價,且在乘車過程中設定4小時限時。
2014年北京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18條;運營線路長度527千米;運營車輛4688輛;全年客運總量34.1億人次。預計到2016年北京市軌道交通運營裏程將達到664千米。預計2020年北京捷運線路將達31條,總長超過1000千米。北京捷運線路按建成順序排列:
區域教育
綜合概述
2015年北京市共有58所普通高校和80個科研機構培養研究生,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9.5萬人,在學研究生28.4萬人,畢業生8萬人。全市90所普通高等學校全年招收本專科學生15.8萬人,在校生59.3萬人,畢業生15.2萬人。全市成人本專科招生7.5萬人,在校生20.4萬人,畢業生9.5萬人。
2015年北京市普通高中招生5.7萬人,在校生16.9萬人,畢業生5.8萬人;普通國中招生8.9萬人,在校生28.3萬人,畢業生9.3萬人;普通國小招生14.6萬人,在校生85萬人,畢業生10.4萬人;幼稚園入園幼兒14.9萬人,在園幼兒39.4萬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含技工學校)招生4.1萬人,在校生13.4萬人,畢業生5.5萬人。特殊教育招生930人,在校生7136人,畢業生1786人。
2015年北京市共有民辦高校15所,在校學生6.7萬人;民辦普通中學93所,在校學生3.7萬人;民辦國小60所,在校學生6.7萬人;民辦幼稚園574所,在園幼兒14萬人。
基礎教育
北京國小
北京第一實驗國小 | 北京中關村第一國小 | |
北京第二實驗國小 | ||
北京育才學校(國小部) | ||
北京西城區白雲路國小 | 北京翠微國小 |
高等教育
北京同時也是全國教育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截至2012年,北京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91所, 其中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全國最為著名的學府。全年本專科在校生達到57.7萬人。
北京市共有52所高等學校和117個科研機構培養研究生,在學研究生達到20.9萬人。北京擁有世界第三、亞洲第一大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前身為北京圖書館,始建于1909年京師圖書館 。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也是亞洲較大的圖書館之一。
北京是全國高等院校的中心,聚集了全國數量最多的重點大學。
學校名稱 | 主管部門 | 學校屬性 |
---|---|---|
北京大學 | 教育部 | 中央部屬高校 111計畫 |
工業和信息化部 | ||
中央民族大學 |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 中央部屬高校 111計畫 |
中國政法大學 | 教育部 | 中央部屬高校 111計畫 |
北京交通大學 | ||
北京科技大學 | ||
北京郵電大學 | ||
中央財經大學 | 中央部屬高校 |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 中央部屬高校 111計畫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
中國傳媒大學 | ||
華北電力大學 | ||
北京化工大學 | ||
北京外國語大學 | 中央部屬高校 |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 中央部屬高校 | |
中央部屬高校 111計畫 | ||
北京體育大學 | 國家體育總局 | |
中央音樂學院 | 教育部 | 中央部屬高校 |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 | 111計畫 | |
北京電子科技學院 | 中共中央辦公廳 | 中央部屬高校 |
外交部 | ||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 公安部 | |
國際關系學院 | 教育部 | |
中央美術學院 | ||
中央戲劇學院 | ||
北京語言大學 | ||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 | 中華全國總工會 | |
中華女子學院 |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 | |
中國科學院大學 | 中國科學院 | |
共青團中央 | 中央部屬高校 | |
首都師範大學 | 北京市人民政府 | 北京市、教育部共建高校 |
北京電影學院 | 北京市、教育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共建高校 | |
中國音樂學院 | 北京市、文化部共建高校 | |
中國戲曲學院 | ||
北京印刷學院 | 北京市、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共建高校 | |
北方工業大學 | 市屬高校 | |
首都醫科大學 | ||
北京工商大學 | ||
北京聯合大學 | ||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 ||
