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北京大學醫學部的前身是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建立于1912年10月26日,是中國政府依靠自己的力量開辦的第一所專門傳授西方醫學的國立醫學校。
1903年,清朝政府在京師大學堂設立醫學實業館,1904年,醫學實業館改稱醫學館,遷入北京和平門外八角琉璃井由興勝寺廟宇改建的館舍,1907年停辦。1910年,此館舍被施醫總局(當時的衛生部門)買去,為日後創立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提供了條件。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在當時的中國知識分子向西方學習的風潮下,西醫在中國的地位,有了明顯的變化。一批從海外留學回來的醫學教育家立志通過發展醫學事業,增強人民的體質,以洗刷長期壓在中國人頭上的“東亞病夫”的恥辱。
1912年9月,中華民國教育部電召從日本留學歸來正在籌建浙江省立醫學專門學校的杭州人湯爾和到京,籌劃創立醫學校事宜。教育部以價銀10,000兩購買了已經停辦的醫學館館舍,劃撥給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使用,10月16日,中華民國教育部任命組織學教授湯爾和先生為北京醫學專門學校校長,並于10月26日頒發校章。至此,中國第一所國立西醫學校正式誕生。當時教職工9人,首批學生72人。湯爾和在開學典禮上以“促進社會文化,促進文明,減少人們痛苦,用學術來和列強競爭”,定位學校之辦學目的。湯爾和在建校後當年,根據醫學教育的需要,結合中國國情製定了中國的《解剖條例》,多次呈文教育部請求公布,于1913年11月獲準公布,是中國第一個解剖法令。
1915年2月,學校診察所正式開業。1923年9月,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奉命改建為國立北京醫科大學校,並首次將醫學生學製設為六年製。1927年北京醫科大學校與北京所有國立高等學校被改組,合並成立國立京師大學校,成為京師大學校的一個科,更名為國立京師大學校醫科。同年,學校附設的診察所擴充為學校附屬醫院。1928年11月,京師大學校改組為國立北平大學,醫科改為醫學院,成為北平大學醫學院。1929年,根據北平大學的《組織規程》,規定醫學院以研究高深學術,培養醫學專門人才為宗旨。1931年,建立中國醫學校中第一個法醫教研室。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國立北平大學西遷,部分醫學院師生一同西遷。留在北京的醫學院院務完全停頓,1938年1月,當時的教育部將原北京大學和北平大學合並辦起“國立北京大學”,醫學院為下設的六個學院之一。5月復課,並接收燕京大學和協和醫學院師生繼續學院的教學。1945年12月北京各公立大學被統一編為“北平臨時大學補習班”,北平大學醫學院被編為“臨時大學補習班第六分班”。
1946年7月,北京大學在北平復校。北平臨時大學補習班第六分班連同附屬醫院一同並入北京大學,成為北京大學醫學院。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北京大學醫學院脫離北京大學,獨立建院並更名為北京醫學院。直屬中央衛生部領導,辦學經費由中央財政部轉中央衛生部撥付。1959年北醫被國家確定為全國十六所重點院校之一。1984經國務院批準,在全國重點建設10所大學,北京醫學院是唯一所醫科學校。1985年學校更名為北京醫科大學。
1996年8月28日,北京醫科大學正式通過了國家首批“211工程”建設項目的論證。2000年4月3日,北京醫科大學與北京大學正式合並,組建新的北京大學。2000年5月4日,北京醫科大學正式更名為北京大學醫學部 。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截至2012年12月,北醫設有5個學院(部):基礎醫學院、葯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護理學院、公共教學部,8家附屬醫院和13家教學醫院。
北醫設有10個大學部專業: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葯學、預防醫學、護理學、英語(生物醫學英語方向)、醫學實驗學、醫學檢驗學、口腔醫學技術;1個專科專業:護理學 。
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 | |||
生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系 | 病理學系 | 醫學遺傳學系 |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 |
病原生物學系 | 醫學信息學系 | 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系 | 生物物理學系 |
中西醫結合教研室 | 葯理學系 | 神經生物學系 | 心血管所 |
免疫學系 | 細胞生物學系 | 醫學實驗教學中心 | |
北京大學葯學院 | |||
化學生物學 | 天然葯物學系 | 葯事管理與臨床葯學系 | 葯物化學系 |
葯劑學系 | 分子與細胞葯理學系 | ||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 |||
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系 | 全球衛生學系 | 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系 | 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 |
婦女與兒童青少年衛生學系 | 毒理學系 | 衛生政策與管理系 | 社會醫學與健康教育學系 |
北京大學護理學院 | |||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公共教學部 | |||
哲學與社會科學系 | 套用語言學系 | 醫學人文學系 | 體育學系 |
醫用理學系 |
北京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 | |
