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學校前身
- 北京機械工業學院
北京機械工業學院的前身北京機械學院于1958年成立。

1972年,該院遷往陝西與陝西工業大學合並組建了陝西機械學院,還有一部分以印刷專業為主在北京黃庄成立了北京印刷學院。
1986年,陝西機械學院北京研究生部和北京機械工業管理專科學校合並成立北京機械工業管理學院。
1990年11月,學校更名為北京機械工業學院,隸屬機械工業部。
1998年,學校劃轉北京市管理。
- 北京信息工程學院
北京信息工程學院的前身是1978年第四機械工業部1915所舉辦的北京大學第二分校。
1985年,學校更名為北京信息工程學院,隸屬電子工業部。
1985年1月,經國家教育部批準,學校更名為北京信息工程學院。
1997年,學校與電子工業管理幹部學院、北京成人電子工業學院合並。
2000年,學校劃轉北京市管理。
合並之後
2003年8月21日,北京市委、市政府決定由原北京機械工業學院和北京信息工程學院合並組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2004年5月18日,教育部批準籌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2008年3月26日,教育部批準正式設立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2010年,學校獲批推薦優秀應屆大學部生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的資格。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截至2014年7月,學校設有設機電工程學院、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自動化學院、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電腦學院、經濟管理學院、信息管理學院、公共管理與傳媒學院、外國語學院、理學院等10個學院以及國際交流學院、政治理論教育學院、體育部、研究生部、計算中心、機電實習中心、電子信息與控製實驗教學中心和繼續教育學院等教學機構,35個大學部專業。
- 專業設定
院系名稱 | 大學部專業 |
---|---|
機電工程學院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工業設計、工業工程、車輛工程 |
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 | 測控技術與儀器、光信息科學與技術 |
自動化學院 | 自動化、電氣工程及自動化、智慧型科學與技術 |
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 | 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物聯網工程 |
電腦學院 | 電腦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網路工程、信息與計算科學 |
經濟管理學院 | 經濟學、會計學、財務管理、市場行銷、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 |
信息管理學院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信息安全、電子商務、審計學、管理科學 |
公共管理與傳媒學院 | 行政管理學、傳播學、網路與新媒體 |
外國語學院 | 英語 |
理學院 | 信息與計算科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統計學、數理實驗班 |
其他學院:國際交流學院、政教學院 |
師資力量
截至2014年7月,學校有教職工1400餘人人,其中專任教師近800人、雙聘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特聘教授1人、客座教授3人、博士生導師17人、碩士生導師173人。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328人,具有博士學位251人。有全國勞動模範1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北京市優秀教師12人、教學名師8人、優秀教育工作者2 人、師德先進個人4人、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1個、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8個、北京市屬高校創新團隊24個、拔尖創新人才15人、入選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3人、高層次人才2人、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136人。

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1個):高等數學教學團隊(許曉革)
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8個):電子信息與控製實驗教學中心教學團隊(李鄧化)、工商管理專業教學團隊(曲立)、工程圖學教學團隊(王建華)、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教學團隊(董明利)、機械設計教學團隊(郝靜如)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團隊(周金和)、軟體工程專業教學團隊(劉建賓) 等
學科建設