北京建築大學 | ||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 ||
北京舞蹈學院 | ||
北京服裝學院 | ||
北京物資學院 | ||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 | ||
北京農學院 | ||
首都體育學院 | ||
首鋼工學院 | ||
北京警察學院 | ||
北京城市學院 |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 | 民辦高校 |
北京吉利學院 |
科研院所
北京是全國最大的科學技術研究基地,有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科學研究機構和號稱中國矽谷的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每年獲國家獎勵的成果佔全國的三分之一。1998年來,每年都成功舉辦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題的大型國際活動——北京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周。
2014年北京市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286.6億元,相當于地區生產總值的6.03%。全市研究與試驗發展(R&D)活動人員35.3萬人。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分別為138111件和74661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分別為78129件和23237件。全年共簽訂各類技術契約67278項;技術契約成交總額3136億元。
課外培訓
北京市知名課外培訓學校:中國政通教育、新東方學校、學而思教育、巨人學校、京翰教育、新航標教育、凱思睿教育、學大、優勝教育、尚德機構等。
區域文化
宗教
北京地區居民宗教信仰者50多萬,約佔北京市4%。信仰的宗教主要是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其中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對北京的歷史、文化、藝術產生過較大的影響。北京現有宗教活動場所達100多處。
傳統建築
北京在歷史上曾為六朝都城,在從燕國起的2000多年裏,建造了許多宮廷建築,使北京成為中國擁有帝王宮殿、園林、廟壇和陵墓數量最多的城市。
皇家建築
北京故宮,明朝時叫大內宮城,清朝時叫紫禁城,這裏原為明、清兩代的皇宮,住過24個皇帝,建築宏偉壯觀,完美地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古典風格和東方格調,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現存最大的宮殿,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天壇以其布局合理、構築精妙而揚名中外,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的地方。

四合院和胡同
主詞條: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東西廂房圍繞中間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傳統住宅的統稱。北京四合院源于元代院落式民居,是老北京城最主要的民居建築。
廟宇
北京現存著名的有:佛教的法源寺、潭柘寺、戒台寺、雲居寺、八大處等。道教的白雲觀等。伊斯蘭教的北京牛街禮拜寺等。藏傳佛教(喇嘛教)的雍和宮等,天主教西什庫天主堂、王府井天主堂等。基督教的缸瓦市教堂、崇文門教堂等。
中軸線
主詞條:北京中軸線
北京中軸線是指元、明、清時的北京城的中軸線,北京的城市規劃具有以宮城為中心左右對稱的特點。北京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鍾鼓樓,長約7.8千米。從南往北依次為,永定門,前門箭樓,正陽門,中華門,天安門,端門,午門,紫禁城,神武門,景山,地安門,後門橋,鼓樓和鍾樓。從這條中軸線的南端永定門起,就有天壇、先農壇;太廟、社稷壇;東華門、西華門;安定門,德勝門以中軸線為軸對稱分布。中國著名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曾經說:“北京的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線的建立而產生。”永定門、中華門、地安門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拆毀,後重新修建了永定門城樓。
城池

主詞條:北京城池
北京城池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兩代王朝明和清的都城城防建築的總稱,由宮城、皇城、內城、外城組成,包括城牆、城門、瓮城、角樓、敵台、護城河等多道設施,曾經是中國存世最完整的古代城市防御體系。北京城門是明清北京城各城門的總稱。根據等級以及建築規格的差異,分為宮城城門、皇城城門、內城城門、外城城門四類。明清北京城有宮城城門四座(一稱六座)。
國劇

主詞條:國劇