第一臨床醫學院(北大醫院) | 第二臨床醫學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
口腔醫學院(北京大學口腔醫院) | 臨床腫瘤學院(北京腫瘤醫院) |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 |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 |
第三臨床醫學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 精神衛生研究所(北京大學第六醫院) |
第九臨床醫學院(北京大學國際醫院) | |
北京大學醫學部教學醫院 | |
第四臨床醫學院(北京積水潭醫院) | 第五臨床醫學院(衛生部北京醫院) |
第九臨床醫學院(北京世紀壇醫院) | 北京大學航天臨床醫學院(北京航天中心醫院) |
北京大學中日友好臨床醫學院(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 | 北京地壇醫院教學醫院(北京地壇醫院) |
北京大學民航臨床醫學院(北京民用航空總醫院) | 北京大學首都兒科研究所教學醫院(首都兒科研究所) |
北京大學北京京煤集團總醫院教學醫院(北京京煤集團總醫院) | 北京大學北京仁和醫院教學醫院(北京仁和醫院) |
北京大學解放軍306醫院教學醫院(解放軍306醫院) | 北京大學解放軍302醫院教學醫院(解放軍302醫院) |
北京大學北京回龍觀醫院教學醫院(北京回龍觀醫院) |
師資力量

截至2012年12月,北醫擁有大批國際、國內知名的醫學教育、研究、臨床方面的專家,其中具有高級職稱2683人,兩院(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10人,入選國家“千人計畫”4人,“青年千人計畫”3人,“973”計畫和重大科學研究計畫項目首席科學家15人,博士生導師487人,入選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6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畫”71人 。據2015年1月官網顯示,北醫共有“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15人、講座教授5人 。
兩院院士:王夔(中國科學院院士)、韓濟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張禮和(中國科學院院士)、陸道培(中國工程院院士)、韓啓德(中國科學院院士)、沈漁邨(中國工程院院士)、郭應祿(中國工程院院士)、庄輝(中國工程院院士)、童坦君(中國科學院院士)、王隴德(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江學者:高曉明、王憲、葉新山、劉國慶、吳勵(講座教授)、李凌松、汪濤、肖瑞平、唐金陵、王克威、王存玉(講座教授)、張毓、施文元(講座教授)、杜軍保、徐清波(講座教授)、陸林、柴洋(講座教授)、喬傑。
學科建設
截至2012年12月,北醫擁有3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12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64個博士學位授權點,71個碩士學位授權點 ,6個博士後流動站 。
重點學科
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口腔醫學、葯學、生物學
國家二級重點學科:免疫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內科學(腎病, 心血管病, 血液病)、兒科學、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皮膚病與性病學、外科學(骨外,泌尿外)、婦產科學、眼科學、腫瘤學、運動醫學、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兒少衛生與婦幼保健學
學位授權點
博士後流動站: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葯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生物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生物學、基礎醫學、葯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葯學、生物醫學工程、中西醫結合、生物學
教學建設

截至2014年12月,北醫共有全日製在校學生7863人,其中博士生2176人,碩士生2444人,大學部生3243人,專科生203人,留學生351人;成人教育學生2092人;網路教育學生23748人。另外,博士後在站人數104人,2014年累計出站660人。
人民醫院“德育為先能力為重 推進臨床實踐教學綜合改革”項目獲得2014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一等獎。柯楊等《以培養高層次套用型人才為目標的臨床博士專業學位教育探索與實踐》的成果和段麗萍等《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醫學專業學位教育改革與實踐》的成果獲首屆“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研究生教育成果獎”二等獎;《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第2版)》等五本教材入選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大學部國家級規劃教材書目。
郝衛東榮獲第十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稱號;人民醫院獲2013-2014年度北京高校德育工作先進集體;趙姍、陳娟、李顏、郭繼鴻、張召鋒獲2013-2014年度北京高校優秀德育工作者;方愛珍、陳揚霖獲2013-2014年度北京高校優秀輔導員。段麗萍獲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成立20年突出貢獻獎 。