截至2014年7月,學校有一級學科碩士點1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42個,覆蓋工、管、理、經、法等5個學科門類。有工程碩士和工商管理碩士MBA兩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種類,專業學位授權領域8個,學校與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交流培養大學部學生,與其他單位聯合培養了50多名博士生;擁有北京市重點學科3個和重點建設學科9個,部級重點學科2個。
- 重點學科
北京市重點學科(3個):機械電子工程、精密儀器與機械、技術經濟與管理
北京市重點建設一級學科(2個):機械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
北京市重點建設二級學科(7個):套用數學、測試計量與儀器、信號與信息處理、控製理論與控製工程、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電腦套用技術、企業管理
信息產業部重點學科(2個):信號與信息處理、電腦套用技術
- 碩士學位
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截至2014年7月,學校有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個;北京市特色專業9個、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北京市校外人才培養基地4個、北京市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北京市精品課程6門。
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車輛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電腦科學與技術
北京市特色專業(9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車輛工程、電子信息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通信工程、自動化、電腦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電子信息與控製實驗教學中心
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電腦實驗教學中心、電工電子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機械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文管綜合實踐教學中心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個):北京信息科技大學-中興通訊有限公司實踐教育中心(通信工程學院與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合建)
北京市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以信息類為主的特色專業套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
北京市精品課程(6門):機械原理、工程製圖、資料庫系統基礎、數位電路與邏輯設計、高等數學、運營管理
校級精品課程(4門):精密機械設計、資料結構、機械設計、專家評審
- 教學成果
2009年-2014年,學校取得國家級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獎14項,其中一等獎4項、二等獎9項、列入國家級規劃教材選題17本、市級精品教材16本、出版教材113部。學生在全國及北京市各類學科競賽中獲獎達935人次。
國家級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我國高等教育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新問題與對策研究及實踐
2011年學校獲批“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產學研聯合研究生培養基地建設”項目,這個項目成為擁有北京高等學校產學研聯合研究生培養基地的市屬高校之一。2007年、2008年、 2009年連續三年榮獲“首都文明單位”稱號。
- 學生獲獎
學校積極開展各類學科競賽和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每年參與學生達8千多人次,學生在全國和北京市各類學科科技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學生連續兩年獲得中型機器人足球世界杯賽冠軍、連續三年獲得Honda節能競技大賽唯一的最佳技術獎。同時學校的無人機團隊,榮獲第二屆中航工業杯無人機大獎賽創意優秀獎,並已連續兩年與各省專業省隊同台競技,摘得2v2空戰金牌和F3A特技項目一等獎。此外,成功舉辦“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杯”第十屆全國機器人大賽暨2010年FIRA世界杯機器人大賽中國隊選拔賽。2012年被北京市教委指定為北京市大學生機器人大賽常設承辦單位,2012年9月成功舉辦首屆北京市大學生機器人大賽;2013年10月成功舉辦華北五省機器人大賽。

2013年6月24—6月30日在荷蘭埃因霍溫舉行的第17屆Robocup機器人RoboCup機器人世界杯中型組比賽中,由機電工程學院院長戈新生率領的該校機器人足球隊“Water”,經過三輪小組迴圈賽和四強淘汰賽共13場比賽的激烈角逐,決賽中通過加時以3:2的比分戰勝衛冕冠軍、東道主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隊,重新奪回2012年曾失去的‘世界杯’冠軍,實現了四屆比賽三奪桂冠的壯舉。