國劇是中國國粹。國劇的源頭還要追溯到幾種古老的地方戲劇,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戲班——三慶班、四喜班、春公班、和春班——先後進京獻藝。徽班常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演出,于是,一種以徽調“二黃”和漢調“西皮”為主,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戲精華的新劇種誕生了,這就是國劇。
飲食文化
北京是世界第八大“美食之城”,居內地之首。北京的風味小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用料講究、製作精細,堪稱有口皆碑。清代《都門竹枝詞》雲:“三大錢兒賣好花,切糕鬼腿鬧喳喳,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面茶;涼果炸糕甜耳朵,吊爐燒餅艾窩窩,叉子火燒剛賣得,又聽硬面叫餑餑;燒麥餛飩列滿盤,新添掛粉好湯圓。”這些小吃都在廟會或沿街集市上叫賣,人們無意中就會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稱之為“碰頭食”。京味小吃的代表有豆汁兒、豆面酥糖、酸梅湯、茶湯、小窩頭、茯苓夾餅、果脯蜜餞、冰糖葫蘆、艾窩窩、豌豆黃、驢打滾、灌腸、爆肚、炒肝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
種類 | 文化 |
---|---|
音樂 | 智化寺京音樂、天壇神樂署中和韶樂、門頭溝京西幡樂、通州運河船工號子、順義曾庄大鼓 |
舞蹈 | 門頭溝京西太平鼓、延慶旱船、昌平後牛坊村花鈸大鼓、密雲蝴蝶會、米糧屯高蹺會、海淀撲蝴蝶、白紙坊太獅老會、大柵欄五鬥齋高蹺秧歌、沙峪村竹馬、湯河川大班小班米糧屯高蹺、蝴蝶舞、童子大鼓老會、花鈸大鼓、蝴蝶會 |
戲劇 | 昆曲、國劇、河北梆子、大興詩賦閒、柏峪燕歌戲 |
曲藝 | 相聲、岔曲、單弦、京韻大鼓、密雲蔡家窪村五音大鼓、平谷調、京西太平鼓、和韶樂、曾庄大鼓、京西幡樂沙峪竹馬、柏峪秧歌戲、賦弦 |
雜技與競技 | 天橋中幡、抖扯玲、帽山滿族二魁摔跤、圍棋、中國象棋 |
美術 | 北京牙雕工藝、曹氏風箏工藝、北京玉器工藝 |
手工技藝 | 景泰藍製作技藝、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北京雕漆工藝、全聚德掛爐烤鴨技藝、北京便宜坊燜爐烤鴨技藝、寶刀衡製作工藝、絨布唐工藝、曹氏風箏工藝 |
傳統醫葯 | |
民俗 | 北京春節廠甸廟會、門頭溝妙峰山廟會、東岳廟行業祖師信仰習俗、房山大石窩石作文化村落、石景山古城村秉心聖會、通州區漷縣鎮張庄村龍燈會、門頭溝龍泉務童子大鼓老會、張庄龍燈會、大石窩石作文化村落、全聚德烤鴨 |
老字號
種類 | 品牌 |
---|---|
飯庄 | 全聚德,便宜坊,東來順,仿膳飯庄,稻香村,沙鍋居,白魁老號,烤肉季,六必居,都一處燒麥館,鴻賓樓,烤肉宛,王致和,正明齋,信遠齋,泰豐樓,正陽樓,全素齋,東興樓,一條龍,曲園酒樓,鴻興樓,爆肚馮,燕雅軒,豐澤園,仿膳飯庄,東興樓,西來順,又一順,恩元居 |
綢緞行 | 瑞蚨祥,內聯升,元隆顧綉,步瀛齋,謙祥益,麗豐祥,盛錫福,馬聚源,天成齋,黑猴兒、同升和 |
葯店 | 同仁堂,南慶仁堂,長春堂,永仁堂,千芝堂,萬全堂,鶴年堂 |
茶庄 | 吳裕泰,元長厚,張一元,慶林春,永安茶庄,森泰茶庄,吳肇祥 |
文墨辦公 | 一得閣,文盛齋,戴月軒,榮寶齋,成文厚,萃文閣,清秘閣,文房四寶堂 |
小吃 | 年糕楊,小腸陳,都一處,褡褳火燒,老磁器口豆汁店,華天小吃,爆肚馮,天興居,慶豐包子,錦芳小吃、青雲閣、天福號,坐地戶,羊頭馬,豆腐腦白,年糕錢,老舍茶館,姚記炒肝店,錦馨豆汁店,隆福寺小吃店,餛飩侯,東興順爆肚張,李記白水羊頭,老磁器口豆汁店 |
其他 | 普蘭德,張順興,龍順成,天蕙齋,大明眼鏡,亨得利,億兆百貨,中國照相館 |
社會事業
醫療衛生
2015年末共有衛生機構10423個,比2014年末增加158個,比2010年末增加3884個;其中醫院共有698個。醫療機構共有床位11.2萬張,比上年末增加0.2萬張,比2010年末增加1.9萬張;其中醫院10.4萬張。衛生技術人員達到25.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3萬人,比2010年末增加8.4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9.4萬人,註冊護士11.2萬人。醫療機構總診療23071.6萬人次。全年報告甲乙類傳染病發病率161.61/10萬,死亡率0.82/10萬。嬰兒死亡率2.42‰,孕產婦死亡率8.69/10萬。
體育事業
北京市曾舉辦第一、二、三、四、七屆全國運動會,1990年北京亞運會、第二十一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2008年北京奧運會及2008年北京殘奧會。北京獲得了2022年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主辦權。2009年北京市共有體育場館共有6149個。
主要場館:國家體育場(鳥巢)、國家遊泳中心(水立方)、工人體育場、五棵松體育館、國家網球中心、北京奧林匹克水上公園、首都體育館、北京大學生體育館、奧體中心體育館、北京射擊館、豐台壘球場、月壇體育館。
2014年北京市共有體育場館6156個。全市共有優秀體育運動員1088人。獲得國際性比賽獎牌42枚,其中金牌25枚,銀牌11枚。獲得全國性比賽獎牌123枚,其中金牌40枚,銀牌35枚。
新聞出版
