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北京中軸線是在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開始營造大都時確定的,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拓展京師外城後定型,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北京中軸線從永定門到鍾鼓樓,全長7.8公裏,是北京的中心標志,也是世界上現存最長的城市中軸線。
北京比較明確的中軸線起于金代,一條御道貫穿外城的豐宜門、皇城的宣陽門和宮城的應天門。元代,中軸線正式形成,位置在今舊鼓樓大街的中心線及其向南的延伸線,越過太液池東岸的宮城中央,直抵外城正中麗正門。到了明代,統治者將北京中軸線向東移動了150米,最終形成現在的格局。
中國建築大師梁思成曾贊美這條中軸線是: “一根長達八公裏,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前後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的分配都是以這中軸線為依據的;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伸、一貫到底的規模”。[1] |
布局

城市整體布局以中軸線為中心,左面為太廟,右面為社稷壇;前面是朝廷,後面為市場,即“左祖右社”、“前朝後市”,北京因此在城市布局上成為世界上最輝煌的城市之一。
北京中軸線南起外城永定門,經內城正陽門、中華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穿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坤寧宮、神武門,越過萬歲山萬景亭,壽皇殿、鼓樓,直抵鍾樓的中心點。這條中軸線連著四重城,即外城、內城、皇城和紫禁城,好似北京城的脊梁,鮮明地突出了九重宮闕的位置,體現封建帝王居天下之中“唯我獨尊”的思想。
按照傳統的“隆廟社、崇闕壇”規製,在中軸線兩旁對稱排列各種壇廟建築物。天壇、先農壇,東便門、西便門,崇文門、宣武門,太廟、社稷壇,東華門、西華門、東直門,西直門,安定門,德勝門以中軸線為軸對稱分布。所有的皇室宮殿、壇廟、政府衙署和其他重要建築都依附著這條中軸線而結合在一起。這些建築既是古都北京的象征,又是中國文明的象征。
形成背景

中心、中央的思想到2500年前中國步入春秋戰國時期,由于思想、學術空前開放,又有了一次升華,這就是孔子關于“中庸”的思想及論述。孔子認為“不偏為中,不變為庸”。
在孔子提出“中庸”思想之後,將中心思想又進一步套用于帝王、國家、社稷的是<呂氏春秋>。這部先秦時期的歷史文獻進一步提出“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也就是說,帝王的位置應該是天下正中,帝王的住所(宮殿)應該在都城的正中,帝王的宗祠應該在皇宮正中。
從中華歷史看,中心的思想、中正的意識是深入人心的,是融化在幾千年的中國思想文化建設中的,同時也是中國文化最顯著的特征之一。人們常說“中式”就是這樣一個概念。其文化內涵中很重要的內容包括:中心、中正、對稱。中心就是核心,中正就是不偏不倚,中心明顯;對稱就是左右對稱,維護或襯托中心。
將中心、中正的思想引入建築以及確定建築朝向,是古人根據對天體和自然現象的觀察而歸納總結出來的。
歷史變遷
元代

在元代,元大都城牆即為左右對稱,南邊正門麗正門即在中軸線上。皇城坐落在中軸線上,也是左右對稱的。但自皇城以北,中軸線向西偏斜2°。在這個偏斜中軸線上的地安門向西偏離子午線200多米,而元大都的鍾鼓樓已向西偏離子午線近300米。這個偏斜的中軸線順延270餘公裏後,即為忽必烈入主中原前的國都元上都(今錫林郭勒正藍旗兆奈曼蘇默)。
明清
除西直門以北城牆的一角外,明清北京城基本按元代的中軸線對稱,但北部偏斜的中軸線被矯正過來。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上建築從南往北依次為,永定門箭樓(1957年拆除)、永定門城樓(1957年拆除,2005年重建)、天橋(1934年拆除)、正陽橋坊(五牌樓)、正陽門(前門)箭樓,正陽門城樓、中華門(明稱大明門,清稱大清門,民國時改為中華門,1954年拆除)、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坤寧門、御花園、欽安殿、順貞門、神武門、北上門(1956年拆除)、景山門、綺望樓、萬春亭、壽皇門、壽皇殿、地安門(1954年拆除)、萬寧橋、鼓樓和鍾樓。故宮的建築多數東西對稱。太和殿等主要建築坐落在中軸線上。
現代

1949年開國大典上使用的旗桿即在中軸線上。
1952年,北京拆除了長安左門、長安右門,1954年,北京拆除了中華門,使得天安門廣場擴大到現在的規模。廣場中央建造了人民英雄紀念碑,東西兩側則是基本對稱的人民大會堂(西側)、中國國家博物館(東側)(原為中國革命博物館及中國歷史博物館)。
1976年毛澤東逝世之後,在原中華門的位置建造了毛主席紀念堂。北京申辦1990年亞運會成功之後,為了連線城市中心和亞運村,北京在二環路鍾鼓樓橋引出鼓樓外大街,向北至三環後改名為北辰路,這條路成為北京中軸線的延伸。西邊建造了中華民族園,東邊則是奧體中心。
北京申奧成功後,中軸線再次向北延長,成為奧林匹克公園的軸線。東邊建造了國家體育場“鳥巢”,西邊則是國家遊泳中心“水立方”。這兩個建築一圓一方,體現了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思想。再向北,穿過奧林匹克公園,到達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該公園中間的仰山、奧海均在中軸線上。奧林匹克公園中軸線地下已有北京捷運8號線。該線將延長,成為貫穿北京南北中軸線地下交通大動脈。
偏離子午線