對外交流
截至2014年7月,學校已與日本、愛爾蘭、英國、德國、韓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近20所高校建立了校際合作關系,開展了合作科研、互訪講學、人員考察培訓、英語教師和雙語教師學習進修、互派大學部生,以及聯合培養研究生、大學部生及專科生等交流活動。
國際交流合作院校
國家/地區 | 院校名稱 | 國家/地區 | 院校名稱 |
---|---|---|---|
美國 | 威斯康辛大學帕克賽德分校 | 德國 | 耶拿套用技術大學 |
鮑靈格林州立大 | 澳大利亞 | 維多利亞大學 | |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 | 拉籌伯大學 | ||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 | 臥龍崗大學 | ||
奧本大學蒙哥馬利分校 | 邦德大學 | ||
辛辛那提大學 | 瑞典 | 中瑞典大學 | |
奧克蘭大學 | 哈爾姆斯塔德 | ||
聖何塞州立大學 | 法國 | 歐洲理工學院 | |
英國 | 安格利亞魯斯金大學 | 日本 | 岡山大學 |
桑德蘭大學 | 福井大學 | ||
愛爾蘭 | 考克大學 | 韓國 | 柳韓大學 |
都柏林格裏菲斯學院 | 台灣地區 | 台北科技大學 | |
阿斯隆理工學院 | 朝陽科技大學 | ||
沃特福德理工學院 | 建國科技大學 | ||
芬蘭 | 圖爾庫套用科技大學 | 龍華科技大學 |
學術研究
科研機構
截至2014年7月,學校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4個、原信息產業部重點實驗室2個、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機械工業重點實驗室2個、北京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形成了以重點實驗室為龍頭、科研機構為骨幹、課題組為基礎、科技創新平台為支撐的科研工作體系。
省部級科研機構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現代測控技術實驗室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4個):光電測試技術實驗室、感測器實驗室、機電系統測控實驗室、網路文化與數位傳播實驗室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北京知識管理研究基地
北京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個):光電信息與儀器工程研究中心
機械工業重點建設實驗室(2個):多軸復合機床關鍵部件研究套用技術實驗室、現代測試技術實驗室
財政部與北京市共建開放實驗室(2個):TRS軟體開放實驗室、電腦系統開放實驗室
原信息產業部重點實驗室(2個):信息與通信系統實驗室、信息獲取與檢測實驗室
校級研究機構
知識管理研究所、迴圈經濟研究中心、信息系統研究所、套用數學研究所、資料恢復研究所、翻譯研究所、電磁信息技術與煤層氣開發研究所
科研成果
學校在電子信息、現代製造與光機電一體化、知識管理與技術經濟等領域具有較高的科研水準,形成了明顯的特色和優勢。學校于2007年至2009年連續三年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4項國家級科技獎勵為標志的重大突破。科研經費持續成長,三年合計達2.09億元。獲得部、市級、行業及以上科技獎勵18項。僅2013年度科研經費就突破1億元,達到1.19億元。
2009年-2014年,學校共獲得行業、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勵37項;學校連年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取得專利授權和軟體著作權共369項;發表論文4500餘篇,進入三大檢索論文近1211篇。
2012年,學校就新增各類科研項目238項,新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863科技計畫項目1項、973子課題2項、國家科技支撐項目1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4項、北京市自然基金項目7項、北京市哲學社科規劃項目11項等。特別是學校以第一單位承擔的863科技計畫項目、國家社科重大項目等標志著我校科研實力的進一步提高。2012年科研經費近億元,發表各類學術論文1078篇,其中三大檢索收錄206篇;獲得各類智慧產權授權82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10項。
學校教師堅持的“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理念,寫進了國家教育改革與發展中長期規劃綱要。學校以優異成績通過了北京市國防軍工武器裝備科研生產保密資格單位識別;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科技園成功認定為北京市大學科技園;學校成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首批6家股權激勵試點單位之一。電腦資料恢復技術是學校科技工作的優勢領域,汶川地震發生後,在國內率先提出並踐行科技賑災理念的張京生老師當選2008年“首都十大教育新聞人物”。
