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60年,北京工業大學建立,初設機械、電機、無線電、化工、數理5個系。

1961年北京市土木建築工程學院、北京工業學院、北京師範大學部分學生轉入北工大後,增設土建系。
1972年,北京工商管理專科學校並入北工大,在北京宣武區牛街南橫西街該校校址設北工大預科,後改稱新生部。新生部于1986年復原。
1978年至1989年,學校調整系的設定,設機械工程學系、工業自動化系、無線電系、土木工程系、化學與環境工程學系、套用物理系、電腦科學系、套用數學系、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熱能工程學系、管理工程學系、建築學系。
1990年,原北京聯合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並入北工大,該院6個系和北工大管理工程學系合並調整為管理工程學系、對外經濟貿易系、套用經濟系,至此全校共設14個系。
1993年北京電腦學院並入北工大,成立北京工業大學電腦學院,在北京西三環北路原校址辦學,1998年遷入校本部與北工大原電腦科學與工程學系、計算中心合並組建電腦學院。
1992年成立成人教育學院。
1993年北工大嘗試教育改革成立實驗學院
2000年起實驗學院由學校與民營企業合作辦學。
2000年,國家建材局管理幹部學院(武漢工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部)、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北京研究生部和北京水利電力函授學院並入北工大,成立北京工業大學高等職業教育學院、北京工業大學分部,均為學校的異地辦學機構;2003年更名為繼續教育學院。
2004年7月實驗學院終止與民營企業合作辦學的協定,從河北廊坊東方大學城遷至北京市朝陽區管庄校區,與北京工業大學高等職業教育學院調整合並為學校全資直屬二級學院性質的實驗學院。
2004年繼續教育學院與工大分部進行教育資源整合,整合後工大分部辦學主體為繼續教育學院(稱為北京工業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西區)。
2005年北京藝術設計職業學院並入北京工業大學。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截止2014年,學校有18個大學部教學單位,在53個大學部專業招生;另設有獨立學院,北京工業大學耿丹學院。
院系 | 專業 | 院系 | 專業 |
---|---|---|---|
實驗學院 | 電腦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與工程、土木工程、國際經濟與貿易、會計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商管理、法學 | 機械工程與套用電子 技術學院 |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 |
電子信息與控製工程學院 | 電子信息工程實驗班、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 | 建築工程學院 | 土木工程、交通工程、水務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給水排水工程 |
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 | 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套用化學和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汽車工程和製冷空調及其自動控製專業) | 套用數理學院 | 信息與計算科學、套用物理學(光通信與光電子技術)和統計學 |
電腦學院 | 電腦科學與技術、信息安全、物聯網工程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資源迴圈科學與工程 |
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 | 生物醫學工程、生物技術、食品質量與安全 | 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 (軟體學院) | 軟體工程、數位媒體技術 |
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 建築學、城市規劃、工業設計 | 經濟與管理學院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業工程(軟體工程)、國際經濟與貿易(工業外貿)、金融學、統計學、工商管理、市場行銷、會計學、法學 |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 社會工作、廣告學、社會學、中國語言文化(隻招收留學生) | 外國語學院 | 英語(商務方向)、英語(翻譯方向)、日語(商務方向)、朝鮮語、外貿英語、外貿日語 |
藝術設計學院 | 動畫、藝術設計 | 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 | 軟體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物聯網工程(The Internet of Things)和金融學(Finance)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馬克思主義理論、科技哲學學 | 繼續教育學院 | ** |
樊恭烋學院 | ** | ** | ** |
師資力量

官網2014年6月顯示,北京工業大學有全職兩院院士6人,博士生導師256人,碩士生導師1375人,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3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8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得主8人,“國家級教學名師獎”得主3人,入選“千人計畫”10人,入選“北京市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簡稱“海聚工程”)36人,教育部新(跨)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23人。
序號 | 團隊名稱 | 團隊負責人 | 所屬單位 | 獲獎年份 |
---|---|---|---|---|
1 | 水污染控製工程教學團隊 | 彭永臻 | 環能學院 | 2007 |
2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教學團隊 | 左鐵鏞 | 材料學院 | 2008 |
3 | 基礎力學理論和實驗教學團隊 | 隋允康 | 機電學院 | 2008 |
4 | 電腦軟體基礎課教學團隊 | 蔣宗禮 | 電腦學院 | 2009 |
5 | 機械工程教學團隊 | 趙京 | 機電學院 | 2009 |
6 | 嵌入式系統課程群教學團隊 | 侯義斌 | 軟體學院 | 2010 |
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截止2013年,北京工業大學有11個國家精品課程,8個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序號 | 課程名稱 | 課程負責人 | 所屬學院 | 評審年度 |
---|---|---|---|---|
1 | 材料力學 | 隋允康 | 機電學院 | 2005 |
2 | 機械設計 | 王大康 | 機電學院 | 2005 |
3 |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 王松桂 | 數理學院 | 2005 |
4 | 水質工程學 | 彭永臻 | 環能學院 | 2005 |
5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導論 | 左鐵鏞 | 材料學院 | 2006 |
6 | 編譯原理 | 蔣宗禮 | 電腦學院 | 2007 |
7 | 環境保護概論 | 王淑瑩 | 環能學院 | 2007 |
8 | 材料工程基礎綜合實驗 | 王金淑 | 材料學院 | 2009 |
9 | 大學英語 | 劉宇慧 | 外語學院 | 2010 |
10 | 建築抗震設計 | 薛素鐸 | 建工學院 | 2010 |