北京的南北中軸線是世界城市史上極為罕見的一條建築藝術軸線,但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的退休老人夔中羽經過認真測量研究發現:北京南北中軸線居然不是正南正北的。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夔中羽在一次準備拍攝北京全景鳥瞰圖的過程中,從北京的航空影像圖、衛星影像圖、北京地圖中猛然發現,北京南北中軸線並非正南正北,而是有所偏移。
為了證明“北京南北中軸線偏離子午線”這一現象,夔中羽先在北京地形圖上選擇了永定門、地安門和鍾樓三個點,算出偏角是2度十幾分,又在永定門城樓下向北的甬路上,進行了“立竿見影”試驗。
首先在甬路中央立了一根2米長的竿子。由竿子的下面,沿甬路中心線向北,粘上一條長6米的黑膠帶,表示中軸線。當太陽經過永定門上中天時,竿子的影子就是永定門子午線。影子與黑膠帶之間的夾角就是子午線與中軸線的夾角。經量測和計算,北京中軸線偏離子午線也是2度十幾分。
南北延伸規劃

北京的中軸線將向南北兩側延伸,連線北起奧林匹克公園,南至南五環外的廣闊地區。一條暫名為“歡樂頌”的中軸線將把北京傳統中軸線大大延長,並按地域分成“時代軸線”、“歷史軸線”、“未來軸線”等各具特色的3段。
北中軸北起即將建設的奧林匹克公園,南至北二環,由體育文化城和都市社區兩部分組成。體育文化城以北京奧林匹克公園規劃中選方案為主,這裏將建成一個開放性的運動休閒文化區。從北土城到北二環之間為都市社區,維持現有的居住、辦公混合布置的社區發展模式。其中,黃寺大街以南的中軸線兩側以公共建築為主,北二環護城河北側的綠化帶將被擴大,形成時代中軸線與傳統中軸線的自然過渡。
傳統中軸線以民俗展覽館、文化紀念中心、民俗大觀園、皇家祭祀文化與民間藝術博物館為基本特色,包含了從北二環到南二環之間的老城區。鍾鼓樓、什剎海和南北鑼鼓巷等特色街區構成民俗展覽館範疇。這些地區的多數胡同都將保持現有寬度,並進行適當貫通和梳理。什剎海在荷花市場西側的歷史水面將得以恢復,拆除一些對景觀造成破壞的建築。
對于二環內皇城、天安門廣場及東西郊民巷等歷史文化名勝,該規劃一方面力圖再現皇城的輪廓線,另一方面主張恢復一些古河道景觀,計畫逐步搬遷、騰退部分單位,建成低密度布局的廣場花園。從珠市口至永定門範圍內,將復建永定門,遷出天壇和先農壇內零散建設的住宅和小型單位,完全恢復兩壇壇牆,並通過綠化將兩壇聯為一體。
南二環以南的軸線更多體現了商業和田園氣息。在木樨園和大紅門路附近將規劃設施齊全的商業街區,涼水河地區則規劃為博物館、藝術館、圖書館、音樂廳等文化建築聚集地和文化園區。此外,南部綠化隔離帶中各類零散的建設用地也將被整合,形成配套設施相對齊備、基本可以獨立滿足日常生活需要的“田園社區”。南苑地區規劃為方格網結構,形成博覽、科學、居住三大功能相互滲透的空間。五環路以南的中軸線延長線兩側還將建成寬約1000米的景觀控製區,以綠化為主,預示著豐富的軸線魅力將無限延伸。
申遺計畫
2011年6月11日是中國第六個文化遺產日,北京中軸線申遺文物工程正式啓動,包含故宮、天壇、永定門一線的古建築群有望以“軸線”的形式整體收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北京市文物局同日啓動了中軸線文物保護工程,先期將對大高玄殿、北海萬佛樓和闡福寺等一批重要文物建築進行修繕。
中軸線申遺預計將于2011年9月前納入國家預備申報名單,如果各項工作順利,最快將在2013年實現申遺。
2012年5月,北京中軸線申遺46處古建啓動修繕工程。
2012年6月,在紀念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設立30周年系列論壇之文化遺產保護主題論壇上,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呂舟表示,已確定的中軸線申遺核心區總面積468.86公頃,建設控製與緩沖區面積4674.58公頃,總面積5143.44公頃。申遺面積涵蓋60%的北京老城面積。除了帶有元明清特色的既有保護建築以外,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人民英雄紀念碑、國家博物館等一批近現代建築,也將納入中軸線申遺的遺產申報點範圍之內。
2012年9月,北京中軸線完成申遺機構組建、保護規劃和申遺文本編製,正式上報國家文物局,列入了申請加入世界遺產預備名單。
打造旅遊品牌

2013年,北京市東城區將重點打造“北京中軸線”旅遊品牌。2013年3月,東城區已經對“北京中軸線”旅遊品牌的打造形成了初步構想:分別打造市井文化、皇城文化、皇城生活三大不同風格的旅遊產品,通過對中軸線上旅遊產品的整合,構建北京皇城傳統文化風貌帶。同時,擬在中軸線區域內建準徒步區。
東城區將營造“中軸線”區域內的準徒步區交通與慢旅遊環境,通過完善中軸線區域內的旅遊休憩設施,美化城市景觀,限製部分區域內的車型大小、通行時段等一系列措施,營造一個散客遊覽、觀賞、體驗的漫步環境。
同時,將完善該區域的地面旅遊咨詢服務系統和道路標識體系,標識體系的製作應該與中軸線不同區域的特點相吻合,且富有北京傳統文化的鮮明特征。此外,該區域內還將建立遊客解說系統。東城區還將對“北京中軸線”區域進行整體的旅遊視覺設計,並設計一個“北京中軸線”的旅遊標識。