國家級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葯學、臨床醫學(北大醫院)、臨床醫學(人民醫院)、口腔醫學、預防醫學
國家級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生物醫學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教學團隊:生理學科創新人才培養教學團隊、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科創新人才培養教學團隊、口腔醫學課程建設教學團隊
國家級精品課:人體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葯物化學、口腔正畸學、外科學、醫學免疫學、神經生物學、麻醉與重症醫學、眼科學、口腔頜面醫學影像診斷學、人體解剖學、神經病學、流行病學、葯理學、婦產科學、醫學微生物學、兒童口腔醫學
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葯學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北京大學第二臨床學院長學製創新性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示範區
合作交流
截至2012年12月,北醫已與100多所海外高校和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其中有40餘所為北醫戰略合作伙伴,如密歇根大學、杜克大學、耶魯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愛默裏大學、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美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CDC)等。建立了多個中外合作中心,設立了近22個學生交流活動項目,和15所協定學校建立了MD-PhD項目,設立了10餘項國際學生交流獎學金項目,搭建起國際醫學教育資源共享的平台 。
2014年,醫學部與海外醫學院校簽署11項合作交流協定,在科研合作、人員互換、資源共享等方面進一步拓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空間,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德國烏爾姆大學分別成立“北京大學醫學部—曼徹斯特學術醫學中心醫學遺傳聯合研究中心”、“北京大學醫學部-烏爾姆大學神經科學聯合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醫學部-密歇根大學醫學院轉化醫學與臨床研究聯合研究所第四屆聯合研討會舉辦,雙方繼續在重點領域開展實質性科研合作,並已取得初步合作成果。醫學部成功舉辦北京大學醫學論壇、《柳葉刀》中國專輯發布會、北京大學醫學部-烏爾姆大學第一屆神經科學聯合研討會等。
2014年醫學部共開展27個臨床學生互換和醫學生交流項目,累計共派出95名學生到海外合作院校參加臨床實習、見習和暑期學校等項目;同時,醫學部共接收海外合作院校的到訪臨床見習和交流學生138名 。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2年12月,北醫擁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9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研究中心。成立了糖尿病研究中心、醫學遺傳學中心、衰老研究中心、感染病研究中心、系統生物醫學研究所、臨床研究所、醫學信息學中心、中國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 。
國家重點實驗室:天然葯物及仿生葯物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實驗室:口腔數位化醫療技術和材料國家工程實驗室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分子心血管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神經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惡性腫瘤發病機製及轉化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視覺損傷與修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慢性腎髒病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輔助生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再生醫學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衛生部重點實驗室:衛生部精神衛生學重點實驗室、衛生部神經科學重點實驗室、衛生部腎髒疾病重點實驗室、衛生部醫學免疫重點實驗室、衛生部心血管分子生物學與調節肽重點實驗室、衛生部生育健康重點實驗室。
衛生部工程研究中心:衛生部口腔醫學電腦套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皮膚病分子診斷北京市重點實驗室、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血液病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丙型肝炎和肝病免疫治療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脊柱疾病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生殖內分泌與輔助生殖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磁共振成像設備與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惡性腫瘤轉化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食品安全毒理學研究與評價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蛋白質修飾與細胞功能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兒科遺傳性疾病分子診斷與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肝硬化肝癌外科基礎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骨與軟組織腫瘤診治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痴呆診治轉化醫學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等。
