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歷史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建立于1993年,是當今中國每年始于春季的第一個電影節。其權威性受到電影界人士普遍認同,被譽為中國電影界具有國際水準的大獎。歷屆有多部獲獎影片後來在國內政府獎(華表獎)、金雞獎、百花獎和東京、柏林、西班牙等國際電影節獲得各種獎項。“大學生電影節”以“青春激情、學術品位、文化意識”為宗旨。以“大學生辦、大學生看、大學生評”為特色,在教育、文化和影視三界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電影前輩凌子風、著名導演謝鐵驪、謝晉等曾為大學生電影節題詞,希望大學生電影節能推動中國電影的發展。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19張)
“大學生電影節”還是中國青年導演初試藝聲的舞台,霍建起、張揚、金琛、施潤玖等新生代導演曾在這裏首次獲獎,最佳處女作獎和藝術創新特別獎的設立傳達出大學生們對影壇新鮮力量的期待和鼓勵。
中國著名電影明星趙薇榮獲過3次“最受大學生歡迎女演員”獎,葛優獲得3次“最受大學生歡迎男演員”獎,陳坤獲得2次“最受大學生歡迎男演員”獎, 堪稱歷年“大學生電影節”之最,“大學生電影節”不但贏得電影創作者和大學生觀眾的青睞,還獲得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及相關政府部門的認同,在廣電部2001年召開的北戴河會議中,趙實部長兩次提到“大學生電影節”對我國電影事業及高校文化所起到的積極推動作用,大學生電影節日益成為具有很大影響力的民間電影活動。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北京電視台、鳳凰衛視中文台、《北京晨報》、《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等80餘家媒體對電影節進行系列報道,電影節閉幕暨頒獎晚會在廣電總局電影頻道節目製作中心、中央電視台海外中心《歡聚一堂》欄目、北京電視台等重要媒體多次播出,取得較大反響。
“大學生電影節”于每年的4月20日--5月4日之間召開。電影節組委會秘書處辦公室設在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她以北京為中心,輻射全國,參賽影片幾乎囊括最新優秀國產影片,學生評審來自全國各大高校,參與人數居國內電影節之最。 本屆電影節設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最佳觀賞效果、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藝術創新特別獎等獎項,在大學生投票推選的基礎上,由大學生和青年評論家組成的評審會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獎杯
評定。電影節主會場設在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此外還將在北京20餘所著名大學放映參賽影片,觀影人次達20餘萬。
“大學生電影節”還將舉辦專題影展、專題討論和專題講座等眾多學術活動,集中學界、業界各路英豪,共同探討最新熱門影視話題。老中青年導演與演員,在新片首映式、參賽片劇組見面會、著名導演專題研討會等活動中與大學生歡聚一堂。“大學生電影節”不僅是大學生的電影盛會,也是電影人的青春聚會。
“大學生電影節”還對大學生自己拍攝的錄像作品進行評獎。“大學生錄像作品大賽”是國內唯一面向大學生的影視文化賽事。參賽片規模和評獎規模進一步擴大,參賽對象擴展到香港,美國,加拿大,英國等海外國家,關註群體成直線上升。
承辦單位
支持單位: |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 | 承辦單位: |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 協辦單位: | 電影頻道節目中心 | 優酷網 | 中國電影資料館 | 中國教育電視台 | 中國電影報社 | |
主辦單位: | 北京師範大學 | 中國電影基金會 | 北京電視台 | 北廣傳媒集團 | 北京市電影公司 | 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責任公司 | |
北京市廣播電影電視局 | 北京電影家協會 | 北京電視藝術家協會 | 北京團市委 | 北京市學生聯合會 |