國家級科研獲獎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現代儀器製造柔性研發平台的建立及系列產品開發(2007年、第一完成單位)、消費類產品中有毒有害物質的評價技術平台(2008年、第一完成單位)、非牛頓流體流變學特徵測試技術研究及套用(2009年、第一完成單位)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國防軍工項目(涉密)(2008年、第一完成單位)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14年7月,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98萬餘冊,電子圖書178萬餘冊,中外文資料庫50餘種,聲像資料3907件,中外文期刊1827份、報紙163份。
- 學術期刊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學報》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學主辦的學術期刊,前身是《北京機械工業學院學報》。2009年《北京機械工業學院學報》(綜合版)更名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學報》由季刊改為雙月刊出版。《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學報》是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資料庫、俄羅斯“文摘雜志”、“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國知網”、“萬方”等多家資料庫來源期刊。
文化傳統
學校標志
- 校訓
勤以為學,信以立身
“勤以為學”是要求師生養成勤勞、勤奮、勤儉、勤懇的美德,並把它內化為每一個體的性格和品格,在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勤是眾德之首,萬善之源,是興家的法寶,立世的本源,也是一切事業成功的保證。“勤以為學”是廣大師生學習與工作、成人與成才的先決條件和行為法則。
“信以立身”是要求廣大師生要養成誠信、忠信、守信、篤信的美德,具有堅定的信念、信仰、信心,養成額度、信實、踐諾的個體品格和行為習慣,在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信是五常之一,是一切道德或美德養成必須具備的條件,既可指個體單純外的守諾行為,也可指個體由內而外顯的誠信之實、守信之道。“信以立身”所揭示的做人做事要訣在于“信”,即誠信、忠信、守信、踐諾,既要身心和諧,表裏如一;又要言行一致、踐諾履約。
勤以為學,信以立身體現了高校德育“會做人與善做事”的價值指向,彰顯出“勤奮治學,誠信做人”的德育願景。
校園文化
學校重視學生的人文貭素教育和人文精神培育,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努力營造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學校有校學生合唱團、管樂團、民族舞蹈團、國標舞蹈團、話劇團等多個藝術團體,多次參加校內外各類文藝活動和比賽,獲得了驕人的成績。在已經舉辦了四屆的北京市大學生藝術展演中,學校合唱團、管樂團均連續摘得一等獎的桂冠,舞蹈、話劇也均獲得二等獎的好成績。

學生在課外科技活動、各級各類學科競賽,以及文化、體育、藝術比賽和社會實踐等活動中屢創佳績。2004年-2010年,學生在全國和北京市各類學科科技競賽中獲獎1374人次,其中特等獎12人次、一等獎133人次。
2009年-2014年,學校學生在全國及北京市各類學科競賽中總計獲獎2000餘人次,其中,我校的足球機器人water隊在2010年、2011年和2013年三獲Robocup機器人世界杯中型組冠軍,取得中國大學生參加機器人世界杯實物組最佳成績,社會影響廣泛;此外,學校捷能車隊連續四年以優異的成績蟬聯全國Honda節能競技大賽最佳技術獎,至2013年先後獲得大賽所設全部獎項;鑄夢車隊在中國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中獲得年度綜合獎一項,單項比賽亞軍兩項。
學校領導
黨委書記:王傳亮
校長:王永生
黨委副書記:劉筱毅
紀委書記:馮曉春
副校長:馮喜春、韓秋實、劉勇、彭斌柏、許寶傑、陶志紅
知名校友
姓名 | 簡介 |
---|---|
劉 博 | 中科紅旗軟體技術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
王 傑 | 新浪網中國地區執行副總經理 |
齊 躍 | IBM(中國)公司大中華區服務事業部經理 |
郭 勇 | 美國微軟總部系統測試組組長 |
張敬東 | 國奧集團董事長 |
南 海 | 盛聯科技公司總經理 |
李林松 | 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協會信息一部 |
田開亮 | 北京富士通系統集成公司人力資源部部長 |
李素元 | 中國網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國際軟體開發部副總經理 |
鄒 震 | 《軟體世界》雜志社記者 |
賀 力 | 著名主持人 |
柳偉華 | 美國國際管理技術公司(MTI) 培訓顧問 |
楊肇斌 | 中國專利商標網專利代理人 |
吳 健 | 中科院軟體所開發系統與中文信息處理信息中心副研究員 |
楊 洋 | 參與中國教育電視台《校園點歌台》節目 |
肖偉澎 | 資料空間創辦人 |
汪 旭 | 首都信息發展公司總裁 |
黃曉光 | 北大方正科技電腦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
袁 立 | 北京國都信業實業集團副總經理 |
胡 毅 | 北京賽迪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 |
劉 凡 | 金蝶軟體北方區總經理 |
張素偉 | 信息產業部華北所總工程師 |
張暉 | 聯想集團副總裁 |
劉博 | IBM大中華區域與企業發展總監 |
刑國棟 | 安捷倫科技(中國)人力資源總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