科研成果
2014年度,醫學部共獲批973/重大科學研究、863計畫、科技支撐、衛生公益性行業專項等國家科技計畫項目(課題)28項,經費1.25億元。其中,張強牽頭的重大科學研究項目獲捲動支持,張強獲聘重大科學研究計畫項目首席科學家;陸林獲聘973計畫項目首席科學家。李立明牽頭的衛生公益性行業專項獲得捲動支持。陶勇獲得醫學部在863計畫領域第一個青年科學家專題項目。
2014年度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03項,批準經費1.9億元。其中,第一醫院楊勇、陳旻,口腔醫院鄧旭亮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第三醫院王樂今申報的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植入式青光眼眼壓監測與微引流智慧型儀器的研究”獲準立項,批準經費710萬元。
黃曉軍牽頭的《移植後白血病復發及移植物抗宿主病新型防治體系建立及套用》、郭衛牽頭的《原發惡性骨腫瘤的規範化切除及功能重建的系列研究》兩項成果獲得201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4年度SCI資料庫收錄的以北京大學醫學部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單位的文章總數為1930篇,北醫的科研論文產出數量和質量逐年遞增,文章總數較去年的1456篇成長了32.6%,在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的高水準文章的影響因子也逐年提高。黃曉軍團隊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雜志上發表通訊;喬傑團隊在《NATURE》雜志上發表研究論文;紀立農團隊在《LANCET》雜志上發表綜述;尹玉新團隊在《CELL METABOLISM》雜志上發表研究論文。
2014年科研契約簽約462項,簽約資金12405萬元。基礎醫學院王凡教授的技術成果《新型特異性腫瘤顯像劑》,以3000萬元簽約資金,成功轉讓給廣東某葯業 。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北京大學醫學圖書館源于1922年7月成立的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圖書館。藏書以生物及醫葯衛生類為主,截至2010年5月,圖書館共有各類藏書70餘萬冊(含附屬醫院圖書館)。收藏有中外文紙本期刊近4000種,其中中外文現刊781種。有電子期刊25198種,其中生物醫學類電子期刊5000餘種。圖書館特藏包括珍、善本古代圖書,其中有中國大陸唯一珍善本手抄本《太平聖惠方》一部十函共100卷100冊。
1985年,國家教育部在醫學部建立了全國唯一的醫學外國教材中心。1991年,圖書館被衛生部確定為文獻資源共享網路系統華北地區中心館。1993年被衛生部醫學情報工作管理委員會確認為科研成果查新定點單位(北京大學醫學信息咨詢中心)。1998年教育部決定在北京大學醫學部設立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全國醫學文獻信息中心,作為“211工程”醫葯重點學科所需文獻的保障基地。2010年5月,被評為BALIS原文傳遞學科服務館,成為六家學科服務館之一 。
學術刊物
期刊雜志名稱 | 主辦單位 | 創刊時間 | 地位 |
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 | 北京大學 | 1959年 | 被各檢索系統收錄情況: 國外:美國醫學文獻分析和在線上檢索系統、美國EBSCO、美國化學文摘資料庫及其《化學文摘》、俄羅斯《文摘雜志》和世界衛生組織《醫學增補文摘》收錄、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醫學索引、日大學部學技術振興機構文獻資料庫。 國內: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資料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生物醫學文獻資料庫、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文獻資料庫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第5版)核心期刊。也是《中國醫學文摘》、《中國生物學文摘》和《中國葯學文摘》收錄期刊。本刊全文入編萬方數位化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期刊網和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資料庫。 獲獎情況: 1992年全國優秀科技期刊評比三等獎,1997年第二屆全國優秀科技期刊評比二等獎,2004年全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評比一等獎,首屆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獎,第二屆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獎,第三屆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獎,2003年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2004年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2005年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2006年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 。 |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 | |||