獎項介紹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是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廣電總局電影頻道節目製作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北京電視台影視部、中國電影報社、北京市電影公司、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電影基金會、北京市學生聯合會等多家單位聯合主辦的一項大型文化活動。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建立于1993年,是當今中國每年始于春季的第一個電影節。其權威性受到電影界人士普遍認同,被譽為中國電影界具有國際水準的大獎。歷屆有多部獲獎影片後來在國內政府獎(華表獎)、金雞獎、百花獎和東京、柏林、西班牙等國際電影節獲得各種獎項。“大學生電影節”以“青春激情、學術品位、文化意識”為宗旨,以“大學生辦、大學生看、大學生評”為特色,在教育、文化和影視三界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電影前輩凌子風、著名導演謝鐵驪、謝晉等曾為大學生電影節題詞,希望大學生電影節能推動中國電影的發展。
“大學生電影節”還是中國青年導演初試藝聲的舞台,霍建起、張揚、金琛、施潤玖等新生代導演曾在這裏首次獲獎,最佳處女作獎和藝術創新特別獎的設立傳達出大學生們對影壇新鮮力量的期待和鼓勵。
中國著名電影明星趙薇榮獲過3次“最受大學生歡迎女演員”獎,葛優獲得3次“最受大學生歡迎男演員”獎, 堪稱歷年“大學生電影節”之最。獲得三次最受大學生歡迎男演員獎:葛優“大學生電影節”不但贏得電影創作者和大學生觀眾的青睞,還獲得國家廣電總局及相關政府部門的認同,在廣電部2001年召開的北戴河會議中,趙實部長兩次提到“大學生電影節”對我國電影事業及高校文化所起到的積極推動作用,大學生電影節日益成為具有很大影響力的民間電影活動。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北京電視台、鳳凰衛視中文台、《北京晨報》、《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等80餘家媒體對電影節進行系列報道,電影節閉幕暨頒獎晚會在廣電總局電影頻道節目製作中心、中央電視台海外中心《歡聚一堂》欄目、北京電視台等重要媒體多次播出,取得較大反響。

“大學生電影節”于每年的4月20日--5月4日之間召開。電影節組委會秘書處辦公室設在北京師範大學藝術系。她以北京為中心,輻射全國,參賽影片幾乎囊括最新優秀國產影片,學生評審來自全國各大高校,參與人數居國內電影節之最。 本屆電影節設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最佳觀賞效果、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藝術創新特別獎等獎項,在大學生投票推選的基礎上,由大學生和青年評論家組成的評審會評定。電影節主會場設在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此外還將在北京20餘所著名大學放映參賽影片,觀影人次達20餘萬。
“大學生電影節”還將舉辦專題影展、專題討論和專題講座等眾多學術活動,集中學界、業界各路英豪,共同探討最新熱門影視話題。老中青年導演與演員,在新片首映式、參賽片劇組見面會、著名導演專題研討會等活動中與大學生歡聚一堂。“大學生電影節”不僅是大學生的電影盛會,也是電影人的青春聚會。
“大學生電影節”還對大學生自己拍攝的錄像作品進行評獎。“大學生錄像作品大賽”是國內唯一面向大學生的影視文化賽事。今年的參賽片規模和評獎規模進一步擴大,參賽對象擴展到香港,關註群體成直線上升。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廣電總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和北京市委批準,由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市廣電局主辦, 由電影頻道節目中心(CCTV6)、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電影報社、中國電影基金會、北京團市委、北京電視台影視中心、北京市電影公司、北京影視藝術家協會、北京市學生聯合會等單位聯合承辦,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執行承辦,自1993年起已成功舉辦十七屆。