11 | 交通工程導論 | 楊孝寬 | 建工學院 | 2010 |
序號 | 專業名稱 | 專業負責人 | 所屬學院 | 評審年度 |
---|---|---|---|---|
1 | 信息安全 | 沈昌祥 | 電腦學院 | 2007 |
2 | 軟體工程(嵌入式軟體與系統方向) | 侯義斌 | 軟體學院 | 2007 |
3 | 軟體工程(數位媒體技術方向) | 蔡建平 | 軟體學院 | 2007 |
4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吳武臣 | 電控學院 | 2007 |
5 |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 | 李曉陽 | 機電學院 | 2007 |
6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王金淑 | 材料學院 | 2008 |
7 | 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 | 趙耀華 | 建工學院 | 2009 |
8 | 建築學 | 陳喆 | 建規學院 | 2010 |
序號 | 實驗中心名稱 | 負責人 | 所屬學院 | 評審年度 |
---|---|---|---|---|
1 | 工程力學實驗中心 | 隋允康 | 機電學院 | 2006 |
2 | 土木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 杜修力 | 建工學院 | 2009 |
對外交流
中外合作辦學機構 |
---|
北京中加工商專修學院 |
學科建設
據官網2014年6月的資料顯示,學校有1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涉及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等9個學科門類;設有17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擁有光學工程、材料學、結構工程3個國家重點學科,39個北京市重點學科。
博士後流動站 | |||
---|---|---|---|
數學 | 物理學 | 光學工程 | 生物醫學工程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電腦科學與技術 | 機械工程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土木工程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力學 |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 統計學 | 軟體工程 | 控製科學與工程 |
交通運輸工程 |
一級學科博士點 | |||
---|---|---|---|
套用經濟學 | 數學 | 物理學 | 統計學 |
力學 | 機械工程 | 光學工程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控製科學與工程 | 電腦科學與技術 |
土木工程 | 交通運輸工程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軟體工程 |
生物醫學工程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一級學科碩士點 | |||
---|---|---|---|
套用經濟學 | 社會學 | 教育學 | 外國語言文學 |
數學 | 物理學 | 生物學 | 統計學 |
力學 | 機械工程 | 光學工程 | 儀器科學與技術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控製科學與工程 | 電腦科學與技術 | 建築學 | 土木工程 |
水利工程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交通運輸工程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生物醫學工程 | 城鄉規劃學 | 軟體工程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工商管理 | 設計學 | 科學技術哲學 |
重點學科類別 | 學科名稱 |
---|---|
國家重點學科(3個) | 光學工程(一級) |
材料學 | |
結構工程 | |
交叉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3個) | 資源、環境及迴圈經濟 |
納米科學與技術 | |
信息安全 | |
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8個)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
生物醫學工程 | |
機械工程 | |
土木工程 |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
電腦科學與技術(培育) | |
交通運輸工程(培育) | |
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10個) |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
機械設計及理論 | |
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 | |
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 | |
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 | |
熱能工程 | |
環境工程 | |
凝聚態物理 | |
電腦套用技術 | |
光學 | |
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 (2個) | 儀器科學與技術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
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 (16個) | 工程力學 |
機械電子工程 | |
電路與系統 | |
信號與信息處理 | |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 |
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 | |
市政工程 | |
道路與鐵道工程 | |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 |
套用數學 | |
電腦軟體與理論 | |
國際貿易學 | |
數量經濟學 | |
建築設計及其理論 | |
社會學 | |
高等教育學 |
學術研究
科研組織
科研機構
截止2013年,學校擁有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級產學研中心1個,教育部工程中心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3個,北京市級重點實驗室或研究基地16個,機械工業聯合會所屬實驗室3個,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個、北京市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2個。
科研機構 | ||
---|---|---|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 | 精密超精密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 |
國家級產學研中心1個 | 國家產學研雷射技術中心 | |
教育部工程中心2個 | 教育部數位社區工程研究中心 | |
教育部汽車結構部件先進位造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 ||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 | 教育部傳熱強化與過程節能重點實驗室 | |
教育部新型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 | ||