中國臨床葯理學雜志 | 中國葯學會 | 1985年 | 全國一級學術刊物、中文核心期刊 。 |
中國葯物依賴性雜志 | |||
中國生育健康雜志 | 北京大學 | 2002年 | 衛生部直屬單位專業技術職稱評審的核心期刊 。 |
中國葯學(英文版) | 中國葯學會 | 1992年 | 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化學文摘》、美國《烏利希期刊指南》、英國《國際農業與生物科學研究中心》、波蘭《哥白尼索引》、荷蘭《文摘與引文資料庫》、《中國期刊全文專題資料庫》等文摘及資料庫收錄 。 |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 | 北京大學 | 2001年 | ----------- |
中國介入心髒病學雜志 | 北京大學 | 1993年 | 國家級科技核心期刊 。 |
中國血液凈化 | 中華醫學會醫院管理學會 | 國家級重點學術期刊、血液凈化專業類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 據庫統計源期刊、萬方資料資源系統全文收錄期刊、被“中文 生物醫學期刊文獻資料庫-CMCC”收錄 。 | |
中國斜視與小兒眼科雜志 | 1993年 | 自1996年起被編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1999年進入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 。 | |
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 | 中華醫學會醫學科研管理學會 | 1988年 | 1999年12月,經國務院新聞辦、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審核備案,本刊由《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同時,作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全文收錄 。 |
中國糖尿病雜志 | 北京大學 | 入選2001年“中國期刊方陣”之“雙效”期刊 。 | |
中華圍產醫學雜志 | 中華醫學會 | 1998年 | 自2000年起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中國科學文獻引量評價研究中心》全文收錄 。 |
中國新生兒科雜志 | 北京大學 | 1986年 | 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 |
中華醫學教育雜志 | |||
生理科學進展 | 中國生理學會 | 1957年 | 入選《美國醫學索引》、《美國化學文摘》、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生物醫學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中國期刊網、萬方資料資源系統數位化期刊群等 。 |
學部領導
現任領導
名稱 | 職務 |
---|---|
韓啓德 | 醫學部主任 |
柯楊 | 醫學部常務副主任 |
李鷹 | 醫學部副主任 |
閆敏 | 醫學部副主任 |
方偉崗 | 醫學部副主任 |
姜保國 | 醫學部副主任 |
王憲 | 醫學部副主任 |
段麗萍 | 醫學部副主任 |
寶海榮 | 醫學部副主任 |
敖英芳 | 醫學部黨委書記 |
顧芸 | 醫學部黨委副書記 |
李文勝 | 醫學部黨委副書記 |
歷任領導
姓 名 | 名 稱 | 職 務 | 任職時間 | 備註 |
湯爾和 | 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 | 校長 | 1912.10--1915.12 | |
葛成勛 | 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 | 校長 | 1915.12--1916.08 | |
湯爾和 | 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 | 校長 | 1916.08--1922.04 | |
周頌聲 | 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 | 校長 | 1922.04--1923.12 | |
洪式閭 | 國立北京醫科大學校 | 校長 | 1924.01--1925.08 | |
張黼卿 | 國立北京醫科大學校 | 校長 | 1925.08--1926.01 | |
孫柳溪 | 國立北京醫科大學校 | 校長 | 1926.01--1927.08 | |
孫柳溪 | 國立京師大學校醫科 | 學長 | 1927.08--1928.11 | |
徐誦明 | 國立北平大學醫學院 | 院長 | 1928.11--1932.08 | |
吳祥風 | 國立北平大學醫學院 | 院長 | 1932.08--1937.09 | |
鮑鑒清 | 國立北京大學醫學院 | 院長 | 1938.03--1945.08 | |
馬文昭 | 北平臨時大學第六分班 | 班導 | 1945.09--1946.09 | |
馬文昭 | 國立北京大學醫學院 | 院長 | 1946.09--1947.08 | |
沈寯琪 | 國立北京大學醫學院 | 院長 | 1947.08--1948.08 | |
胡傳揆 | 國立北京大學醫學院 | 院長 | 1948.08--1952.12 | |
胡傳揆 | 北京醫學院 | 院長 | 1952.12--1968.08 | |
閻登山 | 北京醫學院革命委員會 | 主任 | 1968.09--1973.12 | 軍宣隊 |