她是每年度中國第一個電影節,其權威性受到電影界人士的普遍認同。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以“大學生辦,大學生看,大學生評”為風格,以“青春激情、學術品位、文化意識”為大旗,樹立了不同于其他所有電影節的全新形象,在教育、文化和影視三界產生廣泛影響。《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新華社、《中國電影報》、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北京電視台、鳳凰衛視中文台、東方衛視等100多家媒體對歷屆電影節予以深入報道。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以北京為中心,輻射全國,學生評審來自全國各大高校。參與人數居國內電影節之最。主辦高校12所,聯辦高校百餘所;每年觀影人次逾20萬,參賽、參展影片幾乎囊括所有最新優秀國產影片。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還舉辦專題影展、專題討論、專題講座、導演研究和社會調查等學術活動,集中學界、業界各路英豪,共同探討最新熱門影視話題。老中青導演與演員在新片首映式、影片劇組見面會、著名導演專題研討會等活動中與大學生歡聚一堂。大學生電影節不僅是大學生的電影盛會,也是電影人的青春聚會。
歷屆回顧
歷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回顧 | |||
---|---|---|---|
第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2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3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4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5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6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7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8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9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10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1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12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13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14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15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16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17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18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19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20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2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22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23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24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獲獎名單
第01屆(1993年)
第02屆(1995年)
第03屆(1996年)
第04屆(1997年)
第05屆(1998年)
第06屆(1999年)
第07屆(2000年)
第08屆(2001年)
第09屆(2002年)
獎項名稱 | 獲獎人及作品 |
---|---|
最佳故事片 | 《高原如夢》 |
最佳導演 | 黃建新《誰說我不在乎》 |
最佳男演員 | 傅彪《押解的故事》 |
最佳女演員 | 胡可《聊聊》 |
最佳觀賞效果 | 《沖出亞馬遜》、《大腕》 |