北京市有國家級廣播電台2座(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國家級電視台2座(中央電視台、中國教育電視台),市級廣播電台1座(北京人民廣播電台),市級電視台1座(北京電視台)等。2009年北京地區出版報紙259種,出版期刊2898種,均與上年末持平;出版圖書17.1萬種,較2008年增加3.4萬種。

影視產業
中國電影誕生地是位于北京大柵欄的大觀樓。2012年6月份,北京共有院線16條,影院總數達到126家,銀幕總數達到676塊,人均銀幕數居全國首位。“中國影都”中國(懷柔)影視基地已經聚集了中影、星美、華誼、海潤、金英馬、小馬奔騰等影視企業360餘家,累計拍攝製作影視作品約1300部。其中,近3年國產票房過億的大片,近半數出自懷柔。
人民生活
2015年北京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8458元,比2014年成長8.9%;扣除價格因素後,實際成長7.0%。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859元,比2014年成長8.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69元,比2014年成長9.0%。扣除價格因素後,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增速分別為7.0%和7.1%。2015年北京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達到33803元,比2014年成長8.7%;恩格爾系數為22.4%,比2014年下降1.6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達到36642元,比2014年成長8.7%;恩格爾系數為22.1%,比2014年下降1.7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達到15811元,比2014年成長8.8%;恩格爾系數為27.7%,比2014年下降0.2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1.69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43.03平方米。
社會保障
2015年北京市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人數分別為1424.3萬人、1475.7萬人、1082.3萬人、1020.1萬人和941.7萬人,分別比上年末增加31.7萬人、44.4萬人、25.2萬人、59.1萬人和26.1萬人;分別比2010年增加441.8萬人、412萬人、308.1萬人、196.3萬人和569.5萬人。年末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人數187.6萬人,其中農村居民參保人數174萬人,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人數比上年末增加1.4萬人。2015年末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人數達到223.9萬人,參合率為99.3%。全市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數為8.5萬人,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數為4.9萬人。
北京市公辦養老機構共有211家,佔全市養老機構總數的50.8%;總床位數35276張,佔全市養老床位總數的32.4%。北京市第一社會福利院、四季青養老院等位于市中心且護養條件較好的公辦養老院大多處于“一床難求”的狀況,該政策實施後,將充分發揮公辦養老院“兜底”作用,確保高齡、失能老人得到護養。”
在北京,十三五期間,“公辦公營養老院將實行政府定價或指導價;公辦民營、公建民營養老院在接收“三無”、“五保”及低收入、失獨、優撫等特定老年人群時,由政府與運營方協定定價,其與市場價格差額部分由政府購買服務或給予適度的經費補貼。”
城市旅遊
綜合概述
北京是全球擁有世界遺產(7處)最多的城市,是全球首個擁有世界地質公園的首都城市。北京對外開放的旅遊景點達200多處,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宮紫禁城、祭天神廟天壇、皇家園林北海公園、頤和園和圓明園,還有八達嶺長城、慕田峪長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名勝古跡。北京市共有文物古跡7309項,9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含長城和京杭大運河的北京段)、32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國家地質公園、15處國家森林公園。

旅遊景點
燕京八景
風俗特產
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有很多地方特色的民風習俗:北京小吃、國劇、京韻大鼓、相聲、舞台劇、鐵板快書、景泰藍、牙雕、毛猴、漆雕、賽蟈蟈和蟈蟈籠、吹糖人、捏面人等等。
主要場館
北京是“博物館之都”,註冊博物館多達151座。國家博物館為世界最大博物館。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
現代文化
宗教文化
北京地區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北京的寺、廟、觀、堂是宗教界和信教民眾的宗教活動場所。