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3個 | 光電子技術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 | |
城市與重大工程安全減災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 | ||
北京市交通工程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 ||
機械工業聯合會所屬實驗室(3個) | 機械工業印刷裝備數位化技術重點實驗室 | |
機械工業重型機床數位化設計與測試重點實驗室 | ||
機械工業精密測控技術與儀器重點實驗室 | ||
北京市級重點實驗室或研究基地(16個) | 先進位造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 傳熱與能源利用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
多媒體與智慧型軟體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 水質科學與水環境恢復工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 |
交通工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 嵌入式系統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 |
工程抗震與結構診治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 環境與病毒腫瘤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 |
北京現代製造業發展研究基地 | 北京市光電子技術實驗室 | |
北京雷射技術實驗室 | 可信計算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 |
北京現代製造業發展研究基地 | 北京信號與信息處理基礎性研究實驗室 | |
北京市焊接設備研究與開發中心 | 北京市飲料及食品增加劑質量監督檢驗站 | |
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個) | 北京市生態環境材料及其評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北京市污水脫氮除磷處理與過程控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北京市雷射套用技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北京市物聯網軟體與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北京市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2個) | 環境友好新材料技術北京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 | |
雷射先進位造北京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 |
學術團體 | |
---|---|
學術團體(10個) | ★中國水泥協會新型幹法水泥分會 |
★中國現場統計研究會 | |
★中國人工智慧學會 | |
★中國電腦使用者協會顯象套用分會 | |
★中國力學會力學史和方法論分會 | |
★中國鋼結構協會空間結構分會 | |
★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環境材料分會 | |
★中國老教授學會理工專業委員會北京工業大學科技老教授協會 |
科研成果
北京工業大學承擔了一大批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計畫、“863”計畫、科技支撐計畫在內的國家和北京市重大、重點項目,據教育部統計口徑,學校2010年到校科技經費62071萬元,是“十五”末的2倍,年平均成長率約15%。
“十一五”期間,學校共獲得國家級獎勵14項、省部級獎勵100多項,共申請國家專利2480項,獲得專利授權1462項。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截止2013年 ,北京工業大學圖書館館藏紙本文獻共100餘萬冊,引進各種資料庫資源40多種(含資料庫60多個),包括Web of knowledge、IEEE/IEE Electronic Library、EI Village、ISI Proceedings 、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 、SPIE 、OCLC Firstsearch、Elsevier、Springer-Link、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中國學術期刊網、萬方資料庫等大型的網路版資料庫,引進中外文期刊一千六百多種,與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等多家單位建立了合作,加入了OCLC、CALIS和BALIS等館際網路。
學術刊物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北京工業大學主辦的理工科綜合性學術刊物,創刊于1974年;其主要刊登光學工程與先進位造、電子信息工程、電腦科學、土木工程與建築、交通工程、環境與能源、材料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套用數學與物理等方面的學術論文;是中文核心期刊,被國外多家資料庫收錄。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創刊于2001年,曾入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擴展版來源刊,為全國高校優秀社科學報、北京市優秀社科期刊和全國理工農醫院校優秀社科學報,是“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資料庫”及“萬方資料——數位化期刊群”來源刊。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歷任領導
姓名 | 任職時間 | 姓名 | 任職時間 | ||
---|---|---|---|---|---|
尹鳳翔 | 1960.01 -- 1961.01 | 校長 | 李晨 | 1961.01 -- 1964.08 | 黨委書記 |
李晨 | 1960.10 -- 1964.08 | 宋碩 | 1964.08 -- 1969.10 | ||
朱兆雪 | 1964.08 -- 1965.05 | 秦川 | 1973.10 -- 1978.01 | ||
徐偉 | 1980.05 -- 1983.06 | 張青季 | 1978.01 -- 1980.08 | ||
樊恭休 | 1983.06 -- 1986.10 | 徐偉 | 1980.08 -- 1985.01 | ||
王滸 | 1986.10 -- 1992.05 | 郭德遠 | 1985.01 -- 1988.12 | ||
蔡少甫 | 1992.05 -- 1996.09 | 周宣誠 | 1988.12 -- 1996.10 | ||
左鐵鏞 | 1996.09 -- 2004.06 | 蔡少甫 | 1996.10 -- 1998.07 | ||
範伯元 | 2004.06 -- 2010.05.19 | 孫崇正 | 1998.07 -- 2007.09 | ||
郭廣生 | 2010.05.19-2015年.01 | 王守法 | 2007.09 -- 2013.04 |
校園文化
校徽
在外環形成徽章正圓,中心為原校標標志,英文全稱呈環形圍繞校標,校標下方是標準字型(毛體集字)校名,最下方“ 1960 ”代表建校時間。

校訓
不息為體 日新為道
校歌
《明天》

理想中的殿堂 譜寫出青春的詞典
彩虹般的向往 溫暖著年輕的誓言
有你堅定的目光 風雨中讓自己勇敢
被你插上了翅膀 驕傲地飛越藍天
心的夢想無極限 新的奇跡快要出現
從來沒有什麽能阻擋
生命中永遠不熄的火焰
心的未來在召喚 新的世紀星光燦爛
從來沒有什麽能阻擋
用真心擁抱希望的明天 明天
不息為體 永不停止每一個堅定的信念
日新為道 永遠探索讓心中從沒有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