評審會特別獎 | 《法官媽媽》《聊聊》 |
組委會特別獎 | 《紫日》《明亮的心》 |
最佳新人獎 | 黃海波《高原如夢》 |
最佳處女作獎 | 陸川《尋槍》 |
喜劇片特別獎 | 黃宏《25個孩子一個爹》 |
藝術探索特別獎 | 張揚《昨天》 |
中國電影傑出貢獻獎 | 謝晉 |
最受大學生歡迎的影片 | 《開往春天的捷運》 |
最受大學生歡迎的男演員 | 葛優《大腕》 |
最受大學生歡迎的女演員 | 徐靜蕾《開往春天的捷運》 |
最受大學生歡迎的電視電影 | 《情不自禁》 《刑警張玉貴之隊長生活》 |
電視電影最佳表演搭檔獎 | 江柯、花明《我和連長》 |
電視電影最佳導演獎 | 鄭大聖《古玩》 |
電視電影最佳演員獎 | 王學圻《刑警張玉貴的隊長生活》潘粵明《情不自禁》 |
電視電影最佳觀賞效果獎 | 《大沙暴》 |
第10屆(2003年)
第11屆(2004年)
第12屆(2005年)
獎項名稱 | 獲獎人及作品 |
---|---|
最佳故事片 | 《墩子的故事》 |
最佳導演 | 陸川《可可西裏》 |
最佳男演員 | 夏雨《獨自等待》 |
最佳女演員 | 張靜初《花腰新娘》 |
最佳觀賞效果 | 《天下無賊》 |
評審會特別獎 | 《可可西裏》 《張思德》 |
組委會特別獎 | 《沉默的遠山》 《求求你表揚我》 《槍手》 |
最佳處女作獎 | 伍仕賢《獨自等待》 |
最佳新人獎 | 楊子《青花》封佳奇《墩子的故事》 |
最佳兒童演員 | 王正佳《電影往事》吳旭《上學路上》 |
藝術探索獎 | 《我心飛翔》 |
最佳喜劇片獎 |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
最受大學生歡迎的導演 | 馮小剛《天下無賊》 |
最受大學生歡迎的女演員 | 李冰冰《天下無賊》 |
最受大學生歡迎的男演員 | 馮鞏《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
優秀電視電影 | 《契約父子》 |
優秀電視電影導演獎 | 陸江 |
優秀電視電影 男演員獎 | 李濱 |
優秀電視電影 女演員獎 | 柏青《法官老張軼事之養老樹》 |
第13屆(2006年)
第14屆(2007年)
獎項名稱 | 獲獎人及作品 |
---|---|
最佳故事片獎 | 《雲水謠》 |
最佳導演獎 | 寧浩《瘋狂的石頭》 |
最佳觀賞效果獎 | 《愛情呼叫轉移》 |
藝術探索獎 | 空缺 |
最佳處女作獎 | 《愛情的牙齒》 《箱子》 |
最佳男演員獎 | 李易祥《雞犬不寧》 |
最佳女演員獎 | 斯琴高娃《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
最佳新人獎 | 周波《望山》 |
軍事題材特別獎 | 《我的長征》 |
紀錄片特別獎 | 《又見梅蘭芳》 |
組委會獎 | 《墨攻》、《夜上海》 |
教育題材特別獎 | 《考試》 |
最佳電視電影 | 《北京你好》 |
最佳電視電影導演 | 範冬雨《血濺三岔口》 |
最佳電視電影男演員 | 郭家銘《我自己的德意志》 |
最佳電視電影女演員 | 禇穎穎《啤酒花》 |
最受大學生歡迎導演 | 馮鞏《別拿民眾不當幹部》徐靜蕾《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
最受大學生歡迎香港演員 | 梁家輝《我的教師生涯》 |
最受大學生歡迎男演員 | 陳坤《雲水謠》 |
最受大學生歡迎女演員 | 趙薇《夜上海》《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
第15屆(2008年)
第15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2008年4月22日晚在中國劇院舉行閉幕式暨頒獎典禮,以下為獲獎名單:
獎項名稱 | 獲獎人及作品 |
---|---|
最佳影片獎 | 《集結號》 |
最佳導演獎 | 馮小剛《集結號》 |
評審會大獎 | 《香巴拉信使》 |
組委會大獎 | 《五顆子彈》、《江北好人》 |
最佳男演員獎 | 張涵予《集結號》 |
最佳女演員獎 | 苗圃《鳳凰》、《櫻桃》、《東方大港》 |
最佳觀賞效果獎 | 《投名狀》 |
最佳處女作獎 | 尹麗川《公園》 |
最佳新人獎 | 黃小蕾《天下第二》 |
藝術探索獎 | 《革命到底》 |
軍事題材創作獎 | 《八月一日》、《夜襲》 |
民族題材創作獎 | 《尼瑪家的女人們》 |
現實關註創作獎 | 《突發事件》 |
喜劇片創作獎 | 《逆轉流星》 |
體育題材創作獎 | 《買買提的2008》 |
教育題材創作獎 | 《遙望南方的童年》 |
最受歡迎導演 | 俞鍾《香巴拉信使》 |
最受歡迎男演員 | 侯勇《八月一日》 |
最受歡迎女演員 | 餘男《雙食記》 |
最佳電視電影女演員獎 | 袁志博《等郎妹》 |
最佳電視電影男演員獎 | 趙亮(大)《黑活兒》 |
最佳電視電影導演獎 | 周偉《棋王和他的兒子》 |