薛偉民 | 北京醫學院革命委員會 | 主任 | 1975.06--1977.09 | |
胡傳揆 | 北京醫學院 | 名譽院長 | 1979.11--1986.03 | |
馬旭 | 北京醫學院 | 院長 | 1979.11--1983.01 | |
曲綿域 | 北京醫學院 | 院長 | 1983.01--1985.05 | |
曲綿域 | 北京醫科大學 | 校長 | 1985.05--1991.06 | |
王德炳 | 北京醫科大學 | 校長 | 1991.06--2000.03 | |
韓啓德 | 北京大學醫學部 | 主任 | 2000.04-- |
文化傳統
部徽

北京大學醫學部校徽標識圖案主體由蛇杖、橄欖枝葉、阿拉伯數位“1912”、圓形外環以及中、英文字組合而成。標識圖案借鏡了國際衛生組織通用的標準蛇杖圖形,蛇杖與橄欖枝分別象征生命和希望。彰顯出北醫學者關愛生命的人文精神。雙環結構代表北醫的凝聚力,同時,也與北京大學校徽相呼應。
1、蛇杖符號:作為醫學界最為悠久、最為常用的視覺元素、象征著驅除病魔、追求健康,體現了北醫學者擔負生死、救死扶傷的責任,同時也強調了北醫的學科領域和行業特征。
2、枝葉符號:舒展的綠葉象征生命與健康,表達了對生命的美好寄托,表現了北醫學者關愛生命、呵護健康的人文精神;飽滿的橄欖枝葉似成熟的稻谷,有北醫學術成果豐碩、學生桃李天下的美好寓意。另外通過適當的調整字與圖形間的距離使得各元素之間更加嚴謹,有整體感。標識整體看起來顯得飽滿、精致、庄重。
3、蛇的形態是借鏡國際衛生組織通用的標準圖形,並做了視覺加工、形態簡潔大方,彰顯出北醫追求健康、呵護生命的積極形象。
4、綠葉通過視覺加工顯得圓潤舒展,象征生命之樹長青;綠葉交叉處巧妙地構成了展翅飛翔的鳥的外形,表達了對生命的渴望,也表現出北醫學子志存高遠,體現了北醫的辦學理念 。
部歌
北醫之歌
陳炳桓 詞曲(1946級北醫校友)
庄嚴美麗的校園,陽光多明亮,
辛勤慈靄的園丁,哺育我們成長,
你給我的智慧,力量和理想,
一代一代新人,後浪推前浪,
一代一代新人,後浪推前浪,
辛勤慈靄的園丁,哺育我們成長,
你給我的智慧,力量和理想,
一代一代新人,後浪推前浪,
愛母校,愛我母校,
為畢生事業培養棟梁,
你永遠放光芒 。
傑出校友
除非專門註明,所有北醫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均屬生命科學和醫學部,所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均屬醫葯衛生工程學部。統計資料截至2006年5月。
中國科學院
姓名 | 時間 | 備註 |
---|---|---|
陳慰峰 | 1995 | 免疫學家;1958年畢業于北醫至今在北醫任教。 |
張禮和 | 1995 | 有機葯物化學家;1958年畢業于北醫葯學系,1967年研究生畢業。至今在北醫任教。 |
童坦君 | 2005 | 老年基礎醫學家;1959年畢業于北醫,1964年生物化學專業研究生畢業。至今在北醫任教。 |
蔣麗金 | 1980 | 化學家;1946-1948年在北醫任教。 |
鍾惠瀾 | 1955 | 醫學家;1946-1948年在北醫任教。 |
林巧稚 | 1955 | 醫學家;1946-1948年在北醫任教。 |
諸福棠 | 1955 | 醫學家;1946-1951年在北醫任教。 |
馮蘭洲 | 1957 | 昆蟲學家;1946-1952年在北醫任教。 |
馬文昭 | 1955 | 組織學專家;1946-1965年在北醫任教。 |
劉思職 | 1957 | 生物化學家;1946-1983年在北醫任教。 |
吳階平 | 1980 | 醫學家;1946年至今在北醫任教。(兩院院士) |
蔣明謙 | 1980 | 化學家;1950-1956年在北醫任教。 |
王序 | 1980 | 化學家;1950-1984年在北醫任教。 |
王志均 | 1980 | 生理學家;1950-2000年在北醫任教。 |
韓濟生 | 1993 | 神經生理學家;1953年至今在北醫任教。 |
王夔 | 1991 | 化學家;1953年至今在北醫任教。 |
韓啓德 | 1997 | 病理生理學家;1982年至今在北醫任教。 |
中國工程院
姓名 | 時間 | 備註 |
---|---|---|
姜泗長 | 1995 | 耳鼻咽喉科專家;1938年畢業于北醫。 |
胡亞美 | 1994 | 兒童血液病專家;1947年畢業于北醫。 |
王忠誠 | 1994 | 神經外科專家;1949年畢業于北醫。 |
王澍寰 | 1997 | 手外科專家;1950年畢業于北醫。 |
沈漁邨 | 1999 | 精神病學家;1951年畢業于北醫。1955年至今在北醫任教。 |
安靜嫻 | 1997 | 醫葯工程學專家;1952年畢業于北醫。 |
李連達 | 2003 | 中葯學家;1956年畢業于北醫。 |
于德泉 | 1999 | 天然葯物化學專家;1956年畢業于北醫。 |
郭應祿 | 1999 | 泌尿外科專家;1956年畢業于北醫,1963年研究生畢業。至今在北醫任教。 |
鍾南山 | 1996 | 呼吸疾病專家;1960年畢業于北醫,1960-1970年在北醫任教。 |
程書鈞 | 1999 | 腫瘤病因專家;1962年畢業于北醫。 |
高潤霖 | 1999 | 心血管內科學專家;1965年畢業于北醫。 |
劉昌孝 | 2003 | 葯學專家;1965年畢業于北醫。 |
巴德年 | 1994 | 腫瘤免疫學專家;1967年畢業于北醫。 |
翁心植 | 1997 | 內科學專家;1946-1949年在北醫任教。 |
張金哲 | 1997 | 小兒外科專家;1946-1956年在北醫任教。 |
吳階平 | 1995 | 泌尿外科學家;1946年至今在北醫任教。(兩院院士) |
李載平 | 1995 | 分子生物學家;1947-1949年在北醫任教。 |
樓之岑 | 1994 | 生葯學家;1951-1995年在北醫任教。 |
陸道培 | 1996 | 血液病專家;1958年至今在北醫任教。 |
庄輝 | 2003 | 流行病學家;1963年至今在北醫任教。 |
中國中醫科學院
1.屠呦呦,1955年,畢業于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博士生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2015年10月5日17時30分,北京大學校友屠呦呦因在瘧疾治療研究中的突出貢獻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也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