購物街區
北京是唯一入選世界15大購物之都的內地城市,擁有百餘家大中型購物商場。王府井大街、前門大柵欄、西單商業街是北京的傳統商業區;國貿商城、東方新天地、中關村廣場。
琉璃廠或潘家園的古玩城擁有各類古玩。秀水街和雅秀服裝批發市場銷售各類服裝。景泰藍、玉器、絲綢刺綉等歷史悠久;民間手工藝品,如泥人、國劇臉譜、風箏、剪紙等物美價廉,都可以作為饋贈親友的禮品。
對外交流
截至2012年,北京市與72個國家的124個首都和大城市有友好往來關系,其中已與37個國家的41個城市建立了友好關系。在讀的外國留學生29452人。北京現有外國駐華大使館137個,國際組織和地區代表機構17個,外國新聞機構190個。在北京設立的國外駐京代表機構已超過7000家,全球最大500家跨國公司已有185家來京投資。外國留學生17000多人。
城市 | 國家 | 結好日期 | 城市 | 國家 | 結好日期 |
---|---|---|---|---|---|
1979年3月14日 | 1994年10月29日 | ||||
1979年3月14日 | 1995年5月16日 | ||||
1980年2月25日 | 1997年10月23日 | ||||
1980年10月14日 | 1998年5月28日 | ||||
1983年11月21日 | 1998年12月6日 | ||||
美國 | 1984年5月15日 | 2005年5月10日 | |||
1985年9月16日 | 2005年6月21日 | ||||
1986年11月24日 | 2005年9月4日 | ||||
巴黎大區 | 法國 | 1987年7月2日 | 2005年11月14日 | ||
1987年9月14日 | 2006年4月10日 | ||||
1990年6月20日 | 2006年4月17日 | ||||
1990年11月28日 | 2006年5月10日 | ||||
1992年8月4日 | 2006年7月14日 | ||||
1992年11月8日 | 2006年11月16日 | ||||
1993年5月26日 | 2006年11月21日 | ||||
1993年7月13日 | 2007年8月7日 | ||||
1993年10月23日 | 2007年10月22日 | ||||
1993年12月13日 | 2008年1月15日 | ||||
德國 | 1994年4月5日 | 2009年1月15日 | |||
1994年9月22日 | 2009年10月21日 | ||||
1994年10月6日 |
城市榮譽
2012年中國特色休閒城市——文化休閒之都稱號
中國大陸創新能力最強城市;
2012年中國特色魅力城市
2012年度城市科學發展指數排名,北京居第二。
中國“首善之城”
2015年當選為“2015中國十大智慧城市”。
2015年榮獲“2015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榮譽稱號
區域政治
綜合概述
中央政府隻是把辦公地設在北京,並不直接管理北京地區,北京由地方政府北京市政府負責管理城市運行,市政,經濟等各方面。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是北京市的國家權力機關。代表大會每屆任期5年。
北京市人民政府是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的執行機構和北京市的國家行政機關,受國務院領導。市政府由市長、副市長、秘書長、各委員會主任和辦公室主任、各局局長組成,每屆任期五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是中共北京市委領導的由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團體、少數民族和各界代表、在京的台灣、港澳人士和歸國華僑的代表以及特邀人士組成的,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北京市統一戰線組織。市政協每屆任期5年。
歷任領導
歷任市委書記 | 歷任市長 | ||
---|---|---|---|
1955年6月—1966年5月 | 1948年12月8日至1949年9月8日 | ||
1966年5月—1967年4月 | 1949年9月8日至1951年2月26日 | ||
1971年3月—1972年3月 | 1951年2月26日至1966年5月 | ||
1972年10月—1978年10月 | 1966年5月至1967年4月20日 | ||
1978年10月—1981年1月 | 1967年4月20日至1972年3月 | ||
1981年1月—1984年5月 | 1972年5月至1978年10月9日 | ||
1984年8月—1992年12月 | 1978年10月9日至1981年1月25日 | ||
1992年12月—1996年4月 | 1981年1月25日至1983年3月24日 | ||
1996年4月—1998年8月 | 1983年3月24日至1993年2月 | ||
1998年8月—2002年 | 1993年2月至1996年10月 | ||
2002年—2012年7月 | 1996年10月至1999年2月 | ||
2012年7月至今 | 1999年2月至2003年1月 | ||
2003年1月19日至4月20日 | |||
2003年4月20日至2007年11月30日 | |||
2007年11月30日至2012年07月25日 | |||
2012年07月25日至今 |
現任領導
市委書記:郭金龍;市長:王安順;人大主任:杜德印;政協主席: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