最佳電視電影獎 | 《棋王和他的兒子》 |
第16屆(2009年)
2009年4月26日,第十六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頒獎典禮在北京奧體中心舉行,以下為獲獎名單
獎項名稱 | 獲獎人及作品 |
---|---|
最佳影片獎 | 《梅蘭芳》 |
最佳導演獎 | 章家瑞《紅河》 |
最佳男演員獎 | 甄子丹《葉問》 |
最佳女演員獎 | 周迅《李米的猜想》 |
最佳新人獎 | 餘少群《梅蘭芳》 |
組委會大獎 | 《超強台風》《鄧稼先》《喊過嶺的故事》 |
評審會大獎 | 《非誠勿擾》 |
最佳處女作獎 | 劉江《即日啓程》 |
最佳視覺效果獎 | 《畫皮》 |
藝術探索獎 | 《秘密訪問》 |
教育題材創作獎 | 《新生萬喜》《夏天有風吹過》 |
軍事題材創作獎 | 《霓虹燈下新哨兵》 |
卡通片特別獎 | 《風雲決》 |
最佳電視電影男演員獎 | 李心敏《十八個手印》 |
最佳電視電影女演員獎 | 張丹妮《藍寶石》 |
最佳電視電影導演獎 | 李灌洪《走四方》 |
最佳電視電影獎 | 《誰動了我的幸福》 |
最受歡迎導演 | 葉偉信《葉問》 |
最受歡迎男演員 | 範偉《即日啓程》 |
最受歡迎女演員 | 張靜初《紅河》 |
第17屆(2010年)
獎項名稱 | 獲獎人及作品 |
---|---|
最佳影片獎 | 《風聲》 |
最佳導演獎 | 王全安《團圓》 |
評審會大獎 | 《十月圍城》、《迷城》 |
組委會大獎 | 《尋找成龍》、《驚天動地》 |
最佳男演員獎 | 黃渤《鬥牛》 |
最佳女演員獎 | 陶紅《米香》 |
最佳觀賞效果獎 | 《東風雨》 |
最佳處女作獎 | 俞飛鴻《愛有來生》 |
最佳新人獎 | 井柏然《全城熱戀》卓拉《斯琴杭茹》 |
最受歡迎導演 | 葉偉信《葉問2》陳德森《十月圍城》 |
最受歡迎男演員 | 黃曉明《風聲》《葉問2》 |
最受歡迎女演員 | 趙薇《錦衣衛》 |
最佳電視電影女演員獎 | 董玲《駱駝圈》 |
最佳電視電影男演員獎 | 呂聿來《無蟬的夏天》 |
最佳電視電影導演獎 | 金戈《駱駝圈》 |
最佳電視電影獎 | 《無蟬的夏天》 |
突出貢獻大獎 | 《建國大業》 |
藝術探索獎 | 《走著瞧》 |
民族題材創作獎 | 《斯琴杭茹》 |
教育題材創作獎 | 《尋找那達慕》 |
喜劇題材創作獎 | 《我的唐朝兄弟》 |
第18屆(2011年)
獎項名稱 | 獲獎人及作品 |
---|---|
最佳影片 | 《唐山大地震》 |
組委會獎 | 《我的少女時代》、《殲十出擊》 |
評審會獎 | 《碧羅雪山》 |
最佳導演 | 霍建起《秋之白華》 |
最佳男演員 | 葛優《趙氏孤兒》 |
最佳女演員 | 範冰冰《觀音山》 |
最佳新人 | 盛超《玩酷青春》 |
最佳視覺效果 | 《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
最佳處女作 | 《蛋炒飯》 |
藝術探索獎 | 《鋼的琴》 |
人文關懷獎 | 《海洋天堂》 |
喜劇片創作獎 | 《人在囧途》 |
最佳電視電影 | 《我是植物人》 |
最佳電視電影導演 | 高峰《老寨》 |
最佳電視電影男演員 | 李乃文《我是植物人》 |
最佳電視電影女演員 | 王黎雯《芳心驛動》 |
組委會民族題材特別獎 | 《康定情歌》 |
最受歡迎導演 | 馮小剛《唐山大地震》、《非誠勿擾2》 |
最受歡迎男演員 | 文章《海洋天堂》 |
最受歡迎女演員 | 姚晨《武林外傳》、《非誠勿擾2》 |
第19屆(2012年)
第20屆(2013年)
獎項 | 獲獎 |
---|---|
最佳影片獎 | 《一九四二》 |
評審會大獎 | 《萬箭穿心》、《神探亨特張》 |
最佳導演獎 | 管虎《殺生》 |
最佳編劇獎 | 程耳《邊境風雲》 |
最佳男演員獎 | 黃渤《殺生》 |
最佳女演員獎 | 顏丙燕《萬箭穿心》 |
最佳處女作獎 | 劉浩東《鵝卵石》 |
最佳新人獎 | 葉蘭《美姐》周文奕《甜蜜十八歲》 |
表演藝術特別獎 | 《飛越老人院》全體老年演員 |
最佳觀賞效果獎 | 《畫皮Ⅱ》 |
藝術探索獎 | 《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 |
組委會大獎 | 《傾城》 |
最佳低成本電影獎 | 《天津閒人》 |
最佳低成本電影導演獎 | 鄭大聖《天津閒人》 |
最佳低成本電影男演員獎 | 羅京民《孫子從美國來》 |
最佳低成本電影女演員獎 | 岳紅《深呼吸》 |
最受大學生歡迎導演 | 徐崢《人再囧途之泰囧》 |
最受大學生歡迎男演員 | 王寶強《人再囧途之泰囧》 |
最受大學生歡迎女演員 | 張雨綺《白鹿原》 |
第21屆(2014年)
獎項 | 獲獎 |
---|---|
最佳影片獎 | 《狗十三》 |
最佳導演獎 | 刁亦男《白日焰火》 |
最佳編劇獎 | 寧岱《警察日記》 |
最佳男演員獎 | 張家輝《激戰》 |
最佳女演員獎 | 湯唯《北京遇上西雅圖》 |
最佳新人獎 | 董子健《青春派》 |
最佳處女作獎 | 陳思成《北京愛情故事》 |
評審會大獎 | 《說說美麗世界》 |
組委會大獎 | 《百鳥朝鳳》、《同桌的你》 |
藝術探索獎 | 《記憶望著我》 |
最佳觀賞效果獎 | 《狄仁傑之神都龍王》 |
民族題材特別獎 | 《諾日吉瑪》 |
最佳低成本電影獎 | 《孔二皮進城記》 |
最佳低成本電影導演獎 | 魯堅《卒跡》 |
最佳低成本電影男演員獎 | 陳創《孔二皮進城記》 |
最佳低成本電影女演員獎 | 沈傲君《胡巧英告狀》 |
最受大學生歡迎導演獎 | 管虎《廚子戲子痞子》 |
最受大學生歡迎男演員獎 | 馮紹峰《狄仁傑之神都龍王》 |
最受大學生歡迎女演員獎 | 桂綸鎂《白日焰火》楊穎《狄仁傑之神都龍王》 |
第22屆(2015年)
獲獎之最
歷屆獲獎之最 | |
---|---|
獲最受大學生歡迎男演員獎最多的男演員 | |
葛優(3次) | 第5屆《甲方乙方》、第9屆《大腕》、第10屆《卡拉是條狗》 |
獲獎最多的男演員 | |
葛優(4次) | 第5屆《甲方乙方》、第9屆《大腕》、第10屆《卡拉是條狗》獲得最受歡迎男演員獎第18屆《趙氏孤兒》獲得最佳男演員獎 |
獲最受大學生歡迎女演員獎最多的女演員 | |
趙薇(3次) | 第11屆《天地英雄》、第14屆《夜上海》和《姨媽的後現代生活》、第17屆《錦衣衛》 |
獲獎最多的女演員 | |
周迅(3次) | 第10屆《那時花開》、第13屆《如果。愛》獲最受大學生歡迎女演員獎第16屆《李米的猜想》獲最佳女演員獎 |
趙薇(3次) | 第11屆《天地英雄》《玉觀音》獲最受大學生歡迎女演員獎第14屆《夜上海》《姨媽的後現代生活》獲最受大學生歡迎女演員獎第17屆《錦衣衛》獲最受大學生歡迎女演員獎 |
獲獎最多的導演 | |
馮小剛 | 第11屆《手機》、第12屆《天下無賊》、第18屆《唐山大地震》《非誠勿擾2》獲最受歡迎導演獎第15屆《集結號》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第20屆最佳影片《一九四二》 |
最年長的獲獎者 | |
謝晉 | 第9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中國電影傑出貢獻獎,79歲 |
獲獎三次獎項的男演員 | |
馮鞏(3次) | 第6屆《沒事偷著樂》最受歡迎男演員獎第12屆自編、自導、自主演電影《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獲最佳喜劇片獎和最受歡迎男演員獎第14屆《別拿民眾不當幹部》獲最受歡迎導演獎 |
獲得兩次獎項的演員及導演 | |
王學圻 | 第5屆最佳男演員獎《紅西服》、 第9屆電視電影最佳演員獎 《刑警張玉貴的隊長生活》 |
寧靜 | 第4屆最佳女演員獎《大辮子的誘惑》、第5屆最受歡迎女演員獎《紅河谷》 |
徐帆 | 第6屆《不見不散》、第7屆《沒完沒了》獲最受歡迎女演員獎 |
濮存昕 | 第7屆《洗澡》最受歡迎男演員、第13屆《一輪明月》最佳男演員 |
潘粵明 | 第7屆《非常夏日》獲最佳新人獎、第9屆《情不自禁》獲電視電影最佳男演員獎 |
徐靜蕾 | 第9屆《開往春天的捷運》獲最受歡迎女演員獎、第14屆《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最受歡迎導演獎 |
倪萍 | 第10屆《美麗的大腳》、第13屆《泥鰍也是魚》獲最佳女演員獎 |
陳坤 | 第11屆《戀愛中的寶貝》、第14屆《雲水謠》獲最受歡迎男演員獎 |
夏雨 | 第12屆《獨自等待》獲最佳男演員獎、第13屆《上海倫巴》最受歡迎男演員獎 |
餘男 | 第11屆《驚蟄》獲最佳女演員獎、第15屆《雙食記》獲最受歡迎女演員獎 |
範偉 | 第11屆《看車人的七月》獲最佳男演員獎、第16屆《即日啓程》獲最受歡迎男演員獎 |
張靜初 | 第12屆《花腰新娘》獲最佳女演員獎、第16屆《紅河》獲最受歡迎女演員獎 |
葉偉信 | 第16屆《葉問》、第17屆《葉問2》獲最受歡迎導演獎 |
文章 | 第18屆《海洋天堂》、第19屆《失戀33天》最受歡迎男演員獎 |
陳可辛 | 第13屆《如果愛》、第19屆《武俠》最受歡迎導演獎 |
黃渤 | 第17屆《鬥牛》、第20屆最佳男主角獎《殺生》 |
管虎 | 第20屆《殺生》最佳導演、第21屆《廚子戲子痞子》最受歡迎導演獎 |
獲獎最多的影片 | |
《三毛從軍記》:第一屆最佳故事片獎,最佳觀賞效果獎,藝術創新特別獎 | |
《不見不散》:第六屆最佳觀賞效果獎,最受大學生歡迎影片獎,最受大學生歡迎女演員獎 | |
《周漁的火車》:第十屆最佳導演獎,最佳男演員獎,最受大學生歡迎女演員獎 | |
《集結號》:第十五屆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演員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